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含解析)-人教高三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题组命题6大着眼点之(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情全察]命题视角一全球气候变化特点1.(2018·泉州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性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界。甲图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乙图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A.④ B.③C.② D.①(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B.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D.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解析:(1)B(2)D第(1)题,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规律,结合题目信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界可知,在“新仙女木”事件时候,海平面降低,此后海平面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结合图乙可知,③符合条件,B正确。第(2)题,根据图乙可知,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波动起伏,并不是始终保持上升,故选D。命题视角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2018·全国卷Ⅱ·节选)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题。2.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A.生物类型多样 B.对全球变暖敏感C.大气质量优良 D.人类活动影响少解析:选B恩克斯堡岛位于罗斯海附近,靠近南极大陆,周围分布有各种冰川,而冰川与该地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3.(2018·内蒙古集宁月考)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 D.①②③④(2)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高山冰川出现减少和退缩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解析:(1)D(2)B第(1)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都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面积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从而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第(2)题,气温升高,树木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森林树种有可能减少,A错;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水增加,高山冰川出现减少和退缩,B对;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使作物增产,C错;气候变暖使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威胁人体健康,D错。[知能全通]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高考命题热点。高考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培养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针对具体影响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1.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不一定仅仅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形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统计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近现代全球气温上升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人为原因为主。(2)温室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甲烷等也属于温室气体。(3)全球气候变暖也并非百害无一利。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产量增加。2.落脚地理实践力,明确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题点全练](2019届高三·石家庄联考)如图示意1956~2006年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变化趋势。据图回答1~2题。1.引起50年来河北省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因素有()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季风气候的特点③农业过度开垦④产业结构变化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河北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有()①农牧业减产②极端天气多发③水资源短缺④地下水水位上涨⑤海岸带侵蚀加强⑥病虫害减少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解析:1.B2.A第1题,据图分析可得河北省近50年来气温总体上升,降水总体减少。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该趋势的发展。但与季风气候特点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B。第2题,河北省气温上升、降水减少会使得农牧业减产;极端天气多发;蒸发加剧,水资源相对短缺;海岸带受海浪侵蚀加剧等,①②③⑤正确。同时,地下水水位下降;暖冬会使得害虫可以过冬,从而使得来年的病虫害多发,④⑥错。因此正确答案为A。(2018·南京质检)如图示意1880~2015年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变化。读图完成3~4题。3.关于此时段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时段为历史时期 B.导致人类活动波动变化C.温度高且持续上升 D.对地区降水量产生影响4.人类下列活动,能减缓全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速度且合理的是()A.限制耕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林、牧业B.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要控制城市规模C.大力发展核能发电,增加清洁能源比重D.减少使用煤炭,优先使用天然气资源解析:3.D4.C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该时段从1880年开始到2015年截止,为近现代时期。该时段气温波动上升,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大),也会对自然环境(如地区降水量)产生影响。第4题,限制耕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林、牧业不现实,A错;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要控制城市规模不会减缓全球变暖进程,B错;发展核电及部分清洁能源如水能等不产生温室气体,故大力发展核能发电,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会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从而延缓全球变暖,减缓全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速度,C正确;天然气资源的使用依然会产生温室气体,D错。高频考点(二)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分布的影响[考情全察]命题视角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2017·海南高考)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3)题。(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A.