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确认无误后,贴好条形码。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就故事的传播图式做分析,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讲述者发出信息后,接受者需要“获取或接收→过滤→整合→重构→认同或拒斥”五个环节,才能实现完整的传播过程。从故事的信息来源来说,“获取或接收”表现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这对传播效果是有影响的;“过滤”是接受者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对故事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共同或共通的价值系统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前提,如果故事与接受者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相去甚远,那么这些信息很容易被过滤掉;“整合”是接受者对新获得的故事信息,与其已掌握的原有对象的故事信息进行“拼接”的过程;“重构”则是新旧故事拼接后,对于新旧故事信息中的矛盾等部分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并形成关于对象的“新故事”;最后是“认同或拒斥”,如果说“重构”是对故事对象的事实判断,“认同或拒斥”则是与故事传播实际效果直接相关的价值判断。以上只是学理上的划分,实际认知过程中是很难分开的。以此传播图式观照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我们发现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有主客观的因素。首先,有我们囿于自身体系“自说自话”的原因。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效的沟通作保障,但中国和西方长期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我们有时未能以一种外部世界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但实践证明,往往是那些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效果较好,而抽象突兀的宣传其效果常常大打折扣。例如,以往国内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特殊主义观点过于夸大中国独特的特色,忽略中国故事所蕴含的普遍性价值,弄得西方世界无所适从。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条更具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道路。中国发展道路中的特殊性是建立在普遍性基础之上的特殊性。我们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是一条符合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道路。此外,当代国际传播形势日趋复杂,也是无法忽视的原因。西方一些人秉持冷战思维,将发展中的中国所具有的复杂性,肆意渲染甚至歪曲,蓄意制造关于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偏执地把中国宣传成“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而且,美英等西方传媒具有全球传播的强大影响力。目前各国传媒报道中国主要引用的新闻稿多来自美联社等媒体。中国新华社规模现已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目前还无法与国际主要媒体抗衡。(摘编自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材料二:首先,讲述主体(谁讲故事)要摆脱“做了再说”的惯性做法,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做了再说”,即讲述者只能在公共决策、行为等既成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口径予以解读、传播,不仅存在时间差,也存在叙事差,要么出现信息扭曲的意外,要么带有照本宣科的生硬,其公信力和感染力往往流于破碎。而故事思维应有的做法是将“讲故事”前置,预设故事的“脚本”,对“如何做”和“如何说”统筹安排、协同推进。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对“讲什么”“怎么讲”要有不断审视的自觉,深刻把握全球形势,顺应国际主流舆论的变局,转换话语方式。其次,从接受主体(谁听故事)来看,我们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以往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尤其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但他们常常是对中国成见最深、对抗性解读最为强烈的受众群体。因此,我们要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把战略重点从前者向“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转移。后者在发展诉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更接近,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摘编自李成《把握两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三: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最有力的形式。在对外宣传中,人们或许会排斥观点,但绝不会拒绝好的故事。