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乡村”的空间认知。“四至八到”的数据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一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但实际并非如此。通过与文本文献记载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甚至在同一政区图集的不同地图中,由于图面的行政结构层级的差异,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由此不同地图中对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等描绘也存在差异。这种空间秩序还渗透到地图绘制所使用的符号中。《杨子器跋與地图》对其图中所使用的符号的含义进行了如下叙述:——京师八其角,以控八方也。——蕃司为圆,府差小焉,治统诸小,非一方拘也。——州为方,县则差小,大小各一方也。——附都司、卫所,加城形者,示有捍御,不附书,总具图空,不得已也。——守御所特设者,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与都司以次而大,因其势也。——夷邦三其角,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山川、陵庙各随形以书其名,非特纪名胜,正以定疆域也。从上述叙述来看,从京师的“以控八方”,藩司和府的“治统诸小”,到州县的“各一方”,有着明确等级差异;且省会和府之间,州和县之间,虽然使用的符号相同,但用大小来表达等级差异。同时无论是守御所的“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还是夷邦的“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都显示出“文”与“武”、“华”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这种等级差异,反映在地图上,则是制造了一种空间秩序。(摘编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数情况下绘制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进行表达,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B.在地图上地理景观具有相对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来确定其他地理景观的位置和距离。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中,而秩序被空间化或被放置于空间中,就会形成具有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D.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时使用明显的大小、偏斜符号等来区分等级差异,如用符号大小的差异表达省会和府之间的等级差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四至八到”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离数据对空间展开描述的方式,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B.“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形成空间认知。C.利用“四至八到”的数据绘制地图,首先应该绘制都城,都城是绘制其他地理要素的出发点。D.“四至八到”记录位置的方式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的一项是(3分)()A.在明代省级地图《江西全省图说》总图中,各个府城绘制了单层城楼;而在各个府图中,府城的城楼则被绘制为双层。B.南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绘制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C.《华夷图》主要绘制了“华”的地域范围,而对于“华”之外的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西域等则绘制得极为简单。D.在明末《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图》中,不同于明朝地理区域的绘制,南北美洲的图面被大幅度剪裁、扭转,甚至变形。4.作者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前为什么先梳理“地理认知”与“四至八到”?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地图能否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金石头于博石头在奎县是个稀罕物,尤其是个头大的石头。奎县人用石头,大到碾子石磨,小到盖房子的柱脚石,甚至压酸菜缸的石头,都得去很远的大青山里面弄,修方台子火车站的石头更是从外地运来的。石头不好弄,但有个人偏爱石头,他就是金石头。金石头长得胖乎乎的,个子也不高,看起来真像一块圆圆的石头。但大伙叫他石头,不仅是因为他的体形像石头,更是因为他爱玩石头。听说谁家有个奇形怪状的石头,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花多少钱也要买回来。亲朋好友劝他说:“石头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药吃?石头能下崽?搂着它睡觉都硌挺。”也有人讥讽他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还有心思鼓捣那玩意!”不管旁人怎么说,金石头只是微微一笑。日本兵占了奎县之后,凛太郎小队长登门拜访过金石头。没有交谈几句,金石头就明白了小鬼子的来意,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穷酸之人,虽粗通文墨,但偏爱石头,性情也与顽石相仿,不谙世事等,算是婉言谢绝了。凛太郎心里来气,但脸上依然堆满笑容,“金桑,皇军大大地尊重你,你地,随时可以到维持会来。”金石头摇头说:“谢谢太君的美意,我身子骨单薄,享不了这个福啊。”可一个多月后,金石头就服从了凛太郎的调遣。那天夜晚,风雨交加,霹雷闪电。突然,有一个巨大的响声传来,震得房屋摇晃。接着,雨声渐停,人们在不安中度过了后半夜。天亮时,人们被一条消息惊呆了,说城南门八里桥边,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人们纷纷往八里桥方向跑去,远远就看见金石头紧抱着一块大石头,全身湿漉漉的。有人喊起来:“咋的,金石头,这是你老婆?你还搂着没完了?”另一个人撇嘴说:“金石头把心都交给石头了,哪家闺女愿意嫁给他?”大伙正起哄,突然有人一声喊道:“走呀,看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个啥样子!”话音一落,人们蜂拥着跑向石头。有人纳闷,嘴里直嘀咕:“星星才这么大吗?六七个人就能抬动啊。这是星星崽子吧?”人们正七嘴八舌间,一阵摩托车声响传来,众人回头一看,急忙四散,远远站定。