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竞赛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竞赛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竞赛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竞赛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竞赛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竞赛试题一、选择题1.在明与后金进行战争之中,先后督军辽东的明军统帅是()①杨镐②袁崇焕③熊廷弼④洪承畴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镐、熊廷弼、袁崇焕、洪承畴等人先后任职督军辽东的明军统帅,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③②④,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洪武年间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大案是()A.哭庙案 B.空印案 C.南北榜案 D.郭桓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洪武年间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案件是南北榜案,C项正确;哭庙案是清初的案件,排除A项;空印案是明太祖严惩地方官员持空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粮的重大案件,排除B项;郭桓案是明初惩处郭桓盗卖官粮的案件,排除D项。故选C项。3.就清朝统治的合理性以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问题与人展开辩论的皇帝是()A.朱元璋 B.朱棣 C.顺治帝 D.雍正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雍正皇帝在其统治期间,曾与一些学者和官员就清朝的统治和自己的继位合法性问题展开了辩论。他将这些辩论的文字汇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清朝统治合理性和自己继位合法性的看法,D项正确;朱元璋是明朝皇帝,排除A项;朱棣也是明朝皇帝,排除B项;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没有就清朝统治的合理性以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问题与人展开辩论,排除C项。故选D项。4.明代小说成就较高,冯梦龙的《三言》是指()A.《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B.《喻世名言》、《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C.《原道救世歌》、《警世通言》、《醒世恒言》D.《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警世通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冯梦龙的《三言》是指《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A项正确;《原道醒世训》是洪秀全组织编写,排除B项;《原道救世歌》是洪秀全所写,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献之一,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扬州十日”是扬州人民反抗清“剃发令”的结果B.“嘉定三屠”中阵亡的将领是阎应元C.圈地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康熙晚年才“永行禁止”D.投充是满族统治者强行推行的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投充是满族统治者强行推行的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了社会动乱,以致“以致民以不靖”,要求取缔违法旗人,D项正确;扬州十日是指顺治二年5月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阻挡清军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屠杀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阎应元是江阴抗清三公之一,排除B项;康熙在智擒鳌拜后,宣布停止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此时并非是晚年,排除C项。故选D项。6.清代汉学中,不属于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的是()A.段玉裁 B.王念孙 C.王引之 D.钱大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清代汉学中,皖派以戴震为核心,主要学者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钱大昕是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D项正确;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是皖派主要代表人物,排除A、B、C项。故选D项。7.“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在位时期规定的()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清政府推行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8.下列著作属于王夫之的是()A.《明儒学案》 B.《宋元学案》 C.《读通鉴论》 D.《古文尚书疏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C项正确。《明儒学案》是清代黄宗羲创作的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排除A项;《宋元学案》也是黄宗羲创作的思想史著作,排除B项;《尚书古文疏证》是清初阎若璩编撰的论文集,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列文字狱发生在康熙朝的是()A.吕留良案 B.汪景祺 C.戴名世 D.陆生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发生在康熙五十年的文字狱,C项正确;据所学,吕留良案、汪景祺案和陆生楠案均发生在雍正年间,排除A、B、D项。故选C项。10.清代在散文方面,声势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桐城派,不属于该派的是()A.冯梦龙 B.方苞 C.刘大櫆 D.姚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冯梦龙几乎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编写、刊行通俗文学,著名的有《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简称“三言”,A项符合题意;方苞、刘大櫆和姚鼐均是桐城派的代表,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二、填空题11.金朝____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达到了金朝统治的鼎盛时期。【答案】金世宗【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世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达到了金朝统治的鼎盛时期。1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刻印行的封建法典是____。【答案】《宋刑统》【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刻印行的封建法典是《宋刑统》。13.____是金初的中央官制,组成国家最高军政决策和执行机构。【答案】勃极烈制【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朝建立后,实行①勃极烈制,由中央设置的“勃极烈”管理交聘事务并执行对外交聘职责,诸勃极烈由皇储、原国相、近僚集团成员构成。14.