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但并非所有故事都能够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并非所有元素都能够转化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大叙事是指在时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宏大叙事,多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角度出发,包括现代中国实现五个现代化的发展故事等;中叙事是指讲述中国城市、乡村发展等故事;而小叙事是指着眼于日常生活化的微观叙事,多从人伦、人性等角度出发,讲述中国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故事。只有从宏观到中观、微观,从政府到组织、个体,从精英到草根,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格局,才能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故事。(摘编自陈先红《建立内容叙事观,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接受者认知故事的实践中,从最初获取或接受故事信息,直至最后形成对故事的价值判断,这一系列环节是有条不紊的链式过程。B.国际传播体系发展不平衡,西方传媒掌控国际话语权,部分西方个人对中国成见很深,这都是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重大客观困难。C.在形成既定事实之后,再予以宣传,这一做法主动性不足,而又具有时间滞后性。这启示我们应“说了再做”,将“讲故事”前置。D.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蕴含着悠久而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些内容能天然地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好故事。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独特性,更蕴含着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价值,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材料二第一段,将宣传思维的做法与故事思维的做法进行直接对比,既有效凸显了作者的论证意图,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C.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一致的写作目的,均是针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要求来阐析解决方略,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D.材料一在行文论述中综观国内外的现实情形,研究视野开阔;而材料三则聚焦于如何结合具体国情讲好中国故事,中心集中。4.根据材料一、三,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讲述主体讲述内容讲述形式接受主体(西方网友)的评价

李子柒个人的乡村田园生活故事化的网络短视频“生活”“美食”“烹饪”“自然”“中国的白雪公主”“温馨的祖孙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系列纪录片“全景式”“亲历者的故事”“中国智慧”“人类命运”A.李子柒视频聚焦于个体生活的微观叙事,《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属于宏大叙事。这显示我国对外宣传的叙事格局正逐渐多元化。B.“白雪公主”的称誉,代表西方受众对李子柒的认同,隐含着接受者的价值观,这启示讲好故事首要在于迎合接受者的价值体系。C.李子柒以故事化的短视频来讲述,《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则融入“亲历者的故事”,均采用便于受众理解的形式来保障沟通的实效。D.网友对视频中的“祖孙”故事产生共情,可见李子柒视频中体现的基于人类共通情感的亲情关系,是其故事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5.材料一开篇阐析故事的传播图式理论,后文却转而分析影响“讲述中国故事”效果的主观因素,是否显得突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C3.A4.B5.

不突兀。

①故事的传播图式是从理论角度展示完整的传播过程,客观说明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这一特点。

②后文分析影响“讲述中国故事”效果的主观因素,是从实践角度说明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有效的沟通要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

③后文是对前文传播图式的认识的丰富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有条不紊的链式过程”错误。由“如果故事与接受者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相去甚远,那么这些信息很容易被过滤掉”“以上只是学理上的划分,实际认知过程中是很难分开的”可知,故事的传播图式不符合有条不紊的链式过程的特征。C.“这启示我们应‘说了再做’”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原文只是讲了“做了再说”的特点及局限性以及故事思维应有的做法,肯定“讲述主体(谁讲故事)要摆脱‘做了再说’的惯性做法,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但不等同于说应“说了再做”。D.“这些内容能天然地成为……”错误。