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寡人A愿B与君王C会D武关E面相约F结盟G而去H寡人之愿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与楚从亲”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C.“欲往恐见欺”与“信而见疑”(《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D.“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务”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雎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并没有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3分)10.EFH11.A12.D13.(1)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与秦国)在蓝田交战。(“悉”,全;“击”,攻打;“战于蓝田”,状语后置句,“于蓝田战”,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陵”通“凌”,欺凌;“谢”,道歉;“亡去”,逃走离开;“诚”,确实,每点1分,共4分)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每点1分,共3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武关”是“会”的地点,作其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E处。“面相约”状中结构,主语省略,其后断开,即F处。“寡人之愿也”是判断句的谓语部分,指前面是愿望的内容,其前断开,即H处。故在EFH三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同“纵”,合纵,联合抗秦。/跟从。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我跟从他并以之为师。B.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C.正确。被。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诚信却被怀疑。D.正确。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击”,攻打;“战于蓝田”,状语后置句,“于蓝田战”。(2)“陵”通“凌”,欺凌;“谢”,道歉;“亡去”,逃走离开;“诚”,确实。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由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参考译文:文段一: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文段二: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司马光说:“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选自《论语•为政》)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诛暴A禁B非C存D亡E继绝F而赦G无罪H则仁广I而义大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2)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14.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10.CFH(注意: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B【解析】B项“假而礼之”的“假”通“嘉”,嘉奖、赞许之意;“善假于物也”的“假”是假借之意,意思不同。A项表述正确。C项“厚而无欺”中的“厚”是动词,厚待;“厚币委质事楚”的“厚”是形容词,“丰厚的”意思,两者词性不同。D项牧民中的“牧”意思是“统治、治理”;“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是“养”,意思不同。12.A【解析】A.“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13.(1)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评分标准】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何,如果翻译成“该怎么办”亦可给分;语意1分。共4分。(2)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评分标准】地方,土地方圆;该,具备;何为,宾语前置;语意1分。共4分。14.【参考答案】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顺应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捣毁他们的装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怎样收集天下的精材呢?”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就给六,价值九的就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怎样招请良工巧匠呢?”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知胜敌的武器和攻敌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情报,要了解敌国意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知其疾苦,用仁德之心关怀他们,而不要靠刑罚恐吓他们,用强力禁制他们。只要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百姓,不知其疾苦,那么人民就会憎恨;不用仁德之心关怀他们,那么人民就会怨恨;只靠刑罚恐吓他们,那么人民就会多行欺诈;单凭暴力禁制他们,那么就会使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会信任;行忠信,人民就会怀德;为人严肃,人民就会敬畏;注重礼仪,人民就会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材料二: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材料一: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B.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C.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D.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中的“老”意思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4分)(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4分)13.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9.(3分)*BDE(“刘表新降之众”作主语,“半”作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B处断开;“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是兼语句,“之”是代词,他们,“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在句子中作兼语,“水军之用”作“为”的宾语,D处断开;“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新附之志不坚”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两句话,E处断开。故选BDE。译文: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依仗他们把他们当做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10.(3分)*B(A.正确。句意: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B.错误。意思均为“只、只是”;句意: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C.正确。原因、起因;头。句意:不只有一个原因。/进一步,退一步,又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形容犹豫不决、动摇不定。D.正确。句意: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想要使吴国困乏。故选B)11.(3分)*C(“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的说法错误。原文“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的意思是: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即“赞”是辅助、辅佐的意思,而不是“赞同”。