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德阳市2024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反诈乌龙赖海石有一段时间,电信诈骗非常猖獗。“猜猜我是谁”“转账到安全账户”等等套路轮番上演。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从未中招。如果有兴趣,我还会把骗子玩得团团转。那次,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直呼我名:“大海,忙不忙啊?”对方声音嘶哑,我问:“你是谁?感冒了吗?”他说:“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哎,昨晚荔枝吃太多,上火了。”我心里已明白八九分,便想耍一耍他:“你在家吗?你是不是李大明啊?”——其实我的同事李大明此时就坐在我旁边的办公桌前。“嗯嗯,我在家,我是大明,我现在遇到一点麻烦……”对方是骗子无疑了。我打开了免提,示意同事们一起听。我说:“有什么麻烦,我能够帮到你吗?”他说:“我昨晚喝醉了,跟人打架,把人家打住医院了,你能不能汇……”我打断他的话:“我正想打电话告诉你呢,我上次借你的三十万元,本来说好下个月还给你的,我现在有钱了,提前还给你,今天早上已叫我老婆送去你家了。”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没有反应过来:“你说送了多少钱过来?”我一字一字地说:“三——十——万——元,我是欠你这个数吧?’他说:“对,对,三十万。”我说:“估计现在快到你家门口了,你别走哦!领导来啦,先挂了。”同事们哈哈大笑。我公安局的朋友老刘,说他们最近搞警民共建,抓电信诈骗,若我有线索请配合。我问怎样配合?他说把我手机和他们系统联网……如此这般。这天,机会来了。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一接通,对方就说:“大海……”嗓子嘶哑,明显又是骗子。我一边问“你是哪个”,一边按老刘教的方法接入他们系统。对方说:“你小子,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我说:“知道知道,有什么事?”他说:“我甲状腺做了手术,声音哑了,医生说三个月会正常,现在都半年了,还不见好。人家说如不赶快治好,一辈子都会哑声。听说进口的甲状腺素药有用,我想买点试试。可钱不够,你能不能寄点钱过来?我现在就在银行。”我知道他编一大堆“手术”“药”之类的话,目的就是:要钱。而且已经在银行等着了。这时,公安那边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骗子的位置已锁定,因骗子在外地,要协调那边的公安协助抓捕,需要时间,叫我尽量拖住,三十分钟内不要让骗子挪地,别让他溜了。我对骗子说:“钱不是问题,要多少?”他说:“两千元吧。”我说:“你不要走,我回去宿舍拿银行卡,马上回来转账。”他说:“哦,那我等等……”放下电话,我激动不已,盼望骗子马上被绳之以法。二十多分钟后,我接到指示,那边便衣公安已到位,要我继续通话好让他们找到骗子。于是我拨通了电话:“喂,我银行卡拿来了,你报卡号过来,我这就转账。”于是他一字一字地向我报一串数字,报着报着,听他那边吵了起来:“……你们抓我干什么……”我知道,那边“收网”了。晚上,老刘打电话叫我过去单位和他一起去喝庆功酒。我驱车过去,老刘一见我,就拉着我的手走,说:“花了好半天才把骗子接回,我带你去见见他。这骗子,还赖上你了,冒充是你父亲。”我见到那人,脑袋“嗡”的一声:他真是我父亲。我说:“爸,您怎么搞起诈骗来了?”“我几时诈骗了?我骗谁了?”父亲哑着嗓子说。我说:“爸,您嗓子怎么这样?”父亲说:“我上午不是在电话里跟你说了吗,甲状腺,手术后声音就哑了。医生说没事,大多数人甲状腺手术后声音都会哑,一般三个月会正常,现在都半年了,还不见好。听说进口的甲状腺素药有用,可钱不够,这才叫你寄点钱过来。”我说:“您没跟我说,我不知道您有这病呀。”父亲说:“这两年多,你回过一次家?打过一次电话?问过我一声身体好不好?寄过一分钱?”我低下头,无言以对。我每天在外瞎忙,真是忙瞎了。我尴尬地看着老刘,恨不得地下有条缝一头钻进去。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和线索人物,这样从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是小说常见的方式,增强了小说叙事的真实感。B.文中写到“嗓子嘶哑,明显又是骗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说明“我”知道又是骗子诈骗,看穿了骗子故意把嗓音作了变化。C.从“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从未中招”到“我每天在外瞎忙,真是忙瞎了”,结构上照应,形成反转,颇具讽刺意味。D.小说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短,表达生动,从打电话时一来一往的语言中似乎能体会到说话人的表情,语言生动可感。8.小说以两次陌生的“电话”构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9.小说反映的是电信诈骗中的信任危机还是亲情危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答案】7.B8.①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在两次电话中展开,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吸引力;②第一次电话与诈骗者通话,以反讽的形式突显“我对电信诈骗的熟悉”,而第二次电话却误将父亲当做诈骗者,突出了亲情缺失的悲哀;③两次电话的对比,突出了小说主题,反映了亲情的冷漠与信任危机,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亲情,过度忙碌生活的讽刺与反思。