由材料三“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但并非所有故事都能够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并非所有元素都能够转化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好故事”可知,要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好故事,需要努力建立内容叙事观。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图示显示的中国故事的受众“换为”影响力稍弱的国家和民众,这一内容错误。由“因此,我们要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可知,对于受众,并不排除“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原文是建议向“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转移战略重点,“换为”表意失当。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独特性,更蕴含着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价值,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例如”可知,第四段是作为事例,说明上段观点的,印证的是第三段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效的沟通作保障,但中国和西方长期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表格内容的能力。B.“这启示讲好故事首要在于迎合接受者的价值体系”错误。由材料一提到讲好中国故事“往往是那些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效果较好”材料三提到“讲好中国故事,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故事,都不是迎合接受者的价值体系。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审清要求,根据材料一分析后,明确对“是否显得突兀”的看法,再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分析理由,组织语言表述。由第一、二段可知,“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是就故事的传播图式做分析得出的结论,而讲述者发出信息后,接受者需要五个环节,才能实现完整的传播过程,这说明五个环节的必要性。接着从理论角度进一步分析,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值得注意的点,都对传播的实际效果有影响。由第三段开篇讲“以此传播图式观照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我们发现讲述中国故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有主客观的因素”,经分析得知,“囿于自身体系‘自说自话’”“我们有时未能以一种外部世界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是主观因素的表现。这反映了信息发出后,和接受者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的问题,由此可见,这里所谈的影响“讲述中国故事”效果的主观因素,恰恰是从实践角度对故事的传播图式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丰富了人们的认识。所以,故事的传播图式是从理论角度展示完整的传播过程,说明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共同完成的这一特点。后文分析影响“讲述中国故事”效果的主观因素,着眼于具体实践,说明“往往是那些基于共通价值观念的交流效果较好,而抽象突兀的宣传其效果常常大打折扣”的认识,与故事的传播图式相辅相成,共同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溧武路上的故事丘东平[注]在江南,在日本人的梅花桩和棋盘格子中通过封锁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一次,“中国军”有两个营开过溧武路,他们惯于在白天里行军,因为只有在鲜丽的太阳光下,才能显见他们军容的强盛,日本人从山峡里向他们开枪了,日本人知道在这样的一瞬中饱飨杀戮的狂欢,“中国军”还来不及把枪杆子从肩膀拿下,瞬息之间已经有三百多个丢了性命。像这样的故事那边的居民知道得最清楚。两年前,“中国军”有一个团开过溧武公路,他们在所有大大小小的路上放出哨兵,对群众无限制的呵叱、检查、逮捕和杀戮,禁止群众在任何的路上通过。“先生,为什么你们总要放这么多的哨呢?”在庄湖头,有一个青年这样提出发问。“混蛋!”那“中国军”呵叱着:“你问什么?为什么问?”“……因为我觉得奇怪,我们新四军是不放哨的,所有的群众都是新四军的哨兵。可是你们……”“为什么‘我们’‘你们’?为什么叫‘我们新四军’?你……这个坏东西,共产党!”于是他们开了一个地洞活埋了那青年。然而这一次,日本人加强了溧武路的封锁,日本人准备在封锁线上和他们作战,或者在棋盘格子里把他们消灭净尽。团长,那长个子、白脸孔、眼睛像鸽子般起着神秘的圈的浙江人,唾骂所有的部下。他企图在日本人的恐怖中救出自己,准备着当日本人到来的时候,他可以自己一个人大踏步地走开,用深恶痛绝的态度抛弃那无数的懦夫——他自己所率领的队伍。这天的下午,他接见了新四军的一位支队参谋……他客气到无以复加,他首先颂扬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又羡慕新四军光辉彪炳的战绩,最后为了表示对新四军的忠诚,他痛诋旧式的军队生活的没落与黑暗,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立场。这新四军的支队参谋是一个游击战争的老手,在过去,他曾经和国民党整整斗争了十年共产党人有他的一种单纯、朴素的气质,在统一战线的场合,往往要使对方浓盛的情意以及丧失立场的谦虚成为可笑或过分。