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整学生的情绪防止语言暴力_第1页
如何调整学生的情绪防止语言暴力_第2页
如何调整学生的情绪防止语言暴力_第3页
如何调整学生的情绪防止语言暴力_第4页
如何调整学生的情绪防止语言暴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调整学生的情绪,防止语言暴力我从教26年来,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同学,也和许多的学生有过深度的交流。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会因曾经被同学有意无意的不尊重对待而难以自愈,也有的同学正在经历着来自于周围同学给予的不尊重行为。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有以拳打脚踢、推撞绊倒、拉拉扯扯等肢体接触的方式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实则语言的暴力化表达、某些无意动作是更具伤害性而又不易察觉的行为。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身体攻击和言语等无形伤害激活的是我们大脑相同的脑回区,换句话说,我们从他人言语中受到的伤害是等同于身体伤害的。例如班上有人个子较小,有人体型较胖,有人皮肤较黑,有人睡觉打呼噜,脸上会长青春痘,有人有习惯性的特殊动作,有人说话的声音可能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们可能对于他们的这些生理及其他特征反复提及甚至嘲笑,给他们取一个自认为符合事实的外号,甚至下课后跟他们开一些我们自以为好玩的玩笑,在课堂他们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起哄、高喊他的外号,在全班同学、老师面前暴露他们在宿舍的隐私;诸如以上这些,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个有趣的玩笑,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还可能若无其事的问被开玩笑人:“你开得起玩笑吧!”,于是他们只能回答“没关系”。可是他们真的没关系吗?当同学对我们说出她的秘密时,我们可能会出于一些目的或者只是八卦心理,在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时把她的秘密告诉其他同学,她的秘密便不再是秘密,甚至被当成笑料广为流传;我们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同学,拉着其他人一起排挤、孤立她,对她冷言冷语或者干脆不与她交流;在学校或者网络上散布关于他人的消极或者不实的谣言,传播负面理念,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我们也可能将自己的消极情绪以谩骂、发泄等方式转移到他人身上,还美其名曰我是跟你关系好才会把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在你面前……刚刚列举的这些都可能是真实存在于大家身边。但是这些我们觉得不足挂齿的事情,对于受伤者来说真的不是“没关系”。这些对他人的伤害,都可能会酿成悲剧。这些有意无意的行为,这些我们眼中的小打小闹,也许会给那些陷入痛苦漩涡的同学,带来一道又一道的伤疤,这是玩笑吗?不,这是一种不尊重同学的行为,是恶意的伤害。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对于伤害行为的发出者来说,我们在有意识的模糊玩笑与伤痛的界限。殊不知那些异样的眼光、低声的窃笑、不屑的语气词,有的时候,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比生理伤害更加严重的创伤。不幸的是,这些伤害我们很多人不以为意,而有的往往不被察觉。我们也许轻易地忘却了自己的行为与过错,然而被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相对于这种无意的伤害,少部分可能真的就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中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要在同辈群体中获得关注,想要建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集体,想要在特定的领域维护和提升自我价值,不管是哪一种目的,都不能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实现。从伤害的承受者方面说,这是个体性格与人生特殊发展时期双重作用导致。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往往比较敏感,缺少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和不合理观念,格外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会忍不住怀疑别人说某句话的目的是不是针对自己,他人是不是在背后说自己坏话,这就让他们很容易受到来自别人无意识的伤害。这些同学可能一面表现得不在乎,而实际上又使自己陷入更加消极和悲观的情绪当中。另外,从玩笑与不尊重中受到伤害的只有他们吗?我们不会知道那些被我们取外号的同学有多苦恼,我们也不会知道当有的同学在被开玩笑时,有多么想要大吼一声:“别说了!”;我们更不会知道那些被别人在网络等公开场所说坏话的人有多么想要逃离这个让他们瑟瑟发抖的群体。为了避免这种伤害,希望大家都能够友好地对待他人,因为我们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要怎么对待他人。正如有一句话说:“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我们又不仅仅是旁观者。同学们,当一个个闹剧产生时,你是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会不会觉得反正我没有做、说的也不是我,那就与我无关,我只是听听笑话就好了。但是请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不会有“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的心态吗?我们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个体、集体和环境的影响吗?确实,以我们的能力很难做到客观地看待某件事情。前段时间,“寻亲男孩”刘学州的事迹火爆网络,他出生时被父母遗弃,寻亲成功后又因亲生父母单发面发出的声音遭遇网络谩骂,最终在7000字绝笔长文后,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最后网络还他清白,此时终究为时以晚。其实网络骂人这件事情,往往真相如何只有他们最亲密的亲人好友知道,但是事情在往外传播的过程中,别人根本不会关心发生了什么,只是关心这个话题,添油加醋,三人成虎,身份角色的转换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们可能从恶性事件的旁观者变成协助者、强化者,最终形成雪崩,而我们就是其中一片雪花。我们谁也不想看到上述事件的发生。那么为了避免这些伤害性行为,我们要如何应对呢?首先,格外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某些无意行为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刃。有学者曾经提出,要想保持一段融洽的关系,积极和消极的互动比值要大于5:1,也就是说,我们要说5句好话,做5件好事才能弥补一次无意中的伤害行为。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同学,换位思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接纳别人的特征,注重自己的言行,警惕自己无意中的行为、言语、眼神向别人表达的恶意。哪怕对于一个你没有那么喜欢的同学,也需要做到与其保持一种适当距离的交往。采用这种温柔的方式与同伴交往,让我们接纳别人的同时,使自我得到提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浆”,相信你向世界发出善意之时,你也一定能收获许多美好。其次,我们要学会成为被伤害同学的保护者。我相信好奇心大家都有,但不应该因为听了“所谓”他人的故事而用有色眼镜看待别人,切忌轻易评价任何人、任何事情,这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底线。所有的漠视都是对罪恶的纵容,而当旁观者以一种保护者的角色出现时,有利于阻止恶性事件发生。当过分的玩笑被说出来时,如果大家能从娱乐者转换为正义者,对于他人有更多的共情,那么很多悲剧就会得以避免,因为来自于同伴的支持是被伤害同学的内心深层呼唤。最后,构建积极自我认知,寻求自身支持系统。我们学会界定同学之间的正常行为与不尊重行为,不要过分解读,你可以因为被别人背后议论而生气,但是把同学对自己的某些夸奖当成讽刺就没必要了。毕竟,相同的一件事情可能因为我们不同的加工而导致不一样的信念,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当然,当不尊重行为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没有谁能够一笑而过,而此时我们就需要明白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取措施营造“成就感”,也就是看到自己的成功,这种成功可以是解开了一道数学题,也可以是看见被自己打扫地很干净的教室,还可以是早上终于战胜周公吃到了食堂好吃的粉。我们发现处于成就感中的人更健康、更有韧性,也更专注于自己。遇到问题时,我们还需要倾诉,需要沟通,需要寻找周围能够给予我们力量的人,因为一直以来你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另外,如果一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过大,短时间内无法调节过来也是被允许的,这时候,请带着“症状”前行,不要求什么好状态,不去管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