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开封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青番公的故事黄春明青番公的喜悦漂浮在六月金黄的穗浪中,七十多岁的年纪也给冲走了。他一直坚持每一块田要竖一个稻草人:“我又不要你们麻烦。十二块田做十二身稻草人,我一个人尽够了,家里有的是破笠子、破麻袋、老棕蓑;不一定每一个稻草人都打扮着穿棕蓑啊!这样麻雀才会奇怪咧,为什么每一个农夫都是一模一样呢?所以说啊,你们做的稻草人,他们头上每每都堆满鸟粪,脑袋的草也被麻雀啄去筑巢。你们知道,现在的麻雀鬼灵精的,没有用心对付是不成的了!看看我们的吧。阿明,去把稻草抱过来!”全家十几个人,只有七岁的阿明和他有兴趣去为扮十二身的稻草人忙整天。从海口那边吹皱了兰阳浊水溪水的东风,翻过堤岸把稻穗摇得沙沙响。青番公一次扛四身稻草人,一手牵着只有稻秆那么高的阿明在田里走。“你听到什么吗?阿明。”“什么都没有听到。”阿明天真地回答。青番公认真地停下来,等海口风又吹过来摇稻穗的时候又说:“就是现在,你听听看。”他很神秘地侧头凝神地在体会着那种感觉。“就是这个声音!”老人很坚决地说,“这就是我们长脚种的稻粒结实的消息。记住:以后听到稻穗这种沙沙声像骤然落下来的西北雨时,你算好了,再过一个礼拜就是割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就是经验,以后这些田都是要给你的。他们不要田。我知道他们不要田,只要你肯当农夫,这一片,从堤岸到圳头那边都是你的。做一个农夫经验最重要。阿明,你明白阿公的话?”小孩子的心里有点紧张,即使踮起脚尖来也看不到堤岸和圳头那边广大的土地啊!他怎么想也想象不到这一片田都是他的时候怎么办?当夕阳斜到圳头那里的水车磨房的车叶间,艳丽的火光在水车车叶的晃动下闪闪跳跃,他们祖孙两人已把最后一个稻草人放在那头的最后一块田里。阿明每次来到水车这里就留恋得不想回去。“这水车磨房以前就是阿公的。有一年我们的田遇到大洪水,整年没有收成,后来不得不就把磨房卖了。唉,歪仔歪这地方的田,肥倒是顶肥的,就是这个洪水令人泄气。噢!当然,那是以前的事,现在不会了,浊水溪两边的堤岸都做起来了。从此就不再有洪水了。你放心,要给你的田,一定是最好的才给你。”“我要水车磨房。”“你和阿公一样,喜欢水车磨房。我们的磨房跟庄尾的不同,他们是把牛的双眼蒙着让牛推,我们用水车转动就可以。”“为什么要把牛的眼睛蒙起来呢?”“不把牛的眼睛蒙起来,牛一天围着磨子绕几万圈不就晕倒了嘛!水车磨房最好,不教我们做残酷的事。”晚上,阿明已经睡着了。老人轻轻地把小孩子的脚摆直,同时轻轻地握着小巧的小脚丫子,再慢慢地摸着,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此刻,内心的那种喜悦是经过多么长远的酿造啊!那个时候,每年的雨季和浊水溪的洪水抢现在歪仔歪这地方的田园时,万万没想到今天,会有一个这么聪明可爱的孙子睡在身边。他心想:人生的变幻真是不可料啊!谁知道五六十年后的情形?那年歪仔歪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所有的土地和那上面再迟半个月就可以收获的番薯和花生都流失,人也丧失了一大半。大水全部退掉,再浮出水面的歪仔歪竟变成了一片广瀚的石头地。而歪仔歪人的意志,和流不完的汗水,总算又把田园从洪水的手中抢回来。天刚要亮,青番公就悄悄地起来去浇红菜。太阳的触须开始试探的时候,第一步就爬满了土堤,而把一条黑黑的堤防顶上镶了一道金光。堤防这边的稻穗,还被罩在昏暗的气氤中,低头听着潺潺的溪流沉睡。清凉的空气微微的带着温和的酸味,给生命注入了精神。太阳收缩他的触须,顷刻间已经爬上堤防,刚好使堤防成了一道切线,而太阳刚爬起来的那地方,堤防缺了一块灿烂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从那里一直流泻过来。昨天的稻穗的头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还要低了。一层薄薄的轻雾像一匹很细长的纱带,又像一层不在世上的灰尘,轻飘飘地,接近静止那样缓慢而优美地,又更像幻觉在记忆中飘移那样,踏着稻穗,踏着稻穗上串系在蜘丝上的露珠,而不叫稻穗和露珠知道。阿明看着并不刺眼的硕大的红太阳,真想和太阳说话。但是他觉得太阳太伟大了,要和他说什么呢?当他们再度注意太阳的时候,太阳已经爬到用晒衣杆打不到的地方了。这时候,突然从堤防那边溪里传来了两声连续的枪声,击碎了宁静,一时使阳光令人觉得刺眼和微度发烫。老人烦躁地叹了一声说:“不会又是杀雄芦啼吧!”“什么雄芦啼?”“你不知道。现在没有这种鸟了,从浊水溪的堤防做起来以后,就没有人见过芦啼了。以前歪仔歪那一片相思林就有芦啼,但是它不常在那里,大水要来的时候才会出现。”堤防那边又传来枪声。青番公听起来就像打他胸膛,他气愤地说:“阿明,你要记住,长大了绝对不能打鸟,尤其是芦啼。”“你不是说没有芦啼鸟了吗?”“说不定以后会出现。还有白鹭鸶,这更不能伤害。就是说你不种田了,也不能伤害这些鸟。阿明你会种田吧?”“阿公,麻雀打不打?”“也不要打,吓跑它就行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青番公一直坚持每一块田要竖一个稻草人,源于他做农夫的经验,他想把这些经验教给他的子孙。B.青番公从风声中听出稻粒结实的消息,是因为他太渴望丰收而产生的想象,所以阿明听不出来。C.阿明听到要把一大片田交给自己时有点紧张,说明他已经决定做一个农夫,以实现爷爷的心愿。D.阿明想和太阳说话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因为太阳太伟大了,使阿明心生敬畏而不敢言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青蕃公与阿明两个人的视角展开叙述,表现两代人对农田不同的感受,使作品耐人寻味。B.文中的环境描写既能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也能细腻地渲染气氛,还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文中对歪仔歪遭遇洪水的回忆,使这片土地多了份沧桑感,也使青番公对土地的情感变得复杂。D.小说语言清新质朴而又生动形象,描摹了清丽的乡村风光,展现了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8.文中多处描写阳光,画线句分别表现青番公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从本文中你看到青番公生活的乡村有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6.A7.B8.①夕阳斜照,火光艳丽表现了祖孙俩安放完稻人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

②太阳的金光表现出青番公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以及即将收获的喜悦;

③阳光刺眼而微烫表现了老人听到枪声而心生烦躁和担忧。9.①乡村环境在慢慢改变,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使一些熟悉的自然要素正逐渐消失;

②乡村生活在慢慢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再依附于地,很多耕作经验正在被遗;