他是一个灰暗、沉默、并不十分令人注意的人物,他答应一个人的请求并不是为了请求而答应,却是由于人类单纯的互助的本能。“好的,”他用一种单调的次低音对友军的团长这样说,“那么现在就走吧。”没有感叹号,更没有包含半点疑虑。他没有带什么队伍,除了他的坐骑之外只带一个小鬼。小鬼和他,这就是他的行列。他的小鬼是一个稚弱的简直只懂得嘻嘻地说笑的小孩子,他背着一个望远镜,一把很长的日本剑,一支手枪,用日本旗子做包裹布,手上还戴着一个漂亮的表,这些都是从战斗中缴获的胜利品。他的小鬼牵着马走在前面,走得很慢。日本人在溧武路上等候着。那支队参谋骑在马背上,叫他的小鬼牵着马,一步一步爬上那波浪式的起伏不定的山冈,走向茅山的山麓。他们的背后,“中国军”一个团的庞大的队伍被率领着。夜幕慢慢的落下来。碧空里挂着刀一样的上弦月,松林蕴蓄着热的气息,松的针叶子发出坚硬的轻微的震荡,像金属物似的喑哑地发出悲鸣,又像远远的潮汐,当泛滥着海岸之后重又慢慢地向着海里引退,用一种低低的叹息传出无穷尽的千古不息的疲乏的音波。将近十点左右了,这正是性急的日本人为了倦于等候而暂作罢休,撤回了他们的埋伏的安全的时候,有群众的线索的人会了解这个时候的。……然而依据群众的报告,日本人此刻正结集在附近的公路上。那支队参谋带领着友军的一个团,慢慢地向东走近薛埠,在日本人的碉堡和薛埠之间通过公路,然后沿着公路的旁边向西。队伍已经走过了一半,山涧里狂噪着无限凄切的一片蛙鸣。支队参谋下了马,和他的小鬼一同站在公路上,叫那后一半的队伍迅速地向着公路的南边跃进。但是这时候,他听见薛埠那边,相距还不到五十米远,有敌人的坦克车沉重地开来了,而且开始用机关枪向着公路两边作猛烈的扫射。支队参谋对他的小鬼说:“小鬼,你跟着他们走吧,不然你会发生危险的。……”支队参谋只有这个命令是错发了的。他尽可以不必叫他的小鬼走,如果他不叫小鬼走,却和他在一道,倒不至发生什么危险。他自己是当坦克车挨到身边时方离开那公路上的。这时候,友军的一个团的队伍已经安然地通过了。他对于友军已经尽了这一次向导的责任。他离开了友军,独自个在荒山上来回的乱窜,在寻觅他失去的马和小鬼。直到东方发白,他才在距公路不远的水塘边找到他的小鬼的一顶满湿着血的军帽子。这军帽子的左边有一条很整齐的刀砍的裂缝,这很整齐的刀砍的裂缝寄存着世界闻名的日本单面剑的锋利无比的剑锋。日本人砍杀了他的小鬼,并且把他的小鬼的尸体也带走了。“唉,这小鬼,他一定在冲过公路的时候受了伤,……或者他倒在水塘边,因为伤口疼痛而挣扎,拨得水响,给日本人听见了,然后用刀把他砍死的。……”他把那血淋淋的军帽子捡着带回去,喃喃的自语着,眼眶里掉下了一颗颗的怀念的热泪。这一次,只有那新四军的支队参谋牺牲了他的一个小鬼,并且不见了他的马。一九四一年(选自《丘东平作品全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注】丘东平,广东海丰人,“左联”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随陈毅作战,1941年牺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军”团长接待参谋时极力赞美新四军,是想通过奉承对方来得到对方的帮助,实际上他对新四军军队一无所知。B.作者用“灰暗,沉默”来形容参谋,并不符合一般正面人物的描写,却使参谋这一人物形象更特征鲜明、真实生动。C.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刀一样的上弦月”,凛冽、肃杀、阴森,渲染了穿越敌人封锁线时的紧张气氛,凸显战争文学的特点。D.作者让读者代入参谋的视角,通过血淋淋的军帽、剑锋来想象小鬼遇害的惨状,叙述冷静含蓄,更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7.关于文中庄湖头青年与“中国军”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青年对国民党军队提出的“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哨”的疑问可以看出,连群众都能看出国民党作战策略的失误。B.青年称“中国军”“你们”,又称“我们新四军”,显示群众对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立场。C.从“所有的群众都是新四军的哨兵”说明新四军与群众紧密相连,有群众支持,为下文团长的求助作了铺垫。D.国民党军队害怕提问题的青年人泄露作战计划,于是杀害了他,表现了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的敌视和草管人命。8.小说末段“只有”二字蕴含多重情感,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张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丘东平1938年参加新四军,被称为“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的开拓者”。曾有评论家以“士兵·战争·人”为题评论丘东平的作品,请你也以此为题,写出评论的要点。【答案】6.A7.D8.①对小鬼牺牲的痛惜:掩护友军通过封锁线的任务顺利圆满完成,只有小鬼不幸惨遭日本人的毒手,展现了痛惜之情。②对新四军与群众紧密相连关系的称颂:正是因为新四军与群众关系密切,才会使每一个群众都是新四军的哨兵,使支队参谋才能圆满完成掩护友军过封锁线的任务。9.士兵:没有群众基础的士兵是悲惨的,会遭到敌人的屠杀或长官的抛弃。战争:只有依托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在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人:在残酷的战争中最能表现出人性,有的光辉有的丑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实际上他对新四军军队一无所知”错,根据“他首先颂扬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又羡慕新四军光辉彪炳的战绩,最后为了表示对新四军的忠诚,他痛诋旧式的军队生活的没落与黑暗,甚至不惜抛弃自己的立场”可知,这位“中国军”的团长对新四军军队是了解的。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害怕提问题的青年人泄露作战计划”错,根据“为什么叫‘我们新四军’?你……这个坏东西,共产党!”可知,是“中国军”对青年心向新四军并指出他们行动的纰漏而恼羞成怒,才活埋了他。