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工程设计导则》_第1页
《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工程设计导则》_第2页
《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工程设计导则》_第3页
《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工程设计导则》_第4页
《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工程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40

P59T/CEC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备案号xxxT/CEC

PT/CECXXXXX

—XXXX

抽水蓄能电站

场内交通道路设计导则(讨论稿)

Designguideforon-siteaccessroadofpumpedstoragepower

station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

I

前言

本导则根据《2019年第一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中电联标准

[2019]86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结合了国内已建、在建工程规划设计及

建设管理经验,邀请了建设运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把关,并在广泛征

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定义、总体设计(道路规划)、路

线、路基与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本导则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抽水蓄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

本导则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导则化管理中心(地址:

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本导则为首次发布。

II

目次

1总则.......................................................................................................................1

2术语与定义.............................................................................................................2

3总体设计(道路规划).........................................................................................3

3.1一般规定...........................................................................................................................3

3.2主要道路规划...................................................................................................................4

3.3非主要道路规划...............................................................................................................5

4路线.........................................................................................................................6

4.1一般规定...........................................................................................................................6

4.2道路等级...........................................................................................................................6

4.3设计限界...........................................................................................................................7

4.4道路平面...........................................................................................................................8

4.5道路纵断面.....................................................................................................................10

4.6道路横断面.....................................................................................................................12

4.7路线交叉13

5路基与路面...........................................................................................................15

5.1一般规定.........................................................................................................................15

5.2路基设计.........................................................................................................................15

5.3路面设计.........................................................................................................................18

6桥涵.......................................................................................................................19

6.1一般规定.........................................................................................................................19

6.2桥涵布置.........................................................................................................................21

6.3作用.................................................................................................................................21

7隧道.....................................................................................................................28

7.1一般规定.........................................................................................................................28

7.2隧道布置.........................................................................................................................28

7.3隧道土建设计.................................................................................................................29

7.4隧道附属设施.................................................................................................................29

8交通安全设施...................................................31

9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31

附录A特种验算荷载作用效应组合规定..............................................................33

附录B蓄能电站常用重型自卸汽车参数............................................................336

附录C招标阶段道路专题设计文件编制要求....................................................338

本导则用词说明.........................................................................................................52

引用标准名录.............................................................................................................53

III

附:条文说明.............................................................................................................54

IV

1总则

1.0.1为指导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设计和招标阶段道路专题设计文件编制,

合理确定道路功能、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统一招标阶段道路专题

设计文件编制,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设计。

1.0.3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设计,应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符合电站总平面

布置和电站施工总布置的要求,满足建设、生产、检修、消防等交通运输的需要,

按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1.0.4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设计,应遵循和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

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不占或少占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应贯彻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工程开挖弃渣,降低工程造价。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和水

土保持的政策,应减少因修建道路给沿线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结合绿化或采取

相应的工程措施,提高道路环境质量。

1.0.5抽水蓄能电站场内交通道路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与定义

2.0.1对外交通道路siteaccessroad

抽水蓄能电站工地与国家(或地方)公路、铁路车站、水运港口等外部交通系

统之间的交通道路。

2.0.2上下库连接道路

连接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与下水库之间的交通道路。

2.0.3场内交通道路on-siteaccessroad

为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施工及运行管理修建的,联系工程区内部各主要施工

作业区、料场、渣场、生产生活区,承担工程区内部施工交通运输和电站运行管理

交通运输的道路。

2.0.4场内主要道路majorroad

连接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及主要施工作业区、料场、渣场、生产

生活区的场内交通道路。

2.0.5场内非主要道路minorroad

连接场内主要道路和施工作业面的场内交通道路。

2.0.6重大件heavy-dutyandlargematerial

单件运输重量或运输尺寸对道路的建筑限界或荷载标准有重大影响的物件,一

般指电站的水力机械主要设备、电工一次主要设备、金属结构主要设备,主要包括

水轮机部件、水轮发电机部件、电力变压器及大型施工机械等。

2.0.7重大件运输transportofheavy-outsizedpiece

超过一定重量或一定外形尺寸的单个物件的运输。

2.0.8车列荷载vehiclelineload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期交通运输的主要车型按一定方式排列的车辆荷载。