通风 B.避灾C.采光 D.美观(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①砾石多②退水快③历时长④流速缓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1)A(2)B(3)C第(1)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下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可推断,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命题视角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2018·全国卷Ⅰ·节选)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2.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解析:选B西南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车流量相对较小,A错。乙、丁路段位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沿线平均坡度较大,因此平均限速较低,B对。沿线地区气候湿润,工业薄弱,空气中粉尘等颗粒物较少,不易形成霾,C错。西南地区村庄比较分散,而且高速公路两侧有隔离设施,D错。[知能全通]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考生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明确区域地形特征,其次要分析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巧用综合思维理清地形对人类活动的2大影响(1)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如何结合地形状况分析评价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呢?第一步,以型定方式。即根据地形类型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第二步,以资(金)定级量。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第三步,考虑地质灾害和山洪等对交通设施的制约。(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可以说,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作用。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布,可分三步: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第二步,“土肥”。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题点全练](2018·兰州模拟)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风水理论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的人居经验,其朴素的生态和谐观和独一无二的生态美学内涵是人居环境优化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具体来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聚落理想的风水格局。读最佳村址选择示意图,回答1~2题。1.风水文化中推崇“背山而居”,从人地和谐角度分析,主要意义在于()A.北部山地对冬季风有阻挡作用,有利于避寒B.山地是村落的重要屏障,有利于安全防卫C.山地对气流有抬升作用,有利于增加降水D.山地是村落的背景,有利于增加视觉上的厚重感2.古代风水文化提倡“临水而居”,河流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用水方便②水运便利③避免洪涝灾害④气候湿润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1.A2.A第1题,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北部山地可以对冷空气起到屏障作用,有利于聚落的避寒,故选A。第2题,河流不仅为沿岸塑造肥沃的冲积平原,而且为村落提供用水和水运便利,故选A。2016年8月31日,郑济高铁(郑州—济南)河南段正式获批,2016年1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建成通车。读郑济高铁河南段规划站点示意图,完成3~4题。3.利于郑济高铁建设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气候 B.地形C.水源 D.矿产4.郑济高铁开通的意义主要有()①加强河南、山东两省的经济文化交流②利于河南、山东两省煤炭资源的外运③完善河南、山东两省的交通网络④促进河南、山东两省的旅游业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3.B4.C第3题,郑济高铁沿线主要为平原地形,利于铁路建设。气候、水源、矿产与高铁建设关系不大。第4题,郑济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与两省煤炭外运关系不大,②错误,故选C。高频考点(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考情全察]命题视角一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2019届高三·海口联考)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1km2。永兴岛是西沙、南沙、东沙、中沙四个群岛的军事、政治中心,是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是困扰永兴岛发展的重要因素。读图完成(1)~(2)题。(1)永兴岛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水不易存储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C.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D.气候炎热,蒸发强烈(2)永兴岛为解决淡水不足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①海水淡化②节约用水③收集雨水④人工降水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1)A(2)A第(1)题,永兴岛位于南海中,且面积较小,河流较少,所以降落到地表的水大部分流入海洋中。第(2)题,永兴岛本身降水丰富,不需要采取人工降水。命题视角二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2.(2018·石家庄模拟)下表示意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量占本地区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据此完成(1)~(3)题。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量/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比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比重青海8970.0%13.5%甘肃12542.4%11.4%新疆16922.6%10.5%全国277824.5%5.0%(1)青海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比重高的原因可能是()A.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发电最大B.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C.煤、石油、天然气能源储量小,开发难度大D.重工业规模小,能源消耗量少,水能发电量大(2)近年来,甘肃、新疆的“弃风率”和“弃光率”均很高,其原因是当地()A.“风电”与“光电”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B.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发电量大C.电力需求量较小,电力外送能力不足D.技术水平低,难以有效开发“风、光”资源(3)针对甘肃、新疆严重的“弃风”和“弃光”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A.拆除甘肃、新疆的“风、光”发电设备,减少浪费B.鼓励使用新能源,加快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C.不断提高水能发电比重,限制火力发电规模D.重点发展高耗能产业,增加电力消耗量解析:(1)D(2)C(3)B第(1)题,青海省位于我国内陆地区。重工业规模小,能源消耗量少,表格中青海省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量数值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比重高,说明水能发电量大,D正确;风能、太阳能资源属于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比重并不是很大,A错误;青海省水能资源丰富,但是表中看不出开发利用率高,B错误;青海省石油、天然气能源储量并不小,开发难度也不大,C错误。