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四川省成都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三下】四川省成都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三下】四川省成都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三下】四川省成都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三下】四川省成都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下】四川省成都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材料二: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材料三: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

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使活动有一定的随意性。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3分)()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走马观花。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B.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5.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札莫希奇市①【苏联】伊萨克·巴别尔师长和师部躺在距札莫希奇市三俄里的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里。各部正待命夜袭这个城市。军部通令全军,今夜务必夜宿于札莫希奇,所以师长在等待胜利的消息。哗哗地下着雨。夜风和夜暗在湿漉漉的大地上飞翔。星星全被吸饱墨汁的乌云压熄了。筋疲力尽的马匹在黑暗中叹着气,抖着身子。没有马料可以喂它们。我把马缰绳拴在我腿上,裹上雨衣,躺到一个积满雨水的坑里。被雨水泡得涨鼓鼓的大地向我伸展开了坟墓令人慰藉的怀抱。马拉直了缰绳,拽着我的腿,把我拖向前去。马找到了一小丛草,低头吃了起来。这时,我睡着了,梦见了一个堆满干草的草棚。草棚上边,尘土飞扬的金灿灿的打麦场上在轰隆隆地打麦。只见麦捆在空中乱舞,使七月的白昼成了傍晚,密林似的晚霞仰面朝天地横卧在村庄的上空。我展开双臂安卧在静静的眠床上,干草抚爱着我的后脑勺,令我神魂颠倒。后来,草棚的门吱嘎一声推了开来。一位身穿舞会礼服的女子走到我跟前……我醒了过来。一个胡子拉碴的庄稼汉站在我面前,他手里握着一支枪。马的背脊像黑糊糊的横梁将天空割了开来。缰绳的死结勒紧了我翘起的腿。“老乡,你睡着了,”庄稼汉说,他欠睡的夜间的眼睛含着笑意,“马把你拖了半俄里路……”我解开缰绳,站了起来。被杂草刮破的脸上淌着血。就在这里,离我两步近的地方,是前沿的散兵线。我已经能看到札莫希奇市的烟囱,犹太人区小胡同里提心吊胆的灯火和黑灯瞎火的瞭望台。灰蒙蒙的曙光像氯仿②的气浪向我们流来。波军营地上空腾起几枚绿色信号弹。信号弹在空中战栗了一会儿,便好似月光下的玫瑰,撒落下来,熄灭一尽。战地静悄悄的,我听到了远处微弱的呻吟声。秘密屠杀的烟雾弥漫在我们四周。“在枪杀什么人,”我说,“不知在枪杀谁?……”“波兰人慌了手脚,”庄稼汉回答我说,“波兰人在杀犹太佬……”庄稼汉把枪从右手换到左手。他的络腮胡子歪到了一边。他友好地瞥了我一眼,说:“这样的黑夜在散兵线内是长得见不到头的,一个人来到这儿就想跟另一个人拉拉呱儿,可上哪儿去找这另一个人……”庄稼汉硬要我跟他对火抽支烟,拉住我的手,怕我跑了。可我却翻身上马,朝师部所在地飞马而去。师长正准备出发。他面前是一溜通信员,别看他们都立正站着,却在那里打盹。骑兵连都下马步行,沿着湿漉漉的山冈缓缓行进。“我们拧紧螺丝帽了。”师长轻声说道,旋即拍马而去。我们跟着他,登上了去西坦涅茨的路。又下起雨来了。一路上的水洼里漂着死耗子。秋天在我们心的四围设下了埋伏,连树木都像一具具站立起来的赤身裸体的死尸,在十字路口摇来晃去。早晨,我们到达西坦涅茨。我跟师部设营员沃尔科夫在一起。他给我俩在村边的农舍里找到了一间空屋。“拿酒来,”我对女房东说,“拿酒来,拿肉来,拿面包来!”老婆子坐在地板上,用手喂着藏在床底下的一条还未下过崽的牝牛。“统统没有,”她冷冰冰地回答说,“我都记不得什么时候有过这些东西了。”我坐到桌前,解下手枪,打起盹来。一刻钟后,我睁开眼睛,看到沃尔科夫俯身在窗台上。他在给未婚妻写信。“万分尊敬的瓦丽娅,”他写道,“您还记得我吗?”我看过信后,从兜里掏出火柴,点燃了地板上的一小堆干草。火苗訇的一声朝我窜起来。老太婆扑到火上,用胸脯把火压灭。“老爷,你这是干吗?”老太婆说道,惊恐地往后退了一步。沃尔科夫回过头来,用呆滞的目光瞪了老太婆一眼,又写起信来。“烧死你,老东西,”我嘟哝说,把干草撒在地上,“烧死你,把你那头偷来的牛一起烧死。”“等等!”女房东叫道。她跑到前厅,抱了一罐牛奶和面包回来。我们吃了还不到一半,外边枪声大作。密集的枪声响了很久,听得我们好生烦躁。我们喝光牛奶后,沃尔科夫就跑到外面去看看出了什么事。“我给你的马备好了鞍子,”他从小窗口对我说,“我的马中了弹,还是别骑的好。波兰人在百步外架起了机枪。”这么一来,我们两人只剩下了一匹马。这匹马好不容易把我们驮出了西坦涅茨。我跨在马鞍上,沃尔科夫紧贴着我,坐在我身后。辎重队的大车奔跑着,叫喊着,陷入泥泞。晨曦由我们体内流向天空,一如氯仿流向医院的手术台。“柳托夫,你结婚了吗?”