2

3道路规划

3.1一般规定

3.1.1场内交通道路规划应充分掌握工程所在地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和当地

的交通状况及近期发展规划等设计基本资料,体现抽水蓄能电站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和项目环境特点。

3.1.2场内交通道路规划应根据抽水蓄能电站总体规划和枢纽总平面布置、施工总

布置、施工总进度、永久运行管理等因素对场内交通运输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

局,考虑永久与临时、前期与后期、内部与外部(地方交通)相结合的可行性。

3.1.3场内交通道路应满足电站施工期和运营管理期的交通运输需求,适当兼顾电

站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利用现有交通道路,并与当地交通规划相协调。

3.1.4场内交通道路路线规划方案应将土地压占、矿产压覆等资源占用和高边坡开

挖、压占河道等环境影响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优先选择资源占用少、环境影

响小的方案。

3.1.5场内交通道路规划应根据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总布置及施工总进度,分区域、

分时段、分工程项目计算分析各条道路的年运输总量和运输强度、主要运输车辆,

论证确定道路的技术等级。同一道路项目可根据功能和交通量变化,论证分段采用

不同的技术等级。

3.1.6需要分期修建的场内交通道路应满足不同阶段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3.1.7场内交通道路与场内交通道路相结合的管线设施(电站工程的供电管沟、供

水管路、通讯设施等)应统一规划,同步设计。

3.1.8场内交通道路规划应满足电站机电设备、金属结构、施工机械等重大件的运输

要求。

3.1.9场内交通道路根据其任务、功能、运输量及运输强度等,分为主要道路和非

主要道路。

3

3.2主要道路规划

3.2.1主要道路应根据施工总布置、施工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布置。根据道路功能,

主要道路可分为上下库连接道路、上坝道路、进厂(房)道路、料场道路、渣场道

路、生产生活区道路等。

3.2.2上下库连接道路应根据现有交通状况,各类保护区及基本农田范围,电站工程

水道系统施工支洞布置,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研究确定路线基本走向、起终点、主

要控制点、路线长度等。

3.2.3上下库连接道路主线难以兼顾电站出线排风洞(井)口、施工支洞洞口等控制

点时,宜规划支线道路接引。

3.2.4上坝道路应满足大坝施工运输要求,综合考虑各工作面施工干扰及交通需要,

统筹规划。承担大坝混凝土运输功能的上坝道路,应布置短捷,满足混凝土浇筑强

度和温控要求。当地材料坝的上坝道路应考虑各高程层面坝体填筑强度和坝体分区

对料源的要求。

3.2.5采用开挖围填的上、下水库上坝道路应结合库内料场规划、开挖分区、开挖时

序、坝料要求、转存料场布置等协调库内料场道路统一规划,提高直接上坝率,减

少二次倒运量。

3.2.6库外料场道路应根据自然条件、料场规划、开采方式、运输方式、施工干扰等

因素进行规划,并考虑开采道路接入要求。

3.2.7进厂(房)道路应根据电站交通洞洞口、通风洞洞口、电站永久运行综合办

公楼、业主营地以及与对外交通的连接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设期施工交通运输要求

和电站永久运行期方便管理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置。

3.2.8渣场道路应结合渣场位置、容量、有用料回采及后期利用要求统筹规划。

3.2.9生产生活区道路应结合生产生活区位置、其他主要道路统筹规划。

3.2.10枢纽工程区上、下游连接两岸的场内交通跨河桥梁,应根据交通运输功能、

两岸相连接道路和地形地质条件统筹规划,选择桥梁规模小、地形地质条件好、运

输路线短的桥位。

3.2.11主要道路布置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与施工总布置协调规划。地形陡峻、边

