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2.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分为哪些?4.简述记忆的三个系统。5.较重要的组织策略有哪两种?请对这两种组织策略作简单的介绍。6.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7.学习动机可分为哪几类?8.学习动机理论有:()、()、()。9.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有哪些?10.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11.简述集体的心理过程。12.简述班级形成哪四个阶段。13.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14.教师的情感有什么特点?15.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6.简述教育与心理发展有什么关系?17.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授学习策略?18.分析学习与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19.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动作技能的基本单元是()。20.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途径是()。21.为什么说教师的责任是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适当的学习环境?22.简述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3.试述规则的接受学习的特点。24.奥苏伯尔的概念同化模式有哪几种?25.试论如何帮助学生减少道德动机与道德效果不相一致的问题。26.如何解决个别学生纪律问题?27.对儿童的冲动行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28.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9.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30.简述主要的学习策略。31.教师的认知有哪些特征?32.群体的特点有哪些?33.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34.论述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掌握与应用的影响。35.教师意志品质有哪些特点?36.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常用方法有哪些?37.小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38.概念的一般属性有哪些?39.简述儿童学校恐怖症应采用哪些策略?40.如何防止和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41.论述四种常用的记忆策略。42.哪些因素可以影响问题的解决?43.怎样使学生通过有意的练习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44.试述竞争和合作的心理效应及其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45.用隐喻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时可采用的两种教学模式。46.有人认为“接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47.简述男女生的心理差异。48.我国段淑贞把儿童的异常心理分为哪六类?49.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措施有哪些?50.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方面?51.如何运用记忆的策略提高学习的效果?52.简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53.请分析动机的概念。54.教师教学与辅导因素是什么?55.如何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6.小学儿童常用的心理测验有哪些?57.分析规则发现学习的特点与条件。58.迁移的类型有哪些?59.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哪些?60.什么是教育机智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6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62.如何解决班级群体的纪律问题?63.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哪些条件?64.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65.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条件。66.如何理解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67.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哪几种?68.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69.群体的功能有哪些?70.概念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71.我国李伯黍关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7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73.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及意义。74.简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哪四种基本类型。75.皮亚杰发现了哪两种规律性?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辛亥革命后,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是()。2.试述奥苏伯尔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及其作用。3.影响士气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5.论述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征进行教育。6.说说教师如何帮助维护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发展?7.什么是问题教学?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及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8.问题解决的理论有哪些?9.如何正确对待与处理师生冲突?10.试述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1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12.简述小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特征。13.简述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内容。14.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三个环节来完成:()、()、()。15.简述麦克里兰德的成就动机观及意义。16.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17.依据学习进程,皮连生将学习策略分为哪几类?18.简述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论的论点。19.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20.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小学生的抑郁情绪?21.应激状态常见心理反应22.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可分为哪四个阶段?23.遭受挫折后的心理反应是怎样的?24.新入学的小学生须适应的问题主要有哪些?25.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解决)26.举例说明知识应用的过程。2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28.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29.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什么?30.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含义。31.观察法的优缺点是什么?32.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3.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34.加里培林把认知技能的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35.如何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36.简述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作用。37.班集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8.学习迁移的理论是什么?39.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40.对学习困难儿童应该注意哪些?41.试论建设班集体的关键问题。42.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形式有哪些?43.个性的性格特征有哪些?44.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两类:()和()。45.如何提高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水平?46.简述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47.简述小学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即角色构成)48.论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49.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分为哪三种?50.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哪几种?51.如何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52.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的基本观点。53.年轻教师小王渴望提高教学能力,在学了《小学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策略的内容后,决定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可一时又不知从何入手,请你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给王老师提些有益的建议。54.