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法学院《820刑法学B卷》历年考研真题_第1页
中山大学法学院《820刑法学B卷》历年考研真题_第2页
中山大学法学院《820刑法学B卷》历年考研真题_第3页
中山大学法学院《820刑法学B卷》历年考研真题_第4页
中山大学法学院《820刑法学B卷》历年考研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5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

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

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

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

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1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

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0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

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09年中山大学826刑法学B卷考研

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8年中山大学612法学综合A卷考

研真题

2007年中山大学729法学综合A卷考

研真题及详解

2006年中山大学428刑法学基础考研

真题

2005年中山大学435刑法学基础考研

真题

2004年中山大学435刑法学基础考研

真题

2003年中山大学435刑法学基础考研

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主讲教师:

一、参考教材教辅

教材(3本)

1.《刑法学》(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刑事诉讼法》(龙宗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刑法学》(王仲兴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教辅(1本,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高铭暄《刑法学》(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二、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

1.本试题与其他年份试题简单比较:题型、考试范围、难易程度

等。

本试题与往年比较起来,在题型部分,和2011年的试卷是一致的,

都是取消了简单题,把简单题减少的分值加到了名词分析中。B卷的

考试范围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但是很明显的,偏重于考刑法,刑法

的分值占到了三分之二。该试题非常注重对刑法修正案八的考核,难

度与往年相近。

2.本试题与其他学校(北大、人大、中政等)相同专业试题简单比

较:题型、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等。

本试题在题型上和北大、人大的考试题型是一样,全是主观题,无客

观选择题的考查,这一点和中国政法大学的考试题型不一样。在难易

程度上,相对于北大、人大,对于理论方面考查的较基础,本试题考

查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大量案例分析考查同学们的实践分析能力,而

其他的题型考查同学们的理论功底。

中山大学2012年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罪刑法定

2.正当防卫

3.犯罪集团

4.立案

5.证明对象

6.鉴定

二、法条分析(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刑法第67条第3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

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

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请说明该法条的含义与立法宗旨是什么?

2.97年刑法第68条第1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

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

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第2款规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

者免除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将该第2款的规定予以删除。

请说明删去该款内容的理由有哪些?

三、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2002年11月,被告人王某某经人介绍与被害人钱某相识,2003

年1月登记结婚,2004年4月生育一子。2006年6月,王某某与钱某

分居,同时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同年10月8日,人民法院认为双方

感情尚未破裂,判决不准离婚。此后双方未曾同居。2007年3月25

日,王某某再次提起离婚诉讼。同年1O月8日,人民法院判决准予离

婚,并将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对判决离婚无争议,虽

然王某某表示对判决涉及的子女抚养、液化气处理有意见,保留上诉

权利,但后一直未上诉。同月13日晚7时许(离婚判决尚未生效),

王某某到原居住的公寓3号楼206室,见钱某在房内整理衣物,即从

背后抱住钱某,欲与其发生性关系,遭其拒绝。被告人王某某说:住

在这里,就不让你太平。钱某挣脱欲离去。王某某将钱某的双手反扭

住并将其按倒在床上,不顾其反抗,采用抓、咬等暴力手段,强行与

其发生了性行为,致钱某多处软组织挫伤、胸部被抓伤、咬伤。当

晚,钱某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审理中,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王某某构成强奸罪;第二种意见

认为,案发时被告人与被害人仍具有夫妻关系,故不存在强奸的问

题,不构成犯罪。

问: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2.被告人严某、王某为索财,经事先共谋,于2009年10月31日上

午以谈生意为名,诱骗被害人朱某到郊区的出租屋,用捆绑、堵嘴等

方式将朱某强行扣押,并向朱某家属勒索赎金人民币150万元。次

日,两被告见被害人家属没有动作,估计索财无望,又害怕被警方抓

获,遂逃离现场并通过公用电话将被害人的扣押地点告知被害人家

属。在被害人家属赶到扣押现场前,被害人朱某通过自救方法逃离现

场。

问:对两被告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如何处罚?为什么?

四、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缓刑的适用条件。

2.论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中山大学2012年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罪刑法定

【分析】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三大原则之一,因为内容很丰富,所

以常考。考生尽量从内容、意义这两方面进行简答。

答: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

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

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所有的定罪量刑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

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即“法无明文规定

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确立罪刑法定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保障人权。

2.正当防卫

【分析】正当防卫原则是阻却犯罪性事由之一,和紧急避险经常轮着

考。从内容、法律效果两方面作答。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

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

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

的一项权利,是针对不法侵害实施的正当、合法行为,一般情况下对

不法侵害者的损害都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超过必要限度的,造成

不应该有的损失的,应当承担责任,但是应从轻、减轻处罚。

3.犯罪集团

【分析】犯罪集团是总则的内容,考生答题的时候从法律规定和特点

这两方面下手作答。

答:我国刑法典第26条第2款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

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犯罪集团的犯罪属于特殊的共

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建立起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或称有

组织的共同犯罪。构成犯罪集团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①由三人以上组

成;②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③是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4.立案

【分析】立案是刑事诉讼法的知识,是整个刑事诉讼的开始,前提。

考生作答时从立案阶段,侦查机关的活动下手。

答:立案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阶段。立案,即立案程序,是指公安

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或者公安机关、人民

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自首及人民法院对自诉人的

自诉材料进行审查后,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决

定是否进行侦查或审理的诉讼活动。立案是一个完整的诉讼程序,不

仅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开始阶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诉讼阶段。

5.证明对象

【分析】证明对象是刑事诉讼中证据方面的知识点,主要从概念,以

及特征进行作答。

答:证明对象,又称待证事实或要证事实,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和当事

人在诉讼证明活动中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它决定着案件调

查研究的范围,即决定着公安司法机关和当事人应搜集、研究哪些证

据,应舍弃哪些事实材料而不作为证据。明确证明对象,才能确定举

证责任承担的范围,才能在诉讼证明中目标明确,集中注意力,准

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有两个特征:①与

案件有关,②具有证明的必要性。

6.鉴定

【分析】鉴定也是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知识,主要从概念入手作答。

答:鉴定是指侦查机关为查明案情,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作出结论的一种侦查行

为。鉴定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性很强的侦查手段,对于侦查机关及时收

集证据,准确揭示物证、书证在诉讼中的证明作用,鉴别案内其他证

据的真伪,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查获犯罪嫌疑人具有重要作用。在实

践中,凡是与刑事案件有关的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的各种

物品、文件、痕迹、人身、尸体等都可以进行鉴定。

二、法条分析(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刑法第67条第3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

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

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请说明该法条的含义与立法宗旨是什么?