4

坡开挖稳定问题、水保环保问题突出时,宜优先考虑隧道布置方案。

3.3非主要道路规划

3.3.1非主要道路应根据施工方式,结合主要道路统筹规划。根据使用功能,可分

为导截流工程道路、下基坑道路、库盆施工道路、料场开采道路、施工工厂设施、

生活区之间及其内部道路等。

3.3.2导截流工程道路应根据导截流规模、形式、主要道路布置等统筹规划。

3.3.3下基坑道路应根据基坑开挖方式和出渣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上下游

围堰布置等统筹规划。

3.3.4库盆施工道路包括库盆开挖道路(或库内料场开采道路)和上坝施工道路,

应结合库盆开挖与坝体填筑、主要道路布置等统筹规划,宜提高直接上坝率,减少

二次倒运量,可采用岸坡式、坝坡式、混合式等布置方式。

3.3.5对于全库防渗的封闭式库盆与库外主要交通道路的交通方式,宜考虑以下规

划方案:

1在坝坡或开挖岩坡上用石渣填筑一条入库道路,库底施工完毕后拆除。

2在库盆岩坡上开挖一条入库斜坡道,库底施工完毕后回填。

3采用卷扬斜坡道作为入库运输通道。

4采用施工支洞或利用扩挖库盆的排水洞进入库底,库底施工完毕后封堵。

3.3.6料场开采道路应结合料场道路、料场地形条件、料场开采范围、集料平台、

开采方式等统筹规划。

3.3.7施工工厂设施、生活区之间及其内部道路,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道路平面

布置宜与建筑轴线相平行。道路纵断面设计,应与厂内竖向设计和厂内建(构)筑

物、管线等设计相协调。

5

4路线

4.1一般规定

4.1.1应根据道路功能、任务、交通量、行驶的主要车型、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

合理选择道路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

4.1.2主要道路的技术标准应满足施工期主要通行车型、运输强度及重大件运输的

要求。

4.1.3与国家(或地方)交通相结合的场内交通道路,其技术标准应符合相应等级

公路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

的有关规定,并满足本导则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4.1.4非主要临时道路条件受限时,在满足运输安全和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其部分

技术指标可适当降低。

4.1.5临时道路可不进行抗震设计。

4.1.6路线交叉设计应采用施工时段主线路优先的方式,宜采用平面交叉。条件受

限时,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

4.2道路等级

4.2.1主要道路按年运量或单向小时行车密度可分为场内一级道路、场内二级道路、

场内三级道路,主要道路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主要道路等级划分

道路等级场内一级道路场内二级道路场内三级道路

年运量

>12001200~250<250

(104t)

行车密度

>~<

(辆/单向小时)85852525

注:1、年运量、单向小时行车密度根据电站工程施工总布置及施工总进度计算分析确定。

2、汽车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85~25辆之间,当地形地质条件受到限制,道路布线较困难且交通

量接近下限时,经论证比较后,可全线或分路段降低一级技术等级。

4.2.2上下库连接道路不承担社会交通功能任务时,宜按4.2.1条规定确定道路技术

等级;与国家(或地方)交通相结合时,应按4.1.3条规定执行。当汽车的小时单向

交通量在85辆以上时,宜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三级公路或以上标准。

6

当汽车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85~25辆之间、建设条件较好或交通量接近上限时,宜

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三级公路标准;当建设条件较困难且交通量接

近下限时,可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四级公路标准。汽车的小时单向

交通量在25辆以下时,宜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四级公路标准。

4.2.3非主要道路应按其实际情况及交通需求确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当地形、地质

条件较好时,宜采用主要道路中的场内三级道路标准进行设计。

4.2.4同一条道路可根据使用功能、年运量、车型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道路等级,