教育和教学上如何因材施教?55.试论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56.简述问题解决步骤的模式。57.简述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58.为什么说元认知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比其他学习策略更高级的策略?59.分析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有哪些?60.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两种?请对这两种策略作简单的介绍。61.简述个性心理倾向性。62.教育心理研究方法有哪些?63.记忆信息三级加工系统各有什么特点?6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65.简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特色与趋势。66.试述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及其形式。67.简述个别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动机有哪些?68.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69.学习策略在学生的学习中有何意义和作用?70.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何启发意义?71.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72.教师的性格特征对教育、教学具有哪些影响?73.奥苏伯尔三个认知结构变量:()、()、()。74.教师对小学生的赞扬和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75.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3)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2.参考答案: (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 (2)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 (3)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 (4)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 (5)角色内部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3.参考答案: 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1)认知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称作认知操作方式。 A.专门的认知技能:阅读、写作、解题和运算技能等。 B.一般认知技能:具有概括性和通用性,如观察技能、比较技能及分析问题的技能等。 (2)动作技能:又称为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4.参考答案: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秒钟左右):又称为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实质上就是感觉信息的瞬间储存。 (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是7±2,容量单位是组块。 (2)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方式是意义编码。5.参考答案: 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 (1)群集,即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2)概括。指学习者利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方式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除摘抄与勾画重点外,还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重点。列提纲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列提纲有两种形式:一是用简要的语句来表述学习内容的要点及其结构层次;另一种是用图表形式来形象地表示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6.参考答案:知识7.参考答案: (1)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广泛性、狭隘性动机; (2)动机内容的性质:正确的、错误的动机; (3)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意识到的动机。 (4)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近景性、远景性动机; (5)动机来源:内部、外部动机;8.参考答案: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9.参考答案: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应用任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为教改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10.参考答案: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其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学科。11.参考答案: (1)集体目标具有社会意义。 (2)有在集体目标指导下的凝聚力。 (3)有效中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同志关系。 (4)体现民主—集中精神。 (5)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和纪律性。12.参考答案: 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1)松散期:班级组建初期,大部分学生互不认识,彼此之间还没有许多思想上的交流,互不了解。 (2)同化期:成员之间开始熟悉,在频繁来往中结成伙伴。 (3)凝聚期:是形成班级群体的核心 (4)形成期13.参考答案: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直观—操作性,第二是指导—模仿性,第三是基础—再现性。 (1)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基本的态度。 (2)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 (3)基础—再现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的知识经验或创造、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14.参考答案:成熟性和稳定性;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深刻的理智感。15.参考答案: (1)智力技能: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 (2)认知策略: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3)言语信息: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有组织的观念。 (4)运动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穿衣、写字、走路、驾驶等)。 (5)态度: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16.参考答案: 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辩证关系。 首先,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其次,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17.参考答案: 首先,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 其次,策略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 再次,要真正达到熟练、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18.参考答案: (1)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发展:学习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首先,个体的生理发展制约着学习。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由于生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在一定阶段上,个体学习的内容、以什么方式学习等,都应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受到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学习又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有关研究证明,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 (2)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也是辩证的。 首先,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进行某种学习的可能性。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形式也相应不同。跨越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或忽视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而拔苗助长或填鸭式的做法都是徒劳的。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经验的习得水平和难易程度。 其次,学习又促进着个体的心理发展。从个体的一生发展来看,其心理从早期的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后来的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不是自发、自然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的。学习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是一个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无论是个体自身的发现、摸索,还是通过接受,这些学习方式都使得个体能够积累经验,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这些经验解决问题,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进而调节、完善原有的经验结构,促进心理的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个体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而学习又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这就是学习与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19.