9.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亲情危机。①小说中父亲与“我”的对话揭示出亲情关系疏离,“我”没有回家、没有打电话问候父亲,更未关心父亲的身体,说明“我”忽视了亲情的维护。②小说结尾父亲质问“我”寄过一分钱吗,强调了“我”对亲情的忽视,突显了亲情危机。③小说通过“我”的尴尬和无言以对,进一步展现了亲情危机的严重性,让读者深刻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维系亲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采用了插叙的方式”错误,“这天,机会来了。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一接通,对方就说:‘大海……’”,从“这天”判断是发生在后面的事情,故小说中是正叙。正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由小说“那次,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这天,机会来了。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通过前后两次的电话,串联起故事情节,使小说在两次电话中铺展开来,第一次是真的诈骗电话,第二次出乎意料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吸引力;由小说“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从未中招。如果有兴趣,我还会把骗子玩得团团转”,然后写“我”与骗子周旋,惹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表明“我”对电信诈骗很熟悉;第二次父亲给“我”打电话要钱买药,结果被“我”当作了骗子,“放下电话,我激动不已,盼望骗子马上被绳之以法”,第二次却是乌龙事件,荒唐地把父亲当做骗子,是因为长久亲情的缺失;之所以连父亲的声音都听不出,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做了手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年多,你回过一次家?打过一次电话?问过我一声身体好不好?寄过一分钱?”,前后两次电话对比明显,在比对中显出主题,第二次的电话显示了“我”对亲情的漠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忽略亲情,过度忙碌生活的讽刺与反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首先是亲情危机。结合“您没跟我说,我不知道您有这病呀”可知,父亲没说,就不知道父亲生病,可见“我”已经好久没有和家里联系,也很少关心父母;结合通过父亲一系列的发问“这两年多,你回过一次家?打过一次电话?问过我一声身体好不好?寄过一分钱”可知,两年多来作为子女的“我”竟然没有和父母联系过,以至于自己父亲的声音都没有听出来,还把父亲的电话当成诈骗电话,造成把父亲当做“骗子”抓起来的笑话,突显了亲情危机;结合“我低下头,无言以对。我每天在外瞎忙,真是忙瞎了。我尴尬地看着老刘,恨不得地下有条缝一头钻进去”可知,此时的“我”既尴尬又惭愧,凸显了主题——亲情危机。综上可知小说告诉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多多关心父母,要维系亲情。四川省遂宁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鞋说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仅仅具有形而下的意义。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进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不合脚的鞋则会挤压、捆缚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人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诫?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9日第4版,有删改)文本二:我为什么写散文?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篇指出自己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是为了对此表达否定,以表达自己对鞋新的认识,体现思想上的自我革新。B.文章结尾处引用谢灵运的诗句,是由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引发的诗意联想,转向警诫我们在有限的生年不辜负鞋履所至的山水。C.文章对“鞋”字的造字技巧进行了思考,既表达了鞋与土地的不解之缘,又彰显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负载着我们的生命的鞋关乎实用也关乎我们的生命与精神体验,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8.画线句中“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9.文本二谈到散文应具有“活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答案】7.B8.