原来是凛太郎来了。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凛太郎走到石头前,哇啦一句,一个日本兵立即走上前,伸手拽住金石头的肩膀。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他喃喃说着:“陨石,陨石,我这辈子没白活。”凛太郎眼里也放着光,一挥手,示意手下人把老百姓聚到一起,然后他拄着战刀训话:“皇军来到奎县,是响应天数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大大地好。你们看,星星都被感动了,下来祝贺了。”凛太郎用手指了一下陨石,“我们要把这个神圣的礼物献给大日本天皇陛下,中国人不都说天降祥瑞吗,这个就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台子铁道游击队和大日本皇军作对,连老天都不允许的,他们死啦死啦地有!”说完,凛太郎转身对金石头说:“金桑,你是专家,我请你负责向天皇献礼这个事宜。你地拒绝,死啦死啦的。完成了就是大大地良民,有功!”金石头沉默不语,半晌,他转身默默地走到陨石前,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陨石,良久,他冲凛太郎点点头,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一个要求,要对石头处理一下。金石头说:“好石头有三个特征,一是天然美,所谓天授地设,璞金浑玉。二是要有灵魂。此石威武灵动,已然采得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三是形状、品质、成色都好。这样的石头才无可挑剔。”凛太郎挑起拇指,说:“吆西,吆西。你地怎么处理?”“刻四个字。”“什么字?”“武运久长。”“哈哈哈,吆西,金桑,你地大大地好,升官地有!”凛太郎心满意足,跨上摩托车走了。围观的乡亲们一阵唏嘘,紧接着一团团泥巴朝着金石头飞去,有的落在陨石上,有的打在金石头身上。金石头原地站立,一动也没动。两天后,“武运久长”四个字刻好了,梅花篆字,煞是好看。凛太郎拍着金石头的肩膀,表示特别满意。金石头今天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看不出什么异样。凛太郎一挥手,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凛太郎坐进驾驶室,对金石头一挥手,“你地上车,新京地干活。”金石头点点头,灵巧地攀上了后车厢,与押运的几个日本士兵并肩而立。汽车发动,挂挡,加油,启动,不一会儿就走远了。正当要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之窜出一团火光……拉石头的汽车爆炸了。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金石头以刻字为由头,在陨石上凿了窟窿填进了炸药,炸死了小鬼子。可是如何弄的炸药、如何凿石填药、如何引爆的,不得而知,只是暗暗佩服金石头是个高人,只可惜他也被炸死了!不过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了,他现在就在方台子铁道游击队那里。方台子火车站的铁路工人成立了专门打日本侵略者的游击队,早已远近闻名。那块大石头根本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大伙纷纷点头,相信金石头一定活着!(刊载于2023年第6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写亲朋好友对金石头不计代价购买石头行为的不理解,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B.凛太郎胁迫金石头负责将陨石献给日本天皇,是想借陨石坠落一事来宣扬自己的侵略行为是正义的。C.小说写金石头听从凛太郎的调遣,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这与后文其英勇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汽车爆炸后,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端着重介绍了奎县石头资源的稀缺,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引出了后文对主人公金石头的介绍。B.小说将金石头与日本人周旋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并通过这一情节将金石头的聪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照应了前文对金石头痴迷石头的介绍。D.本文与课文《党费》都以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8.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金石头想利用陨石作“文章”,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以大伙相信金石头活着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疑似》)材料二: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攫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辞多类A非B而是C多类D是E而非F是G非之H经I不可不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国亡身死也”与“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B.“重黎又欲益求人”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求”意思不同。C.“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本”意思不同。D.“子夏之晋,过卫”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B.材料二举齐桓公、楚庄王注重审察人才,最终使得国家称霸的例子,论证了审察听闻会有好处的观点。C.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是否只有一只脚,孔子便将舜与乐正夔之间的故事告诉鲁哀公并解答了他的疑问。D.丁氏因家中无井需派专人打水,而当有井后便感叹挖井节省了人力,结果被传为丁氏在井中挖到了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面对疑问和传闻时,我们应如何审察?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商山麻涧①杜牧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②老父对樽酒,茜袖③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去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②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毛特别长,称为秀眉,旧时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③茜袖:大红色的衣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山村生活的宁静、祥和。