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贵州省黔南州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光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光近蒙圣恩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注释】①此处指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藩镇大臣A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B天子出C其议以示执政D而介甫遽悻悻然E不乐F引疾卧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不相同。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相同。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类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误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2)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14.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答案】10.BDF11.C12.D13.(1)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2)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14.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②深层意图:用自己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者”用于上句句尾,“天子”是下句主语,在B处断开;“执政”作“示”的宾语,在其后D处断开;“引疾卧家”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介甫”,意思完整,在其前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察:察觉。/察:察举、举荐。句意: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以前的太守名逵,考察并推举我为孝廉。B.正确。被:蒙受。/被:同“披”,披散。句意: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屈原披散着头发,一边走一边低吟,到达了水泽边。C.错误。谢:道歉。/谢:告诉、告知。句意: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D.正确。句意: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错误,由“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可知,原文是说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而司马光自己与国武子相似,表达了即使不得好死也要向王安石进言。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患”,祸害,祸患;“安”,怎么。(2)“是非”,对错;“窃”,私下;“为”,认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的语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其表层含义和真实意图。结合“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俟命而已”可知,(对于书中所言)介甫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作者等候命令就是了,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结合前文“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可知,其深层意图就是表明了自己的不介意王安石迁怒于自己,用自己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参考译文: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怀着惶恐的心情再拜于介甫参政谏议阁下: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但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您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鉴察,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之意,然后才出来办理公务。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士子、庶民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心情更加忿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奋战天下的人,跟他们分个胜败,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准备委任为枢密副使。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对于书中所言)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言不尽意。我内心惶恐,谨再拜。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材料二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文中指游学,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词义相同。B.召试,文中指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C.便,文中意为满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词义不同。D.古文,与下文中的“时文”相对,苏舜钦和欧阳修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舜钦少年时即有大志。在二十一岁那年,玉清昭应宫遭灾,他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之后河东发生了地震,他又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B.苏舜钦和刘巽因私用公款被以监守自盗罪开除官籍,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知名人士,因这件事获罪流放的有十多个人,这是苏舜钦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C.苏舜钦在苏州时,常将愤懑的心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人们往往为之惊奇。他还擅长书法创作,日常所写的诗歌都被人们争相传看。D.天圣年间的学者依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来写文章,还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苏舜钦与苏才翁、穆参军创作古歌诗、杂文,与流俗不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2)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14.对于苏舜钦因罪被除名的事,他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A12.C13.(1)王拱辰侦察到这个情况,就暗示他的下属鱼周询等人上疏检举苏舜钦,想趁机动摇杜衍。(2)当时的人很是非议嘲笑他们,但苏子美并不理会。14.①世人:认为判罪过于苛刻;②王拱辰:高兴,认为已将对手一网打尽;③欧阳修:叹息流泪,感到可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舜钦娶宰相杜衍的女儿为妻,杜衍当时与范仲淹、富弼在朝中,多引荐一些一时有名的人物。“舜钦娶宰相杜衍女”,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C处断开;仲淹和富弼是两个人,故中间E处断开;“在政府”是“衍”的谓部分,到此句意完整,其后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词义不同。