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突然问我道。“老婆把我扔了,”我回答说,“打了短短的一个盹,我梦见自己睡在床上。”沉默。我们的马脚步不稳地走着。“马再走两俄里就要累死了。”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说。沉默。“这一仗我们打输了。”沃尔科夫一边嘟囔着,一边打着呼噜。“是呀。”我说。注①:一九二○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本文是他根据这次征战经历创作的一篇战地小说。本文的“我”和沃尔科夫都是知识分子。札莫希奇市,波兰古城。本文选自《红色骑兵军》,有删节。②氯仿:一种医疗上具有麻醉效果的无色液体。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双线推进,一条线是部队进攻札莫希奇,一条线是“我”的行踪,开头准备进攻,结尾进攻失利,结构完整。B.老太婆被迫向“我们”提供牛奶和面包,是害怕她的小牛被烧死,因为那是她在战争中唯一的财产和生存希望。C.从糟糕的天气到精疲力尽的官兵,从冷漠不配合的当地居民到粗暴的军人,小说暗示,这场战斗失利毫不意外。D.本文在描写战争和暴力场景时“若无其事”,可这冷若冰霜的“客观”却反而蕴含着巨大的抗议力量和震撼效果。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人慰藉”,躺在像“坟墓”一样的雨水泥坑里,都很“舒服”,突出“我”极其疲倦。B.“提心吊胆”,距离前沿散兵线不远的札莫希奇市,无辜者在被杀害,“我”感到十分紧张。C.“拧紧螺丝帽”,师长这句话的意思,有可能是要求部下调整心态,以克服眼前的困难。D.“扑到火上”,用细节描写突出老太婆的反常的敏捷和惊慌的心态,反衬了纵火者的粗暴。8.文章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与《荷花淀》中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9.残酷的战争会让正常的人性异化。请以“我”、庄稼汉和沃尔科夫三个形象为例,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上述观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有删改)材料二游宴之逸,人君之所乐也;谏诤之直,人君之所不乐也。以其所不乐而欲夺其所乐,此人臣之进谏所以每患其难入也。然则进谏之道将奈何?曰:进谏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祸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论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乐也。举天宝之乱,而不能辍敬宗骊山之行;举台城之围,而不能解宪宗佛骨之惑。岂非徒以祸戒之,而未尝以理论之耶?论朝会之礼,而不能止庄公之观社;论律吕之本,而不能已景王之铸钟。岂非徒以理论之,而未尝以心悟之耶?盖祸固可使人畏,然遇骄慢而不畏者,则吾说穷矣;理固可使人信,然遇昏惑而不信者,则吾说穷矣。臧僖伯之谏隐公,先之以不轨不物之祸,次之以蒐狩治兵之理,其言深切著明,可使人畏,可使人信,然讫不能回隐公观鱼之辕者,殆未尝以心悟之也。彼隐公之心方溺于观鱼之乐虽有显祸将不暇顾虽有至理将不暇信。僖伯无以开其心,而徒欲夺其乐,亦疎矣。吾尝论之:人君之游宴,畏人之言而止者,是特不敢为,而未知其不当为也;信人之言而止者,知其不当为,而未知其不足为也。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彼A隐公之心B方C溺D于观鱼之乐E虽有显祸F将不暇顾G虽有至理H将不暇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事,文中指祭祀与军事,《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即是此意。B.辍,停止,中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辍”意思相同。C.律吕,校正乐律的器具,代指音律、乐律,也喻指准则、标准。文中指音律、乐律。D.回,回转,掉转,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的“回”意思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前往棠邑观鱼,是因为国君一举一动要遵循法度准则,做好臣民的表率,否则将导致乱政。B.面对臧僖伯的直言谏阻,鲁隐公仍然执意远离国都前往棠邑,“吾将略地焉”形象地揭示出其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C.进谏因“公将如棠观鱼”而起,但谏辞中对此事没有具体触及,表明臧僖伯进谏的重点在守礼之理而不在具体事件。D.吕祖谦认为臧僖伯的谏言层层推进,深刻恳切,显著明白,但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4分)(2)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4分)14.关于“进谏之道”,吕祖谦有怎样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经五丈原①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②不由人。