(1)“无形的鞋”:喻指人生中的束缚(可引申为限制、规矩等)和人生中的庇护。(2)处理方法:①选择“合脚的鞋”: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②需要磨合、适应:正如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我们要给自己一个适应“无形的鞋”的时间。③不辜负生命中的保护和陪伴,珍惜时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9.①注重在生活的真实(真人真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乡村进礼送鞋的传统民俗、“我”十岁生日收到二娘送的鞋的真实经历、儿时母亲为“我”纳鞋底的回忆。②文章的写作源自心灵的真实:包蕴着作者对自己过去错误看法的真诚省思,对母爱亲情的感激怀念,对鞋哲学意义的思考,以及珍惜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③在文学层面表达优美:文章以“鞋”统摄全文,结构紧凑;旁征博引“文革”旧事、乡村俗语、败走麦城等内容,表达生动准确。【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B.“不辜负鞋履所至的山水”错误,结合文本一“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分析可知,应用意在表达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含义:不合脚的鞋“挤压、捆缚着脚”,穿起来“自虐如受刑”,因此“无形的鞋”喻指人生中的束缚、限制、规矩等;合脚的鞋跟脚、养脚,能保护我们的脚,陪伴我们走完人生长路,“无形的鞋”也喻指人生中的庇护。处理方法:结合“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可知,我们不能选择“不合脚的鞋”,应该选择“合脚的鞋”,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结合“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可知,鞋需要磨合、适应:正如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我们要给自己一个适应“无形的鞋”的时间。结合“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可知,我们应不辜负生命中的保护和陪伴我们的鞋,要珍惜时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文本一选取“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等真人真事来写,在叙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文本一选取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鞋”来写,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内心思考。如对自己曾经把鞋说成是“臭脚的容器”错误看法的真诚省思,得出它是“人生的容器”的深刻认识;通过写深夜母亲认真的为自己做布鞋,表达内心对母爱亲情的感激怀念;通过生活中选择鞋的标准,表达对鞋哲学意义的思考;以对鞋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表达对珍惜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这些内心反思,都源自作者心灵的真实。从文本一的外在层面来看,本文文学层面表达优美。文章以鞋为线索,统摄全文,结构紧凑,这是散文的结构完整之美;文本一内容丰富,以对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选择了乡村习俗、母亲为自己做鞋、“文革”旧事、败走麦城等内容来写,旁征博引,表达生动准确,这是散文的内容丰富之美,体现了散文的“活趣”。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赶水魏佳敏走在云梯岭纵横交错的沟渠上,常会碰见一个人。他头戴斗笠,肩扛锄头,腰挎柴刀,走走停停,不时勾下身子,伸出锄头,往水里拨拉几下,不时又抽出柴刀,挥手朝沟渠两旁的草木树枝劈砍一番。这个人,就是赶水人世根叔。世根叔生肖属龙,今年刚好七十。他身板硬朗,声若洪钟,脸如刀削,棱角分明。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十五湾人集体推选赶水人。按老规矩,各生产队先挑出一人作为候选人,共推选出七人,世根叔是其中之一。七人来到晒谷场中央,排成一行,背靠一长凳,凳上摆有七只饭碗。全寨男女老少人人手持一粒稻谷,依次从七人背后经过,将手中稻谷放进自己认定的人背后的碗中。最后碗里稻谷粒数最多者为胜。那次选中的便是世根叔。人们之所以选中他,是看中他为人公道正派、做事勤快,生肖又是属龙,命相硬。还是按老规矩,每户人家每年支付给他60斤稻谷,算是工资。所谓赶水,就是将从源头引下的山水,沿着沟渠引到各家各户的田里。沟渠粗细不一,有长有短,短的两三里,长的十几里。两三天就要巡视一次。“种田靠水,出门靠嘴。”面对密如蛛网的条条沟渠,要做到田田有水、户户满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是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世根叔就得起床动身,沿着每条沟渠一路巡视,为防草木杂物堵塞,一路还要不断清理,确保水能流到最低处的田块。