但其相互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

4.2.5道路设计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应按照电站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该道路主要运输

车型

4.2.6道路设计速度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表4.2.6道路设计速度

主要道路

道路等级非主要道路

场内一级道路场内二级道路场内三级道路

设计速度(km/h)403020≤15

注:主要道路在局部困难路段经论证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但降低后的设计速度不应低于下一级的设计速度。

4.3设计限界

4.3.1道路设计车辆宽度规定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道路设计车辆宽度

车宽分类一二三四五六

总宽(m)2.53.03.54.04.55.0

4.3.2道路宜采用整体式路基,其建筑限界如图4.3.2,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

件侵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内一级道路侧向宽度L为0.5m、场内二级、三级道路侧向宽度L为0.25m;

非主要道路侧向宽度为0;隧道内侧向宽度L(左)或L(右)不应小于0.25m。

2根据隧道长度、行人密度、交通量、交通安全以及隧道内管线布置等因素确

定检修道(或人行道)的设置,其宽度(包含余宽)不宜小于0.75m,高度为2.5m。

3不设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设不小于0.25m的余宽。

7

4检修道(或人行道)台高度宜在0.25~0.8m取值,并满足其下布置电缆、供

水管、排水边沟等空间尺寸要求

5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L。。

(a)整体式道路(b)隧道

图4.3.2道路建筑限界(单位:m)

W-行车道宽度;L-侧向宽度;J(R)-检修道(人行道)宽度;

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H-净空高度;C-余宽;h-检修道台高度

4.3.3设置有紧急停车带、错车道等路段,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桥梁、

隧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

4.3.4道路净空高度应按行驶车辆的最大高度或车辆装载物料后的最大高度另加

0.25m~0.5m(0.5~0.8m)的安全间距确定,并不应小于4.5m。需通行大型施工机

械、运输重大件的场内交通道路,应满足单车居中行驶时对建筑限界的要求,道路

净空高度(限界宽度)应按运输重大件的最大尺寸加0.25m~0.5m(0.5m~0.8m)的

安全距离确定。

4.4道路平面

4.4.1道路平面线形宜由直线、圆曲线和回旋线组合而成。

4.4.2道路平面无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4.4.2

的规定。

8

表4.4.2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403020≤15

最小半径(m)45251512

注:条件受限时,场内三级道路圆曲线最小半径可采用12m,非主要道路圆曲线最小半径可按施工及运

行期通行车辆最小转弯半径确定。

4.4.3道路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设置超高,并宜设置

回旋线与直线连接;当速度限制在15km/h及以下时,可不设置超高。不设超高的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4.4.3-1的规定,超高横坡应按表4.4.3-2所列数值范围采

用。

表4.4.3-1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403020

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250150100

注:1非主要道路设计时速小于等于15km/h,可不设置超高。

2不设回旋线的圆曲线,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表4.4.3-2超高横坡

设计速度

圆曲线半径(m)(km/h)

403020

超高横坡(%)

2<250~195<150~115<100~80

3<195~130<115~75<80~50

4<130~90<75~55<50~35

5<90~60<55~35<35~20

6<60~45<35~25<20~15

4.4.4回旋线最小长度按道路等级、设计速度确定,回旋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4.4.4

的规定。场内三级道路和非主要道路可不设置回旋线,但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应分别按超高和加宽的有关规定计算,取其较长者,最短不

应小于10m。

表4.4.4回旋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403020

回旋线最小长度(m)352520

4.4.5主要道路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00m时,应结合主要车型设置加宽,双车

道道路路面加宽值应符合表4.4.5的规定。

9

表4.4.5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圆曲线

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5

半径(m)

6m轴距加前悬

载重汽车—0.40.60.71.21.41.82.4

一类加宽值(m)

8m轴距加前悬

载重汽车0.70.91.21.52.02.53.24.3

二类加宽值(m)