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注:①诸葛亮率军伐魏,病逝于五丈原。②得鹿: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③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④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15.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想象蜀汉雄壮的铁骑,举着战旗,遮天蔽日,冲出柳树掩映的军营,飞速北进,威震中原。B.颔联既点明清秋时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紧急,在这危急时刻,死亡之星却降临在诸葛亮身上。C.前四句描写气势雄浑,后四句抒情含蓄沉重。温庭筠的诗常以恻艳为工,而此诗能以风骨遒劲见长。D.前四句写景,叙事概括诸葛亮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历史;后四句叙议结合,含蓄地表明褒贬。16.此诗后两联意蕴含而不露,沈德潜曾评价其“诮之比于痛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最终被秦所灭,是因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则加速了赵国的灭亡。(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看似闲适恬静,背后却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3)“春风”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常用来抒情咏怀,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一位作家,最起码要有“三把刷子”。第一把刷子,是生活感悟力。对作家来说,生活主要指与芸芸众生相关的一切活动,是作家日常感受到的人和事。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讲自己的故事。古人的写作需要刻意体验生活吗?很难想象杜甫写“三吏”“三别”前,先要下乡去体验生活;曹雪芹写《红楼梦》之前,_A_:他们本来就在生活中。第二把刷子,是艺术想象力。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根,那么想象则是艺术的魂;①创作如果说是广袤无垠的田野,那么想象就是纵情驰骋的骏马。②文学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想象,③想象是现实生活的延展与超越,④想象力是作家思想及灵感的绽放,⑤想象力亦蕴含着象征性。⑥想象力是一把决定艺术家及其作品高下的尺子。第三把刷子,是文字表现力。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不管多么巧妙的构思、美好的故事和精深的思想,最终要靠作家笔下的文字呈现出来,文字表现力是作品最重要的“最后一公里”。_B_?在篇章布局上,要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思想内容上,应如王子敬“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有的作品文字回环复沓,错彩镂金;有的作品文字高度浓缩,惜墨如金。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像幸福常常姗姗来迟,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它以朔风为前导大驾光临,“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就是信号。不光寒鸥,树上的叶子也被寒风尽数吹落,光影斑驳、色彩相杂,为大地铺就柔软的地毯。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近看,或许有些驳杂、粗糙,远看则浑厚、丰富。描绘它时,大自然调动了太多的艺术灵感,在超然峻拔中展现山水的雄浑,于苍劲刚毅中又穿插隽永的诗情。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仅靠眼睛观赏远远不够,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20.下列句子中“像”字的用法与文段中加点“像”字的用法相同的是(3分)A.像大象这样的动物,人类一定要加以保护。B.这个桃子长得像苹果一样,水滑水滑的。C.你问她吗?我觉得她像是不知道这件事。D.星星像萤火虫缀在天幕之上,一闪一闪。21.文中有两个加点词“描绘”“过滤”,说说它们使用的妙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是“如果说……那么……”复句,为什么Ⅰ句“如果说”和“那么”之后不用逗号,而Ⅱ句则用逗号?试作分析(4分)(1)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根,那么想象则是艺术的魂。