③乡土情怀在慢慢淡化,老一辈对土地的赤诚热爱正在被下一代的一些人忽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是因为他太渴望丰收而产生的想象,所以阿明听不出来”错误。由原文“你算好了,再过一个礼拜就是割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就是经验”可知,这是青番公常年种田的经验积累,阿明还小,没有经验,所以听不出来。C.“说明他已经决定做一个农夫,以实现爷爷的心愿”错误。由原文“小孩子的心里有点紧张,即使踮起脚尖来也看不到堤岸和圳头那边广大的土地啊!他怎么想也想象不到这一片田都是他的时候怎么办”可知,阿明紧张的原因是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广大土地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D.“使阿明心生敬畏而不敢言语”错误。由原文“阿明看着并不刺眼的硕大的红太阳,真想和太阳说话。但是他觉得太阳太伟大了,要和他说什么呢”可知,应该是“太阳太伟大了”,对太阳是崇拜,不知道要和他说什么,而不是“心生敬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还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环境描写“太阳的触须开始试探的时候”“堤防这边的稻穗,还被罩在昏暗的气氤中,低头听着潺潺的溪流沉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时间;同时“镶了一道金光”“低头听着潺潺的溪流沉睡”“带着温和的”等语句渲染了一派祥和安宁的气氛,但是该句并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夕阳斜照,后文说“他们祖孙两人已把最后一个稻草人放在那头的最后一块田里”,表明祖孙俩人已经安放完稻人,火光艳丽表现了祖孙俩安放完稻人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堤防缺了一块灿烂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从那里一直流泻过来。昨天的稻穗的头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还要低了”,把稻穗的成熟比拟成头一天比一天低,赋予稻穗生命,太阳的金光表现出青番公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以及即将收获的喜悦;“突然从堤防那边溪里传来了两声连续的枪声,击碎了宁静”,当老人听到堤防那边溪里传来的两声枪声时,“老人烦躁地叹了一声说:‘不会又是杀雄芦啼吧!’”老人担心是雄芦啼被杀,阳光刺眼而微烫表现了老人听到枪声而心生烦躁和担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乡村环境在慢慢改变,“大水全部退掉,再浮出水面的歪仔歪竟变成了一片广瀚的石头地”,大水使歪仔歪竟变成了一片广瀚的石头地,结尾又写到人们射杀雄芦啼的枪声,说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使一些熟悉的自然要素正逐渐消失;乡村生活在慢慢变化,文章开篇写到七十多岁的青番公坚持每一块田要竖立一个稻草人,而全家十几个人,只有七岁的阿明和他有兴趣去扮十二身的稻草人忙整天,从而说明人们不再依附于土地生存,土地及耕作经验正在被下一代遗弃;乡土情怀在慢慢淡化,文章通过写青番公的家人十几个人,除了七岁的阿明都不再有兴趣和青番公去扎稻草人,清晨听到传来的打鸟的枪声,这些都说明像青番公那样的老一辈对土地的赤诚热爱正在被下一代的一些人忽略。河南省新乡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鹿原(节选)①陈忠实白嘉轩背着褡裤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像是鸡脖子里全都塞满了鸡毛。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②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笑说:“无稽之谈。”姐夫对白狼的冷漠,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却又忍不住:“哥。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他接也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的信慷慨陈词,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摆置出目下严峻的局势,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这里亦不追击,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裤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轰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有删改)[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书中最具智慧的人。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慧眼看世。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嘉轩由于白狼的传闻带领白鹿原上的村民修复村中的围墙,朱先生对此传言却加以否定,并轻描淡写地回答了白嘉轩所问之事。B.朱先生没有惊动张总督,而是选择只身一人前往退敌,这是因为朱先生想给张总督一个惊喜,也表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C.张总督吟诗时“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这与朱先生吟诗时的“热泪涌流”形成对比,两种不同的反应与二人当时不同的心境有关。D.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先生劝退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但文章内容对朱先生怎么劝退清军的却只字未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再叙述退敌的缘起,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去写触觉,拓展了文本的意境。C.张总督的书信从侧面写出了朱先生的德高望重,同时“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一句也为朱先生能够劝退敌军做铺垫。D.小说写朱先生以晨读为由拒见差官,后面又以不懂军事为由推辞,最终朱先生却只身前往敌营,使故事情节充满波澜。8.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1)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2)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9.有评论家认为,小说中的朱先生是儒、道完美结合的人物,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B7.B8.(1)运用比喻手法,将秋末冬初天空缓慢渐亮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使小说雅致而富有韵味。

