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国现代文学30年期末复习总结_第1页
四川大学中国现代文学30年期末复习总结_第2页
四川大学中国现代文学30年期末复习总结_第3页
四川大学中国现代文学30年期末复习总结_第4页
四川大学中国现代文学30年期末复习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

(序幕):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化

-:古典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兴起

1.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

(古典文学终结于何时?现代文学始于何时?

近代文学应归于前者还是后者?)

2.中国对自身反思的三个层次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3.制度文化上的变革对文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报刊传媒业的兴起)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1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两难选择:是否走西方之路)

•2.梁启超与五四

(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3.王国维的文学观念

(西方哲学思想和文论的最早引入者)

三:林纾的翻译及贡献

1.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增进了对西方的了解

•2.改变了国人固有的文化文学中心观

•3.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地位

•4丰富了小说的叙述技巧和手段,推动了小说文体形式的现代性转化

四:苏曼殊的创作

(其小说创作对创造社浪漫派和鸳鸯蝴蝶派影响都甚大,代表作:《断鸿零雁记》)

五:谴责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

*1谴责小说

(兴起于1903年;四大谴责小说)

•2.鸳鸯蝴蝶派小说

(起于1908年;主要刊物:礼拜六;作者:周瘦鹃,包天笑,张恨水等)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新文化运动为其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因及其本质P4-6)

2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建设的文学革命论》P6、P16;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

出“三大主义'P6-7;周作人的《人的文学》P17)

新文学初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

胡适,梁启超,周作人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涌入

1.中国文学革命最初的酝酿离不开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2.新文学的建立过程也参照了西方的文艺思潮

3.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们纷纷投入到大规模的译介活动中

三、20年代的文学论争

1.新文学运动中的“林蔡之争”P8

2.新文学派与学衡派P8

3.新文学派与甲寅派P8-9

(两者的区别:①对人文主义的不同解读②对传统文学的不同理解)

四、文艺社团和流派

1文学研究会P13

2创造社P13-14

3.新月社P14

4.语丝社P14

第二章:鲁迅专题

鲁迅的选择:“立人”与“立心”

•“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呐喊〉自序》

•《呐喊・阿Q正传》曾描写阿Q上法场时,

“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彷徨•示众》里写有犯人上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竟至于连嘴都张

得很大,像一条死妒鱼”。

一、鲁迅虚无主义情绪与其小说格调“忧愤深广”的形成

实业救国一文化重建一现实的复杂和残酷一自身思想矛盾与精神焦虑使其更倾向

深刻的内省一不懈的战斗精神与文字中频频出现的绝望、死亡及孤独、消沉意象一虚无主义

情绪正是内心苦闷、心灵挣扎的极端表现一苦闷焦虑的心态与自觉的克制形成了一种张力

二、鲁迅在小说现代性上的突破与贡献

1题材的变革与突破(平凡的人与事)

2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发掘得很深一对人生、人性有哲理性、超越性思考)

3.灵魂的揭示(精神与心理刻画)

4.格局和语言的创新(文体家一白话文)

三、鲁迅小说对乡土小说与讽刺小说的影响

t鲁迅小说的讽刺风格直接影响的作者有叶圣陶、许地山、矛盾等,甚至对张天翼和沙

汀等讽刺小说也仍有影响。

2.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启者,其他的作者是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

和许杰等。

•☆乡土写实派小说:

乡土写实小说于1923年前后陆续出现,鲁迅是首次使用“乡土文学”这个术语来概括

这个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忆述故乡情与事之流派的人并把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

蹇先艾等作家归入其中,而他本人也在创作实践上成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的艺术楷模。

乡土写实派小说: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朴实沉着细密的写实手法)

•废名:《菱荡》;《竹林的故事》(静美朴讷的田园风格)

•彭家煌:《怂恿》;《茶杯里的风波》(稳健质朴的笔力,结构单纯,描写深婉)

•台静农:《拜堂》;《烛焰》(善于剪裁,笔墨经济,笔调冷隽浑厚)

•蹇先艾:《水葬》;《盐巴客》(格调阴沉压抑)

•许钦文:《石宕》;《鼻涕阿二》(感情郁结,落笔深沉)

