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佛入涅槃是指回归什么佛土?2.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3.请通过比喻说明,我们想解脱轮回必须要依靠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4.放松的要领是什么?5.修法念处时,什么越多越好?什么越少越好?6.今生能够遇到密法,为何说这种福报不可思议?请引用教证说明,与密法结上善缘的功德。你对密法的信心如何?7.夫妇母子,有的说是前世因缘,有的说是前世怨仇,究竟哪一说为对?8.人死后神识投胎,是在所投之胎降生时神识才去,抑或是所投之胎初成时神识即去?9.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10.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卜相士所判断之命运否?1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哪个佛说,在什么地方说?12.万事一场空,自古皆然,若要说破,人之进取心,岂不失掉,世界还有繁荣之望乎?佛教专提倡空,这等消极主义,恐怕于现代国家生存条件不合,可不可加以改良?13.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14.什么是流转门与环灭门?15.苦乐二受是怎么产生的?16.有人说“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这话对吗?17.要想深刻体会地狱的痛苦,首先必须有什么前提条件?为什么?你做得怎么样?18.有些人认为:“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紧,忏悔再受就行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19.我们在坐车或乘飞机时,看到外面的美丽风景,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20.有些人想:“虽然我因放逸等过错会堕落,但没什么大问题,诸佛菩萨和上师会救护我的,上师会加持勾召我,让我转生到净土,所以我现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着那么苦修。”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1.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听到有人念()的()而开悟。22.佛力六神通是否真实?现今有如此高僧否?而科学上其所以然又如何解释?有专门书籍否?与禅理有何关系?23.「法身」是:()的聚集,「报身」是()的聚集,「应化身」是()的聚集。24.人死之后,有三种力量会决定他的上升或下堕:()A、随重业B、随习气C、随意念D、以上皆是。25.照因果法今生得人身是前生持五戒之因,若然提婆达多前生恶心害佛不持杀戒,何故亦能得人身耶?26.友人某君问生死轮回,事涉渺茫,有何可证?27.友问:‘地球上之生物数目与时俱增,以人而论,如我国人口前称四亿七千五百万,今则号曰六亿之谱,岂四亿余之神识能增为六亿乎?若言他方来;他方迢迢远隔或竟连南瞻部洲之名亦未尝闻之,何能受牵而来哉,纵他方三宝昌隆众生得知娑婆之苦,其心当不向往,即轮回六道,亦应在其附近复为熟悉之环境,何不惮烦,若是远来娑婆世界哉?综言之,所谓神识既可由四亿增至六亿,便非无始以来染污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性,故知识性之说实为虚妄。’余答:神识轮回幽隐难知,如大海之波,时多时少,多时水何曾增,少时水何曾减,真际如水不减不增,俗事如波,万千变化,细思,此理当可明了友言,汝以抽象之理夺具体之事,诚难使人悦服,理果真理必不碍事,请就人数增加之事说明其增加之理可乎,余默然无以应为之奈何?28.比丘尼身,居士向其顶礼时,应怎称呼?29.妈祖,关帝,城隍一类的神,是属于阿修罗道呢?还是天道?世人杀生祀神,这杀生的罪过,应归神负?抑是人负?30.用怎样的心情来吃食物?31.佛陀在经中说倘若自己的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平时散心念佛持咒磕头,是否一点功德都没有?为什么?32.除了西方极乐世界,十方无量佛土,亦有如娑婆,分为三界吗?33.全真道的创始人是()。A、丘处机B、王重阳C、马丛一D、谭处端34.有人说:“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这话对吗?35.藏传佛教有什么特点?36.“亲人死后一定要大声地哭,以此才能表现你对他的依依不舍,不哭的话,太没有人情味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你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37.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著的对境时,应该怎么做?38.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39.有人说:“佛教弟子以与人不争为美德。”所以不应该争辩,这话对吗?40.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41.弥勒菩萨住在()A、四天王天B、忉利天C、兜率天。42.佛教对于外(异)教态度如何?43.空与空性是怎么一回事?44.从化石考据中,说明人从猿猴变化而来,三皇以前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蛮争触斗,显系从洪荒野蛮之中日益进化。此与业感缘起,同合科学。未悉华严经中论人从天降如何记载?(后学无华严经。)是否有断章取义之弊。且释尊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文化亦仅数千年,洪荒野处,人兽几稀,释尊亦必有所见,断无如此不合因明(逻辑)之见。如断章取义,固持一说,我等又拿不出更科学的论据来推翻考古学的证据,处此科学时代又遇障矣。45.为什么说狭义的三界是由我所构成的梦幻世界?46.正知与正念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47.庙宇所打之鼓,该皮实系牛皮,纵然不是牛皮,亦是众生之皮。众生之生命已经死去很久,所剩之皮,仍被吾人每日敲打,似乎有点心内不安。是否可能诵经念佛时亦能拔济彼之魂魄解脱往生否?48.请与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对比,说明菩萨更应值得赞叹。49.大德一再强调修大乘法门须发大心,上求下化,足征大德行大菩萨道;唯‘度众’须有大智慧及具备相当条件,非一般凡夫当生所能如愿。大德在宣讲弥陀经时曾启示:发‘生西’一愿,即包括四宏誓愿;如是仅发生西一愿,生西后乘愿再来,自已包括度众矣。但或谓如不度众利生,绝对不能往生西土,因此为之彷徨,且恐影响初学者之信心。50.众生最究竟的家在哪里?51.为什么不能皈依外道天尊?为什么应该皈依佛陀?你能分清天尊与佛陀的区别吗?52.有些人想:“佛经中说获得人身犹如盲龟值轭一样困难,但现在世界上人口这么多,国家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怎么可能难得呢?”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53.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54.修行就是从了悟老、病、死,到后来看透“死”和“生”的深义。什么深义?55.是否可以安排一份功课日程表让大家修习佛法?56.有些人脾气不好,一出门就要和别人吵架,学习了这节课以后,应该怎样提醒自己?57.人类从何而来?基督,天主教俱称,从上帝创造而来;佛教所称,是因缘所和合而来;孔教所称,天七生人,混沌初开时,未曾有人类。或曰,从猿改造新生活而来。到底这人类,从何而来呢?58.释迦牟尼佛降生后,人世知有佛,但人世亦早有佛,殆人不知耳,即或知之亦不以佛名之?59.假设菩萨化身因菩萨之等位而有能量之别,五十位菩萨与四十位菩萨之化身,按理有所不同,即五十位菩萨之化身较之四十位菩萨之化身能量显著不同,其行愿之圆缺亦有差别,小菩萨之化身难免在劫界受染污沉沦下界,竟又变成菩萨拯救物件?60.最深奥、玄妙的宇宙人生大道理在哪里?61.善行是大是小以什么来决定?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62.人畜之间的阿修罗是指何物?63.普门品载观世菩萨能度佛身,菩萨何能度佛?64.为什么人的身体受大自然的影响呢?65.六种根本随眠的“随眠”是()的别名。A、烦恼B、睡眠C、休息66.佛菩萨诞辰及成道日,问者很多。到底出何经典,或是有何根据?在贵刊总没解说明白,既没经典,为何天下各寺庙,都一律推行。平常人都有一定生辰,佛菩萨是圣人,为何反不可考,这样,岂不使人对佛教诞辰成道,却不及耶稣耶诞节可靠,以后寺庙做法会,恐会减少人的信仰。67.研究佛教何故须阅读经藏?68.未悟实相,原因是在于各种境界阻碍你吗?69.在信笺上加印自检劝世,亦会犯不恭敬罪否?70.请说明无常的粗、细、微细的三种状态?71.