第(2)题,甘肃、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此外风力资源也丰富,但是甘肃、新疆人口少,工业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同时,电力外送能力不足,所以甘肃、新疆的“弃风率”和“弃光率”均很高,C正确。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电力需求量较小、电力外送能力不足导致甘肃、新疆的“弃风率”和“弃光率”很高,所以要鼓励本地使用新能源,同时加快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B正确;“风电”与“光电”为清洁能源,不应该拆除发电设备,A错误;甘肃、新疆水资源不足,C错误;高耗能产业多造成环境污染,D错误。[知能全通]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格及相关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明确区域位置、资源特点及其分布状况,然后综合分析资源问题及其成因,最后落脚人地协调观,提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措施。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与“水资源”有关的问题2.从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资源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题点全练](2018·四川新津中学月考)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2013年6月至9月,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2017年7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工业化开采可燃冰。据此回答1~2题。1.人类大规模使用可燃冰,会导致()A.全球变暖 B.水体酸化C.臭氧空洞扩大 D.海底滑坡2.海底可燃冰的分布面积达4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是21世纪能源的主要来源。随着珠江三角洲与南海大规模开采可燃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主要发展方向是()A.工业向新精尖方向发展,提高竞争力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C.发展耗能少、轻型、高精尖产业D.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解析:1.A2.D第1题,据材料可知,可燃冰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虽然其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但大规模使用,仍然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故选A。第2题,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储量巨大等特点,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是公认的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随着珠江三角洲与南海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可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故选D。(2018·厦门模拟)马略卡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岛上常住人口约85万,大约一半居住在首府帕尔马,2009年接待游客多达2120万。马略卡岛年降水量约400mm,岛上地下岩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岩层孔隙储水丰富。近年来,马略卡岛受到水资源日渐短缺的威胁。读图回答3~4题。3.马略卡岛上的城市用水最主要是()A.地下水 B.河湖水C.雨水 D.淡化海水4.根据材料推测,马略卡岛城市用水最紧张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解析:3.A4.B第3题,材料显示马略卡岛地下岩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岩层孔隙储水丰富,所以地下水丰富,故选A。第4题,从经纬度位置看,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蒸发旺盛,水库储水量有限。夏季是旅游旺季和农作物生长旺季,用水量大,但降水少,所以供水更紧张,故选B。高频考点(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考情全察]命题视角一自然灾害的分布1.(2018·石家庄模拟)“闹海风”是一种大风并伴有吹雪、雪基等的灾害性天气,其形成与亚洲高压的移动、风的“狭管效应”、水汽含量、大气对流运动密切相关。新疆吉木乃县冬季“闹海风”频发。如图示意吉木乃县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地区最容易发生“闹海风”的地点是()A.甲 B.乙C.丙 D.丁(2)强烈的对流运动会引起大风、暴雪等天气。一天中“闹海风”最易发生在()A.清晨 B.上午C.午后 D.子夜解析:(1)A(2)C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两山之间,冬季北方有亚洲高压,来自亚洲高压的风经峡谷形成狭管效应,风力骤增,加上沿途夹带沙雪,形成了闹海风,A对;乙、丙、丁均不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故B、C、D错。第(2)题,根据题目可知强烈的对流运动会引起大风、暴雪等天气,而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此时对流运动强烈,所以一天中“闹海风”最易发生在午后。命题视角二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灾措施2.(2018·河南联考)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造成河道堵塞2000m,1000余人被掩埋。下图为新磨村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1)诱发四川省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的自然因素可能是()A.岩石破碎 B.连续性降雨C.矿山开采 D.冻融作用(2)为有效防御滑坡等地质灾害,新磨村应()A.移民搬迁 B.开垦梯田C.植树造林 D.修建水库解析:(1)B(2)C第(1)题,山体滑坡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山体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是由于连续性降雨导致山体高位砾石结构疏松,因而发生山体滑坡。该地区6月份没有冻融作用,也没有矿山开采;岩石破碎不是垮塌性滑坡的主要原因。第(2)题,由于地势起伏大,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发生滑坡。植树造林能够保护地表水土,可以有效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移民搬迁投资太大,不切实际;开垦梯田和修建水库会加剧地质灾害。[知能全通]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落脚在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灾措施两个角度。试题多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图文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熟练掌握各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机理,然后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关防灾措施。1.从区域认知角度掌握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2.运用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3.落脚人地协调观,明确防灾减灾的相关措施(1)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2)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题点全练](2018·柳州模拟)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如图示意广西多年冰雹次数逐月累计情况。据此回答1~2题。1.