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是,在户口版籍上有____和____之分。____时期确立了理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①.主户②.客户③.宋理宗【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是,在户口版籍上有①主户和②客户之分。③宋理宗时期确立了理学思想的正统地位。15.北宋的四大名窑是____、____、____和____。【答案】①.定窑②.官窑③.钧窑④.汝窑【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四大名窑是①定窑、②官窑、③钧窑、④汝窑。16.商品价格的管理是商品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北宋市场商品价格主要是采用____的办法。【答案】旬估【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价格的管理是商品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北宋市场商品价格主要是采用旬估的办法。17.金朝在女真族中实行土地占有制度是____。【答案】牛头税地【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金朝在女真族中实行的土地占有制度是牛头税地。18.南宋郑樵编撰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中该书的精华是____。【答案】二十略【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宋郑樵编撰《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中该书的精华是二十略。19.金石学是宋代史学新开拓的领域,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研究的专著是欧阳修的《____》。【答案】《集古录》【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金石学是宋代史学新开拓的领域,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研究的专著是欧阳修的《集古录》。三、简答题20.朱元璋的治国方略。【答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在政治上,改革政权机构。地方设三司,负其责任,而统属于中书省。1380年后又废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其事,直接为皇帝负责。(2)在经济上,编造黄册和鱼鳞固册,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把保证农民的一定生产、生活条件和恢复发展生产,作为安定民情,巩田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徙富民,抑豪强,使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并承担各种差役;移民屯田,奖励开垦,多次下诏并通过设司农司、考核官吏等办法尽量使抛荒的土地得到垦殖,以调整土地占有情况,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免赋役,对所归附地区、灾区,多次蠲免税粮,多次减轻自耕农的负担;解放奴隶,下诏释放奴隶,由朝廷代赎因饥荒而典卖的男士,使其人身自由;兴修水利,派遣专吏负责;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这些措施的实行,促进了明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在军事上,制定“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编为卫所军和京卫军,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有战事则由兵部秉皇帝之意征调,派将军统领出征,事成后各归本位。(4)在司法上,由都察院司纠劾,刑部掌刑狱,大理寺主审查。有大事则由三法司共同审处。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和巡检司,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赋予其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此外,朱元璋还杀戮功臣,兴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地位。通过以上措施,全国军政、司法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这些措施起初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推行却有很大的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文化的发展。【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改革政权机构。地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负其责任,而统属于中书省。1380年后又废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其事,直接为皇帝负责。在经济上,编造黄册和鱼鳞固册,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把保证农民的一定生产、生活条件和恢复发展生产,作为安定民情,巩田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徙富民,抑豪强,使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并承担各种差役;移民屯田,奖励开垦,多次下诏并通过设司农司、考核官吏等办法尽量使抛荒的土地得到垦殖,以调整土地占有情况,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免赋役,对所归附地区、灾区,多次蠲免税粮,多次减轻自耕农的负担;解放奴隶,下诏释放奴隶,由朝廷代赎因饥荒而典卖的男士,使其人身自由;兴修水利,派遣专吏负责;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这些措施的实行,促进了明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军事上,制定“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编为卫所军和京卫军,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有战事则由兵部秉皇帝之意征调,派将军统领出征,事成后各归本位。在司法上,由都察院司纠劾,刑部掌刑狱,大理寺主审查。有大事则由三法司共同审处。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和巡检司,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赋予其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此外,朱元璋还杀戮功臣,兴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后对朱元璋的治国方略进行评价,通过以上措施,全国军政、司法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这些措施起初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推行却有很大的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文化的发展。21.评价郑和下西洋。【答案】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明政府派郑和率巨大的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①明朝的统一和富强。明朝经过太祖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正因为明朝国力雄厚,所以才能给予如此规模巨走的航行以巨大的物质支持,使其得以胜利完成;②长期以来与南洋的密切联系,这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人员;③造船技术的发达。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船上携有航海图、指南针等;④明成祖继位,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招致各国来贡。