(2)运用方言,语言口语化,简朴生动,符合人物形象特点,使小说通俗鲜活。9.①朱先生热衷读圣贤书,反复咀嚼圣贤文化;但不追求名利,不愿意受到外界的羁绊和束缚。②朱先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但避免涉及政治,他以简单应对复杂,冷静地审视社会生活。③朱先生劝退二十万清军,立下大功,但功成身退后一如往常,处事不惊。【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这是因为朱先生想给张总督一个惊喜,也表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错,这是朱先生对自己能力的足够肯定,这也表明朱先生不想过多牵扯到政治中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用听觉去写触觉”错,是用触觉去写听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运用比喻手法,把“秋末冬初的黎明”比作“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突出其缓慢渐亮的特点。用老人的缓慢描写秋末冬初的黎明特点,耐人寻味。(2)“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这是张总督对朱先生说的话,是对朱先生的嗔怪,运用方言土语,语气亲昵,符合二人身份关系,口语用词,简朴生动,使小说语言通俗鲜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理解“儒道结合”,“儒”指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道”指道家顺遂自然,无为而治。围绕“儒道结合”分析主人公朱先生的形象特点。①朱先生坚持晨读,临行诵诗,赠字童谣,热衷读圣贤书,咀嚼圣贤文化,体现“儒”;但他淡泊名利,不要车马喧哗、兵丁跟随,体现“道”。②朱先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如面对势力强大的清兵义无反顾只身前去劝说,心系百姓,勇敢从容,有担当精神,体现“儒”;但他拒绝张总督的请托,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可见他不畏权贵,慧眼看世,避免涉及政治,体现“道”。③开头部分写朱先生劝退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立下大功,体现“儒”;劝退后对此事淡然,只说“传言而已”,从不居功,可见他处事不惊,体现“道”。河南省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青青牧草了一容他想成为草原上最好的牧马人。伊斯哈格刚从内地跑到草原上时,先给哈力克放马,又到艾布家,后来到艾孜家,大家轮流请他牧马。伊斯哈格憨厚老实,从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给他一碗饭吃,他就心满意足了。在漫长的冬季,草原上马儿们喜欢吃的酥油草完全干枯了,各种青草已经没有那么丰富了。回到马厩,伊斯哈格还会给马儿们拌些草料。马槽被马儿们的嘴唇磨来蹭去,已经有些包浆了,青乌乌的,并且溜滑溜滑的,就像新疆和田的羊脂青玉一样,油油的、光光的。有几次,伊斯哈格就躺在马槽里睡觉,他和马儿不离不弃,夏天马槽里比毡包里的床铺还凉快惬意呢。马儿的嘴唇把他拱来拱去,就像是在给他按摩,一直把他拱醒为止。他醒来后,摸着马儿软软的嘴唇,肥乎乎、肉嘟嘟的,马儿会禁不住从鼻孔里喷出青草的香气,他闻着,有一种莫名陶醉的感觉。伊斯哈格热爱自己牧马的工作,对马儿能够悉心照料,他把马儿当成自己的亲人。哈孜大叔很喜欢他,称赞他说:“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牧马人。”伊斯哈格牧马的第三年冬天,那时天气预报也不那么准确,一开始中亚大地一派祥和,太阳挂在地平线上,晴朗朗的,他把马群赶到长梭梭草最多的禾木河对岸的一个峡谷里。下午,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过了不一会儿,就飘起雪花,接着彻底刮起了暴风雪。暴风雪携带着呼哨声,席卷着整个中亚大地,马儿们被冻得在草原上瑟瑟发抖,它们在风雪中迷失了方向,三三两两地走失了。伊斯哈格去追赶马匹,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被狂舞的雪花阻断了视野,眼前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雪和风搅和在一起,旋转着,把他包围了起来。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就像一根被冻干了的梭梭草的草叶似的,随着风雪在中亚大地的天空里被卷了起来,迎风飞舞着。他狠狠地吹响了口哨,他心爱的坐骑黑豹听到他一声声的呼唤,长啸着,飞奔而来。黑豹卧倒在他的脚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寻找和驱赶在风雪中跑散的马群,他希望能赶着马群在被冻死前回到马厩里。这是一个合格的牧马人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伊斯哈格赶了这匹马,又丢了那匹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风雪搏斗着。他觉得除了黑豹身上传递给他的一丝温暖,他的头和脚都已经快被冻僵了,身体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了。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他的眼睛无论怎么睁也睁不开,雪被风吹进眼睛里,就像奔跑的马蹄抛起的飞溅的小沙石,打得他的眼球针扎一样疼痛。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感觉到天旋地转,大地好像倒了一个个儿。他昏昏沉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彻底失去了知觉,什么也不知道了。是哈孜大叔找到了伊斯哈格,把他用马驮回了自己的那间粗糙的泥土夯就的小房子里。奶茶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伊斯哈格被几层毛皮包裹着,靠在火墙子跟前。哈孜大叔给他灌下去半碗奶茶。他终于从昏迷中醒过来。哈孜大叔告诉他,多亏那匹黑马救了他。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这位在草原上敬业地坚守了一辈子的牧马人说,牧民爱马儿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时间过得飞快,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哈孜这个老头儿在草原上一天天变得更苍老了,他步履蹒跚,连上马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迟缓和笨拙,需要马儿卧倒在他身边,他才能勉强爬上马背。他就要在这里和草原上的一块石头一样,成为这草原上的一道风物,历经风雨,慢慢地经历沧桑。伊斯哈格从哈孜大叔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尽管他的心劲依然挺大,还在向着一个理想、合格的牧马人的方向努力。他也有许多痛苦,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那个对他期待了很久、盼着他有出息的老父亲永久地离开了他,他再也无法握到父亲的那双刻在他记忆深处的大手了,那一双厚墩墩的劳动者的大手。每当夜深人静,在草原的帐篷里,只要一闭上眼睛,他就仿佛清晰地听见父亲低沉地唤着他的名字:“哈格、哈格!”他记起父亲说的,“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父亲嘱咐过他:“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不要心花,许多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片草原上曾有过伊斯哈格的快乐和痛苦,也有他的荣光,有他流淌的眼泪和汗水浇灌过的牧草。他像一名灯塔守护人一样,习惯了看草原上的日落日出。