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每天行程至少有二三十里,一年到头,风雨无阻,常常忙到天黑才回家。赶水二十多年,世根叔熟悉云梯岭上的每条沟渠,知道每条沟渠的粗细、路径,连通着哪些田块。还知道哪些田块需要灌水,哪些田块需要排水。他深知赶水人最重要的就是讲良心,不能因亲疏差别就分水不公。这可不是一碗水端平的事,而是关系到成百上千丘田块用水的大事。世根叔不善言辞,平时沉默惯了,不管谁和他搭话,他都只是嗯的一声,以示回应。但若谁想请他多分点水到自家田里,他总会严肃地回答道:“你莫管,我心里有杆秤的。”别人听了这话,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世根叔似乎天生就是赶水的命,对水有着一种近乎神性的亲近。云梯岭山顶树林里的洗月潭,圆如满月,水色清澄,正是水的总源头。从潭中涌出两脉水,形成米溪,糯溪两脉山泉,如同挂在山崖上的两条小白龙,一年四季长流不断。网决之个出九流入赛前约一亩见方的塘中。塘中莲叶田田,鱼虾群群。水在塘中打个转,这才流入条条沟渠。像血管似的条条沟渠再把水送入每丘田块。当然,所有的水流最终都会流入山谷的云母溪中,直至流入大江大河,百川归海。世根叔常说,水也是一种生灵,别只认为它只知道往低处流,不知往高处攀,其实水化成无形之气后,就会升上天,在天上变成云,化成雨,落下来,如生命轮回一样,又成了有形的水。源于对水的这份虔诚之心,世根叔每次进入山顶查看水源,必到洗月潭前烧香化纸,祭祀水神,以求得水神的保佑。他说,自己赶了这么多年的水,家里从来没有出过什么意外,正是蒙幸水神保佑。依了习俗,寨子里谁家生了孩子,满百日那天,世根叔定会去沟渠里捉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送来,让主人煮成鱼汤,给孩子喝一匙开荤,祝福孩子日后像鱼儿那样清洁活泼,跳出龙门成龙成凤。寨子里某人去世,也定会请世根叔去洗月潭为亡人取水沐身,俗称“买水”。世根叔会一边手持瓜革往一陶瓮舀水,一边嘴里轻声诵念:“革革清水舀入瓮,日精月华洗亡魂。人生原本露一颗,九曲云水尽归依。今日圣水洗亡身,洗去烦恼与疲惫。生生死死一轮回,干干净净登天庭。”世根叔身怀一副菩萨心肠,每每念着念着,定会流下悲伤的泪水。好人终有好报。十几年前,世根叔在看水途中,救下被毒蛇咬伤的邻寨姑娘,这姑娘后来便嫁给了他儿子,还生下一儿一女,让他开心得像是天天吃了蜜糖。世根叔没有啥爱好,平日就是喜欢喝两杯米酒。因分水公道,受人尊敬,谁家来客,或遇喜事,都定会他请去喝上几盅。赶水二十多年,苦累得腿肚上青筋暴凸,如同爬满了条条蚯蚓,腰也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可世根叔每每两杯酒下肚,就会把一切辛苦和忧愁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心里全是满满的欣慰和快乐。只见他醉眼迷离间,端起酒盅,吆喝一声:“值了!干……”(节选自《鸭绿江文学》)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展现二十多年前全寨男女老少公推赶水人的场面,主要是为了突出世根叔为人公道正派、做事勤快。B.作者引用俗语“种田靠水,出门靠嘴”,生动地说明了“水”对农家种田的重要性,从而体现了赶水人的艰辛和肩上担子之重。C.作者通过叙写世根叔到洗月潭前烧香化纸祭祀水神和去洗月潭为亡人“买水”沐身,委婉含蓄地批评了主人公的迷信和愚昧。D.第六自然段通过对洗月潭、泉水和荷塘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云梯岭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烘托出了主人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8.本文作者是怎样塑造世根叔这个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本文语言颇有亮色,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在语言上的个性亮色。(6分)7.(3分)C【解析】“委婉含蓄地批评了主人公的迷信和愚昧”错误,应改为:表现了世根叔对水的虔诚敬畏和身怀一副菩萨心肠。8.(6分)【参考答案】①开篇用白描的手法,简洁勾勒世根叔赶水的典型画面,定格其典型形象,引出对他赶水生涯的叙写。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典型细节,刻画世根叔的公道正派、勤劳敬业和无私奉献。③通过寨子里人们对世根叔的尊敬和请他喝酒,侧面烘托其赶水公道正派和深得人心。(每点2分)9.(6分)【参考答案】①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②本文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感强。③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与世根叔的身份和性格高度契合。(每点2分)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本一:守翻口①孙犁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他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儿,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说:“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的,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的,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哎呀,敌人追我!’,一边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这是什么时候!