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规程_第1页
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规程_第2页
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规程_第3页
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规程_第4页
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60

CCSF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XXXX-XXXX

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

规程

Codeofgrid-connectedperformancetestingbasedonhardwareinthe

loopforinvertersusedinphotovoltaicpowerstation

(征求意见稿)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地址:北京

市白广路二条1号,邮政编号:100761)。

II

GB/TXXXX-XXXX

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光伏发电站逆变器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准备、测试平台、测试项目和步骤、测试报告等

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光伏逆变器产品开发、并网调试和参数验证等,其他仿真校验工况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7408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技术要求

GB/T37409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检测技术规范

GB38755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GB/T4058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实时数字仿真器realtimedigitalsimulator

具备实时数字仿真能力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总称。

[来源:GB/T40601-2021,3.1]

实时信号接口realtimesignalinterface

实时数字仿真器与实际物理装置的交互接口。

硬件在环测试hardwareinthelooptesting

实时数字仿真器与实际物理装置通过实时信号接口连接,构成数字仿真器模型与实际物理装置的

闭环系统并实时交互运行的过程。

[来源:GB/T40601-2021,3.1,有修改]

最小功率系统minimumpowersystem

多功率模块并联或多电平级联的光伏逆变器,分解出的工频输出最小系统。

短路比shortcircuitradio;SCR

电气设备并网点短路容量与电气设备容量的比值。

1

GB/TXXXX-XXXX

4总体要求

连接被测光伏逆变器控制器和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基于电磁暂态仿真环境,开展光伏逆变器硬件

在环仿真测试,获取光伏逆变器并网性能参数。

光伏逆变器硬件在环测试前,应编制仿真测试方案,明确仿真测试场景,模拟光伏逆变器接入强

系统、弱系统、极弱系统的场景应符合GB/T40581的规定,模拟光伏逆变器接入近区存在串联补偿装

置的场景应符合GB38755要求。

光伏逆变器硬件在环仿真测试项目应包括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故障穿越、运行适应

性、标准溯源等。

开展被测光伏逆变器硬件在环测试时,应根据每个型号光伏逆变器整机或最小功率系统的功率试

验数据对仿真测试平台开展准确性验证。

光伏逆变器硬件在环测试完成后,按照GB/T37408的要求对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故障穿越和

运行适应性测试结果进行判定,按照暂态偏差应小于5%,稳态偏差应小于2%的要求对标准溯源测试进

行结果判定,并出具检测报告。

5测试准备

仿真测试环境条件

测试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环境温度:-20~50℃;

b)相对环境湿度:≤90%。

资料收集

测试前应收集以下光伏逆变器资料:

a)一次电路拓扑及关键元器件参数;

b)交直流侧电压、电流允许范围;

c)交直流侧保护参数;

d)实时仿真器与被测控制器之间输入/输出的信号类型、信号来源、信号电平范围和信号变比。

待测样品要求

光伏逆变器控制器样品,应具备运行控制算法和程序、模拟信号采样、输出驱动和控制信号的功能,

应具备人机接口及通信接口,并能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对控制器进行参数设置。

6测试平台

测试平台功能及仿真模型要求

仿真测试平台与被测光伏逆变器控制器典型连接方式见图1。

2

GB/TXXXX-XXXX

实时数字仿真器

光伏阵列光伏逆变器功率检测装置电网仿

模型电路模型模型真模型

数据记录

模块

实时信号接口数据采集装置

采样信号、电驱动信号

路状态信号等开关信号等仿真测试平台

光伏逆变器控制器

被测硬件

图1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典型连接

仿真测试平台应满足以下要求:

a)实时数字仿真器应基于CPU、FPGA等处理器开展模型计算;

b)实时数字仿真器应基于FPGA处理器捕获数字脉冲信号;

c)实时数字仿真器应能配置仿真规模和仿真步长,运算步长采用定步长,运算步长应依据光伏逆

变器功率器件开关频率确定,仿真步长宜小于功率器件开关周期的1/10;

d)实时数字仿真器软件应具备光伏发电的一次设备模型和二次控制保护模型,具备测试数据记

录、分析和测试报告自动出具功能;

e)信号接口应满足光伏逆变器控制器与仿真模块之间信号传输及交互的要求,应能正确体现传输

信号的物理状态,可采用模拟/数字信号连接或者通信协议连接方式;

f)模拟信号接口应为16位分辨率,支持-10V~10V模拟信号输入/输出;

g)数字信号接口应能支持电平和脉冲沿采集模式,电平信号至少包括5V/12V/24V三种类型;

h)通信接口应支持IEC60870-5-104、Modbus、Goose、CAN通信标准与规约;

i)信号接口中各通道应是相互隔离的,无电路上的连接;