【分析】

这个法条分析题,考的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内容,考察的

是同学们对于法条的理解以及通过该法条本身来考查整个《刑法修正

案(八)》的立法精神。

答:(1)含义

《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67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3款:“犯

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

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

的,可以减轻处罚。”这一修正是将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法律化,是将

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坦白酌定从宽情节上升为法定从宽情节,因

而是我国刑事立法上首次确认坦白从宽制度。其意义在于为司法机关

特别是法院量刑时适用坦白从宽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再次架起一座回头是岸的“黄金桥”。

(2)立法宗旨

①司法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为坦白而使得犯

罪证据确实充分,从而受到了比较严厉的处罚;而拒不交代的,反而

因为证据不确实充分得到了从轻处罚甚至无罪开释。《刑法修正案

(八)》将坦白从宽法律化,对于走出坦白难以从宽甚至不从宽、相

反从严的尴尬境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犯罪嫌疑人在被动归案后,犯罪嫌疑人在趋利避害的人性基本需求

下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既提高了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降低司法办

案成本,也使自己得到了法律的从宽处罚,于是实现了犯罪人和刑事

司法人员的“双赢”。

③坦白从宽法定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发

生,在提高办案效率的前提下又不以牺牲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为代价,

这对司法机关而言也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双赢。

2.97年刑法第68条第1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

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

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笫2款规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

者免除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将该第2款的规定予以删除。

请说明删去该款内容的理由有哪些?

【分析】这道题也是响应最新法律的变更,给你一个法条,让你分析

变化背后的原因。

答:(1)97年刑法第68条第1款规定,对于一般立功表现和重大立

功表现均可以从宽处罚,意味着在某些情形下可以不予从宽处罚。其

立法精神在于,唯此才能保持立功制度的适用弹性,扩大法官的自由

裁量权,并防止部分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借立功逃避法律的严惩。

(2)97年刑法第68条第2款规定:“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

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这种规定太具有绝对性。对于虽然具

有立功情节,但是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被告人主

观恶性深、人身危害性大,或者在犯罪前即为规避法律、逃避处罚而

准备自首、立功的,如果只要有自首和重大立功表现则必须减轻或者

免除处罚则可能会出现罚不当其罪、量刑失衡。

(3)如果还保留第68第2款的规定,势必会导致我国刑法的威严被

任意践踏。实务中一些犯罪分子在这条规定的鼓励下,为了获得法律

的轻判,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取他人重大犯罪的线索,而这往往并不

能反映犯罪嫌疑人的真诚悔罪,其方法也往往是不合法的。但是因为

法律如此规定,就给了许多犯罪分子转空子的机会。

这些不足之处就是《刑法修正案(八)》将其予以删除的主要理由。

三、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2002年11月,被告人王某某经人介绍与被害人钱某相识,2003

年1月登记结婚,2004年4月生育一子。2006年6月,王某某与钱某

分居,同时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同年10月8日,人民法院认为双方

感情尚未破裂,判决不准离婚。此后双方未曾同居。2007年3月25

日,王某某再次提起离婚诉讼。同年10月8日,人民法院判决准予离

婚,并将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对判决离婚无争议,虽

然王某某表示对判决涉及的子女抚养、液化气处理有意见,保留上诉

权利,但后一直未上诉。同月13日晚7时许(离婚判决尚未生效),

王某某到原居住的公寓3号楼206室,见钱某在房内整理衣物,即从

背后抱住钱某,欲与其发生性关系,遭其拒绝。被告人王某某说:住

在这里,就不让你太平。钱某挣脱欲离去。王某某将钱某的双手反扭

住并将其按倒在床上,不顾其反抗,采用抓、咬等暴力手段,强行与

其发生了性行为,致钱某多处软组织挫伤、胸部被抓伤、咬伤。当

晚,钱某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审理中,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王某某构成强奸罪;第二种意见

认为,案发时被告人与被害人仍具有夫妻关系,故不存在强奸的问

题,不构成犯罪。

问: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大家对一个热点问题即“婚内强奸”的看法,大

家应当从现有的法律规定和理论这两方面思考,然后得出自己的观

点,并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论证。

答:我认为第一种观点正确。理由如下:

(1)本案中王某某与钱某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当事人双方已分

居一年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属于“死亡婚姻”。双方已不具备正常

的夫妻关系,也没有履行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当李强向法院起诉解

除其名存实亡的婚姻时,夫妻关系已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而丈夫违背

妻子意愿采取暴力手段,侵犯了妻子的人身权利。此时,离婚判决的

上诉期是“非正常夫妻关系”的特殊时期。由于判决尚未生效,当事人

不得另行结婚。在此特殊时期,从法律上讲,双方虽属夫妻关系,但

离婚判决的内容对双方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对当事人行使夫妻间人

身和财产权都有所限制,丈夫不得强迫妻子进行性行为,否则就是侵

犯了妻子的人身权利。

(2)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中规定的夫妻权利和义务都是建立在平

等、自愿的基础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都体现了保护妇女合法权

益的思想,妇女的性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给予夫妻在婚内进

行性行为的自由,而没有给予其强迫另一方进行性行为的自由。然

而,只有合法婚姻关系的性行为才是合法的,但在合法婚姻关系中也

有非法性行为的存在,这就是虐待、暴力行为等。

(3)本案中王某某的行为违背了钱某的意志,又采取了暴力手段,

符合强奸罪的基本特征。王某某侵犯钱某人身权利的主观恶意明显,

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行为已触犯了

刑法第236条第1款的规定,依法应予惩处。

(4)婚内强奸的对象只能是妻子,而非不特定的女子。犯罪所侵害

的客体是妻子的性不可侵犯的权利,其社会危害性要小于婚外强奸。

因此,其行为已触犯了刑法第236条第一款之规定,依法应予惩处。

鉴于本案的具体情况,可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综上,王某某行为构成强奸罪。

2.被告人严某、王某为索财,经事先共谋,于2009年10月31日上

午以谈生意为名,诱骗被害人朱某到郊区的出租屋,用捆绑、堵嘴等

方式将朱某强行扣押,并向朱某家属勒索赎金人民币150万元。次

日,两被告见被害人家属没有动作,估计索财无望,又害怕被警方抓

获,遂逃离现场并通过公用电话将被害人的扣押地点告知被害人家

属。在被害人家属赶到扣押现场前,被害人朱某通过自救方法逃离现

场。

问:对两被告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如何处罚?为什么?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刑法分则中的绑架罪,考生可以从绑架罪本身