广西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季的午后及傍晚,其原因是()①广西纬度较低,春季台风活动频繁,空气强烈上升②春季冷暖气流交汇频繁,易使暖气流抬升③春季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对流强④春季气温回升快,午后气温高,空气对流强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增加植被覆盖可以减轻冰雹灾害,其原因是()A.林区水汽含量少 B.林区蒸腾作用强C.林区气温回升慢 D.林区风力小解析:1.D2.C第1题,广西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季的午后及傍晚。春季冷暖气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午后气温高,空气对流强,故选D。第2题,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林区气温回升慢,对流减弱,从而能减少冰雹的频率和强度,故选C。(2018·江西调研)读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3~4题。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易发生泥石流的是()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4.泥石流的发生会导致河谷堵塞形成堰塞湖,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最容易形成堰塞湖的是()解析:3.C4.A第3题,河谷地带等高线凸向河流上游。读图可知,甲、乙、丁三地均位于山脊处,丙地位于山谷地带,而山谷地带易发生泥石流。第4题,由上题解析可知,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处,A、D两图示意山谷,A图谷口处等高线几乎闭合,一旦峡谷处被泥和石块堵塞,就容易形成堰塞湖。[专题跟踪检测]A级——基础提速练(2018·潍坊统考)据统计,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2mm/年,不同省份、不同季节海平面升降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海平面上升会给沿海地区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图示意天津市沿海2015年、2016年与常年同期海平面逐月变化。读图完成1~3题。1.与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A.4月 B.7月C.9月 D.11月2.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减少B.陆地面积增大C.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减弱D.海岸侵蚀程度加大3.影响天津市沿海常年同期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变暖 B.热带气旋C.入海径流量 D.盛行风解析:1.A2.D3.D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与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4月海平面上升了超过190mm,是四个选项所示月份中上升幅度最大的,A正确。与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7月海平面上升了50mm左右,9月、11月海平面上升了160mm左右,均没有4月上升幅度大,B、C、D错误。第2题,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增强,对海岸的侵蚀程度加大,D正确。海平面上升,更容易出现海水倒灌,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增加,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增强,A、C错误;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陆地面积减小,B错误。第3题,根据图中海平面变化可知,与常年平均海平面相比,天津市沿海常年同期海平面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高,冬季低,最主要是因为夏季东南季风(迎岸风)推动导致海平面上升,冬季西北季风为离岸风,导致海平面相对较低。D正确。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不会有季节变化,A错误;热带气旋和入海径流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升高,B、C错误。(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出发,向南经甘肃、陇南,沿川陕边界进入四川,然后到达重庆,沿途可看到植被景观变化明显。如图为兰渝铁路沿线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4.从兰州到重庆,穿越秦岭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土壤C.水分 D.热量5.兰渝铁路建设中主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有()①跨越长江、黄河水系,翻越秦岭,地质灾害多②重庆境内地下水渗漏严重,溶洞较多③风沙威胁,需铺设草方格沙障④冻土广布,需采用先进的热棒技术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6.兰渝铁路修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①完善了我国路网,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快速的通道②有利于开发沿线各种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加快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带动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加强了西部地区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联系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4.D5.C6.D第4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是南北方分界线、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常绿林和阔叶林的分界线等。因此从兰州到重庆,穿越秦岭时,随着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可以明显感受到南北两侧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明显。故选D。第5题,根据区域定位可知,兰渝铁路跨越了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穿过秦岭,地质灾害多,重庆境内地下水渗漏严重,溶洞较多;没有经过沙漠地区和高寒冻土地带,因此不用铺设草方格沙障,也不需采用热棒技术。故选C。第6题,据图可知,兰渝铁路经过了重庆、四川、甘肃等省区,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快速的通道;兰渝铁路既有货运也有客运,有利于开发沿线各种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兰渝铁路沿线有很多老、少、边、穷地区,铁路的修建,会加快其脱贫致富步伐,带动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图可知,兰渝铁路没有直接联系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2018·湖北八校联考)2017年,我国首次在青海省共和盆地3705m深处钻获200℃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读干热岩发电原理示意图,完成7~9题。7.干热岩属于()A.沉积岩 B.化石能源C.玄武岩 D.地热资源8.与风能发电相比,干热岩发电()A.不占用土地资源 B.不受气象制约C.生产技术要求低 D.清洁无污染9.若青海省共和盆地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A.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B.地表温度升高C.太阳能开发会减少 D.地壳运动活跃解析:7.D8.B9.C第7题,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为其典型特征;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玄武岩为喷出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所致,多气孔。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干热岩为沉积岩、化石能源、玄武岩的依据,A、B、C错误。地热资源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根据材料“3705m深处钻获200℃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和“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等信息,可知其属于地热资源。