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对小鬼牺牲的痛惜:由“小鬼,你跟着他们走吧,不然你会发生危险的”“唉,这小鬼,他一定在冲过公路的时候受了伤,……”“他把那血淋淋的军帽子捡着带回去,喃喃的自语着,眼眶里掉下了一颗颗的怀念的热泪”可见,在支队参谋只找到小鬼被砍破染血的军帽,确定小鬼牺牲后的心理、情态描写中,展现了对小鬼任务圆满完成人却牺牲了的痛惜。②对新四军与群众紧密相连关系的称颂:由“有群众的线索的人会了解这个时候的。……然而依据群众的报告,日本人此刻正结集在附近的公路上”可见,支队参谋是在群众的帮助之下才圆满完成任务的,正是因为新四军与群众关系密切,才会使每一个群众都是新四军的哨兵,使支队参谋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圆满完成掩护友军过封锁线的任务,“只有”一词称颂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维系的鱼水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士兵:小说开头写“中国军”惨遭日本军队的屠杀,几百人丢了性命;而后面借青年的话““我们新四军是不放哨的,所有的群众都是新四军的哨兵”表明了这些士兵的悲惨遭遇的原因——脱离群众;并且这些士兵随时可能被长官抛弃,“准备着当日本人到来的时候,他可以自己一个人大踏步地走开,用深恶痛绝的态度抛弃那无数的懦夫——他自己所率领的队伍”,可见没有广大群众支持的军队,他的士兵就会在行军的途中遭遇日本人的伏击,而惨被杀戮;没有广大群众的放哨的军队,他的军官是惶恐的,随时都可以放弃自己手下的士兵;没有人民群众的军队的士兵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战争:新四军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我们新四军是不放哨的,所有的群众都是新四军的哨兵”,因而他们能够应对敌人的打击,文中参谋敢于“没有带什么队伍,除了他的坐骑之外只带一个小鬼”,就是因为有群众的线索的人会了解这个时候敌人的动向,参谋与小鬼两个人就能将一个团的“中国军”带出封锁线带到安全的地方,从中可见群众力量的伟大,由此可以证明在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由“准备着当日本人到来的时候,他可以自己一个人大踏步地走开,用深恶痛绝的态度抛弃那无数的懦夫——他自己所率领的队伍”可见,在危难的时刻团长竟然想抛弃自己的兵独自逃生,可见其人性的丑陋;由“他答应一个人的请求并不是为了请求而答应,却是由于人类单纯的互助的本能”“小鬼,你跟着他们走吧,不然你会发生危险的”“他自己是当坦克车挨到身边时方离开那公路上的”可见,支队参谋对友军不掺杂任何东西的帮助,为了小鬼安全着想让小鬼随大队先走,而自己却冒险留下坚持到任务的完成,每一件事都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在残酷的战争中最能表现出人性。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公讳琅,号琢公。曾以《边患宜靖疏》请进剿台岛。康熙二十年,上以鲸穴未捣,终为边患,特命公专征。公选精锐、练舟楫,操演三载。以癸亥年六月十四日,官兵由铜山进发,直抵澎湖。澎湖为台湾门户,故贼之精锐悉在焉。刘国轩①简练精兵,蜂拥于牛心湾等处,贼舟星罗棋布。公令大小战船于风蓬上大书将帅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早,公令七船冲锋破浪,直入贼,焚杀过当。时值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流急分散,贼艘复合齐攻。公自将船冲突,杀退贼艅救出,暂收八罩②驻泊。爰于二十二日与各营誓师,分为八股,每股七舟,公自统一股居中调度。将士贾勇前进,火矢交攻,焚其舟而覆其军。国轩急跳小舟逃窜,仅以身脱。澎湖既破,公以台岛未灭,非可轻视,当为攻心之法。焚伤浮海未死者,令医治之;有欲归见妻子者,拨小舟送之回台。降卒相谓曰:“肉我白骨,矢死难报也。”归共传述,贼众莫不解体。郑克塽③决计求降,时七月二十七日也。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公底成厥绩,宣威绝徼。稽古开拓元勋,诚不愧云。(节选自《台湾府志·靖海侯施公记》,有删改)材料二: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言:“明季,台岛土番杂处,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不下万人。崇祯元年,红毛④联结土番,渐作边患。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其地。传及克塽,积数十年。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臣思海氛既靖,台岛断不可弃。”疏入,上命允行。(节选自《清史稿·施琅列传》,有删改)注:①刘国轩,掌控台岛军权。②牛心湾、八罩,均是地名。③郑克塽,郑成功之孙。④红毛,指荷兰殖民者。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重以夹A板船之精坚B沿海诸省断难安然C无虞D至时E复勤F师远征G恐H未易见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户,文中没有用其本义,而是用以比喻出入必经的要地,点明澎湖对台岛的重要性。B.“星罗棋布”的“星”“棋”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响”用法相同。C.“自将船冲突”,指施琅率领船队冲袭敌船,“将”与下文“自统一股”的“统”意义相近。D.既,文中指“已经”,与《种树郭橐驼传》“既然已,勿动勿虑”的“既”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琅调兵有方,指挥若定。他亲临战场前线,统率将士作战,最终取得大捷。在澎湖一役中,敌人舟焚兵败,主帅刘国轩更是仓皇败逃。B.材料一开篇写施琅挑选精练勇锐的士卒,不断操练,积极筹备收复台岛的军务,材料二引述施琅的原话,体现出其对明末以来的台岛境况颇有了解。C.施琅运筹精当,对敌军施以招抚,收服人心,分化敌众,降卒称其恩同再造;他深谋远虑,他认为台岛关乎沿海诸省安危,其献言获君主批准。D.