注:单车道路面加宽值应为表列值的一半。

4.4.6每一条车道的停车视距不应小于表4.4.6中的规定。

表4.4.6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403020

停车视距(m)503520

注:积雪冰冻路段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4.4.7会车视距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地段的会车

视距,在采取分道行驶措施时可采用停车视距。

4.4.8道路回头曲线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4.8的规定。非主要道路回头曲线最小半

径可按施工及运行期通行车辆最小转弯半径确定。

表4.4.8回头曲线技术指标

主线设计速度(km/h)403020说明

回头曲线最小设计速度(km/h)2520151.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宜按表列数值折半

圆曲线最小半径()

m2015122.表中轴距加前悬为

回旋线最小长度(m)2520157m、8m、8.5m的双车

道路面加宽值是按表

最大超高横坡度(%)666列最小圆曲线半径增

轴51.31.71.7加一个相应的计算车

距宽值后算得的

6

加1.82.42.43.条件受限时,主线设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前72.02.52.5计速度为20km/h的回

悬头曲线最小半径可按

8

m2.53.03.0主要车型确定

8.52.73.33.3

最大纵坡(%)4.04.54.5

停车视距(m)252015

会车视距(m)504030

4.5道路纵断面

4.5.1纵断面上的设计标高为路基设计标高,宜采用未加宽前的路面中线高程。

10

4.5.2道路最大纵坡应符合表4.5.2的规定。

表4.5.2道路最大纵坡

主要道路非主要道路

设计速度(km/h)

403020

最大纵坡(%)891012

注:1在工程特别困难路段,地形陡峻、边坡开挖和稳定问题突出时,经论证并采取适当措施后,最大纵

坡可适当增加。

2任意连续3km路段主要道路平均纵坡不应大于6.0%,非主要道路不宜大于7.0%。

3海拔2000m以上3000m以下或积雪及冰冻地区,未采取必要的措施,主要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8%。

4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最大纵坡应适当折减1.0%~3.0%。

4.5.3道路纵坡不宜小于0.3%。经过交通洞平台、通风洞平台、变电站平台及业主

营地等水工构造物平台时,纵坡宜结合平台高程设置,可采用平坡或小于0.3%的纵

坡,其边沟应进行纵向排水设计。

4.5.4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冬季路面有结冰、

积雪的地区或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其合成坡度应小于8%。

4.5.5道路的最小坡长不宜小于50m。

4.5.6道路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4.5.6的规定。

表4.5.6道路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m)

主要道路非主要道路

设计速度(km/h)

403020

3————

4110011001200—

59009001000--

坡6700700800800

坡7500500600600

8300300400400

(%)

9200200300300

10—150200200

11~15——150150

注:道路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小于表4.5.6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不

应大于3.0%,其长度不宜小于50m。

4.5.7道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的形式宜采用圆曲线。竖曲线最小半

径及最小长度应符合表4.5.7的规定。

表4.5.7竖曲线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

11

主要道路

设计速度(km/h)非主要道路

403020

凸形竖曲线半径(m)4502501001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450250100100

竖曲线长度(m)35252015

4.6道路横断面

4.6.1道路宜采用整体式路基,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路面、路肩等部分组成。

4.6.2道路路面宽度应符合表4.6.2的规定。

表4.6.2道路路面宽度

设计车宽路面宽度(m)

主要道路非主说明

道路等级要道

一二三路

一2.57.57.06.56.0

1.当实际车宽与计算车宽的差值大

二3.08.58.07.57.0

于10cm时,宜适当调整路面的宽

双车宽三3.59.59.08.58.0

车分类度

四4.010.510.09.59.0

道m2.当采用车宽超过第六类时,其路

4.512.011.511.010.0面宽度应按实际车宽计算确定

六5.015.014.013.011.5

一2.54.03.753.53.0

二3.05.04.54.03.5

车宽

单三3.55.55.04.54.0车道需双向行车时,应在适当距离

车分类

四内设置错车道

道m4.06.05.55.04.5

五4.56.56.05.55.0

六5.08.07.57.06.0

注:道路在局部困难路段经论证可适当减小路面宽度。

4.6.3道路路肩宽度应符合表4.6.3的规定。

表4.6.3道路路肩宽度

设计车宽路肩宽度(m)

