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高二下】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高二下】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高二下】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高二下】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等等,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弗洛内兹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的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与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它们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摘自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材料二:

上世纪末,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引发了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的论辩。这场争论,其核心并不在技法的有无,而在艺术理念的区分。

20世纪中国水墨画有文人画和非文人画两大系统。其中,文人笔墨又有两大支柱,一是书法用笔,强调“书画同法”,强调中锋为本和以线立骨,强调一波三折、藏头护尾等用笔规范,强调线的力度;二是程式化,文人笔墨中,造型程式是为笔墨程式服务的,程式化是为书法用笔服务的,文人画程式规范的核心就在笔墨。文人画代表人物黄宾虹,提出“用力无法,便是江湖”,他认为绘画中的世俗之气就源自笔墨不得法。吴冠中属于“非文人笔墨”系统,他的主张和实践是对文人笔墨程式规范的解构。用前者的标准衡量他,难免会有用笔“软塌塌的、浅薄无味”的判断。因此,笔墨之争并非工具材料之争,而是范式之争。吴冠中消解了书法的笔墨规范,同时融合西方艺术语汇,促成了今天笔墨艺术系统的多元化格局。

关于“等于零”这种激愤的语言风格,有批评者认为是吴冠中为了引起关注而故作惊世骇俗之语。吴冠中的主观意图无从考证,但从其文论中反复出现对鲁迅的欣赏——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常有针砭时弊的激烈言辞——可以想见吴冠中此论的背景。

吴冠中对中西方绘画都有涉足,他对国画和油画材料有客观的分析,“黏糊糊的油彩不能表达线的奔放缠绵,她拖泥带水,追不上水墨画及书法的纵横驰骋,她如何利用自身的条件来引进流动的线之表情?水墨画像写字一样,长缨在手,挥毫自如,却也手法有限,对繁花似锦、变化多端的现实世界往往束手无策”。由此可知,所谓脱离了具体画面孤立的笔墨没有价值,表达的正是技巧要服从于创作需要的理念。

在中国画漫长的变迁过程中,笔墨早已突破单纯的物质材料范畴,成为区分士庶雅俗的符号。中国画笔墨所期望的理想境界幽微奥妙,对画家学养有较高要求,笔墨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社会身份的文化符号;笔墨的难度又使它具有宗教般的魅力,吸引画家孜孜以求,并将它视为提升修养的手段,因此笔墨又成了精神象征。

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文士阶层的身份、地位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国难之中的知识分子不愿也无法继续追求独善其身,传统笔墨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逐渐贫瘠。中国画传统的观赏方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巨大转变,原本私密而小众的雅集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公开化的美术展会,受限于学养,大众很难领会笔墨的精妙之处;往往只能“看一眼”的观赏方式也使传统笔墨很难获得共鸣。在此背景下,吴冠中追求的是“群众点头”“专家鼓掌”,以及西方观众的认可。该定位在笔墨之争中也曾受到非议,但从笔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吴冠中的选择不失为一条国画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摘编自张熙《笔墨为何等于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不择手段”,文中指在绘画的时候,作者可以采用一切手段来表达视觉美感和独特的情思。

B.“奴役”,把人当奴隶一样使用,文中指笔墨没有独立性,要绝对服从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

C.“媒体”,在文中指传播艺术作品的途径,如雅集、美术展会等,也指粗陶、宣纸及笔墨等。

D.“江湖”,文中指文人画系统对不守传统笔墨程式的画法的喻称,即不正统的、有世俗气的画法。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二把吴冠中的激烈言辞与他对鲁迅的欣赏联系起来,说明吴冠中“笔墨等于零”这一观点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B.中国画文人笔墨使作者在习画过程中往往会陷于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客观上也容易形成对大众的排斥,显示出一定的狭隘性。

C.“这儿该用倪云林的线法,那一笔有米家云山的韵味”,这样的指导和评价在认同吴冠中观点的人看来,并非不可接受。

D.“群众点头”“专家鼓掌”“西方观众认可”,这种随时代发展而来的创作追求,有利于中国画的雅俗共赏,也有利于它走向世界。3.