此刻,夕阳红彤彤的,照在喀纳斯的大草原上,牧草仿佛被晚霞镀上一层金黄金黄的颜色,使得大地别有一番意境。伊斯哈格想,这青青的牧草,一定能给他带来多多的人间的欢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简明交代伊斯哈格的人生理想,结尾通过对草原景色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强化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B.小说开始写伊斯哈格“不离不弃”,后文写黑马“不离不弃”,通过写人和马的相依为命,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C.伊斯哈格从哈孜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他可能也会变得迟缓和笨拙,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悲观失望。D.在伊斯哈格回忆中出现的父亲被他视为精神支柱,在他质疑自己、沮丧低落的时候给予他慰藉、鼓励和教导。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语言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用“肥乎乎、肉嘟嘟”写马可爱的形态,用“长啸”“飞奔”写马的急切的动作。B.小说在描写暴风雪的场景中使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坚忍顽强的人物形象,也增加了作品的张力。C.小说不直接描写黑马如何保护伊斯哈格,而是通过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行说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D.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功能很多,既能够描绘祥和的场景,也能够渲染紧张的情节,还可以营造悲壮的氛围。8.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黑马,有何用意?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9.文本描写了伊斯哈格遭遇暴风雪的场景,其中黑马在暴风雪中不离不弃、保护伊斯哈格的场面,真切感人。学校“光影翰墨”社团想把这场面拍成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根据文本,完成以下表格。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音乐特点(12字以内)①远镜头广袤草原上,天气阴沉,狂风呼啸,泛黄的牧草被雪击打着,失散的马匹在风雪交织中若隐若现,嘶鸣不已。特写镜头(40字以内)②画外音(60字以内)③【答案】6.B7.C8.①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和伊斯哈格一起搏斗,塑造了勇敢、有责任心的伊斯哈格的人物形象。②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帮助寻找走失的马、保护倒下的伊斯哈格,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以黑马为典型形象写出了草原人与马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小说充满地域色彩。④叙述黑马拯救了伊斯哈格,突出马的忠诚,印证了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9.①音乐特点:紧迫低沉,悲壮慷慨。②特写镜头:伊斯哈格蜷缩着,躺在雪地上。黑马跪下,依偎在他身边,用身体护着他,阻挡暴风雪。③画外音:暴风雪中,人以生命驱赶着马,担当着责任;马用身躯温暖着人,彰显着忠诚。人与马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的说法,以及伊斯哈格对牧马工作的热爱和努力,可知,小说的主题是对“父亲”、哈孜大叔、伊斯哈格等踏实劳动者的歌颂。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行说明”说法不当。“插叙”的内容删掉不会对作品的内容造成影响,而“哈孜”说的话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不是“插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物象的作用可从物象本身、主人公塑造、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从人物塑造看,“黑豹卧倒在他的脚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寻找和驱赶在风雪中跑散的马群,他希望能赶着马群在被冻死前回到马厩里。这是一个合格的牧马人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伊斯哈格赶了这匹马,又丢了那匹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风雪搏斗着。他觉得除了黑豹身上传递给他的一丝温暖,他的头和脚都已经快被冻僵了,身体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了”“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他的眼睛无论怎么睁也睁不”,黑马一直和伊斯哈格在一起,在风雪中和伊斯哈格一起搏斗,写黑马,其实是写伊斯哈格,从而塑造了勇敢、有责任心的伊斯哈格的人物形象。从情节上看,没有黑马,伊斯哈格根本不可能去寻找走失的马,最后是黑马救了伊斯哈格,才有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帮助寻找走失的马、保护倒下的伊斯哈格,推动了情节发展。“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牧民爱马儿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黑马是草原马的代表,以黑马为典型形象写出了草原人与马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小说充满地域色彩。“哈孜大叔告诉他,多亏那匹黑马救了他。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叙述黑马拯救了伊斯哈格,突出马的忠诚,印证了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内容发挥想象,赏析场景,深入理解情感、意蕴。音乐特点。黑马在暴风雪中不离不弃、保护伊斯哈格,不惜生命为伊斯哈格抵挡风雪,这一场景危险重重,又感人至深,故宜用紧迫低沉,悲壮慷慨的音乐作背景。特写镜头,即是黑马在暴风雪中保护伊斯哈格的具体场面。结合“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想象可知,可设置为,伊斯哈格从马上掉下来,应是蜷缩着躺在雪地上。此时黑马跪下,依偎在他身边,用身体护着他,阻挡暴风雪。画外音,简单解释场景并阐述这一场景的意义。伊斯哈格为了找回走失的马而冻昏在风雪中,马儿不离不弃舍生忘死显示对主人的忠诚。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草原上独特的生命的赞歌。据此可整合出答案。河南省四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弦歌李骏虎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西南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这是午后时光了,正午时分日本飞机曾光顾过。