B.诗歌前两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山村的美景,其意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似。C.尾联通过“书细沙”的描写,既点明诗人的文人身份,也暗含了诗人身不由己的官宦心理。D.本诗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摒去词采典故的佳作,擅用白描手法,具有不尽之味。16.诗歌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在《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作者顺其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理想。(3)古诗中的“云”这一意象意蕴丰富,凝聚着无数诗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雪天出行,路面湿滑,很容易跌倒摔伤,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全球每年有30·多万人死于摔倒,其中60岁以上占比超过50%。在我国,摔倒也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受伤死亡的首位原因。通常在摔倒后,①我们会下意识不自觉地想站起来,②或是看到别人摔倒后,③想尽快地把对方扶起来。④但需要注意的是,⑤摔倒的伤患千万不要着急站起来,⑥而我们在救助他人时,也应注意方法,⑦如果方法不当,⑧伤患可能会导致二次受伤,⑨加强伤患的痛苦。如果患者发生骨折,应及时止血和包扎。若是轻度无伤口的骨折,在没有出现肿胀的情况下,B,在骨折部位敷上冰水、冰块或冷冻剂,防止发生肿胀。冰袋要用毛巾或干净的纱布包裹,避免其与皮肤直接接触,以免冻伤,冰敷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如果是有伤口的开放性骨折,要用干净的消毒纱布进行压迫,如果压迫无法有效止血,可使用止血带止血。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凌晨四点,我便来到海边等待日出。整个夜空和海面黑漆漆的,不一会儿东边渐渐出现光亮,天空呈现灰白色,天际里飘浮着团团墨云,酷似海水里隐现的个个山头儿,秋水共长天一色,极目远眺,简直是一幅①的水墨画。东边泛出红晕,起初,是微微的红,醉酒的红;尔后,变成玫红色;眨眼间,变成明红色;猝不及防地,天空红彤彤一片,半个海水也被染成红彤彤的了!散步的,踏浪的……所有人都被钉在原地,一动不动地欣赏这震撼而又壮观的景象。朝霞如水似在流动,海水如霞红得醉人。朝霞并不是一味的红艳,也有一道金黄色,银白色,甚至还有宝蓝色,犹如画家手中的颜料,丰富而绚丽,海浪助兴似的,一浪一浪涌过来。瞬时,只觉得眼睛不够使,真是太精彩,太摄人魂魄了!我看得②。太阳越过山顶,洒下一片光芒,我才醒过神来。辽远的天空变成淡蓝色,一朵一朵白云,花朵似的,点缀其间,亦真亦幻!舟山上千岛屿,星罗东海中,我看到的朝阳不是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而是从山后顽皮跃出,自有一番韵味。而舟山的朝霞,当是我平生见过的最美的朝霞。舟山的海,充满灵性,斑斓多姿,犹如一颗丰盈的内心。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21.如果将文中的加点词语换成“先是”“然后”“再是”“最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弱者,而社会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也来源于让每个自强的人,能有示弱的机会。——《南方周末》强者,懂得示弱;弱者,往往更容易逞强。有时候,笑着低头,不是软弱,一时认“怂”,也绝不是认输。敢于示弱,是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与自己和解之后,才能收获的一种勇气。——《民生周刊》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错,无中生有。)2.C(A项,“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错,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并没有说这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B项,“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错,曲解文意。由文中“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可见并不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而是“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几乎所有”与“通用法则”在语义范围上也有区别。D项,“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错,由原文“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证明地图图面内容不是“写实”准确的,也并不都“绘制得格外精细”。)3.B(《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主要指出地图绘制的范围和所使用的符号,但符号并没有强调“大”“小”、“偏”“斜”的差异,不能体现地理要素的等级差异,故而不能作为证明“空间秩序”的论据。)4.①“地理认知”蕴含着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上空间秩序的表达。②“四至八到”是记录地点的主要方式,其所体现出的地点的相对性和等级差异,是理解“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5.示例一: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不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①历史是客观的,用于证实历史的史料应是准确、科学的,中国古代地图从未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图面内容的记录并非“写实”的。②中国古代地图以“四至八到”作为地点记录的主要方式,地点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不具备客观准确性。③中国古代地图受绘制者所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体验和价值观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作为客观的证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可以”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示例二: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①地图绘制者受到不同时期“地理认知”的影响,在绘制地图时会根据自身对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重要性,构建出地图中的空间秩序。