第8题,风能与气象条件(风)直接相关,干热岩发电过程主要在地下进行,不受气象制约,故选B。由图可知,干热岩发电需要地面配套设施,A错误;干热岩发电过程复杂,需要技术支持,C错误;风能也是清洁能源,D错误。第9题,根据材料干热岩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可知最可能导致当地太阳能开发减少,C正确。据图,干热岩发电利用的温水又通过注入井回灌,A错误;干热岩发电中,热水导出地表被用来发电,并不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B错误;从图中看,干热岩发电过程中水量保持循环,地下水文环境稳定,不会导致地壳运动活跃,D错误。(2019届高三·莆田联考)根据遭受极端气候的频率、对灾害的敏感度(与贫困程度、人口数、国内稳定程度和对农业依赖程度有关)、对灾害的应对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国家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下列表示部分国家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情况(171个国家参与排名)。据此回答10~11题。国家孟加拉国印度马达加斯加尼泊尔莫桑比克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12345国家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16716816917017110.从表中可知,印度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靠前。这与印度遭受极端气候的频率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极端天气在印度出现频率最高的可能是()A.台风天气 B.暴雪天气C.干热天气 D.寒潮天气11.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B.纬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小C.人口稀疏和经济落后,对灾害的敏感度较低D.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极端天气较少解析:10.C11.A第10题,台风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北太平洋洋面,印度受印度洋影响,不受太平洋影响,没有台风天气,A错。印度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冬季的暴雪、寒潮天气基本影响不到这里,B、D错。印度纬度低,气温高,容易受到干热天气的影响,C对。故选C。第11题,瑞典、爱尔兰、冰岛、芬兰、挪威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强,A对。这些国家纬度高,山脉少,对极地冷气团、海洋湿润气团的阻挡作用小,气温变化较大,B错。是世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C错。纬度高,深受大西洋影响,常有暴雪天气发生,极端天气较多,D错。故选A。B级——重难提分练(2018·济南针对性训练)内蒙古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不同厚度的积雪融化后对牧草生长量的影响,在当地选了一块试验地。根据积雪厚度,设计了同面积的两块样地和一块对照样地。样地A积雪厚度30cm,样地B积雪厚度10cm,对照样地为无积雪区。下面为一段时期的实验结果对比图。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实验可以得出()A.积雪地的牧草生长快于无积雪地B.各样地牧草的生长速度前后一致C.积雪越厚则牧草生长的速度越快D.积雪利于增加牧草地上生物量2.根据实验推测,在牧草发育期,积雪有利于土壤()A.保温 B.保土C.增肥 D.增湿解析:1.D2.D第1题,由图可知,4月30日有积雪的A地牧草没有生长出来,而无积雪地生物量已经比较大了,所以不能说积雪地牧草生长快于无积雪地;从图中不同日期的生物量变化可以看出,各样地牧草生长速度前后不一致;积雪厚的样地前期牧草生长速度慢,后期快,并不是积雪越厚牧草生长速度越快;从图示时间段牧草的整体生长情况看,有积雪地牧草生物量高于无积雪地,故可以判断积雪利于增加牧草地上生物量,所以D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样地A的生物量少,而样地A积雪厚,保温效果好,所以在牧草发育期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对牧草发育作用不大;积雪在牧草发育期可以增加土壤湿度;积雪中基本没有营养成分;积雪保土作用不大。所以D正确。“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北海石油依赖症)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在全球经济增速低速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巴西、南非、沙特等资源型国家仍在艰难地探索转型道路,以破解资源依赖引发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回答3~4题。3.推断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B.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C.有足够资金投资于人力资源和技术D.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国际竞争力弱4.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A.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B.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C.优化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D.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解析:3.B4.A第3题,“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B对。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能体现过度依赖,A错。投资于人力资源的资金不足,C错。资源开发成本不能体现过度依赖资源,D错。第4题,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A合理。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会加重相关问题,B不合理。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不能改变对资源的依赖特点,C、D不合理。(2018·湖南湘东五校联考)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节水的灌溉施肥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如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B.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6.滴灌技术的优点()①调节田间气候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③增加地下水含量④减少无效蒸发⑤适宜全年灌溉⑥保持土壤结构A.①④⑤ B.②③④C.②④⑥ D.④⑤⑥7.目前,影响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A.劳动力不足 B.农业科技落后C.水资源不足 D.经济成本较高解析:5.B6.C7.D第5题,针式滴头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错;针式滴头滴入土壤中的水较少,可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B对;不能改变土壤中水分的蒸发,C错;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6题,滴灌技术土壤中水分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①错;土壤中水分少,生物少,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②对;增加地下水量很少,③错;土壤中没有多余的水分,减少无效蒸发,④对;滴灌不是全年灌溉,⑤错;很少的水分不会破坏土壤结构,可以保持土壤结构,⑥对。选择C。第7题,滴灌技术投资大,目前,影响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经济成本较高,D对;与劳动力多少关系不大,A错;本身需要农业技术不高,西北地区完全有这个农业科技,B错;水资源不足不是滴灌的限制因素,而是采用滴灌的原因,C错。(2019届高三·长沙联考)下表为各洲1985年实际和2025年预测的用水情形,其中D代表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总需求量,Q代表河流径流量,两者的比率为D/Q。而Δ(D/Q)是2025年减去1985年D/Q的差值。