不管谁来搞破坏,我都得把他打回去。“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来了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信不信。’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他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做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我能上这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你们忍心吗?’”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颤抖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泪,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我在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文本二:记得我初入新闻记者行列时,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孙犁先生的《游击区生活一星期》这篇文章来“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群众的斗争精神。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7.请简要概括三槐的形象特征。(6分)8.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6.C(“肖像描写”分析错误。文本一中在刻画“内线”这一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并未涉及“肖像描写”。)7.①革命意志坚定,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摇;②斗争经验丰富,从容应对敌人的突然“清剿”;③心系群众安危,勇于挺身而出保护乡亲;④讲究斗争策略,与敌人斗智斗勇,令其无功而返。(每点2分,三点满分)8.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真切记述事件过程。文本一以第一人称“我”——“战地记者”孙犁的视角记述了和三槐一起下横洞躲避敌人“清剿”的经过,真切记述了事件过程;②多用事件亲历者的原话,不作过多的修饰和评论。文本一中使用了大段大段的人物语言讲述故事,大都是事件亲历者三槐在讲述,“战地记者”孙犁似乎只做记录。③打破传统的新闻结构,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文本一,“战地记者”孙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读者代入地道里,带来一般客观叙述无法达到的现场感和体验感。(每点2分)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布莱克·沃兹沃斯(英)奈保尔一天下午大概四点钟的时候,米格尔街来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他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们家院子里来么?”他身形瘦小,衣着整洁,戴一顶帽子,穿一件白衬衫一条黑裤子。我问:“你想干嘛?”他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我跑上台阶,喊道:“妈,有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妈妈走出来,上下打量他,极不友善地问:“你要干嘛?”那人说:“我想看看你们家的蜜蜂。”我看出妈妈有些不放心。她对我说:“你待这儿,看着他点。”那人说:“谢谢您,太太。您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我们一块看蜜蜂。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大概有一个小时的光景。那人说:“我喜欢看蜜蜂,能一连看上好几天,还有蚂蚁、蜈蚣什么的,你喜欢看吗?”我摇摇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他站起身来说:“我是诗人。”“你叫什么名字,先生?”“布莱克·沃兹沃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我就是看到一朵像牵牛花一样的小花,都想哭出来。”我问:“为什么哭?”“等你长大就会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让你哭出来的。”我说:“你真认为我是个诗人?”“你像我一样有才华。”他说,“你喜欢妈妈吗?”“她不打我的时候,喜欢。”他从后裤兜里掏出一张印有铅字的纸片,说:“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最伟大的诗篇。我打算贱卖给你,只要四分钱。”我跑进屋,说道:“妈,你想花四分钱买一首诗吗?”妈妈说:“你听着,告诉那个该死的家伙,赶快给我夹起尾巴滚出去。”我对沃兹沃斯说:“妈妈说她没有四分钱。”沃兹沃斯说:“这就是诗人的遭遇。”后来,沃兹沃斯走了。我希望还能再见到他。