参考答案:产生式;动作20.参考答案:同化21.参考答案: (1)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的个性的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分班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2)教师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由校园、课堂、班级风气构成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是操纵者,而且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环境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活动。 (3)教学就是一个为适应学生和促进学生的适当反应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学生与教学、教师二者之间应是积极的互动关系。 (4)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的行为受其个性和环境二者共同制约。因此,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使之适合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22.参考答案: 认知建构理论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主要学习观点: (1)学习是个体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的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23.参考答案: (1)学习内容是固定的教材内容。 (2)学习的规则一般以命题的方式,或以上下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3)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规则的意义。 (4)学习的过程就是将新的规则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信息内化,与原有的观念融为一体储存,以便有用的时候提取。 (5)从发生的角度讲,接受学习在发现学习之后,规则发现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规则的接受学习能扩大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在小学阶段,以学习知识为主,规则的接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方式。24.参考答案: 类属性同化(下位学习)、总括性同化(上位学习)、并列结合性同化。 (1)类属性同化:原有观念的概括和统摄水平高于新学习的概念。两种形式: A.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的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即上位概念的一个特例),如,原有概念“猛兽”,现学习了“黑熊”;派生类属学习也叫派生的下位学习。 B.关系类属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之间只有相关关系),如,已获得“保护能源”是爱国行为,现学习保护历史亦是。 (2)总括性同化:新概念在概括和统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概念。25.参考答案: (1)对学生不仅要进行道德动机的教育,而且要进行道德行为方式的指导。 (2)教师行为示范。 (3)结合课文、电影中的行为范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由教师做结论。 (4)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5)重视运用内、外部强化手段,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运用外部强化—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舆论褒贬等。26.参考答案: 解决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1)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 (2)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 (3)善于奖励,不迷信惩罚。 (4)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工作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假手家长。27.参考答案: (1)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2)避免严厉的冲动性惩罚; (3)使用“自我教育训练”; (4)使用行为改变技术; (5)暂时隔离法。28.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法主要有: (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内容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激发求知欲。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组织一定的活动,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3)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勤奋钻研。 A.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 B.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C.提高成功机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强化和巩固学习兴趣;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经验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高,并且进步较快,这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一方面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了及时的强化,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能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 (5)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否则会使学生盲目骄傲或灰心失望。 (6)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不同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只要自己比过去努力是可以把握成功的,从而使他们获得极大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7)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优良成绩和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有很大的作用。但过度地强调竞争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利的。29.参考答案: (1)联系: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2)区别: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个别人的存亡和个别人品德的有无而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既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服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道德的研究是伦理学或社会学的任务,品德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30.参考答案: (1)复述与复习策略:主要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主要目的在于保持信息) A.复述策略:主要作用是维持注意于目前的学习材料中,并将学习材料保持于短时记忆中。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复述。 A.5岁以下的儿童不具备复述策略; B.6-10岁左右的儿童不能自发地、也不知何时使用复述策略; C.11岁左右的儿童倾向于自发的、适时地使用复述策略; B.复习策略:指对所学内容的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无意义音节” A.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第二次: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一星期后;第四次:一个月后;第五次:半年后。 一般来说,学习一篇文章后,对这篇文章的记忆效果是头尾部分内容记忆效果最好。 B.复习的次数: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 C.复习的方法: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读背结合法。 (2)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 A.形象联想: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应遵循的三条原则:形象化、组织化、联想化。 B.谐音法:如,教学中常用的歌谣、口诀等方法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信息。 (3)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的学习策略。 A.群集:即归类。 B.概括:指学习者利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方式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如,教师在讲授《小壁虎借尾巴》时,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 (4)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学习策略。 (5)阅读理解策略: A.鲁滨逊SQ3R五步阅读方法:概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复述(Recite)、复习(Review)。 B.托马斯与鲁滨逊的PQ4R:预习(Preview)、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复述(Recite)、复习(Review)。 (6)问题解决策略:如布兰斯福德IDEAL:识别(Identify)、界定(Define)、探索(Explore)、实施(Act)、审查(Look)。31.参考答案: 观察力的特征、思维的特征、注意力的特征。 (1)教师观察力的特点:客观性、敏锐性(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和愿望)、精细性(教师在观察中善于洞察秋毫、见微知著的特征)。 (2)思维的特征(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思维能力的特点:逻辑性、创造性(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注意力的特征:集中表现在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上。32.参考答案: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有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舆论压力。33.参考答案: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和观念体系。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价值观变化的实验。 (2)价值澄清法。 (3)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应强调以下几点: A.价值观应从小开始培养,它应当结合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性进行。 B.方法应当简单方便,生动有趣,多样而蕴含哲理,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特别是能激起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以便独立自主地去判明是非。 C.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D.资本主义充斥着重个人、金钱、名利和权势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不抹煞个人的作用,但更看重集体的利益以及个人无私奉献的精神。34.参考答案: (1)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其学习策略掌握与使用的水平不同。 (2)具有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在选择策略方面也有所不同。 (3)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应用机械的学习策略。 (4)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有意义的学习策略。35.参考答案: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与坚韧性;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36.参考答案: (1)认知重建技术(认知疗法):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认知方式造成的,治疗必须改变和矫正那些信念或假设,形成新的认知模式; (2)行为契约技术(现实治疗法) (3)系统脱敏法(行为疗法):通过施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的结合运用即可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 (4)惩罚疗法 (5)家庭治疗 (6)小组治疗37.参考答案: (1)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四年龄10-11岁左右) (2)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品德的发展:小学生的品德具有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等特点。(关键年龄大约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38.参考答案: 可学性、可用性、明晰性、一般性、动力性。 (1)可学性:是指概念的难易程度; (2)可用性:是指在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这个概念使用的频率; (3)明晰性:是指界定的关键属性是否明确; (4)一般性:是指概念范畴概括的范围; (5)动力性:是指某一个概念获得后对其他概念获得的促进作用。39.参考答案: (1)减轻由于上学引起的各种压力,降低期望值; (2)以各种强化方式奖励儿童的上学行为; (3)避免一切由于躲避上学而给儿童带来的好处; (4)父母调整态度; (5)教师应能取代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兴趣和关心; (6)使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具吸引力; (7)使用“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40.参考答案: (1)认真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推动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调整对学生的期待水平,避免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 (3)帮助学生提高应试准备和技巧; (4)使用系统脱敏训练法。41.参考答案: (1)复习:对不同性质的材料复习的方法要有所不同,对机械识记的材料用保持性复述来巩固,即对所学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复述,反复学习以达到知识保持的目的。对有意义的材料可通过整合性复述来完成,即对材料加以组织,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达到更多的理解。同时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及时地进行复习,但复习要适量。 (2)积极的遗忘:奥苏伯尔认为遗忘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这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并且减轻了记忆负担,学生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过度学习:这是指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强学习的次数,反复强化,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小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则和动作技能时,都是采取过度学习的方法,教师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反复强化。但如果过度学习的量太大,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影响学习效率。 (4)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经过加工,学习材料层次更加清楚,从属关系更加明确,并且分级储存,就更有利于记忆,不容易遗忘。 此外,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记忆效率。42.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可归纳为客观的课题本身的因素和解题者的个人因素。 课题因素: (1)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会对寻求解题方法起到启发或干扰作用。 (2)问题的具体性。问题越具体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中提供的信息的多少。过多的信息会扰乱正确思维线索;信息太少,又不足以提供寻求解题的线索。 个人因素: (1)功能固着。当问题解决涉及改变某件制品的用途时,思维常被制品的惯常用途所束缚,因百会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作用。 (2)反应定势。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受习惯的有效解题方法的影响。习惯的解题方法对解决当前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 (3)知识储备。一般来说,知识储备越多,越有组织,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智慧水平。智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认知特性。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如认知活动的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认知方式上的依存性和独立性以及思维的冲动性和反省性,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6)个性特征。个人的动机、气质和人格特征都与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解决问题中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定要有优秀的个性特征作保证。解决问题应被看做是整个人的统一活动的结果。43.参考答案: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44.参考答案: 竞争和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情境,在其中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竞争和合作的不同心理效应包括:竞争中个体行为积极动机强,同时对失败的恐惧。而合作中的个体安全感强,行为主动积极;竞争中个体常采用辐合思维方式,而合作个体常采用发散思维方式;竞争中没有分工和有效的信息沟通,个体间相互不信任、不支持、不喜欢,易产生消极情绪;合作时个体相互分工,沟通信息,相互信任、支持、喜欢,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竞争和合作通过自我知觉、信息交流、情绪状态等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形成。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竞争使学生的自尊心、精力、注意和思维得到高度激发,学习动机强,效率高;但也使个体动机倾向于外部动机,同时部分自认无竞争力的学生热情减退,动机削弱。合作则使学生的成功期待提高,积极投入,以内部动机为主要学习动机。但也会使部分学生依赖他人。 (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竞争可使学生主动培养能力,挖掘潜力,但思维方式以车轮事思维为主,不利于创造。合作鼓励创新,以发散思维为主,但由此产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能力发展。 (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竞争阻碍个全间交流信息。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信息共享,对双方有利。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竞争使个体感到不安,怕受人排斥、打击,被嫉妒或受轻视。合作中学生受到他人接受、信任和帮助,有安全感,也愿意关心帮助别人。 (5)对自尊的影响。竞争能激起自尊心,成功可增强,失败容易贬低自我。合作时个人被他人接受多,也有更多的自我接受,可提高自尊水平。 (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竞争排斥他人,容易造成相互间消极的心态和情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有利于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学生易于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45.