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抢险救援勤务规程_第1页
2023年抢险救援勤务规程_第2页
2023年抢险救援勤务规程_第3页
2023年抢险救援勤务规程_第4页
2023年抢险救援勤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抢险救援勤务规程

目录

第一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

第一章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

第二章氯气泄漏事故处置

第三章氨气泄漏事故处置

第四章城市燃气泄漏事故处置

第五章易燃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处置

第六章油气井喷事故处置

第七章放射性物质事故处置

第八章沙林事件处置

第二类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

第一章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

第二章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置

第三章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

第四章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

第三类自然灾害事故处置

第一章洪涝灾害处置

第二章地震灾害处置

第三章台风灾害处置

第四章海啸灾害处置

第五章雪灾处置

第六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四类交通事故救援

第一章公路交通事故处置

第二章铁路交通事故处置

第三章船舶事故处置

第四章飞行器事故处置

第五章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

第六章地铁事故处置

第五类公共突发事件处置

第一章恐怖袭击事件处置

第一章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

第二章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置

第三章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

第四章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

第二章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

第三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

第四章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第五章城市给水管网爆裂事故处置

第六类群众求助救援

第一章居民家中取钥匙求助

第二章摘除蜂窝求助

第三章关闭居民水、气阀门求助

第四章锅炉事故处置

第七类群众遇险事件处置

第一章水域事故处置

第二章井下事故处置

第三章高空事故处置

第四章电梯故障处置

第五章沼气池事故处置

第六章山地事故处置

第七章孤岛遇险事故处置

由于文章不能展示50000万字,第一类和第二类点击文字就可以跳转

第一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规程

第二类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处置

第三类自然灾害事故处置

第一章洪涝灾害处置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过量的降水、冰雪融化以及堤坝溃决形成超出

天然水道和人工限制界限的异常高水位水流,引起江河湖水泛滥,

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灾害。

一、灾害特点

(一涉及地域广。我国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总面积达73.8万

平方公里,耕地5亿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

花江、嫩江、辽河等八大江河的周边地区均遭受过洪涝灾害的严

重威胁。

(二)人员伤亡重。洪涝灾害往往造成江、河、水库、堤坝溃决,

泛滥成灾,导致大量城乡居民因无法及时逃生而遇难。

(三)财产损失大。洪涝灾害极易造成粮食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房屋被冲垮,人民群众财产被吞没,工矿企业单位被淹停产停业,

铁路、公路、水利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被毁坏等。

(四)损坏道路桥梁,中断交通。洪涝灾害极易造成铁路、公路、

桥梁等毁坏,使交通陷于瘫痪,直接影响生产、生活秩序。

(五)易引发次生灾害。洪涝灾害还常常伴有泥石流、滑坡、山

崩,以及化工设施毁坏后所发生的化学事故和灾后出现的瘟疫、

饥荒等次生灾害,使灾情趋于复杂化、扩大化。

(六)救援困难,危险性大。由于洪涝灾害涉及地域广、受灾人

数多、灾害周期长、灾情复杂,交通、通信中断,抢险救援工作

难度大、危险高,保障困难。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询问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域、受灾情况、

被困人数等情况,了解交通、通信、供电、供水、医疗等设施破

坏情况。

2、及时与发生洪涝灾害的当地政府、抗洪指挥部、公安机关、

驻地部队、医疗急救等部门取得联系,掌握情况,做好协同配合。

3、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掌握最新的气象资料。

4、指挥中心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调派救

援力量。保持与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的联系,掌握灾

情信息,及时汇报情况,听从部署,传达落实。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指挥中心应根据当地政府抗洪指挥部的指令,

统一调度消防救援力量,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

确保重点及紧急区域的安全。

2、车辆装备

调集消防船艇、水上救援装备,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

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以及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

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

3、社会力量

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交通、气象、建设、水利、

安监、卫生、环保、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民政等部门共同

处置,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通过实地查看和询问知情人,掌握洪涝的发生时间、危害区域、