大约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下午,放学路上,我又看见他了。他说:“我院里有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芒果树,现在芒果都熟透了,红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我就为这事在这儿等你,一来告诉你,二来请你去吃芒果。”他住在阿尔贝托街上一间小屋里。院子里绿荫荫,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一株可可和一株李子,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里。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多味美,我一连吃了六个。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你窜到哪里去疯玩啦?去,给我把鞭子拿过来!”她打得真够狠,我从家里逃出来,来到沃兹沃斯家。沃兹沃斯说:“别管啦,我们一起去散散步!我们到草坪上躺会,看看天空,我想让你猜猜那些星星离我们这里有多远。”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记了一切,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如此骄傲和愉快。我的气愤一扫而光,我忘掉了眼泪,忘掉了刚刚饱尝过的那顿鞭挞。忽然,一道光打在我们脸上,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我们赶紧站起来。“你们在这干嘛?”警察问。沃兹沃斯说:“已经四十年了,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很喜欢他的小屋。有一天我问他:“沃兹沃斯先生,你为什么在院子里留这么多野树?”他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个男孩遇见一个女孩,他们深深相爱,后来就结婚了。他俩都是诗人,少年喜欢文学,姑娘喜欢花草树木。有一天,女诗人对那位少年诗人说:‘咱们家里又要增加一个诗人啦!’但是,那个小诗人并没有出生,因为姑娘死了,他也随她而去。少年非常难过,决定从此再也不去动姑娘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这样,花园留下来了,花草、树木没人管,越长越高。”我看着沃兹沃斯,当他讲这个动人故事时,他显得更加苍老。有一天他对我说:“我准备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我正在写一首诗。每个月写一行,到现在,我已经写了五年啦。”我问:“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他仰起头看着天空说:“往昔深邃而奇妙。”我说:“是行很美的诗。”沃兹沃斯说:“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感受全部倾注到这行诗句中去,这样二十二年后我就会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篇。”我充满惊叹之情。后来,我们像往常一样去散步,我又问:“这个月的诗写好了吗?”他没有吟诗,只是说:“噢,就要好啦,你知道,就要好啦。”从此,我再也没有听到那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我觉得他一天天老下去。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哭。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他没有看我,而是透过窗户看着那株可可树,喃喃地说:“二十岁的时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突然,我敏锐地感觉到了,死神已经爬上了那张憔悴的脸。他看着我,看着我满含眼泪,挣扎着坐起来。他把我搂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说:“你想听我再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么?”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他说:“我给你讲完这个故事,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么?”我点点头。他说:“以前我给你讲过一个关于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你还记得吗?那不是真事,是我编出来的。还有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最好笑的事情?”他的声音中断了。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场。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一年以后,我又来到阿尔贝托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栋小房子了。一幢两层楼房代替了它。芒果树、可可树还有李子树也被人砍伐了,留下一片水泥砖地。一切都好像表明,沃兹沃斯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改编自奈保尔《米格尔大街》)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沃兹沃斯虽如“流浪汉”般生活落魄,但他出现时“衣着整洁”,说明他本质上依然保持着诗人的尊严。