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题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题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题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题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绍兴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调测高一历史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文化的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外,还()A.烧制了彩绘陶器 B.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C.建有大量的神庙 D.制作薄如蛋壳的陶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他们会种植水稻,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项正确;陕西半坡居民会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并未建有大量的神庙,排除C项;龙山文化制作了薄如蛋壳的陶器,排除D项。故选B项。2.某一思想流派的开创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下列思想中,属于该流派的是()A.“道法自然” B.“为政以德” C.“相生相胜” D.“兼爱非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福祸相依”体现的是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体现了道家学说中朴素的辩证法,而“道法自然”属于道家学说,A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相生相胜”是阴阳五行家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史料表明,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毕竟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了,一时之间绝对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文体,它们都可以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这说明秦朝()A.没有完成文字的统一 B.“书同文”的效果有限C.文字系统非常之复杂 D.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虽然实行了“书同文”,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八种不同的文体,以适应当时文字系统繁杂的现实,这说明当时秦朝的统一措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项正确;秦朝完成了文字统一,排除A项;“书同文”效果显著,排除B项;秦朝在“书同文”大政策下出现了八种文体,这意味着秦朝的文字系统并不复杂,排除C项。故选D项。4.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选项中,属于贯彻这一方针的举措是()A.平定七国之乱 B.颁布“推恩令”C.建立十三州部 D.实行盐铁官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贾谊主张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与推恩令的内容一致,B项正确;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不并未解决诸侯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建立十三州郡监察地方官,不是针对诸侯而设置的,排除C项;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属于重农抑商政策,与诸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秦汉时期的匈奴、西晋末期的“五胡”,凡是南下进入中原地区的,最后都在文献视野内基本消失。他们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军事征服 B.政府改革 C.民族交融 D.自然灾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最终被先进的汉文化所吸纳,C项正确;“军事征服、政府改革、自然灾害”都不是他们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6.刘宋时,政府为便于选官编撰《百家谱》2卷;萧齐时,王俭掌管吏部,又把它扩充为《百家集谱》10卷;萧梁时,徐勉又编撰《百家谱》20卷,使官员任命与门第郡望相匹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官员的选拔()A.完全受地方士族控制 B.将家世作为唯一标准C.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有利于形成重学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得到发展。南朝政权为了选拔官员,编撰《百家谱》《百家集谱》《百家谱》,逐渐将官员任命与门第郡望相匹配,这说明当时的官员选拔和门阀政治结合,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当时家世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排除B项;选拔官员重视门第,并不利于形成重学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7.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于()A.平定突厥后 B.安史之乱时C.黄巢起义后 D.五代十国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可知,材料强调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发生在安史之乱后,B项正确;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平定了突厥,而藩镇割据出现于唐中后期,排除A项;唐末爆发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武人干政,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8.某记录片介绍中国古代一医学典籍:“全书54卷,收药844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增加了药物图谱,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例,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据此可知,该“医学典籍”是()A.《神农本草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例”和“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医学典籍是《唐本草》,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都不是政府颁布,不符合“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排除ACD项。故选B项。9.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特别是汉唐时期的丞相,往往位高而权重,权力特别大。这一情形在宋代得到改变,主要表现在()A.建立二府三司制 B.实行重文轻武的方针C.派文官出任知州 D.将地方精兵收归中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特别是汉唐时期的丞相,往往位高而权重,权力特别大。这一情形在宋代得到改变”可知,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削弱了相权,A项正确;重文轻武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与丞相无关,排除B项;派文官出任知州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丞相无关,排除C项;将地方精兵收归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城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北宋时,宋神宗曾忧心忡忡地说:“本朝……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在此所说的“二虏”指的是()A.辽、金 B.辽、西夏 C.金、元 D.西夏、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同辽和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辽、西夏,B项正确;金灭辽,二者并未同时并立,排除A项;元朝时期大一统国家,排除C项;金朝同南宋并立,排除D项。故选B项。11.程颢曾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他强调对“理”的探求要()A.积极创新 B.摒弃欲望 C.知行合一 D.循序渐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程颐和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都主张要认识真理就得“格物”,而格物的本意就是循序渐进的探索,D项正确;积极创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摒弃欲望,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2.元朝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对其边疆治理举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处:设宣慰司等机构 B.②处:直属宣政院管理C.③处:设行中书省制度 D.④处:设立台湾府经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立台湾府经略”不符合史实,D项正确;元朝在青海,设宣慰司,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元朝在云南设行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此,他()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内阁,分理庶务C.创东厂,监视官民 D.兴廷议,鼓励讨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借鉴前朝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结合所学可知他为此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内阁是明成祖时期的,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他是针对丞相的,不是所有官民,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朱元璋借鉴前朝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所以他废丞相而不是鼓励讨论,排除D项。故选A项。14.有人这样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美洲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材料所说的“白银”最有可能()A.随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带入 B.郑和下西洋时从非洲捎回C.新航路开辟以后逐渐流入 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运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皇帝能够用从美洲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到了中国,因此“白银”最有可能是新航路开辟以后逐渐流入,C项正确;汉代丝绸之路就已经开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时从并未从非洲带回白银,排除B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白银大量流出,而不是流入,排除D项。故选C项。15.某同学在学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时收集到了以下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多民族政权并立 B.中国疆域的奠定C.对外政策的转型 D.统治危机的初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第一幅图是中国反击沙俄侵略的史实,《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和沙皇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第二幅图反映的是金瓶掣签的历史信息,这是中央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手段。第三幅图反映的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的历史信息,这是中央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手段。由此可见,题干的主旨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清王朝的疆域基础,B项正确;此时没有多民族政权并立,是满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此时清朝还没有出现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16.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B.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C.《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D.《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这类错误即是指“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即“孤证不立”。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意味着另外的17%来自南方,因此可以得出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A正确;南宋扬州一个城市人口状况不能代表南宋的城市化水平,故B错误;一部《授时历》也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故C错误;《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但是不能以一部小说代表明代文学,故D错误。17.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地理学著作,它以更多的篇幅介绍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这部著作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介绍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不是一部简单的地理学著作”并结合所学可知福建布政使徐继畬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其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它”指的是《瀛环志略》,C项正确;《四洲志》介绍了三十多个国家,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排除A项;《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18.下为近代史上某一战争形势图,这一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这场战争及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日本偷袭清朝运兵船,挑起了战争B.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C.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的破产D.