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衣(节选)毕飞宇一部戏总是从唱腔戏开始。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变成一字、一音、一腔、一调、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个亮相、一个水袖、一句话,变成一个又一个说、唱、念、打,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磨合起来,还原成一段念白,一段唱腔。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是连排。一个人成不了一台戏,“戏”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多的演员挤在一个戏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就必须沟通、配合、交流、照应,这样的完善过程也就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演员的唱腔、造型还得与乐队、锣鼓家伙形成默契,没有吹、拉、弹、奏、打,那还叫什么戏?把吹、拉、弹、奏、打一同糅合进去,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接近于实弹演习,是面对着虚拟中的观众进行的一次公演,该包头的得包头,该勾脸的得勾脸,一切都得按实地演出的模样细细地走场。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①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筱燕秋不是在“减”肥,说得准确一些,是抠。筱燕秋热切而又痛楚地用自己的指甲一点一点地把体重往外抠,往外挖。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②减肥的日子里头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端着她的狙击步枪,全神贯注,密切注视着自己的身体。身体现在成了她的终极标靶,一有风吹草动筱燕秋就会毫不犹豫地扣动她的扳机。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天向下。筱燕秋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抠去十公斤——那是她二十年前的体重。筱燕秋坚信,只要减去十公斤,生活就会回到二十年前,她就会站在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颀长、婀娜、娉婷世无双。这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汤、糖、躺、烫是体重的四大忌,也就是说,吃和睡是减肥的两大法门。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五个小时,五个小时之外,她不仅不允许自己躺,甚至不允许自己坐。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③筱燕秋像贪婪的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说戏阶段过去了,《奔月》就此进入了艰苦的排练阶段,体力消耗逐渐加大,筱燕秋的声音就不那么有根,不那么稳,有点飘。气息跟不上,筱燕秋只好在嗓子里头发力,声带收紧了,唱腔就越来越不像筱燕秋的了。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那声音不像是人的嗓子发出来的,像玻璃剐在了玻璃上,像发情期的公猪趴在了母猪的背脊上。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④那些目光不是刀子,而是毒药,活生生地就要了你的命。筱燕秋强作镇定,示意再来。连续两次,嗓子就是不肯给筱燕秋下这个台。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筱燕秋为了演好《奔月》,不甘向年龄屈服,在明显吃力的情况下,依然对自己要求严格,突显了她高尚的职业道德。B.筱燕秋想通过各种努力回到二十年前,可以想象当年的筱燕秋正处在巅峰状态,无论身段、唱腔还是容貌都很出众。C.筱燕秋为了塑造好嫦娥这个角色,除了注重外在条件如体重外,更注重唱腔,一旦“唱破”永远都不能恢复到从前。D.炳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故意轻松地让大家歇一会,才使得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形象地表现了筱燕秋试图通过努力回到从前,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B.句子②中“轰炸机和狙击手”生动地表现了筱燕秋对自身肥胖的敌视,既要全面减肥,又要各个击破。C.句子③借嫦娥服药奔月的神话传说,生动地传达出筱燕秋渴望迅速减肥的急切心理,饶有趣味。D.句子④充分体现了筱燕秋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表现了她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心理以及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8.小说第一自然段用大量笔墨介绍一部戏的排练过程,有什么作用?9.本文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6.B7.D8.①突出了排练戏剧的艰辛,为后文筱燕秋的训练和减肥做了铺垫。

②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9.①本文记述了筱燕秋为演戏而排练和减肥的过程,情节相对简单;但作者将这一过程细分为若干阶段,分别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

②筱燕秋先是拼命训练、减肥,后来发现肉虽减少皮肤却增多,更绝望的是变得精神不济、唱腔走样,最后甚至因“唱破”而出了大丑。

③整个过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步步推进,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高尚的职业道德”错。原文“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据此看出,文中并未体现其高尚的职业道德。C.“永远都不能恢复到从前”错。原文“‘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可见“唱破”后永远不能回到从前于文无据。D.“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原文“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接下来的情节是“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可看出炳璋的话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D.“表现了她……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错,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可看出筱燕秋努力排练并非表现出为观众的热爱。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原文第一段“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据此看出,突出了排练戏剧的艰辛,为后文筱燕秋的训练和减肥做了铺垫。②原文提到唱戏的术语,如“说、唱、念、打”“说戏”“连排”“响排”“彩排”等,据此看出,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①原文“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减肥的日子里头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天向下”;“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筱燕秋像贪婪的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据此看出,本文记述了筱燕秋为演戏而排练和减肥的过程,情节相对简单,但作者将这一过程细分为若干阶段,分别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②原文“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据此看出,筱燕秋先是拼命训练、减肥,后来发现肉虽减少皮肤却增多,更绝望的是变得精神不济、唱腔走样,最后甚至因“唱破”而出了大丑。③文中一开始先写筱燕秋为了唱戏拼命减轻体重,好不容易减肥成功了,发现皮肤更加衰老,让自己失望。同时又发现身体营养不良,精神不好,导致气息不稳唱破音。但她仍保持镇定,继续重新训练。据此看出,整个过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步步推进,跌宕起伏,妙趣横生。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雷雨(节选)曹禺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太规矩的。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苦痛)哦!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汗涔涔地)哦。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我姓鲁,老爷。……鲁侍萍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周朴园哦,救活啦?鲁侍萍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周朴园那么,她呢?鲁侍萍一个人在外乡活着。周朴园那个小孩呢?鲁侍萍也活着。周朴园(忽然立起)①你是谁?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周朴园哦。