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湖北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修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音,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修必翻然②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14.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案】10.BEF11.B12.D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14.①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②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秦穆公”做“说”的宾语,B处断开;“立谈之间”是时间状语,与后句联系紧密,不必单独断开;“存郑于将亡”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退秦师”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常常用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遮挡着沛公。C.正确。都是名字作动词,订立盟约;穿着礼服。句意: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D.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论辩艺术”错,“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材料二作者认为秦穆公退兵是基于对国家利益与危害的考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提供;“乏困”,缺乏的东西。(2)“中”,击中;“讵”,怎么;“若是”,像这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吕祖谦认为,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②由“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修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湖北省襄阳市鄂北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薄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文本二: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选自《明史·本纪九》)10.文本一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户口之盛衰A足以见国家B之治忽C其盛也本于D休养生息E其衰也必有F土木兵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奈何”,文中是“怎么办”的意思,与《鸿门宴》中的“为之奈何”中的“奈何”意思相同。B.“疾”,文中指“染疾、生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一样。C.“以”,文中的意思是“因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纵情以傲物”中的“以”字的意思不一样。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12.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B.汉武帝和隋炀帝,都曾继承前代基业,国力强盛,但因不加戒备,导致遗患无穷。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传唱幸福安康的歌谣。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4分)(2)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4分)14.文本二用“蒸然有治平之象”来评价明宣宗的治国成绩,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的治国理念。(3分)10.ACE。【解析】: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11.B。【解析】:“疾”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鄙”把……当作边邑,是意动用法。12.A。【解析】:“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错误,从原文“顾佐乃能如是”可看出,宣宗对顾佐这个人并不了解,听二杨说他如此清廉端肃,感到惊喜。“廉正有威名”只是杨士奇的看法。13.(1)百姓饥饿没有粮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立即下令根据具体情况分给百姓粮食。(“拯溺救焚”“就便”各1分,大意2分)(2)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话,让人不愿听到,你应该奋勉辅佐我。(“迩来”“厌闻”各1分,大意2分)14.(1)崇尚实干:宣宗认为先王制籍田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天子和公卿亲力亲为,贵在有实心,而不仅仅是做表面文章。在处理青州饥民的问题时,宣宗也是即刻命令粮食就便分给饥民,体现出其重视实际效果,注重解决问题的实干精神。(2)反腐倡廉:宣宗对贪腐问题深恶痛绝,他询问朝臣贪腐的情况,并果断处理了被指出的贪官刘观,同时任命廉洁有威的顾佐代替其职位。这显示出宣宗坚决打击贪腐,致力于建设清廉政府的决心。(3)重视民生:宣宗关心百姓的生活,他认为户口的盛衰可以反映出国家的治理情况,强调休养生息的重要性。在驻跸蓟州时,他鼓励州官学习历史上的贤政,善待百姓,同时教导耆老要训练子孙注重礼义廉耻,不要安于温饱而自弃。(4)谦虚纳谏:宣宗对大臣的进言持开放态度,他接受杨薄的直言,并鼓励其继续指出自己的过错。这种谦虚纳谏的态度有助于宣宗更好地了解国家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只需要概括要点,一点1分,答三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献《籍田仪注》,皇上阅览后,对身边的侍臣说:“先王制订了籍田的典礼,天子率公卿拿着耒耜等工具去耕种,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务实之心罢了。如不这样,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对事情有什么帮助呢!”侍臣回答说:“先王考订的籍田制是符合礼和文献的,这实在是苍生的福气啊。”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但要求反复勘验数目,然后供给。皇上说:“百姓饥饿无有粮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立即下令根据具体情况分给百姓粮食。”三年六月,皇上昭告朝臣说:“对于贪官污吏该怎么办?”杨士奇对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明太宗曾经多次染疾不上朝,身边的侍卫之臣,就请托贿赂成风,公然横行,毫无禁忌。”杨荣说:“在那个时候,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贪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官如果这样了,那么不才的御史大夫就会效法他,御史奉命巡查四方,那么不贤能的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去除邪恶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只是如果罢免了刘观,谁来取代他的职务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公正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能够禁止防范下属官吏(腐败),政治清明,弊端革除。”