的犯罪构成以及此罪与彼罪这两方面入手。

答:两被告以绑架罪既遂来定罪处罚,又因二者事先预谋,构成绑架

罪共同犯罪。理由如下:

(1)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

人质的行为。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

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背

被害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的意志,使用强制手段将被害人置于行为人控

制之下,剥夺或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至于实际是否达到该效

果,在所不问。

(2)《刑法》第239条规定,绑架目的是否实现并不是构成犯罪所

必须具备的。这就是说,即使行为人主观上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

要求的目的没有实现,仍成立绑架罪的既遂。绑架罪的客观方面是由

绑架行为与提出不法要求行为双重行为构成的。其中提出不法要求是

目的行为,只有在行为人既实施了绑架行为,又实施了提出不法要求

行为,才齐备本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3)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求二人以上,既有共

同的故意,又要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4)本案中,二人以索财为目的,经事先预谋,假借谈生意之名,

将被害人强行扣押在郊区出租屋,并向朱某家属勒索赎金。两被告见

被害人家属没有动作,估计索财无望,又害怕被警方抓获,遂逃离现

场并通过公用电话将被害人的扣押地点告知被害人家属。也就是说,

二人实际控制了被害人以后,并没有如愿从其家属那里勒索到财物,

但是这并不影响其绑架罪既遂的成立。

综上,两被告以绑架罪共同犯罪来定罪处罚。

四、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缓刑的适用条件。

【分析】这倒论述题也响应了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考生应当从概

念、适用条件、禁止使用的条件的方面入手。

答: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即对原判刑罚附条

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具体说包括两类,一是一般缓刑,二是战

时缓刑。

(1)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

①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2条、第74条及第76条的规定,一般缓刑的共

通适用条件是,犯罪分子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刑罚。又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2条的规定,只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者,

才能适用缓刑:a.犯罪情节较轻;b.有悔罪表现;c.没有再犯罪

的危险;d.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情节较轻”,是指在符合本罪构成要件事实中不具有该罪较重情节,

以及其犯罪前后的表现中,不具有应给予较重否定评价的事实。“有悔

罪表现”,是指行为人有对自己的罪行真诚悔悟,能够认识到错误,并

有具体真诚悔悟、悔改的意愿和行为,比如积极向被害人道歉、赔偿

被害人的损失、获取被害人的谅解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是指综

合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表明其不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即使将

其放置在社会上,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评价较小。“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

大不良影响”,是指对犯罪人适用缓刑不会对其所居住社区的安全、秩

序和稳定带来重大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必须是重大的、现实的影响,

具体情形应由法官根据个案情况来判断。

②犯罪分子必须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累犯和犯罪集团的

首要分子,均是具有较大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有再犯之虞,适用

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

③适用缓刑必须同时具备上述法定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

能适用缓刑。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需要防止应当适用缓刑但对缓刑条

件掌握过严而不适用,以及不应当适用缓刑但对缓刑条件掌握过宽的

错误倾向。特别是绝不能将缓刑作为对疑案处理的折中处理方法和使

缓刑成为犯罪分子的庇护伞。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明确规定的适用条

件,才能充分发挥缓刑制度的积极作用。

(2)战时缓刑

我国《刑法》第449条规定:“在战时,对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没

有现实危险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

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适用战时缓刑应当遵守以下

条件:

①必须是在战时。这是缓刑适用的时间条件,所谓战时,是指国家宣

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时;部队执行

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

②只能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这是缓刑适用的对象条

件,不是犯罪的军人,或者虽是犯罪的军人,但被判处的刑罚为3年

以上有期徒刑,不能适用缓刑。

③必须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这是战时适用缓刑最

关键的条件。即使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若被判断

为适用缓刑具有现实危险,也不能宣告缓刑。

2.论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分析】这是刑事诉讼法的原则,是刑事案件中人权保障的重要原则

之一。考生应当从含义、意义、现行法律规定、国外等几方面作答,

尽量全面。

答:(1)禁止重复追究原则的基本含义

对被追诉者的同一行为,一旦做出有罪或者无罪的确定判决,即不得

再次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予以实体审理或处罚。这一原则在大陆法系国

家的诉讼制度和理论中被称为“一事不再理”原则,侧重于强调生效判

决的“既判力”,以维持法的安定性,维护司法程序的权威性;在英美

法系国家的诉讼制度和理论中被称为“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侧重于强

调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为而遭受两次不利的处置,以防止官方滥用追

究犯罪的权力,保障公民个人的基本人权。

(2)禁止重复追究原则的例外

禁止重复追究原则不是绝对的。在大陆法系国家,如果出现确实的新

证据证明原生效判决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利害关系人可依法定程序

申请再审;在英美法系国家,在符合法定的条件时,被告一方也可以

特定的理由申请撤销已经生效的无罪判决,在英国,甚至控诉一方在

成文法规定的特定情形下也可以申请对无罪判决已经生效的案件进行

重新审判。

(3)关于禁止重复追究原则的法律规定

①禁止重复追究原则在许多国家的宪法或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例

如,美国联邦《宪法》加拿大《宪法》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禁

止重复追究原则也得到国际人权法的确认,成为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

组成部分以及国际刑事诉讼的重要原则。

②中国宪法和法律没有规定禁止重复追究原则,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完

全贯彻这一原则的精神。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生效判决如果

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有关机关可以依法提起“审判监

督程序”,对原判案件进行重新审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第

117条规定,对于人民法院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以控

诉证据不足而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案件,如果人民检察院依据新的事

实、证据材料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这一规定实际上意

味着对被告人的同一行为可以重复加以审理。从程序法治化的立场来

看,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违反了国际上通行的司法准则,应当废除。

学界通说认为,我国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遵循正当程序

的精神,对有关的程序规则加以完善,明确肯定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试题点评

整套题难度适中,考察的知识点很基础,很重点,同时也很好的响应

了《刑法修正案(八)》,对于修改新增的内容也进行了考核。这提

醒我们,在备考时,一定要更近最新的法律修改,新的法律通常会在

每一年的考研题中有所体现。同时,这套试卷全是主观题,理论性

强,这要求我们对整个刑法知识有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要注

意答题的方式要清晰明了,全面而不漏知识点。

2011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山大学2011年

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及详解

主讲教师:

一、参考教材教辅

教材(3本)

1.《刑法学》(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刑事诉讼法》(龙宗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刑法学》(王仲兴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教辅(1本,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高铭暄《刑法学》(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二、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

1.本试题与其他年份试题简单比较:题型、考试范围、难易程度

等。

本试题,在题型方面,是取消了简单题,把简单题减少的分值加到了

名词分析中。B卷的考试范围仅限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但是刑法几

乎占到了三分之二的分值。该试题侧重于对刑法总则的考查。因为理

论性很强,所以难度略大。

2.本试题与其他学校(北大、人大、中政等)相同专业试题简单比

较:题型、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等。

本试题在题型上和北大、人大的考试题型是一样,全是主观题,无客

观选择题的考查,但是不同于中国政法大学的,2011年的中国政法

大学的考题中既有单选题还有多选题,且占有近乎一半的分值。在难

易程度上,相对于北大、人大,对于理论方面考查的较基础,本试题

考查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大量案例分析考查同学们的实践分析能力,

而其他的题型考查同学们的理论功底。

中山大学2011年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

1.论理解释

2.状态犯

3.战时缓刑

4.不起诉

5.上诉不加刑

6.监视居住

二、法条分析(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

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

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请说明该

发条的含义有哪些?

2.我国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

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请说明该法条的含义有哪些?

三、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被告人张某甲,女,37岁,无业。被告人张某乙,男,35岁,工

人。1997年11月,被告人胡某(另案处理)将被害人韩某某杀害

后,将其尸体肢解为五块,套上塑料袋后分别装入两只印有球形门锁

字样的纸箱中,再用印有申藤饲料字样的编织袋套住并用打包机封

住。嗣后,胡某以内装毒品为名,唆使被告人张某甲和张某乙帮其将

两只包裹送往南京。被告人张某甲、张某乙按照胡某的旨意,于

1997年11月30日中午从余姚市乘出租车驶抵南京,将两只包裹寄存

于南京火车站小件寄存处。后因尸体腐烂,于1998年4月8日案发。

问:对张某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

2.被告人张某,男,21岁,农民。

2008年12月,张某潜入胡某家中盗窃贵重物品时,被主人胡某发

现,张某弃下财物夺门而逃,胡某也没有再追赶。张某就躲在胡某家

墙根处的草垛里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村长高某路过时,发现张某行

踪诡秘,就对其盘问。张某以为高某发现了自己昨晚的盗窃行为,就

对高某进行打击,致其重伤。

问:对张某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

四、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刑法中规定排除犯罪事由的原因及其种类。

2.论逮捕的条件。

中山大学2011年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

1.论理解释

【分析】这考查的是刑法总则中的解释原则的问题,解释原则根据解

释的方法的不同,分为文理解释和伦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按字面意思

解释,而这里考查的是伦理解释。这个问题很基础,因此难度适中。

答:论理解释又称目的解释方法,按照立法精神,根据具体案件,从

逻辑上进行的解释,即不拘于法律规范的字面含义,也不拘于制定法

律当时的立法动机,而从现时社会关系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合理的目

的所进行的解释。

具体细分,论理解释主要包括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反对

解释、补正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论解释等方

法。

(1)扩大解释,是指超过被解释对象的字面含义或日常含义范围,

如扩展、使用该字词的较为边缘含义,但没有超出该词句的应有含义

范围,或者说仍在该条文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范围之内,因此也没

有超出一般国民的预测可能性。

(2)缩小解释,是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广,

于是限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3)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

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

范围之内。

(4)反对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

释方法。

2.状态犯

【分析】犯罪按照其不法行为与不法状态的时间关系分为状态犯、继

续犯。这里是对状态犯的考查。尽量结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说明这个

问题,这个概念同学们很可能会忽视,而且可能不知道如何写出6分

的知识点来,所以难度偏大。

答:犯罪行为一经实施,当即发生危害结果,犯罪既遂,犯罪行为也

随之结束或终了,但基于该犯罪行为所产生的不法状态仍继续存在。

状态犯不同于继续犯,继续犯是不法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状

态,而状态犯的不法行为已经完成,只存在不法状态的继续。犯罪人

在不法状态下对犯罪对象的处置行为,不具有可罚性。如盗窃罪是典

型的状态犯。对于这种行为,刑法理论称为不可罚之事后行为。状态

犯的追诉时效,应从行为实施之日即行为终了之日开始计算,而不能

从不法状态结束之日起算。

3.战时缓刑

【分析】缓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量刑制度,缓刑和假释是经常考的知

识点。尤其是对于今年的考生来说,由于刑法修正案八的出现,缓刑

一度成为了热点问题,缓刑分为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这里是对战时

缓刑的考查。主要从概念和特征进行作答。

答:战时缓刑,又称特殊缓刑,是指在战时对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没有现实危险的军人,暂缓执行其刑罚,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

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的制度。战时缓刑的特点

包括:①战时缓刑考验期限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必须在战时;②战时缓

刑只适用于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的犯罪军人;③战时

缓刑没有确定的考验期;④战时缓刑撤销缓刑的条件是要戴罪立功,

并且有立功的表现;⑤战时缓刑撤销时不仅撤销原判刑罚,而且不以

犯罪论处。

4.不起诉

【分析】这里考查的是刑事诉讼中对于检察机关做出的不起诉的考

查,立案、侦查、起诉这三个阶段时常考之处,考生应在此多留心。

这道题难度比较小,主要从概念和分类进行作答。

答: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

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

罪或者有其他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

诉条件,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一项诉讼活动。不起诉有三种,即法定不

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公安机关认为人民检察院作出

的不起诉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

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

5.上诉不加刑

【分析】这是刑事诉讼法中对于上诉中被告的人权保障的规定,是为

了避免因为被告上诉而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答:上诉不加刑,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

