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统编版必修下册)(七)答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统编版必修下册)(七)答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统编版必修下册)(七)答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统编版必修下册)(七)答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统编版必修下册)(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全国卷适用)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并从生活牵绊中逃离出来。B.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作为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时,等于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C.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并不追求妙肖人生和自然,而这却是写实主义的理想。D.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了独特风格,也因此艺术上的许多做法看似不近情理,但这正是艺术的目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开篇简洁明了,通过艺术的功用引入“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一话题。B.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引入话题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说理充分,令人信服。C.本文的论证手法多样,举例、引用、假设、比较论证的妙用使道理阐释深入浅出。D.本文的立论有的放矢,针对“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这一问题展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B.“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C.蔡琰《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是他站在客位的观赏者角度将其切身的情感加以客观化而创作的。D.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答案】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并从生活牵绊中逃离出来”错误。由原文“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可知,原文说的是“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而不是“使人欣赏并从生活牵绊中逃离出来”。C.“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容”错误,范围扩大。由原文“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可知,原文说的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D.“从而形成了独特风格”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可知,原文没有说“从而形成了独特风格”。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本文的立论有的放矢”错误。针对“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这一问题作者用的是“驳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观点。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强加关系。原文“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可知,埃及的雕刻和“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并无关联。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打开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很容易就能在视频播放页面找到“倍速播放”选项。倍速播放指在不改变原视频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由用户自行选择加速或者减速的播放行为。调查显示,在18-4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这一收视行为不仅体现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艺接受特点,也折射出媒介发展对艺术创新的技术驱动。不过,观众对影视作品进行倍速播放是有选择的。“为什么年轻人看剧用倍速”话题曾经登上微博热搜。倍速播放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剧,而且对白和音乐的轻微“变形”也会营造出陌生感和新鲜感,让观众觉得更加有趣。不过,当面对品质好剧时,观众不但不会选择“加速”,反而会再次或多次观看。作品中那些意蕴丰富的视听语言、饱含深情的台词、直击人心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细节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让观众一再品味。可以说,倍速播放显示出观众艺术欣赏的个性化需求,而流媒体技术为这种个性化提供了调试和选择的可能。在新媒体终端尚未普及时,录像机、VCD机或DVD机播放已经具备了快进或快退的功能,但彼时的倍速播放操作并不便利,观赏效果也不甚理想,很难形成潮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速度不断提高,上网看剧越来越便捷,倍速播放的实现也越来越容易。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倍速播放还能反哺艺术创作,促进艺术品质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优化,激发艺术形式的调整升级。为了适配当下人们的收看习惯,一些视频网站和制作团队不断进行尝试,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有的播放平台将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故事切割成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对剧作结构进行不同于传统影视长片的重新剪辑,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在媒介革新过程中,创作者为赢回“播放时间”、赢得观众做出了各类有益尝试。相信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将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进化”,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摘编自刘洋《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202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相较于娱乐消遣内容的倍速播放,由于网课的用户近年来越来越多,尤其受到疫情影响,大量青少年每天固定开始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那么,增加了倍速功能的学习视频到底会对知识吸收的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2017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评估了54名医学院的学生在以1.5倍速度和正常速度观看视频课程后,平均考试成绩是否会有显著差异。过去有研究认为,语速较快的视频课程更能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表现,因为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但这项研究结果却显示,1.5倍的速度下学生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比正常速度更差,客观测试成绩低了10分左右。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速度较慢时,学习者心理压力低,因此学习效果较好。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科学定论。同样是在2017年,日本的一项关于课程录像回放速度的效果分析研究中,科研人员让学生以正常速度、1.5倍速和2倍速看教学视频。同样是立即组织考试,结果却发现,他们在1.5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今年,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也发表了MOOC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区分了有字幕和无字幕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有字幕的时候,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无字幕时,1.25倍速时的学习效果要优1.0倍速。而当速度增加到1.5倍速时,过快的视频播放速度影响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学习效果最差。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被测试者眼动行为的监测,发现在1.25倍速时紧凑的信息节奏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更自如,认知加工最为流畅。因此,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些实验结论间的相互争议,和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有关。长期从事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葆明解释,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这些重要的变量在实验中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他也表示,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摘编自胡珉琦《“倍速播救”,赢了时间?》,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倍速播放”选项已然是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标配。它能让用户自行选择观看视频时的速度快慢。B.“倍速播放”显示出观众艺术欣赏的个性化需求,它离不开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C.肯塔基大学的试验和同年度日本的试验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能证明视频播放速度影响着学习效果。D.文中李葆明教授对日本、美国及MOOC的实验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不止是播放速度。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作品,那么倍速播放将是唯一的选择,因为你同时还能够体会到陌生的音乐。B.观众收看品质好剧时并不会选择倍速播放,反而会一再品味,而这些收视数据将被播放平台精准捕捉,成为重要数据。C.根据肯塔基大学的研究结果,1.5倍速度播放时,语速快,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大,影响了其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效果。D.从MOOC的实验结果看,有无字幕时视频的播放速度对人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相同,无字幕时1.25倍速影响最显著。6.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我们应当怎样借助倍速播放的力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答案】4.D5.D6.(1)收集青少年倍速播放艺术作品的相关数据,在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2)不断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探究倍速播放对青少年学习效果的影响,找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视频内容的最佳播放速度,取得青少年视频学习的最佳效果。【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进行了批评”错误,原文指出“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那么倍速播放将是唯一的选择”“同时还能够体会到陌生的音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比如有的播放平台将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故事切割成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对剧作结构进行不同于传统影视长片的重新剪辑,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可知“唯一”表述错误;另外,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倍速播放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剧,而且对白和音乐的轻微‘变形’也会营造出陌生感和新鲜感”可知倍速播放让观众体会到的是音乐的陌生感,并非“陌生的音乐”。B.“这些收视数据将被播放平台精准捕捉,成为重要数据”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可知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平台的是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而不是不倍速的数据被精准捕捉。C.“1.5倍速度播放时,语速快,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大,影响了其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效果”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二第二段“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因此学习效果较好”可知这是一种可能性判断,而不是肯定性判断。