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今天我们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而在这满世界的轰鸣声中,闻一多先生却感到了莫大的宁静。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①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掸掸袍袖,单单忽略了粉笔灰落得最多的蓬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史的诗。它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雨住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回司家营了。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一段路,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到红土地那温柔的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何新之赶上一步,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闻先生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②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我钻进这故纸堆里,为的是看清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才好开出我的药方!”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③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夺日。“又没有带画板!”闻一多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严肃地表达着遗憾。……“青年们都去了哪里?一直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回来,难道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闻太太轻声问。闻先生望着眼前那东去的江水,心想:青年如同激流,滚滚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而他何尝不似那滚滚入海的大江,引领着激流,也受着激流影响。“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抗战,不要内战的。我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地开出了药方!”他慢慢地说。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是放下刻刀。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沸腾了昆明。④闻先生剃去那长过胸口的蓬大胡须,再度露出了倔强的大嘴和下巴,配上刚毅的眼神,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闻一多先生出现了。大家都向他的决心表示敬意,闻先生却依然不曾展露他的笑容,端着烟斗说:“我们得到了期待中的胜利,还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和平,我们还面临着更重大的问题。也许我们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吧。”这不是他的宣言,但他的确从这一刻起成为一个民主斗士了。闻先生几乎日日都在演讲,或者是在去演讲的路上。这时候他身边的青年空前多起来。昆明的青年学生积蓄起海啸般的力量,就要冲垮和消灭这旧世界了。五月,教育部宣布联大解散,三校师生复原北返。联大走了,昆明的大学也放暑假了,高原上几乎每天都在落雨,铅灰的彤云笼罩着空荡荡的教室。特务们隔三岔五跑教授们家里吵闹,威胁他们离开昆明……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在高原的雨中进行着,面对特务的哄笑和谩骂,闻先生内心的火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像擂响了战鼓:“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他的演讲震惊了中外,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语气鼓掌。青年们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而他早就准备好为民主而牺牲了。下午。昆明又响起了枪声。几天前,闻先生还告诉朱自清先生,他正在把屈原的《九歌》改编成歌剧,好叫青年们到舞台上去给大众表演。现在,他无法完成这件事了,那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也永远成为了残篇。他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就是当天上午脱口而出的《最后一次演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轰炸的日本飞机尚未远去,不同高校的学生就上街游行、高歌,可以看出青年们抗日救亡的热情。B.自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史后,学生们渐渐离开了他,表明学生对远离现实的学术研究不感兴趣,对闻一多心怀怨愤。C.从“绝望的死水”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和青年们挣扎、呐喊,表达了他们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的愿望。D.作者把《最后一次演讲》称作闻一多“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既有赞美、崇敬之意,也有遗憾、痛惜之情。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独立成段,感情强烈、语气坚定,表达了闻一多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B.句子②中“杀蠹的芸香”运用比喻。闻一多以“芸香”自比,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品质。C.句子③中暴雨后“江山”“鲜亮夺目”,既写出雨后江山的壮美,也暗含守护家园之意。D.句子④照应前文的闻一多著须明志,此时他剃去胡须,是因为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8.面对闻一多不同的革命斗争方式,青年们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弦歌·激流·担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新生。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B7.B8.①闻一多写革命诗篇时,青年们跟随他;

②闻一多进行学术研究、想为民族开出药方时,青年们认为他是“蠹鱼”,远离了!

