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陕西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魏王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子顺为相,子顺谓使者曰:“若王信能用吾道,吾道故为治世也,虽蔬食水饮,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尔则魏王不少于一夫。子度魏王之心以告我。”使者曰:“魏国狭小,乏于圣贤,寡君久闻下风,愿委国先生,亲受教训。如肯降节,岂唯魏国君臣是赖,其亦社稷之神祇实永受庆。”于是乃之魏。魏王郊迎,谓子顺曰:“寡人不肖,嗣先君之业。先生圣人之后,道德懿邵,幸见顾临,愿图国政。”对曰:“臣,羁旅之臣,慕君高义,是以戾此。君辱贶之而问以政事,敢不敬受君之明令。”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切玉,如割水焉,以示东方诸侯。魏王问子顺曰:“古亦有之乎?”对曰:“昔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是则古亦有也。”王曰:“火浣之布若何?”对曰:“《周书》:火浣布,必投诸火,布则火色,垢乃灰色。出火振之,皓然疑乎雪焉。”王曰:“今何以独无?”对曰:“秦贪而多求,求欲无厌,是故西戎闭而不致,此以素防绝之也。然则人立贪欲,乃异物所以不至,不可不慎也。”魏王谓子顺曰:“吾欲致天下之士,奈何?”子顺对曰:“昔周穆王问祭公谋父曰:‘吾欲得天下贤才。’对曰:‘去其帝王之色,则几乎得贤才矣。’今臣亦请君去其尊贵之色而已。”王曰:“吾欲得无欲之士为臣,何如?”子顺曰:“人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夷、齐无欲,虽文、武不能制,君安得而臣之?”(节选自《孔丛子·陈士义第十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若徒欲A制服B吾身C委D以重禄E吾犹一夫F尔G则魏王H不少于一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指果真,确实,与《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的“信”意思不同。B.度,指推测,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君乃入”的“度”意思不同。C.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用来泛称国家,与成语“社稷之器”的“社稷”意思相同。D.何以,即为什么,与《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何以”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魏王的盛情邀请,子顺告诉使者自己的学说是为了治理天下,如果自己的学说在魏国有用武之地,便不会计较生活条件。B.子顺到魏国后,魏王亲自到郊外迎接,表现得格外谦逊,对子顺大加赞扬,请子顺谋划国政,这种诚恳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子顺。C.周穆王和秦王不断从西戎攫取锟铻剑和火浣布,西戎为防宝物断绝就停止制造不再献纳,子顺以此例说明人君不应贪欲太多。D.子顺引用历史典故,指出要想得到天下的贤才,君王就必须去除骄奢的脸色,谦逊地对待士人,也不要反对士人拥有欲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羁旅之臣,慕君高义,是以戾此。(2)魏王谓子顺曰:“吾欲致天下之士,奈何?”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①。乐正子舆之徒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②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③之。”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④,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⑤,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⑥;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⑦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选自《列子·仲尼》,有删改)[注]①公孙龙:与后文的韩檀都是战国时名家。②佞给:能言善辩。③肄:研习。④犹街弦:箭的尾端正好搭在弓弦上。乌号之弓,綦卫之箭: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⑥钧后于前:后箭与前箭的用力、方向等完全一样。钧,通“均”,同。⑦条:法则。⑧余窍:肛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乐正子舆A曰B子以公孙龙C之鸣D皆条也E设令发F于余窍G子H亦将承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佞给而不中”与“木直中绳”(《荀子·劝学》)两句中“中”的意思相同。B.“矢矢相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相属”的意思相同。C.“引乌号之弓”与“虞常果引张胜”(《苏武传》)两句中“引”的意思不同。D.“其负类反伦”与“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负”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舆认为,公孙龙是一个无师无友、喜欢狡辩、迷惑人心的人。B.公子牟认为,子舆对公孙龙的描述很过分,并请子舆说出他的依据来。