数据采集装置准确度应不低于0.5级,采样频率不应小于10kHz,带宽不应小于10kHz。

仿真模型应满足以下要求:

a)光伏阵列模型应具备典型环境因素(辐照度和环境温度)下光伏方阵的光电转换特性模拟功能;

b)光伏逆变器功率电路模型应采用电力电子开关模型,具备光伏逆变器电气特性和保护特性模拟

功能。当光伏逆变器为两级式拓扑结构,且前级DC/DC并联模块数量影响处理器利用率时,

DC/DC模块并联数量可等效减少,等效前后的光伏逆变器功率电路模型电气和保护特性需保持

一致;

c)检测装置模型应包括低电压故障发生装置模型、高电压故障发生装置模型和电网模拟装置模

型。低电压故障发生装置模型、高电压故障发生装置模型和电网模拟装置模型的模拟功能应满

足GB/T37409中检测设备要求;

d)电网模型应具备电网阻抗特性模拟功能,能够模拟光伏逆变器接入电网典型场景。

测试平台准确性验证

通过硬件在环仿真数据与功率试验数据对比开展仿真测试平台准确性验证,验证步骤如下:

a)收集光伏逆变器功率试验数据,试验项目为有功功率给定值控制、恒无功功率控制和故障穿越,

功率试验步骤应满足GB/T37409的要求;无法开展光伏逆变器整机功率试验时,可对其最小

功率系统开展功率试验;

3

GB/TXXXX-XXXX

b)按照图1连接测试平台和被测光伏逆变器控制器;

c)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或最小功率系统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1闭合;

S2

电网模拟装置模型

变压器模型

S

光伏阵列1电网

模型模型

S3

低电压故障发生装置模型

光伏逆变器功率

S4

电路模型高电压故障发生装置模型

检测装置模型

图2仿真测试回路示意图

d)启动测试平台,待仿真模型交流侧、直流侧电压正确输出后,启动光伏逆变器控制器;

e)调整实时数字仿真器中各仿真模型参数设置与运行方式,与功率试验时光伏逆变器或最小功率

系统运行方式一致;

f)按照功率试验的工况开展被测控制器功率控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记录测试数据,有效值计算

周期为10ms。有功功率控制至少选择两个测试点进行数据对比验证,数据区间划分方法应符

合附录B的规定,计算偏差的物理量应包括有功功率和电流,无功功率控制至少选择两个测试

点,计算偏差的物理量应包括无功功率和电流;

g)打开仿真模型中开关S1,闭合S3和S4,按照功率试验的工况开展故障穿越硬件在环仿真测

试,记录测试数据,有效值计算周期为10ms。低电压穿越和高电压穿越均至少选择两个测试

点进行数据对比验证,数据区间划分方法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计算偏差的物理量应包括基波

正序电压、基波正序电流、无功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h)按照附录C的规定计算各测试点偏差;

i)各测试点偏差应满足表1的要求,当任一偏差超出表1范围时,应重新建立步骤c)中仿真模

型并重复步骤d)~h);

j)当准确度验证的测试对象为最小功率系统时,应按照最小功率系统的建模规则建立光伏逆变器

模型,更新测试平台中的仿真模型。

表1允许最大偏差值

电气参数F1maxF2maxF3maxFGmax

电压,ΔUS/Un0.020.050.050.05

电流,ΔI/In0.050.200.100.10

无功电流,ΔIq/In0.050.200.100.10

有功功率,ΔP/Pn0.050.200.100.10

无功功率,ΔQ/Pn0.050.150.100.10

注1:F1max—稳态区间平均偏差允许值。

注2:F2max—暂态区间平均偏差允许值。

注3:F3max—稳态区间最大偏差允许值。

注4:FGmax—所有区间加权平均总偏差允许值。

4

GB/TXXXX-XXXX

7有功功率测试

给定值控制

测试步骤如下:

a)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1闭合;

b)选择电网模拟场景,设置电网模型和参数;

c)调节仿真模型中光伏阵列仿真模块参数,使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有功功率达到额定值PN;

d)按照设定的有功功率给定值曲线控制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有功功率,且在每个功率控制目标值