故选C)12.(8分)(4分)(1)子布、元表那些人各自顾念妻子儿女,抱持着个人打算,非常令我失望。(评分参考:大意2分,“妻子”,妻子儿女;“挟持”,夹杂。各1分)(4分)(2)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评分参考:大意2分,“微”,没有;“为”,成为。各1分)13.(3分)①曹军不善舟战,东吴占据江险。②曹军久战疲敝,东吴军队精良。③曹军人员复杂,军心不稳。(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周瑜回来,对孙权说:“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投降)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水军争高下,这本就不是中原地区军队所擅长的。加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他们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但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曹贼,很合我的心意。”(孙权)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他们还都三心二意。我只要有五万精兵,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子布、元表等人只顾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的想法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材料二:赤壁之战,曹操一定失败,周瑜一定获胜,不只有一个原因。(曹操)舍弃骑兵选择舟战,已是放弃优势而凭短处争胜了。曹操的士兵多,兵多就会骄傲,周瑜的士兵少,兵少就会奋发,这是一个原因。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来攻下荆州、吴地,曹操打败袁绍,并不是打仗获胜的,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用这种战术来对付吴国就错了呀;吴国凭借长江坚守,箭和垒石攻打不到,用整个吴国的力量来供给一支军队,粮草从没有隐患的地方运送来,越坚守那么兵力越强盛、粮食越充足,而人气越旺盛,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这又是一个原因。北方的军队二十万,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依仗他们把他们当做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刘表的士兵又向来没有远征的志向,因此黄盖的火一引燃而人们都惊骇溃散,荆州想回到故土的人先逃跑了,这又是一个原因。综合这几个失败的原因,足以看出周瑜的英明;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雄见诸子各以其如舛驰,大氐诋譬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皂,象《论语》,号曰《法言》。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选白《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选自屈原《离骚》)9.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资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B.法言,为扬雄模仿《论语》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恩,“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C.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沿用至清末。“朕皇考曰伯庸”意愿是皇帝去世的父亲名叫伯庸。D.《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C.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D.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败,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13.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3分)9.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扬子之书”与“文义至深”是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CD;“遭遇”的宾语是“时君”,动宾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0.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翻译错误,屈原为战国时期楚国人,“朕皇考曰伯庸”翻译为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故选C。11.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时人仍然十分推崇”说法错误,由原文“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可知,扬雄的文章、思想在当时并不被理解与推崇。故选C。12.(1)(扬雄)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2)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评分细则: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汲汲”,急切追求;“戚戚”,忧愁、悲伤;“徼”,通“邀”,求取,谋求;句意1分,“廉隅”,本指棱角,比喻端方的行为、品性。品行端正。(2)“不吾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苟”,只要;“信”,确实,真正;句意1分。13.对屈原的态度: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扬雄的处世态度: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评分细则: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对屈原的肯定1分,不赞同1分,处事态度1分。结合“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可知,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结合“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可知,扬雄认为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他的先人是有周伯侨的后代,作为庶出旁支以晋的扬作为食邑,并以此为氏,不知伯侨是周的哪一支系。扬雄小时候好学,不研究章句,通晓字词解释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不急于得到富贵,不担忧贫贱,不故意修炼方正廉直的品性来在世上求取声名。家产不超过十金,穷得没有一石余粮,却很安然。自身胸怀博大,不是圣哲的书不喜欢;不合己意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侍奉。却很喜欢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从前,蜀郡出了个司马相如,作赋非常弘丽温雅,扬雄心里很敬佩,每每作赋时,总是仿照他的体式。同时扬雄感到奇怪的是:屈原的文章胜过相如,却为世所不容,他创作了《离骚》,自己投江而死。扬雄被屈原的文章感动而生悲,每次读的时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扬雄认为君子如果得到机会时就大干一番,没有用武之地时,就像龙蛇一样蛰伏隐居,能不能有机遇是天命,何必要自己投水而死呢?为此,扬雄写了一篇文章,将文章从岷山投到长江里,以哀悼屈原。孝成帝时,宾客推荐扬雄的文章与司马相如的赋很相似,他跟从皇帝狩猎,游观奢侈,穷妙极丽,他认为过于奢侈、豪华、富丽、广大,不是尧、舜、成汤、文王实行射猎之道。因此,略作《校猎赋》进行讽谏。哀帝时,丁明、傅晏、董贤等人专权,依附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当时扬雄正在起草《太玄》,用以自守,淡泊清静。扬雄看到先秦诸子各自因为自己的思想不相同,互相争锋,他们大致都诋毁圣贤之人;虽然这些思想浅薄不深,但长期流传会影响大道,使一般人逐渐接受其影响而不知它本身是不合圣道的。到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六国之事,历楚、汉,记麟止,与圣人记载不同,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与经书颇不合。因此常常有人问扬雄有关这些问题,扬雄常模仿经典之言回答,最后撰成文十三卷,并模仿《论语》,名曰《法言》。扬雄以病免职,复召为大夫。他的家向来贫寒,他又嗜酒,很少人去他家。刘歆曾经读过他的书,对扬雄说:“白白地苦自己!