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当下教育,“高分低能”似乎成了一个教育大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也许,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

格物致知精神丁肇(zhào)中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板块一

识何

讲?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旨在调动起听众情绪,并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传达出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感悟。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现象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基本概念提出问题:观点或看法是什么

(总)分析问题:为什么有这个观点或看法(分)解决问题:联系实际谈怎么办(总)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介绍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节选省略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及其出处

板块二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探察chá

激变jī探讨tǎo

检讨jiǎn

tǎo

彷徨páng

huáng

格物致zhì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袖xiù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字音字形

学生快速默读原文,圈点批注。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2、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语等。3、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质疑交流。预习提示问题解决一:

破题:你是如何理解标题的?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问题解决二:

你觉得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资料补充: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针对话题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最好是一个主谓宾形式的完整句子。第一部分(l~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问题解决三:

快读课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划分文章参层次。

问题解决四:

仔细阅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主体部分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第一步: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步: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

第三步: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第四步: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问题解决五: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

1、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2、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问题解决六: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板块三

再次学习文章,看看你发现哪些写演讲稿,写议论文的方法?

1、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②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③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板块四

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学则思辨阅读拓展:1、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名为《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2、胡适的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