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样本_第1页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样本_第2页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样本_第3页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样本_第4页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青岛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小组

1月

目录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基本条件(10)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10)

1、科技创新基本条件更加夯实(10)

2、都市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11)

3、创新成果大量涌现(11)

4、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迅速发展(12)

5、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成效明显(12)

6、国内外科技合伙向纵深发展(13)

7、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13)

8、知识产权管理迈上新台阶(14)

(二)存在矛盾和问题(14)

1、高品位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压力较大

(15)

2、都市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够高,公司创新欲望

不够强烈(15)

3、勉励创新政策和办法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伙效果

不够突出(16)

4、创新资源科学配备机制不够健全,各类创新资源

运用效率不够高(16)

5、引进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外

为我用”技术引进开发机制亟待建立(17)

6、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有待

提高(17)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形势和挑战(18)

(一)国际发展趋势(18)

1、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18)

2、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18)

3、科技全球化将深刻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19)

4、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重要手段(19)

(二)国内发展趋势(19)

1、“转方式、调构造”成为新时期中心任务(19)

2、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转方式、调构造”主导力量

(20)

3可持续发展成为关乎国家兴衰主线战略(20)

4自主创新成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选取(20)

(三)我市面临挑战(21)

1、“转方式、调构造”挑战(21)

2、低碳经济转型挑战(21)

3、资源环境约束挑战(21)

4、海洋资源深度开发挑战(21)

5、都市发展新理念挑战(22)

三、指引思想、总体思路与目的愿景(22)

(一)指引思想(22)

(二)总体思路(23)

(三)发展原则(23)

1、高点定位原则(23)

2、引领支撑原则(23)

3、重点突破原则(24)

4、对接国家原则(24)

5、系统集成原则(24)

6、可实行性原则(24)

(四)发展愿景(24)

1、创新青岛(25)

2、高品位青岛(27)

3、蓝色青岛(29)

4、智能青岛(31)

5、生态青岛(33)

6、安全青岛(35)

(五)发展目的(37)

——基本设施条件(37)

——科技创新投入(37)

——科技成果产出(38)

——高新技术产业(38)

四、空间布局(39)

(一)功能区划布局(39)

(二)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布局(41)

(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布局(41)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42)

五、“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44)

(一)加快都市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都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

推动“创新青岛”建设(44)

1、引进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44)

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7)

3、加快哺育创新型公司(48)

4、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建设(48)

5、加快推动青岛高新区建设(49)

6、加强新兴产业领域应用基本研究(50)

7、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工作(51)

(二)加快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构筑高品位产业体系,加快

推动“高品位青岛”建设(51)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2)

2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52)

3加强产业核心共性技术攻关(52)

4加强先进技术引进与转化(53)

(三)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蓝色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动

“蓝色青岛”建设(53)

1、加强海洋应用基本科学研究(54)

2、超前布置海洋前沿技术(55)

3、加快海洋产业技术示范实验基地建设(56)

4、加强海洋资源与环保技术开发(57)

5、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57)

6、推动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园建设(58)

(四)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高都市智能管理水平,加快

推动“智能青岛”建设(58)

1、支撑推动都市高速通信网络建设(58)

2、支撑推动都市数据库和实时解决系统建设(59)

3、支撑推动都市智能化应用与服务(59)

4、组织开展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与示范(60)

(五)加强节能减排与环保,增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都市

生态良性发展,加快推动“生态青岛”建设(61)

1、加强低碳循环技术研发与示范(61)

2、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61)

3、加强资源综合运用技术研发与示范(62)

4、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发与示范(63)

(六)强化民生科技支撑,保障社会安全和谐发展,加快推动

“安全青岛”建设(64)

1、加强社会安全预警、监控和防范技术研发(64)

2、加强生产安全预警、监测和应急保障技术研发(65)

3、加强食品安全溯源、检测及预警处置技术研发(66)

4、加强健康安全检测、预警与疾病防治技术开发(67)

(七)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加速农业当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68)

1、实行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工程(68)

2、实行当代种业工程(69)

3、实行农村民生科技工程(70)

4、实行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70)

六、实行科技发展重大专项(71)

(一)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专项(71)

(二)先进装备制造专项(73)

(三)新材料专项(75)

(四)光电子专项(76)

(五)新能源专项(78)

(六)海洋先进材料与装备制造专项(79)

(七)生物医药与制品专项(80)

(八)高品位通用芯片及重点行业应用基本软件专项(81)

(九)都市智能网络技术与应用服务专项(81)

(十)交通智能化控制与装备专项(82)

(十一)生态环境与都市安全专项(83)

(十二)当代种业哺育与产业化专项(84)

七、保障办法(85)

(一)着力实行技术创新工程(85)

(二)进一步实行科技创新人才战略(85)

(三)加快建设科技领域重点项目(85)

(四)健全完善科技政策法规(86)

(五)全面实行知识产权战略(87)

(六)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规模(87)

八、组织实行(87)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87)

(二)加强与年度筹划衔接(88)

(三)建立规划执行中期评估与修订制度(88)

(四)加强规划实行过程监督与绩效考核(88)

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十二五”是我市实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品位产业汇集区核心五年,也是我市加快“转方式、调构造”、实现可持续发展布满机遇五年。制定并实行《青岛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都市智能化水平,大力度发展高品位技术产业和海洋科技产业,高水平建设环境和谐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科技创新增进产业构造跨越式提高、经济模式跨越式转型、都市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当代化国际都市,都具备十分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基本条件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1、科技创新基本条件更加夯实。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00家,比“十五”末增长73家。重点实验室158家,其中新增国家级5家、省部级19家、市级1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其中新增国家级5家、省部级1家、市级24家;科技孵化器15家,其中新增国家级3家、市级8家;新增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伙基地3家、国家级创新型公司1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公司213家。,全社会研发(R&D)投入967亿元,比增长45%;,地方财政科技投入987亿元、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97亿元,比分别增长163%、156%;研发活动人员达26万人年、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1547台(套),比分别增长35%、120%。