参考答案: 戈登的隐喻训练法包括用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和强迫冲突等具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的应用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让学生以一种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旧问题、旧观点;另一种是让学生把新的、不熟悉的观点变成熟悉的观点。46.参考答案: 这实际上是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误解,或者是对两类学习的理解不全面。 首先,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中亦存在着意义与机械的区分。动物通过盲目尝试获得某种经验即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即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截然对立起来也是不恰当的,接受学习为高水平的发现与创造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准备,事实也证明,历史上科学的重大发现与创造都在接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不应将接受学习与被动的机械学习等同起来。47.参考答案: (1)智力的差异。在智力成分上,女性在感知、人的注意、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言语流畅性等方面优秀。男性则在视觉、物的注意、理解记忆、抽象记忆、抽象思维、言语的逻辑推理上优秀。男性在智愚上较为悬殊而女性的智力发展均匀。女性智力发育早于男性,也比男性发育终止早,所以先是女性优于男性,随后男性赶上并超出。 (2)兴趣的差异。男性兴趣偏于理科,爱好科技、体育和国内外见闻;女性则爱好文科,对文艺作品感兴趣。 (3)成就动机的差异。女性成就动机低于男性,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 (4)社会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差异。女性在同情他人、关心集体等方面的认识和情绪体验都明显强于男性。意志品质上男性勇敢刚强、开朗但急躁粗心,缺乏自制,而女性安静怯懦、心胸狭窄、认真踏实、责任感强。48.参考答案: (1)智力发展障碍—智力落后 (2)行为障碍—明显的行为问题:如说谎、欺骗、偷窃等行为。 (3)情绪障碍—惧怕 (4)心理或情绪因素引起的身体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疾病 (5)学习障碍—学习不能 (6)精神病和神经症49.参考答案: (1)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2)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 (3)鼓励实践并尽力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4)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包括: A.容忍异议; B.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 C.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D.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刺激。50.参考答案: 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 (1)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是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2)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或应成为什么样的角色的想法和期望。51.参考答案: (1)复习:对不同性质的材料复习的方法要有所不同,对机械识记的材料用保持性复述来巩固,即对所学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复述,反复学习以达到知识保持的目的。对有意义的材料可通过整合性复述来完成,即对材料加以组织,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达到更多的理解。同时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及时地进行复习,但复习要适量。 (2)积极的遗忘:奥苏伯尔认为遗忘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这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并且减轻了记忆负担,学生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过度学习:这是指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强学习的次数,反复强化,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小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则和动作技能时,都是采取过度学习的方法,教师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反复强化。但如果过度学习的量太大,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影响学习效率。 (4)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经过加工,学习材料层次更加清楚,从属关系更加明确,并且分级储存,就更有利于记忆,不容易遗忘。 此外,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记忆效率。52.参考答案: 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情境。 (1)联系: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而迁移在知识的应用中也有重要作用。 (2)区别:知识应用是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二者不能等同。53.参考答案: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这一定义明确告诉我们: (1)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要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4)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一个“中间变项”。54.参考答案: A.多用变式:多使用变式有利于突出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 B.多用比较:将概念实例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进行比较。 C.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使用肯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概括的关键信息,用否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用于比较的鉴别信息等,会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精确的掌握概念。55.参考答案: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勤奋钻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是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活动还是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主要方法有: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会有助于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以后自己的理想、社会事业联系起来,从而明确学习的深远含义,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 (3)提高成功机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中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帮助强化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56.参考答案: 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学习诊断测验;心理健康临床诊断测验。 (1)智力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比奈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2)个性测验:艾森克个性问卷;卡特尔16种因素个性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主题统觉人格测验。 (3)学习诊断测验:学习适应测验;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4)心理健康临床诊断测验:康乃尔健康问卷;SCL-90;抑郁评定量表和焦虑评定量表;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57.参考答案: 特点:规则发现学习是意义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事物意义、关系和规律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规则发现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发现学习方式更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规则发现学习的认知过程比概念形成的发现学习要更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更需要应用策略,也更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创造潜力。 条件:规则发现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完全掌握了构成某规则的全部概念;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为讲授规则而给学生呈现的若干例证和言语指导上。58.参考答案: (1)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负迁移; A.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正迁移。 B.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 (2)迁移的方向分:纵向迁移(垂直迁移)、横向迁移(水平迁移); A.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分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 a.自上而下的迁移: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角”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 b.自下而上的迁移: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掌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 B.