(2)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对于即将高中毕业的青年一代来说,手机、智能手表等是常用的媒介,在各类社交软件、视频平台上花的时间不少。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借助各种渠道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会受到多方信息的影响。班级将举行“我们身边的信息传播”主题交流会,请从下面三个方向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准备参与交流。方向一:介绍你的某一位家庭成员使用媒介的方式的变化,并谈谈你的思考。方向二:选择一个热点事件,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理性分析与评论。方向三:向同学推荐正确利用网络提升语文学习效率的方法。注意避免条款式的罗列。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能照搬本套试卷中的材料;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某市超过60%的学生”有误。原文所讲“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指的是以310名学生为样本,并不是全市的学生。故选C。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C.依据材料一“(教师)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不能说明“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选项存在推理谬误。故选C。3、D【解析】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D项虽然也是问题,但不属于表1里的四个问题。故选D。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依据材料二“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等内容可知,第①空填的是课程评价,排除C、D。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而“学生的经验”与“前者(指形成性评价)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相对应。依据“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而“学习的目标”与“后者(指终结性评价)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相对应。所以第②空填的是终结性评价,第③空填的是形成性评价。故选B。5.①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②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结合红色路线,课程内容以教育为主,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可概括为: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避免单一讲授形式,互动性要强,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可概括为:教学方式,避免单一讲授,多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6.B.“是害怕她的小牛被烧死”错,原因不止于此,她害怕的还有她自己的生命没有保障,害怕其他所有财产被烧毁。7.B.“‘我’感到十分紧张”错,“提心吊胆”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出札莫希奇灯光的昏暗微弱,用来烘托出无辜者被杀害时的恐怖气氛。8.《荷花淀》:清新,充满活力;暗示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烘托出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英雄形象。《札莫希奇市》:昏暗,压抑,死寂;烘托出战前颓丧的气氛,暗示战斗失利的结局,烘托“我”低沉的心情。9.①“我”由一个知识分子被异化成一个粗暴无礼冷血残忍的军人:粗暴地命令房东老太婆拿出食物,用纵火的的方式逼迫房东老太婆拿出食物。②庄稼汉由一个朴实汉子被异化成一个极其孤独又冷漠的军人:“硬要我跟他对火抽支烟”,拉住“我”怕“我”跑了,对波兰人杀害犹太人漠不关心。③沃尔科夫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异化成一个性格诡异的军人:对未婚妻十分卑微,对房东老太婆冷漠,对战友的暴行熟视无睹,边睡觉边说话。10.BEG【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对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两句“虽有”并行,故E、G处须断开;“彼隐公之心”充当主语,主语后的B处可断开,是语速稍作舒缓。11.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两个“回”字均是使动用法,且意思相同。12.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理解错误,据原文可知,吕祖谦认为“进谏之道”境界有三,臧僖伯所谏只是落了下乘,并未失于偏颇。13.