上至少保持2min,典型曲线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e)使用数据采集模块记录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与电流,每0.2s计算有功功率平均值,以

0.2s为一个点绘制有功功率实测曲线;

f)按照GB/T37409附录C的要求计算响应时间,以每个功率段区间内后1min的实测数据计算

控制误差。

注:PN为逆变器额定功率。

一次调频控制

测试步骤如下:

a)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1闭合;

b)选择电网模拟场景,设置电网模型和参数;

c)调节仿真模型中光伏阵列仿真模块参数,使仿真模块中光伏逆变器模型在标称频率和标称电压

条件下分别运行10%PN~30%PN和70%PN~90%PN两种工况下;设置逆变器的一次调频系数为调

节范围内的某一固定值Kf,调节电网模拟装置模型频率参数,模拟电网频率发生偏移,典型曲

线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d)记录频率变化过程中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与电流的数据,每0.2s计算有功功率平均值,

绘制有功功率曲线;

e)按照GB/T37409附录C的要求计算一次调频控制响应时间、调节时间、有功功率稳态均值和

控制误差。

注:PN为逆变器额定功率。

8无功功率测试

电压/无功控制

测试步骤如下:

a)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1闭合;

b)选择电网模拟场景,设置电网模型和参数;

c)设置电网模拟装置模型使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出口侧的电压为UN;

d)调节仿真模型中光伏阵列仿真模块参数,使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有功功率达到50%PN;

e)设置逆变器的无功调压系数为调节范围内的某一固定值Kv;

f)在标称频率条件下调节电网模拟装置模型,设定输出电压从额定值分别阶跃至A%UN、B%UN

保持至少2min后恢复到额定值,典型曲线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g)记录电压变化过程中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与电流的数据,以每0.2s计算无功功率;

h)按照GB/T37409附录C的要求计算无功功率控制的功率控制误差和响应时间;

5

GB/TXXXX-XXXX

注1:PN为逆变器额定功率,UN为逆变器额定电压。

注2:A%UN、B%UN为电压调节范围内的值。

恒无功功率控制

测试步骤如下:

a)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1闭合;

b)选择电网模拟场景,设置电网模型和参数;

c)调节仿真模型中光伏阵列仿真模块参数,使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有功功率达到50%PN;

d)按照设定的无功功率给定值曲线控制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无功功率,且在每个功率控制目标值

上至少保持2min,典型曲线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e)使用数据采集模块记录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与电流,每0.2s计算有功功率平均值,以

0.2s为一个点绘制有功功率实测曲线;

f)按照GB/T37409附录C的要求计算响应时间,以每个功率段区间内后1min的实测数据计算

控制误差。

恒功率因数控制

测试步骤如下:

a)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1闭合;

b)选择电网模拟场景,设置电网模型和参数;

c)调节仿真模型中光伏阵列仿真模块参数,使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有功功率达到50%PN;

d)按照设定的功率因数曲线控制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无功功率,且在每个功率控制目标值上至少

保持2min,典型曲线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e)使用数据采集模块记录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与电流,每0.2s计算有功功率平均值,以

0.2s为一个点绘制有功功率实测曲线;

f)按照GB/T37409附录C的要求计算功率因数设定值的响应时间,以每个功率段区间内后1min

的实测数据计算控制误差。

9故障穿越测试

测试步骤如下:

a)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3和S4闭合;

b)选择电网模拟场景,设置电网模型和参数;

c)调节仿真模型中光伏阵列仿真模块参数,使光伏逆变器模型分别运行在10%PN~30%PN和

70%PN~100%PN两种工况下;

d)设定光伏逆变器模型输出有功功率和故障系数,调节低电压故障发生装置模型/高电压故障发

生装置模型/电网模拟装置模型参数模拟线路电压故障,故障包括低电压故障、高电压故障和

低-高电压连续故障,低电压故障和高电压故障的测试曲线按GB/T37408中7.4.2规定的考

核曲线设定,低-高电压连续故障穿越测试典型曲线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e)记录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和电流波形,记录应包含电压故障前10s到电压恢复正常后