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a.顺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b.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即后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影响前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引起原有结构的变化。 (3)迁移的内容分: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 a.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b.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态度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普遍迁移概念的提出人是贾德。59.参考答案: (1)教师的有关特征。教师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教学方式是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原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监督和评估学习策略的主导者,知识经验丰富、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者的需要选择教授一些被证明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各种心理品质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其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掌握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比较典型的关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有三种:一是通用的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即单独开设的教授一般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训练课。二是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即根据具体学科而教授的适合特定领域的方法与技巧。三是交叉式式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即前两种方法的结合,先教通和的学习策略,再与具体学科结合,让学生把新学的策略用于具体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应用广,具有广泛的迁移性。教师以何种方式教授学习策略直接决定着学习策略的掌握水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学习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式。60.参考答案: 教育机智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理解性,反映了教师对偶发事件的意义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育机智表现四方面: (1)要巧妙地因势利导; (2)要能够灵活地应变; (3)要注意“对症下药”; (4)要善于掌握分寸。 (5)教师的独创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61.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即教、学与环境。 (1)“教”即教师按社会旨意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是施教的主体,并起主导作用。 (2)“学”即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影响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 (3)教与学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对它们的制约和影响,而教与学的成效也会相应地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学校情境的变化。 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学校中的一切现象、问题与发展,都是由这个互动系统造成的。62.参考答案: 解决班级群体的纪律问题要从群体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 (2)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 (3)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63.参考答案: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运用表扬和批评手段要考虑五个条件: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64.参考答案: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应具备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特殊能力。 (1)教师的表达能力(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和表情能力。 (2)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3)教师的教育机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65.参考答案: 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增加互相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等。 产生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他人在场的外在刺激分散和干扰了个人对活动的精力集中。 什么情况下发生社会助长作用?什么情况下发生社会阻抑作用?研究表明,这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个人技能熟练的程度。在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体有助长作用。但即使在简单的活动中,也只有在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的技能的情况下,群体才有助长作用,否则也有阻抑作用。66.参考答案: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劳动成果是学生。因此,在教师的诸多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 (1)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所谓民主是指师生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价值、权利、名誉、愿望、意见等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所谓平等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平等还有“教学相长”的含义。 (2)师生之间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同时,师生之间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且还具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成人与儿童、长者与晚辈、有知者与求知者等多重关系。 (3)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双向交流的过程。双向性的特点是: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依赖。 (4)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所谓互动性是指师生通过交往达到彼此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彼此对双方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道德风貌及角色地位的认知,会引起对双方未来可能实现或应该实现目标的预想。这种预想又伴随着情感体验和想象,于是便产生了对对方不同于他人的期待。67.参考答案: 脑力激励法、隐喻训练法、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1)脑力激力法:由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即在集体之中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隐喻训练法:由威廉·戈登发明,所谓隐喻,即是用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来对不同的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的方法。 A.个人类推 B.直接类推 C.强迫冲突:指用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来描述同一个对象,以此反映出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训练。 (3)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拓展问题、分解问题、常打问号、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延长努力、列举属性、形成人为联想、尝试灵感。 (4)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A.局部改变法:如,根据粉笔的颜色、形状和体积三种属性,让学生试着列出15种颜色、10种形状、5种体积,然后加以组合造出许多不同粉笔,这种方法就是局部改变法。 B.棋盘法; C.清单法; D.比拟法。68.参考答案: 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提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系统性原则:也叫做分析与综合的原则。 (3)教育性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69.参考答案: 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1)生产性功能:体现为教学功能和教育功能; (2)维持性功能:学校和班级的维持性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凝聚功能。70.参考答案: (1)概念名称:是指用词给概念的命名。 (2)概念定义:是指在用语言描述概念时,明确界定了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 (3)概念特征:是指某一类事物所特有的独特属性,也称为关键属性。 (4)概念实例:是指概念可知觉的实际例子,符合定义所界定的关键属性的为正例,不符合的为反例,有些概念是难以观察实例的。71.参考答案: (1)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的研究所指出的“经历着从客观性判断过渡到主观性判断的发展过程”。 (2)在对无意损公、有意损私这对故事判断中,大多数儿童认为后者更不好,在有意损公、无意损私这对故事判断中,大多数儿童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坏,但如果让他们充当私物被损坏者时,5-9岁儿童中一些原来认为有意损公更坏的儿童又转而变为无意损私更坏,而11岁儿童基本上没发现这种逆转现象。 (3)在行为结果与动机性质关系的判断中,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儿童已再现集体意识,但还存在少数儿童只顾效果不管意向的情况与教育问题。 (4)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是可以通过教育促进的,但也受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72.参考答案: 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可相互替代。 (2)学习包含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4)发现学习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73.参考答案:阿特金森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的。他认为,动机是个体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潜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个体的成就动机都是由追求或希望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相反的动机组成。所以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都同时存在着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的两种行为趋向,只是程度上各有不同而已。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到底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取决于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两种趋向的合成。这一理论把人们的行为趋向和成就动机看成仅仅由于内部因素激发而来,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是不完善的。不过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与预测人们的成就行为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对推动人们进行深入地研究,编制出各种新的测量工具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也具有启发意义。74.参考答案: (1)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兴奋型; (2)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 (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安静型; (4)弱神经类型或称抑制型。75.参考答案: (1)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对错时,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2)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发展的。(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出现年龄在10岁以后)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廖世承2.参考答案: 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为此,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形成三种同化模式,即类属性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性同化。 (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这种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可辨别性也就是说识别和区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和相似的新材料(或者容易混淆的新概念)之间的差异所达到的程度。由于人们在认识与理解环境中有简化的趋势,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原有的知识倾向往往先入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取代。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地说出什么地方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出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很快就会丧失。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替,从而遗忘就出现了。只在有可以区分的变式或者包容范围较广的原有意义时,新的意义才有长期保持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中原先学得的概念和命题与新学习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可以解释负迁移的原因。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并且原先学习的知识又不牢固时,便会导致负迁移。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文字母,当汉语拼音未牢固掌握时,常常干扰英文字母的学习,这就是负迁移的例子。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改变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学生先前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的知识成正相关。3.参考答案: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对活动的满意感、群体领导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4.参考答案: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从纵向角度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全程,而教育心理学是从横向角度研究某种教学、教育条件或措施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形成能力、品格之间所具有的内在有效的关联。他们是相互交错、彼此补充的研究领域。5.参考答案: 学生的气质、性格是因材施教的心理依据,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进行教育。学生的气质类型不分好坏,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但每一种气质又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品质发展的可能,因此,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品质,克服消极品质。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学生的性格常常影响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要针对学生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其学习成绩。如对聪明而缺乏毅力的学生就要加强毅力锻炼。 (3)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学生的性格差异复杂多样,有性格特征的差异,也表现为性格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甚至表现出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因此,对其性格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抓住其中的本质方面,有的放矢,帮助其形成完善的性格。 (4)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教育机智除了出于教师有纯熟的教育经验和良好的个性特征,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的了解。只有摸透学生的“脾气”,才能采取有原则而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6.参考答案: (1)如同父母般的对儿童表示关切和爱护。在学校教师取代了家庭中父母的位置,儿童也希望教师能像父母一样关怀、爱护他们。教师的关爱给儿童以安全感,也就成为他们顺利完成走入学校的心理保证,能使他们逐步克服陌生感,接受老师,接受学校和同学。 (2)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地位。儿童入学前形成的人格、行为方式和自尊是他们足以立足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基础,即使是不良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得了的,所以教师应对儿童既有的心理和行为有足够的尊重和认可,这是儿童产生自信并获重情绪安全和愉快的前提。 (3)培育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进入学生角色、顺利适应学生生活的重要之点。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的表扬、鼓励和强化最为重要。兴趣又直接影响对学习的态度。 (4)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儿童进入小学后,不仅其心理活动南非要发展意识性和目的性,而且整个人的活动都要遵从学校教育规范的约束。因此,教师应耐心地训练他们,使其养成遵守学校各项纪律的习惯。 (5)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归属感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上学以后,儿童都渴望归属于一个群体,他知道他属于哪一年级哪一个班。为使儿童适应集体生活,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进行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大力加强班集体和少先队的建设,都是必须的。7.参考答案: 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1)要符合问题情境。 (2)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3)要进行必要的提示。 解决问题: (1)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和规则。 (2)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 (3)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的重新组织,综合成多个规则的集合,即新的高级规则,从而解决问题。8.参考答案: 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理论。 (1)试误说:又称联结说;最早对问题解决行为进行研究的桑代克。 (2)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个体通过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而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这种学习就是顿悟。 (3)信息加工论:最为有名的是纽厄尔、西蒙;信息加工论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达到目标的过程;问题状态分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的就是设法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走向目标状态。从一种问题状态转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操作被称为“算子”。由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算子构成“问题空间”。搜索算子有两种途径: A.算法式:又称系列搜索策略,指将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启发式:又称选择性搜索策略,指根据目标的指引,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只试探那些对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算子。9.参考答案: 师生冲突会引起双方情绪上的紧张与不快,影响课堂教学与教育工作的效率。而且对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均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地加以对待和处理。其主要方法有: (1)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师生冲突往往因为双方的思想认识、兴趣、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而产生。因此,解决师生冲突的首要原则就是设法加强师生双方的思想沟通,消除隔阂,促进双方心理接近和互谅。 (2)角色互换,形成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角色互换也称心理互换,即指人们通过扮演冲突中对方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 (3)避免滥用惩罚。滥用惩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是屈从者,或者是表现顺从暗地憎恨老师、力图报复的人。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采用合乎逻辑的冷静的态度去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先分析,后处理。 (4)适当调整任课教师。如果某一任课教师长期不适应某班学生,冲突频繁发生,甚至是靠“高压”来掩盖冲突,使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健康受到较大影响,此时,在保护教师威信的条件下,适当调整任课教师是解决冲突的一种较好的办法。10.参考答案: 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小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 A.年龄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年级与概念学习的水平是一致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普遍达到具体水平和认同水平,三年级的学生能达到分类水平,规范水平要到高中阶段才能达到。(布鲁姆指出,以17岁智力100%为例,4岁达50%,10岁左右达80%,16岁达100%) B.智力: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进行正常学习活动的前提,学生智力开发程度不同,达到相应的概念学习水平的速度也不一样。 C.经验:概念的学习也依赖于适当的经验,所以,要多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充实和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2)概念本身的因素。 A.概念类别:一般来说,具体的概念要比抽象的概念容易学习。 B.概念的属性:概念的层次越高,学生掌握起来越困难。 (3)教师教学与辅导因素。 A.多用变式:多使用变式有利于突出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 B.多用比较:将概念实例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进行比较。 C.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使用肯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概括的关键信息,用否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用于比较的鉴别信息等,会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精确的掌握概念。11.参考答案:这是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的产生和过程既受到头脑活动的规律制约,也受制于社会生活、人际互动和个体经验等,因此,心理现象是介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现象。所以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12.参考答案: (1)视觉、听觉等知觉转换方面存在障碍; (2)有视觉运动性感知障碍; (3)运动不协调; (4)言语发展障碍,难以用言语表达思想,难与同伴交流,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5)易于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 (6)有时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13.参考答案:试误说是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学说,是第一个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明确提出解释的理论。它揭示了问题解决过程是建立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正确联结,而联结建立则需经过尝试错误的方式。14.参考答案:审题;联想;课题类化15.参考答案:麦克里兰德从宏观的角度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速度的快慢。他根据儿童读物、传记文学的评定结果,显示出当年的社会成就指数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麦氏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水平,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就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从近期、远期的利益,还是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角度来看,教师都肩负着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16.参考答案: (1)利用教材呈现技术,提高教材可懂度; (2)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的理解; (3)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17.参考答案: (1)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如自我提问,做笔记等。 (2)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如复述、形成组块等。 (3)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的策略;如分析内在逻辑结构、多问为什么等。 (4)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如列表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等。 (5)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如记忆术等。18.参考答案: (1)求成的动机、成功的期望值、成功的诱因价价值三者数值越大,则争取成功的行为趋向也越强。 (2)成功的期望值和任务的难度大小密切关联,任务越难,成功概率就越小,任务越易,成功概率就越大。 (3)当两个人所处的任务难度和诱因价值都相同时,求成动机越高者就越有可能做出争取成功的行为。19.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某种动因。其关系表现为: (1)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 (2)动机与目的又有区别,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而是错综复杂的。20.参考答案: (1)老师和家长应该允许儿童表现他们的情绪; (2)鼓励儿童把他们的感受说出来; (3)使用运动疗法; (4)个别辅导、深入了解引起儿童抑郁的原因; (5)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 (6)加强与儿童家庭的联系,帮助其改善家庭关系。21.参考答案:焦虑、其他的消极情绪、认识功能障碍、自我估价降低、失助感(这是一种被动消极、无能为力、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听之任之,被动挨打的情绪体验)。22.参考答案: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2)前运演阶段(2岁—7岁); (3)具体运演阶段(7岁—12岁);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后)23.参考答案: (1)攻击:挫折后最直接和原始的反应便是愤怒和攻击。 (2)冷漠: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一种冷淡和退让,表现为对挫折环境的无动于衷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3)幻想:是儿童遭受挫折后把自己置于一种想象的境界,以虚构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和解决问题。幻想的典型形式是白日梦。 (4)退化:退化或称倒退,指儿童在受到挫折时,以幼稚的、与年龄不相称的童年早期习惯的行为来应付的现象。 (5)固执:当儿童遭受挫折,感到无能为力而紧张时,常盲目地重复某些无效的动作。24.参考答案: (1)主体活动的变化; (2)人际关系的变化; (3)面对组织纪律的约束。25.参考答案: (1)适当分离,缓解冲突; (2)分清角色的主次,教师对角色冲突要保持适当的适应性; (3)明确工作职责,尊重教师的工作权益; (4)加强角色学习,摆正地位,正视现实。26.参考答案:知识应用的具体过程因课题的性质与难度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通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类化三个彼此相联系的环节来完成。审题是审查课题,就是明确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课题的初步映象。课题的任务就是问题所在,课题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应用的目标,也是确定思维方向性的目标。联想是相应知识的重现,解决课题必须利用已经获得的有关知识。它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