天龙八部是各类各类的语言是不是。佛说法他们皆能听懂否?72.修习禅定有什么好处呢?73.藏密中有“七日成就法”吗?74.解脱者遇到病苦和逆境是什么心态?75.()的三个层次是指不忿怒、不报怨、不怀恶。A、修养B、忍辱C、圣人D、道德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如何才能做到“不爱、不取、不住、不计于我”?2.什么叫解脱?什么叫解脱知见?3.佛说三界无安,福尽总是六道轮回,若有儒教圣堂佛菩萨神仙,时常下降扶鸾阐教,现在度众无限量,鸾台圣教三教同礼,佛圣神仙同渡。参拜弥陀种种诗词训话令人感动,但照佛是正觉者,不涉外道,为何佛菩萨时常下降扶鸾?对于此事愚夫难解,敬请开示。4.人天果报以()为主。A、布施、持戒、忍辱B、布施、持戒、爱语C、布施、持戒、修定5.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6.赞普贤菩萨有‘十愿导归继能仁’之语,作如何解?7.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如地大又分内地界、外地界,请说出外地界的内容与特征?8.如何说服根本不信业因果的人?9.六神通其中有‘宿命通,漏尽通’此处尚不明,请示!10.在打坐时如何去放松呢?11.现世在此世界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那么下一个在此世界成佛的是:()A、燃灯佛B、迦叶佛C、弥勒尊佛D、阿弥陀佛12.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请从两方面具体分析。你对此有哪些感触?13.观世音菩萨常以三十二应身说法度生,祛三毒,施无畏,救八难,倘若我人发大愿,观机方便说教度生,善巧契机引祛三毒,广施无畏,救人八难,如此愿力与观世音菩萨愿力相应时,自心即佛,我人能否即称为观世音菩萨应身?14.有人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小乘,应该学大乘。”或“密宗是婆罗门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应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说这种话的人,会有什么危险性?对此你应当怎么做?15.禅定的感受舒服、美妙,为什么佛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呢?16.在学习“轮回过患”之前,为什么要先确信前世后世存在?请举例说明,其他宗教对此持何态度?了解这些有什么必要?17.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18.四威仪是指:()、()、()、()。19.佛陀在那一部经中宣说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A、法华经B、涅盘经C、以上皆是20.四正勤的内容和根本精神是什么?21.佛是怎样定义“正见”呢?22.苦海是怎样产生的?23.老师常说:人死后四十九日便投胎。然吾长子既死后六年,常托梦其妹说:‘无房子可住’此后次子又梦见其兄棺材露日,翌日即往坟地见状况如梦不异。由此神识四十九日投胎之说如何解释?倘骨骼即是假,何以又顾其无房子可住?24.菩萨所修的四摄法是指()A、布施、爱语、利行、同事B、苦、集、灭、道C、菩萨、声闻、缘觉。25.智慧型的佛教特点是什么?26.根据李四龙老师讲述中提到了“阿修罗”,阿修罗亦译为阿须罗,直译为“非天”,意思是“果报”似天而非天之义,也就是相对于“天人(即天众、提婆)”的存在而存在。27.走在解脱道上的人,心境是什么样的?28.怎样才是真性妙用?29.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获得财富而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他们由此也能得到一些享乐。对于这种现象,你如何评价?请说明理由。30.晚皈依三宝已十月于兹,因学识浅陋,佛学不易入门,未知应阅读何类书籍较为适宜?31.念珠为何定一串壹百零八颗?32.三千大千世界,亿万佛土外尚有何物?33.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34.阿罗汉何以不能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呢?是彼心不愿或彼力不足?35.怎么能够使我们的解脱会加快?36.以何法普劝苦海众生,得能回头是岸?37.天堂地狱确有其处否?升天堕狱是谁所使?38.诸供养中以法供养功德最大,法供养是()A、做社会慈善事业

B、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C、到寺院里给僧人供养素斋

D、有钱出钱,无钱出力,见义勇为。39.佛说法时,常有他方恒沙菩萨来听,有限场所,何以容得如此数量?40.为什么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41.修四念处的目的是什么?42.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其内容如何?43.修四禅八定的目的是什么?44.佛教徒诵持早晚课,有何目的?了解()、()、()、增长道念与福德。45.世间皈依、小乘皈依、大乘皈依在时间和发心上有什么差别?如果别人问你是哪一种皈依,你会怎么回答?46.法性是一佛一土,还是多佛一土?47.为什么从果地起修容易形成狂禅?48.为什么造善业会得到快乐、造恶业会感受痛苦?49.真实存在都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怎能证明是存在的呢?50.离五盖的五盖是指什么?51.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52.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念经拜佛吗?53.学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有何差别?54.佛教教义异于其它宗教的特质是()A、和平B、持戒C、缘起。55.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56.吾四○年到洛阳,观八大景之一‘龙门一日三变色’,有大小石佛像数万,是何时所建筑?又佛像头部无一不是缺其一半,原因何在?祈望赐教!57.如何体会“无来无去”的意思呢?58.居士见比丘尼用何种礼?59.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60.有学者考证,《现观庄严论》非弥勒菩萨所著。这一看法对吗?61.遇到出世间的解脱法、我们应该怎么做?62.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63.果皈依和愿菩提心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希求佛果,二者从哪个角度有差别?64.佛教说三心不可得,若逢乐不喜,逢苦不忧,此心何心,我等因远隔师训听深理实不明了?65.家中的佛像与香炉应怎样整理呢?66.供养宝伞的缘起是什么?这样供养有什么象征性?67.经是佛所说真理,教人趋向解脱的方法,依之而修方能有益。何以读诵就能拔度亡灵,消灾解厄。不知读诵有什么功德?各经何以多赞读诵?68.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会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69.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70.我们佛教所作都用此三项,如敬茶用三杯,礼佛三拜,念咒亦是三次,念忏悔文亦是三次,这是何意义?请老师开示。71.念佛菩萨心咒和圣号有什么异同?72.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73.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74.佛陀告诉弟子们,佛涅盘后应以()为师。A、苦行B、戒法C、弥勒菩萨75.收摄六根的目的是什么?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方便言之,华严世界,真实言之,遍虚空皆是其土耳。2.参考答案: 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不可以。 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 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 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 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 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因此,这五条涵盖了应具足的一切外在条件,增一不必,缺一不可。3.参考答案: 比如世间人生病后,会立刻去寻求医治。