C.子舆认为,公孙龙故意夸大擅长射箭人的技能,以此来欺骗孔穿。D.公子牟开始非常推崇公孙龙,但在子舆的批判下对公孙龙产生了怀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2)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学情诊断考试(三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夫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般不能以定曲直。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今剑或绝侧羸文,啮缺卷絍,而称以顷襄之剑,则贵人争带之;琴或拨剌枉桡,阔解漏越,而称为楚庄之琴,侧室争鼓之。苗山之诞,羊头之销,虽水断龙舟,陆刺兕甲,莫之服带;山桐之琴,涧梓之腹,虽鸣廉修营,唐牙莫之鼓也。通人则不然。服剑者期于铦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胁、号钟;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浊之于耳听。众人则不然。中无主以受之,譬若遗腹子之上陇,以礼哭泣之,而无所归心。故夫李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唯圣人能论之。今取新圣人书,名之孔、墨,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摅书明指以示之,虽阖棺亦不恨矣。(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年A之少B为C闾丈人D说E救敲F不给G何道之H能明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喻,指明白,与成语“喻之以理”“引喻失义”中“喻”意思不同。B.寝,指停止,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寝”意思不同。C.服,指佩带,与《过秦论》中“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的“服”意思不同。D.恨,指怨恨,与《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羸微”的“恨”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传学说的人一定要先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学说,这是因为世俗之人大多是尊古而贱今的。B.一把号称曾经归属于楚顷襄王的宝剑,即使其棱边花纹已经磨损,锋刃已经卷曲,但仍有尊贵人士因看中它的名气而争相要它。C.作者认为,弹琴者应弹奏用山中桐木和山涧梓木做成的琴,只期望其音色雅正优美,音调清脆和谐,而不必在乎它是否是名琴。D.众人不同于通人,他们心中毫无主见,只是被动接受,就像遗腹子给父亲上坟,虽按礼节哭祭父亲,但心中没有对父亲的哀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2)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书传之微者,唯圣人能论之。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节选自《墨子·修身》)材料二:传曰: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比道而已。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泽,是人君亲比天下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亲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违道干誉,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狭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王者显明其比道,天下自然来比。来者抚之,固不熙熙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驱,禽之去者从而不追,来者则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眸眸,而莫知为之者也。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节选自朱熹《近思录·卷八·治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臣于君A言之B竭C其忠诚D致其才E力F乃显G其比H君之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指致力、从事,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B.秏,虽然是个生僻字,但是可以根据所在句子的语境来推断其词义。它和“名”搭配,所以推断其词义为“损害”。C.比,指使……亲近,和文中“必察迩来远”的“来”用法相同;和“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比”词义不相同。D.熙熙,指温和欢乐的样子,与现在经常使用的“熙熙攘攘”的“熙熙”意思是一样的。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篇中提出的“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坚持不懈、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B.