主要道路非主说明

道路等级要道

一二三路

双车宽一2.50.750.50.50.251.主要道路的路肩宜硬化处理

12

车分类二3.00.750.50.50.52.当路肩上需要设置路侧护栏或交

道m

通沿线设施时,其边界不应侵入道

三3.50.750.750.50.5

路建筑限界内

四4.00.750.750.750.5

五4.51.00.750.750.75

六5.01.251.00.750.75

一2.50.750.50.50.5

二3.00.750.750.50.5

车宽

单三3.51.01.00.750.5有条件时单车道路肩宽度宜适当增

车分类

四加

道m4.01.01.01.00.75

五4.51.251.01.00.75

六5.01.51.251.01.0

4.6.4单车道道路宜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

者能看到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应小于相应等级的双

车道道路路面宽度,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

4.6.5应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路基边坡填挖高度及水工枢纽构造物布置等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14.7路线交叉

4.7.1场内道路相互交叉、与其他公路及乡村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交

叉形式应根据施工总布置交通规划、地形地质条件、相交道路的功能、技术等级、

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用地条件等确定。

1场内道路与其他公路交叉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

标准》JTGB01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的有关规定。

2场内道路相互交叉宜采用平面交叉。采取多种措施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或保

证交通安全要求时,可采用立体交叉。

4.7.2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道路应正交或接近正交,且平面线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

圆曲线,曲线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斜交时,其锐角不宜小于70º,受地

形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大于45º;若交角过小,则次要道路在交叉前后一定

范围内应作局部改线。

4.7.3场内道路与铁路交叉,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采用立体交叉:

13

1I级铁路与场内道路交叉时;

2铁路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的地段与场内道路交

叉时;

3由于铁路调车作业对场内道路上行驶车辆会造成严重延误时;

4受地形等条件限制,采用平面交叉会危及道路行车安全时。

4.7.4场内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时,交叉路线宜为直线,并宜正交,当需要斜交时,

交叉角不宜小于70º,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º。

4.7.5场内道路与管线(包括管线支架)、渡槽、平台、通廊等交叉时,应符合场

内道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并不得损害道路的结构和设施。

14

5路基与路面

5.1一般规定

5.1.1路基应根据场内交通道路的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运输车型、施工方法,

结合沿线水文、气象、地形、地质、地震及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

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应满足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施工期及永久运

行期交通运输要求。

5.1.2路基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

1路基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

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因素。

2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

响。当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过20m、挖方深度超过30m时,宜结合路线方案与桥梁、

隧道等构造物作方案比选。

3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应查明其规模,分析研究对场内交通道路

的危害程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4路基排水设计应防、排、疏结合,并与路面排水、路基防护、地基处理、特

殊路基处理措施及电站枢纽工程、施工总布置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5沿河环库或位于水库边的场内道路,路基设计应考虑水库蓄水引起的库岸再

造及地下水位升高等影响。

5.1.3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5.2路基设计

5.2.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道路等级场内一级道路场内二级道路场内三级道路

设计洪水频率2%-3.33%3.33%-4%10%

注:永久道路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电站运行管理要求。

5.2.2路基设计标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

15

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

2沿河环库及可能受水浸淹的场内交通道路,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

缘标高,应高出本导则表5.2.1规定洪水频率计算水位加壅水高度、波浪侵袭高度和

0.5m的安全高度。

3在洪水泛滥范围内的大、中桥桥头引道段的路基最低侧边缘标高,应高于桥

梁设计洪水频率水位加壅水、浪高、河湾超高和河床淤积等影响至少0.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