其中模式一代表只考虑气候变迁,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模式二代表只考虑用水需求的变化,气候维持不变;模式三代表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读表回答8~9题。大洲1985年D/Q(%)预测Δ(D/Q)(%)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非洲3.2107392亚洲12.92.36066大洋洲2.52.03044欧洲15.4-1.93031北美洲10.5-4.42328南美洲0.91293121全球7.84.150618.根据上表,1985年缺水压力最小的大洲是()A.欧洲 B.非洲C.北美洲 D.南美洲9.根据表中三种不同预测模式的结果,下列推论成立的是()A.依据模式一,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2025年南美洲缺水压力最大B.依据模式二,气候条件不变时,大洋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C.依据模式三,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D.依据三个模式,气候变迁比用水需求增加更加剧缺水危机解析:8.D9.C第8题,依据材料可知,D/Q值越小,缺水压力越小,故D正确。第9题,若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但短时间内降水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Δ(D/Q)的巨变应该是用水需求变化更大,模式三中南美洲变化最突出,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故C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模式一中2025年D/Q的值最大为亚洲,因此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亚洲缺水压力最大,故A错误;模式二中气候条件不变时,Δ(D/Q)北美洲最小,因此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故B错误;结合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可知,用水需求增加比气候变迁更加剧缺水危机。故D错误。(2018·贵阳检测)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000m的高山不下百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读图完成10~11题。10.关于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多发泥石流 B.甲地多发洪涝灾害C.乙地多发滑坡 D.乙地多发低温冻害11.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①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活跃③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④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10.A11.A第10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台湾山脉东侧,处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易引发泥石流。甲地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地地处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处在台湾山脉雨影区,降水相对较少,不易发生滑坡灾害。乙地所处纬度较低,气温相对较高,不会遭受低温冻害。第11题,台湾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易发滑坡、泥石流。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但降水较少,且河流较短小,不易出现洪涝灾害。[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2018·合肥质检)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可能是()A.78m B.98mC.128m D.148m2.图中m、n、p、q四地中()A.m地位于阴坡,坡度较其他三地陡B.n地位于鞍部,地势较其他三地高C.q地位于山谷,在m地的东北方向D.p地位于山脊,处于盛行风迎风坡解析:1.B2.A第1题,根据河流流入海洋,可判断入海口处海拔为0m,结合等高距可判断,图示区域内河流最高处海拔为80~120m,因而可确定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为80~120m,可能是98m。第2题,根据纬度变化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m地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且其附近等高线密度较其他三地大,因而坡度最陡,A正确;n、p两地等高线向高处弯,为山谷,B、D错;q地等高线向低处弯,为山脊,C错。如图是我国30°N沿线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3~5题。3.造成我国30°N沿线11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均值大于110°E以西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A.土壤 B.降水C.冰川数量 D.海拔4.我国30°N沿线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该地区发展农业遇到的限制性因素是()A.光照 B.水分C.热量 D.土壤5.与我国30°N沿线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A.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树B.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C.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D.暑假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玩见到的点点绿洲解析:3.B4.C5.A第3题,我国30°N沿线110°E以东地区降水多于110°E以西地区,故植被覆盖率高于110°E以西地区,所以植被叶面指数均值大于110°E以西地区。第4题,我国30°N沿线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气温低、热量不足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第5题,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树,也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是热量不同造成的,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是水热条件不同所引起的,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属于非地带性现象。(2019届高三·辽宁五校联考)湖泊往往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名片,风光优美,景色宜人。宋代杨万里曾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苏轼曾在黄州沙湖遇雨,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材料,回答6~7题。6.对杨万里诗中的“风光”描述不正确的是()A.受副高脊影响,晴天多,高温少雨B.周围群山葱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C.梅雨季节刚过,湖水多,湖面宽阔D.受钱塘江潮的影响,湖水盐度较大7.苏轼遭遇的这次降雨的形成原因是()A.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凝结致雨B.春季气温回升快,对流旺盛C.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不稳定D.东部雨带推移至长江中下游解析:6.D7.C第6题,杨万里笔下的“六月”为阴历六月,阳历应为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为梅雨季节,7月为伏旱,故A、C不符合题意。由诗的含义及西湖周边地理环境特征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钱塘江潮发生在农历八月,D项符合题意。第7题,根据材料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不稳定,C对。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凝结致雨形成的地形雨应发生在山区,而黄州沙湖不在山区,故A错;对流雨主要发生在我国夏季午后,春季气温较低,对流作用微弱,B错;东部雨带推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6月份,D错。