为了摆脱疾病痛苦,他会老老实实地遵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针、戒除影响医疗的饮食、行为等等,丝毫不敢违犯;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4.参考答案: 放松的要领就是保持明觉。5.参考答案: 在法念处,属于善法的七觉支,在修行的过程中,是越多越好,五盖与六根打结方面,是属于恶法,这方面是越少越好。6.参考答案: 密咒金刚乘的佛法,只是偶尔出现于世,我们现在遇到了,的确福报非浅。我们知道,光明劫中虽然佛法兴盛,但传密法的现象并不多见,即生中能遇到像《大圆满前行》这样的密法,真的非常稀有难得。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再过千万劫以后,到了华严劫时,与现在的我的姿态一致的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因为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今生能够遇到密法,此福报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普作续》的讲义中引用《宝积续》的教证说:如果把密法带在身上,则此人与金刚持如来的化身无别;如果尽量念密法的咒语、经文,就能现前它的真正意义;如果书写续部或密法的道理,那他有享用如来言教的善缘。密法的见修行果极为深奥,即使你不能彻底通达,但只要有起信心,对密法的法本和仪轨,始终以恭敬心来接受,这种功德也不可思议。如《了义集续》云:“于此生信而受持,一切诸佛皆加持,获得无尽福德藏,今生成就来世果。”意思是说,倘若对密法起信心而受持,所有佛陀都会对你赐予加持,如此可获得无尽的福德宝藏,即生也能成就来世之果。比如,原本你再过百千万劫才能解脱,但依靠密法的加持力,提前便可现前圣果。还有《虚空广界续》中言:“何人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法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所以,有些人比较懒惰的话,只要听到密法教义、得到密法灌顶,其功德也是无法衡量。生起了无与伦比的信心,上师加持!7.参考答案:因缘本有善恶两性。怨仇者自是恶因缘,反之则是善因缘。但因缘乃由心造,即可由心而转,故家人间的爱憎,有时亦生变化耳。8.参考答案:按十二因缘,识缘名色,是男女二渧与神识三缘合而成胎。据此,知既非胎成,神识始来,亦非胎出,神识始入也。但有某胎将生,始有某识来入者,乃其作胎之时,先有他识代入,事属特别,兹言其常也。9.参考答案: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好比碗底有洞,即使把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碗中若杂有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 如果为了赚大钱、为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就像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理修持会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毒蛇喝了会变成剧毒。因此,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 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10.参考答案:命由心造,相命之士岂能支配我心?沙弥救蚁延命之事,是其前鉴也。11.参考答案:经语分明,乃观自在菩萨所说,乃在佛说般若之时,秉承所说。此经在华,有几种译本,考唐宋翻译,如法月,智慧轮,法成,施护诸师等,皆有在王舍城灵鹫山等字句。12.参考答案:万事一场空,是乡村流行土话,非佛家教义之空,佛学固研空,岂知更说有,所言空之义,迥非世俗误解之空有,祈勿错解!至于积极消极,进取颓废,諯在人之智慧善恶,智人悟佛家之我空法空,自肯为众积极牺牲,不惜头目脑髓,知因有果有,自肯为道精进修持,不限空间时间,世界赖更庄严,愚者误于顽空,故对进德修业,视为迂阔,俱抱消极,迷于假有,故对声色货利,陷溺其中,自甘颓废,时风所以颠倒。空有义如霖雨,智人如茂木,愚者如朽木,同一霖雨,茂木遇之则愈茂,朽木遇之则愈朽,优劣之机仍在乎人也。改良者改人心之迷悟,大道能改,则非道也。13.参考答案: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 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 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 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 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 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 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 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 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 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 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 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14.参考答案: 流转即是轮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互为因果,因果相生。环灭即断灭,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因上截断它。 下面是流转还灭: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15.参考答案: 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时,都是被境界捆绑,牵着走了,遇到好的可意境界,就会产生乐受,就会一直抓取,贪婪。当六根接触到六尘,遇到不可意的境界时,就会抗拒,就会起瞋,于是苦就产生了。16.参考答案: 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也未经研究,所以没有发言权。但就佛教而论,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正是佛教极力所反对的东西,把它作为佛教的信仰本质和特点纯属是对佛教的歪曲。 佛陀释迦牟尼不止一次地教导说:“众比丘、众善知识:要像锻炼、切磨、鉴别真金那样,对我的言论经过鉴别再进行取舍,不要因为敬仰我而加以盲从。”(《律部经典》)弥勒在《般若庄严论》中说:“只有依靠理智、善于分辨之士,才不怕恶魔的事物的作用。”宗喀巴说:“对‘四谛’、‘十二因缘’等佛的教理的正确性,如果认为只靠对佛的教言的信仰相信而不能从逻辑上加以证明,那是对佛法正确性的根本性否定。” 又在《密集灯论疏》中说:“我们和外道(包括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不信教的人)辩论中要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不能以佛言为理由——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佛言的正确性。在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推理论证占首要地位。”在《般若庄严论》中说:钝根弱智人“依信皈依”,锐根高智人“依理皈依”。这里所说的“依信”就是凭借言教立信,“依理”是依靠逻辑推理证明的正确理由立信。 因此,笼统说“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非学者所为。17.参考答案: 先对佛的金刚语有所了解,必须以教量为准,坚信佛陀和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千真万确。如果不是如此,对地狱众生的寿量、感受痛苦的程度恐怕不易相信。 对佛陀无欺的金刚语深信不疑,也祈祷自他均能生起无伪的诚信和定解。18.参考答案: 不对。因为这样去做,守持菩提心功德与舍戒堕罪相互间杂抵制。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着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两种力量轮流牵引,要在生死轮回中辗转很长时间。就像两个人拉同一辆车,一个往东拉,一个往西拉,争扯不休,谁也到达不了目的。舍戒与守戒也是在菩提道上朝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使自己不能很快地成就。