下列有关诗文创作的言论,与吴冠中的笔墨观最接近的一项是

______

A.胡适: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B.黄庭坚: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C.沈伯时:炼句下语,最是紧要,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

D.曹雪芹: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4.

请参照下面的注释示例,给文中的“笔墨”加注。

注释示例:拳脚,本指拳头和脚,文中指武功。5.

如何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颤。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有删改)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

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窝囊废是指方宝森,方宝森是方宝庆的哥哥,他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他看不起唱大鼓的职业,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B.一个抗日团体邀请宝庆为抗战做点事情,宝庆兄弟俩苦思冥想寻找内容,最后选中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故事。

C.宝庆“得意得心直跳”“像个小学生一样”,是因为重庆报纸剧目广告黑体的大字,对他和他哥哥尊称先生。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来发现窝囊废起早练琴。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方家兄弟的表演效果,先是“场里一片肃穆”,接着“突然爆发出掌声”,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演出的成功。

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之精彩,场面之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8.

文本二中王瑶先生认为老舍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泰博学,善谈论。

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鹰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

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______

A.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B.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C.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D.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4.

仇香有哪些“至行”?请简要概括。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冬晴

陆游

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绨袍。

春回山圃梅争发,睡足茆檐日已高。

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

太平气象方如许,寄语残胡早遁逃。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豪”既写出了雪花洋洋洒洒的壮观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冬晴”之景之情,跃然纸上。

B.时为冬日,但已有春意,山上的梅花在争先恐后地绽放,蕴含生机,诗人在“睡足”中苏醒,舒畅自然。

C.诗中多处虚词的使用灵动有活力,如尾联“方”表示情况正在发生,太平气象如在眼前,令人欣喜。

D.全诗章法整饬谨严,语言晓畅,洋溢着喜悦之情,也寄寓着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16.

贺裳评价陆游诗歌“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请据此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

______

”两句,运用叠词和夸张手法描绘了一幅蜿蜒曲折的山路图。(2)

柳永《望海潮》中,用了“

______

______

”八个字展现出杭州的繁华富庶。(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

______

”两句,表达出诗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后谏往追来的感悟。汉字之所以是现在的形态,是前人千百年的书写实践而成,集中体现了汉字的结构美学与书写规律:

横平竖直,点画呼应,上下包容,左右礼让,以形成中正平和之体,就像人要端庄、树要挺拔一样,每个字都是独立不倚的自我平衡体,堂堂正正,大大方方,不亢不卑,亭亭玉立。可见,谐调性、整体性、稳定性,是汉字的美学原则。

被后人广泛而长期推崇的书法家,莫过于王羲之。王羲之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

1700年过去了,后人依然难以①_______。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什么风气?清爽洒脱之风也!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当时的名流雅士聚于兰亭,②_______,畅叙幽情,这是何等的雅兴!王羲之为这次诗集作序,酒意微醺,一挥而就,留下了千古绝笔《兰亭序》。而如今《兰亭序》真迹③_______,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人的临本、摹本或刻本,难免顾盼做作,不见“爽爽”之风。《兰亭序》消失了,《圣教序》为后人集字而成,多少为我们留住了王羲之行书的神韵:率意而为,爽朗通脱,点画之间,流溢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度。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丰子恺一生饱经风霜,却一心向往恬淡的生活,倾尽心血坚持艺术创作。面对世间风雨,他胸怀坦荡,宠辱不惊。他用他的行动和丰硕的著作告诉世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当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候,丰子恺①_______。

他是散文家,擅长儿童文学;他是装帧设计家,善于诗意美学的设计;他是翻译家,通晓日语,旁及英语、俄语、翻译文学、艺术理论;他是音乐教育家,创作歌曲,编译、著述音乐教育书籍,实践美育。此外,②