(2018·湖南湘东五校联考)如图为水循环模式图,I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区域内蒸发量,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R1为流入区域的径流量,R2为流出区域的径流量,W为空中水汽含量。据此完成8~9题。8.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I=P+E-O B.R2=I+R1-OC.O=I+R2-E D.W=I+E-O9.若某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原因可能有()①外来水汽输送增加②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③本地区蒸发量增加④水循环速度加快⑤水汽含量减少A.①②③ B.②④⑤C.③④⑤ D.①③④解析:8.B9.D第8题,本题考查水循环以及区域的水量平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水体收入来自该区域的水汽输入量和流入区域的径流量,即I和R1,该区域的水体支出主要是通过流出该区域的径流量和从该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即R2和O,根据水量收支平衡原理可知,R2+O=I+R1,即R2=I+R1-O,故答案B正确。第9题,某地降水增多的原因可以从该地水汽增多的原因来分析,外来水汽输送增加,会增加该地降水的几率,①正确;该地蒸发量增加,会导致该地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几率增大,③正确;水循环速度加快,会导致输送水汽的速度加快,水汽含量增多,大气降水几率增大,④正确;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会使该地的水体支出增加,不利于该地的降水增多,故②错误;水汽含量减少,会使该地降水减少,⑤错误。故①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2018·安徽四校摸底考试)海湾形状指数可反映海湾形状与圆形的相似度。指数越小,海湾越接近圆形,形状越简单,反之,则越复杂。如图示意70多年来我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状指数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10.从图中可以看出1940~2014年()A.南方海湾形状复杂化速度比北方快B.南海海湾形状逐渐复杂化C.北方海域的海湾形状总体较为简单D.所有海湾形状先趋简单后趋复杂11.1990~2014年我国海湾形状变化速度明显快于1940~1990年,原因主要是()A.全球变暖加速 B.太阳活动频繁C.地壳运动活跃 D.人类活动增多解析:10.C11.D第10题,读图可知,1990~2014年南海海湾形状指数在3左右波动,东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2.6升高到2.8;而1990~2014年渤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2.0升高到2.6,黄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1.9升高到2.3,说明南方海湾形状复杂化速度比北方慢,排除A。1940~1960年南海海湾形状指数约由3.1升高到3.4,1960~1970年南海海湾形状指数则约由3.4降低到2.9,说明1940~1970年南海海湾形状先趋于复杂后趋于简单,说明南海海湾形状并不是逐渐复杂化,排除B。读图可知,渤海和黄海海湾形状指数小于东海和南海,说明北方海域的海湾形状总体较南方海域海湾形状简单,选项C正确。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并不是所有海湾形状先趋于简单后趋于复杂。第11题,读图可知,1990~2014年我国海湾形状有复杂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变暖加速,海平面升高,海湾形状将趋于简单,排除A;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与海湾形状变化的关联性较小,排除B;我国的四大近海海域距离板块交界地带均有一定距离,地壳相对稳定,排除C;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扩大,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岸带的港口建设、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增多,使得海湾形状变化速度明显加快,故选D。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二)(2018·河北联考)某月,小明去某岛旅游时,发现该地的传统民居很有特色,其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坡面陡峭,挑檐南北朝向,并向上伸展很长。挑檐下的遮阴区是正午时家庭作坊的位置。该月内当地居民的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南侧移到北侧。如图为当地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可能位于()2.该建筑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遮阴 B.排水C.防风 D.防潮3.若该地位于南半球,该月当地()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B.昼渐变短C.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D.昼渐变长解析:1.D2.C3.D第1题,屋顶坡面陡峭说明该地降水丰富;且由图可知,该民居四面透风,说明气温比较高。综合判断可知,D项对。A、B、C三项分别对应冰岛、纽芬兰岛和新西兰,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房屋有墙体且较厚,A、B、C项错。第2题,房屋有屋顶,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屋顶坡面陡峭,可以起到快速排水的作用;房屋四面没有墙,起不到防风的作用;房屋底部离地面有一定距离,能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第3题,根据图中遮阴区的位置以及该月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南侧移到北侧可以推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附近且向南移动即由该地北侧移至该地南侧。该地位于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该地昼渐变长,B错,D对。由材料可知,正午家庭作坊从南侧移到北侧,说明太阳直射点由该地北侧逐渐移到该地南侧,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应先增大后减小,A、C错。(2019届高三·沈阳联考)如图中洋流为低纬大洋环流的一部分,XY为锋线,N点位于陆地。读图完成4~5题。4.P地的天气状况是()A.电闪雷鸣 B.阴雨绵绵C.天气晴朗 D.寒风刺骨5.N点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A.终年炎热干燥 B.终年温和多雨C.终年寒冷干燥 D.终年高温多雨解析:4.C5.A第4题,中低纬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流动,因此大陆西岸向北方流动的M洋流位于南半球,据此可推断,XY锋线是南半球的暖锋,P地位于暖锋的锋后,天气晴朗。第5题,由N地位于低纬度大陆西岸可知,该地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其气候特征是终年炎热干燥。(2018·莱芜期中考试)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6~8题。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C.苔原带 D.冰原带7.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8.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 B.地形C.水分 D.洋流解析:6.B7.C8.C第6题,该地位于50°N附近,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显示温尼伯为较高纬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正确。第7题,北美洲落基山以东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因此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降水越来越少,植被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C正确。第8题,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正确。(2018·潍坊统考)如图示意美洲地区局部地理概况,读图完成9~11题。9.