6s之内的数据;

f)按照GB/T37409附录D的要求计算有功功率和无功电流的控制误差和响应时间。

注:PN为逆变器额定功率,UN为逆变器额定电压。

6

GB/TXXXX-XXXX

10运行适应性测试

测试步骤如下:

a)按照图2建立光伏逆变器测试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开关S2闭合;

b)选择电网模拟场景,设置电网模型和参数;

c)调节仿真模型中光伏阵列仿真模块参数,使光伏逆变器模型分别运行在10%PN~30%PN和

70%PN~100%PN两种工况下;

d)调节电网模拟装置模型参数,使输出电压在标称频率条件下,使电压幅值从额定值阶跃至测试

值,测试应至少选取5个阶跃点,在91%UN~109%UN之间的任意选择,幅值变化时间按照GB/T

37408的要求选取;

e)观察逆变器模型运行状态,记录被测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和电流的波形。

f)调节电网模拟装置模型参数,模拟电网电压频率变化,使输出频率从额定值分别阶跃至测试值,

测试应至少选取8个阶跃点,在逆变器允许运行的最低频率至最高频率之间任意选择,频率变

化时间按照GB/T37408中7.5.2规定的最小运行时间设定;

g)观察逆变器模型运行状态,记录被测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和电流的波形。

11标准溯源测试

测试步骤如下:

a)设置光伏逆变器功率电路仿真模块中硬件过压、过流保护参数,保护参数设置应与实际装置保

护特性一致;

b)对两块控制器分别开展相同工况下低电压穿越、高电压穿越硬件在环测试;

c)记录光伏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和电流波形,记录应包含电压跌落前10s到电压恢复正常后6s

之内的数据,计算测试数据的电压、电流基波正序分量和无功电流分量、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d)断开测试平台和光伏逆变器控制器A,连接测试平台和光伏逆变器控制器B;

e)重复步骤a)~d);

f)按照附录A要求,计算相同测试点时,光伏逆变器控制器A测试数据和光伏逆变器控制器B

测试数据的偏差,计算偏差的物理量包括:电压、电流、无功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g)对两块控制器分别开展相同工况下运行适应性硬件在环测试;

h)观察逆变器模型运行状态,记录被测逆变器模型交流侧电压和电流的波形。计算测试数据的电

压、电流基波正序分量和无功电流分量、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i)断开测试平台和光伏逆变器控制器A,连接测试平台和光伏逆变器控制器B;

j)重复步骤h)~j);

k)按照附录A要求,计算相同测试点时,光伏逆变器控制器A测试数据和光伏逆变器控制器B

测试数据的偏差,计算偏差的物理量包括: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注1:光伏逆变器控制器A应在通过全功率试验的样机上获取,宜由测试机构存留。

注2:PN为逆变器额定功率,UN为逆变器额定电压。

12测试报告

光伏发电站逆变器并网性能硬件在环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光伏逆变器厂家、型号、结构及参数等;

b)测试时间、测试单位;

7

GB/TXXXX-XXXX

c)测试条件;

d)测试平台准确性验证结论;

e)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波形、数据分析结果;

f)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结论。

8

GB/TXXXX-XXXX

A

附录A

(规范性)

故障穿越区间划分方法

A.1一般要求

在进行偏差计算前,应对故障前后及故障期间进行分段,以实现对各时段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偏差。

A.2A、B、C时段判定

A.2.1区段划分前,应确定基准数据。若两组数据分别为硬件在环仿真数据与全功率试验数据,应以

全功率试验数据作为区段划分的基准数据;若两组数据均为硬件在环仿真数据,应以通过测试机构全

功率试验样机的仿真数据作为区段划分的基准数据。

A.2.2两组数据时间序列应同步,以基准数据中电压数据为依据,将两组数据序列分为三个时段:

a)A——故障前;

b)B——故障期间;

c)C——故障后。

A.2.3各时段针对基准数据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数据在电压跌落过程中的特性,分为暂态和稳态区