不仅自己得在轮回里拖很长时间受苦,对他人也不能作很大的利益事业。若坚持守护菩萨戒而不杂有堕罪的垢染,就像一直朝一个方向前进一样,善根会日日增长,很快就会获得成就而利益无量众生。19.参考答案: “供养三宝!”这样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20.参考答案: 不可以这样,放逸者佛菩萨也没办法度化! 想一想往昔无量劫中,已经有无数的佛出兴于世度化众生,可是我们放逸造罪,至今都没有得到诸佛的教导,未度脱轮回。这不能说佛菩萨没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为我们往昔不精进修善业,反而终日放纵身心,恣意造罪,以恶业为障,纵使佛菩萨的慈悲心再怎么强烈,也没办法让我们解脱。佛经云:“犹如太阳升,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缘众。”《现观庄严论》中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所以要想解脱轮回痛苦,必须要自己努力精进。如果自己放逸造罪,虽然诸佛出世,自己仍“无根不获善”,只有漂泊在六道中遭受痛苦。21.参考答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22.参考答案:岂必佛有神通,其他外道亦有神通,不过无漏尽通耳。此有因报所得及因修所得二种,修得者乃得定以后之境界,然佛家注重漏尽一通,此通不得,若现他通尚有招魔之虞,今未必无是高人,但有通者多养晦韬光,决不显示。科学当分精神与物质两系,只迷信物质者,自然不明其理。23.参考答案:理法;智法;功德法24.参考答案:D25.参考答案:前生者,不一定指前一生,或前三五,或前十百,皆以种子熟时为断,此其一。提婆达多,实是大权菩萨,故现恶业,而堕苦报,以逆迹助佛劝导众生,如剧场之上,有扮精忠如岳飞者,有扮巨奸如秦桧者,倘无秦桧,何以显岳飞之忠,倘无人扮秦桧,何以起观众敬岳之心,此其二。后说各经多有记载,法华经人皆知之,亦载提婆达多之事,可检而味之。26.参考答案:未能亲见亲闻之事甚多,不只轮回一端也,一人之知识有限,自力不能及,便谓无有,何啻夏虫不信有雪,盲人不信有星。有所不知,或从学理探求之,或从经史征信之,或依圣人之言不疑之。学理言‘能力不灭’,神识即能力也,不灭必有寄托,舍此必依彼,此证一也。经史如易曰,‘游魂为变’;传曰,‘鬼犹求食’;史则彭生为豕,如意为犬等,不胜枚举,此证二也。圣言如孔子言‘天’言‘鬼神’,更累累皆是。此证三也。世书尚如此,佛经更明白显记。若抹杀一切,必求亲见所闻,试问某友二十年前,当系一小娃娃身相,但我未见难信,请他将小娃娃身相,拿出作证。或是某友夜曾有梦,亦请离开上列三条拿出现证来!27.参考答案: 此问归纳分为三点,一增减之疑,二远近之疑,三譬喻之疑。先说譬喻,喻为易解,为理论辞费,喻以悟之,喻即抽象,而非事实,如诗‘如切如磋,如磋如磨。’岂能见切磋之工时,便呼之此道学也。因此问题,是研究性,在儒学中,三千子尚不闻孔子性学,在佛学中,更是言语道断,除喻之外,开口便错。在下答此,亦惟有喻: 一、增减之疑,言性应先明性何在,性如虚空,大而无外,无外自然不增不减。请问地球之上,建一栋屋,有一屋之空气,建百建千,有百千屋之空气,若建全至全球皆满,亦是屋屋有空气,试想空气有增减否。 二、远近之疑,须先明吸引之力,太阳系中,各度星球,虽有远近,但吸力彼此有关。月球与地近,月满海生潮,日与地远,日生黑子,地球电波,亦生变化。地与日远,何必管远处事?此是吸力关系,不受远近所限。 三、譬喻之疑,譬喻原是抽象,君之所喻,事理并无所碍。性必具体,便非真实,试搅孟荀告扬,所说莫非譬喻。暂不言其难,耻之一事,究竟何物,阳明仅以面赤形容,然赤自赤,耻自耻,究不一事也。如必具体,除非自证。28.参考答案:亦以法师称之,不必起分别也。29.参考答案:妈祖于史无考,传闻专在江海救生,多积善功。关帝崇尚忠义,为国捐躯。‘佛祖统纪’曾谓受戒于智者大师,今佛寺中多奉为护法伽蓝神,此二者当属天道。城隍本无一定之人,前在帝王时代,似是威德鬼类,有福报者。杀生祀神,罪由祀者担负,缘神并未向人要求肉食故。惟各书亦有记载神因多受血食,致累超升之事,不过较祀神者薄乎云尔。可见杀生祀神,两不获益。30.参考答案: 用惭愧心和感恩心。因为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是众生。31.参考答案: 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经中之义是说,若心外散,身语行善的功德远不如心专注所作的功德,要微劣很多。“皆无果”是从低劣加否定词的角度说的,比如一个人胆子很小,可以称他为没有胆子。如果没有这样理解,就与佛经中说的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华杰施主前世就是一只小虫,它在无记的心态下转绕佛塔,最后也成了解脱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语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公案是没办法解释的。所以,身语的造善造恶和心的造善造恶,只不过是大小上分的,并不是说只有心才有善和恶,其他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32.参考答案:一个大千世界,即有三界,世界无量无边,三界亦无量无边也。33.参考答案:B34.参考答案:“法印”如皇帝的印信,表示一种不变的原则和绝对的权威。在佛教中有一法印、三法印、四法印的说法。一法印指“万法性空”的空性法印,藏传佛教中的“大手印”,也指此意。四法印是:诸行无常印、有漏皆苦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三法印,是将四法印中的前二印合二为一称诸行无常印,加上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共称三法印。密法中的“法印”、“四印”等有不同的含义。但在显宗经典中出现的法印,不出上述诸类。在佛经《律经》中有“三法印”,但以此断定“三法印是小乘教的”,是十分错误的说法。在弥勒的《大乘经庄严论》中,明确提出了“四法印”,并对四法印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历代大乘佛教的大善知识,都将四法印看做区别佛教和外道门的最主要的判断根据,即凡承认四法印者为佛教徒,不承认四法印者为外教徒。所谓的“一法印”即“性空法印”,和四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意义相同。如果说,大乘佛教只承认“一印”而不承认其余“三印”的话,就等于说“大乘教不承认诸行无常苦谛,不承认涅槃灭谛”。不承认“四谛”,也能算佛教吗?所以,所谓“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有一法印”的说法,既无佛经根据,也违背一切大乘经论,纯属胡说。35.参考答案: 藏传佛教是显密相结合的。严格地说藏传佛教是三乘佛法的理论和修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佛教形式。不能把藏传佛教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密法。 它的教义原则是“外修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金刚禅”。 (1)外修声闻戒。就是要把戒律修好,就像小乘上座部的戒行,佛的四众弟子(在家的、出家的)各有各的戒律。 (2)内修菩萨行。大乘菩萨行指的就是大乘教里的菩提心,即利众的思想,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幸福、为了度脱苦难中的众生。菩提心是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 六度为: ①布施:就是人人讲奉献精神,舍己救人; ②持戒:就是绝不损人利己,任何事首先要为众生的利益着想,这就是戒律的标准; ③忍辱:能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忍受来自众生的对自己的各种难以忍受的事情; ④精进: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根源,不论是对待世间法还是佛法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奋斗精神,否则什么事也干不成; ⑤禅定: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修炼破除散乱之心,能够自由自在地驱使自己的心识,“定能生慧”,只有把“定”修好,才能产生真智慧; ⑥慧:一个是般若智慧(即彼岸智慧),一个是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就是为众生服务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般若智慧不是这种世间智慧,是见空智慧。这里最根本的就是大慈大悲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要有爱心、同情心、仁慈心、善心。这是佛教的灵魂,佛教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这个不行,因而首先要修菩萨行。 (3)密修金刚禅。就是在上面两种修行的基础上,再修金刚禅。金刚禅就是密法。金刚禅是无上密中的生成次第和圆满次第。 简单地说藏传佛教是以小乘上座部的戒行、大乘显宗的慈悲菩萨行和金刚密乘的禅定修证妙法相结合的快速成佛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完整的藏传佛教的定义。36.参考答案: 不正确。人死以后,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的境界不利,本来他马上就要往生了,家人一哭,他很容易起分别念,随着哭声就下来了。所以人死后,应该为他念经、放生、回向,如果有上师为他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样对亡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37.参考答案: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对一切修安忍,纵然是最执著、最喜欢的对境,为了众生也要心甘情愿地舍弃。因为你在发菩提心时,曾于上师三宝前立誓:“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既然自己的身体都能舍弃,更何况身外之物呢?如果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38.参考答案: 会有犯戒堕入恶趣的后果。就像一个人开车不懂交通规则和驾驶技术,必然有车毁人亡的后果出现。 譬如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有个别居士和出家人,虽然受了皈依戒和菩萨戒,但仍然对蚊子、蟑螂等大打出手,认为这些该打、该杀。如是虽自诩为佛教徒,却做出损害众生的行为,完全与佛陀慈悲的精神相违,这就是不懂戒条的原因所致。但不管怎么样,因果毕竟不虚,这种杀生犯戒的行为,既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正法念住经》亦云:“杀一众生,需一中劫住于地狱。”39.参考答案: 这要看对什么不争。要是对离经叛道、扰法坏法的邪说谬论不争,就是对众生缺乏慈悲心和抑恶扬善责任感的糊涂表现,也是违反佛律的行为。 佛在《宝箧经》中说:“对破坏教义的言行应予以破斥,对其不进行破斥者非我弟子,对其进行破斥者是我弟子,是我声闻。” 著名的大格西喜饶嘉措大师在《龙树庄严驳论》中说:“对释门中人来说,没有比分辨是非对错更重要的使命。” 当今国内外信仰佛教,特别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藏传佛教教义的宣传介绍和经典翻译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伪法邪法冒了出来,使很多缺乏分辨能力的人蒙受欺骗,藏传佛教的形象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甚至有些人指责藏传佛教是“邪教”。有些对藏传佛教知之甚少的人,也只凭道听途说,便著书撰文,大谈“藏密”,起了很坏的误导作用。 为了维护藏传佛教的纯真教义,为了帮助广大信众找到正确的途径,我们遵循佛教“坚持真理”、“依法不依人”的学术原则,应该辨析是非对错。40.参考答案: 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41.参考答案:C42.参考答案:恩怨平等,四生平等,一律施化,不念旧恶。43.参考答案: 空是实际的存在,是实相,空性是解脱者对实相的理性描述。也叫法性,也叫法,就是无常法印。44.参考答案:世界成住坏空,释尊应身现灭,均难算其次数。经中佛言,原有本迹权实之不同,说本则尘点劫与尘点劫前,说迹则尘点劫来,一次复一次,至于今之二千五百年前,说实则一乘无相,说权则万法宛然。明乎此,‘人从天降’,乃言往劫,‘释尊生二千多年’,仅是近迹,以近迹凑合往劫,何能相符,此中却也有个消息,今人曾见古时月,今月未经照古人。45.参考答案: 当你由初禅到四禅,由五定到八定或进入灭尽定,就算你能放下欲界,如果还迷执在色界里,反而容易增长我慢,只要你没有出三界,还是无边的苦海,因为你都是用自我在修,是透过有为法入色界定,或是无色界定的,还有自我,还是在自我所构成的梦幻世界里面。46.参考答案: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因为正知正念是修行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有了正知,才会时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如法,只要发现有不如法的地方,正念重新将心系于善法上。如此修学,则相续不会被烦恼染污,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47.参考答案:众生之皮,寺中作鼓,常与经韵拍合,发出之音,便是经音,能使闻者欢喜,发心学佛,既有度生功德,此皮之神识,当能乘之超升。否则此皮为人作鞋,而被践踏;或作马鞍,为人骑坐,较之寺鼓,贵贱有殊矣。48.参考答案: 世间人的知恩报恩,一般是指自己遇到各种困难时,其他人设法帮助,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自己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有一定的恩德,应该想方设法感恩酬报。 而菩萨的帮助众生与此完全不同,菩萨并未受任何人托付、劝请:你去利益某某人、去度化某某人……。但因他无始以来之善愿和善根成熟,见到众生在轮回中受各种痛苦煎熬,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为此悲心所转,菩萨全心全力、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众生,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善果,也不是去偿还他人之恩德。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十分迫切、清净,甚至为了众生可以舍弃自己。在利众过程中纵然受到许多伤害,菩萨不但不会因此而放弃饶益行,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此种利益他人的精神与世人报恩思想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世间对知恩报恩者尚且歌功颂德,对菩萨利众行为,理应更加赞叹。49.参考答案:大乘者,以自他两利为义,背之者,何得谓大乘?修者必以菩提心为因,教义如是耳。度众必大智慧,此不过收效宏广,如无智而有愿,收效虽微,而愿则大矣。常行其愿,本智即开,事在肯为不肯为,悲心在发与不发也。净土生西,旨在断变易生死,一生补处,不行二利,何以破尘沙无明,如不发乘再来之愿,古德云,二乘不能生,如虽依例念愿,而心却无之,是欺佛而又自欺也。再者,‘或谓不度众利生不能往生’,自是忠言,有何彷徨?遇机劝人念佛,即是度众,修持存心为他再来,即是利生,此二有何难哉。50.参考答案: 所有的法,包括“三法印、四圣谛”,都是引导我们回到最究竟的、实际的家——空。解脱者最终的依止,一定要体证实际存在的——“空”。回到家,才会安心自在。51.参考答案:1)外道所供奉的天尊都有过患,作为佛教徒,皈依佛后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则就违反了皈依戒。如果是非佛教徒,虽然可从天尊那里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究竟来讲,天尊既不能赐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报,更不能赐予决定胜的究竟解脱,因此不应皈依外道天尊。2)佛陀已经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这样的大仙面前,我虔诚皈依。佛陀已经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佛陀面前,我虔诚皈依。3)众生怙主佛陀与天尊截然不同:他不像大天那样以嗔心持着三尖箭,也没有以贪心怀抱女人,没有像遍入天那样手拿锋利的宝轮,没有像能瘦那样持着短矛,也不像具力天子一样拿着犁刃。佛陀已经获得了解脱,永断贪嗔痴烦恼之结,远离所知障经及爱染等烦恼障,超越生死轮回的瀑流,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52.参考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佛经里的比喻,主要是针对行持佛法的珍宝人身而言的。要知道,与旁生、饿鬼、地狱的众生相比起来,人类确实为数不多。一个蚂蚁窝里的蚂蚁也比一个大城市里的人多出无数倍,尤其能行持善法的人身就更为难得了。区区几亿人当中,日夜行持善法、向往解脱的到底有多少?大家也心知肚明。所以佛陀在经中的比喻,是说真正修持善法、了知今生来世的人身相当难得。53.参考答案: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行的榜样。54.参考答案: 没有“死”,也没有“生”。从整体上看没有生死;换言之,从片段来看有生有死,但其本质是不生不死的。