•许杰:《惨雾》(视野开阔,笔墨纵横,元气淋漓,好胜斗狠的民风)

☆现代散文体式:“闲话”与“独语”的开创者——鲁迅

•“闲话风”的散文追求一种日常交流的语境,以聊天、闲谈的方式结构文章,通常有种

开放的格局,风格上也讲求娓娓而谈,“信口信腕”。(《朝花夕拾》)

•“独语”则与'闲话”相对,是一种内敛式的话语方式,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独立、

孤独的生命体验,风格上也比较偏向奇崛与沉思。(《野草》)

第三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新小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新小说发端于五四前后的“问题小说”,之后过渡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乡土写实小说也可

归入此类。)

问题小说: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此特指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的“题材热”,

当时作家们借小说的形式提出有关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代表作

家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人生派写实小说:

随着1921年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人生派写实小说成为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气

度最为开阔的一个小说流派,在艺术宗旨上它坚持为人生而创作,尽管起初艺术追求颇为多

样化,但或迟或早都开始趋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一派的作者最众,作品也最丰富,主

要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及鲁彦等乡土派小说家们。

☆“自叙传”抒情小说:

它是在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与20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的“私小说”影响下形成的

小说体式,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以郁达夫的小说为主要代表,作者多集中于创

造社,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小说发展开了重要的源头。

(抒情小说的先行者--民初“诗僧”苏曼殊,其小说《断鸿零雁记》以旧形式始创了近世的浪

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自叙传的抒情小说(其大部分小说都有自叙传的倾向)

•零余者的形象(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

•感伤美与病态美(时代病-忧郁症;病态性欲描写的争议)

•松散的结构和优美的文笔(重在情绪的宣泄,心理写真)

第见章:志摩的诗与新诗的规范化

•☆前期新月派:指1927年以前,以徐志摩、闻一多和朱湘等为代表的诗人群。为使

新诗走向规范化,他们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强调

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为标志,

主要以徐志摩为核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前后期新月派一致之处在于其超功利的、

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不同之处在于后期“诗感”更趋近现代派了。

徐诗与郭诗的比较

1.以徐诗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创作从内容上看,更重视其“东方主义”的文化观,不太关注诗

与时代的直接联系,而郭诗正好相反,特别强调诗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与政治尖锐性。

2.新月派诗人在艺术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变郭诗的“直抒胸臆”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

对象化;加强了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尝试新诗戏剧化、小说化,显示出“非个人化”倾向;以

“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这显然与郭诗强烈的主观意志和不拘于传统格律

的自由体诗恰好相反。

闻诗的特征: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其身上最为突出、尖锐,其诗充满了矛盾的张力。

•其本性激烈热情,而其艺术形式上又追求节制美,一“冲”一“压”形成其特有的沉郁风

格。

第五章•现代散文五大家

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二者都属于以文词之美取胜的抒情散文,属于典型的美文创作。

•行云流水的“冰心体”散文,有女性委婉清丽的风致「‘温柔敦厚”的朱自清散文,感情

“真挚清幽”,抒情收放自如,显得更加成熟自然。

周作人散文的“涩味'与"简单味”

•“涩味”在周作人散文中表现为文词之“涩”、心绪之“涩”和文章之“隔”。(文言入文;中

年心态;不欲明言)

•“简单味’即是不肯修饰太过,不故作高深,语言以白话口语为主,写来简练无华。(它

与其平和冲淡的整体风格是相统一的)

郁达夫行旅散文的“现代才子气”

•他描摹山水名胜与景色风物的笔调是才气横溢的,褪去了粗砺狂躁之气,转为洗练

从容,显得细致飘逸。

•充满了现代才子恣肆的性情,真率放达的名士做派。

何其芳独语体散文的特色

•独语体散文(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实验色彩;幻美的审美追求)

•诗人的散文,富有晚唐诗的韵致,深刻的“黄昏情结”。

第六章:矛盾的社会剖析小说

•矛盾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风格在他手上发展为全

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三十年代因此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特点:

1.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2.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

3.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

☆社会剖析小说:

•三十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

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

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一类小说以矛盾为主要代表。

矛盾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文学

•三十年代初,矛盾即已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都市文学”的概念。

•在创作上,其作品大多取材都市生活,即使某些题材来自乡村生活,目的也主要是

为表现都市生活对乡村生活的巨大影响,艺术成就极高。

《子夜》的结构特点:

•为了表现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从《子夜》开始有意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

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把好几个线索同时一起提出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如第一章预

言式的序幕,二三章的各种矛盾展现,第五章以后写吴弥甫三条战线同时作战获胜,

松驰之后,续写吴赵斗法及工人的罢工,两面夹击之下,吴的铤而走险,情节紧张,

已近高潮,最后背水一战,子夜出逃的结局与第一章相对应,显示历史的必然性与

悲剧性。

矛盾小说中时代新女性形象

①两种主要类型:静女士、方太太、张婉卿属于一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另

一型。

②前者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是受欧风美雨影响的西方型女性。

③作者起初更赞赏后者,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化,其批判色彩逐渐加重,反而对传统东方

女性的道德美更为肯定,反映了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第七章•巴金的前后期小说

•前期以《家》为代表,属于“青春型”热情酣畅的创作风格,是热血青年的文学火炬,

在当时及此后的年轻人中,该书的影响力特别巨大而深远。

•后期以《寒夜》及《憩园》为代表,已逐渐转为中年人深沉细腻的创作风格,显示

出他对悲剧的艺术表现力,可实际产生的影响力不及《家》。(不过以情动人是其一

贯的风格)

中国“20世纪的良心”——巴金

•他的文化人格与文学创作是相辅相成的,正是这一点成就了他人格的伟大和文学的

辉煌。

•他一生都在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完善,探索“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浓郁的人道

主义情怀里既有儒家正统的“仁爱”观,也有西方启蒙思想的成分,二者构成了他独特

的文化人格内涵。

•他自己在《随想录》中曾有说明:“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我拿起笔

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其一生真

诚、坦白的文学创作即是最好的明证。

长篇小说《家》三代知识分子形象的思想内涵

•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具有纯粹封建本质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形象,表面上道貌岸然,

骨子里荒淫腐朽,是封建文化体制及观念的最大受益者,可是毕竟他所代表的那个

时代已被画上一个句号,其余威虽在却也显得力不从心了。

•以克明、克安和可定为代表的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第二代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既不可

能象父辈那样走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老路子,又不可能象觉慧他们那样去接受新思想

的洗礼,失去生活目标的他们只能走向堕落和沉沦。

•以觉新、觉慧、觉民为代表的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的第三代知识分子形象,尽管旧

有的束缚依然存在,可是新的人生道路和前景已在他们面前展开,他们在与旧的封

建势力的冲突与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最终毅然走向社会去开创自己的新人生。

第八章.老舍的“京味”小说与戏剧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其创作经历看,无论是早期的《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作品是以北京的生活或

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后来虽有其他题材的尝试,却均遭失败,自《离婚》

后老舍重新回归到自己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生活题材,可以说他此后最有特色和艺术

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

老舍的“京味’源头正是北京文化,其独特的人文质素、风韵及语言孕育了老舍

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

化史象征。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系列及其思想内涵

•“老派市民”: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

等,精神气质上是城里的乡下人,老舍一方面以喜剧似的夸张,剖析、讽刺和批判

了他们的精神惰性和病态,从而实现其独有的文化反思;另一方面,对“老派市民”赖

以生存的古朴、宁静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崩溃感到惋惜与眷恋。

・“新派市民”:《离婚》中的张天真;《四世同堂》中的兰小山、丁约翰等。老舍对这些

“洋派青年”十分厌憎,不惜将他们新潮的言行加以丑化,这表现了作者对外来的思潮

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一种非常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

•“正派市民”:《二马》中的李子荣;《离婚》中的丁二爷等,这些“侠客兼实干家”的人

物寄托着老舍的一种理想。

・“城市贫民”:《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断魂枪》中的拳师沙子龙;《月牙儿》中的母

女和《四世同堂》中的洋车夫小崔等。老舍借这些形象一方面贯穿着他一直批判和

排斥所谓的西方文明的立场;另一方面更从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这一角度,体

现了他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旧的城市社会的认识。

老舍的“幽默”特色

•受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文学的影响,从“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到重分寸节制的谑而