②中国古代地图中的空间秩序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可以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任选其一作答即可)6.B(A项,“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错,是“侧面表现”,且大伙的态度无法表现金石头“性格的淡然”。C项,“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错,金石头是表面听从凛太郎的调遣,实则是为民族大义,计划借陨石炸死日本人,并不是表现他妥协的一面。D项,“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错,文中没有表明其身份的言语。)7.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错,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为了说服凛太郎同意自己处理石头,为自己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8.①“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由前文金石头对鬼子的态度可知,金石头十分抵触日本人,此时得到陨石没有尽快带回家,反而一动不动可知应是另有所图。②“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依照前文金石头对日本人的不屑态度可知,此时金石头眼里的光应是对日本人上钩的欣喜。③“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前文叙述六七个人就能抬动陨石,被金石头处理后,十几个人用一个时辰才将陨石搬到车上,此处暗示了陨石的不寻常。④“金石头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金石头此时精心打理过的衣着与其平静的表情,都暗示金石头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9.①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众人对金石头舍生取义行为的钦佩,侧面烘托了金石头的英勇。②主旨上:通过众人对金石头结局的美好猜想,表达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③手法上:没有明确交代金石头是生还是死,运用留白的手法,给人遐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10.CFI(原文标点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11.A(A项,前者是“死”,后者是同“无”。B项,前者是“寻找、寻求”,后者是“请求”。C项,前者是“根本”,后者是“考察”。D项,前者是动词,“到”,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2.A(“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错,文中没有说愚蠢的人“故意传播不实信息”。)13.(1)舜驾驭马车,尧坐在车的左面,禹坐在车的右面,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什么缘故呢?(“御”“泽”各1分,“奚故也”疑问句1分,句意1分)(2)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进”“以为”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14.①要找到适当的人询问;②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③要遵循人的情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对于令人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审察这种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舜驾驭马车,尧坐在车的左面,禹坐在车的右面,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牧童和渔夫对草泽和水边的情况了解得清楚。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儿子了解得清楚。材料二: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因为传闻经过多次传播白的会变成黑的,黑的会变成白的。所以狗像矍,矍像猕猴,猕猴像人,但是人和狗的差别就太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会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以审察,还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能够审察他们,因此国家能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性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了解辨别,人都必须用理来检验它。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寻找更多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而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便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挖井)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的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15.A(“颔联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错,本诗中是动静结合,没有以动衬静。)16.①诗歌颈联描写长寿的老者饮酒与山村姑娘簪花的场景,②表现了山村的升平气象及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反衬了诗人宦途怅惘和羁旅的愁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17.(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俄顷风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