2、都市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整建制落户我市,中科院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成立,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中心、兰化所青岛研发中心正式奠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建设;德国朗盛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成运营,一批区(市)中小公司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并运营;公司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公司技术中心对行业和公司创新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

3、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一五”期间,我市承担国家、地方、公司等各类科技筹划项目达35万项,比“十五”同期增长45%,其中争取国家各类科技筹划4800余项,项目资金逾32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余项、经费273亿元,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65%、99%。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数字家庭流媒体终端、自升式钻井船、1000KV特高压导线、LED背光模组、智能交通等近百项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全市共获国家科技奖31项、省科技奖308项,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85%、31%,其中“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海洋特性寡糖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创造一等奖。

4、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迅速发展。“十一五”以来,规划建设了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光电子、高速列车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实现产值逾6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11%;哺育了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滚动哺育创新型中小公司175家,其中特锐德电器成为国内创业板首家批准上市公司。,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701%,分别比“十五”末提高200%、381个百分点。

5、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我市建成省级痛风病重点实验室、省内首家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库、首家省级角膜捐献接受机构。在国内初次建立了常用毒物致病性和毒性数据库、惯用农药迅速检测毒理学质谱库,建成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平台并通过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认证,提高了我市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食品药物检查水平。开发应用可移式多普勒雷达、海水源热泵等50余项科技奥运创新成果,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强警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我市成为首批全国科技强警试点市和示范市,全市十二个区(市)所有跨入省级科技强警示范区(市)行列。科技应对浒苔效果突出,在浒苔监测预警、资源化运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墨、莱西等5市所有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带动了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农作物新品种哺育、农村科技服务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6、国内外科技合伙向纵深发展。我市与中科院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伙关系,中科院在青研发机构由2家增至8家,新引进了中科院5个专业技术团队、100余名高层次科技人才。我市公司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伙共建研发中心达81家,合伙开发项目1100多项。国际科技合伙层次不断提高,我市与法国布列斯特市订立了海洋科技中心合伙合同,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订立科技合伙备忘录。驻我市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生态环保中心,市半导体所与俄罗斯拉明斯克仪表设计局订立了合伙合同。我市与境外科技合伙项目达560项。

7、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都市建设意见》、《关于实行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品位产业发展意见》,将自主创新拟定为全市发展主导战略,明确了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都市目的。发布了《青岛市高新技术高品位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青岛市科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献,逐渐建立健全具备地方特色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成立了青岛市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和市科技战略研究所,重组了市生产力增进中心,进一步整合了全市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建立了公益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大型仪器、文献、专利和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以及高新技术公司认定、科技筹划申报、科技查新、技术合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新建国家级科普教诲和示范基地10家,全民科技素养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我市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综合创新力50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创新环境都市”第9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创新动力都市”第9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创新绩效都市”第8名。

8、知识产权管理迈上新台阶。出台了《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专利保护地办法规,建立了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日益优化;建成了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国家专利技术(青岛)展示交易中心,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明显增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都市。“十一五”期间,我市专利申请430万件、授权213万件,其中创造专利申请101万件、授权2292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81%、145%、281%和278%;万人专利授权量达278件,比“十五”末增长138%。

(二)存在矛盾和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获得长足发展,但与中央“转方式、调构造”和市委、市政府实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规定相比、与先进省市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高品位产业发展不够快,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压力较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6%,低于全省平均增速63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12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仅增长05个百分点,而全省平均增长23个百分点。我市虽然哺育出了数字家电、新型显示、高速列车等高品位产业和一批领军公司,但大某些高新技术行业依然缺少龙头公司和本地配套产业链,产业集聚限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弱,未能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当前产业体系中,对将来都市发展具备重要战略意义软件和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与上海、深圳、苏州、无锡、大连等都市相比有明显差距,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产业构造升级缓慢根源所在。

2、都市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够高,公司创新欲望不够强烈。“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引进建设国家级大院大所获得了好成效,但由于历史积淀少、基本薄,我市高品位研发机构数量相比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都市差距较大,创新体系整体上还不够完善,人才、技术、设备、投资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效应还不够突出。同步,我市虽然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大公司,但总体来看,公司创新欲望还不够高,创新活力局限性且发展不均衡。全市有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仅有300余家,开展科技活动仅有45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总数13%大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市公司研发总投入比重却高达62%。规模以上工业公司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81%,并且近年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为118%、112%、097%、086%)。

3、勉励创新政策和办法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伙效果不够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针对勉励公司技术创新制定出台了某些政策,如《关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迅速发展意见》等。但与国家规定相比、与国内先进都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某些国家优惠政策没有用足用好,缺少市级配套政策和实行细则,例如公司研发费用150%加计抵扣、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科技项目配套资金等贯彻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我市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未出台科技进步条例,特别是针对创新型公司哺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化基地建设、人才技术引进政策办法力度不够大,创业投资、科技保险及科技银行等科技金融政策也不够完善。此外,产学研合伙尚未完全破题,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合伙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伙仅停留在某些短平快项目上,缺少长远布置,以产学研合伙为核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至今尚未建立。

4、创新资源科学配备机制不够健全,各类创新资源运用效率不够高。我市科技资源当前仍处在多部门分散管理状态,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在科技资金分派、科技项目立项、科技项目资金监管等方面缺少全市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公司为获得更多支持,同步向各种部门提出申请,导致了重复支持。此外,由于利益机制制约,不同单位之间科技协作意识较弱,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缺少协调,导致科研项目低层次竞争、重复引进、低水平建设,科技资源重复配备而不能合伙共享,导致了大量闲置挥霍,严重影响了科技资金使用效益。

5、引进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外为我用”技术引进开发机制亟待建立。随着“转方式、调构造”进一步推动,我市既有技术创新体系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需求,迫切需要在加强自主创新同步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但始终以来,我市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缺少功能完备中试平台和产业放大渠道,无法承办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建设像工业技术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伙园这样先进技术承办转化平台迫在眉睫。同步,我市还缺少高层次、系统性技术引进开发机制,大某些对接洽谈活动和技术引进工作都仅停留在部门组织层面上,其影响广度和深度有较大局限性。