另外,过去有人因航海在外,把自己的见闻和一些地理知识写成书,公之于众。所有这些都给郑和的航行创造了条件。郑和的远航始于永乐三年,止于宣德八年,凡七次,历二十年,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前往明朝贸易,并就地进行贸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宣德八年以后重申海禁,有限的开放回到海禁闭关。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通往西方的航路,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郑和的远航,还导致了明中叶私人手工业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移民海外热潮和奢侈之风的兴起,导致了朝野率皆用银与新思想的出现,这一切使中国社会内部孕育了变化的潜流,其作用和意义颇为深远。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在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价时,首先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概念。即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明政府派郑和率巨大的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接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或条件,可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的发达、与南洋的联系以及统治者的重视等角度。例如,明朝的统一和富强。明朝经过太祖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正因为明朝国力雄厚,所以才能给予如此规模巨走的航行以巨大的物质支持,使其得以胜利完成;长期以来与南洋的密切联系,这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人员;造船技术的发达。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船上携有航海图、指南针等;明成祖继位,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招致各国来贡。另外,过去有人因航海在外,把自己的见闻和一些地理知识写成书,公之于众。所有这些都给郑和的航行创造了条件。接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足迹。郑和的远航始于永乐三年,止于宣德八年,凡七次,历二十年,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前往明朝贸易,并就地进行贸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宣德八年以后重申海禁,有限的开放回到海禁闭关。最后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通往西方的航路,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郑和的远航,还导致了明中叶私人手工业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移民海外热潮和奢侈之风的兴起,导致了朝野率皆用银与新思想的出现,这一切使中国社会内部孕育了变化的潜流,其作用和意义颇为深远。22.简论张居正改革。【答案】(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①内阁倾轧。有权势的阁臣,特别是首辅,朝臣之间明争暗斗。②宦官专权。宦官专权的结果,使明王朝的政治日益黑暗,人民苦难不断加深,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③财政危机,赋役繁重。皇帝大置皇庄,皇族、勋戚、官僚纷纷效仿,大肆兼并,农民破产流亡,军屯破坏。赋税、徭役和地租加重。宣德以后,赋税日增,徭役不均,地租高达二、三石,再加上高利贷,民不聊生。④流民起义。明代中期,随着大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各地农民连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⑤瓦剌入侵。“土木之变”发生后,为了防备蒙古地方统治者的袭扰,明政府不得不在长城沿线上先后设置“九边”,即九个军事重镇,以加强自身的防卫能力。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解除蒙古残部的威胁。此外,倭寇长期骚扰东南海疆,成为挥之不去的外患。(2)张居正改革内容:万历年问,张居正任宰相以后,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如下:①澄清吏治。强调“用人唯才”;创立“考成法”,官吏“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提倡实干,要求“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②增加财源。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清查赋税田产,责成官吏追缴欠税;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后期一项重要的赋役制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新的赋役制度,“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所谓“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整顿军事。选派一批得力将领在边境积极练兵备战;对鞑靼贵族采取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政策;对倭寇则予以沉重打击。④兴修水利。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3)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振兴衰落的明王朝,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但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它不但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而对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张居正改革以后,明朝的政治、财政形势都有所好转。但是,这场改革因触动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逐渐破坏,明朝的统治也日趋衰落。【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上台后,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23.“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答案】在清丈土地的同时,张居正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该法的主要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具体内容是:(1)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合并征银。(2)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3)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4)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里征解赋役的办法。意义: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1)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井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2)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3)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动机与目的皆在于挽救明王朝的统治。