两篇材料分别展现了施琅为收复台岛所做的贡献:他既率兵冲锋破浪,让贼众解体求降;又在朝会上与“弃其地者”争辩,主张“台岛断不可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2)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1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施琅劝说清廷不可放弃台岛疆土的理由。【答案】10.BDG11.D12.D13.(1)东南地区遭受海寇忧患之苦,几乎六十多年了。这其中生灵涂炭,白白耗费国家钱财,都不可计算。(2)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况且如果红毛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14.①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②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③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借重夹板船的精坚,在海外所向无敌,沿海各省,断然难以安然无虞了。到时再千辛万苦派兵远征,恐怕也不容易见成效。“重以夹板船之精坚”中,“夹板船”整体是专有名词,中间不可断开,而“以夹板船之精坚”整体作为后句的状语成分,可单独成句,故可于B处断开;“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中,“沿海诸省”是主语,“安然无虞”整体作谓语成分,同表示安全的意思,故可于D处断开;“至时复勤师远征”表示时间状语和主语成分,“恐未易见效”则是该主语的谓宾成分,句子较长可于中间断开,即G处。故可断于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澎湖是出入台湾要地。B.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句意:像星星那样罗列,像棋子那样分布。/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C.正确,都表示率领。句意:施琅亲自率领船队冲袭敌船。/施琅亲自率领一队。D.“意义不同”错误,意义相同,已经。句意:澎湖攻破之后。/我认为海外环境既然已经安定。/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又在朝会上……争辩”错误。根据原文“疏入,上命允行”可知,施琅是上交奏疏表达意见,并未亲自参与朝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苦”,意动用法,以……为苦;“且”,几乎;“虚糜”,白白耗费;“胜”,全部。(2)“窜匿”,逃窜藏匿;“藉”,借;“赍”,送;“窃”,偷偷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红毛联结土番,渐作边患”“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结合“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岛断不可弃”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参考译文:材料一:公的名讳叫琅,号琢公。他曾经用《边患宜靖疏》请求朝廷进攻收缴台湾岛。康熙二十年,皇帝认为未能直捣鲸穴,始终是边疆之患,于是特地下令让施琅专门出征。施琅挑选精锐,演练水军,操练了三年。终于在癸亥年六月十四日,众官兵从铜山进发,长驱直入抵达澎湖。澎湖是台湾门户,因此敌军的精锐都在这里。刘国轩精选精兵强将,像蜜蜂一样聚集在牛心湾等地,敌军的船密集得像像星星那样罗列,像棋子那样分布。施琅命令大小战船在船帆上用大字写上这艘船负责的将帅的姓名,用以知晓他们的进退,从而确定对他们的赏罚。十六日早上,施琅命令七艘战船冲锋破浪,直接进入敌人内部,烧杀无数。当时正值南边潮水上涨,前面的几艘冲锋船都被急流冲散,敌人的船只再次会合合力进攻。施琅亲自率领船队冲袭敌船,杀退敌军,将被困士兵救出,并暂时收在八罩这个地方驻扎停泊。接着,他们又在二十二日,跟各营士兵一起誓师,分成八支小队,每队七艘船,施琅自己掌管一队,在中间负责调度。将士们都勇猛向前,战火兵器交锋,最终烧了敌船覆灭敌军。刘国轩急忙跳到一艘小船中逃窜,才得以侥幸脱身。澎湖被攻下后,施琅又认为台湾岛还没攻下,不能掉以轻心,最好要用攻心的方法。(敌军中)对于那些烧伤或跳海还没死的,施琅令医师救治他们;有想要回家见妻子儿女的,他调拨小船送他们回台湾。于是投降的小兵们都对他说:“您使我们白骨重生血肉,再造之恩即使是死也难以报答。”他们回去之后都传递述说施琅的善行,于是敌兵部队没有不瓦解的。(最终)郑克塽在七月二十七日时决定投降。东南地区遭受海寇忧患之苦,几乎六十多年了。这其中生灵涂炭,白白耗费国家钱财,都不可胜数。施琅最终成就如此伟业,将天朝威名宣扬到遥远的边疆地区。说他是古往今来难得的开拓功臣,也都不为过啊。材料二: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末的时候,台湾岛上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红毛联结土番,逐渐成为边患。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该地,传给他的孙子郑克塽,共数十年。一旦收纳他们的土地回归朝廷,以后的事情,更应该考虑周密详细。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况且红毛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借重夹板船的精坚,在海外所向无敌,沿海各省,断然难以安然无虞了。到时再千辛万苦派兵远征,恐怕也不容易见成效。大凡筹划天下形势,一定要考虑周全。我认为海外环境既然已经安定,台湾岛就绝对不可放弃。”奏疏上达朝廷,皇上下令允许施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赠徐安宜(节选)李白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大车扬飞尘(节选)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注】①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职县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风徐徐,吹拂百里。