_______。

纵观丰子恺的漫画,无不情趣丰盈、真诚平易、内蕴精粹。其早年画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见闻,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尤其喜爱选取儿童题材,勾画出人情世态,意境隽永含蓄而耐人寻味。

他在遵循传统诗画观、以水墨线条作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与中国的诗意化,涉笔成趣,具有了既有抒情性又有写实性的绘画风格。丰子恺的作品既有温馨敦厚之生活气息,③_______,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人格力量。

丰子恺创中国漫画之先例,以“子恺漫画风格”独树一帜,堪称中国的漫画鼻祖,其人品、学识、画技足以令后人叹服。20.

下面各项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加点的“温情的讽刺”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而且“忘却”这一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B.大幕又一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

C.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D.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在写到如何绘画大观园时,薛宝钗的言谈展现了高超的绘画造诣,认为“如今画这园子”即使就起稿构思而言,也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以供参考借鉴;二是需结合作画纸张“地步远近”的特点,“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如此,“方成一幅图样”。

《红楼梦》中薛宝钗关于图样起稿构思“两个阶段”的见解,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C、C、D、、【解析】(1)C.“在文中指传播艺术作品的途径,如雅集、美术展会等”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与墨仍永葆青春”可知,“媒体”在文中指绘画材料,而“雅集”“美术展会”是观赏方式,二两者含义不一致。

(2)C.“并非不可接受”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所以这样的指导和评价在认同吴冠中观点的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3)根据材料一可知,吴冠中的笔墨观是“否定孤立片面,追求具体整体”。

A.“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是片面字句观。

B.“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是片面字句观。

C.“须用‘章台’‘霸岸’等字”是片面字句观。

D.“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是整体立意观。

故选:D。

(4)根据注释示例“拳脚,本指拳头和脚,文中指武功”可知,在解释“笔墨”时要先解释其本义,再指出其在文中的含义。

根据材料一“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可知:“笔墨”本指中国画绘画用的工具材料,即笔和墨。

根据材料一“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等等,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的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可知:“笔墨”在文中指用笔规范或程式、范式,即造型手段。

(5)根据材料二“文人笔墨又有两大支柱,一是书法用笔,强调‘书画同法’,强调中锋为本和以线立骨,强调一波三折、藏头护尾等用笔规范,强调线的力度”可知:传统文人画有很多优点值得借鉴,所以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长处。

根据材料二“从其文论中反复出现对鲁迅的欣赏——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常有针砭时弊的激烈言辞——可以想见吴冠中此论的背景”可知: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反映新的生活和时代风貌。

根据材料二“中国画笔墨所期望的理想境界幽微奥妙,对画家学养有较高要求,笔墨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社会身份的文化符号;笔墨的难度又使它具有宗教般的魅力,吸引画家孜孜以求,并将它视为提升修养的手”可知: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学养;

根据材料二“吴冠中消解了书法的笔墨规范,同时融合西方艺术语汇,促成了今天笔墨艺术系统的多元化格局”可知: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促成笔墨的多元化发展。

答案:

(1)C

(2)C

(3)D

(4)笔墨,本指中国画绘画用的工具材料,即笔和墨;文中指用笔规范或程式、范式,即造型手段。

(5)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长处;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反映新的生活和时代风貌;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学养;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促成笔墨的多元化发展。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既要理解材料中作者的观点,也要理解选项中相关句子的观点。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有关内容,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B、B、、【解析】(1)B.“宝庆兄弟俩苦思冥想寻找内容”错,结合原文“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可见应为“宝庆苦思冥想寻找内容”。

故选B。

(2)B.“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他对演出的慎重,不自然地鞠躬中有初次登台的羞涩、赢得赞赏的激动。

故选B。

(3)①结合“《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可知,老舍所描绘的“鼓书艺人”方宝庆、说书曲目及演出场景都有生活蓝本,是其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艺术表达。②结合“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可知,老舍在塑造方宝庆、描绘其说书表演中,时时处处倾注着对民间艺人的礼赞,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4)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结合“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可知,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内容。结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可知,宝森的言行促成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结合“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可知,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结合“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可知,宝森前后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答案:

(1)B

(2)B

(3)①老舍所描绘的“鼓书艺人”方宝庆、说书曲目及演出场景都有生活蓝本,是其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艺术表达。②老舍在塑造方宝庆、描绘其说书表演中,时时处处倾注着对民间艺人的礼赞,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4)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内容。宝森的言行促成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宝森前后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C、A、D、、【解析】(1)“时”修饰“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陈留符融”为“一见嗟异”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译文: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

故选:C。

(2)A.“是同一类老师”错误。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经师:指的是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指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老师。

故选:A。

(3)D.“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仇香被任命为主簿是因为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是王奂对他的期许。“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错。这是王奂的观点,而非仇香。“故被郭泰奉为老师”强加因果,被郭泰奉为老师是之后的事,原文为“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

故选:D。

(4)①“违亲”,不违反母亲意旨;“臣”,名词意动用法,把……看做臣子;“友”,名词意动用法,把……看做朋友。译文: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诸侯把他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

②“外”,名词作状语,在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在内;“期功强近之亲”,勉强称得上的近亲;“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吊”,安慰。译文: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守候和迎接叩门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5)从文中他处理陈元的事情来看,首先他以自己的亲眼所见陈述自己不相信的理由,然后以简洁的语句就说服了陈元的老母亲以及陈元,可见他善于规劝;其次在陈元事件中,他对陈元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也表现他与百姓走得很近,亲民,并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第三,原文“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可见其不慕名利。

答案:

(1)C

(2)A

(3)D

(4)①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诸侯把他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

②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守候和迎接叩门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5)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亲民;不慕名利。

参考译文:

郭泰学识广博,善于讲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说:“我见过的士人多了,没有赶上郭林宗的。他灵敏卓识通达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渊博,当今华夏,很少看到能与他相比的。”就同他结为好友。于是,他的名声震动京师。后来回归乡里,士绅儒生一直送到河边,送行的车辆有数千辆,李鹰同郭泰同船而渡,各位宾客远望着他,以为他是神仙。

郭泰善于识别人,喜好称赞开道读书人。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答应了他。后来,郭泰曾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喝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就把魏昭当作好友,善意对待。有人问汝南范滂说“郭林宗是怎样一个人呢?”范滂说:“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诸侯把他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郭泰曾因颇有道德和才艺被推举,但他没有赴任,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郭泰回答说:“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世态人事,天命要废弃的事物,是不能支配的,我就悠闲度日罢了。”但他仍然周游于京城,教诲他人不止。

仇香,是陈留人,有高尚的德行,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达到(要求)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因为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况且你辛苦养大孤儿,却不能成全补益他,倘若已故的人有灵知,你百年之后亡故,怎么去面对先人!”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趁机向他陈述人伦孝行,用不孝生祸、行孝得福的话做喻感化他,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当时考城县令河内人王奂想委任仇香当主簿,他对仇香说:“听说在蒲亭,陈元有了过错,不治罪而去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鹤一样威猛的心志吧?”仇香说:“我以为鹰鹑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因此不想为官。”王涣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的大贤人走的路呢。”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郭泰、符融携带名帖来拜访仇香,仇香于是留下他们住宿;第二天早上,郭泰起身,下床拜叩仇香说:“您是我的老师,而不是我的朋友。”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后来在家里去世。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A、【解析】(1)A.“又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理解有误,“雪正豪”为“岁暮常年”之景,“常年”,即往年,“豪”非“今年”“冬晴”之景之情,所以作者的感情并非通过“豪”来体现。