不虐”。

•幽默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更加注重喜剧力度的挖掘,幽默中含有温情的“自

我批判”。

第九章•李勃人的现代历史长篇小说

•☆“大河小说’是19世纪中期以来法国长篇小说的重要体制,由巴尔扎克率先实践,

被众多法国作家钟爱,代表作品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

族》等。此类小说的特点是,多卷体,长篇幅,描写年代长,人物多,背景广阔,容

量极大,重风俗民情,最适合于历史叙事,能够真实而全面地再现某个特定时期社

会生活的全貌。

☆李劫人现代历史长篇小说系列的艺术特性

•专注于时代的转捱点,注重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的挖掘,使其现代历史长篇小说系

列具有了“大河小说”的风貌。

•小说的史诗性质与富于地方色彩的世态风俗展现结合紧密,手法上融合了中西文学

之长,有自然主义倾向。

人物塑造上与当时的革命时尚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其主要人物大多为民间亦正亦邪

的“圆形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注重其复杂的人格心理发展的刻画,颇为生动传神。

•语言上十分注意通俗白话文与川西方言的调和运用,加强了小说的地域性与生动性。

“三部曲”现象透视

•进入30年代后,时代需要能够容纳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作品出现,标志着

“叙事时代”的到来,文学的主要形式转向长篇小说,“三部曲”现象绝非偶然。

•由于30年代社会变动剧烈,作家们往往是在较仓促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创作,不及

深思熟虑,艺术水平出现不平衡也就不难理解了(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李劫

人的“大河小说”三部曲等1

第十章•曹禺的剧作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戏剧的种类:

•按艺术形式划分,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按剧情长短和结构划分,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划分,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来划分,可分为悲剧和喜剧等。

☆话剧在中国的发展

•在五四时期的各文学领域中,与当时的新诗歌、杂文和白话小说相比,话剧是成熟

最晚的,19世纪末传入中国,最初它被称为“文明戏”或‘新剧3中国现代话剧艺术

的自觉探讨与创造始于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1921年后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

商业化所产生的弊病,于是有了“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的提倡和“小剧场”运动的兴

起,产生了田汉、丁西林等早期剧作家,但他们的创作没能根本上改变话剧“舶来

品”的特点。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的《雷雨》获得上述评价的理由如下:

•成功地将西方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融为一体,深刻地表现了当时

中国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使话剧这种外来形式完全

地中国化了。

•而且无论在复杂的戏剧结构、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富有潜台词的戏剧语言等方面地创

造上,艺术水平都远超以前的剧作,甚至完全可与世界名剧媲美。

☆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

•在剧作中,他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他的创作

类似诗人写诗,是从体验、感受和印象出发,如创作《雷雨》是先有了一点情节人

物和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而《日出》是先想到了几句诗:“太阳升起来

了……我们要睡了”。强烈的情感冲突往往成为他剧作的标志。

•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他常常是基于自己对生活

的深切体验去想象和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造成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其“生命三部

曲”就是最好的明证。

•时空感不确定,常带有偶然性或传奇色彩。尤其是《雷雨》和《原野》,情节大起

大落,人物性格激烈而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更近于诗意

化。

☆曹禺本人及其剧作曾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有:

•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其少年和青年时代深受‘圣经文学”影响,其最初的创作动机是

为了“劝善惩恶”,前期作品特别明显,如《雷雨》是表现“迷惘人生的罪与罚”;《日

出》是表现“灵魂的毁灭与再生”;《原野》是表现“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北京

人》是表现对“原始人性的呼唤”,并且他还坚持保留《雷雨》的序幕和尾声,表现

了强烈的原罪情结与忏悔意识。

•希腊悲剧的影响:“命运悲剧”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雷雨》,母女两代人的命运巧合令

人难忘;《原野》中的复仇精神也显然受到《美狄亚》的影响,并且在结构设计与

叙述方式上也向希腊古典悲剧汲取了不少经验。

•莎士比亚的影响:莎翁的“性格悲剧”对其描写变异复杂的人性是非常有帮助的,而

莎翁的诗人气质和用诗体写成的戏剧,对他也是致命的诱惑。

•易卜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悲剧”的挖掘上,学会了关注社会问题和妇女问

题。

•奥尼尔的影响:《原野》无论情节还是手法直接受《琼斯王》的影响。

•契诃夫的影响:使曹禺剧作从“戏剧化的戏剧”到“生活化的戏剧”,《北京人》和

《家》是代表。

第十一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京派是三十年代一个独特的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文学流派,其基本特征是