《赠徐安宜》三、四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为后文写川光、日色等景象作铺垫。B.浮人若云,返乡耕耘。《赠徐安宜》五、六句描写的情境氛围与张若虚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迥异。C.大车经行,飞尘蔽空,道路晦暗。《大车扬飞尘》起笔虽不直接写人,但已渲染出车中人的声势。D.同样是刻画宦官的权势,“行人皆怵惕”与《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运用的手法不同。16.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与“怨”,前人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怨刺上政”。李白这两首诗正好分别对应诗歌这两种功能。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5.A16.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在《赠徐安宜》一诗中,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三、四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错误,诗中的“清风动百里,老化闻京师”并非直接描写安宜的自然环境怡人,而是借清风之动,形容徐安宜的政绩已经影响到百里之外,甚至京师也有所耳闻。以此夸赞徐县令的政绩。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指的是观察社会风俗的盛衰,“怨”则是表达对上政的怨刺。李白的这两首诗正好分别体现了这两种功能。在《赠徐安宜》一诗中,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他描述了清风拂面、百姓安居乐业、田野耕种繁忙、自然景色优美的画面,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大车扬起的飞尘、道路晦暗、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不满和怨刺。他用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因此,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双减”政策是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政策。《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提到种树要顺应植物天性的观点句“__________,__________”对“双减”背景下的育人方式有启示意义。(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能顺木之天②.以致其性焉尔③.落木千山天远大④.澄江一道月分明⑤.忧劳可以兴国⑥.逸豫可以亡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焉”“澄”“盛”“衰”“逸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当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①,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我们掌握5大门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最终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我们不断推进结构创新和电化学体系创新,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全球。相关案例充分说明: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货架”。既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关注“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及时将②,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攻坚培育更融合 B.攻艰提升也融合C.攻艰培育更整合 D.攻坚提升也整合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反对党八股》)B.别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拿来主义》)C.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D.“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说“木叶”》)【答案】18.A19.①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②成果应用于产业(链)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近义词和关联词的能力。第一空:“攻坚”:1.攻击坚固的防御工事或强大的守敌。2.比喻花大力气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攻艰”:无此用法,为“攻坚”之错别字。故选“攻坚”第二空:“培育”:1.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也指使某种情感得到发展。2.培养教育。“提升”:1.提拔。2.用卷扬机等向高处运送。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应该更侧重于新技能的产生、成长,故选“培育”。