间,如图A.1所示。

U

90%

P

Q

AB1B2C1C2

图A.1扰动过程分段

A.2.4判定A、B、C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刻方法如下:

a)电压跌落前2s为A时段开始;

b)电压跌落至0.9p.u.时刻的前20ms为A时段结束,B时段开始;

9

GB/TXXXX-XXXX

c)故障清除开始时刻的前20ms为B时段结束,C时段开始;

d)故障清除后,光伏逆变器有功功率开始稳定输出后的2s为C时段结束。

A.3暂态和稳态区间判定

A.3.1A时段

A时段为故障前的时间区间,此时段均为稳态区间,如图A.1中的A区间。

A.3.2B时段

B时段分为暂态区间和稳态区间。电压瞬时跌落,功率调节阶段为暂态区间,如图B.1中的B1时

段;电压跌落后稳定运行为稳态区间,如图A.1中的B2时段。

A.3.3C时段

C时段分为暂态区间和稳态区间。电压瞬时恢复,功率调节阶段为暂态区间,如图B.1中的C1时

段;恢复后的稳定运行阶段为稳态区间,如图A.1中的C2时段。

A.3.4B、C时段暂态和稳态区间判定

B、C时段根据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响应特性,分为暂态区间和稳态区间。暂态区间为电压

瞬时大幅波动引起的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波动区间。稳态区间为正常运行和电压波动后稳定运

行的区间。暂态开始时刻即为上一稳态结束时刻,暂态结束时刻即为下一稳态开始时刻。对电压波动引

起的暂态区间,功率和电流的波动进入该时段稳态值的±10%范围内且能稳定输出后40ms为暂态过程的

结束。

10

GB/T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

功率控制区间划分方法

B.1一般要求

在进行偏差计算前,应根据测试数据对有功、无功控制过程进行分段,以实现对各时段分别计算两

组数据的偏差。

B.2A、B、C时段判定

B.2.1区段划分前,应确定基准数据。若两组数据分别为硬件在环仿真数据与全功率试验数据,应以

全功率试验数据作为区段划分的基准数据;若两组数据均为硬件在环仿真数据,应以通过测试机构全

功率试验样机的仿真数据作为区段划分的基准数据。

B.2.2两组数据时间序列应同步,以基准数据中有功、无功控制指令为依据,将两组数据序列分为三

个时段:

a)A——指令阶跃前;

b)B——指令阶跃后;

B.2.3各时段针对有功、无功功率测试数据在有功、无功控制过程中的特性,分为暂态和稳态区间,

如图B.1所示。

0.9

0.8

Pord0.7

0.6

0.5

1.522.533.54

0.9

0.8

P

0.7

0.6

0.5

1.522.533.54

AB1B2

图B.1控制过程分段

B.2.3判定A、B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刻方法如下:

a)控制指令阶跃前10s为A时段开始;

b)控制指令阶跃开始时刻为A时段结束,B时段开始;

c)控制指令变化后,光伏逆变器有功、无功功率开始稳定输出后的2s为B时段结束。

11

GB/TXXXX-XXXX

B.3暂态和稳态区间判定

B.3.1A时段

A时段为控制指令阶跃前的时间区间,此时段均为稳态区间,如图B.1中的A区间。

B.3.2B时段

B时段分为暂态区间和稳态区间。控制指令阶跃,功率调节阶段为暂态区间,如图C.1中的B1时

段;控制调整完成后稳定运行为稳态区间,如图C.1中的B2时段。

B.3.3B时段暂态和稳态区间判定

B时段根据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响应特性,分为暂态区间和稳态区间。暂态区间为控制指

令阶跃引起的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波动区间。稳态区间为根据控制指令调整完成后稳定运行的

区间。暂态开始时刻即为上一稳态结束时刻,暂态结束时刻即为下一稳态开始时刻。对有功、无功控制

引起的暂态区间,功率和电流的波动进入该时段平均值的±10%范围内且能稳定输出后20s为暂态过程

的结束。

12

GB/TXXXX-XXXX

附录C

(规范性)

偏差计算方法

C.1稳态区间的平均偏差F1

按照式(C.1)计算两组测试数据在稳态区间内偏差的算术平均值。

11KKS_EndM_End

FXiXi1SM()()(C.1)

KK1KK1S_EndS_StartM_EndM_StartiiKKS_StartM_Start

式中:

F1——稳态区间的平均偏差;

XS——待考核电气量的第一组测试数据标幺值;

XM——待考核电气量的第二组测试数据的标幺值;

KS_Start,KS_End——计算偏差区间内第一组测试数据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序号;

KM_Start,KM_End——计算偏差区间内第二组测试数据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序号。

C.2暂态区间的平均偏差F2

按照式(C.2)计算两组测试数据在暂态区间内偏差的算术平均值。

11KKS_EndM_End

F2XSM(i)X(i)(C.2)

KS_EndKS_Start1iiKKS_StartKM_EndKM_Start1M_Start

式中:

F2——暂态区间的平均偏差;

XS——待考核电气量的第一组测试数据标幺值;

XM——待考核电气量的第二组测试数据的标幺值;

KS_Start,KS_End——计算偏差区间内第一组测试数据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序号;

KM_Start,KM_End——计算偏差区间内第二组测试数据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序号。

C.3稳态区间的最大偏差F3

按照式(C.3)计算两组测试数据在稳态区间的偏差的最大值。

FXmax(iXi)()(C.3)

3i=K...KM_StartM_EndSM

式中:

F3——稳态区间的最大偏差;

XS——待考核电气量的第一组测试数据标幺值;

XM——待考核电气量的第二组测试数据的标幺值;

KS_Start,KS_End——计算偏差区间内第一组测试数据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序号;

KM_Start,KM_End——计算偏差区间内第二组测试数据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序号。

C.4所有区间加权平均总偏差FG

13

GB/TXXXX-XXXX

C.4.1故障穿越各区间权值

按照式(C.4)将故障穿越各区间的平均偏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加权偏差平均值FG为:

FG10%*FDA60%*FDB30%*FDC(C.4)

式中:

FDA——故障穿越A区间的平均偏差;

FDB——故障穿越B区间的平均偏差;

FDC——故障穿越C区间的平均偏差。

C.4.2功率控制各区间权值

按照式(C.5)将功率控制各区间的平均偏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加权偏差平均值FG为:

FFFGPAPB30%*70%*(C.5)

式中:

FPA——功率控制A区间的平均偏差;

FPB——功率控制B区间的平均偏差。

14

GB/TXXXX-XXXX

附录D

(规范性)

测试典型曲线

D.1有功功率给定值测试

有功功率给定值测试典型曲线见图D.1。

120

100

数据用于判

调节时间断控制精度

功80

功数据用于判稳定运行

时间

率60断响应时间

(%PN)

40

20

0

01234567891011

时间(min)

图D.1有功功率给定值测试典型曲线

D.2一次调频测试

一次调频典型测试点见表D.1和表D.2。

表D.1配备有储能设备时,一次调频典型测试点

序号频率/Hz频率阶跃波形

150.5

250.3

350.1

449.9

549.7

649.5

15

GB/TXXXX-XXXX

表D.2未配置储能时,一次调频典型测试点

序号频率/Hz频率阶跃波形

150.5

250.3

350.1

D.3电压/无功控制测试

电压/无功控制测试典型曲线见图D.2。

Umax

……

……

U0+△U

U0

……

U0-△U……

5分钟

Umin

t

图D.2电压/无功控制测试典型曲线

D.4恒无功功率测试

恒无功功率测试典型曲线见图D.3。

QL

率012345

值时间(min)

(Q)

响应时间稳定运行时间

Qc

数据用于判数据用于判

断响应时间断控制精度

图D.3恒无功功率测试典型曲线

16

GB/TXXXX-XXXX

D.5恒功率因数测试

恒功率因数测试典型曲线见图D.4。

功率

因数

0.90

0.95

0.98

1

-0.98

-0.95响应稳定运

时间行时间

-0.90

数据用于判数据用于判

断响应时间断控制精度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0时间(min)

图D.4恒功率因数测试典型曲线

D.6故障穿越测试

连续故障穿越测试典型曲线见图D.5和图D.6。

图D.5连续故障穿越测试典型曲线一

17

GB/TXXXX-XXXX

图D.6连续故障穿越测试典型曲线二

━━━━━━━━━━━

18

GB/TXXXX-XXXX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要求............................................................................2

5测试准备............................................................................2

6测试平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