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智慧,又没有洞察事物本质的内心,再加上自身懒惰不堪,那么他一定会背离正道。C.墨子认为一个人功不成一定名不就,因为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还认为功成不一定名就,因为名声是不能自己做假的。D.材料二中提到做帝王的要学会舍逆取顺,对于主动来亲附的就安慰他们,不要故意装样子来求得外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2)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陕西铜川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靖郭君®善齐貌辦,齐貌辨之为人也多晓,门人弗说,士肝以证清郭君,清郭君不听,士厨师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被吾家,苟可慷齐貌辩考,吾无碎为之,”于是合之上舍,今长于御,旦幕进食。数年,戚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俣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鲜曰:"固不求生也,潇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说耕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采视,若是老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鲜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鲜。之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子?”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①靖郭君:田嬰,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②刬:(chǎn):通“铲”,俨除。③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靖郭君A之于B寡人C一至D此乎E寡人F少G殊H不知此1客」肯为寡人K来靖郭君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B.请见,求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与《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的“请见"含义相同。C.说,同“悦”,喜欢,与(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含义完全相同。D.太息,表叹息,与《离骚》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太息"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

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

B.齐貌辨跟田婴一同到了薛地,没多久,他不顾危险返回齐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

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

C.经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和靖郭君兄弟俩冰释前嫌,齐宜王亲自迎接靖郭君回都,并诚心任其为相,靖郭君则不舍门客,称病谢绝。

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齐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5分)

(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5分)答案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10.(3分)CEG【解题思路】句意:如果仅仅是想以此使我驯服,委以高官厚禄,那我仅仅如同一个供役使的匹夫罢了,而魏王是不缺少这样一个人的。“若徒欲制服吾身”为动宾结构,单独成句,应与“委以重禄”断开;“吾犹一夫尔”主谓宾结构,“尔”句末语气词,“则”表转折,应在“尔”与“则”之间断开。故断句处为CEG。11.(3分)B【解题思路】A.正确,“自可断来信”中的“信”是信使,指媒人。B.文中与“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中的“度”都是“推测,估计”的意思。C.正确,“社稷之器”是国家的栋梁之材。D.正确。“何以解忧”中的“何以”是“用什么”的意思。故选B。12.(3分)C【解题思路】“西戎为预防宝物断绝就停止制造不再献纳”的原因是秦王“贪而多求,求欲无厌”,子顺引述周穆王的故事是回答魏王古代有无锟铻剑和火浣布,没有说西戎不给周穆王献纳。13.(10分)(1)(5分)我是旅居他乡之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所以来到这里。(2)(5分)魏王对子顺说:“我想招致天下的士人,怎么办呢?”【评分标准】(1)“臣,羁旅之臣”(判断句)、“高义”(高尚的品德)、“戾”(至、到达)的解释各1分,文意对2分。(2)“谓”(对……说)、“致”(招致、招引)、“奈何”(怎么办)的解释各1分,文意对2分。【参考译文】魏王派遣使者带着黄金布帛聘请子顺为相,子顺对使者说:“假若魏王真正能采用我的学说,我的学说本来就是为了治理天下的,即使是吃粗粮喝凉水,我仍然会去做。如果仅仅是想以此使我驯服,委以高官厚禄,那我仅仅如同一个供役使的匹夫罢了,而魏王是不缺少这样一个人的。请你忖度魏王的真实想法告诉我。”