6、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注重限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依然较弱,不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绝大某些中小公司对知识产权概念淡薄,只注重成果开发而忽视专利保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中申请专利局限性2%。此外,高质量自主知识产权不多,知识产权尚未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专利、创造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处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都市中下游位次,专利申请总量不及排名第一深圳1/4。市创造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比例仅为2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8%。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形势和挑战

(一)国际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人类社会进步从主线上讲是科学技术进步,每一次重大历史变革都与科技革命性突破密切有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既是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构造升级提出强制性需求,也是科技创新长期积累须突破发展方式束缚内在规定。当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集中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布局和推动重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同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技术、生命健康、海洋与空间等战略领域发生革命性创新突破先兆已经显现。

2、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深刻表白,在全球范畴内,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构造模式已不适应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在规定。特别是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不断提高发展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不断从系统内部凝生出对发展方式和产业模式否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用办法,力求通过发展新技术、哺育新产业,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构造升级,率先走出危机。

3、科技全球化将深刻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当今世界,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一方面,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合伙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重要科技成果溢出效应日益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必将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从社会管理模式到运营机制、从公司组织架构到生产方式、从不同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到消费构造、从不同群体生活理念到行为方式,科技全球化影响不容低估。

4、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重要手段。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源点,高品位产业链和高品位价值链都来源于高品位技术和创新成果。在金融危机催生产业构造加速调节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战略以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以期在新一轮全球分工体系中再次引领科技创新,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高品位,主导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国内发展趋势

1、“转方式、调构造”成为新时期中心任务。“十五”以来,尽管国内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高速增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以运用国外资金、国外品牌、国外市场引领拉动经济发展外向型模式已难觉得继,某些深层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转方式、调构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迫选取,必要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由外向拉动转变为内生驱动,产业构造由低端跟随转变为高品位引领。以发展方式主线转变、产业构造优化调节保证经济社会优质、适速、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转方式、调构造”主导力量。“转方式、调构造”主线在于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将决定一种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从而决定与之相适应发展方式;科技创新是第毕生产要素,科技创新催生高品位技术和高品位产业,进而推动产业构造优化升级。任何时期,特别是在发展方式与发展规定严重脱节,产业构造与增长需求严重失衡状况下,只有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抓住了科技创新,才是真正抓住了“转方式、调构造”主线。

3、可持续发展成为关乎国家兴衰主线战略。改革开放30近年来,国内已成为全球范畴内生产制造大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不但大规模消耗了各类资源,并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和环境现状已无法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要将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提高为关乎国家兴衰主线战略。大力实行节能减排,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着力开发低碳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4、自主创新成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选取。节能降耗、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核心在技术创新。当前国际间环绕节能降耗竞争十分激烈,各国为培植优势、垄断市场,纷纷实行绿色低碳技术壁垒和封锁,单纯依托引进技术路子将越走越窄,必要高度注重自主创新,坚决依托自主创新,大力实行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行。

(三)我市面临挑战

1、“转方式、调构造”挑战。金融危机影响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使我市发展外部环境依然面临很大不拟定性。同步,针对金融危机,中央作出“转方式、调构造”重大战略布置,对国内都市发展提出了更高规定,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性新一轮都市间竞争正在形成,我市面临着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加区域竞争双重压力。

2、低碳经济转型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全球性革命,开发低碳技术、突破新能源科技、升级能源产业在都市可持续发展布局中已占据了举足轻重地位。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核心期,必要要积极迎接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将来更加激烈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3、资源环境约束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渐变将带动国内节能和环保技术创新应用。我市是典型能源输入型都市,资源缺少、生态脆弱,要实现都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必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

4、海洋资源深度开发挑战。科学开发运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世界性难题必然选取,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建设海洋大国已成为国内走向振兴必由之路,而作为沿海重要港口都市,我市对海洋开发运用与都市地位和特点相比,仍有诸多需要加强和提高之处。

5、都市发展新理念挑战。当前,我市发展正处在由老式都市向当代化都市加快转型、由工业化都市向信息化都市全面升级、由以经济发展保障生活向以社会进步提高品质迅速演进核心时期,都市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品质规定将不断丰富、调节和发展。站在新历史起点上,青岛只有秉持高品位创新、智能便捷、低碳循环、安全健康都市新理念,才干推动当代化国际都市加快建设。

三、指引思想、总体思路与目的愿景

(一)指引思想

进一步贯彻党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推动“转方式、调构造”为主线,以创新型都市建设为目的,按照世界眼光,立足国际原则,发挥本土优势,贯彻“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打造蓝色经济区、高品位产业汇集区”战略布置,创新理念、更新思路、革新办法,高起点谋划和布局新时期科技创新任务,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增进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推动产业构造升级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平台与基本,进一步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与水平,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与条件,使科技创新更加全面、进一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引领高品位产业发展、开发海洋科技产业、提高都市智能水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安全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作用。

(二)总体思路

环绕“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定,明确“十二五”科技工作目的和任务。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着力实行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完善都市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都市创新能力;哺育发展高品位技术和产业,加快推动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海洋科技产业,全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推动建设新一代都市信息网络和营运平台,加快提高都市智能水平;进一步开展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全面增进自然和谐与环境和谐;着力推动公共领域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人口健康与社会安全。到“十二五”末,各项科技重点目的任务基本完毕,重要指标位居国内同类都市前列,使青岛创新活力更加充沛、都市特色更加鲜明、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三)发展原则

1、高点定位原则。学习国际科技发展先进理念,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科技创新成功经验,高起点拟定科技发展愿景和目的,高原则规划科技发展布局和任务,高效能推动规划任务组织和实行。

2、引领支撑原则。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高品位高新核心力量,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保障社会安全、和谐支撑力量,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导力量。

