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气候》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气候》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气候》名师教学设计_第4页
《气候》名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气候》名师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所需课时】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课标分析:一是能够运用气候资料(如气温、降水分布图,气候示意图,气候统计资料等)分析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讲授的内容是我国的气候,包含“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我国灾害性天气”三部分内容,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亲切和实用。但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了一些有关气候的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但本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重难点,知识点多,而起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空间概念还不够强,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欠丰富,对枯燥的理论也不敢兴趣。【学习目标】1、通过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2、通过对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3、通过对我国温度带、干湿去分布图的判读,知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和减灾意识。【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个气候特征。难点: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教学方式与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生活现象引入——分析规律——探究原因——实践应用”四个环节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也能更好地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教学资源】教材图表、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二课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我国最美的十大旅游景点”的视频。并思考我国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通过观看视频起到点题、凝神、激趣的作用。承转我国各地的景观差异这么大跟当地的气候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环节一:归纳特征。学生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归纳出我国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①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哪几种?②我国的气候类型有什么特征?教师小结并板书: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完成学习要求,并归纳出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引导学生读“中国城市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归纳气候特征。①海口的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全年皆夏。②广州的气候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③哈尔滨的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④乌鲁木齐的气候特征: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差大。⑤拉萨的气候特征:气温低,降水少,垂直变化显著,温差大。教师小结并板书: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都很大。3、引导学生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①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广东和台湾三省的南部及海南省。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一线以南。③温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一线以南。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和内蒙古一带。⑤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原。小结:引导学生用表格归纳我国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承转为什么我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形成多样气候的原因吧。环节二:探究原因。1、小组探究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①引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小结: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越往北越冷。②引导学生读“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分析得出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的原因。小结: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分组探讨,合作交流,探究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获取完整的信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归纳的能力。2、小组探究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①引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小结: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等之外。②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势剖面图”分析同纬度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差异大的原因。小结:受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3、小组探究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及其原因。①引导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小结: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引导学生读材料二分析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而西北内陆降水少的原因。小结:受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承转我国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环节三:实践应用。1、读“中国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各地热量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①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读图说出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②学生活动:读图说出各个温度带的地形区,了解其分布,并完成连线题。2、读“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各地降水差异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①读“我国的干湿地区图”了解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布。②学生活动:读图说出各地干湿地区的地形区,了解其分布,并完成连线题。学生读图、勾画界线及连线练习等活动了解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国各地因通过读图、填图、勾画界线,以加深对温度带空间分布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3、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分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小结: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种类不同,熟制不同,……这就启发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总结新课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南北跨近50个纬度,所以南北气温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地形的影响,增加了气温分布的空间差异,形成了多个温度带,使我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第三课时: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冬季启程,夏季返航?学生读图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与热情。转承郑和下西洋的帆船跟季风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另一个气候特征。环节一:归纳特征。1、读图分析归纳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①读图提问:我国东部地区有哪几种气候?②小结:归纳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2、读图分析归纳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①学生看动画归纳出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性质及影响地区。②小结:用表格归纳。发源地风向性质首先影响区域冬季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偏北风寒冷干燥北方地区夏季风印度洋和太平洋偏南风温暖湿润东部沿海地区3、比较同纬度的齐齐哈尔和巴黎的气温差异,归纳我国中纬度地区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完成学习要求,并归纳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承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季风对我国的气候又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环节二:探究原因。探究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①读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海陆位置,简单讲述我国由于海陆位置因素造成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最大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季节吹不同的风。(由于学生年龄特点,这个部分的内容点到为止,详细的在高中时会讲述。)②小结:由于我国的海陆位置形成了显著的季风气候。探究我国季风对冬季气温的原因①读“我国冬季风分布图”分析它对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②小结: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带很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越往北气温越低。冬季风的影响。探究我国季风对夏季气温的原因①读“我国夏季风分布图”分析它对夏季南北温差不大的原因。②小结:我国夏季气温南北温带不大,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等除外。夏季风的影响。4、探究我国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的原因①读“广州、武汉、哈尔滨三个城市的气候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分配规律。②结合我国冬夏季风分布分析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的原因。③小结: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受夏季风的影响。5、探究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西北内陆少雨的原因①读“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冬夏季风分布图”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西北内陆少雨的原因。②小结:东南沿海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而西北内陆则不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分组探讨,合作交流,探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获取完整的信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转承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这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环节三:实践应用。1、比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非洲、西亚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议一议中国季风气候的优点。2、读“广州、武汉、哈尔滨三个城市气候图”分析得出季风气候的特征:雨热同期。并能分析雨热同期对农作物和森林生长的影响。小结: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分析我国季风气候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4、观看视频:季风气候对我们的影响。通过读气候图分析得出我国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特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总结新课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成因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夏季风是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因素。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跨度大,造成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使我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第四课时:灾害性天气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首先阅读台风“天兔”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的影响。2、观看台风天兔视频,了解我国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观看视频和思考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导入,起到点题、凝神、激趣的作用。转承我国还有哪些灾害性天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的内容。环节一:归纳特征。1、读我国各种灾害性天气图片,归纳我国的气候特征。①根据图片判断灾害性天气。②小结:我国多灾害性天气。2、根据材料、地图及图片,归纳我国主要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带来的天气现象及产生的危害。3、用表格归纳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影响区域天气状况梅雨夏初江淮地区阴雨连绵。沙尘暴春季北方和西北黄沙漫天,能见度低。寒潮冬半年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急剧降温、大风、霜冻、雨雪天气。台风6-10月东南沿海狂风暴雨。4、观看“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的视频。学生读图及材料分析、获取信息,完成学习要求,并归纳出我国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转承我国的干旱和洪涝这两种灾害性天气影响最大,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环节二:探究原因。小组探究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1、动画演示: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规律。2、指出我国夏季风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并完成连线练习。学生结合雨带推移的动画了解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情况。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视频了解我国灾害性天气,能更好的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承转这些自然灾害虽然防不胜防,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多做一些防御工作,还是能降低灾害程度。如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但是由于各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大减轻了洪水危害和损失。环节三:实践应用。1、读我国各个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提问,当地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2、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应该如何防御台风?3、展示两位同学的观点,分析我们对灾害应该持着怎样的观点?观点一:台风会造成大风、洪涝灾害,损害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财产带来巨大危害。是一种百害无一利的气象灾害。观点二:一般来说,台风弊大于利,因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不论是给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带巨大的损失。但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对我国来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及华南部分地区的伏旱天气。台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保证农作物生长。小结: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台风既有利也有弊,我国要趋利避害的利用它。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对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教会学生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事物。在生产和生活上应该趋利避害。总结新课气候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资源优势,它丰富了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种类,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和旅游资源。因此,我们既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气候资源,又要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缺乏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2、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主要是因为()A、雨热同期B、气候复杂多样C、山区面积广大D、季风显著3.下列选项不符合我国气候总特征的是()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雨热同期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