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三首》《古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三首》《古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三首》《古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三首》《古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三首》《古诗三首》知识点复习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宿建德江》同步品读全文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创作背景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作者简介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译文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内容梳理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夕阳西下,飞鸟归林,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而此时的诗人只能在停靠在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油然而生。“客”指诗人自己,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客居他乡。“新”字,一方面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愁思,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诗人心中还有许多旧忧,如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远景)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近景)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以“月”的清冷、亲近,更加重了诗人的孤寂、惆怅、失意之情。中心思想诗中描绘了秋江暮色的图景,表达了作者路途中的忧愁、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或羁旅之愁。)写作手法1诗的前两句写愁,直抒胸臆。2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身在他乡,本来就有愁绪,现在触景生情,看到孤船小洲,四周空旷,有江中的月亮与自己为伴,因此又增添了新愁,这两句是借景(间接)抒情。默写考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傍晚停船靠岸,愁绪涌上心头。/直接写出了孟浩然的孤独伤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了月下江景图/月夜景色,借月抒怀的句子,表达诗人的孤寂愁苦。选择高频考点1诗人的情感是孤独寂寞,思乡愁绪,没有欢快愉悦。2“愁”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愁绪,不是间接点明,不是含蓄。3本诗后两句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接抒情。4本诗后两句是由远到近。5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但情感不同理解考点常识:本诗体裁为五言绝句。本诗围绕“愁”字来写,也是诗眼,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季。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诗人以野旷江清之景烘托自己羁旅的新愁旧忧:原野空旷,方显得远天低于树木;江水清澈,才见明月近人。旷野无限,乡关万里,诗人更觉寂寥凄凉;月来相伴,诗人稍感慰藉,却终究驱散不了暮宿江舟的种种愁绪。《宿建德江》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借助这些景物,作者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感情?舟、烟渚、暮日、旷野、天、树、江、月、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由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故乡之思,以及因仕途失意、理想幻灭而产生的怅惘之情。赏析两首诗中的“新”和“又”两字。日暮降临本是归家之时,漂泊在外的诗人在日暮来临时愁绪更浓,一个“新”字便突出了这种情绪的加深;“又”字表明不止一次,说明诗人在外已多年,其思乡之情便可想而知了。首句中的“泊”字如何理解?在全诗中有何作用?“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愁”的。示例一:直抒胸隐。作者直接写出在日暮时刻又添“新愁”,这种愁是羁旅之愁。通过注释可知“新愁”之前的“旧愁”应是应试不第、仕途失意之愁。示例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开篇写移舟到“烟潜”之中,这里的景中含愁,应是羁旅之愁。之后描写空旷田野的夜景,寓情于景,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作者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示例三:动态描写情绪变化。在夕阳烟雾之中弥漫的是江南羁旅生活的愁思与孤独,这使游子在仕途失意的旧愁又添新愁,低垂的天幕、空旷的原野放大了内心的惆怅,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说说诗歌后两句所描绘的美丽景象。原野辽阔,天似穹庐,那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木还要低矮。身边江水清澈,皎洁的明月似乎和人更加亲近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同步品读全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创作背景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本诗是其第一首。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译文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内容梳理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这两句写云、雨。把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把白色的雨珠比作跳动的珍珠,两个形象的比喻,也用了对偶的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写一阵风吹过,乌云散尽,天气放晴,天空一碧如洗,湖面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一个“忽”字表现出暴雨匆匆而去的特点(又大又急)。云散雨停之后,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澄澈,水天相接,水天一色。中心思想诗中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变化,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写作手法1.时间顺序: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2.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3.借景抒情。默写考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雨大雨急的句子。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了从下雨到天晴的过程变化和暴雨骤来骤去的景色,雨散云飞、水天相映的美好画面(雨过天晴)。选择高频考点1情感是喜爱高兴的,没有愁。2雨势大,不是小。3没有因酒而醉。理解考点常识:本诗体裁为七言绝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这首诗分别从“云黑”“雨跳”“风吹”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翻墨”写出了云的来势汹汹。“跳”生动地描绘了雨点飞溅的情态,“卷地风”使得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第一句:黑云翻墨图:乌云像是打翻的墨水,笼罩着天空,天色昏暗,黑沉沉的乌云仿佛要压下来似的;远处的山还隐约可见,让人感觉如果不是还有远处的高山在顶着,天就要塌下来了。第二句:白雨跳珠图:大雨倾盆而下,湖面茫茫一片,豆大的雨点落到湖面上,溅起朵朵水花;雨大势急,雨点打在船上,水花都溅到了船舱里。第三句:风吹乌云图:忽然,一阵狂风袭来,雨点到处乱飞,肆无忌惮地向望湖楼里刮来;没过多久,天空中的乌云就被吹散了,雨也停了,天空瞬间明亮起来。第四句:雨过天晴图:云散雨停之后,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澄澈,水天相接,仿佛一片人间仙境,一眼望去,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是天。在这首诗中,诗人借“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大雨疾来速去的画卷。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逼真,形象写出乌云蔓延迅速,天气变化极快的特点。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跳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飞溅的雨点比作“跳珠”,“跳和“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和急。“白雨”与前面的“黑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写出了湖光山色村托下的雨显得白而透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地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步品读全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创作背景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作者简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这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以农村为生活题材,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译文西江月:词牌名。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鸣蝉:蝉叫声。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见:同“现”,显现,出现。