关注人生,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的审美原则,并

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

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师陀)朱光潜及冯至、汪曾祺等。

☆京派文学

•其总的创作特点是: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远避政治与商业的创作态度;乡村中国和

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小说样

式。

•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

格在本质上有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骆驼草》;沈从文及萧乾主编的《大公报•文艺》

副刊;郑振铎等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等主编的《水星》文

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月刊等。

京派作家群及其主要作品:

•周作人:《谈龙集》;《谈虎集》;《知堂文集》;《苦茶随笔》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

•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八骏图》;《湘行散记》

•萧乾:《蚕》;《篱下集》;《栗子》;《梦之谷》

•芦焚:《谷》;《果园城记》;《无名氏》;《百顺街》

•朱光潜:《诗论》等

沈从文小说的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一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菜园》、

《牛》等,采用的是温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时也融合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显示出含蓄沉静的风格;

•二是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主要

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出奇幻优美的风格;

•三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的讽刺小说,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采

用的是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精神病态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结构特征

•其文体结构可谓千变万化,他的小说几乎找不出两篇结构完全相同的作品,如《边

城》是牧歌式的文体结构;《萧萧》是轮回式的结构;《月下小景》是连环套式的结

构;《八骏图》是橘瓣绽放式结构;《大小阮》是双线式结构等。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意义

•他从自己熟悉的乡村文化记忆中,从尚保持着原始风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里,构筑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生机的湘西世界,以此作为对现代世

界的否定和对抗。

•湘西世界只是沈从文关于湘西的“神话”,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以现代小说的

形式,为我们这个千疮百孔的“文明古国”,提供了一个精神上回复自然人性

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源,以重新焕发本民族的青春活动力。

第十二章•萧红与东北流亡作家群

三十年代,作为独具风貌的文学群体一东北流亡作家群,以其强烈的民族图存意

识及其创作实绩为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小说做出了特殊贡献,主要作者有二萧、

端木藤良、舒群、骆宾基及罗烽等,尤其以萧红受人瞩目。

东北流亡作家群及其主要作品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建良:《焦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

•骆宾基:《边陲线上》《北望园的春天》

•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海的彼岸》

•罗烽:《粮食》《归来》《莫云与韩尔谟少尉》

萧红的文体创新与特点

•萧红在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表现出少有的魄力和独特开放的眼光,她冲破了小说固有

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

•萧红借助这一自创的样式,自由出入于多个时空领域,以其女性忧郁感伤的文字捕

捉着东北大地感人的风物民情与民族劫难,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其作

是中国诗化小说的精品。

萧红小说的结构艺术

•《生死场》采取场面推移的描写手法把三数户人家的悲欢与生死错杂交织在一起,

没有中心人物与情节,象漫在平摊的潮水,起伏消长任其自然。

•《呼兰河传》采取了信马游岗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

的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家中的庭院厢房,进而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

住处与人物,它实际上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

萧红小说的结构艺术

•《马伯乐》虽有中心人物,也有“逃难”这个中心情节,但它并没有紧紧围绕这个情

节展开故事,反之,热衷于对人物的某些癖性的铺写,有干不胜枝的特点。

可见作者正是借此等松散结构在小说的园地里来充分展现其才华横溢的散文家的才能。

小结:左翼文学

•☆三十年代的文学领域,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学与当时的京派和海派文学基本形

成鼎足之势。它与政治的关系尤为紧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文学和现实的密切

关系,推崇揭露与批判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鲁迅等人的加盟使之从幼嫩发展到

相对成熟,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矛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及以萧红为代表的东

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就是其中重要的支流。

☆左翼文学的发展历程

左翼文学的前期:

主要以蒋光慈及“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殷夫和胡也频为代表

左翼文学的发展期:

主要以鲁迅、矛盾、丁玲等为代表

左翼文学的后期:

主要以东北作家群和张天翼、吴组细、沙汀、艾芜及叶紫等为代表

左翼作家群及其主要作品: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田野的风》

•柔石:《二月》;《三姊妹》;《为奴隶的母亲》

•殷夫:《我们》;《别了,哥哥》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

•鲁迅:《二心集》等;《故事新编》

•丁玲:《水》;《母亲》

•矛盾:《蚀》;《子夜》;《春蚕》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沙汀:《在祠堂里》;《代理县长》

•吴组细:《一千八百担》;《黄昏》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

•叶紫:《丰收》;《山村一夜》;《星》

第十三章•张爰玲与鹿派军的发展

•☆海派是三十年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

的产物,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从初期的张资平、叶灵凤等新海派到施蛰

存、穆时英等第二代的海派(新感觉派)甚至还下联到四十年代的以张爱玲为代表

的新市民小说,依托着现代市场的运作,以自觉的先锋意识和现代技法描摹着都市

文明,力求艺术的‘'变'与"新”。

海派作家群及其主要作品:

•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女娟氏之遗孽》;《菊子夫人》;《时代姑娘》

•施萤存:《在巴黎大戏院》;《将军底头》;《梅雨之夕》

•穆时英:《公墓》;《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流言》;《半生缘》

☆海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在三十年代的上海,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其现代消费文化环境也迅速形成,

这一切都在热烈呼唤着与之相应的新文学样式的出现,海派文学作出了最快的呼应。

•它开风气之先,以带有市场性的、先锋性的文化思维方式,把外来思潮一股脑儿直

接引进来,为我们原有的中国文化增加了许多新元素,其艺术技法的“变”与“新”在文

学现代化的转型上也是有其特殊贡献的。

☆施萤存、穆时英等第二代海派的创作特点

•他们着重展示现代都市十里洋场的声色景观,以此充当对整个世界的感觉方式,对

时代生活的描写常常带有鲜明的流派印记。

•其敏感不仅表现在对现代生活形态的感受上,还在于对现代主义技巧的运用上,他

们往往以艺术技巧的鲜辣著称。

其文体试验重在现代都市的声色感觉,重在性心理的发掘上。

张爱玲新市民小说中的意象

•所谓意象,也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特别善用意象

化的手法,这为她的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

•《金锁记》中的月亮和白鸽子;《倾城之恋》中的镜子和墙;《封锁》中的曲鳍;《红

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绣花鞋;《茉莉香片》中那屏风上的鸟等。

•其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也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

有余,而且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与作品“苍凉”的主调一致。

张爱玲新市民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往往出身败落的封建世家,有着旧式的淑女修养,旧式的妻道

训练,这一点与其自身的家庭背景直接有关。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有着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这实际上是作者本人对女性现实状

况的关注与忧虑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较好的出身与教养也不可能改变其悲剧性的命运轨迹,这种巨大的落差形成了张爱

玲女性形象苍凉的总特征。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是外新实旧的人物,她们没有新思想,满脑子还是封建主义

的东西,最终往往悲剧收场,这种独特的视角传达出她对女性人生道路的不无悲观

的感悟与认识。

第十四章•现代派诗歌的崛起与发展

•☆现代派诗歌一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20年代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只是一种生硬的移植和非本土化的创作);二是30

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中国特色的现代派诗歌的真正起点,有表现朦

胧诗美的纯诗化倾向);三是40年代以穆旦为首的“九叶”诗人为代表的新现代派诗

歌(注重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派技巧的深度融合,是真正具有中国性格的、成熟的

现代派诗歌卜

早期象征派诗歌

•☆“纯诗”的概念,最早是因反对胡适的诗歌散文化论调,而由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

于1926年正式提出来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认为诗与散文分属不同领域,

界限应当分明,主张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诗,人间生活让给散文;二是诗的思维方

式与表现方式应与散文不同,诗具有“暗示”、“朦胧”及“新奇”的特质,最忌说明。它

的提出标志着一种诗歌观念的改变,即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这种外在“表达”功能

转向自我感觉的内在“表现”功能。这种内转欲以“象征”为联结点来达到融合中西诗歌

的理想。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因施蛰存主编

的《现代》杂志而得名,其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及卞之琳等《汉园集》诗人,其诗歌

