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1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2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3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4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北京通州高一(下)期中语文2024年4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做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case。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注释:【1】折狱:断案。【2】Sportsmanship:运动员风范,体育道德。【3】Testcase:判决同类案件可援用的判例。1.下面是对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无讼”社会的理由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是用教化来维持礼治秩序,而不是法律。B.在乡土社会里,断案主要是由地方长老进行裁定。C.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认为打官司是一件很丢人的事。D.乡土社会里通行的“连坐”惩罚,使人们不敢诉讼。2.对上述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律师,人们按约定俗成的规则生活。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人们从小学“礼”,注重修身和自我的约束。C.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不仅用来明辨是非,也用来保护公民的利益。D.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法律因时而变,律师成为不可或缺的职业。3.作者以“球赛”为喻,其意图是(3分)A.运用类比,说明乡民经过长期的教育,将外在规则内化为习惯。B.说明一旦有人违反规矩,破坏秩序,整个球赛就无法进行下去。C.在乡土社会里,解决纠纷的方法是由维护秩序的长老来判罚。D.人们发生纠纷后,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而是用传统礼俗来解决。4.作者举《包公案》《施公案》成为传统畅销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3分)A.包公、施公是传统中公正执法的化身。B.包公、施公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C.无讼观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影响力。D.包公、施公都是无讼制度的维护者。5.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一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6分)王曰:“吾悟,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取材于《孟子·梁惠王上》)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虽不敏

敏:聪慧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规定C.无失其时

时:时机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诫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明以教我

树之以桑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罔民而可为也C.则盍反其本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百亩之田

D.未之有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B.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一定使他们依靠父母赡养,降低身份养活妻子C.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9.下列对选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文字是孟子“保民而王”主张的阐释:让百姓有自己的产业得以保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教育。B.孟子用层层推理来阐述“要想使百姓服从国君,就要保证让他们能安居乐业”的观点,体现出其论辩严密的特点。C.孟子运用排比,形象地写出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起到了既加强说服力,又增加感染力的表达效果。D.孟子认为只要重视学校教育,用“仁义”道理教化百姓,为政者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10.阅读选文的第二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4分)孟子告诫齐宣王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他认为百姓“①

,②

”,是因为“无恒产”;只有让百姓拥有了“恒产”,解决了生计问题,再对他们“③

,④”,才能实现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的理想社会。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2分)①舍之则藏②暴虎冯河(2)在我们学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录了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面对“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①

”的局面,子路坚信通过自己的治理,达到“比及三年,②

,且知方也”的局面。(2分)(3)根据以上语境,简要分析子路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孔子是如何教育子路的。(5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共12分)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1】此词作于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时。【2】相媚好:相互亲切地交谈。【3】媪(ǎo):古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4】亡赖:这里指“顽皮”。亡,通“无”。12.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开头两句,词人用茅屋、小溪、青草等意象,勾画出清新秀丽的环境。B.上片三、四句,描写了吴国一对白发老者喝酒吟诗、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C.词的下片,词人用叙事手法,描写了农家生活艰难,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D.本词题为“村居”,词人通过描写农村和平安适的生活来表达归隐的决心。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江南乡村的居住环境和一户人家的生活图景。B.全词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三个“溪”字,围绕着“小溪”布局画面,展开人物活动。C.词人没有发挥豪放词“化用典故”的特点,使得这首词在思想表达方面有所减弱。D.本词可谓是一幅江南农村的风俗画,从中足见词人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审美情趣。14.这首词最后一句运用白描手法,其中“亡赖”“卧”两个词的使用被称为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请你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文章表现出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及善于利用矛盾瓦解敌人的智慧。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蒙冤遭难的窦娥在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体现出当时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D.《哈姆莱特》是法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揭示了剧中悲剧人物奥菲利娅的内心冲突。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6分)(1)杜甫《登岳阳楼》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恢宏壮阔景象的佳句是“①

,②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③

,④

,画图难足”诗句,从江山、社会两个方面总括金陵形胜之美,流露出赞叹之情。(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上片中写洞庭湖月下一片空明纯净的诗句“⑤

”,与下片中表达襟怀磊落、玉洁冰清的诗句“⑥_”,可谓景和情对应绝妙,令人称赞。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鲁侍萍:我姓鲁,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鲁侍萍:哦,好地方。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吗?鲁侍萍:是,老爷。周朴园: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哦。周朴园:你知道吗?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周朴园: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鲁侍萍: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周朴园: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鲁侍萍:姓梅的?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苦痛)哦!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汗涔涔地)哦。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我姓鲁,老爷。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周朴园:怎么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周朴园:(惊愕)什么?鲁侍萍:她没有死周朴园: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鲁侍萍: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周朴园:哦,救活啦?鲁侍萍: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周朴园:那么,她呢?鲁侍萍:一个人在外乡活着。周朴园:那个小孩呢?鲁侍萍:也活着,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周朴园:哦。鲁侍萍: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鲁侍萍:嗯,就在此地。周朴园:哦!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周朴园:不,不。谢谢你。鲁侍萍: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周朴园: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鲁侍萍: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周朴园: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鲁侍萍: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吗?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周朴园: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鲁侍萍:旧衬衣?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要哪一件?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取材于曹禺的《雷雨》)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许久不通音信

音信:消息B.忽然地投水死了

忽然:出乎意料C.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规矩:(行为)端庄老实D.老爷问这些闲事于什么

闲事:无聊之事18.根据剧情发展,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线部分的舞台说明,反映出周朴园对老年鲁侍萍的厌恶。B.从周朴园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看出他紧张、复杂的心理。C.周朴园的几次追问,说明他对侍萍还活着这件事感到意外。D.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表现出周朴园想要掩饰自己的虚荣心。19.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下面对话中人物是怎样的心理活动。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分析。(5分)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20.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一场戏交织了“现在”与“过去”,结构紧凑。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认识。(7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8分。21.语言基础应用(共8分)①近年来,北京市持续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②对于申请式腾退“留住户如何改善,腾空房如何利用”等难题,北京市提出“共生院”理念。③拿南锣鼓巷四条胡同来说,通过改造提升,达到“下厨不出户、如厕不出院、洗浴在家中、储物有空间、晾晒有设施、院内有绿化”的目标,在保护老城和推动老城复兴的同时,实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成为胡同院落改造的典范。④居住在四合院的老街坊们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群众的胡同生活,有里儿也有面儿。⑤在片区院落更新的同时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优化公共空间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⑥目前,全市已完成3000余条背街小巷的更新,通过引导居民深度参与,发挥居民主体作用,让居民共享区域治理成果。(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缺少谓语,在“持续”后面加上“开展”。B.②句中的“对于”应该改为“针对”。C.③句中“保护老城”“推动老城复兴”两处可以互换位置。D.⑥句中缺少主语,应在“通过”前面加上一个主语。(2)填入文中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