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这样能干!”过了几个月,就命刘观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下狱。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兴盛衰落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兴盛多是由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的衰落往往是因为大兴土木和战乱四起。汉武帝沿承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业,唐朝开元年间十分兴盛,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仅仅凭借富庶繁荣而不知加以戒备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征伐轮台,隋炀帝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最终流离迁徙,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九月庚戌,农历初一这天,皇上到达蓟州,把州官叫进来告诉他们说:“这个地方是汉代的渔阳郡,过去张堪在这里为政,百姓有十分幸福康乐的民谣传诵,你们要好好地努力啊!”又把老年人召进来告诉说:“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四年春,皇上召见大学士杨薄告知说:“我每每想到创业艰难,守成更是不易,早晚忧虑。所幸当下百姓渐渐安康了,不过担心祸乱产生于没有意料的情形中。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话,让人不愿听到,你应该奋勉辅佐我。”杨薄叩头称谢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说:“直言指出我的过失,就是最好的报答。”杨薄再次叩头答谢说:“要得到直言并不是难事,能接受直言才是最困难的。”皇上说:“对。”文本二:赞说:宣宗即位以后,官吏非常称职,政事太平,粮仓丰盈,百姓安居乐业。大抵是明朝建立到这一朝经过了六十年,百姓的安然美好的气象渐渐地呈现,蒸蒸日上有太平盛世的景象了。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公十年,娶申候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段至京,缮冶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节选自《史记•郑世家》材料二: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鄙》)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将答案标号涂黑。(3分)小人有母A皆尝B小人之食矣C未尝D君之羹E请以遗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人弗爱”的“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相同。B.“先王之制”的“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的“制”含义相同。C.“姜氏欲之,焉辟害”的“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用法不同。D.“段不弟”中的“弟”,与《鸿门宴》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叔段。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隧而相见”,母子团聚。作者借“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4.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3分)10.ACE11.CA中“夫人弗爱”的“爱”是喜爱,“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是吝啬,含义不同。B中“先王之制”的“制”是名词,制度、规定,“明君制民之产”的“制”是动词,规定;含义不同。C中“焉辟害”的“焉”是疑问代词,怎么,“将焉取之”的“焉”是兼词,从哪里;用法不同。D“段不弟”的“弟”,名作动,“吾得兄事之”的“兄”,名作状。用法不同。12.C《左传》对《春秋》称庄公为“郑伯”的记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这是对庄公“失教”的批评,并未表达反对之意。因此,选项C中所说的“《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与事实不符,是错误的表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左传》对《春秋》的这一记载提供了阐释和评价,而非反对。13.(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他的势力再滋长蔓延。(评分标准:“厌”,满足,1分;“所”,安排处所,1分;“滋蔓”,滋长蔓延,1分。大意1分。)(2)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出了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评分标准:“何患”,宾语前置,1分;“阙”,掘,挖,1分;“隧”,作动词“打隧道”,或者状语,“在隧道里”,1分。大意1分。)14.①姜氏不爱庄公,偏爱段,无视长子继承权。②劝说武公立段为太子。③在姜氏的帮助下段势力不断膨胀。④姜氏与段合谋袭郑,并作内应。(评分标准:答对任意1条,得1分,最高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武公于前761年(十年),娶了申侯的女儿做夫人,叫武姜。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生产时难产,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欢寤生。后来武姜又生下小儿子叔段,生段时顺产,夫人十分喜爱叔段。前744年(二十七年),武公生病了,夫人向武公请求,想立段为太子,武公未答应。当年,武公逝世了,寤生即位,这就是庄公。叔段到了京,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前722年(二十二年),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庄公派兵攻打叔段,段逃跑。公又攻打京城,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逃跑到鄢。鄢邑的百姓溃逃了,叔段逃亡到共国。(节选自《史记•郑世家》)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给他安排个地方(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的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通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孝心影响了郑庄公。《诗经》里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事吧!(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湖北省云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候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住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也,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候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节选自《韩非子·爱臣》)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材料三:(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①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②之辞也。”