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的刑罚的审判原则。即对于被告

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二审法院经过

审理决定改判时,只能适用比原判决为轻的刑罚,不能适用比原判决

为重的刑罚,也不得变相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但是,人民检察院抗诉

或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该规定的限制。上诉不加刑原则有利于保

障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

6.监视居住

【分析】这是刑事强制措施中的一种,尤其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

改以后,监视居住更是成为了一个重点。该考点很基础,理论性不

强,因此总体难度不大。这道题主要从概念、特征中入手作答。

答: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

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只能在居住的区域内活动,并受到执行机关的监视,所以是限

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目的是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动

和自由,使之不妨碍侦查、审判工作的进行。监视居住的期限为6个

月。

二、法条分析(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我国刑法第10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

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

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请说明该

法条的含义有哪些?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刑法中的管辖问题,以及对外国判决的处理

问题,这个法条平时同学们可能都没有太注意,没怎么关注,因此看

起来不太难的一道题,反而难住了同学们呢,尤其是有些同学无法找

对考点在哪里。这道题既要考虑到罪犯已经收到过一定的刑事责任,

又要维护我国的主权。

答:(1)这一条款规定的是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2)该条规定的理由

属人原则是指凡是本国人犯罪的,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领域外,

一律使用本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

罪的,自然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外,即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享受应有的权利,也要遵守我国

的法律,承担一定的任务。他们在国外犯了罪,原则上适用我国刑

法。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情

况,毕竟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犯罪有所差别,即我国刑法对

中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的犯罪的,实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属人管辖权。

(3)根据属人管辖权,我国刑法适用的条件

①法定刑上的规定的条件

如果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我国刑法应当管辖:我国公民在我国领

域外犯的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罪;所犯的罪在我国刑法典中规定的最

高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在国外所犯的罪,我国刑法没有规定

为犯罪的,不应当追究责任;如果在国外所犯的罪,按刑法典规定的

最高法定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②身份上规定的条件

如果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的,我国刑法应当管辖:犯罪人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的是我国刑法典规

定之罪。该情况不受具体犯罪的法定刑高低的限制。

(4)我国刑法中属人管辖权的优点

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

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

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这表明,我国是独立

自主的主权国家,不受外国审判效力的约束;但是又要从实际出发,

如果犯罪人在外国已经接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考虑免除或者减轻处

罚。这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2.我国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

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请说明该法条的含义有哪些?

【分析】这里考查的是刑法总则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理论性很强,

因此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考查了共同犯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同时也

考查了对共犯的处罚方式,考查的面也很广,因此,同学们做这道题

的时候很容易丢分。

答:(1)该条说明共同过失犯罪不属于共同犯罪的范围。

(2)共同犯罪的构成

①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在主体上要求必

须是两个以上适格的犯罪主体;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有共同犯罪的行

为;在主观方面要求必须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其中,共同犯罪的故意

是共同犯罪的主观基础。在构成共同犯罪的三个条件中,共同犯罪故

意起着核心的和关键的作用。

②共同犯罪故意,包含两层意思:a.从罪过形式上,强调只能故意。

这样,不仅排斥过失,而且要求每个共同犯罪人无一例外的都出于故

意。b.从罪过内容上,强调共同的故意认识因素和共同的故意意志

因素。这样,每个共同犯罪人不仅明知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而

且还明知其它共同犯罪人和自己以其共同实施这种犯罪行为。

(3)共同过失犯罪

共同过失犯罪,即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社会的结

果。在共同犯罪的问题上,行为共同说认为的各共犯人的关系,不是

数人共犯特定之罪的关系,而是共同表现的主观恶性关系,即只要在

实施前构成要件的、前法律的行为具有意思的联系即可,而不要求数

人具有共同实现犯罪的意思联络。因而行为共同说是承认过时共犯也

成立共同犯罪的。

(4)共同过时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特点在于二人以上通过意思联系形成共同犯罪故意,使各

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成为一个彼此配合、互相支持的有机犯罪整体,因

而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而共同过失犯罪,彼此之间没有意思联

系,不可能形成一个互相支持和配合的有机整体。

(5)共同犯罪的处罚原则

刑法总则中规定共同犯罪的意义之一在于各共犯者分工不同,或者所

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不同,需要分清刑事责任,而在共同过失犯罪

的场合,没有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的分工,也没有主

犯、从犯、胁从犯的差别,只要根据各自过失责任的大小分别定过失

犯罪就可以了,不需要按照共同犯罪处理。

三、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被告人张某甲,女,37岁,无业。被告人张某乙,男,35岁,工

人。1997年11月,被告人胡某(另案处理)将被害人韩某某杀害

后,将其尸体肢解为五块,套上塑料袋后分别装入两只印有球形门锁

字样的纸箱中,再用印有申藤饲料字样的编织袋套住并用打包机封

住。嗣后,胡某以内装毒品为名,唆使被告人张某甲和张某乙帮其将

两只包裹送往南京。被告人张某甲、张某乙按照胡某的旨意,于

1997年11月30日中午从余姚市乘出租车驶抵南京,将两只包裹寄存

于南京火车站小件寄存处。后因尸体腐烂,于1998年4月8日案发。

问:对张某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

【分析】这是考查了刑法分则中毒品的罪名,今年是爆了个冷门,往

年案例分析题都是考查的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章节的知识,今年

却考了一个相对不是那么重点的毒品一类的罪名。

答:(1)张某甲和张某乙的行为构成运输毒品罪(未遂)。

(2)理由如下:

①张某甲和张某乙与胡某之间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共同犯罪的

构成要求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有共同犯罪的故

意,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犯罪的行为。在本案中,胡某独自杀害了韩某

某,事后向张某甲和张某乙隐瞒了这一事实。虽然张某甲和张某乙在

客观上帮助胡某转移了韩某某的尸体,但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以为

是毒品,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

②张某甲与张某乙携带自认为是“毒品”的包裹,在境内运输,主观上

有运输毒品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运输的行为,已经构成运输毒品

罪。至于行为人不知是受蒙骗而将尸体当作毒品运输,属于刑法上的

认识错误。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运输毒品的故意,客观上实

施了运输的行为,应认定为运输毒品罪(未遂)。

2.被告人张某,男,21岁,农民。

2008年12月,张某潜入胡某家中盗窃贵重物品时,被主人胡某发

现,张某弃下财物夺门而逃,胡某也没有再追赶。张某就躲在胡某家

墙根处的草垛里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村长高某路过时,发现张某行

踪诡秘,就对其盘问。张某以为高某发现了自己昨晚的盗窃行为,就

对高某进行打击,致其重伤。

问:对张某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刑法分则的罪名,考查的侵害人身权利和财产

权利这两大类罪名,本来这两大块知识点也属于重点之重,因此总体

难度不大。这道题的分歧就在于是前后两个行为是一个过程还是两个

过程。

答:张某的行为应定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

(1)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

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应当立案。本案

中,张某盗窃贵重物品,符合盗窃罪的要件,构成盗窃罪。

(2)根据《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应当立

案。故意伤害他人,只有达到法定的轻伤,重伤标准时,才构成故意

伤害罪,予以立案。本案中,张某对高某打击致其重伤的行为,构成

故意伤害罪。

(3)《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

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

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既有暴力的规定

和当场的规定,也有暴力使用目的的规定,即暴力的使用是为“窝藏赃

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本案中,张某对高某的故意伤害行为与

其盗窃行为无关,因此不转化成抢劫罪。

四、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论刑法中规定排除犯罪事由的原因及其种类。

【分析】这是刑法总则的内容,排除犯罪事由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

险是法律明文规定的,而其他的是都未被规定。这道题总体来说,难

度略大,因此理论性很强,而且考点多,同学们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一

定要答题全面,避免丢分。

答: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或

危险状态,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

会危害性,并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排除犯罪的

事由和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

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

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

当防卫成立的条件有:

①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②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③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④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

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或者同等法益造

成损害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条件有:

①法益面临现实危险;

②危险正在发生;

③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法益;

④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3)法令行为

法令行为,是指基于成文法律、法令、法规的规定,作为行使权利或

者承担义务所实施的行为。由于法令行为是法律本身所允许乃至鼓励

的、形成法秩序的一部分的行为,因而是合法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法令行为包括:

①法律基于政策理由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②法律有意明示了合法性条件的行为;

③职权(职务)行为;

④权利(义务)行为。

(4)正当业务行为

正当业务行为,是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

会生活上被认为是正当的业务上的行为。

(5)被害人的承诺

被害人的承诺,符合一定条件,便可以排除损害被害人法益的行为的

犯罪性。被害人请求或者许可行为人侵害其法益,表明其放弃了该法

益。既然如此,法律就没有必要予以保护;损害被放弃的法益的行

为,就不构成犯罪。

(6)自救行为

自救行为,是指法益受到侵害的人,在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

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法益的行

为。

(7)义务冲突

义务冲突,是指存在两个以上不相容的义务,为了履行其中的某种义

务,而不得已不履行其他义务的情况。

2.论逮捕的条件。

【分析】这是刑事诉讼法中的内容,是刑事强制措施之一,考查的东

西都是法律的内容,因此难度一般,但是要答题全面,这道题主要从

逮捕的概念、条件中入手进行作答。

答:(1)逮捕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一定期限内

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进行审查的强制方法。

(2)逮捕的条件

①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这是适用逮捕的事实条件,也是适用逮捕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包含

三方面的内容:

a.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

b.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c.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

②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这是适用逮捕的刑罚条件,它是指根据已经获得的证据所能认定的事

实,依照刑法规定可能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行为判处有期徒刑

以上的刑罚。即逮捕只适用于罪行较为严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如果根据现有证据和《刑法》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

涉嫌的犯罪不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就不应当批准或者决定逮捕。

③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

有逮捕必要的。

逮捕是以完全剥夺公民个人的人身自由为内容的,无论是从保护公民

的人身权利角度考虑,还是从节约国家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的角

度考虑,都应当尽可能避免适用逮捕措施。因此,即使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完全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如果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

已经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就不应当予以逮捕;只有当不采取逮

捕措施,就无法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时,才能逮捕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

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小结

今年的考题,对于刑法部分,侧重在考刑法总则,而且就刑法分则部

分也考查了比较偏门的毒品犯罪的问题,因此今年刑法的难度比较

大,而刑事诉讼法考查都是一些常规的考点,相对而言,难度较小。

这就要求同学们复习的时候,刑法总则不要忽视,对于刑分的罪名也

要全面掌握。

2010年中山大学822刑法学B卷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山大学

2010年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及详解

主讲教师:刘云嘉

一、参考教材教辅

教材(3本)

1.《刑法学》(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刑事诉讼法》(龙宗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刑法学》(王仲兴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教辅(1本,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高铭暄《刑法学》(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二、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

1.本试题与其他年份试题简单比较:题型、考试范围、难易程度

等。

本试题与往年试题进行比较,在题型上稍有变化,五种题型侧重不

同,论述和案例题分值密度最大。考试范围为刑法和刑诉法,但明显

刑法为重点,刑诉法只是点缀考查。在难易程度上,本套试题的特点

为递进式难度升级,前面的考查较为基础,但到后面的题目就体现了

对司法解释、理论等的深入考查,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2.本试题与其他学校(北大、人大、中政等)相同专业试题简单比

较:题型、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等。

本试题与其他重点法学院校进行比较,在题型上与北大、人大比较相

近,但无客观选择题,因此与中国政法大学的题目有所不同。就考试

内容上,中山大学试题包含了刑诉法,但比重并不是很大。在难易程

度上,试题参考书目中的理论大多为通说,因此对理论的考查相对基

础。但由于题型较多,既有理论论述也有案例分析,因此对考生的要

求较高,需要掌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中山大学

2010年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普遍管辖权

2.意外事件

3.非刑罚处理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法律认识错误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处理?

2.缓刑与假释制度的异同点有哪些?

3.单位的犯罪成立特征有哪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

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个人为进行

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

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

罪论处。”该条司法解释的合理性是什么?如何科学地适用该款司法解

释?