一条鞭法将赋役名目删繁就简,合为一则,把万历以前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加派加征变成正税;粮户直接向官府缴纳丁银,官运带来加耗,给粮户带来新负担。所以在新的赋役制度下,依然会有新的弊端。【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清丈土地。该法的主要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具体内容是:各项复杂的田赋附征和各种性质的徭役一律合并征银;徭役中的力差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徭役银不用户丁分派,而由地亩承担;以县为一单位,将全部徭役银分配于一县的田额上,改变原来按里平摊之法;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里征解赋役的办法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井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城镇手工业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动机与目的皆在于挽救明王朝的统治。一条鞭法将赋役名目删繁就简,合为一则,把万历以前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加派加征变成正税;粮户直接向官府缴纳丁银,官运带来加耗,给粮户带来新负担。所以在新的赋役制度下,依然会有新的弊端。24.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答案】明初废除宰相之后,皇帝的日常工作大为增加,疲于应付,挑选一些官员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辅佐理政形成固定的秘书咨询机构,即内阁。(1)内阁在明太祖时即有萌芽。废相不久设立“四辅官”,后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问,由此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2)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地位有了显著上升。此时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法定角色仍不过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3)正统以下,内阁制度继续发展。内阁大学士排名有了先后,开始有了“首辅”的尊称,在朝廷的地位,内阁逐渐在部、阁之争中占得上风。(4)从嘉靖继住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权势更重。与此相关的,阁臣之间围绕首辅位置的倾轧争夺愈演愈烈。从张居正死后直到明亡,内阁大臣基本上碌碌无为,内阁政治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不能与此前的宰相等同(1)内阁制度上只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虽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执行之权,不能指挥六部(2)内阁的议政权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票拟是否生效,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内阁议政带有很大的被动色彩,主要是被动接受顾问,缺乏向皇帝主动建议权。(4)在明朝大部分时间,内阁未被看做正式机构,而只是临时性的办公场所。总之,内阁最多只具有“准宰相”的性质。【解析】【详解】点明明朝时内阁制度的设立背景和发展历程,并说明内阁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于皇帝的作用。25.简要介绍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答案】明清并代之际的中国,在剧烈的政治变故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1)后金与明廷之间从属于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发展到两个政权的嬗变前后的新朝与旧朝的矛盾。(2)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和清朝先后为敌,他们灭亡了明朝,却最终被清朝剿灭。(3)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初步建立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统一,其所面对的反抗力量,是明朝的残存势力加上农民起义军的余部,还有在台湾的郑氏家族武装力量。(4)以南明和农民军为主的抗清力量被消灭后,清朝的地方割据实力有所发展,康熙时期进行了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的斗争。(5)明朝灭亡之后,明遗民、遗臣仍然以明为正统,与清政权对抗,至少是不合作态度,宣扬“华夷之别”,严重威胁清统治稳定。总之,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是贯穿当时历史发展的主线,各种社会矛盾围绕着这条主线而展开和消失。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一个个矛盾的逐渐解决,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业最终完成,最终奠定了国家的版图。【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1)后金与明廷之间从属于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发展到两个政权的嬗变前后的新朝与旧朝的矛盾;(2)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和清朝先后为敌,他们灭亡了明朝,却最终被清朝剿灭;(3)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初步建立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统一,其所面对的反抗力量,是明朝的残存势力加上农民起义军的余部,还有在台湾的郑氏家族武装力量;(5)明朝灭亡之后,明遗民、遗臣仍然以明为正统,与清政权对抗,至少是不合作的态度,宣扬“华夷之别”,严重威胁清统治稳定。26.简述明清赋税制度变革。【答案】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明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另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但从实际施行来看,各地推行的并不一致,真正将赋役合并的并不多。后来随着明王朝的腐败,加征加派接连不断,人民负担有增无减。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种加派,重新恢复了万历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但限于当对客观条件,一条鞭法实行的并不彻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的目定,为地丁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使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解析】【详解】据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角度,辩证分析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影响等即可,如用史实一一说明为适应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明清政府先后进行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赋税发展的趋势,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有重要意义。27.概述明清时期君主专权。【答案】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对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封建社会末期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