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备考之文言文提分策略_第1页
高三二轮备考之文言文提分策略_第2页
高三二轮备考之文言文提分策略_第3页
高三二轮备考之文言文提分策略_第4页
高三二轮备考之文言文提分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二轮备考之文言文提分策略文言文断句壹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语感+答题策略。第二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第三步:借助“标志”,寻找方法。一、断句解题思路文言断句具体有哪些“标志”呢?标志一:明词性(名词或代词)(主语前断,宾语后断。)标志二:明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标志三:关注对话词、引文

标志六:关注修辞(顶针)、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

二、文言文断句的六种标志小结:

标志五:关注文言句式(固定句式、判断句、被动句)

标志四:关注虚词(借助虚词定首尾)

01壹01找名代,定句读主语前断,宾语后断注: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后面再出现就只有名而无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02.虚词——定句读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当它们前面没有动词时,一般作疑问代词置于句首,则其前面一般要断句。

④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于是、虽然、至于、向使、纵使、虽、虽然、纵、假使、苟、则、或、况、而况、且、至若、岂、岂非等,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03.对话——断句读

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它们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注意一点: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2023全国甲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对话BDG

04.文言句式——断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教材示例]请用“/”给以下文言语句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3.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顶真顶真排比、对偶排比、对偶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反复05.依修辞,定句读文言文断句典型题型练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解析】“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个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是官职名,“吴廷尉”的意思是“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因此答案为C。【答案】C【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门下,非常宠幸喜爱。孝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说贾谊年纪很轻,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文言断句典型题型练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解析】

由语境可知,“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愿王举国而听之”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因此答案为B。【答案】B【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恰逢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解析】

画线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的“而……则是……”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疑之”的主语是“鲁君”而不是“君”,排除A。因此答案为B。【答案】B【参考译文】吴起,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抗击齐国,大败齐军。鲁国就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各国诸侯就会图谋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所起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答案】C【参考译文】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处,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又怎么可以办到(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能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些离去,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他的牵连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没有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析】

比较四个选项,从断得不同的地方排除选项。第一处“涣少好侠尚气力”,“涣”作主语,“好侠”“尚气力”结构一致,并列关系中间要断开,故排除C、D。再比较A、B,“儒学”是专有名词,作“敦”的宾语,后面不应该断开,故选B。【答案】B【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武力,多次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时,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绝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至朝中任大司农。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最好能在初步理解该段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时,若对该段文言传记中的有些词语不理解,则要根据一些特殊虚词和句式,特别要根据文段中的动词及其宾语进行断句。在考场上,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是排谬法。如“纯礼字彝叟”是文言传记常见格式,写传主的名时带上字,四个选项断句情况完全相同,故知此处断句正确。“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由此可知此处应断句,于是可排除B、C。“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兴建(时)”,这是一句话,应该断句,所以排除A。由此得出答案是D。【答案】D【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任陵台县令兼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时),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唯独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事情告诉了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事吗?一定会有解释。”后来,众人责问他,范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年年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让各县分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认可了他的回答。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解析】

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意。其次,理清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物关系。(1)谢弘微“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2)过继后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3)谢混向谢思夸赞谢弘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同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童幼时”,提示语“曰”,虚词“之”。【答案】D【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本名谢密,因为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替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精神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以了解人闻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来定会成为才能出众之人,能有这样的儿子,可以心满意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节俭,而嗣父家产业都很丰盈,但他只承继了嗣父的几千卷书,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

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答案】A【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赵憙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复仇。但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临走前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避开我。”更始帝刘玄即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解析】“初”为时间副词,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C。“又不得诉长吏”的主语为“选者”,意思是“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因此“选者又不得诉长吏”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答案】D【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宋神宗召许将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其次是考核政绩。综合考查时没有法规,官吏得以改动文书做奸邪的事,被选调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撤销南曹,开放官舍用来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挠刁难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答案】B【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古代文化常识贰一、文化常识知识网络及积累方法二、知识网络图古代文化常识典型题型练习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解析】“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答案】B【解析】“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误,文中的“汤武”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案】C【解析】“韩、赵、燕”错误,应是韩、赵、魏。古代文化常识练习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解析】“‘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因称即位行事为“践阼”。同时“践阼”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含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

命题者从文本中选出四个词语,并对它们加以解说。此类词语大多或在课本中常见,或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使用,加之只要求选出一个错项,因此难度适中。D“师”单用没有国都之意。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解析】A“陵寝”出现在文本“陵寝皆在邑境”中,此外还有“知陵台令”中也有所涉及,由此可知此项解说正确。B“株连”出现在文本“命释其株连者”中,根据前文所讲范纯礼的宽容,可推断此项解说正确。C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令尹”的例子则和《屈原列传》中的相关内容不合,在《屈原列传》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可知此项解说错误。D“御名”出现在文本“诜诬其辄斥御名”中,既然因为“辄斥御名”而罢官,便不难知道此项解说的正确性。【答案】C【答案】D【答案】C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解析】