主张对早期象征派诗歌的观念有继承更有发展,除了强调要继续写“纯诗”外,还特别

强调写中国“现代”的诗,即力求在诗歌中展现那份中国式的现代诗情及现代诗形,注

重东、西方诗学的深度融合。

象征派及现代派诗人的主要作品:

・李金发:《弃妇》;《微雨》;《食客与凶年》;

•穆木天:《旅心》王独清:《圣母像前》

•戴望舒:《雨巷》;《寻梦者》;《乐园鸟》

•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白螺壳》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街头》

九叶诗派

•☆40年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内忧外患的灾难时期,九叶诗派正是诞生于这一背

景并有效地融合到这一背景当中的。代表诗人主要有九位:穆旦、袁可嘉、杜运燮、

郑敏、唐祈、唐谑、杭约赫、陈敬容、辛笛,他们在艾略特、叶芝等欧美现代诗人

的影响下,用强劲的生命力和主体意识连接起现实人生利诗歌艺术,在艺术表达上

注重用知性思辨来表现感性认识,诗风含蓄深沉、凝重蕴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现代派诗歌的成熟。

九叶诗派形成的缘由及别称

•☆九叶诗派的的得名主要是因为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之前这一流派在40年

代前期,他们是各自发展的,到40年代后期,才开始较多地在《中国新诗》等刊物

上聚集,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

看法,在风格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流派。(它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

•在创作中,这一流派将关注外在现实与探索内在自我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达到

了现代性的思想深度。为避免创作中可能出现的感伤的个人化抒情和直露的政治说

教倾向,他们提出了“感性与知性融合”及“新诗戏剧化”等诗学主张。

穆旦诗歌的主题与诗境

•穆旦诗歌的主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

•二是“丰富,和丰富的痛”(《出发》);

•三是“残缺的我”(《我》)

•穆旦诗歌的诗境具有“沉雄博大、凝重含蓄”的特点

•第一个主题体现了他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借一个受难农夫的形象,表达了对民族坚

韧顽强的生命力的颂扬,对民族前途的坚定信念。与同时代众多标语式的肤浅诗歌

最大的不同是,他在一种“带血”的、痛切的历史文化反思中,熔铸了其深刻的自我反

省,对人民的理解和尊重,及对民族命运的不倦探索,其诗因而具有思辨强力和凝

重内涵,达到了民族史诗的高度。

・第二个主题是最具其个性特点的核心主题,在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的拷问

中,“我”不断挣扎、不断探索,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个体价值。在希望和幻灭的循环

中,“我”仍坚持“活下去”,生命由此而‘丰富”,虽然这“丰富”充满了“丰富的痛”,博大

丰富、痛苦探索的现代心灵是其诗境最佳载体。

•第三个主题最能体现其创作的现代意味。这个“残缺的我”直面现代人个体精神困境

和人格残缺,拒绝虚假的圆满和平衡,以绝望的姿态谋求突围而出。这个“残缺的我”

既不同于郭诗中昂扬的“大我”,也不同于戴诗笔下的颓废的“小我”,这一主题从更深

刻的哲理高度上表达了穆旦对现代人生存困惑的犀利剖析。

☆穆旦诗歌的现代性及艺术上的创新

•穆旦诗歌的现代性体现在:他以时代良心的代表和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言人的身份,

以独具的玄学气质、独特的生存体验、痛切深邃的情感和自觉的诗心去感受世界,

去深掘历史和现实背后的阴谋与黑暗,拷问着僵化朽烂的社会、残酷的生存状态和

扭曲变态的灵魂。他将个体置于社会与自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圆满与残

缺、历史与现实、丰富与乌有等多重对立冲突的意象和观念中,使其诗歌内涵充满

了富有现代意味的强劲张力。

•另一方面,他放弃了中国诗歌传统所追求的和谐圆融中正之美,追求诗思、诗艺上

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用身体思想”的感性化特征及扭曲、多节、个性化语言上,这

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叛逆性和异质性。

•穆旦诗歌艺术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丰富,和丰富的痛”和“残缺的我”

的体验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在对立的两极中寻找诗意;二是“用身体思

想”,个人的体验由此上升到非个人化的客观认识层面,很好地体现了九叶诗派“感性

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反动的目

的,主张用“非诗意”的现代生活形象来创作诗歌,追求诗语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钱钟书与讽刺小说