③对闻一多作革命演讲、创作进步歌剧时,追随他的青年很多,把他看成最理想的民主斗士。9.甲组答案示例:

①“弦歌”既指西南联大学生们所唱的民族自救的战歌;也指闻一多用实际行动,以生命为代价引领青年前行,所体现的“弦歌不辍”的教化育人精神。

②青年如同滚滚入海的激流,追求真理;闻一多如同大江,引领青年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被青年影响。

③民族危难之时,闻一多和西南联大学生坚持救亡图存,用实际行动书写民族担当精神。乙组答案示例:①青年是国家的希望,进步的方向,是新生的力量。②闻一多和青年们希望国家也获得新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对闻一多心怀怨愤”错误。由原文“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可知,青年们认为他是“蠹鱼”,远离了他,并没有“对闻一多心怀怨愤”。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B.“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品质”错误。根据原文“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我钻进这故纸堆里,为的是看清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才好开出我的药方”可知,闻一多是积极斗争的,而不是“高洁自守”。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闻一多写革命诗篇《死水》《口供》时,青年们跟随他,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闻先生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我钻进这故纸堆里,为的是看清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才好开出我的药方!”“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自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史后,学生们渐渐离开了他,闻一多进行学术研究、想为民族开出药方,青年们认为他是“蠹鱼”,远离了!“他的演讲震惊了中外,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语气鼓掌。青年们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而他早就准备好为民主而牺牲了”“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对闻一多作革命演讲、创作进步歌剧时,追随他的青年很多,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把他看成最理想的民主斗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短评思路的能力。甲组答案示例:“满城都是歌唱浪潮:‘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今天我们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弦歌”既指西南联大学生们所唱的民族自救的战歌;闻一多用实际行动,以生命为代价引领青年前行,西南联大在民族存亡之际,历经艰险仍坚持办学,引领青年学子一边读书,一边救国图存,赓续民族血脉与精神,所体现的“弦歌不辍”的教化育人精神。“青年如同激流,滚滚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青年如同滚滚入海的激流,追求真理;“而他何尝不似那滚滚入海的大江,引领着激波,也受着激流影响”,闻一多如同大江,引领青年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被青年影响。“正午时分日本飞机曾光顾过。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民族危难之时,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而闻一多进行学术研究为民族开药方,闻一多和西南联大学生坚持救亡图存,用实际行动书写民族担当精神。乙组答案示例:“青年如同激流,滚滚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国家的希望,进步的方向,是新生的力量。在民族存亡之际,闻一多引领青年学子一边读书,一边救国图存,赓续民族血脉与精神,在至暗时刻,坚持在民族文化、历史中寻找疗治社会的良方,“昆明的青年学生积蓄起海啸般的力量,就要冲垮和消灭这旧世界了”,闻一多和青年们希望国家也获得新生。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边走在秋天里胡炎秋日晴好,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谲。老边住在村头,不远就是庄田。再往远处望,起起伏伏,连连绵绵,全是山。庄田旁是沙河的一条小支流,淙淙有声,细密的波纹揉搓着干净的日头,揉搓了多少载,无从考证。距河岸百米,是村里的麦场,一座座麦秸垛浑圆饱满,时隔数月,依旧散发着幽微的麦香。几条狗在追逐嬉闹……老边就这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里,嘴里吧嗒着旱烟,不时咳嗽一声,丹田气足足的。“下地呀?”“下地。”和村人打了几个招呼,自家田便到了。老边打量着田野,田里布满了玉米茬。日光在土地上跳荡。土地的气味融在日光里,有种温软的香。老边深吸了几口,如喝了半斤苞谷烧,醉到了心里……老边我就爱闻这味,这味里有奶香,有酒香,你信不?我还能闻到汗腥味,臭脚丫子味。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我可数不清。这土地有血肉,那血肉的味就是人味。自然啰,还有牛的味道,没准还有驴、骡子、马的气味。先辈们把他们的味渗到泥土里,泥土就有了魂,庄稼就也有了魂。我呢,只要走在庄稼地里,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我老在想,我的先辈们是咋耕田的?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年……是不是和我一样,抽着早烟,耙田犁地,播种插秧。天冷穿棉袄,天热光膀子,脊梁黑得跟站鱼似的。有时不小心,刀削破了手指,锄头碰掉了脚趾甲,反正这两样伤,我都有过。对了,这泥土里还有血味,有了血这泥土就活了,就肥了,庄稼绿得冒油,打出的粮才格外香。耕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也是人,是兄弟,是儿女,是老伴,对吧?老伴死好多年了,剩我一个孤老头子,一个闺女早就出门了,多亏有这头牛。这头牛跟我多久了?真记不清了,十年八年总是有的。日里夜里,风里雨里,看看这头牛,我心里就踏实。白天一块儿干活,晚上在牛棚里唠嗑,啥都唠。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有多俊,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年,一头栽地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好在,我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地里有帮手,心里有指靠,年年月月,就这么过来了。我真不敢想,要是没了你,这日子可咋过?日头不会老,河也不会老,可人会老。如今我老了,你也老了。伙计,咱俩都老了。老牛今天浑身不舒坦,有段日子了,总也打不起精神。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了,没气力了。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我知道这老头叫老边,他对我好,吃的唱的,没委屈过我。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我身上,怕我冻着。为了老边,我也得好好下力气。不耕地,要我有啥用?我是耕地的命,老边也是。不过,老边跟我不一样,他能使唤我。我真不愿用“使唤”这个词,可不用这个词,也没其他好词替代。老边爱抽烟,嘴里老有股烟味,我不喜欢。心里不喜欢,可我装作喜欢,老边有时抱着我的头,把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福。老边手里还有样东西,我更不喜欢,就是那条长长的鞭子。那条鞭子是用来抽我的。当年老边暴打我的情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结结实实地抽了我一顿。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狞,青面燎牙,像个魔王。他一边打一边骂:“畜生,服不服?”我服了,怕了,因为我已经魂飞魄散。