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太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扬雄笑而不答。扬雄活到七十一岁,于天凤五年去世。那时,大司空王邑对桓谭说:“你经常赞美扬雄的著作,它的书真能传到后世吗?”桓谭说:“一定会流传后世的。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图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割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宛臣恕、预以来,承儔守官十一世,追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稚结此,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雎扶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嬴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捻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窦,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纂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疑问。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攽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元稹谓:“诗人以来,木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牌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甫又善A陈时事B律切C精深至D千言E不少衰F世号G诗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其忍弃之”的“其”,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其”意思并不一致。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意思不同。C.“甫谢”的“谢”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意思不相同。D.“时所在寇夺”的“夺”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参加科举落第后困居长安。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且大力赞扬自己。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受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2)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14.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应该受到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3分)BDF(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善”的宾语是“陈时事”,在“事”后B处断开;“律切精深”为主谓句,表意完整,在“深”后D处断开:“世号诗史”是说世人称(他的诗)为“诗史”,表意完整,应在“世”前F处断开。故选BDF。)11.(3分)B(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副词,表反问,难道,怎能: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B.“意思不同”有误。两句中的“惟”均为“思考、考虑”的意思。C.正确。前者为“谢罪”,后者为“告诉,劝告”。C.正确.前者为“抢夺”,后者为“强行改变”。故选B。)12.(3分)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故选C。)13.(8分)(1)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4分。大意1分:“赖”,依赖:“属”,写:“且”,将近:各1分。】(2)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4分。大意1分:“自检”,自我约束:“高”,高谈;“不切”,不贴合实际:各1分】14.(3分)答案示例: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可知,他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根据原文“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可知,他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根据原文“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可知杜甫认为自己文思敏捷、卓有才干。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炙,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固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明透缺了三层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漫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怒、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拳,那么臣的萧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隱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适逢安禄山叛乱,皇上逃亡蜀地,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一身贫贱人打扮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贱捉住。至德二年,逃往凤翔,拜谒唐甫宗,被漫古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可是皇帝从此就不怎么审察录用他了。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己前往鄞州探视。杜甫跟着返回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追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衣冠不整,而性格祸狭放诞,曾经酒醉蟹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杜甫大醉,一天晚上死去,时年五十九。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曼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说的。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10.材料二划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三晋怒A齐B不与己也C必东攻齐D此臣之所谓齐E必有大忧F不如急以兵G合于三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意同。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苏武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同。C.结草,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D.自弱,即“使自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强”“自立”“自娱自乐”的语法现象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密为了消除晋武帝的误解,说自己希望做官显达,不在乎名节;继而又承诺待终养祖母之后应召出仕,以报答知遇之恩。B.陈轸认为齐国不能参与到诸侯国的混乱相攻之中,齐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混乱相攻的结果只能是让秦国坐享渔人之利。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因为齐国距离秦国遥远;韩、魏的民众屡遭兵祸,是因为韩、魏距离秦国太近。D.陈之所以推测秦国会有主辱民虏的结果,是因为古代帝王出兵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而秦国出兵则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14.李密和陈都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运用“换位思考”的策略完成了劝说,请简要说明。(3分)10、C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