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首诗叫《登飞来峰》,背诵一下:

课堂导入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是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正是这种志存高远的胸襟和坚决果断的意志才使得诗人不管旧党怎么反对,他都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大家猜到这个人是谁吗?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

答:答复、回复司马:司马光谏议:官职名,当时司马光任谏议大夫,相当于部长级别书:表明一种文体,即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解题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作家介绍·少年时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元祐更化,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1、圈画生僻字并正音释义。2、翻译课文。3、思考:①司马光为什么写这封信?课文哪段提到?

②王安石为什么变法?课文哪段写到?听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课文欣赏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guō,语声嘈杂

lǔmǎng,简慢无礼强聒:卤莽:怨谤:不恤:盘庚:bàng,指责xù,关心gēng,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正音释义思考:

①王安石为什么写这封信?课文哪段提到?

②王安石为什么变法?课文哪段写到?问题检测①第1段;②第3段。

可见,每一自然段即为一部分,下面我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一一概括并总结。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翻译感悟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下。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见:表被动。略:简略。上报:给您写。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看待。反覆: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冀(jì):希望。见:我。

①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思考: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读书人所争辩的,特别在于名气和实际,名气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之大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议订法令制度并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名实:名义和实际。见:我。怨谤(bàng):怨恨,指责。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举:推行。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固:本来。前:预先。思考:敢于担当锐意创新不因循守旧有匡世济民情怀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以及他变法的决心。1、(第二段)司马光信中对王安石有哪些指责?作者是如何批驳的?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司马光在给王安石的信中,连用了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公认的要求“正名”作为开头,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观点,这样“切中要害”的反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所以王安石先提出“名实相符”的原则,才能将他要争论的事实放在真理的轨道上,更能显示他自身的光明磊落。2、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强调“名”和“实”呢?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既然这样,那么那些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上:陛下。乃:却。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特:只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前一“事”字是动词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1、本段主要交代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原因?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般人:

习于苟且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皇上:

欲变此自己:

欲出力助上思考:

2、作者举“盘庚迁都”的例子有何用意?

用盘庚迁都的例子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指责而放弃新法的推行,自己定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书信惯用格式)。如何理解第4段?第一部分(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部分(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结构层次请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概括中心感悟特色1、《答司马谏议书》全文只有三百多字,但其逻辑严密,堪称我国古代驳论文的经典。结合课文,说说王安石面对司马光的指责时,是怎样一步步进行反驳的?

起先,说明回信的原因,指出分歧的实质;接着,就来信的责难,归纳要点,一一严加驳斥;最后,引用史实证明自己坚持改革事业的正义性。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又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在驳斥对方的责难时,先立下辩论的前提,确定名称与实质是否相符为“儒者”争议是非的标准。然后循名责实,处处主动,只用了四个连珠式的否定句,就驳倒了对方诬陷自己的“四大罪状”。因为名实一明,是非即晓,无需多说。而对于所谓“怨诽”,容易蛊惑人心,欺骗舆论,不是以剖析名实问题所能奏效的,所以批驳得就比较详细,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或从侧面加以透辟分析。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人折服,又置论敌于死地。

2、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①柔中带刚(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②委婉而坚决(列出指责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驳,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③言简意赅,但立场坚定(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因)④不容置辩(有理有据,驳论有力,立场坚定)拓展引申1、为了使新法得以切实贯彻,王安石积极培养和选拔地主阶级革新派人才。凡是因循守旧,不肯前进的人,他不用;凡是奋发有为,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问出身贵贱,地位高下,资历深浅,他都要用。他这种立志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得到后世无数名家的赞誉:

梁启超曾评价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列宁在讨论俄国土地革命时说:他是中国最重要的改革家。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中国抗日时期来到中国说:王安石对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有很大影响。

你如何看待和评价王安石?

我们应该为我国有这样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而骄傲,更要学习王安石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以匡世济民为己任的大丈夫情怀,成为国家未来的脊梁。

他们曾经是相互倾慕的朋友,只是由于后来的政见不同而成为一对政治冤家。他们各自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毫不妥协。但他们又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王安石生于1021年,21岁中进士。司马光生于1019年,19岁中进士。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他们还一起在著名的包公包青天手下担任过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王安石文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许多文章、诗词流传于世,著有《王文公文集》。司马光文采也极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编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2、现实生活中,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究竟怎样?

据《邵氏闻见录》称“荆公(王安石)、温公(司马光)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这些共同的品格和志趣,使得他们互相“倾慕之心,未始变移”,就连租赁住宅,王安石也宁愿和司马光做邻居。司马光在谈到他与王安石十多年的交往时,认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