危险地段、受灾企业单位、受困人员,有无危险化学品及重要物

资受威胁等情况。查看河堰、堤坝及道路、桥梁是否有决堤、垮

塌的危险。

(二)救援准备

1、参加大型洪涝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及相关

人员应当参与抗洪抢险总指挥部,研究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

灾情状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

地区(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

署,展开救援行动。

3、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纪律,提出行动要求。

4、确定转移疏散灾民和物资的路线。

5、做好水上个人安全防护,准备抢险救援器材。

(三)救生排险

1、生命救助

组成水上救援突击队,利用冲锋舟、橡皮艇等装备,积极营救被

困在水中、屋顶、树梢、岩壁等险恶环境中的遇险人员,搜寻失

踪人员。尽可能早发现、早救助那些抓住水上漂浮物随水漂流的

待救者。

2、固堤排险与其他救援力量一起加固堤坝、疏排水道,堵截决

口、管涌、漏洞,防止暴涨洪水造成堤坝溃决。

3、恢复交通

协助交通部门及时修复毁坏的道路,清除障碍,保证救援车辆及

装备安全抵达救援地点。

4、疏散人员、物资转移疏散灾民,及时保护或疏散重要物资。

5、扑救火灾及时扑灭灾区各类火灾,有效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

等次生灾害。

6、现场急救协助医疗急救人员抢救窒息、休克、出血、溺水等

重、危、急伤员,并迅速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救治。

(四)后勤保障

洪涝灾害救援任务重、难度大、时间长,要及时补给各类水上救

生装备和饮用水、食物、药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确保部队连

续作战的需要。

(五)现场清理

1、协同有关部门清理城市街道淤泥、污水。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救援结束后,必须要以队

为单位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

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3、移交现场,安全撤离。

4、归队后要对使用的器材装备、衣物和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恢复战备状态。

四、行动要求

(-)所有救援人员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佩戴防护装具,

正确操作及使用救生船艇和装备。要以组为单位,不得单独盲目

行动。

(二)水上突击队必须由干部带领,实施救助行动必须穿救生衣。

(三)在抢救陷于河床湍流及危险地段的人员时,要用安全绳索

做固定、导向、牵引、保护,增强救援行动的安全性。

(四)按照便于撤退的原则,选择救援人员、车辆、物资的集结

地。

(五)救援中和救援后,要及时掌握人员、装备情况,防止发生

意外事故。

(六)随时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获取最新气象信息。

(七)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防灾后疫情在部队内的感染和传播。

第二章地震灾害处置

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造成强烈的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

形,造成建(构)筑物大量倒塌,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

的灾害。地震按照其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为地震。天然地震又

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世界95%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一、灾害特点

(-)瞬间发生,破坏力强,人员伤亡重。地震造成断裂层错动、

地面倾斜、升级和变形,导致大片居民住宅、建筑、道路、桥梁

等倒塌和城镇基础设施毁坏,甚至损毁整座城市,破坏力极其强

大。由于地震发生后出现大范围房屋倒塌和地面破坏,造成大量

人员被埋压,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灾民一时无法得到有效救助,

导致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二)易引发次生灾害。地震除原生灾害和直接灾害外,还极易

引发水灾、疫情、放射性物质扩散、危险化学品泄漏、山崩、滑

坡、地裂、灾后饥荒等次生灾害。由于地震导致危险化学品泄漏、

供电设施毁坏等,极易形成地震火灾,而且火灾大多在同一时间

内多处发生,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导致火场规模扩大,损

失加剧。

(三)受灾范围广,社会秩序混乱。地震极易造成整个城市或局

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运转停滞,倒塌建筑得不到及时清理,人员得

不到及时救助,医疗等生活物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停电、停水给

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利。

(四)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特别困难。地震可能造成交通、

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大量人员被埋或失踪。消

防、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损害,影响

救援行动开展。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询问地震灾区大致面积,建筑物倒塌状

况,人员伤亡和被困数量、分布位置和其它次生灾害情况。了解

交通、供电、供水、通信、医疗等设施破坏情况。

2、及时与受灾的当地政府、公安机关、驻地部队、医疗急救等

部门取得联系,掌握情况,做好协同配合。

3、与气象、地震部门保持紧密联系,掌握最新地震和气象资料。

4、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调派救援力量。

保持与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的联系,掌握灾情信息,

及时汇报情况,听从部署,传达落实。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指挥中心根据受灾区域的具体情况,按照预案