3、重点突破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布局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着力突破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核心技术,突出发展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具备重大意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4、对接国家原则。积极对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目的,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积极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哺育发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担国家筹划,争取更多国家支持。

5、系统集成原则。统筹引导、整合资源、集成办法,推动从分散研发向联合攻关转变,从单一创新向系统创新转变,从单点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变。

6、可实行性原则。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呈现实需求和基本条件,突出规划目的可实现性、规划任务可完毕性、规划办法可操作性,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所拟定各项目的任务落到实处,使规划真正发挥对全市科技发展指引和引领作用。

(四)发展愿景

立足青岛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结合都市前瞻布局和现实规定,环绕提高都市自主创新能力,面向对科技创新需求突出高品位产业、蓝色经济、智能服务、生态环保、安全健康等领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把青岛打导致为以“创新、高品位、蓝色、智能、生态、安全”为明显特性创新型当代化都市。

1、创新青岛。突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高效能产业联盟、高素质创新公司、高水平人才团队,努力把我市打导致为创新活力强劲、创新体制完备、创新人才汇集、创新成果涌现、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型都市。

图1:创新青岛示意图

依照创新青岛愿景目的,拟定创新青岛战略任务为: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建设、创新环境建设。其中,创新体系涉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创新人才涉及高品位领军人才、专业研发团队;创新环境涉及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人文氛围。明确了建设创新青岛核心举措,并绘制创新青岛发展路线图。

图2:创新青岛发展路线图

2、高品位青岛。瞄准产业高品位,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突破核心技术、建设产业基地、哺育新兴产业等手段,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我市打导致为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品位品牌都市。

图3:高品位青岛示意图

依照高品位青岛愿景目的,拟定高品位青岛战略任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哺育、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先进技术引进以及核心技术攻关。明确了建设高品位青岛核心举措,并绘制高品位青岛发展路线图。图4:高品位青岛发展路线图

3、蓝色青岛。发挥海洋特色优势,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与转化,强化海洋资源环保与改进,推动海洋科研优势尽快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努力把我市打导致为国内海洋科技创新与蓝色经济发展核心都市。

图5:蓝色青岛示意图

依照蓝色青岛愿景目的,拟定蓝色青岛战略任务为: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哺育、海洋资源开发运用和海洋环保。其中,海洋科技创新涉及海洋基本科研、前沿技术、示范基地;海洋产业哺育涉及提高海洋一产、壮大海洋二产、突破海洋三产,海洋资源开发运用涉及海洋资源深度开发与可持续运用;海洋环保涉及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保护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明确了建设蓝色青岛核心技术,并绘制蓝色青岛发展路线图。

图6:蓝色青岛发展路线图

4、智能青岛。面向生产生活,加强都市信息网络基本设施和运营平台建设,加快传感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都市管理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努力把我市打导致为国内重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都市和产业化基地。

图7:智能青岛示意图

依照智能青岛愿景目的,拟定智能青岛战略任务为:终端应用服务、运营平台开发、基本网络建设。其中,终端应用涉及智能交通、数字医疗、数字家庭、制造业信息化和都市资源智能管控;运营平台涉及IDC数据中心、网络支付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基本网络涉及都市无线网、传感网、物联网和融合网。明确了建设智能青岛核心技术,并绘制智能青岛发展路线图。

图8:智能青岛发展路线图

5、生态青岛。倡导生态理念,以科技创新增进产业低碳、经济循环、都市绿色,全面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产业生态均衡、都市生态美化,努力把我市打导致为资源节约、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都市。

图9:生态青岛示意图

依照生态青岛愿景目的,拟定生态青岛战略任务为: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保。其中,低碳产业涉及清洁能源开发运用、化石能源低碳化、碳排放检测;节能减排涉及清洁生产、建筑节能、余热余压运用;循环经济涉及中水回用、废旧资源回收运用;环保涉及生活垃圾解决、污水解决、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明确了建设生态青岛核心技术,并绘制生态青岛发展路线图。

图10:生态青岛发展路线图

6、安全青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都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构建覆盖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健康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努力把我市打导致为健康、安全、和谐宜居都市。

图11:安全青岛示意图

依照安全青岛愿景目的,拟定安全青岛战略任务为: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其中,社会安全涉及都市基本设施安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灾变防止与控制和社会治安管理;生产安全涉及安全监控、生产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食品安全涉及食品溯源、迅速监测、质量控制和应急处置;健康安全涉及疾病防治、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定点医疗服务。明确了建设安全青岛核心技术,并绘制安全青岛发展路线图。

图12:安全青岛发展路线图

(五)发展目的

通过全市科技界共同努力,到“十二五”末,都市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公司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产学研结合更快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创新青岛”基本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基本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高品位青岛”突出呈现;海洋科技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洋科技成果大批涌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发展,“蓝色青岛”特色突出;信息网络基本平台更加完善,都市数据中心发挥重要作用,传感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都市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提高,“智能青岛”基本实现;科技创新支撑实现产业低碳、经济循环、都市绿色、环境和谐,“生态青岛”基本建成;科技支撑社会公共安全能力大幅增强,都市各类安全管理系统更加科学有效,“安全青岛”成为品牌。

——基本设施条件。到,合计新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00家,达到600家;新建各类重点实验室15家,达到173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达到71家;新建公司技术中心110家,达到300家;R&D全时人员数达48万人年,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85%。

——科技创新投入。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3%;全社会R&D投入250亿元,占GDP比重达25%;规模以上工业公司R&D经费20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23%。

——科技成果产出。到,登记科研成果700项;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万件和1万件以上,其中创造专利年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000件和1000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5亿元;刊登科技论文3万篇。

——高新技术产业。合计认定高新技术公司数达7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产值达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3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

青岛市“十二五”科技发展重要指标表

序号指标单位属性1全社会研发投入亿元预期性967

()250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期性21253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预期性081

()12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预期性47506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家预期性2092447全社会研发活动人员总数人年预期性专利年授权量件预期性创造专利年授权量件预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期性5060四、空间布局