老边说,听话,听话就不挨打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这么多年,他倒是很少抽我,可我瞧见它,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那只老海碗有两个豁口,我怀疑他爹活着时,是不是也用过这只碗。碗里盛着玉米糁,玉米糁里还有红薯和咸萝卜丝。老边吃得很香,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他们唠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没他们不知道的。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这么俊的女人咋就不能多活些年月呢?……听着,心里也伤感,可他们不知道,我不光为老边的老伴伤感,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老边啥都好,可就是不懂我的心思。我要是他儿子,他一准得给我张罗媳妇。可我不是。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浑圆的麦秸垛,淙淙的流水,写出村庄的静谧美好,跳荡的日光则传达老边对土地的热爱。B.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时间列举,借老边之口写出先辈们与土地联系之久之深。C.在老边眼中,土地的味道不仅是它自然的味道,还饱含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的劳动与情感。D.老边谈及自己老伴时言语间都透露着深情,而对于自己女儿则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用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脊梁黑得跟鲇鱼似的”“像个魔王”形象地写出老边勤劳又暴躁的性格。B.“鞭子”含有奴役压迫的意味,它让老牛屈服而不敢反抗,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的重要主题。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色彩较鲜明,不论是老边还是老牛的讲述,都能贴合叙述者身份并反映其心理。D.小说行文如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一样,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8.小说是如何展现老边的孤独心理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感”。本小说最后一节让牛有了人的思想情感,从它的视角展开叙事,也给人十足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如何营造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6.D7.B8.①环境烘托。村庄寂静的秋景,嬉闹的黑狗烘托出老边的孤寂之心。②内心独白。老边以自己的口吻讲述了妻子离世,女儿远嫁,就此“没了魂”,表现内心的孤独。③老牛衬托。牛以自己的视角展示自己的孤身一牛的感伤,而老牛与老边相依为命,更凸显老边的孤独心理。9.①生活细节的真实。老牛诉说的事情,诸如老边给它扇扇子、盖被子、老牛挨鞭打等都源于生活中具体发生的,让人读起来有真实感;老牛描述的老边的碗里的玉米糁里有“红薯和咸萝卜丝”“筷子敲碗沿”都属于符合现实逻辑现实描摹,读起来就会产生真实感。②情感体验的真实。从老牛视角看,老边打它时面目狰狞的神态,以及它不敢任性,怕鞭子,理解老边对它的关爱,也渴望能成家有小牛犊,这些都是符合现实中的情感体验的。③人称视角的真实。从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读者易代入其中,跟着牛的所观所感游走,产生一种“真实感”。④环境的真实。在老牛的视角下,农村的耕作的土地、村民槐树下吃饭聊天的场景,都是现实农村环境的反映,体现出真实感。⑤主题的真实。小说通过牛的视角来展现人与土地的深情,也从自己的心理体悟展现了生命孤独的主旨,这主题是真实的。【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于自己女儿则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错误,根据原文“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只能看出老边对女儿的疼爱,“恨铁不成钢”则于文无据。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的重要主题”错误。根据小说三部分内容的描写,“老边就这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也是人……好在,我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服老不行了。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可知,小说表现的重要主题是人对土地的深情,以及生命的孤独之感。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之心理描写的能力。可以从内心独白(直接描写)、环境烘托、动作暗示、语言暗示、人物衬托等角度展开分析,此外还要根据文本中具体的内容展开分析。由原文“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谲”“几条狗在追逐嬉闹……”可知,开篇环境的描写充满静谧,狗的追逐嬉闹声更显出环境的清静。通过环境烘托,村庄寂静的秋景,嬉闹的黑狗烘托出老边的孤寂之心。由原文“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有多俊,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年,一头栽地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可知,老边自述妻子早逝,女儿远嫁,孤身一人,就此“没了魂”,与牛为伴。通过自述,读到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寡老人,表现内心的孤独。由原文“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老边有时抱着我的头,把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福”“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可知,通过老牛的自叙,感受到老牛也是孤身一人,但老边对它好,与老边相依为命,反过来更显出老边的孤独,只有一头老牛与其为伴。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种真实源于生活、环境、情感、细节、叙事视角情感体验、主题等。由原文“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我身上,怕我冻着”“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碗里盛着玉米糁,玉米糁里还有红薯和咸萝卜丝”“他们唠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可知,老牛自述的内容贴近生活的实际,细节描写“扇扇子、盖被子、碗里的玉米糁”等都是农村生活的具体生动的描绘,都属于符合现实逻辑现实描摹,让人读起来有真实感,故感到真实是由于“生活细节的真实”。由原文“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狞,青面燎牙,像个魔王”“我服了,怕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可知,作者把老牛塑造成有真实的人的情感,老边打它的时候,它感到老边是狰狞的,它害怕鞭子,懂得主人对它的好,甚至由老边倾诉对老伴的思念想到自己也想成家,有小牛犊。如此细腻生动的情感描绘,都是符合现实中的情感体验的。由原文“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我知道这老头叫老边”“我不喜欢”“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可知,老牛视角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故事叙述者也是主人公,所讲内容为亲历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老牛”一节,读者跟着牛的所观所感游走,产生一种“真实感”。由原文“上午犁了半晌地”“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可知,老牛的视角下所看到的景物及生活环境都是真实的,农村特有的耕地、大槐树下吃饭和家长里短等为读者营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体现出真实感。