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内容梳理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睛朗,悄悄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横斜突几的树枝,枝头惊起的鸟鹊;夜半时分,徐徐吹来的清风,清风送来的蝉鸣声。以动衬静,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清幽,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以夏天的生机勃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环境的热闹,与前两句相互映衬。从侧面烘托出词人心头的喜悦。词的上片写晴,展现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云层几乎布满天空,只在一角露出七八个星。雨点疏朗,在山前落下。词人用星星稀疏暗示乌云深厚,更加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把焦急和迷惑之后“忽见”的欣喜表现出来。由于刚才怡然自得地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意境之中,时竟找不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茅店的位置。愁雨之中,走过溪桥,突然转了一个弯,那所茅店不就在眼前吗?这时词人的快乐无以言表。词的下片写雨,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中心思想全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江南夏夜的山村风光,写出词人“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写作手法1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默写考点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夏日乡野鹊飞,蝉鸣之景的刻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预告又一个丰年到来,因眼前之景想象未来丰收,侧面烘托出词人心头的喜悦的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夜行乡间无边欣喜/焦急后的惊喜的词句选择高频考点1本诗写的是夏天的夜晚,描写地点是乡村。2丰收是联想,不是现在丰收。3情感内心是舒适宁静喜悦的,没有焦急,迷茫,不宁静。4稻花香”是嗅觉,“说丰年”蛙声”是听觉。理解考点西江月是词牌名。季节是夏季。词的上片写了“蝉鸣、鹊啼、蛙叫”等夏夜特有的声音,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运用优美的语言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浙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谈谈你从诗中得到的启示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综合感受写出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启示:以情观景,要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综合感受。《浪淘沙(其一)》同步品读全文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创作背景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长庆二年春作者在夔州被贬时所作。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译文东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吹荡。自天涯:来自天边。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奔腾万里,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内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写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2.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风簸”写黄河风浪之大;“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这一动态的画面,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3.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后两句由眼前黄河曲折蜒之景发挥想象,运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为诗歌增添了神话色彩。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诗人借牛郎和织女来形容自己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即使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浪漫中又显示出现实主义的气息,表达了自己的豪迈气概,中心思想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默写考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的句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含有民间传说,与牛郎织女相关的诗句选择高频考点1没有消极避世的思想2注意主旨情感理解考点体裁:七言绝句古代诗歌大多是要和曲而唱的,“浪淘沙”原是唐教坊曲名,多表现激越凄的曲调。试分析:这首《浪淘沙》(其一)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呢?这首诗借助想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江南春》同步品读全文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创作背景杜牧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译文莺啼:即莺啼燕语。郭:外城。此处指城镇。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内容梳理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晴景)第一句紧扣题目“春”字,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莺啼”运用了听觉,“绿映红”运用了听觉,此句并没有运用触觉。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平添了几分豪爽与热情。进入眼帘的景物,由大到小,有动有静,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雨景)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紧扣题目中“江南”二字,“南朝”既点明了所描绘的地点“江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虚指,形容佛寺很多,表现了南朝时代佛教盛行的状况。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既照应了首句中的“千里”,也为后面结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础。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虚实结合,在写景之中融入怀古忧思,给江南的春天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烟雨”即如烟般的蒙蒙细雨。“楼台”,即前句的“寺”,这样写,一方面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另一方面也是适应“烟雨'的环境。杜牧身处晚唐,晚唐皇帝崇尚佛教。面对庞大的寺庙群,作者一方面有一种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另一方面表达对晚唐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告诫不要重蹈南朝的覆辙。诗人视通“千里”,思接“百载”,巧妙地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景象。中心思想四句皆为景语,有声有色,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以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江南春之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赞美和神往。同时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默写考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春”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点明“江南”的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虚实结合,给江南的春天增添朦胧色彩选择高频考点1.“四百八十”虚指2.没有对佛教的认可,注意情感。理解考点常识:体裁是七言绝句。山郭是山城的意思。酒旗是酒店的幌子。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这幅画面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族族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画面中蕴含了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喜爱)之情。你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字好吗?说明理由。不好。因为“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写出了江南怎样的地形和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地招展。“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四百八十”这个数量词,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同步品读全文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本首诗是其中一首。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译文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净:一说“静”。无苔:没有青苔。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