(一)功能区划布局

依照我市“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和“一主三辅多组团”都市空间发展战略,按照服务创新、服务产业、相对集中、突出特色原则,在主城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突出中心城区特色,重点布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要建设国家级科研机构、大公司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机构和都市科技工业园区。在崂山区突出科技城特色,重点布局高品位研发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建设国家级高品位研发机构、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器。在高新区和城阳区突出科技新城和高新技术产业汇集区特色,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品位产业和高品位研发机构,重要建设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孵化器。在黄岛区突出当代制造业汇集区和东北亚航运中心特色,重点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重要建设造船、石化、汽车、当代物流等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在胶南、胶州、即墨、莱西、平度五市,重点布局建设特色科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胶南市突出董家口港和大学城特色,重点建设临港工业园区技术研发体系;胶州市突出机械加工和物流园区特色,重点建设船舶配套、钢构架等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当代物流平台;即墨市鳌山园区突出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特色,重点建设海洋科研基地和海洋科技产业基地;莱西、平度两市重点布局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工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建设配套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

(二)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布局

知识创新体系。以研究型大学和某些科研机构、公司和重点实验室为主体,重要从事基本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布局在中心城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和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青岛高新区。

技术创新体系。以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重点实验室、公司工程实验室和公司技术中心为主体,重要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服务,重点布局在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青岛高新区和五市。

创新服务体系。以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区(市)中小公司技术服务平台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各特色工业园区。

(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布局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其中,软件与集成电路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青岛高新区主园区、崂山区软件园、市南区软件园和即墨市鳌山园区;新材料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青岛高新区主园区、城阳区青大工业园、崂山区中科青岛功能材料产业园和汉缆产业园;高速列车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青岛高新区主园区和城阳区;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四方区、崂山区、黄岛区、胶州市和莱西市;新型显示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黄岛区海信工业园、崂山区光电产业园;数字家电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青岛高新区海尔数字家电产业园、黄岛区海信数字家电产业园;新型纺织机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崂山区、胶南市;半导体照明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高新区;新能源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崂山区、四方区、青岛高新区、即墨市、莱西市、平度市;生物技术项目产业基地重要布局在青岛高新区、崂山区、城阳区;海洋工程装备与仪器设备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黄岛区、崂山区;海水种苗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重要布局在胶南市、即墨市。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重点哺育发展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产业重要布局在崂山区、市南区和青岛高新区;光电子器件及装备产业重要布局在青岛高新区、崂山区和市南区;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产业重要布局在崂山区、市南区和青岛高新区;新型能源材料与装备产业重要布局在崂山区、城阳区、高新区和即墨市;智能控制与精密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高新区;水下智能装备产业重要布局在崂山区、黄岛区和青岛高新区;高品位通用芯片及行业基本软件产业重要布局在崂山区、市南区和青岛高新区;电力无线传播器件及装备产业重要布局在崂山区和青岛高新区。五、“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一)加快都市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都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创新青岛”建设

实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着力引进建设高品位创新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哺育建设创新型公司和创新人才团队,加快推动青岛高新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应用基本研究,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工作。到“十二五”末,引进建设56个高品位创新平台,构建5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哺育300家创新型公司,引进50个创新人才团队。

1、引进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加,突出引进、整合共享”原则,重点引进建设10个高层次国家属独立科研机构,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5个国家认定公司技术中心,8个国际合伙研发机构;建成7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6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市属工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构建覆盖创新全过程研发服务体系。

国家属独立科研机构。国家属独立科研机构位于创新体系顶端,是自主技术重要源泉。重点引进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青岛光电工程研究院、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资源化学研究中心、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科院软件研究所青岛研发中心、中海油重质油工程技术加工研究中心、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船重工七一○所青岛研发基地。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在青建设中科院青岛分院。建成后,国家属独立科研机构将成为引领我市产业技术创新和构造升级重要创新引擎。

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级研发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构成某些。重点建设:数字化家电、多媒体技术、化学品安全控制、生物发酵技术等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速列车、轮胎工艺与控制、国家海洋监测设备等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家庭网络、高速列车系统集成等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认定公司技术中心。建成后,国家级研发平台将成为我市组织高水平应用基本研究、工程技术研究,汇集和培养先进科学家、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重要基地。

国际科技合伙机构。国际科技合伙研发机构是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伙研究重要基地,对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进消化吸取再创新具备重要意义。重点建设:国际科技合伙园、海洋仪器装备国际合伙研发中心、数字化橡胶轮胎装备国际科技合伙研发中心、橡塑材料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苹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中心、观测海洋学与深海研究中心、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有关热物理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海洋渔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系统联合研发中心。建成后,国际科技合伙机构将成为我市引进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增进我市高品位产业加快发展重要桥梁。

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是哺育创新型公司重要服务平台,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具备重要意义。重点建设:青岛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青岛高新区科技公司加速器、青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软件园、青岛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建成后,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将成为我市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创新公司成长壮大重要摇篮。

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研发服务中心是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提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政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综合性创新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是为行业内中小公司提供共性技术研发专业服务机构。重点建设:青岛市研发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支撑服务平台、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平台、废弃物解决及综合运用技术平台、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海水种苗创新服务平台、海洋特性寡糖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后,我市将形成以综合创新服务平台为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辅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将大力增进创新服务资源整合和服务效率提高。

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以公司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中有机构成某些,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核心环节,是实现官、产、学、研、资紧密结合及各类创新要素集聚重要平台。重点建设: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青岛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青岛功能构造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后,工业技术研究院将成为我市研究开发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引导转化科技成果、哺育发展新兴产业、哺育衍送产业人才、支撑增进调节升级重要创新平台。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社会中介机构,对增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具备重要意义。重点建设完善:科技评估、审计及法律服务机构、科技事务代理征询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成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将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多元化创新服务,逐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构造合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增进我市科技中介服务业迅速发展。