和当地地震救灾总指挥部及上级的指示,统一调集消防救援力量,

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确保重点及紧急区域的

安全。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

辆,以及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

备。

3、社会力量

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交通、气象、地质、建设、

安监、卫生、环保、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

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

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掌握受灾总体面积、建筑垮塌区域、可能再次发生垮塌区域

等情况。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采取听、看、敲、喊、询

问知情人等方法,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及数量。

3、查明建筑物垮塌后是否造成煤气(天然气)、自来水管道爆

裂,掉落的电线是否带电。

4、掌握受灾区域是否有火灾、水灾发生以及有无危险化学品、

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等情况。

5、掌握现场的道路交通情况,确定救援车辆的行驶通道、操作

场地,以及所需的车辆装备和人员。

(二)设置警戒

协调相关部门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施局部交通管制。

警戒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火灾、水灾、危险化学品泄漏、供电

状况、建筑物再次垮塌等因素。

(三)救援准备

1、参加地震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以及相关人

员应参加当地政府地震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制订抢险救援方案,

掌握灾情状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

部位(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

署,展开救援行动。

3、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4、确定转移疏散灾民和物资的路线。

5、在地震专家的指导下,设立现场安全员全程观察救援现场的

环境,了解和发现余震、建(构)筑物垮塌或危险化学品泄漏等

危险情况和征兆,及时发出警示信号,便于救援人员迅速、安全

撤离。

(四)生命救助

1、迅速组织救人行动,运用各种救人手段和器材装备,全力抢

救遇险被困人员。

2、加强宣传指导,可使用扩音设备进行广播,引导组织群众开

展自救自助活动,指导群众报警求救和扑救初期火灾。

3、通过问、听、喊、嗅、寻、判、测等方法,利用生命探测仪、

搜救犬等装备,确定被埋人员数量和具体位置。使用破拆、救生、

牵引、起重等器材装备,积极营救被埋压人员,做到早发现、早

救助。

4、对于受灾程度不同的现场,要以险、重地段为优先救助区域;

对于同时有多个急需救助的现场,要以待救者多的为优先救助区

域;对于受伤者,要以重伤、病患者及老弱妇幼者为优先救助对

象。

5、在伤亡严重的重灾区域,除布置救援力量外,还要迅速通知

医疗急救部门,设置现场紧急救护所,协助医务人员对受伤人员

进行救治。

6、协助医疗急救人员抢救窒息、休克、出血等重、危伤员,并

迅速转送医院做进一步救治。

7、转移晞散灾民,及时保护或晞散重要物资。

(五)排除险情

1、关阀断源。关闭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漏水、漏气、漏电等管道

阀门,有效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2、对易垮塌的建筑堆垛进行打桩顶固,对悬而未落或有塌落迹

象的断壁残恒要先清理,防止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3、及时扑灭现场发生的火灾,注意排除事故现场积水。多处同

时发生火灾时,要确保重点区域和重要部位的安全。

4、遇有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时,可采取中和稀释、堵漏排险、

筑堤引流等措施,防止引发次生灾害。

(六)后勤保障

地震灾害救援任务重、难度大、时间长,要及时补给各类救生、

破拆等器材装备和饮用水、食物、药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确

保部队长时间连续作战的需要。

(七)现场清理

1、协同地震、公安等部门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器材装备,

再次对现场进行探测搜索,确认有无被困遇险人员。

2、将救出的伤亡人员做好登记,移交给医疗救护人员。对伴随

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的现场,利用稀释驱散、沙土埋压等方法,清

除低洼处或地表的残余物质。

3、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救援结束后,必须要以队

为单位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

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4、撤除警戒,移交现场,安全撤离。

四、行动要求

(-)要正确选择指挥部和消防车辆停放的位置,远离建(构)

筑物和树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所有救援人员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佩戴防护装具,