就如同河水流入大海,与大海溶为一体,河水并没有消失。从法界来看,死亡是回归法界,与法界溶为一体。55.参考答案: 佛教教导人们一要戒恶行善,做有贤德的人,二要开发自心本有的智慧,做彻悟真理的人。佛教的一切修行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标。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看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如职业、生活环境、年龄、健康状况、可用时间多少、悟性层次等等,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固定的方式去修,而要采取适合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去修行才合乎佛教的大方便原则。因此,如果制定一份“功课日程表”,就会失去佛说八万四千法的本意。56.参考答案: 一定要修安忍!龙猛菩萨说:“众生的功德与过患,皆依串习而成,而串习也依赖于自己,故当励力串习善法功德。”如果修安忍的话,几百个人中天天去,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渐渐修习忍受小损害,即使大的苦难临头,到时候也能够安忍了。57.参考答案:华严有原人论,言之甚详,然名辞太多,初机恐不能顿解。居士既知众缘和合,便是正见,兹就易解者言之。液体,气体,固体,此等物体,当然各有其元素。据近发现者,已有九十二种之多,其未发现者,谅不知凡几,如是元素,充满虚空,是常人所知者,尚有最奇妙之灵性,(犹如电子然)亦满虚空,是常人所不知者,凡此皆为众缘,液气固种种因缘和合,而幻器世间,如山河大地一类之矿物,再和合而幻苔藻草木一类之植物,此后愈和合愈复杂,而灵性依附,则幻化生湿生有情世间之动物,各动物互相和合,而幻卵胎动物,此生物之大概也。若夫人乃胎生动物之一,(本有四生之说)因是出焉,而人在动物中,本属优特,此又须合天狱六道善恶业报而乘除之,则符原人论之旨。58.参考答案:经云十方三世一切佛,既云三世,则前前后后,尘沙而又尘沙。至于名佛不名佛,乃系名相问题,既云知之,曰如来,曰明行足等,皆随十方之言,实际自是实际也。59.参考答案:菩萨级次,四十五十,原系各宗定次不同,并非两事,言五十者,加入十信,言四十者,十信含在住内。住行向等,谓之三贤,登地以上,谓之十圣,而十地又以七地前后,定其深浅,修德之进,性德之显,贤不及圣,七地前不及七地后,七地前有退,七地上无退。余参第二者,可以思过半矣。60.参考答案: 最深奥、玄妙的宇宙人生大道理,竟然都在最平凡、最平实、最平淡的大自然之中,这里处处都蕴藏着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是处处充满着玄机与奥妙,而不是就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够看得到,也不是在任何经典里。你只要心净下来,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切众生,整个自然界,都在告诉你无上甚深微妙法。因此说:道在哪里?哪里都有道啊!以至于庄子才说:道在哪里?道在屎尿之间。61.参考答案: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 善法功德大不大,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倘若相续中掺杂很多烦恼,对别人有竞争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三层楼的经堂,这个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功德无量无边。就像《贤愚经》中贫女供灯的故事一样,那个贫女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得到一点油,发菩提心供灯之后,声闻圣者(阿罗汉)也没办法扑灭。 所以,我们平时哪怕有一点点钱财,遇到一点点机会,也应以菩提心摄持来行持善法。比如,自己实在业力深重,没有因缘听完全部的佛法课程,那即使只听一堂课,最初也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后以圣者金刚语所造的回向偈来作回向。或者,没有钱长期作上供下施,但偶尔赚了一点钱,也可用来买一包奶粉,刚开始时发菩提心:“为了众生获得无上佛果,我用它来供养僧众。”供僧众的时候一心一意,很快的时间就处理了,最后再作一个回向。如此,这件善事就有头有尾了,其功德在你的菩提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62.参考答案:有福无德,似天似神之一种众生耳。63.参考答案:所谓度佛身,非谓度已成之佛,乃谓应某众发大道心者,观世音即现佛身,为说一乘之法,使此众直趋佛乘也,此其一义。再则十地以上之圣众,尚未断无明者,观世音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使其悟证,速成等觉也。此又一义。64.参考答案: 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大地、流水、阳光、空气、空间、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讲,都是缺一不可的。整个现象界存在的当下,就是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波动,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是一样受大自然变化的影响。身体存在就是靠地水火风每天不断流进,流出我们的身体,所以大自然(地水火风空)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身体。65.参考答案:A66.参考答案:凡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确实说确实,无征说无征,乃为真实语,本刊过去所答,即本此宗旨。佛菩萨有此界者,有他界者,历法有各地古今之不同,莫论经无记载,纵有之,而使与中国时下之月日吻合无讹,大是难事。虽使精历法者算之,亦非敢云所算准确。耶稣诞节,载在新旧约乎?彼自限太阳历为准,如符中国之农历,及回教之历等,亦参差无定。再学佛者,宜究其要,此似无关宏旨,若必欲考据经典,亦非无之,兹录华严偈一首,可以了悟,偈曰,‘众生各自谓,佛某日成道,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盖实义尚无三世,而必执著于某日,是逐妄矣。至于信仰问题,真佛徒只有信其所当信,有因是而怀疑吾教者,真不解信之范畴,吾岂能违理而欺之。67.参考答案: 因经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说一切根本法义,皆摄于经藏中。68.参考答案: 证到四果的人,体会到无为、无修、无证、无学。发现到真理实相,众生因为无明“自我”的翳膜遮障,不悟实相,自己撞得东倒西歪,认为境界处处在阻碍你,于是想通过怎么样的修行,希望能够把外境消除掉,把那些境界,障碍铲除掉。走到哪里,碰到什么,就是要把什么剔除。这都是在舍本逐末,重点不是在于外境怎么样,而是在于内心的“自我”要断除,要消失,把“自我”这个翳膜去除掉后,才会真正看到真理实相,看到涅槃界,看到极乐净土,你真的把翳膜去除掉,到哪里都是净土。69.参考答案:信笺宜取艺术化,尤宜注意雅俗共赏;如采加劝世诗歌,录印古人之浅显作品为佳。70.参考答案: 一是无常很粗的状态:看到一个人的老病死,一个人发生车祸说是无常这是很粗的无常。 二是较细的无常状态:比如自己眼花了,身体各部器官运转有毛病了,要治疗、要恢复,自己每天吃、喝、拉、撒,吸一口气进来,呼一口气出去等,看到海水后浪推前浪的不停打来,这属于较细的无常现象。 三是微细的无常状态:如自己身体脉动,心脏的跳动,流水也是刹那生灭变化的,风的流动也是刹那变异的,这些是属于微细的无常。71.参考答案:八部所发之言语,以本类之言为通常,其中亦有能作他语者。但无论何种言语,佛一律能懂,否则是谓未尽尘沙之惑,且于声明之学,亦不通矣。然佛发言则微妙难思,对众说法,不必分类分言,但用一音,能变多种,凡听者皆为是己类之语,个个能懂。经云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也。72.参考答案: 修习禅定让你那动荡不安的心,能够渐渐地平整下来,就像脸盆的水,如果一直动荡不安,就没办法反射出实相。打坐修习禅定,使心成为一面平镜,“一心”就是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这样就能如实观,如实照见实相。73.参考答案: 宣扬“七日成就”者绝不会是真正的藏密传法者,而肯定是打着“藏密”旗号的骗子。藏密有一生成就佛果的严密的理论和修道方法,但实际上一生达到最高目标者并不多。因为大多数人在戒行和修持方面无法跨越艰难的里程。至于“七日成就”之类,纯属骗局,内行一目了然,邪教和伪气功骗子利用的是人们对宗教的无知,一旦人们对宗教有了正确的认识,一切骗人的鬼把戏就会失去市场。74.参考答案: 解脱者深知无常法印,他不会抗拒面临的病苦和逆境,更不会起瞋恨之心,他会心平气和的全然接受病苦和逆境。75.参考答案:B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你一定要见到法,如果没有见到法,没有见到无常、无我,没有看到味、患,你没有办法不受境界的影响。