国家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科技示范园区是高新技术公司相对集中产业园区,对新兴产业哺育发展,推动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具备重要意义。重点建设:青岛国家火炬筹划软件产业基地、青岛国家火炬筹划新材料产业基地、青岛国家当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青岛国家数字家电产业化基地、青岛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青岛即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后,国家科技示范园区将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重大示范、引导、带动作用。

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按照“遵循市场经济、满足产业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原则,重点构建行业基本软件、锂电、智能交通、氟材料、模具数字化制造、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显示、数字家电、新型纺织机械、半导体照明、风电装备、太阳能薄膜电池、海洋仪器装备、海洋防腐、海水种苗、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海洋纤维、生物质能源、生物酶制剂、动物用生物制品、药物创制、当代种业、饲料等5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符合条件申报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加快哺育创新型公司。按照“突出引导、注重集成、分类指引、重点推动”原则,建立和完善增进公司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公司创新意识,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掌握一批自主核心技术,培养一批创新型公司家和技术人才,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产品。重点扶持哺育300家创新型公司,其中5-10家具备国际竞争力,90-95家具备国内竞争力,200家具备区域竞争力。

4、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建设。按照“加强人才引进、注重人才团队、突出领军人物”原则,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重点环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哺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哺育新一代网络及软件、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太赫兹技术、海洋生物寡糖制品、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能源装备、智能控制与精密制造装备、高品位通用芯片、行业基本软件、新一代谐振磁耦合电子产品、数字化家电、智能控制技术、射频辨认技术、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高速轨道车辆新型制动材料技术、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车轴设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软件测评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智能密炼控制技术、智能轮胎(RFID)技术等50个专业技术攻关团队,引进培养200名拥有博士学位高层次人才,争取20人纳入国家“千人筹划”,50人进入省“万人筹划”第一层次领军人物人选,形成以领军人物为核心、人才团队构造合理、各类创新人才汇集涌聚、创新活力强力迸发浓厚氛围。

5、加快推动青岛高新区建设。推动青岛高新区建设,对于增进我市“转方式、调构造”,提高都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备重要战略意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起研发创新、孵化哺育、公司加速、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哺育发展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10%,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

加快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公司和研究院所,吸引高层次人才、风险资本、金融资本、高技术项目等各类高品位创新资源向青岛高新区集聚。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开发和哺育,以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伙园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不断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伙,支持大学、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青岛高新区转移转化。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摸索新型孵化机制,积极推动国家“863”筹划项目产业化开发示范试点工作,哺育壮大创新型公司。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按照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规定,结合青岛高新区特点,重点规划建设高速列车、光电子、新能源、碳纤维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化青岛高新区“一区五园”协调机制,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

6、加强新兴产业领域应用基本研究。加强我市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国内外科学前沿结合,全面提高我市新兴产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开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应用基本研究。

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开展作物抗逆机理、农产品营养品质与安全、农业生物灾害预测、动物疾病发生机理、神经退行性疾病机理与防治、重大传染病防控与诊断、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微生物工程和酶工程等应用基本研究。

信息科学领域。重点开展数字家庭运营平台建设、数字家庭体系加密算法、复杂环境下动态感知与积极适配技术、基于认知无线资源动态管理与运用、无线频谱环境认知理论、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基本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点开展新型纤维材料、杂化柔性太阳能转换材料与器件、新型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高分子纳米仿生材料、环境和谐型材料、零件迅速精密或直接成形、数字制造与虚拟制造系统设计等应用基本研究。

新能源领域。重点开展多能互补及高效储能、海上风电场基本构造、海洋能发电系统、海藻能源开发运用、地热能运用等应用基本研究。

7、全面深化知识产权工作。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实行知识产权优势公司哺育工程,在100家公司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公司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和专利工作站建设,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知识产权创造与开发;通过知识产权入股、持股等形式,建立勉励创造创造新型分派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勉励引导金融与风险投资支持专利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将知识产权因素纳入经济、科技决策管理全过程;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构筑市、区(市)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体系;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严肃打击假冒专利和侵犯专利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0个专利专项数据库;健全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对潜存知识产权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制定预警预案;加快建设代理、评估、转让等各类专利中介机构,加强对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人员哺育、管理和监督。

(二)加快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构筑高品位产业体系,加快推动“高品位青岛”建设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引进转化,不断增进我市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品位演进,着力打造以自主创新和高品位技术为主导新型产业化体系。到“十二五”末,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300亿元,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产值达2500亿元,攻关突破100项产业核心技术,引进转化10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既有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国内外合伙与扶持本地公司成长相结合”原则,重点哺育发展新一代网络终端设备及软件、光电子器件及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与装备、智能控制与精密制造装备、水下智能装备、高品位通用芯片及行业基本软件、电力无线传播器件及装备等8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2、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按照“依托自主知识产权、遴选高品位技术、政府规划推动、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原则,加快推动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显示、数字家电、新型纺织机械、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工程装备与仪器设备、海水种苗等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哺育汇集300家创新型骨干公司。

3、加强产业核心共性技术攻关。按照“政府规划引导、市场需求导向、公司主导实行、产学研用结合”原则,重点在电子信息、当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交通运送装备、新材料等10个领域,攻克创意设计、软件动漫、数字终端设备、无线射频、家用设备网络融合、数字化服务平台、数字化轮胎成套装备、新型纺织机械、飞机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特种汽车、高附加值船舶、自升式钻井船建造、异戊橡胶合成、清洁能源材料、半导体照明、30兆瓦以上风电设备制造等100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构造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技术瓶颈,激发释放主导产业发展内在潜力。

4、加强先进技术引进与转化。按照“引进技术与产业升级需求相结合、引进技术与开发创新相结合”原则,重点在微电子、生物技术、航天航空等领域,引进都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高性能轿车子午胎成型机、异丁烷制取异戊二烯、海洋生物低温酶分子改造、海洋活性多肽脂质体、特殊焊接与切割、X86系统嵌入式解决方案、海水淡化反渗入膜、都市智能交通控制、新型船用系列多功能防护材料、高性能颗粒增强铝基合金复合、磁控溅射真空镀膜玻璃中试、轻质三明治构造金属板材制备、50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激光显示、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节能抗磨先进润滑油脂、高速动车组状态和安全检测系统开发、水下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太赫兹器件研发制造等100项我市亟需核心技术。通过先进技术引进与合伙,解决制约我市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瓶颈,引领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三)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蓝色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动“蓝色青岛”建设