•☆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发展脉络:鲁迅的深刻——老舍的温厚——张天翼的俏皮一

—沙汀的沉郁——钱钟书的机敏

•张天翼的主要作品:《包氏父子》;《华威先生》;《速写三篇》

•他在左翼文坛里率先恢复探究国民性这个重大的文学主题。其对讽刺小说的贡献主

要在于讽刺小说的体制建立上,在创作实践中,他逐渐造就出一种善于运用夸张的

线条、充满戏剧性节奏韵律、用切入的方式来展示喜剧性典型性格的讽刺小说体

制。

•沙汀的主要作品:《丁跛公》;《老烟的故事》;《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他的讽刺真切、冷隽而辛辣,往往隐藏在一些奇特而精彩的细节描写中,隐藏在人

物的肖像、作派、怪癖、谈风和语言中,绵里藏针,于不卖弄处针针见血,语言口

语化,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色彩。他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

术个性,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民族化作出了特殊贡献。

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作为一位学者型的讽刺小说家是40年代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无论在讽刺

主题的现代性上(围城的象征性)还是讽刺小说的结构体式(大跨度的两点双线环

形结构)及叙述风格和语言(旁支斜出的知性妙语)上都有重大的突破。与左翼的

政治暴露性讽刺不同的是,他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使一种文人特有

的机智讽刺得以确立,并在多层意蕴的展现上强化了小说的现代性质。

第十六章•七月派

•☆七月派:是抗战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因胡风等编辑的杂志

《七月》而得名,这一派以《七月》、《希望》、《诗垦地》《七月诗丛》等刊物为其

创作阵地,主要创作诗歌和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进步的一个文学流派有其

自身的特点,它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同时又由于战争的因素具有沉重的悲剧

命运。这一派文学创作的共同特点在于偏重表现以痛苦为基调的情绪世界以及对力

感的美学追求,强调主观战斗精神。

•☆七月诗派是抗争时期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围绕着《七

月》、《希望》、《诗垦地》、《七月诗丛》等刊物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人们对七

月派中的诗歌一类的总称。其主要代表诗人还有田间、鲁藜、绿原、阿坊等,他们

以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其主要的创作主张,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影响

巨大。

七月派诗人群及其主要作品

•艾青:《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

•田间:《给战斗者》;《她也要杀人》

•鲁藜:《醒来的时候》;《锻炼》

•绿原:《童话》;《集合》

胡风:《为祖国而歌》

阿城:《无弦琴》

艾青诗歌的创作特点

•艾青的诗歌充满了独特的意象,其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这与其“忠实于现实

的、战斗的”传统分不开,这些意象的营造诗意地展现了其执守的爱国、光明主

题。

•艾青的诗歌一方面通过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一方面又

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取得内在联系,其诗在中西诗学融合这点上进一步发展了新诗

艺术。

•艾青的诗歌追求和表现着诗的“散文美”,是自由诗体较为成熟和典型的范例。

•《月诞逸是人们对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因胡风、艾青等创办《七月》周

刊而得名的七月派中的小说类的总称。其小说前期带有报告文学家直面血肉人生的

峻急,后期带有心灵解剖家揉搓人物有缺陷的心灵的强悍,始终贯注着浪漫诗人呼

唤“人民原始强力”的主观战斗热情。

七月派小说的审美特征

•形象的饱和感;

•情绪的紧张感;

•心理描写的高强度感;

格调的忧郁与沉重感等。

七月派小说作家群及其主要作品

■丘东平:《通讯员》;《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曹白:《这里,生命也在呼吸》;《杨可中》;《呼吸》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洼地上的“战役”》

•彭柏山:《皮背心》;《一个义勇队员的前史》;《任务》

•冀滂:《走夜路的人们》;阿城:《闸北打了起来》《南京》

•路翎小说的人物主要类型:

流浪者与知识者

•其笔下人物的共性:

战乱造就的社会底层人物以及从其身上迸发出来的强烈的反抗力量和知识者精神“落荒”

的悲剧道路。

☆路翎小说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心理开掘上,人复杂的社会性与自然人性和难以摆脱的兽性永远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