使者说:“魏国地域狭小,缺少圣贤之人,我们国君久闻先生大名,愿自处卑位,将国家委托给先生治理,亲自接受您的训导。如果您肯屈尊来担任国相,难道仅仅是魏国君臣的依靠吗?也是整个国家社稷之神都值得庆贺的事情啊。”子顺便到了魏国。魏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对子顺说:“我没有什么才能,继承了先祖的家业。先生是圣人的后代,道德美好,幸运看到先生莅临我国,愿意请您谋划国政。”子顺说:“我是旅居他乡之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所以来到这里。承蒙您屈尊赐予官职,并且咨询国家政事,不敢不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秦王得到了西戎制造的锋利宝刀,用来切玉,就像划过水面一样,所以就给关东诸侯看。魏王就问子顺:“这宝刀古时候就有吗?”子顺说:“过去周穆王征伐西戎的时候,西戎曾献锟铻剑、火浣布。锟铻之剑剑长一尺八寸,纯钢锻成,剑刃赤红,锋利无比,用它切玉石就象切泥一样,确实是古时候就有的。”魏王说:“火浣之布怎样呢?”子顺说:“《周书》记载,火浣之布洗的时候要投进火里,当布(在火中)呈现火红色,布上的污垢就呈现粗布的颜色,从火中取出来抖一抖,布面就洁白得像雪一样。”魏王问:“现在为什么却没有了呢?”子顺说:“秦国贪婪多方索取,贪欲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西戎就停止制造而不再献纳锟铻剑和火浣布了,预先防备这些宝物断绝。正是由于为人君者的贪欲,致使珍奇之物不至,不可以不谨慎啊。”魏王对子顺说:“我想招致天下的士人,怎么办呢?”子顺回答说:“过去周穆王曾经问祭公谋父说:‘我想得到天下的贤才。’谋父对周穆王说:‘如果您能去除帝王骄奢的脸色,那么差不多就能得到天下的贤才了。’所以,我现在也请求您去除自身的高贵的神色罢了。”王曰:“我想得到没有贪欲的士人,怎么办呢?”子顺曰:“人之所以能够被您使唤,就是因为他有欲望。所以,欲望多的人,他能够发挥的功用也多;欲望少的人,他能够发挥的功用也少。伯夷、叔齐没有欲望,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能制驭他,这样的人您怎么能够让他臣服于您呢?”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EG11.B12.D13.(1)喜欢与有才德的人交游,不过问国家事务,却欣赏赵国人公孙龙。(2)你和公孙龙是同一类人,怎能不掩饰他的缺点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乐正子舆说:“你认为公孙龙哗众取宠的言论都合乎法则。假设他放个屁,你也会承受。”“曰”是“说”的意思,在后面B处断开。“也”在句末表判断,在后面的E处断开。“子”是“亦将承之”的主语,在前面的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指合乎、符合。句意:能言善辩且不合正道。/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B.错误。相接连/相互劝酒。句意:矢矢相接。/举起杯盏相互敬酒。C.正确。开弓/牵攀,招供。句意:便拉开乌号弓。/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D.正确。违背/依仗。句意:这种违背事物类别和违反人间常理的言论。/秦国非常贪婪,仗着自己的强大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对公孙龙产生了怀疑”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看,“请待余日,更谒子论”,公子牟还想继续为此辩论,可见他并没有“怀疑”。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恤”,忧虑,关心;“悦”,喜欢,欣赏。(2)“子,龙之徒”,判断句;“徒”,同一类人;“阙”,缺点。参考译文:中山公子牟,是魏国贤明的公子。喜欢与有才德的人交游,不过问国家事务,却欣赏赵国人公孙龙。乐正子舆这班人都讥笑他。公子牟说:“你们为什么要讥笑我欣赏公孙龙呢?”子舆说:“公孙龙的为人,实践没有老师指导,学习没有朋友相助,能言善辩且不合正道,知识杂乱而不成一家之言,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而胡说八道,企图迷惑别人的心,折服别人的口,与韩檀研习的那一套一样。”公子牟变了脸色,说:“你为什么把公孙龙描述得这么过分呢?请允许我听听他的实际情况。”子舆说:“我笑公孙龙欺哄孔穿,他说:‘很会射箭的人能使后一根箭的箭头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箭箭相连,矢矢相接,前面一箭对准目标尚未射到,后面一箭的箭尾正好搭在弓弦上,看上去好像连成了一根长箭。’孔穿非常惊骇。公孙龙说:‘这还不是最妙的。逢蒙的弟子叫鸿超,对他的妻子大发脾气,要吓唬她。便拉开乌号弓,搭上綦卫箭,射她的眼睛。箭头碰到眼珠子她却没有眨一下眼睛,箭掉到地上尘土却不飞扬。’这难道是聪明人所说的话吗?”公子牟说:“聪明人说的话,本来就不是愚蠢的人所能明白的。后一根箭的箭头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是因为后一根箭的用力与方向和前一根箭完全相同;箭碰到眼珠子而没有眨一下眼睛,是因为箭势已经完全耗尽(射不进眼眶),你又怀疑什么呢?”乐正子舆说:“你和公孙龙是同一类人,怎能不掩饰他的缺点呢?我再说说他更荒谬的言论。公孙龙欺哄魏王说:‘有意念产生,但心的本体却没有活动,有了具体概念,便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有具体事物,便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包括进去。影子是不会移动的。头发可以牵引三千斤重的物体。白马不是马,孤牛犊不曾有过母亲。’这种违背事物类别和违反人间常理的言论,说也说不完。”公子牟说:“你不理解至理名言却认为是错误的,错误恐怕在你了。没有意念,心的作用与本体才能同一。没有具体概念,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能包括所有事物的,只能是永恒的‘存在’。说影子不会移动,说的是人移动后,原来的影子消失而又产生了新的影子,新影子并不是旧影子的移动;白马不是马,是把马的形态与马的概念分离开来而言的;孤牛犊不曾有过母亲,是因为母亲健在时它还不能称作孤牛犊。”乐正子舆说:“你认为公孙龙哗众取宠的言论都合乎法则。假设他放个屁,你也会承受。”公子牟沉默了好久,便告辞说:“等到日后有工夫,再来和你辩论。”(选自《列子·仲尼》,有删改)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学情诊断考试(三模)语文试卷【答案】10.BEG11.D12.C13.(1)做学问的人被这些言论蒙蔽,尊崇他们所听到的传闻,共同正身而坐来称道它,理正衣领来诵读它。