环绕国家战略目的开展应用基本研究,面向将来海洋战略产业哺育海洋前沿技术,加快海洋产业技术示范实验基地和中试基地建设,加强海洋资源与环保技术开发,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高效、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科技支撑体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海洋产业构造进一步优化升级,成为国家重要海洋科技创新基地。

1、加强海洋应用基本科学研究。

开展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点研究海洋动力环境变异过程及机理、近海与大洋环流形成及变异机理、海-气能量物质互换作用机制、浅海动力环境灾害发生过程与机理、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调节作用、海洋动力过程在气候突变中作用、海洋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等。

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运用研究。重点研究海洋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海洋生物来源进化与遗传变异、海洋渔业科学与农牧化、海洋生物可捕资源养护与安全开发、海水健康养殖与海洋生态农业、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运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运用和精深加工、海洋食品安全保障等。

开展近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与保护研究。重点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近海生态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等。

开展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评价研究。重点研究海洋地质环境与过程、陆海互相作用过程中物质迁移与沉积作用、海底构造活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海洋矿产资源成矿条件与成藏机理等。

开展海洋数值模仿与观测研究。重点研究海洋多运动形态耦合以及海-气通量互换过程、海洋动力系统数值模式体系构建、海洋观测技术、深海锚定测量与拖曳式海洋测量系统等。

2、超前布置海洋前沿技术。

开展极端环境微生物、活性化合物及基因资源探查和运用研究。重点研发极端环境微生物特性蛋白质构造和功能分析、极端微生物酶基因、抗逆功能基因与特殊功能微生物获取及表达应用、极端微生物“宏”基因组等技术。

开展海洋微藻生物质能运用研究。重点研发高效产油海藻及运用海藻生产燃料乙醇、微藻油脂提取冶炼生物柴油、分离纯化海洋微藻种质、筛选高效产油海洋藻株、大规模化微藻养殖、微藻细胞多级收获、光生物反映器等技术。

开展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运送装备研究。重点研发深海采油井口装备、3000米深海防喷器组核心部件制造与控制系统、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核心装备制造、自升式半潜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等技术。

开展深、远海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实时监测研究。重点研发海洋动力环境和移动目的雷达探测、多功能新型海洋锚系浮标、实时传播潜标、自沉浮式剖面测量漂流浮标、自持式海面飞行器、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等技术。

开展海洋信息解决与应用研究。重点研发海洋信息同化解决、海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可视化模型构建、分布式海洋空间决策支持、网格GIS体系信息共享、海洋科技信息共享服务等技术。

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运用研究。重点研发新型海上风电机组支撑构造、百千瓦级潮流发电、高效潮流能获能、分布式阵列式潮流能发电、大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海洋能多能互补与综合运用等技术。

3、加快海洋产业技术示范实验基地建设。

建设海洋防腐产业中试基地。重点研发海洋环境评估与环境敏感断裂、海洋生物腐蚀与污损、海洋腐蚀检测与监测、海洋阴极保护工程与特种防护、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与涂层保护、海洋浪花飞溅区保护等技术及装备,重点在海洋石油平台和海底管线腐蚀、港口工程防护等领域开展示范。

建设海水淡化中试基地。重点研发海水淡化反渗入膜材料及组件、海水淡化材料和装备原则化检测、面向特定环境小型高效低成本海水淡化装置、基于各种能源供应海水淡化装置等技术及装备,选取某些工程开展示范试点。

实行海洋天然气应用示范工程。重点研发液化天然气(LNG)存储装置、液化天然气运送船等技术及装备,重点在港口、交通运送等领域开展示范。

4、加强海洋资源与环保技术开发。

开展近海水域生态养护与修复研究。重点研发重要生物资源放流增值、新型海洋牧场建设、近海渔业资源持续开发、近海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管理、海岸带污染状况监测、海岸带生态分区管理与数据信息系统、近海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经营与资源可持续运用、海上污染事件应急预报及处置、海上污染物收集装备、浒苔处置与综合运用等技术。

开展海洋滩涂资源保护研究。重点研发海洋滩涂耐盐植物哺育、经济耐盐植物引种选育和规模化高效栽培、滩涂高效海水种植业及养殖业优化耦合、耐盐经济植物消除海洋滩涂污染及修复滩涂生态等技术。

开展海洋生物灾害防止与治理研究。重点研究拟定赤潮、绿潮及海星、海蜇等生物大面积、大数量爆发重要生态环境控制因子,建立生物爆发灾害敏感指标体系;研究开发生物灾害评估模型和预测预报、海洋生物灾害初期防治与调控技术研究、排海污水脱氮脱磷等技术。

5、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

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东大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合伙,对青岛海域、海岛重点开展海洋潮流及波浪能资源调查,在海洋风能资源丰富、年有效风能、密度和浮现频率较高区域,开发运用离岸风能,建设海上风能、波浪能、潮流能综合示范场,力求建成国家级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6、推动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园建设。

依托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所等单位,引进国内一流海洋装备研究院所,建立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海洋仪器仪表产业群;依托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海洋船舶配套产业群;引进国外海洋装备领域先进技术和公司,实现先进技术消化吸取和再创新,打造国内一流海洋装备及仪器仪表产业园区。

(四)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高都市智能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智能青岛”建设

以增强都市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功能为目的,加快研发三网融合、传感网、物联网、无线网、数据中心以及计算平台等智能化核心技术,全力推动在生活消费、公共服务、制造流通等领域应用与示范,以技术创新支撑便捷、高效智能型都市建设。