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快②东南方向岛屿较多,利于卫星残骸坠落③降水少,多晴天,利于测控④靠近海洋,便于火箭零部件运输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0.造成图示地区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 B.地形、地势C.坡向、洋流 D.纬度差异11.加勒比海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②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热带气旋③地势起伏大,泥石流多发④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多暴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9.C10.C11.D第9题,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火箭发射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减少能耗,①对;火箭体积庞大,海洋运输运载量大,方便运送火箭零部件,④对。C正确。东南方向岛屿多,有人口居住,卫星残骸坠落容易造成人员、财产损失,②错;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不利于测控,③错。A、B、D错。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自然带1为热带雨林带,自然带2为热带草原带,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属于东北信风带,自然带1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自然带2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同时,东侧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西侧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C正确。两自然带都临海,A错误;地形、地势对两地自然带的差异影响不大,B错误;两自然带纬度差异很小,D错误。第11题,加勒比海地区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①对;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③对;加勒比海地区纬度较低,夏、秋季节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富,气温高,对流旺盛,多暴雨,④对。D正确。该地区夏半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冬半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②错。A、B、C错。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三)(2018·潍坊统考)成都附近有十几座雪山,往年这些雪山成都人难得一见。2017年6月5日,成都人却看到了一座座晶莹剔透的雪山。如图示意成都天府广场可见的雪山位置。据此回答1~3题。1.成都人可遥望贡嘎山,主要原因是成都()A.距离该雪山近 B.地形平坦C.海拔较高 D.与该雪山的相对高度大2.造成成都人对附近雪山难得一见的最主要因素是()A.天气 B.地形C.距离 D.气候3.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许多关于雪山的诗句,而今成都人看到雪山的机会要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少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成都()A.云雨增多 B.降雪减少C.雾霾增多 D.高大建筑物增多解析:1.D2.A3.C第1题,成都人可遥望贡嘎山是因为贡嘎山与成都之间的相对高度大,视线不容易受到阻挡,D正确。成都距离贡嘎山237km,距离较远,A错误;成都地形平坦,但与能否看到贡嘎山关联性不大,B错误;成都位于成都平原,海拔较低,C错误。第2题,成都人之所以对附近的雪山难得一见,主要是因为成都雾天较多,阻碍视线,所以其影响因素为天气,A正确。图中雪山都是在天府广场可见的,说明地形和距离并没有阻碍视线,B、C错误;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而能不能见到雪山主要看短期的天气,D错误。第3题,由于成都现在时常发生雾霾,阻碍视线,因此现在看到雪山的机会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少得多,C正确。无法判断成都的云雨变化情况,A错误;成都降雪多少与能否看到雪山没有关系,B错误;高大建筑物增多不一定会阻碍视线,高楼反而能够开阔视野,D错误。(2018·合肥质检)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如图示意1981~2010年我国某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据此完成4~5题。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江淮地区 B.西南地区C.东南地区 D.华北地区5.与11月份相比,该地区12月份土壤湿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①降水量增加较明显②气温降低,蒸发减少③农作物需水量减少④风力增大,蒸发增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4.D5.C第4题,据图可知,该地区4~6月土壤湿度特别低,说明该时段当地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加上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只有华北地区符合,D对。第5题,12月份华北地区已经进入冬季,气温降低,蒸发减少,而农作物生长缓慢,需水量减少,②③对。(2018·辽宁五校联考)如图为我国南岭附近某区域地形及河流示意图。某学习小组测得某日P城的昼长是12小时24分钟,PM、PN分别为太阳出没方向,且日出时北京时间为6时12分。读图完成6~7题。6.P城所在的经度为()A.120°E B.114°EC.123°E D.117°E7.图中河流的干流大致由()A.东南流向西北 B.西北流向东南C.西南流向东北 D.东北流向西南解析:6.B7.D第6题,根据P城昼长为12小时24分钟可知,当地日出地方时=12-昼长/2=12-6小时12分钟=5时48分,此时北京时间即120°E地方时为6时12分,通过计算可知P地经度为114°E。第7题,该地昼长大于12小时,由此可知该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PM、PN分别为太阳出没方向,则图中河流的干流大致从东北向西南流。“二月灰霾、三月风沙、四月柳絮、五月杨树毛儿”是北京春季常见的地理现象,如图为不同性质气团运动模式图。读图完成8~9题。8.图示四种气团运动情况中,最有可能引发北京三月风沙天气的是()A.① B.②C.③ D.④9.“柳树吐絮、杨树飞毛”,说明柳树和杨树原产地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8.B9.B第8题,四种性质不同气团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天气现象,不同气团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下其自身强度、存在可能性也不同。北京的三月多冷气团活动,易产生风沙天气,进一步说明大气干燥降水少,而且冷气团势力较强大,多形成冷锋锋面,因此最有可能引发风沙天气的是强冷空气与暖干空气相遇。所以选B。第9题,四月柳树吐絮,五月杨树飞毛的现象说明春季柳树和杨树发芽抽出嫩叶,意味着这两种植物均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原产地的自然带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选B。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气候的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有媒体评价,对于我国来说,青藏铁路、三峡水库等重大战略性工程的安全生产和运营,很可能因为气候变暖而遭受严重威胁。据此完成10~11题。10.青藏铁路受气候变暖威胁较大,是因为气候变暖以后()A.高山冰雪融化产生的洪水冲毁铁路B.冻土层变薄,影响路基安全C.铁路的使用寿命可能由40年增加到50年D.大雾、阴雨天气增多,能见度变差,火车行驶受阻1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西藏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有()①在羊八井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②加强冰川、湖泊等自然风光旅游区的环境监测,建立和完善重要旅游区气候与灾害预报预警系统③在那曲、阿里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风力发电基地④进一步加强对天然林、湿地资源的保护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10.B11.C第10题,青藏铁路设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