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过洞庭》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念奴娇 过洞庭》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念奴娇 过洞庭》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高质量的发布朋友圈——《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诗词鉴赏中的景情关系2.理解张孝祥借洞庭湖之景所表现出的高洁人格和超然洒脱的情怀3.会初步撰写的诗评文章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词鉴赏中的景情关系2.理解张孝祥借洞庭湖之景所表现出的高洁人格和超然洒脱的情怀3.会初步撰写的诗评文章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想要分享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喜欢发朋友圈。每一个朋友圈中所展现的都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氛围。了解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了解他的朋友圈开始。我们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当中的图片看他的生活,从朋友圈的文案中看他的品味。下面两张图分别是我去高邮和青岛森林民宿所发布的朋友圈,可以分析出我是一个热爱旅游,向往诗意生活的文艺女青年。那么一千多年前宋朝的张孝祥如果也有微信,他会怎样发布经过洞庭湖的朋友圈呢?又会有谁来点赞呢?01任务一:看洞庭:请结合上阙,为张孝祥的朋友圈配图,有依据地表现洞庭湖之妙。同学A所绘制图片当中洞庭湖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版面,映衬了上阙中“玉鉴琼田三万顷”,小小扁舟一叶,上面一人坐在舟中,远处有山在云朵缥缈之中,近处有亭子,那应该是岳阳楼的一角,因为是“近中秋”,所以亭子上方有一轮接近满月的月亮,月亮周围没有云彩,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湖面上留下倒影,映衬了上阙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虽然是万顷湖面上仅有的一叶扁舟,却不显漂泊孤独渺小之忧愁,而是一种泛舟湖上,万物皆为我陪衬的宏大之境,物与我分明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评价:同学A抓住了“近中秋”的细节,以及洞庭湖之景的特色——澄澈、宁静、宏阔。人与景物的关系是融合在一起的。“我”是自然万物当中的一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感。同学B所绘制的图片从作者的视角来描绘洞庭湖的。词人或站或躺在舟内,一手拿着酒杯对着月亮,颇有“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感。洞庭湖在眼前延伸,湖水平静如镜,远处青草成行,有白鸥出没,正映衬了上阙当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比之前所学习过的《登岳阳楼》当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通过作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洞庭湖的宏阔壮观、清澈宁静,这一切其实是作者内心的投射。景是情的载体,也是情的具体展现。同学C所绘制的图片与同学A所绘制的图片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她特别放大了舟中人的笑。同学C解释道:“加上这个笑容,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评价:我从笑容出发,引入到对本首词主题的探究——张孝祥想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活动:这笑应该是怎样的笑呢?同学D说词人的笑应该是强颜欢笑。因为书下注释说1166年张孝祥受到政敌谗害被免职,从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他内心苦闷,无处申辩,想要用洞庭湖的澄澈宁静的宏大之景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就像之前我们所学过的《九日齐山登高》,就有人评价杜牧“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这里张孝祥也是这样的。而且张孝祥是辛派词人,词风豪放,不会扭捏做小儿女之态。但是他还是在意仕途上的不如意的,因为他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和上阙的“表里俱澄澈”前后呼应,不仅说洞庭湖的通透超脱之美,也在借景抒情说自己高洁人格,我记得我们学过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正是用这种手法来表现自己虽被谗言所害但自己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高洁人格。同学E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词人的笑是开怀大笑。虽然他被贬北归途经洞庭湖,心情应该很糟糕,但是题目是过洞庭,并不仅仅指的是经过洞庭湖,而也应该指自己通过洞庭湖超脱了自己内心的郁结,所以最后他说“稳泛沧浪空阔,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在洞庭湖的美景当中忘记了时间,也就忘记了过去的不愉快的经历,忘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志向难申。正如后人会拿这首词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对比,张孝祥比苏轼更加的超脱。总结和明确景和情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02任务二:过洞庭:结合下阕,选择最喜欢的一句为朋友圈配文,并说明理由。同学G选择了“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配的是图片3,底下还有一个朋友的评论“释怀吧,纠结过去,只会减慢我们前进的脚步!”发文的作者和评论者实际上都是作者,展现出作者经过洞庭湖美景的治愈,心境超脱,不再郁结。同学H选择了“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配的是图片1,底下有朋友评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这却世人难以做到,安国第二,何人甘居第一?”展现出了作者超然物外,看开一切的浩然正气之感,天地万物以我为尊的豪迈气概,真的已经度过了自己的郁结。评论也展现了“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情操。既然我有这高洁人格,我表里如一,皇上日久自会明白,不惧谗言陷害的高洁品质。03任务三:品洞庭:张孝祥发了朋友圈之后,其他文人们多有评论和点赞,请同学们自选视角,对张孝祥的朋友圈进行跟评。这三个评论都是对本词比较著名的评论,从思想感情的角度,从比较同类词的角度等等。学生可以选择张孝祥的朋友角度,来宽慰他。还可以选择评论家的角度,对本词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技巧进行评论。还可以选择崇拜的角度来模仿其词进行创作。还可以选择文章扩写的角度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总而言之,可选角度甚多,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任务,多角度的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技巧,以及语言的输出能力。同学J说:“张孝祥过洞庭之后,达到的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过洞庭,由最初的在意难说,难说内心的苦闷,到应念执着,执着于士不遇的自怜,到最后被洞庭湖治愈。不同于杜甫,洞庭湖是困住他的山河。洞庭湖不是拯救张孝祥的自然山水,正如玉壶之于王昌龄,洞庭湖是他内心的外显,是他内心的纯净,澄澈以及表里如一。”评价:同学J将学过的杜甫、王昌龄的诗进行比较,展现出张孝祥更加超脱的情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的评论:“词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张孝祥本词为后人称颂,也正是因为其能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课堂总结:张孝祥被贬北归,途经洞庭湖,由最开始的“难说”到“应念”到最后的“不知”,心境完成了一次超脱豪迈的飞跃,达到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本节课实际上探讨了景和情的关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发布一条朋友圈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体悟张孝祥和洞庭湖之间的故事。任务一让学生手绘图片,实际上是让上阙写景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片,锻炼学生将景设计成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景情关系做铺垫。学生所绘的图片虽然技巧上尚有欠缺,但是参与度极高,并且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自发想象,选择不同的视角,甚至用到了西方绘画的技巧——放大了作者的表情,很好的为我引出了任务二的操作。我临时增加了对于词人“笑”的内涵的探究,使得本节课任务之间链接的更加紧密且毫无痕迹。对于此次教学机智的处理,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任务二让学生为朋友圈配文,实际上是让学生深刻体悟下阙抒发的情感。学生自主查看书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证明平时训练使得学生已经形成了知人论世的答题方式,不再凭空想象。学生的配文皆选择了表达词人豪迈超脱的语句,这也体现出学生抓住核心思想语句的能力正在提高。学生还设计了评论,使得生活情境更加真实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以词解词、以诗解词、以文解词的能力。任务三让学生自选视角对朋友圈进行跟评,这是一道非常开放的题目,学生可以发挥想象,选择角度,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王本华教授曾经强调:“教材所有的阅读任务最后都是指向写作任务的。”我有意识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注意从教材中生发出来的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作文题目的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情境设置的要真实,要有结构化,要有表现性,教学情境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设置是不成功的。本文设置发布一条朋友圈的生活情境任务,让学生学习本词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