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思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_第1页
疑思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_第2页
疑思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_第3页
疑思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_第4页
疑思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教育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度地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基于此,广大教师亟需寻找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疑思教学”,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让学生在活跃思维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学生也在对知识质疑的过程中,总结出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思维得到拓展和创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一、疑思教学,创新教学新思路小学数学是小学学科教学的灵魂所在。而传统的教学一直处在教师讲和学生听的状态,不仅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学习兴趣也被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消磨殆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新思路。疑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探究知识内部存在的规律。基于此,教师须精细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恰当设置疑问,细化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问题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1]。(一)科学设疑,锻炼学生思维猜想是发现的开端。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直接呈现知识,就会让学生觉得课堂索然无味。而对知识的疑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通过问题的科学设问,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并根据假设来探究结果,解决问题。学生的假设应该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且能阐明设计的依据。如此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中,教师让学生比较2/5和3/5哪个分数大?学生能准确地说出分数的大小。接着,教师提出:假如我们将2/5和3/5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那么5/2和5/3哪个大?学生尝试将5/2和5/3转化成小数来比较,得出5/2要大于5/3的结论,归纳总结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数的比较方法。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怎么比较分数大小?并让学生比较3/4和2/5的大小。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将分数转化成小数,还有学生提出将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子或分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开始思考并转化成15/20和8/20,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大小。由此可见,教师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不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之门处于开放中,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吸收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二)合作探究,增强参与意识疑思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情及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学习进入课堂,剖析和解决课堂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合作剖析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适应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2]。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设计数学游戏——抢30。游戏由2人一起进行,从数字1开始,一个人可以报一个或是两个数字,谁报出数字30谁获胜。学生两两组合展开游戏,结果有胜有负。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这个游戏有没有获胜的窍门?学生对此思考,但却没有任何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若想说出30,那么你需要首先抢到什么数字?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27。再往前推,想说出27要抢到什么数字?以此类推,学生就会算出需要抢到的所有数字:30、27、24、21、18……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观察、探讨,这些数字有什么共同特征?并再次通过游戏验证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合作探究情境,利用游戏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兴趣,更让学生形成了合作意识,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中要创新教学思路,为学生恰当地设计疑问,让疑问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二、疑思教学,创设教学新模式疑思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小学课堂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成绩,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速度,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疑问进行思考和探究,以达到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效果[3]。(一)创境生疑,激发探究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一部分是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形成了认知冲突;还有一部分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只有学生对知识存在疑问,他们才更有动力思考和探究,思维才更有方向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教师随手拿起讲台上的粉笔盒,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讲台是什么图形?教师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找出与它相似的图形,学生发现课桌、课本、书包等与它形状相似。此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长方体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来认识长方体。教师让学生以数学教材为例,说一说长方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想一想,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长方体的对面相等,那么为什么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并探究这些问题,学生便会在做的过程中对长方体产生深刻的认识。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了疑问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并探究,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并学会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二)反思质疑,提升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发展。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心中有疑问,却不敢质疑,将疑惑留在心中,这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要针对学生的疑问及解决方法,给予积极合理的评价,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质疑结论,更要重视学生质疑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质疑,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4]。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教师让学生复习直线图形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疑问:“圆形是曲线图形,怎么计算周长?”学生提议利用圆形物体滚动的性质来测量。教师又问:那么如果物体较大,你还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计算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表格记录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的结论。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引入圆周率的概念。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程进行反思: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在圆的周长计算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还有哪些知识不明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探究圆的周长知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通过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并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反思回顾所学知识,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度探究,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更深入的理解,加深并巩固了知识。在课堂中,教师要将新课标改革落地,以教材为根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借助反思质疑加深学生的理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疑思教学,构建智慧新课堂数学课堂不应该是平淡无奇的讲授过程,而应该是充满智慧有灵魂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是智慧的,运用智慧的语言激发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地学习也同样充满智慧。教师通过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间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不断地组织、建构、完善和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智慧体系,建构智慧新课堂[5]。(一)捕捉知识细节,巧妙设疑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过程,而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疑”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兴奋,将知识的学习变为内心的“需求”。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受年龄的限制,思维意识较差。基于此种情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顿悟知识,萌发灵感,创造全新的学习瞬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倾听,捕捉知识细节,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让学生在对细节的探究中爱上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角:小于90°的角为锐角,等于90°的角为直角,而大于90°小于180°的角为钝角,学生便会很快掌握相关概念。为了引导学生认知角的分类,教师可进一步提出:如果一个角的度数大于180°,但小于360°,你能画出这样一个角吗?它叫做什么角?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都表示想知道结果。但在教材阅读中发现,并没有这类角的介绍,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答案,学生很可能会听后便忘。于是,教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迫不及待地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相互间交流讨论,很快便得出了答案。可见,教师在知识的细微处巧妙设置疑问,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了问题答案。这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二)自主思考,构建新知体系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对知识形成自身的认识,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逐步形成这部分知识的认知结构。在知识体系形成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作为引导者,运用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实现知识的不同转化,加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学习模式的体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余数比除数小》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质疑:幻灯片出示多行“花盆”,每行摆放10、11、12、13、14等不同数量的花盆。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将每行的花盆按照每组摆放5盆花计算,每行的花可分为多少组,有多少盆剩余?请你尝试着用算式表示该过程。学生借助幻灯片上展示的图片展开自主探究活动,一边用笔圈画,一边尝试着写出算式。每行花中5盆花一组,剩余的部分为一组,学生发现剩余的花盆数总是少于5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境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得出:如果剩余的花盆数多余5盆,那么就可以依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圈出一组,如此最后剩余的花盆数还会小于5盆。在教学中,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思考、探究,逐步感悟知识内涵,并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性思维,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