1、支撑推动都市高速通信网络建设。

支持都市无线网建设及三网融合。重点研发无线自组织网络、下一代无源光网络及高速并行光互连等技术与产品,解决面向区域、社区、家庭高速网络接入技术瓶颈,为我市建设大容量、高速率通信网络和高宽带、高覆盖接入光纤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支持都市传感网、物联网建设。重点研发面向行业领域射频电子标签二次封装、中间件、读写设备、无线传感器组网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技术,突破数据智能采集及可靠传播等核心技术,推动无线射频(RFID)、传感网、物联网在先进制造业、当代服务业、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应用。

2、支撑推动都市数据库和实时解决系统建设。

支持都市数据库和专业数据中心建设。重点研发多源数据融合、海量数据存储、异构数据互换等核心技术,推动都市数据库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支撑建设面向社会管理与生产生活专业化数据中心。

支持都市信息实时解决系统建设。重点研发多变环境下计算服务协作、编程模型与任务调度模型、数据挖掘、信息智能检索与推送、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实现普适计算与可信计算,支撑构建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解决都市信息实时解决系统。

3、支撑推动都市智能化应用与服务。

开展智能交通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都市交通动态信息智能感知、交通信号控制与交通诱导、多信息融合应用等技术,加强在隧道、轨道、道路等交通领域应用推广,支撑实现都市交通智能化管理。

开展数字医疗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医学影像存储传播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等异构数据源环境下医疗信息融合等技术,增进医院、社区、家庭健康、医疗信息共享,支撑建设区域协同医疗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面向制造公司信息综合集成与业务过程协同、专业化服务支持等技术,支撑实行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工程,增进我市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

开展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迅速成型技术,重点建设面向中小公司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开发动作捕获、画面渲染等动漫制作技术,重点支持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等创意园区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开展数字家庭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基于三网融合多类型服务协同管理、可控点对点(P4P)服务分发、基于体系加密版权保护、有线电视/网络媒体/数据通信等技术,开发手机/电脑/电视“三屏合一”应用软件及中间件、集成多服务功能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等产品,支撑构建基于云计算开放式数字服务平台。

开展水、电资源智能管控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无线智能数据终端技术及产品,加强传感器、都市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网、全球定位系统(GTP)、视频监控、通信系统等集成应用,支撑实现对都市电力、水、热力、燃气、特种设备等重点设施和地下管线现场信息实时采集、监控管理。

4、组织开展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与示范。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三网融合工作总体布置,研究制定我市三网融合工作方案;组织海尔、海信等公司,开展数字家庭、数字媒体服务等面向三网融合科技示范工程,争取国家三网融合试点都市项目。

(五)加强节能减排与环保,增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都市生态良性发展,加快推动“生态青岛”建设

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科技支撑,突出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增进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

1、加强低碳循环技术研发与示范。

开展集中式生物柴油、生物燃气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废旧轮胎、都市餐厨垃圾预解决、生物柴油制取等技术,解决餐厨垃圾与地沟油污染、废旧轮胎制取柴油及剩料回收运用等问题,建设废旧轮胎、都市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制取生物柴油和沼气化低碳能源示范基地。

开展低碳、无碳化燃料燃烧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生活废弃物转化沼气、氨氮类低碳和无碳化燃料燃烧等技术,解决低碳和无碳化燃料水合物生成、燃料-空气缓和物形成等难题,建立使用低碳、无碳化燃料民用取暖技术示范体系。

开展碳排放监测、记录和评估体系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研究建立青岛市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碳核算体系,初步建立适合青岛市典型领域、重点行业及重点公司碳排放监测、记录和评估技术、办法与操作系统。

2、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

开展煤炭高效燃烧及烟气脱硝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燃煤电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超临界与超超临界火力发电、煤炭液化复合发电、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等技术,解决青岛市燃煤电厂煤炭高效燃烧和现役机组烟气脱硝等技术问题。

开展余热运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钢渣、烟气和循环冷却水等余热、余能和余压运用技术,解决青钢集团、红星化工厂等不同行业公司余热高效回收、余热发电、余热供热和制冷成套工程等技术问题。

开展节能建筑与绿色建材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新型建筑节能维护构造、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水源地源热泵高效应用、太阳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节能型复合墙体与构造材料、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技术,选取大型公共建筑实行节能技术示范项目。

3、加强资源综合运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开展集中式固、液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化运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废旧家电拆解及贵重金属回收、废旧汽车拆解及资源化运用、废机油再生运用等技术及设备,解决固、液体废物资源化运用等静脉产业链技术问题。

开展废水深度解决及资源化综合运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都市污水解决厂除磷脱氮升级改造工艺、分散式污水解决与综合运用、再生水资源开发运用与安全保障、季节性雨水污染控制与综合运用、都市河流水体原位净化和旁路净化、雨洪水运用和综合节水运用等技术,解决都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问题。

开展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重点研发城郊蔬菜基地、废弃工业场地等典型土壤环境修复成套技术和设备,解决农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土壤污染难题,建立我市土壤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在大沽河流域和青岛双桃精细化工公司原厂地开展技术示范。

4、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发与示范。

开展胶州湾入湾河流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滨海湿地、富营养化水域、海湾以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解决大沽河河口、洋河河口区及胶州少海新城对胶州湾水质功能区达标低问题。

开展饮用水源地环保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研发受污染水源风险因素评估和辨认、微污染水源水解决、富营养化水体除藻、自来水厂安全监控、输配水系统安全监控等技术。

开展临湾城区生态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研发都市生态建设、生态社区规划技术与办法,支持建设都市生态信息平台,为临湾城区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海岸带开发运用承载力评估与规划管理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陆源污染、海岸带空间运用等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研发海域污染物净化、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受损人工岸线生态修复、基于生态系统海岸带空间资源运用规划与管理等技术。

开呈当代林业建设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研发林木良种繁育、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等技术。

(六)强化民生科技支撑,保障社会安全和谐发展,加快推动“安全青岛”建设

环绕国家公共安全综合试点都市建设,重点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健康安全等领域,积极构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布局,加快建立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