……鲁侍萍②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周朴园你去告诉四风,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鲁侍萍旧衬衣?周朴园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要哪一件?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周朴园(徐徐立起)③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待萍么?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④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侍萍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周朴园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吗?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周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文本二:《雷雨》序(节选)曹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注]。……黎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有着最“雷雨的”性格。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摘编自《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注】争执,此处的意思是挣扎、抗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朴园称侍萍是“小姐”,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鲁侍萍却予以反驳,她表面上是否定自己,实质上是揭露周朴园的虚伪。B.文本一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呈现了紧张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C.曹禺先生认为,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时常被“自己”及“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捉弄,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可怜。D.蘩漪有着雷雨般的性格,她“执拗”地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旧家庭对她的束缚。作者视其为《雷雨》中“最动人怜悯的女人”。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的言外之意是:对三十年前发生在无锡的梅侍萍投河事件,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这体现了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B.句子②中的两次发问,既可以看出鲁侍萍对周朴园已认不出她的失望与伤心,又体现了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C.句子③中三个“你”字连用,且用逗号隔开,表现了周朴园当时内心的震惊与喜悦,回答言不达意,显得不知所措,试图转换话题。D.句子④中人称的使用十分巧妙。从“你我”“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在得知鲁侍萍前来并非敲诈之后,故意拉近关系,意欲稳住侍萍。8.冲突是戏剧要素之一。请结合《雷雨》课本节选部分,从不同角度概括并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冲突。(4分)9.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侍萍的哪些“争执”能够寄寓作者的悲悯情怀。(6分)6.(3分)D(从文本二“踏着艰难的老道”“引到死亡”可以看出:蘩漪并没有完全冲破旧家庭对她的束缚,依然被困于旧家庭的牢笼之中。)7.(3分)C(这表现了周朴园当时内心的震惊与恐慌。)8.(4分)①感情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年轻时相爱、生子,后却自私地抛弃了鲁侍萍。②性格冲突:周朴园自私、冷酷、虚伪,而鲁侍萍善良、有自尊。③阶级冲突: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而鲁侍萍是底层劳动人民。(评分参考:每点2分,写出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概括冲突的用语可以灵活;分析冲突可以用具体情节。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分)①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以死抗争;②侍萍与周朴园再相遇时对命运不公进行控诉③侍萍对两代人遭受周家奴役、凌辱表达不满。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锆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痛苦)哦!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他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的河。周朴园(汗涔涔地)哦。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抬起头来)你经什么?鲁待萍我姓晋,老爷。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因(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葬(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周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若,为着纪念你。鲁侍萍(低头)哦。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史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鲁侍萍(接过支栗)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雷雨》第二幕选段)文本二:她不是曹禺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选自网络)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选中写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往情怨,鲁侍萍以“局外人”的身份讲述梅姑娘的故事,外表平静而内心却满含怨愤。B.相比鲁侍萍,周朴园的几次“哦”含义更为丰富,展现了其由随意聊天的漫不经心到做贼心虚的惶恐的变化过程。C.鲁侍萍对“亲戚”的重复中有对周朴园的嘲讽,也否定了亲戚的关系:既然不是亲戚,那么也就用不着修坟墓了。D.周朴园多年来对鲁侍萍的确怀有思念之情,但他的怀念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他所怀念的对象当年已跳河而死。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巧妙地运用倒叙的方法,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示人物之间的多重关系。B.潜台词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说明他对眼前人身份心生疑感。C.舞台说明“接过”“撕碎”两个动作体现了鲁侍萍的尊严,目的是向周朴园表明自己有能力活下去。D.选段部分的戏剧冲突主要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展开,主要靠人物外在行为、动作的紧张来掀起高潮。8.文本一画横线句中两个人的信息完全“错位”,请简要分析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4分)9.文本二中说,“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7.(3分)B8.(4分)①周朴园对侍萍有过真情,不自觉地在长远回忆中美化侍萍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借此塑造自己高尚多情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地位与体面。②眼下的鲁侍萍对往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周朴园怨愤多于留恋;另外,她也想揭穿周朴园的虚荣心理和伪善面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把一个少女对爱情的纯真美好的向往打破了,年三十被周家赶出,被迫跳河,鲁侍萍的美好的爱情梦被无情撕碎。②把鲁侍萍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全部撕碎了。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认出前的怀念和认出后的震惊、恐吓、诱骗等),彻底撕碎了鲁侍萍心中对过去那段美好生活仅有的一点怀念。③让鲁侍萍人格受到了侮辱。周朴园企图用钱来收买鲁侍萍,是对鲁侍萍的仅有的人格尊严的侮辱。④让鲁侍萍对生活失去希望。鲁侍萍的经历已够悲惨,而她女儿在周家又走上了她当年所走的路,这使得她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每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连云港市七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有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香菱笑道:“好姑娘,趁着这个工夫,你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儿的,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到:“既要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到:“既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说着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没有?”