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1)依据“在18-4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可知要收集青少年倍速播放艺术作品的相关数据;同时,依据“相信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将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进化’,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可知在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2)依据“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区分了有字幕和无字幕的情况。……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可知要不断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探究倍速播放对青少年学习效果的影响,找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视频内容的最佳播放速度,取得青少年视频学习的最佳效果。(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小学校长金克木本县第一小学请我的哥哥去当教员,教英文、算术、音乐、体育,于是他不在家中教我念古书,带了我去上小学。学校门口除了校名牌子以外还有个横匾,上写三个大字,从右到左,“八蜡庙”,据说是一位书法家写的。进门又是一道匾,上写两个大字,右“勤”左“俭”。这是校训,大概是校长写的。入学,猫进校长室。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连忙低下头。听到哥哥略略介绍我几句,随即是校长说话:“论国文程度可以上四年级,算术只能上一年级。好吧,上二年级。晚上补习一年级算术,一两个星期跟上班。”当晚哥哥便教我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及等号。开学第一天校长对全体教员和学生讲话,讲“校训”。他说:“勤就是不懒惰。应该做的事情马上就做。俭就是不浪费,不毁坏有用的东西。要从小养成习惯,长大再学就来不及了。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所以受外国人欺负,被外国人看不起。一定要从小学生改起,革除坏习惯。教员也要这样。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只要讲得对,我一定改。”我清楚看见他的威严的眼睛向全体人员一扫。不久,县教育局将第一小学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又召集全体人员讲话。这可不是庆祝会,县教育局来人宣布后,校长一个人讲话,说:“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我们全校的人,从我校长起,挑起了一副重担子。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饭一样天天离不开。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不改就配不上‘模范’二字。”那时,“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各年级都有,都是校长教,一星期上一次。没有课本,各年级讲的也不一样。他有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我们都学唱《国耻纪念歌》。什么是国耻?就是日本逼我们承认‘二十一条’,要我们亡国。为什么日本敢逼迫我们,侮辱我们?因为日本比中国强。日本地比中国小,人比中国少,为什么能比中国强?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我在日本看见到处都是小学。小孩子个个上学,不上学就罚家长。小学生的一切费用都是政府管的。谁损伤了小学老师和学生就是犯法,要抓进监狱关起来。那时中国还没有小学。日本办小学不到20年,小学生长大了,成了好公民。政府用他们打中国。中国就打不过了,这时才办小学,已经迟了,还不快办,多办,好好办,照这样拖下去,10年、20年以后还是没有好公民,还得挨日本的打,还会亡国。我从日本回来,什么事都不干,就把这所八蜡庙改办成小学,自己当校长。我要办一辈子小学。你们从一年级就要不忘国耻,立志当好学生,将来当好公民,要中国人在世界上不受人欺负耻笑,不被人心里瞧不起。中国要比上日本就一定要把小学办得比上日本小学。一国有没有希望就是看小学好不好,要看小学生会变成好公民还是坏公民。不论什么国,小学生都是一国的将来;小学生是一国的性命,命根子。我们大人不能让你们长大了当亡国奴。”这是70年前的话了。说话的人早已化为尘土了。文本二: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在修辞学的范围内,有许多地方都是写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散文美妙多端,然而其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太多枝节,太烦冗,太生硬,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烦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堪卒读,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旁征博引多少,亦不在于你有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要避免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摘编自梁实秋《论散文》,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学第一天校长对教员和学生的讲话,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认知,塑造了他忧国忧民、率先垂范的形象。B.自己办的学校被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不但没有丝毫得意忘形,反而增强了忧患意识,认为师生们身上从此多了一副重担子。C.文本一主要通过四处语言描写来塑造校长的形象,文中没有议论、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就隐藏在看似平淡的描写当中。D.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小学校长”组织材料,主要讲了小学校长努力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他当初为什么要办小学。【答案】B【解析】B项,“增强了忧患意识”错,由文本一中的“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可知,应该是增强了榜样意识、自觉意识。8.文本二说散文“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如何理解这里的“简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②“简单”是文调活泼,不堆砌辞藻,避免生僻,文字自然。(每条2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中的要求,筛选整合关键信息。通读题干可知,此题的答题区间为文本二第二段。“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从反面解读了“简单”的含义,“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从正面解读了“简单”的散文的内容选择和主旨表达,由此可得出“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结合“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分析,阐述了“简单”的散文的文调和用字用典,“简单”是文调活泼,不堆砌辞藻,文字自然。9.如果以文本二的观点评价,你认为文本一是不是一篇好的散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一篇好的散文。①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如写“我”走进校长室时用了一个动词“猫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②文本一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语言表述简洁干脆,没有过多的描绘;构思上,重点写校长的三次讲话,行文没有横生枝节。③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如运用“人家”“馍馍稀饭”等口语,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亲切自然,又不失谆谆教导之意。(每条2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观点。然后明确文本二关于好散文的特点,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即可。文本二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散文应当讲究艺术性,注重推敲字句;第二段侧重强调散文最高的理想是“简单”,并阐述了“简单”的具体含义。如:是好散文。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结合“入学,猫进校长室。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连忙低下头”分析,用动词“猫进”,表现“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小学生是一国的性命,命根子”,用“性命”“命根子”突出小学生的重要性等。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小学校长的三次讲话,塑造了一位勇于担当、率先垂范、热血爱国的校长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我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赞美。语言和行文都很“简单”,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结合“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我们全校的人,从我校长起,挑起了一副重担子。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饭一样天天离不开”“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只要讲得对,我一定改”等分析,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虽A欲B强C聒D终E必F不G蒙H见I察J故K略L上M报N不O复P一Q一R自S辨【答案】DJN原文断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答案】A【解析】A项,“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无中生有。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答案】B【解析】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所以,B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文:13.(1)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的缘故啊。(2)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为国家大事操心、附和世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作为上策。【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循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14~15题。游园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14.对【皂罗袍】这支曲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支曲子借姹紫嫣红的无人赏识,良辰美景在无可奈何中虚度,引起人们对美好青春被扼杀的深悲与共鸣。B.“朝飞暮卷”形容轩阁的高旷,源自王勃的《滕王阁》:“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对丽娘乘坐画船游玩时所见的园中春景的描写,表现了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D.“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是对绚烂春景的惊讶与赞叹,也是对辜负美好春光的遗憾,是对美好青春无人赏识无人陪伴的深沉的哀怨。【答案】C【解析】C项,“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错误,表明其内心的开阔旷远。15.【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杜丽娘的复杂心情。答:【答案】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反问句式说明了没有人是天生就能懂得道理的。(2)古代战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体现了这一点。(3)登楼远眺,最易牵惹诗情。“楼”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孰”“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锦上添花。“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使得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17.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示例:会徽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勾画出了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他们向前滑行,冲向胜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与后一层“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相对,画波浪线的第一个分句应围绕“线条”的特点来写,因此可拆分为一个短句:会徽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之后交代勾画出的对象,可拆解为一个短句:勾画出了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最后描述“运动员”的特点,可拆解为两个分句:他们向前滑行,冲向胜利。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案】示例: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在……下,使得……”缺少主语,删掉“使得”;“显示……承诺”动宾搭配不当,“显示”应改为“表达”。(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①)。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