B.“妈妈”对沃兹沃斯抱有戒心、口出恶言,狠狠责打与他同玩的“我”,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冷漠的现实。C.沃兹沃斯带“我”仰望星空以安抚“我”,却遭到警察质问,他答非所问,是他对世俗规则秩序的反抗。D.沃兹沃斯临终前告诉“我”他所讲故事是假的,是不希望“我”重蹈覆辙,也体现了他诗歌理想的幻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我”、沃兹沃斯、母亲三人间的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沃兹沃斯一个是深谙世俗却依然保持着童心的中间人物。B.沃兹沃斯的“小房子”多次出现,从“我”初见它到它被拆,折射出了沃兹沃斯的生活经历,使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C.沃兹沃斯打破“谎言”的结局出人意料,结尾处“好像”一词,并不是否认沃兹沃斯的存在,而是富有悲剧感的诗意表达。D.小说通过“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回避了生活的残酷本质,这与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表达效果一致。8.文中多次提到“哭”,展现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对话在小说叙事中有独特效果,本文的对话颇有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好处?(6分)6.C(“对世俗规则秩序的反抗”错误,沃兹沃斯并非有意反抗,而是追问人生意义,这符合诗人的思维方式。)7.D(“回避了生活的残酷本质”错误,儿童视角的单纯更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冷漠与残酷,更能触摸到生活的本质。)8.①当“我”去看望虚弱地躺在床上的沃兹沃斯时,“我”“想哭”且“满眼含泪”,是因为他是“我”的知交,而“我”却只能看着他在潦倒中一步步走向死亡,因此“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②当沃兹沃斯为安慰“我”而亲自否认自己的爱情故事时,“我”“大哭一场”,是因为他放弃了“最伟大的诗”,他所追求的诗意人生败给了社会现实,因此“我”为他理想幻灭的结局而难过伤心。③小说最后“我”“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与先前“我”不理解沃兹沃斯之哭,形成心理变化,是因为“我”在与沃兹沃斯相处过程中受他启发,开始对自然、对生命、对万事万物有了更强的理解和共情能力,“诗人”气质增强,因此面对沃兹沃斯的现实之痛,“我”心中的悲伤之情更加浓烈。9.①小说通过大量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使行文更简洁。沃兹沃斯的经历、“我”与他的交往故事、“我”的成长与变化,都借由对话得以呈现,事件内容集中连贯,情节发展迅速。②小说通过对话组,在叙事中形成间隔,更具代入性。读者会代入沃兹沃斯和“我”的对话角度,去体会双方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交集,拉近读者和小说的距离,增强叙事的生动性。③小说在对话上呈现出大量的对话与必要的叙述相穿插的特点,既使小说的主体事件内容丰富完整,又能将两位人物具体遭遇的细节设置留白,留给了读者对其命运的想象空间。(从叙事节奏变化回答亦可)四川省内江市2024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梁鸿早上九点多钟,工厂已经在井然有序地运转。娟子的儿子也在车间。他穿着绿色的碎花T恤,牛仔短裤,在整个车间飘忽来去,一刻也不停。此时他正躺在一堆布料里,跷着二郎腿,双手抱头,头在布堆里不断地晃着,以找到最舒服的位置。正在忙碌的娟子朝他大喊,让他起来。他却得意地看着我,腿不断晃动着,镇定也很显摆的样子。娟子看他不为所动,就过来拉他起来,却差点被布料绊倒。小家伙哈哈笑起来,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就跑,娟子又去拉他。儿子跑,年轻的母亲追,母子俩在车间跑个不亦乐乎。娟子个子矮小,抓不住她灵活的儿子,气得大叫,但从旁边看,就像两个小伙伴在玩逃跑游戏。和母亲追打一会儿,小家伙跑到机位这边,先是依着一个女工,抱着女工的腰,头靠在她的后背上,回头向母亲做着鬼脸。然后,躺到女工旁边的长板凳上,又是双手抱头,腿跷着,一副悠闲的模样。过了一小会儿,小家伙从板凳上一跃起来,拿起剪刀,蹲在女工操作的机器前面,开始干起活来。地下是一堆缝合好的衣片。为节约时间,女工们都不剪断衣片之间的连线。小家伙麻利地拎起这白色的衣片,把中间的线剪掉,再把衣片铺在地上,然后再剪,剪断之后,两只小手捏起衣片的两角,两边比划着,摞在前一个上面。他蹲在这堆衣料前,稚气的脸上显现出和他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和投入。身体左一下、右一下,拎、剪、捏、对齐,最后放下,非常娴熟。很快,他面前就摞起一叠整整齐齐的白色衣片。那女工悄声对我说,娟子担心孩子老在这儿白吃白住,老板不高兴,就让小家伙干点活。补习班放学回来,作业做完,剪剪连线,活也不重,不会累着。小家伙几乎把剪线的活儿给包下来了。但还是贪玩,总是干一会儿就跑了。我在他面前蹲下来,笑眯眯地看着他,试图和他聊几句。“你叫什么名字?”“钱保义——”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很细,末一个字拉长,软软的,很好听。一只手还在拎那白色的衣片,另一只手拿剪刀剪着。“上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