(1)(如果)鸟兽的肉不能用于祭祀,(它们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于制作军械,国君就不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2)只有内心恍然开悟,这样之后才知道它不值得去做;知道它不值得去做,即使(旁人)鼓励他去做,也不会做啊!【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评分参考】(1)登于俎,装入祭祀时盛祭品的礼器,可意译为“用于祭祀”;登于器,可意译为“用于制作军械”;射,猎取;判断句式。每点1分(2)心悟,在内心开悟;然后,这样之后;虽,即使;劝,勉励,鼓励。每点1分。14.进谏之道有高下之分,下者“戒之以祸”,君主只因畏惧而改过;中者“论之以理”,君主只因信服而改过;上者“悟之以心”,君主一旦内心开悟,就会真正懂得事情当不当做,值不值得做而因此“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二论述极为清晰且严谨;开篇即以谏诤之难引出关于“进谏之道”三重境界的论述,强调“悟之以心”为上,而后以列举史实、分析臧僖伯论“戒之以祸”“论之以理”这两种进谏的不足,最后水到渠成地论述如何才能“悟之以心”。基于此,考生关注开篇及结尾有关观点加以概括即可。【评分参考】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有序亦可。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如果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军事,材料不能用于制造祭祀军用器物,那么君主就不会有所行动。国君,是将人民的行为纳入法度与礼制的规定的人。因此,用讲习大事的行动来检验法度,就叫做‘轨’;选取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物’。(国君的行为)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就是乱政。乱政屡次出现,就会导致衰败。因此,春蒐、夏苗、秋狝、冬狩,都是在农闲时间来讲习武事的。(如果)鸟兽的肉不能用于祭祀,(它们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于制作军械,国君就不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川泽中的物产资源,是日用器物的材料,那是贱吏要做的事情,也是官员的管理职责,不是国君所要亲自过问的。”鲁隐公说:“我是要去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在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观看捕鱼。臧僖伯托病,没有随从前往。史官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捕鱼器具。”这是由于鲁隐公这一行动不合礼法,并且讥讽他跑到远离国都的棠邑去。材料二:游赏宴集的欢乐,是君主所喜欢的;进言谏诤的直切,是君主所不高兴的。用他不高兴的事来剥夺他喜欢的事,这正是臣子进谏时每每担心谏言难以被采纳的原因之所在啊。那么,该如何做才合乎进谏的要义呢?回答说:进谏的要义,与其让君主畏惧自己的进言,不如让君主相信自己的进言;与其让君主相信自己的进言,不如让君主高兴于自己的进言,用祸患来警戒,这是令君主畏惧进言的原因;用道理来分析,这是令君主相信进言的原因;用真诚之心来开悟,这是令君主高兴听到进言的原因。(张权舆)拿天宝之乱举例,却并不能中止唐敬宗的骊山温泉之行;(韩愈)拿台城之围举例,却并不能消除唐宪宗迎佛骨入禁中的糊涂。(这)难道不是只用祸患来警戒君主(而令他畏惧),而不曾用道理来分析(而令他相信)吗?(曹刿)申明朝见会盟的礼仪,却并不能阻止鲁庄公去齐国观看社祭;(伶州鸠)辨析乐律的根本,却并不能让周景王停止铸造大钟。(这)难道不是只用道理来说教,而未能使君主在内心真正开悟吗?因为祸患固然能使人畏惧,但遇上骄横傲慢而无所畏惧的君主,那么我的进言就无能为力了;道理固然能使人信服,但遇上昏聩糊涂而不愿相信的君主,那么我的进言就无能为力了,臧僖伯谏劝鲁隐公,先申明不轨不物的祸患,后分析田猎治兵的道理,他的进言深刻恳切、显著明白,能使人畏惧,能使人相信,然而终究不能让隐公掉转前往棠邑观看捕鱼的车辕,大概是没能使国君从内心开悟吧。隐公那时的心思,正沉溺于观看捕鱼的快乐之中,即使有天大的祸患也没时间顾及,即使有通透的道理也没时间听信。臧僖伯没能开悟隐公之心,却只想着剥夺他的快乐,(这)也太背离根本了啊,我试着这样论断:君主游赏宴乐,畏惧臣下进言而停止的,这只是不敢做而已,而并不知道它不应当做;听取臣下进言而停止的,(只是)知道它不应当做,而并不知道它不值得去做。只有内心恍然开悟,这样之后才知道它不值得去做;知道它不值得去做,即使(旁人)鼓励他去做,也不会做啊!15.A。【解析】“柳营”非“柳树掩映的军营”,乃是引用西汉周亚夫屯军细柳营的典故,烘托诸葛亮统帅的蜀军声势浩大,锐不可当。16.参考答案:①“诮之比于痛骂”即讥讽之情含而不露,但其能收到比痛骂更强烈的表达效果。(1分)②颈联:蜀国卧龙诸葛亮竭智尽忠,开导规劝后主刘禅,却终究无法使昏庸的刘禅醒悟过来,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1分)含蓄地表达了对后主的批判与无奈之情。(1分)

③尾联:诸葛亮被供在庙堂,虽有象床宝帐,但不能说话了,其后的谯周就成了“老臣”,(1分)诗人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对比,(1分)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