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答案】(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2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等。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

(4)主题:发展经济。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可以概括出授田的标准;在充分理解材料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找出三个方面的含义,每一个方面即有一个标准,联想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措施可以回答出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阅读材料三的内容“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

(4)总结三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三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他媲美。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一一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他媲美”。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答案】(1)态度一:喜悦(欢迎);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态度二:愤怒(反对);原因: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2)同意。理由:解放宣言通过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或曰不同意。理由: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解析】(1)由“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他媲美。”可以分析出一种态度是喜悦,原因从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这个角度回答。由“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可以分析出另外一种态度是愤怒,原因从农奴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这个角度回答。(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自选,但是必须要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如赞成,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角度阐述;如果不赞同,可以从这次改革的局限性即是对农奴的欺骗和掠夺这个角度阐述即可。3.(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改革前的雅典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贵族把持国家权力,肆意剥削平民,迫使大量平民失去土地和人身自由,破产农民或被作为奴隶出卖以抵偿债款,或沦为贵族的被保护人和“六一汉”……残酷的剥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材料二: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债务……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梭伦的政治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体现了梭伦改革具有哪些特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答案】(1)主要原因:社会矛盾激化。

(2)中庸、公平、公正、和谐。

(3)①经济方面:颁布“解负令”和废除债务奴隶制;②政治方面:实行财产等级制和改革国家机构。

(4)①对雅典民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对西方民主:开启西方权力划分之先河,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价值基础。【解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从“改革前的雅典社会……贵族把持国家权力,肆意剥削平民,破产农民……奴隶出卖……”“社会矛盾激化。”及梭伦改革的背景结合回答。(2)本问是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从“……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中进行归纳即可。(3)本问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从“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他颁布“解负令”,……梭伦的政治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根据所学知识就能找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和经济两方面。(4)本问主要是考查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梭伦改革的影响方面入手,既要想到对雅典本身的影响,又要考虑到它对西方社会间生的影响,注意是想问题要全面。一、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15分)1.(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巴黎人极其健忘。如果我在这里无所事事地呆上些日子,那我就算完了。在这个花花世界的大都会里,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我的荣誉已经消逝了。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的。——《拿破仑全传》材料二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他除了将解释古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订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入侵埃及的目的。(2)据材料二,应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入侵?【答案】(1)一方面,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与英国争夺地中海霸权,打击英国的殖民利益。(2)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其侵略性是主要的,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性。但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的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埃及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并辩证地评价事物的能力。第(1)题,要注意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拿破仑入侵埃及的目的;第(2)题,拿破仑的殖民入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殖民掠夺,另一方面是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2.(15分)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1)两幅材料各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3)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贵族宣读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材料二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缓慢的政治变革。

(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的特点:

(3)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看要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图片主要夏映的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性及政治变革的缓慢进程。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题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本图片实际是把沙皇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文明指代沙皇的反对者.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性质、结果等角度分析。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己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材料二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材料三

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请回答:(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不同的描述?你认为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答案】(1)西方主要国家已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①较客观,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②较客观,改革后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表示不满。③较客观,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一定改变。(3)“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残余。【解析】(1)本题以当今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考查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853年俄国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以俄国的战败结束,原因主要有,一俄国沙皇专制和农奴制造成俄国落后,二英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快速。(2)第一小问题目选取关于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评价的三则材料,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二小问回答时,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描述用充分的理由论证其客观性即可。认为第一种较客观,理由是主要从农奴的被动地位考虑,第二种观点从改革的不彻底性思考,第三种观点从农奴的政治地位的改变回答。(3)本题考查了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辩证评价。1861农奴制改革是亚历山大二世主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既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又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局限性,材料中他望着“未来,过去”分别指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4.(10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答案】(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长期存在;民族、阶级矛盾尖锐;改革派集团获得统治者的支持。(2)影响:规范官员选拔和考核,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精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新政昙花一现,影响有限;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原因: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最高统治者支持不力;新政措施急于求成。【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庆历新政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使北宋中期出现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边患危机: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2)第一小问,根据“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得出规范官员选拔和考核,有利于澄清吏治;根据“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得出加强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精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所学可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知第二小问,根据“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得出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根据所学可知最高统治者支持不力;新政措施急于求成。5.(10分)阅读下列有关宗教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百度百科》材料二:亨利八世(1509-1547年)原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后与王后凯瑟琳(Catherine)离婚,遂成为他改革的导火索。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of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也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注释:更正教——对新教的一种翻译。)——《百度百科》材料三:基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理解,讨论儒家文化是否也是一种宗教,也就变成对儒家文化“历史罪行”的审查和认定——儒家文化不仅被等同于封建专制,被认定为“吃人的礼教”,如果再加上一条“人民的鸦片”,可谓罪上加罪,那就可以在打倒的基础上,“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由此,关于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就超越了单纯学术领域,带有为儒家文化或给予政治审判或给予政治辩护的味道。——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材料四:可是,儒教的“天”并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神”,儒教的圣人也并不具有神性和法力,儒教的成贤成圣并不寄望于来世和往生,然而这并不妨碍儒教成为一种宗教。儒教是“神道设教”,作为人之养成的教化之教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宗教之教合而为一。儒教的“执无鬼而学祭礼”曾招致墨子后学的批评,面对释、道二教的昌盛,儒教在唐宋的复兴中也同样重新处理生死存殁的议题,儒教仍然始终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儒教起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教的作用。【答案】(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加尔文宗教改革: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2)略【解析】(1)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加尔文主张先定论,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2)本题属于评述类历史试题,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积极方面,通常又称之为“意义”。本题谈出儒教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且结合材料论述得当即可。

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材料三: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措施: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2)说明:商业的活跃;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3)说明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4)影响: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含多个方面,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领域内的措施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判断,其实质是封建化进程,实现了北魏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维护了统一。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答案】(1)具体措施:惩奸宄——什伍连坐,轻罪重刑;务耕织——奖励耕织;尚军功——废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孥贫怠——重农抑商。(2)毛泽东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国富民的良策。商鞅的各项新法令适应了秦国争霸战争的需要,实现了富国强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评价看到了商鞅之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中肯的。另一方面,商鞅之法也有重农抑商、严刑峻法、思想专制等特点,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这也是应该看到和指出的。【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研究题目的要求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即可。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的知识及材料“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归纳总结,同时注意要全面、客观。8.(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