第三空,语段第二段强调的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也就是“应用”,而“从0到1”到“从1到无穷”讲述的是研发到应用的过程,可见此处应侧重于应用,故用“更”表示语意的递进和强调。第四空,“融合”:指不同事物融和在一起。“整合”: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前文强调“深度”,这只有融合才能实现,故应选“融合”。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段开头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而填空处所在语句前一半“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强调的是“原创性科技创新”,可见此处论述的应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故可填“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第二空,该段讲述的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而填空处前文首先指出“‘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又说“及时将……”,可见此处所填的应是应用场景或对象,故可填“成果应用于产业(链)”。【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应表示特殊含义。A.是直接引用。B.表示反语讽刺。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强调。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大约也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21.语言表达中“不合常理”之处往往蕴藏深意,请就此结合画横线句作简要分析。22.学习小组要制作“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知识卡片,请细读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仿照示例,将表中划线处补充完整。“通感”手法知识卡片概念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句例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例二: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例三: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方式用听觉写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写出香气的清淡与飘渺写出音乐的轻柔与细腻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①“用耳”可听,写“也用眼,鼻,舌,身,听着”是不合常理之处,在此用的是移用手法,作者不拘于从听觉写声音,而是用耳听,用心想象,唤起“联觉”,形象地总结了听歌声的真切感受。

②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更符合音乐的旋律和谐相融的特点,写出了音乐意境的奇妙和精彩。

③不写自己沉浸在歌声里,而是写自己被健康的麻痹袭取,是说自己的感官都被音乐吸引了,统治了,俘虏了,占有了,可以让读者想象到音乐“迷人心醉”的特点。22.①.用触觉写听觉②.用视觉写听觉③.写出音乐的低沉与哀伤【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听”是耳朵的功能,写“用耳听”合乎常理,写“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不合常理。结合上文看,作者不拘于从听觉写声音,而是用耳听,用心想象,唤起“联觉”,从而让触觉、视觉、味觉产生一个“通感”,好像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以此总结描述听歌声的真切感受,非常生动形象。此外,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听”,更符合音乐的旋律和谐相融的特点,写出了音乐意境的奇妙和精彩。“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不写自己沉浸在歌声里,而是写自己被健康的麻痹袭取,写自己的感官都被音乐吸引了,统治了,俘虏了,占有了,而且仿佛身内的一切,身外的一切都被音乐占领了。联系后文看,偌大的世界上便只有歌声自己在唱着,在听着。世界变成了一个歌声的王国。读到此处,我们可以想象到音乐的“迷人心醉”之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结合材料第一段“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可知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其实是听音乐的听觉感受。①处,根据“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可知,作者运用的通感手法是将自己的听觉感受转换成触觉感受,即描写这个早晨自己的脸通过触感感受到的“润泽,轻松的感觉”,从而描写听音乐的听觉感受,故仿照例一“用听觉写嗅觉”的表达形式,例二方式可填:用触觉写听觉。②处,根据“我能看到”可知,作者运用的通感手法是将自己的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感受,即他的心灵随歌声展开翅膀,在花园锦绣般的花丛里遨游,看到群花的感受就是听音乐的感受,故仿照例一“用听觉写嗅觉”的表达形式,例三方式可填:用视觉写听觉。③处,要写通感修辞的表达效果,表达形式是“写出……的……与……”,用这一形式明确所写事物(音乐)和特点。据例三句内容可知,这句话不仅写出花的颜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