游学。/交往。句意:一时的豪俊之士都跟着他们去游学。/秦朝时,他和我交往。B.正确。C.正确。满意。/言辞敏捷。句意: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满意杜衍他们的行为。/口才很好文才也很出众。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日常所写的诗歌都被人们争相传看”错误。原文为“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句子大意为苏舜钦每次酒酣动笔所写的字都被人们争相传看,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廉”,侦察、考察、查访;“劾奏”,上疏检举、弹劾;“摇动”,动摇、打击。(2)“非”,反对、非议、责难;“而”,表转折,但;“顾”,理会、关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归纳提炼能力。结合“世以为过薄”可概括出,世人认为判罪过于苛刻;结合“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可概括出,王拱辰高兴,认为已将对手一网打尽;结合“此其可以叹息流涕”可概括出,欧阳修叹息流泪,感到可惜。参考译文:材料一:苏舜钦字子美,是参知政事苏易简的孙子。苏舜钦少年时即慷慨有大志,状貌也长得奇怪魁伟。宋仁宗天圣年间,学者们写的文章都有追求对偶多的毛病,只有苏舜钦和河南穆修喜欢写古文和歌诗,一时的豪俊之士都跟着他们去游学。苏舜钦开始做官是以父亲的关系任补太庙斋郎,后调任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遭灾,苏舜钦这时年正二十一,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苏舜钦考取了进士,改任光禄主簿,做长垣县令,又迁大理寺评事,监督在京的店宅事务。仁宗康定中,河东发生了地震,苏舜钦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范仲淹向仁宗推荐苏舜钦的才能,仁宗皇帝召苏舜钦面试,委任他为集贤院校理,监督进奏院。苏舜钦娶宰相杜衍的女儿为妻,杜衍当时与范仲淹、富弼在朝中,多引用一些一时有名的人物,想改革朝中政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满意杜衍他们的行为。适逢进奏院祭神,苏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用了卖旧文件的公家的钱,晚上大会宾客。王拱辰侦察到这个情况非常高兴,就暗示他的下属鱼周询等上疏检举苏舜钦,想趁机动摇杜衍。皇帝把这件事情下到开封府去审理,于是苏舜钦和刘巽都以监守自盗罪被开除官籍,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知名人士,因这件事情得罪和被流放四方的有十几个人。当时的人都以为这件事情处理得过于苛刻,可是王拱辰等却高兴地说:“我们这一次一网把他们打尽了。”苏舜钦既被废除,居在吴中。第二年,苏舜钦得任湖州长史,不久去世。他数次上书论述朝廷的政事,在苏州买水石做沧浪亭,更加发奋读书,经常把他愤懑的心情表现于诗歌中,他的诗歌非常豪放,往往使人为之惊奇。他又善于草书,每次酒酣动笔,所写的字都被人们争相传看。及他贬谪而死,世人都惋惜他。材料二: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使人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欢喜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在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不顾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不良影响,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爱好牵着走,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自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役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14.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答案】10.BEG11.D12.B13.(1)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2)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14.①贪得无厌②刚愎自用③才胜于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索地”的主语应为智伯,而“无故”是“索地”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地”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诸”是修饰“大夫”,“必惧”是“大夫”的谓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惧”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与”的主语为“吾”,宾语为“之地”,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地”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智伯”的谓语为“必骄”,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对着/先前、刚才”;句意: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B.正确。均为“兼指双方”;句意: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C.正确。“约定/服丧满一年”;句意: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D.“意思相同”错误。“不偏不倚/普通、平常”;句意: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错误。由原文“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可知,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赵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骄”,使……骄傲;“图”,图谋。(2)“然”,这样;“遂”,成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可知,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可见,智伯贪得无厌导致亡国破家。由原文“役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可知,段规认为智伯不仅贪财好利,而且刚愎自用。所以,智伯刚愎自用导致了亡国破家。由原文“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可知,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因为才胜于德。所以,智伯才胜于德导致了亡国破家。参考译文: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习惯于得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这样以后我们能够免于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了。”韩康子说:“好。”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魏桓子说:“对。”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很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谁能和我同心?还是到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过的地方。”于是逃往晋阳。这之后,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了智伯军中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赵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大败智伯军,于是杀死智伯,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中(往往)没人能分得清,一概称他们为贤明,这大概是错用人才的原因。