4.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要求与证明标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犯罪既遂的标准、类型及其处罚原则。

2.试述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

四、案例分析题(共50分)

1.2008年3月某夜,常某到某市解放路35号附近,遇到姜某骑一电

动自行车(经鉴定价值1600元),经询问,得知该电动自行车为姜

某刚刚盗窃所得。后姜某邀常某与其一起骑车离开,当车行至不远

时,两人发现有车追赶而来。姜某遂停车与常某逃跑。在逃跑途中,

被害人陈某将姜某抓住,常某见到陈某不松手,遂上前抱住陈某并用

脚踢其,此时姜某捡起一条木棒打向陈某头部,致陈某头部受伤(经

法医鉴定属轻伤),随后两人骑电动车逃跑,后常某与同案人姜某被

抓获。

问题:该案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理由是什么?(10分)

2.被告:江某某,男,1980年1月5日生。被告:陈某某,女,

1981年6月1日生。

2001年6月。陈某某因与江某某非法同居而怀孕。2002年1月的一

天,江某某听林某说有人要买男婴时,当即表示陈某某如果生男孩就

卖给他人。之后,江某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陈某某,陈某某表示同

意。同年3月3日,陈某某产下一男婴,江某某通过林某介绍将男婴卖

给两名外地妇女,二人得款15000元。2003年12月,陈某某又产下

一对女双胞胎,江某某再次通过林某介绍,将该双胞胎卖给一外地男

人,二人得款35000元。

问:两被告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20分)

3.被告:章某,男,1982年4月5日生。2003年12月,章某与周某

在网上相识,章某得知周某家中富裕,产生要从周某身上“搞一笔”的

想法。12月10日,章某约周某到某影城看电影,并借故让周某关掉

手机。看电影期间,章某给周某父亲打电话,讹称周某在其手中,要

周某父亲在六点前往指定账号汇款20万,否则将杀害周某。经讨价还

价,周某父亲向章某汇款10万。章某与周某看完电影在某餐厅用晚

餐,后二人各自回家。

问: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20分)

五、法条分析(8分)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

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

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

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

当,不负刑事责任。

问题:(1)请用刑法理论(概念)将以上两个法条的内容表述出

来。

(2)以上两个法条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或者立法上的缺陷?若有立

法缺陷,应当如何完善?

中山大学

2010年刑法学B卷(代码822)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普遍管辖权

【分析】需注意普遍管辖权是制裁国际犯罪的刑法管辖权原则。此管

辖原则有两个因素,一是行为是国际条约规定的罪行,二是犯罪分子

在我国境内被发现。注意引述我国刑法的条文作为依据。

答:普遍管辖权是指,凡是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

行,不论犯罪分子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其罪行发生在我国领

域内还是我国领域外,只要犯罪分子在我国境内被发现,我国就应当

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

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

权的,适用本法。”

2.意外事件

【分析】注意意外事件的关键在于不能预见,因此需要解释“不能预

见”的含义,同时还要点明我国刑法对意外事件的处理原则。

答: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

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不能预

见”是指当时行为人对其行为发生损害结果不但没有预见,而且根据其

实际能力和当时的具体条件,行为时也根本无法预见。

我国刑法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由于意外事件缺乏构成犯罪和负

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不能认定为犯罪和追究刑事责任。

3.非刑罚处理方法

【分析】对概念解释时注意其性质:适用主体是犯罪分子,但不具有

刑罚性质。注意引述我国刑法对非刑罚处理方法的规定。

答:非刑罚处理方法,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处

理方法。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特点是:对犯罪分子适用,但不具有刑罚

性质。换言之,非刑罚处理方法适用的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

犯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就不能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刑罚处理方法包括以下三类:①判处赔偿经

济损失和责令赔偿经济损失;②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和责令赔礼道

歉;③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法律认识错误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处理?

【分析】回答此题首先注意审题,认识错误分为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

认识错误,此处只考查法律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方式是根

据其表现形式而产生的,因此把表现形式和处理方式放在一起进行回

答更加清晰简练。

答: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

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

的刑事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

法律认识错误,其表现形式和处理方式为以下三种情况:

(1)假想的犯罪,即行为人的行为依照法律并不构成犯罪,行为人

误认为构成了犯罪。这种情况下,判断和认定行为性质的依据是法

律,而不是行为人对法律的错误认识,并不因为行为人的错误认识而

使行为本来的非犯罪性质发生变化,因而不能构成犯罪。

(2)假想的不犯罪,即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却误认为

不构成犯罪。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

的误解而不追究其应负的刑事责任,以防止犯罪分子借口不知法律而

实施犯罪并逃避罪责。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确实不

了解国家法律的某种禁令,从而也不知道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就

不能让其承担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

(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即行为人认识到

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对其行为触犯了刑法规定的何种罪名,

应当被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存在不正确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行为

人对法律的这种错误认识,并不影响其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应当

按照他实际构成的犯罪及其危害程度定罪量刑。

2.缓刑与假释制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分析】缓刑和假释作为刑罚执行中的两个重要制度,其具有相似

性,历来是考查的重点。其区别主要从对象、实质条件、相关时间以

及消极要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复习时需要大家不仅熟记两个制度各

自的特征,同时需要进行对比区分记忆。

答:(1)缓刑和假释均为刑罚执行制度中的重要的制度,在以下方

面具有相同之处:

①缓刑和假释都在社会上服刑,不在监狱服刑。

②撤销的条件部分相同。一是在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二是在考验期

内发现漏罪。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都要撤销缓刑、假释,根据法律

规定将前后两个罪判处的刑罚实行数罪并罚。

③违反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均将被收监执行。

(2)假释与缓刑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适用的对象不同。假释只能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

罪分子。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

据刑法修正案八,符合缓刑适用一般条件,同时对不满十八周岁的

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②适用的实质条件不同。假释的实质是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

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应考虑假释后对其

所居住的社区的影响。缓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较轻、

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和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

不良影响。

③有关的时间不同。第一,实行的时间不同。假释只可能在执行了一

定时间的刑罚后才能实行;缓刑是在判处缓刑的判决生效之后即开始

实行,不需要执行原判刑罚。第二,确定考验期限的标准不同。假释

的考验期为剩余的未执行的刑期;缓刑的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

以下,但不能少于1年。第三,不执行的刑期不同。假释附条件不执

行的刑期为原判刑罚未行的刑期;缓刑附条件不执行的刑期为原判刑

罚的全部刑期。

④消极要件不同。对于假释,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

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犯罪被判处十年以

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于缓刑,累犯和犯

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刑。

3.单位的犯罪成立特征有哪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

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个人为进行

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

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

罪论处。”该条司法解释的合理性是什么?如何科学地适用该款司法解

释?

