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最新考纲试题角度备考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7·全国Ⅲ卷,29:从举办集体婚礼考查近代中西习俗的融合(2)2016·海南卷,17:从新学国民及留学生装假发辫参加科举考试考查旧制度对社会观念变革的制约(3)2015·全国Ⅱ卷,41:从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的变化考查物质生活的变迁(4)2014·全国Ⅱ卷,28:从维新派的易服主张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1.高频考点:侧重考查人们服饰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革,以及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2.备考策略:(1)本考点内容属社会史范畴,注意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因素、折射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冲击。(2)从近代化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2017·全国Ⅱ卷,29:从报纸上广告的宣传考查追求新思想的社会时尚(2)2016·海南卷,24:从新中国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考查政府对舆论宣传的控制(3)2014·全国Ⅰ卷,30:从中外电影不同的流通税费考查电影的发展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

的影响。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民国政府的推动。(2)表现①衣:

,“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

的豪宅。西方民主思潮鸦片战争以后中山装中西合璧④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沿海变化大,内陆变化小,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具有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反清革命的色彩不平衡性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活受

较大。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

,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①原因:改革开放;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政治影响衣着朴素②表现衣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

食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多样化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铁路建设①19世纪70年代:

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②19世纪80年代初:

唐胥铁路。③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机车制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外商修筑清政府修筑

(3)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4)水运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上海(5)航空①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开通。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冯如北京至天津航线2.通讯工具(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设立

。(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

电讯网络。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无线电报局全国3.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陆续出现,戊戌变法前后,自办报刊越来越多,且多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为

发挥了重要作用。(4)新中国成立后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

。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反映社会思潮夺取革命胜利主要舆论工具2.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3)新中国成立后:

被搬上银幕。(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1)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定军山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19584.互联网(1)历程①诞生: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③接入: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20世纪60年代末1994重理解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从根本上说是欧风美雨潜移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把西方的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2)为适应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状况,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导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革。(3)近代以来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冲击着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随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报刊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3.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内容链接点政治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也由此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物资匮乏,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低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提出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水平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题目要求回答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原因”,提取材料信息从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角度归纳“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别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建筑角度分析“原因”。(2)定时空,找关联: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3)提信息,找关键:①说明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及建筑布局的变化。②反映出中西方式交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③反映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④反映出在建筑中开始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答案】

特点: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1.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3.认识(1)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问题】依据材料,归纳影响清末华北地区铁路建设的因素,概括其对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回答影响“因素”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概括得出影响“因素”,从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加强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推动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等方面概括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定时空,找关联: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提信息,找关键:①反映出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因素的需要对铁路建设的影响。②反映出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及列强的利益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其作用在于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③反映出中国工商业城市发展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对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④反映出铁路建设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答案】

因素:经济发展及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列强的利益;中国工商业城市的变迁。积极影响:改变了传统商业网络格局;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的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侵略。【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并进行评价。【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首先从办报者、报刊种类、政治色彩、专业性报刊、办报中心的转移等角度阐明中国近代报业的新变化,然后从时代背景、经济发展及政局需要、近代化等方面多角度评价变化。(2)定时空,找关联: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及先进思想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启迪了民智。(3)提信息,找关键:①反映出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②反映出报刊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及带有政治救亡色彩。③说明出现专业性刊物。④说明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答案】

新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深化拓展】

报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论性报刊。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典例1】(2017·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试题分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集体婚礼把东方文化的“喜字纱灯引导”“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与西方音乐、头披白纱、鲜花等相结合,故答案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B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婚姻自主”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D项集体婚礼虽由政府主持,但是不能说明社会习俗的演变由政府主导,思想观念支配人们的行动。答案:B角度二中国近代服饰的变革【典例2】(2014·全国Ⅱ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试题分析】

戊戌变法前许多维新思想家提出变法的主张,其中最核心的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而这些实质性的大变革肯定会遭遇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习惯并支持改制,为核心改制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所以,宋恕和康有为都提出“易西服”,这可以看成是变法的预演和总动员,B项正确。“易服”并非因为“易行”而受到推崇,而是为“易制”创造环境,A项错误。“易服”目的在于对内的“改制”,与对外形象无关,C项错误。长袍马褂并不一定代表守旧势力,很多进步人士也穿长袍马褂,D项错误。答案:B【教材补缺】中国近现代具有时代性的服饰1.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旧知识分子和乡绅的典型着装,被新潮人士视为守旧和落后的表现,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也穿长袍马褂。2.中山装:中华民国成立后流行,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的政府官员一般穿中山装。中山装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革命和进步的表现。3.列宁装: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4.军装和“干部”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时装”。5.大喇叭裤: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流行的服饰。角度三近代广告的作用【典例3】(2017·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试题分析】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一般认为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不符,故A项不正确。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生产、销售“艾罗补脑汁”本身不是为了“改良社会风俗”,不是移风易俗的表现,“十分畅销”也不能得出“国民共识”的结论,C不正确。商品广告古已有之,近代报纸广告此前即有,“艾罗补脑汁十分畅销”也不能得出“文明进步”的结论,D不正确。广告可以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但本题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之。答案:B角度四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的变化【典例4】(2015·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试题分析】

本题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8年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这些变化中隐含着多种变化的趋势或方向,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材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一种变化的趋势或方向,自己发现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而言,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从表中可以看出的信息主要包括:第一、1950年至1995年的45年间法定节假日基本没有变化,1995年至2008年间,先增加周六为假日,后又增加“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再后又分散“五一假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假日。可见,这段时间法定节假日有增加的趋势。分析这种趋势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归纳,分析节假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与人民的需求和政府的态度有关。第二、1950~2007年,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只有春节,2008年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说明传统节假日有增加的趋势,“原因”方面除了第一种趋势的原因之外,还要说明我国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历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第三、三天的小长假增多,目的是鼓励人们外出旅游,从而拉动假日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趋势结合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很容易解答。以上三种趋势,只要学生抓住一种趋势,言之有理即可,这体现了该题的开放性。答案: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解析:C

材料中“脑袋里的辫子”是指传统文化思想对人的束缚。A、B、D三项有利于消除旧的思想影响,故排除。专制思想还残留在人们的头脑中,是“脑袋里的辫子”不好剪的原因,故选C。2.(2017·江苏卷,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D

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禁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越来越多,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D项正确。A项结论无法由材料推知且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言论自由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清政府革除陋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革除陋习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C项错误。3.(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苏南地区某些方志记载:自光绪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邑人服装朴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绵绸府绸”。到40年代末,“旧时农隙之时,均纺纱织布,除供一家衣着外兼以出售,协助家用,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工业化导致苏南农村的贫困B.土布业与商品市场共同发展C.近代工业的影响主要在城市D.自然经济没有受到洋货冲击解析:B

材料未体现苏南农村的贫困,故A项排除;根据“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可知苏南地区近代工业和自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故答案为B项;根据“机器纱布盛行”可知近代工业对农村地区也有影响,并且材料未涉及对城市的影响,故C项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故D项排除。【新知生成】

近代西方经济扩张,影响了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物质生活,洋布流行,土布整体上减少,但不能说土布退出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材料就是典型的例证;这一例证反映了在西方影响下,中国社会东西方物品和社会习俗并存。4.(20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