由原文“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不耕地,要我有啥用?我是耕地的命,老边也是”“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可知,老牛一辈子在土地上耕耘,他的主人也是在土里寻找食物的农民,两个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命,成为彼此的唯一。小说通过牛的视角来展现人与土地的深情,也展现了生命孤独的主旨。故主题是真实的。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司马迁发愤郭沫若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他的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在司马迁把书案上的稿件略加整理着的时候,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肚子挺得很高。这胖子便是做着益州刺史的任少卿了。当时的地方官每年正月要进京朝见一次,他是才从四川来到长安的。司马迁立起身来迎接着他,两人拱手对揖。“少卿你几时进京的?”“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没有回答出下文来。“我记得你要长我两岁的,我今年三十七,你不是三十九岁吗?”“是啦。”“但你看来却只有三十岁的光景啦。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大约是应着“心广体胖”的那句古话啦。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你的声音也变了。子长,宫里的姑娘们一定是很欢迎的罢?吓吓。”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全没有想到他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不免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说李陵的投降怕是策略的投降,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就是皇帝御用的秘书长。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汉武帝对于刑余之人的这样重视,不用说是看上了司马迁的文才,然而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司马迁已经受宫刑了。皇帝的周围是有很多妃嫔的,假如要选用有文才而又完整的人,那岂不是自寻烦恼吗?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司马迁的感触却和寻常不同。得官的重大原因是由于受宫刑已使他感觉着双重的侮辱。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这些侮辱,这些愤慨,他是很想努力把它们忘记的,然而总有些东西要时常向他把它们提起来。任少卿一和司马迁对坐着,又好像突然想起了一样,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我还忘记了啦,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们的天官冢宰,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这又是射中了伤痕的一箭。“老兄的荣升,真是我们交游辈的光宠啦。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仅相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司马迁的愤慨这时候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少卿进京的时候自己在狱里,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照顾的。“少卿,”司马迁说着,“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便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我受了皇上的知遇,是因为我受了宫刑,你明白吗?”少卿听着司马迁的这般愤愤的语句,他惊愕了起来。连忙摇着头说:“老兄,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①啦!”“哼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你用不着那样害怕。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功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是,是,是。”少卿被司马迁的气焰压倒了,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1936年4月26日(有删改)注:①君子不能轻发言,有人耳朵贴墙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任少卿嘴上说司马迁是“交游辈的光宠”,但他一再揭司马迁的伤疤,可见并不是真心诚意来恭贺,只是为了巴结他。B.司马迁认为《史记》是“永远不朽的书”“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C.司马迁说自己被任命为中书令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看似对皇上充满感激,其实满怀愤慨不平之情。D.小说称赞司马迁受屈辱而发愤著述《史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人身上铸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格追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采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刻画任少卿,将一个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小心谨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B.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司马迁和任少卿两个不同的人物。C.任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通过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的不赞同。D.小说开头由司马迁写《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开始,以介绍《史记》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8.小说对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分)9.小说插叙了司马迁受宫刑和被超拔为“中书令”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6.B7.A8.①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对司马迁的脸色、声音、体质的描写,写出了司马迁受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刑罚对司马迁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司马迁与任少卿的对话,尤其是最后对《史记》的介绍,塑造了司马迁坚强隐忍、坚贞不屈、不畏权势的形象。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侧面描写也可得分)手法塑造人物。小说通过描写任少卿和其他亲戚故旧的阴暗、卑鄙与丑陋,突出了司马迁的高尚、隐忍与坚贞。9.①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插入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司马迁外貌的变化,解释了司马迁坚持写《史记》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好的突出了司马迁正直、隐忍与不屈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③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在司马迁与任少卿的交谈中对往事的插入回忆,避免了平铺直叙。④暗示主题。作者通过皇上对司马迁的处罚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