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答案】B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解析】“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拷问的意思。【答案】B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解析】“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准确,皇帝近侍的职位一般都不高,很多都是宦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答案】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

本题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答案】C文言文翻译叁一、近三年该题考察情况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采分点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骄侮、唯,是以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一隅、审、信2022新高考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岁、熟,奈何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折节、与、去2021新高考Ⅰ(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患、赇、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恶,乐①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②总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信忠于原文行文通畅语言规范雅二、文言文翻译原则达生动优美力求保持原文风格三、文言文翻译“二标准”留、删、换忠于原文,一一对应,不遗不漏,不多不少。字字落实补、调、变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文从句顺采分点文言知识点命题人角度评卷场经验答题者角度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疑难词虚词:以、之、其、为、而句式:宾前、定后、状后、判断、被动、省略、固定句式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动词、形容词、名词及省略的句子成分;2~3个关键词语,1~2处文意通顺,偶有特殊句式。翻译时难住你的地方,往往就是采分点。

四、高考试卷中要重点落实“信”和“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一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发语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的词,可不必译出来。例1

[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原文片段]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译文]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2.意译为辅,文通句顺

所谓“意译”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更难,需要根据词语的本义及上下文来揣摩。例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这里“利足”直译讲不通,就要意译为“善于奔走”。文言文翻译典型题型练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言翻译练习【解析】(1)重点考查“乃”(于是,就)、“短”(说人的坏话;诽谤)、“初学”(学识浅)、“擅权”(独揽大权)。(2)重点考查“数”(屡次)、“或”(有的)、“稍”(逐渐)、“削”(削减)、“之”(封地)。【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参考译文】

于是天子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便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已经辞别京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江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详尽地讲述了之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孝文帝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感伤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了一年多,也死去了。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解析】(1)苟,如果。强,使动用法,使……强盛。利,使动用法,使……获利。(2)期年,满一年。之国都,之,动词,到。数,计算。【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参考译文】

景监说:“您用什么说中我们国君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国君,国君就非常高兴了。”秦孝公任用了卫鞅后,卫鞅想变法,秦孝公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搞不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秦孝公说:“好。”“治理国家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有利于国家不一定要仿效古法。所以商汤、周武王不遵循古法却称王天下,夏桀、殷纣不更换旧礼却遭到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可非难,而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解析】(1)句中,“乃”,就是;“所以”,……的原因;“居”,占据;“自知”,倒装句,知道自己。(2)句中,“及”,等到;“作乱”,发动叛乱;“走之”,逃到;“伏之”,应为“伏(于)之”,省略介词,意为“伏在王尸上”。【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参考译文】

魏国设置相职,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请求和您讨论功劳的大小,可以吗?”田文回答说:“君主年少,国家不安定,大臣们尚未依附,百姓不信任,正在这个时候,相位属于您,还是属于我呢?”吴起沉思了好久,说:“应该属于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担任魏相,娶魏公主为妻,很妒忌吴起。吴起害怕武侯加罪,便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向来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便任命他为楚相。于是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吞并陈国、蔡国,打败三晋(韩、赵、魏);向西讨伐秦国。各国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及宗室亲戚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杀吴起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派令尹把乱射吴起又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杀掉。因犯射杀吴起罪而被灭宗室的有七十多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解析】

理解是文言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得分点:(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兵征讨,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参考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兵征讨,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息了诸葛诞的叛乱,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即位,鲁芝改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告老退休,上奏章表十余次,便被征为光禄大夫,加官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为车骑将军,(请求)让位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与人和睦而不苟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曾被任用此官职,我越过鲁芝,怎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皇上不依从。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的死而恸哭,谥号贞,赐坟地百亩。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解析】

第一句,注意“思”“其”“为”“(于)安阳亭西”“食”“辄”“弦歌”“荐”的词义;第二句,注意“岁”“断狱”“威风”“不及之”的词义。【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参考译文】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县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为洛阳县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解析】

本题既有对文言实词(比如务、去、村野、蔽、恐、辜等)的理解,也有对文言虚词(比如之、岂、为、也、以等)的把握,还有对句式的把握等内容,考查较为全面,由于都比较常见,所以难度并不大。第一句中,文言实词“务、去”和文言虚词“岂”是得分点。第二句中,文言实词“村野、蔽罪、辜”是得分点。【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参考译文】

纯礼说:“宽容和严厉互相弥补,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切事情从宽处理。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百姓谋反一案,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