臧孙达③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节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大夫。②公子御说:庄公子,闵公弟,后即位为桓公。③臧孙达:即臧哀伯。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相之管主A而隆家B此君人者C所外也D万物E莫如身之至F贵也G位之至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乘,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B.捐,“抛弃,舍弃”,文中“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和“功不唐捐”中的“捐”字意义相同。C.善,“认为……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的“善”意义相同。D.孤,是古代王侯或帝王的自称,意为少德无助之人,此外还可谦称“寡人”“不榖”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商纣灭亡,周朝式微,晋被三分,齐被篡权,都和诸侯强大或群臣富有有关。B.魏徵认为,像唐尧、虞舜这样的明君能无所不知,不会受坏人蒙蔽,也不会被巧言迷惑。C.韩非子《爱臣》旨在维护君主权威和统治稳定,对当时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D.宋国发大水,鲁庄公派人表示慰问,臧文仲通过宋国君的回答推断出了宋国兴盛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2)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14.人君要巩固统治地位,须懂得为君之道。这三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G【解析】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11、C【解析】《齐桓晋文之事》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的“善”意为“善于”。12、D【解析】原文“宋其兴乎”意为“宋国大概要兴盛了”,是一种推测,而不是断定。13、翻译:(1)君主圣明,是因为能够听取各方面的话;君主昏聩,是因为偏听偏信。(判断句式:“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暗”,昏聩,糊涂:1点一分,句意一分)(2)禹、汤归罪自己,他们勃然而兴盛;桀、纣归罪别人,他们迅速灭亡。(“罪”,归罪:“悖”,通“勃”,旺盛的样子:“忽”,迅速、快:1点一分,句意一分)第13题【评分细则】(1)君主圣明,是因为能够听取各方面的话:君主昏聩,是因为偏听偏信。翻译出判断句1分,“所以”译为“是因为”“之所以……是因为”“……的原因”1分,“暗”译为“昏聩,糊涂”1分,句意通顺1分。“兼”翻译成兼容并包,好的坏的意见都听也可,算作句意分。(2)禹、汤归罪自己,他们勃然而兴盛;桀、纣归罪别人,他们迅速灭亡。(“罪”,归罪,怪罪,责怪等均可;“悖”,通“勃”,旺盛的样子,兴盛的样子:“忽”,迅速、快;1点一分,句意一分)14.①稳固君权,抑制臣僚;②勇于担责,体恤民心;③广开言路,察纳雅言。第14题【评分细则】评分标准:答出一条得1分,答出三条得满分。可能因为12题选项的提示性,14题学生的答案虽然语言不够精炼,但要点基本能答到,没有需要特别补充的回答。此外,建议语言实在不够简洁的酌情扣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千乘小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拥有百乘兵车的臣子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大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千乘之国的大夫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权势,颠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身更高贵、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强大、比君权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借助于外界,不求助于别人,处理恰当就都得到了。过去商纣的灭亡,周朝的衰微,都因诸侯的强大;晋国被三分,齐国被篡权,都因群臣太富有。燕、宋臣子杀掉国君的原因,都属这一类。所以在上对照商、周,中间对照燕、宋,没有一个不是用的这种方法。因此高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下,完全依照法律办事,立足于防备,所以不赦免死囚,不宽有罪犯,赦免死囚。宽宥罪犯,这叫做威势散失。国家将危,君权旁落。因此大臣的俸禄即使很多,也不能凭借城市建立自己的威势;党羽即使很多,也不能拥有私人武装。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聩君主?”魏徵答道:“君主圣明,是因为能够听取各方面的话;君主昏聩,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鲸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抛弃阻隔(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材料三: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人去慰问,说:“上天降大雨不停,危害了庄稼,怎么如此不顾念下民呢?”宋国君回答说:“这实在是孤对上天不敬重,上天降下灾害,还因此让贵国国君忧虑,敬承厚意,实不敢当。”臧文仲说:“宋国大概将兴盛了。禹、汤归罪自己,他们勃然而兴盛。桀、纣归罪别人,他们迅速灭亡。并且列国发生灾荒国君自称为‘孤’,这是合乎礼的。言词间戒惧而称呼上又合乎礼,他的兴盛大概是没问题了。”后来听到传闻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话。臧孙达说:“这个人可以做国君,因为他有爱护人民的仁心。”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文本二: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五万人具食”与“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B.“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C.“会高帝崩”与“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D.“自择齐三万户”与“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择”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良少年时代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胆略,因为自己家族世代相韩,他就用尽家财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报仇。B.张良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献计刘邦,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一举拿下咸阳,取得大胜。C.张良在败峣下军,消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等方面运筹帷幄,为汉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D.高帝对张良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但还是被封为留侯。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4分)(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14.张良为什么拒绝三万户的封地?(3分)10.C【解析】句意: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汉王追楚至阳夏南”句意完整,“汉六年正月”是表年的正确说法,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