2.参考答案: 解脱是自己一个人受用,自己解脱。 解脱知见是把自己走过来的路弄得清清楚楚,有正知正见,然后把自己所走过的路跟众生分享。3.参考答案:观先生之言,知是宅心慈祥,倘肯虚心研读佛典,当能智开见道。下问多所误会,谨为释之。一、儒非宗教。二、佛菩萨亦不下降扶鸾。三、儒既不是宗教,便无三教同体可言。四、种种诗词,决非阿弥陀佛所说。以上四端,皆是无知之人,瞎造谣言,造谣者言语不实,行属欺诳。如不属妄自造谣,定是鬼妖作祟,假冒神仙之名,诳惑愚痴,而无学之人,不辨真假邪正,从而设坛立教,故曰旁门外道,先生求道,已入歧途,将来恐有落堑坠坑之虞,祈慎之!4.参考答案:C5.参考答案: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只要众生欢喜,任随他们殴打、谩骂、杀害我都可以。纵然对我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我也欢喜接受。 因为在受菩萨戒时,我们已经承诺:如往昔诸佛菩萨舍弃所有的财产、受用、善根,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我今也如是发心。倘若我们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诸佛怎么样发心,我也这样发心”,实际上是在欺骗所有众生和佛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必须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将身体等布施给众生,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6.参考答案:华严经中有普贤菩萨行愿品,载菩萨发十大愿王,导众生往生极乐。‘能仁’即释迦佛,继者接续也。7.参考答案: 外地界就是山河大地。 特征: 1.极大:大地养育众生,承载众生,大地比众生的心胸和事业都大; 2.极净:万事万物对大地来讲是中性的,无好坏、美丑之分; 3.极不憎恶:无二元对立,无利益冲突,一切全然接受。8.参考答案: 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不像用刀割身体马上就出血一样,当下便现前果报,而是如农民种庄稼,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成熟;或者像学生读书,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才会慢慢呈现它的作用。因果尽管不是同一时间存在,有些业在即生会成熟,有些在下世可以成熟,有些是几千万年后才会现前,但它在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必将自食其果,感受报应。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毗奈耶杂事》中也有个类似的教证:“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些甚深道理,我们一定要学习。不然,现在的世间太复杂、太恶劣,以此因缘,我们正见的日光,很可能被环境的恶云遮蔽,以至于不能见到真相。我在小的时候,与生俱来就对因果有种正见,正因为如此,现今在这方面也没有任何怀疑。而我接触的很多人,包括新一代的藏族人,对因果不爽的道理多半信半疑。其实这种怀疑是非理的,就像一个不懂稼穑的人,怀疑种子播下去会不会生果,而作为一个农民,深知种子若没有被火烧坏、被水淹没等,只要因缘具足,果实定然成熟,这是不会有任何怀疑的。 “因果通三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9.参考答案:通晓过去若干世之生死来去,曰宿命通。烦恼已尽,不在漏落轮回,曰漏尽通。10.参考答案: 所谓自律神经,不是大脑意识能够掌握的,不是说我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包括呼吸一直是自律神经在运作,我们是放轻松去看大自然的法则的运转,如果越能够体会放松,就是信任你的身体,信任法界,然后就能够放松。越能够客观觉察,禅修越轻松,而且越能够见到法。11.参考答案:C12.参考答案: 1)从两方面分析菩提心的功德: 一、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相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寂天菩萨说过:“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样,在生起的当下,能摧毁五无罪、谤法罪等难以清净的重罪,如果罪业得以清净,就没有机会堕入恶趣。上师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可能堕入恶趣。所以,我们在临死之前,要全力以赴、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生起后不要让它毁坏,这样自己就不会堕落。 二、有了菩提心的话,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一切安乐,寂天菩萨也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究竟能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2)《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在多生累劫中以无碍智慧再三思维: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什么呢?是有吃有穿好,还是身心健康好?结果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就像一些发明家,通过长期潜心研究发明出一样东西,觉对对人类特别有利,同样,佛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复观察,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利无量的众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佛果。因而,法王在本颂中说:“切莫散乱修此要”。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被世间八法等外境诱惑而迷失方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持菩提心这种秘诀,这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可贵的修法。13.参考答案:倘蒙加被,可云如是,密宗观成本尊,其理相通。惟此仅是短时间事,至如本问中:所称观音种妙行,我辈万万分不得其一,倘不自量,以凡滥圣,恐招罪无边矣。14.参考答案: 一方面会触犯菩萨戒的根本罪,另一方面,众生的因缘各不相同,如果他的根基还没成熟,或者他的因缘不是这个法门,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反而会毁坏他的善根,对他的解脱造成障碍。15.参考答案: 在欲界里有迎拒之心就会有苦,进入色界和无色界(禅定中),若有迎拒之心,有抓取,也会有苦,因为禅定是有为法修出来的。有为法有入必有出,无常生灭,如梦如幻,是抓不住的。16.参考答案: 如果不能确信前世后世的存在,就自然会对此半信半疑。对前世后世的存在都抱有犹豫、怀疑的态度,那么厌离轮回,希求解脱就成了空话,佛法的功德无法融入相续。 关于前世后世之说,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一书中,已暗示人死后有灵魂的归处;后来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灵魂之说,也作了积极研究。例如柏拉图就提出:人死后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 了解这些,对前世后世在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始终心存怀疑、以分别念产生种种邪见。确信了,修法就容易成功。17.参考答案: 例如一个束手待杀的死囚,若因断手而得以活命,何乐而不为呢?同样,若以忍受辞亲割爱等修行的小苦,而能脱离地狱等大苦,难道不是很好吗?18.参考答案: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19.参考答案:A20.参考答案: 内容:1.已生恶令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已生善令增长。 4.未生善令生起。 根本精神:说到做到,知行合一。21.参考答案: “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眼代表六根,也就是人的身心。六根是由四大组合而成,四大是生灭变化的,所以六根也一样是无常的。22.参考答案: 是自己的知见、自己的视野、自己的框框,把我们束缚住了,让我们不能够解脱自在。