(2)玉和石头看起来类似,只有优秀的工匠才能识别它们;书传等典籍中的含蓄隐晦之处,只有圣人才能阐发议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托以他这样小的年龄,向乡里的长者发表议论,恐怕他躲避长者的拐杖敲打都来不及,哪里还能说明发表自己的主张?“少”用以修饰“年”,“之”是定语后置标志,故“以年之少”是介宾结构,A处不能断开,B处需要断开表强调;“为闾丈人”是“说”的状语,CD两处不能断开,E处需要断开;“救敲不给”是主谓结构,“敲”指敲打,“救敲”指阻止敲打,“不给”指不充裕、来不及,F处不能断开,G处需要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明白;使……明白,开导;比喻,举例。句意:明白道理的人。/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援引例证以说明事理失去了本义。指引用的例证不妥当。B.正确。停止;睡觉。句意:庄子就停止了辩论。/这样之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C.正确。佩带,臣服。句意:但就是没人佩带它。/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前来朝见。

D.错误。遗憾;怨恨。句意:那么即使死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只是怨恨天刚刚放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弹琴者应弹奏用山中桐木和山涧梓木做成的琴”错误,原文中提及“山桐之琴,涧梓之腹”,是为了说明即使这样的琴音色雅正优美,音调清脆和谐,但人们就是不愿弹奏它,这并不是说弹琴一定要弹用山中桐木和山涧梓木做成的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蔽于论”,被言论蒙蔽;“相与”,共同,一起;“危坐”,正身而坐。(2)“良工”,优秀的工匠;“识”,识别;“微”,含蓄隐晦。参考译文:精通事物的人,是不能用诡怪来惊吓他的;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能用奇异来惊动他的;明察言辩的人,是不能用虚名来迷惑他的;审察物形的人,是不能用假象蒙骗他的。世俗之人,大多尊崇古时而轻视今世,所以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的人,一定要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学说主张。乱世的昏庸君主,总要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由来粉饰得高深莫测,以此来抬高自己。做学问的人被这些言论蒙蔽,尊崇他们所听到的传闻,共同正身而坐来称道它,理正衣领来诵读它。这就说明这些人分辨是非的界限不明确。没有了规矩,即使是奚仲也无法凭他的技艺来确定方圆;没有了准绳,即使是鲁般也无法凭他的技术来确定曲直。所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拉断琴弦,砸破琴瑟,因为他知道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欣赏他的琴技乐曲了;惠施死后,庄子就停止了辩论,因为他知道这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同他谈论了。项托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孔子也有听项托说话的气度。项托以他这样小的年龄,向乡里的长者发表议论,恐怕他躲避长者的拐杖敲打都来不及,哪里还能说明发表自己的主张?现在有一种磨去棱边花纹,卷曲了锋刃的宝剑,如果有人声称此剑曾是楚顷襄王的古剑,那么尊贵人士会争相佩带它;现在有一种琴声走调、琴身歪斜破损的琴,如果有人声称此琴曾是楚庄王的古琴,那么富贵人家的姬妾会争相弹奏它。苗山的短矛,羊头状的刀,虽然能在水中砍断龙舟,能在陆地刺穿犀皮铠甲,但就是没人佩带它;山中桐木制成的琴瑟,山涧梓木做成的琴身,虽然音色雅正优美,音调清脆和谐,但师堂、伯牙这样的名乐师就是不愿弹奏它。通达事理的圣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佩带宝剑只期望它锋利,而不期望它是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他们骑马只期望它日行千里,而不期望它是骅骝、绿耳那样的名马;他们弹琴只期望琴声雅正和谐,而不期望它是滥胁、号钟那样的古琴;他们诵读《诗》《书》只期望能通晓事理,明白道理,而不一定非选《洪范》《商颂》这样的古籍。圣人对是非的分辨,就像眼睛对黑白的分辨,耳朵对清浊音的分辨一样。众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心中没有任何主见而盲目接受,好比遗腹子给父亲上坟,按照礼节哭祭父亲,内心却没有对父亲的哀悼。所以孪生兄弟长相一样,只有他们的母亲才能分清;玉和石头看起来类似,只有优秀的工匠才能识别它们;书传等典籍中的含蓄隐晦之处,只有圣人才能阐发议论。