A

,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不过

B

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③),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

C

,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19.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案】示例: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热水;③而喝了3°C的冰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说“关于喝水与减肥”的“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下句应与“减肥”关联,“提高代谢”似乎就能达到减肥的目的,由此可填: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第二空,前面说“喝热水对健康人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关键词是“喝热水”和“体温”;后句说的是对体温的影响“人体总是恒温的”,此处应当是说“喝热水”,而且照应“总是”,应当用“不管”之类的词语衔接,意思是喝很多热水,可填:不管喝多少热水。第三空,实验的三种水分别是“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既然“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那么“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的就应该是喝3℃的冰水,意思形成转折,用“而”衔接,可填:而喝了3°C的冰水。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示例:A微乎其微

B出人意料

C无济于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前句有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又有“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说明影响更小,可填“微乎其微”。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B处,前面说和热水不能提高基础代谢,而实验结果却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这让很多人意外,可填“出人意料”。出人意料:意思是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C处,此处是说喝冰水虽然能提高基础代谢,但对减肥来说却没有什么作用,可填“无济于事”。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21.简述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答案】示例: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③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第二段共有四个句子。前三个句子是一个层次,第一句主要说“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第二、三个句子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是对第一句的印证;第四个句子是一个层次,“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新陈代谢提高4.5%”其实提高的幅度很小,二是这么小的热量差对减肥没有什么帮助。概括主要内容时注意字数限制。由此可得出主要内容是: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题目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第一个句子和后面两个句子形成了转折,可在第二个句子前加上“但是”进行转折。四、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