战争后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的战略要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条款规定了外国军队可以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所学,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9.这是中华民国发布的一枚纪念章,上面写有“鄂军政府”“起义纪念”等字样。该纪念章是为了纪念()A.黄花岗起义 B.保路运动 C.武昌起义 D.二次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发布的一枚纪念章,上面的“鄂”字代表湖北,“起义纪念”代表某次起义,据此可判断,在湖北爆发的起义是武昌起义,C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是在广州,排除A项;保路运动是在四川,排除B项;二次革命不是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20.近代中国的北京政府时期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既充满了黑暗与绝望,也孕育着光明与希望。下列属于这一时代“光明与希望”的是()①《临时约法》颁布②民族工业迅速发展③新文化运动兴起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光明和希望”指的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颁布从法律上肯定了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使得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也有助于壮大无产阶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与“光明和希望”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21.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大会上通过的纲领中包含“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第三国际”等内容。据此推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确立的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材料“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与中共一大有关,A项正确;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决议,排除C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22.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一幅宣传漫画。与该漫画相关的举措()A.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有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C.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 D.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湘鄂川黔根据地”“打倒土豪平分田地”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但整个中国的广大农村仍旧存在封建剥削,排除A项;土地改革只涉及到经济方面,没有涉及政治方面,不能体现农民当家做主,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与材料打土豪,分田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是这样写的:“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父母兄弟,奸淫我们母妻姊妹,烧我们的庄稼房屋,毁我们的耕具牲口。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这一誓词最早应出现于()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时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C.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和所学知识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可知,这一誓词最早应出现于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D项正确;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时是九一八事变后,军队没有改变为八路军,排除A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军队没有改编为八路军,排除B项;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国共没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队没有改编为八路军,排除C项。故选D项。24.蒋介石于某次谈判期间的日记中记述说:“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及的这次“谈判”()A.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目标 B.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共识C.回应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D.避免了新的全面内战的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依据题干可知,这是重庆谈判期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回应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C项正确;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重庆谈判并未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共识,排除B项;1946年夏内战爆发,说明并未避免内战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25.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这表明新中国()A.断绝了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 B.彻底地摧毁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C.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项正确;断绝了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B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与世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6.习近平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写道:“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出现于()A.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1962年至1964年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由此可知,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项正确;新中国土地改革在1952年基本完成,排除A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间是在1966年,排除D项。故选C项。27.阅读下表,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1980年和2000年农民各项支出占比表年份吃、穿、住(生存型消费)发展享受型消费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1980年87,98%12.02%2000年70,35%29.65%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C.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980年和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1980年相比,2000年农民的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A项正确;对外开放和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并无因果关系,排除B项;2020年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排除C项;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农民消费变化并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28.以下是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展示的一个文本。这一“文本”内容反映了()A.科技领域的突破 B.综合国力的提升C.小康社会的建成 D.国际影响力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所列的成就,可知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的建设成就,既有科技创新,也有民生工程,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B项正确;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不属于科技成就,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外交领域,因此并不能判断出我国国际影响力强弱,排除D项。故选B项。29.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A.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B.决战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C.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有效地推进 D.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决战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B项正确;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就已经实现,排除A项;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有效地推进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排除C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0.《易经》的卦爻辞里经常出现“贞”字,后世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只能猜测它和“坚贞”有关。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商代甲骨卜辞里频繁地出现这个“贞”字,现代学者通过研究确定,它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师也被称为“贞人”。由此,《易经》中的“贞”也就好解释了。这表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A.离不开考古学的发现 B.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C.须以今人的解读为主 D.应综合多种材料来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现代学者通过文献研究和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解读了“贞”的含义,这说明对古文的解读需要综合多种材料进行,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考古发现仅是印证古文献的一种史料,也可以参照其他类型的史料,排除A项;从古至今,学者对于“贞”的研究从未知到明了,探求古文献字意的研究并未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排除B项;古代文献的解读不能单纯以今人的解读为主,这不是科学的研究路径,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18分,第32小题22分,共40分)31.移民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唐朝中期的动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此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末年,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这些移民运动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材料二明清时期,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大批失去土地的北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然而即便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移民浪潮”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南下移民对南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导致大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因素。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出现的新趋势,并简要分析当时“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的重要原因。【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靖康之变(或北宋灭亡、或金灭北宋)。意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2)因素: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政府的鼓励(或政策优惠);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新趋势: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大量流入;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等。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唐朝中期动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根据材料“北宋末年,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可知,靖康之变(或北宋灭亡、或金灭北宋)。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根据材料“这些移民运动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可知,北民南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小问2详解】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大批失去土地的北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可知,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根据材料“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可知,政府的鼓励(或政策优惠);根据材料“ 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可知,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第二小问新趋势:根据材料“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32.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