本来实相真理是“无常、无我”的,但是众生偏偏一直在抓“常”、抓“我”,于是跟实相一直背道而驰,苦海就这样产生了。23.参考答案:此非中阴身,乃鬼道之身。一切凡众,皆有‘我’‘我所’之执。居士亡子,生时既不闻佛法,何能破执。其执骨为‘我’,执棺为‘我所’,自是常事,何足为奇。24.参考答案:A25.参考答案: 不满足信仰,有求真求证的精神。26.参考答案:正确27.参考答案: 身心越来越柔软、快乐、安详,心花朵朵开。修行到后来就是反璞归真,出离苦海,内心安详、快乐。28.参考答案: 做事而不著相,不起二念,做等于没有做,这就是真性的妙用。乃至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等,都是自性的全体大用。29.参考答案: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虽然这些人利用一些不如理的手段暂时也能得到一些享乐,果报并没有当时呈现,但因果不虚,由此而种下的恶因必然会成熟而感受巨大的恶果。30.参考答案:宜先看小册子,以作入门,如‘岐路指归’,‘到光明之路’‘初机净业指南’等,似皆适宜。31.参考答案:断百八烦恼之意。32.参考答案:世界佛土,俱是无量无尽,一个大千外,还是世界佛土耳。33.参考答案: 你既然能对众生的快乐感到高兴,那么这种随喜应该很广大,可以遍及每一个众生吧!但实际上你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你的敌人时,你为什么不去随喜呢?那时你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恼痛苦,这与你的说法完全相反。别人的名声传扬各方而喜悦时,你在旁边的心境如何呢?可见,你的说法自相矛盾。34.参考答案:定性声闻,乐涅槃,厌生死,是其不愿。未破尘沙,学限偏小,亦力不足。35.参考答案: 所谓真言不美,美言不真,如果你想解脱,就不要想听美言,就应听真言,但是真言都很率直,很露骨的直接讲出来,但你要真正能够去珍惜,你的解脱就会加快。记得!在脱胎换骨的过程中会有苦的,因为跟你以往的认知、习惯、会有截然的不同,唯有你能够真正去接受,唯有你能够去消化它,真正来到“无我”,你才会解脱自在。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36.参考答案:此须应机说法,并无定式。如对无成见之人,说因果,劝念佛,亦自大佳。37.参考答案:人常知者,阿含等经,备言诸天。地藏本愿经,详说各狱。依经而论,云何不确。至其升堕之机,全由众生业力,以为主因,是自己使之然也。38.参考答案:B39.参考答案:场所大小,能随佛力变现,不可以常情拘之。维摩居士尚能神变斗室,容无量宝座,况佛力耳?但虽容多众,实则地未加大,故谓之神。如不能信,请设一喻:径尺方圆之镜,其厚不过数分,置空野中,高千寻之山,远百里之水,历历分明,皆于中现,而镜何尝加大也。40.参考答案: 因为众生不了解无常、无我的真理实相,而与之对抗。41.参考答案: 修四念处,培养正知明觉是手段,目的是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内心所打的种种结。修行境界无论多高,如果没有看到十个结,没有断除,都是世间法。42.参考答案:此系修菩萨行,次第证果之阶段,再加入等觉妙觉,共为五十二种,等妙即是补处佛,此五十二级,各有名字,亦可略解,然亦繁矣。若问内容,能言者仅是耳。若夫修证向果入住出等之法,非片言之事也。43.参考答案: ①实际经历色界是什么、无色界是什么。 ②帮助内心澄静,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 ③内心澄静有助于反观,照见诸结缚进而断除我慢、证果。44.参考答案:自己的内心;自己犯错的来源;清净自心45.参考答案: 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世间皈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种皈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世间皈依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46.参考答案:请仰看苍苍之空,是中国的,美国的,或是英法德日等国的?47.参考答案: 是用我慢在断慢,是用头脑在理解“无我”,而没有深入体证“无我”,结果我慢越修越大,导致狂妄。48.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因果规律。佛经中说:“譬如种子苦,它的果也苦;种子甜,它的果也甜。同理,罪业的苦种子,只会产生痛苦的苦果;善业的甜种子,只会产生快乐的甜果。”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说:“快乐全部是往昔造善业而得,不要说人间的快乐,纵然在热地狱里出现一瞬间凉风,寒地狱里出现一丝温暖,也是前世造善业的果报。痛苦全部是往昔造恶业而得,不要说凡夫的痛苦,即使阿罗汉身心不适,也是前世造恶业的果报。”因此,今生来世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造善业;今生来世一切痛苦的根本因,就是造恶业。49.参考答案: 真实存在用“看到”和“看不到”进行衡量是没有理性知识的一种粗浅的看法。如果根据这种观点,除了有形有色的物质以外,其余存在就该一律否定。 以“看到”与“看不到”论存在与否,像抽象的规律、共性、思想观念、人的意识等属于精神范畴的存在,没有一样能看得到。 从物质的角度讲,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太阳光、宇宙射线等也看不到,电磁场、量子场、粒子世界肉眼看不到,时空相隔的存在,如过去和未来世的事物,远距离的事物和隐蔽事物都看不到,但谁也无法否认以上事物的存在。 然而以佛法而论,存在分世俗智感知对象的存在和非世俗智感知对象的存在,有有形事物的存在和无形事物的存在,有物质的存在和精神意识的存在,有感觉经验的存在和非感觉经验的理性认识领域的存在。 因此,不能把看得到和看不到当作存在与否的标准。《因明释量论》中说“未见未必不存在”,就是针对上述这种观点说的。50.参考答案: 欲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和疑盖。51.参考答案: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专注、杂有烦恼(妄念杂话、心不在焉)。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52.参考答案: 真正的信仰是思想上的信仰,即意识形态信仰,而不是表面形式。因而说:“上智修心,中智修身,下智修口。” 所谓“上智修心”,就是指思想意识的修养。佛和魔,凡人和佛菩萨的根本界限是“心”,即思想意识,不是外形、表面。而且这外形、表面,可以伪装,不能当作信与不信的标志。真正的佛指的是慈悲、智慧等思想境界,不是有形的东西。八万四千法,显密与禅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去染还净”,即清除思想上的烦恼污染,显现本净佛心。 “中智修身”,就是指守持清规戒律,修习身德、言德,戒恶行善。 “下智修口”,是指念经,诵佛号、咒语。但这并不是说念经没有功德或者不需要念经,而只是说明三种修法的不同层次和适应对象。 即使是念经、念咒也有个高层次的念法和低层次的念法。高层次的念经是口念经文,心思经义,以求思想、行为和经义相合;低层次的念经只是念经文,不想经义。高层次的念咒是心观口念,一心不乱;低层次的念咒是心不在焉,只是口念而已。53.参考答案: 学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点理论,这叫学佛法;不但是相信、知道,而且实际行动中真的去做,这叫修佛法。 学佛属于听闻阶段,由从善知识那里听闻到了佛法,由如理思维而正信佛法,从而改变自己过去的错误观念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就是修佛法。54.参考答案:C55.参考答案: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56.参考答案:龙门佛像,乃中国南北朝时所造,极为名贵。一日三变色者,系彼处山势崇峻,河水潆洄,与日光移动,掩映所致。佛像残缺,原因甚多,一者贩卖碑片者,每拓一次以后,往往故意损坏,使后拓者,不得全形,以增彼拓之价值;二者因石刻名贵,一班古董商,敲去头部,向外国考古者售价耳。57.参考答案: 当你全然的放开,与法界全然的溶为一体,你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的,当下我是什么样的一个形状,我就会全然扮演当下的角色,你能全然的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就是体会到“无来无去”。我不必非到哪里才叫解脱啊!当下就自在!因为他看到整个法界,整个大千世界的实相及缘起甚深。于是心与空相应,当下现起的是什么样的波浪,我随顺缘起,随顺因缘,当他了解法界人生的整个实相之后,他就是返璞归真,就是安心自在啊!58.参考答案:普通而论,居士见出家二众,皆是顶礼。为合仪规,须详询研律专家,方有根据。区区以为比丘尼既披五衣,便是福田相,向之顶礼,是益在我也。59.参考答案: 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