【分析】对单位犯罪特征的回答可以从犯罪的四要件入手进行分析,

同时需注意单位犯罪的法定性。对司法解释分析其合理性时,可以把

司法解释的两句话分开来,结合单位犯罪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的怎

么办,是对前面回答内容的一个总结,结合该条司法解释出台的目的

进行分析。

答:(1)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

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

决定,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犯罪。单位的犯罪成立特征有如下几个方

面:

①犯罪主体为单位。单位的类型和单位的特征都是积极地说明单位具

有犯罪能力的必要条件。

②犯罪主观方面为单位罪过。单位犯罪故意是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犯

罪主体所持有的故意。在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上,单位与自然

人并不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③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

(2)该条司法解释的合理性在于严格依照了单位犯罪的成立特征,

从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而不是拘泥于单位犯罪

的形式特征。

①“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

的”,首先表明成立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个人为实施犯罪,犯罪目的体现

个人的意志,而不是单位的集体意志,为此目的设立单位,是个人犯

罪的手段之一,因而不具有单位犯罪中单位行为的特征要求。

②“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表明客观方面是通过单位进行个人违法犯罪活动,此处兼顾了法律的

规制作用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以避免借单位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

(3)在司法实践中,要科学的适用该款司法解释,就必须注重对单

位犯罪特征的把握和理解。不仅注意单位犯罪的形式特征,同时需要

去考察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结合个人成立单位的目的以及单位实施

以后的主要业务是否合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使得犯罪人不能借

助单位这一外衣逃避法律的制裁。

4.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要求与证明标准?

【分析】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与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证据方面的基

本概念。证明要求的概念相对简单,就是确实充分。主要是回答证明

标准,除了客观验证的标准之外,还要注意进一步强调实事求是的内

容。

答:(1)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是指用证据对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

证明应达到的程度。

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认定和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有罪时应达到的证明要求,也是刑事诉讼中最严格、层次最高的证明

要求。

(2)证明标准或审查判断证据的标准,是指认定证据是否确实、充

分时所依据的原则或尺度。

我国在刑事诉讼的司法工作中,实际实行的是“客观验证”的标准。这

个标准可以表述为“实事求是的客观验证”,或者“客观验证无疑”。所

谓“客观验证无疑”,就是证明犯罪事实的各个证据之间能够互相印

证、互相说明、互相补充,能够协调一致地得出具有排他性的结论,

而且对此结论提不出有事实根据的、有道理和有实际意义的怀疑。

“客观验证”是这个标准的核心内容,再冠以“实事求是”,就是要进一

步指明,验证必须是客观的、实质性的,必须是从证据材料之间固有

的联系中得出的结论,而不能是一些表面现象或一些假想的偶然巧

合,更不能是司法人员按照主观需要随意取舍或主观臆造的结果。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犯罪既遂的标准、类型及其处罚原则。

【分析】这里考查的是刑法中犯罪既遂的相关理论。既遂的理论并不

艰深,但需注意其中的不同类别不能漏答,有三个标准,四种类型。

一般都是考查未遂或中止的处罚原则,既遂的原则不具有概括性,需

要格外注意。

答:(1)关于犯罪既遂标准,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三种主张:

①“结果说”,认为既遂与未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发生了犯罪结果,实

行故意犯罪并发生犯罪结果的是犯罪既遂,未能发生犯罪结果的是犯

罪未遂。

②“目的说”,主张既遂与未遂的区别就在于行为人是否达到了其犯罪

目的,达到犯罪目的的是犯罪既遂,未达到犯罪目的的是犯罪未遂。

③“构成要件说”,认为既遂与未遂区别的标志,就是犯罪实行行为是

否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是未

遂。

(2)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同规定,

犯罪既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①结果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

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即以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

作为犯罪既遂与未遂区别标志的犯罪。

②行为犯。指以法定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③危险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

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④举动犯。也称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

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3)犯罪既遂的处罚原则

对行为符合犯罪既遂特征的既遂犯,我国刑法要求根据其所犯的罪,

在考虑刑法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与约束的基础上,直接按照刑法

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

①关于定罪和法条引用问题。对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应按照刑法分则

具体条文的罪刑规格定罪量刑,在罪名上不需标明既遂犯。

②注意对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不同的情形反映了不

同的既遂犯之危害性与罪责程度的差异,为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在处罚时应予以适当的区别对待。

③在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尤其是具有法定的宽严处罚

情节时,要注意同时引用相关的条款。

2.试述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

【分析】起诉的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是一组对应的概念,放在一起进

行论述就需要进行辨析。先回答两者的概念,然后对概念进行解释。

最后进行比较。在此注意两种制度各有长处,两者的关系除了区别外

还有调和并存的一面。

答:(1)起诉法定主义,是指只要犯罪嫌疑人存在足够的犯罪嫌

疑,只要对犯罪嫌疑人的指控具备充分理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起

诉条件,检察机关就必须提起公诉。起诉法定主义又称为起诉合法主

义。起诉法定主义排除公诉机关对起诉的自由裁量权。

实行起诉法定主义的意义在于:

①与有罪必罚的报复性刑罚思想和注重对犯罪分子进行特殊预防的刑

事政策相联系;

②可以在对犯罪进行追诉的问题上统一标准,加强法治,以防止检察

机关擅专职权,徇私舞弊;

③可以有效地防止刑事司法受政治势力左右,在追诉犯罪时排除非法

干扰和不当影响。

(2)与起诉法定主义相对的是起诉便宜主义,又称起诉合理主义、

起诉裁量主义,是指检察官对于存有足够的犯罪嫌疑,并具备起诉条

件的案件,可以斟酌决定是否起诉的原则。根据此原则,公诉方可以

依据法律的授权,基于刑事惩戒的目的和权衡各种利益,对其所审查

起诉的刑事案件,选择是否作出控诉以继续或停止刑事程序。

实行起诉便宜主义,意味着并非一切犯罪都必须提起公诉,而是要根

据具体案情权衡有无追诉的必要。由起诉法定主义发展到起诉便宜主

义,旨在使对犯罪的追诉更符合刑事诉讼的目的,适应刑事政策的要

求,强调诉讼的目的性、合理性,因而诉讼理论上又称起诉便宜主义

为起诉合理主义。

(3)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检察官有无起诉

裁量权。在起诉法定主义下,检察官没有起诉裁量权,实行强制起诉

制度,检察官对于所有的犯罪案件都必须提起诉讼;在起诉便宜主义

中,检察官则享有起诉裁量权。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的关系是规则与例

外的关系,即起诉法定主义是规则,起诉便宜主义是例外。现代刑事

诉讼更强调双元并存,二者相互补充,推动刑事起诉制度的改革完

善。

四、案例分析题

1.2008年3月某夜,常某到某市解放路35号附近,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