(2)颈联“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中上句写是所见,家家粮仓充足百姓喜悦,下句写所闻,笙歌阵阵的小店中卖着新粮酿造的美酒,使用了对比衬托法,“旧”说明储粮吃不完,“新”则突出酒的质量好,一“旧”一“新”,描写细致突出和谐美好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储旧谷”“卖新醪”,“笙歌”是所听之音,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百姓的富足快乐幸福生活,如睹其景,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使用叠词,颈联中通过“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悦耳动听,有回环之美。

答案:

(1)A

(2)①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旧”说明储粮充足,“新”则突出酒的特质,一“旧”一“新”,描写细致。②视听结合。“储旧谷”“卖新醪”是所见之景,“笙歌”是所听之音,多角度展示百姓的喜悦,如睹其景,如听其歌,表现太平气象。③使用叠词“家家”“店店”,强调千家万户均如此,韵律悦耳,有回环之美,琅琅上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语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小题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小题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解析】故答案为: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重点字:萦)

(2)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重点字:绮)

(3)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重点字:谏)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注意识记。

理解性默写注意要点: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4.要留意具体环境。

5.要留心语句顺序。

6.要注意语句出处。

18~19.【答案】(1)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本句的意思是说王羲之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1700年过去了,后人依然难以比得上,常规和“难以”相搭配的成语为“望其项背”,故填写“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

第二空,根据后文“畅叙幽情,这是何等的雅兴!”可知,此处的意思是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当时的名流雅士聚于兰亭,列坐其次,诗酒唱酬,故填写成语“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第三空,根据后文“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人的临本、摹本或刻本,难免顾盼做作,不见‘爽爽’之风”可知,语境是说如今《兰亭序》真迹不知道下落,故填写成语“不知所终”。“不知所终”,意思是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2)从修辞上看,汉字“以形成中正平和之体,就像人要端庄、树要挺拔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汉字形成的中正平和之体比成“人要端庄”和“树要挺拔”,用比喻来对汉字中正平和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包容”“礼让”“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等形容人的词语用于形容汉字,是将汉字拟人化,拟人能启发读者想象,这些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汉字的独特之美。

答案:

(1)望其项背;曲水流觞;不知所终

(2)句子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把汉字的中正平和之体比成“人要端庄”和“树要挺拔”,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文中用“包容”“礼让”“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等词语将汉字拟人化,启发人们的想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汉字的独特之美。、【解析】(1)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正确使用成语,要结合成语意思和具体语境来分析填写。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进行分析辨别。

(2)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掌握八种常见修辞方法,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要正确理解分析修辞方法在语段中的作用等。

解答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弄清褒贬感情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0~22.【答案】C、、【解析】(1)“温情的讽刺”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A.表示表强调。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引用。

D.表示反语。

故选C。

(2)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他遵循传统诗画观、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缺少了介词“在”,应该是“在……的前提下”,“遵循”前加“在”;二是搭配不当,“具有……的绘画风格”要改为“形成……的绘画风格”;三是语序不当,“既有抒情性又有写实性”应与前文“融会西方的速写与中国的诗意化”对应,改为“既有写实性又有抒情性”。

故可修改为:他在遵循传统诗画观、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与中国的诗意化,涉笔成趣,形成了既有写实性又有抒情性的绘画风格。

(3)第①处,根据“当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候”可知,此处应表达“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故此处可填“就是抬头看见‘月亮’的那一个”。

第②处,根据“纵观丰子恺的漫画,无不情趣丰盈、真诚平易、内蕴精粹”可知,上文可填“他是一位卓越的漫画家”。

第③处,根据“后期常作古诗新画,尤其喜爱选取儿童题材,勾画出人情世态,意境隽永含蓄而耐人寻味”“丰子恺的作品既有温馨敦厚之生活气息”可知,此处可填“又有宁静致远之诗意境界”。

答案:

(1)C

(2)他在遵循传统诗画观、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与中国的诗意化,涉笔成趣,形成了既有写实性又有抒情性的绘画风格。

(3)①就是抬头看见“月亮”的那一个

②他是一位卓越的漫画家

③又有宁静致远之诗意境界

(1)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引号的用法,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