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泽出产的竹子,是天下的刚劲之物,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头,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之物;棠溪出产的铜,是天下的精锐锋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炼铸造,不磨砺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贵州省2024届重点高中高三4月联考(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材料二:魏高宗起太华殿。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一夫不耕A或受B之C饥D况E四万F人之劳G费H可胜道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少时气度非凡,崔玄伯见到他后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成一代人杰。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高允认为不可,并以太祖为例进行劝谏,皇帝采纳了高允的建议。C.朝廷中有人上疏激烈地批评高允,魏高宗以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肯定了高允是真忠臣D.入仕多年,与高允同时期被征召的人大多身处高位;而高允却多年没有升迁,担任郎官。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2)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答案】10.ADH11.C12.B13.(1)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饥荒年成,又担忧什么呢?(2)高允说话有时太激烈恳切,皇帝(魏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身边侍从把他扶出皇宫,但是始终好好地对待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饥饿,更何况四万人的花费,怎么可数得了呢!“一夫不耕”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或受之饥”为主谓宾句子,“或”作主语,“受”作谓语,“饥”作宾语,D处断开;“况四万人之劳费”句意完整,“况”,意思是“何况”,一般放在分句句首,用于引出下文,“四万人之劳费”偏正短语作宾语,H处断开;“乎”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可……乎”为固定句式,意思是“怎么可以……呢”,中间不断句。故选A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都解释为“背着”。句意:身背书籍。/头发花白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B.正确。C.错误。了解,知道/检查,反省。句意:魏高宗知道后。/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魏高宗想要大起宫室”错误,根据原文“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应该是郭善明劝说魏高宗大起宫室。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公私”,官府和百姓;“虽”,即使;“何忧”,宾语前置句,应为“忧何”。(2)“痛切”,激烈恳切;“不忍闻”,听不下去;“遇”,对待。参考译文:材料一: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高允十几岁时,护送祖父灵柩回到本郡。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魏世祖的心意。于是魏世祖问高允:“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饥荒年成,又担忧什么呢?”魏世祖认为他说得好。材料二:魏高宗建筑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生性机巧,游说魏高宗大肆建造宫殿。中书侍郎高允劝谏说:“太祖开始建立都城时,所有营建,一定是利用农事的闲暇。何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已足够供朝会之用,西堂、温室已足够供游乐休息之用,紫楼已足够供远望之用;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来,不可急促。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饥饿,更何况四万人的花费,怎么可数得了呢!这是陛下所应当注意的事。”魏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允喜爱直言进谏,朝廷事务有不好的,高允就要求见魏高宗,魏高宗常屏去左右单独接待他。有时从早上到黄昏,有时一连几天不出皇宫,群臣都不知道他们的谈话。高允说话有时太激烈恳切,皇帝(魏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身边侍从把他扶出宫,但是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当时有人上书激烈批评高允,魏高宗知道后,向群臣说:“君主和父亲是一样的。父亲有过错,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劝谏?而偏偏私下在隐蔽之处劝谏,这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让天下人都知道吗?至于侍奉国君,何尝不是这样!如高允,就是忠臣。我有过失,他未尝不当面直言,甚至有时有些话,我已经难以接受,但高允并不回避。我(由此)知道自己有过失,而天下人不知道,(这)难道不叫忠吗?”

和高允同时被征用的人都做到大官,被封候,他部下官吏一直到刺史、二千石官的也有数十百人,而高允任郎官,二十七年中从来没有升官。魏高宗向大臣们说:“你们拿着弓刀站在我的左右,只等我高兴的时候,请求官爵,高允执笔辅佐我国家有数十年,贡献不小,不过郎官,你们不觉得惭愧吗?”于是魏高宗任用高允为中书令。贵州省贵阳一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①,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治。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②江涘。登岸,谒子陵祠。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惜。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③。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选自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有删改)[注]①唐宰相鲁公:借唐宰相颜真卿代指宋宰相文天祥。文中“公”指文天祥。②榜:浆,代指船。③《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作《季汉(宋)月表》。“季汉”实指“季宋”。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材料二: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兹游A亦良B伟C其为D文词E因以达E意G亦诚H可悲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文中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意思相同。B.卒,最终,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不同。C.三,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三”意思相同。

D.薄,文中指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首先追述了作者与文天祥的交情,营造了一种“悲歌慷慨”的情绪氛围,既交代了写作因由,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B.材料一作者与友人为祭悼文天祥做了筹划与安排,在西台行跪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