香菱笑道:“我倒领略了些,只不知是不是,说给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会,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到:“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做了一首,先给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言,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着他笑。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自然这会子另作呢。"……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跟去因问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又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来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6.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写的是香菱。C.黛玉因记挂宝玉被父亲叫去,晚上来怡红院看望,由于袭人发脾气,且有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的很,没有开门,这不禁动了黛玉的身世之悲,开始哭泣。D.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园中住。宝钗住了蘅芜苑,黛玉住了潇湘馆,探春住了稻香村,李纨住了秋爽斋,宝玉住了怡红院。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体现香菱学诗时的投入和专注,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B.“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宝钗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香菱的勤奋好学,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C.香菱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苦命女,曹雪芹通过“香菱学诗”有意抬高香菱,表现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增加读者对她怜爱和好感。D.“香菱学诗”展现了曹雪芹精妙的诗学见解,与燕玉葬花、海棠结社等情节共同表现了他的诗性审美情趣,给人强烈的艺术审美感受。8.从对待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思想性格的差异,请简要分析。(4分)9.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创作的一些看法,请结合当前的你的写作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6.B(A.林黛玉进贾府时她父亲还在,并非父母双亡;C.袭人改为晴雯;D.探春秋爽斋住了,李纨住了稻香村)7.A(“虚实结合”错,文中没有虚写,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都是实写。)8.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的思想性格特点很不相同。两人都博学多才,诗都做得不错,但薛宝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看重作诗,并且不喜欢麻烦事;而林黛玉比薛宝钗更容易相处,她自信率真,更同情弱者,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9.①学诗要学习一流的诗歌,否则,一入了“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学不出来了。②学诗应该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感悟、探究。如文中黛玉要求香菱先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就是在强调积累;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引导香菱谈自己的读诗感悟;还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很重视探究提升。③学诗应该进行读写综合训练,重视实践。例如香菱请黛玉给自己命题写作,且每写完一首就去请教,分析问题,进行改善。④写诗要有新意,大胆创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如文中香菱谈到“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则说“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都是在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又借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评价香菱的第二首诗歌时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都是在强调写诗要有真情实感。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度春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日三秋刘震云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的二姑家,在盐津塔铺,年前刚盖好院落。年关,老景到塔铺串亲,吃饭间,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当得起门头?”“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到底想雕啥?”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着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呆的时间久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不大好看。”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晋嫌笔画稠的字雕刻麻烦,木头薄时动刀还得仔细思量,他就挑笔画少的雕刻,由此来看老晋是有点小心眼的实在人。B.老景虽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他能理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这是他认为“一日三秋”不是坏词的重要原因。C.老景先花大价钱找门匾木料、雇名匠雕刻,后来却说“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说明他对门匾的态度是矛盾的。D.新院落盖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三进三出,门匾选用百年枣树心来做,暗含了老景对美好庭院生活的殷殷期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都是对门匾内容进行斟酌,但老晋、老景、客人三人的心理各有不同,这样写利于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B.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如老晋的“当得起”“想雕个啥”,客人的“差池”“胸中有无点墨”等,个性化色彩明显。C.“门匾”这个道具在小说中兼具多重作用,但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表现汤阴人是富有文化底蕴的。D.小说的人物对话既推进了情节发展,又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能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极具艺术表现力。8.小说开头繁杂而舒缓,结尾收束却简洁明快,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9.你认为作者设计“客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C7.C8.①开头部分叙述繁杂,对与雕刻门匾相关的人和事进行了详实的交代,为后文情节发展做足了铺垫。②结尾部分以对话的方式,简洁地写出了老景对门匾题字的接受和老晋的心理,言简意深,令人回味。(每点2分,满分4分)9.①便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正是客人的出现使老晋的难题得到解决,使“一日三秋”门匾题字的出现更符合情理。②使人物形象多样而立体,客人在身份、志趣、性格等方面与老景、老晋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立体。③丰富了文章主旨,借客人之口,传达出对人、地、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使小说主题更加厚重。(每点2分,满分6分。)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度春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烟雨浮梁余江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