现今如果拿当代圣贤的著述,托名是孔、墨的经典,那么恭恭敬敬地去学习和接受的弟子一定很多。所以美人,不一定要像西施一类的;通达之士,不一定要像孔、墨之类的。明白事理,通晓事物,因而能著书来阐明自己的思想,来启发世人的智慧。如果能得到头脑清楚明白的士人,心中有高明透彻的见解,能观照各种事物,不因古今的差异来改变自己的主见,并能将书中的宗旨思想阐述清楚明白以指示他人,那么即使死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C12.C13.(1)君子能明察左右而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看见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被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2)不仅君主使天下亲附的方法像这样,大概一般人的相互亲附没有不这样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以臣下的身份对国家君主说,竭尽自己的忠诚,贡献自己的才力,就是显示他亲附君主的方法。“之”用在动词“言”后表示后面是说的内容,“以臣于君言之”表意完整,B处应断开。“竭其忠诚”“致其才力”是对称结构,单独成句,前后BDF处应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就不必致力于枝叶丰茂。/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B.正确。句意:行为不守信用名声必然损害。C.错误。比,一般动词,亲近。/来,使动用法,使……来。/比,并列、挨着。句意:是应该显明他的亲近天下的方法。/必定明察左右之人使远方的人来。/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D.正确。句意:本不要故意装出和乐的样子来求得外物的亲附。/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墨子认为一个人功不成一定名不就”“认为功成不一定名就”错误。由“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可知墨子意思是名声不会凭空产生,荣誉不会自己生长。功绩成了名誉自然相随,名誉决不可有丝毫虚假,反省自身。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迩”,近、左右;第二个“迩”,左右的人;“修行”,修养品行;“见毁”,被诋毁;“反”,反思、反省。(2)第一个“比”,使……亲附、亲近;第二个“比”,亲附、亲近;“道”,方法;“如此”,像这样;“大率”,大概;“然”,这样。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作战虽然有队形阵法,但勇敢是根本;举办丧事虽然有礼节仪式,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知识,但行为是根本。因此,根本不安稳牢固,就不必致力于枝叶丰茂;不亲善身边的人,就不要去致力于追求结交远处的朋友;连亲戚都不依附,不要去结交外人;一件事不能有终有始,就不必操持多种行业;一种事物也不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强记。因此,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之人使远方的人来。君子能明察左右而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看见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被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这样一来别人的怨恨减少自己的德行得到提高了。所以君子努力做事日渐强盛,愿望日渐远大,建树日渐宏伟。君子的修身之道,贫穷之时显示出廉洁,富裕之时显示出道义,对于生者显示仁爱,对于死者显示哀痛,这四种德行不能有虚假,经常要反省自己。隐藏于心中的没有竭尽的仁爱,言谈举动没有竭尽的恭敬有礼,说出口的话没有竭尽的文雅之词。这种德行贯穿于身体四肢,渗透了肌肤,直到头发花白秃顶,还不会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吧!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不会通达,不遵守信诺的人行动不会实现。占有财富不能分给别人的,不足以交朋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泛、辨别是非不能明察的人,不足以与其交游。根本不稳固枝梢必定危险,强盛时不修行这之后必会怠惰,源流混浊河流就不清澈,行为不守信用名声必然损害。名声不会凭空产生,荣誉不会自己生长。功绩成了名誉自然相随,名誉决不可有丝毫虚假,反省自身。专注于言谈而行动迟缓,即使雄辩别人也必定不听;出力多而夸耀自己功劳,即使辛劳别人也必定不取。有智慧的人用心思考而不夸夸其谈,出力多而不夸耀功劳,因此名扬天下,言语不要致力于讲得太多而致力于明智,不要讲究文采而要追求明察。所以他智慧不能明察,在自身又懒惰,这是反其道而行之啊。善行不是出自内心的就不会保持,德行不从自己做起的就不能树立。名声是不可能简单就成功的,声誉不可能靠取巧而建立,君子要知行合一。想谋求利益,忽视声名,可以做天下的士人,从来不曾有这样的事。 (节选自《墨子·修身》)材料二:程颐解释说:君主让天下亲近的办法,是应该显明他的亲近天下的方法。如诚意来对待外物,以恕己之心来宽恕人。施行仁政,使天下人受其恩泽,这就是君主让天下亲附的办法呀。能像这样,天下人谁不亲附于君主呢?如果只是显现小仁,违背道义而求虚名,想要让下面的人亲附,那道路也就狭隘了,难道能得到天下人的亲附吗?帝王们充分显示亲附天下之意,天下自然来亲附。来亲附的就安慰他们,本不要故意装出和乐的样子来求得外物的亲附,就像田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