正确操作使用器材装备。要以组为单位,不得单独盲目行动。

(三)随时与气象、地震部门保持联系,获取最新信息。

(四)救援行动中,要注意防止建(构)筑物二次垮塌和火灾、

水灾、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消防车辆出动时,选择救援道路要以主干道为

主。通过桥梁时,要先查明其结构是否变形,不能贸然通过。

(六)在救援初期和被埋压人员仍有生还可能时,不得直接使用

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机械、设备清理现场。

(七)在地震和建筑专家的指导下,现场安全员要注意观察现场

建(构)筑物的变化,并将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救援人员,预防

和避免垮塌事故的发生。

(A)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防灾后疫情在部队的感染和传播。

第三章台风灾害处置

台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2级及其以上,即风速超过

32.6米/秒的强热带气旋,它是热带气旋四个强度等级中的最高

等级。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的热带气旋,大约4个中就有1个会在

我国登陆。

一、灾害特点

(-)季节性强,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台风从发生季节来看多发

生在七、八、九月。灾害涉及范围主要为沿海地区、岛屿,如浙

江、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省份。

(二)破坏力强,危害性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狂风巨浪。台风

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米/秒以上,狂风可摧毁大片房屋和设

施;二是风暴潮。由于其中心气压很低,强风可使沿岸海水暴涨,

形成台风风暴潮,导致海浪冲破海堤,海水倒灌;三是暴雨。迄

今为止,最强的暴雨是由台风产生的。暴雨可引起洪水泛滥、堤

坝溃决等。

(三)波及面广,人员伤亡大。世界历史上由台风引发造成死亡

人数超过30万的灾难就有3次之多。每年7月9月都有强

台风登陆我国大陆沿海省市,造成数十亿元的财产损失和数百人

的伤亡。

(四)防范困难,救援难度大。台风常常给我国人口最密集、经

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毁,防范困难。由于强台风影响

范围较大,造成建筑垮塌多、人员伤亡重、交通通信中断等复杂

灾情,给灾后社会力量协同救援增大了难度。

(五)次生灾害多,延续时间长。台风迅猛异常,但持续一定的

时间就会过去,而由台风造成的次生灾害,如建筑倒塌、洪水泛

滥、交通中断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灾后救援工作会延续相当长

的时间。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询问受灾的详细地域、风力等级、受灾

情况、被困人数、交通通信状况,以及交通、供电、供水、医疗

设施破坏等情况。

2、了解台风造成的次生灾害及其影响的范围、危害程度和后果。

3、与气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掌握最新气象资料。

4、指挥中心要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调派

救援力量。保持与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的联系,掌握

灾情信息,及时汇报情况,听从部署,传达落实。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指挥中心要根据预案和当地政府抗灾救灾指挥

部的指令及上级要求,统一调度消防救援力量,全力抢救人民群

众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确保重点及紧急区域的安全。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

辆,以及检测、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

搜救犬等器材装备。

3、社会力量

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交通、建设、安监、卫生、

环保、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请求驻军和武

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

车等大型车辆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掌握台风受灾区域、建筑垮塌区域、可能发生再次垮塌区域

等情况。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采取听、看、敲、喊、询

问知情人等方法,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及数量。

3、查明建筑物垮塌后是否造成煤气(天然气)、自来水管道爆

裂,掉落的电线是否带电。

4、了解救援现场的道路交通情况。

5、了解台风是否造成洪水泛滥以及受淹的面积、单位、村镇,

有无人员被困等情况。

6、了解有无道路、桥梁塌垮、道路中断等情况。

(二)救援准备

L参加台风灾害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参

加当地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参与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灾

情状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

部位(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

署,展开救援行动。

3、进行分工部署,做好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4、确定转移疏散灾民和物资的路线。

(三)设置警戒

协调相关部门对正在实施抢险救援的局部区域划定警戒,设置警

戒线,实施局部交通管制。警戒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水灾、危

险化学品泄漏、供电状况、建筑物再次垮塌等因素。

(四)救援排险

1、使用检测、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搜寻救助在建筑

倒塌、溺水、悬空、触电、中毒、交通事故等险情下的遇险被困

人员。

2、疏散危险地段、危险建筑、危险船舶等受台风威胁区域内的

人员,及时保护或转移重要物资。

3、协同其他救援力量加固堤坝、晞排水道、堵截决口、管涌、

漏洞,防止洪水暴涨引起堤坝溃决。

4、协助交通部门清除城镇主要道路障碍,恢复交通,建立救援

车辆通道。

5、及时扑灭可能发生的火灾,有效控制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等

次生灾害。

6、协同医疗急救部门抢救窒息、休克、出血、溺水等重、危、

急伤员,并迅速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救治。

(五)后勤保障

台风灾害救援任务重、难度大、时间长,要及时补给各类救生、

破拆等器材装备和饮用水、食物、药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确

保部队长时间连续作战的需要。

(六)现场清理

1、会同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在台风过后再次清理现场有无被困

遇险人员。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救援结束后,必须要以队

为单位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

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3、撤除警戒,移交现场,安全撤离。返回途中要注意道路、桥

梁等的通行安全。

四、行动要求

(-)正确选择指挥部和消防车辆停放的位置,远离建(构)筑

物和树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所有救援人员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佩戴防护装具,

正确操作使用器材装备,现场作业人员要使用安全绳保护。要以

组为单位,不得单独盲目行动。救援人员进入建(构)筑物必须

确保无再次垮塌的危险。

(三)注意做好有针对性的救援准备,有效控制其他次生灾害的

发生。

(四)随时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获取最新信息。

(五)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防灾后疫情在部队的感染和传播。

第四章海啸灾害处置

海啸又称为地震海波或潮波,通常由海底地震所引起。海啸灾害

是地壳运动形成含有极大能量和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冲上陆地后

所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一、灾害特点

(-)突发性强、受灾区域广。海啸发生发展速度快,通常以每

小时大约700-800公里的速度扩展。短时间内就可席卷岛屿或

大陆沿海地区,受灾区域广大。

(二)破坏力强,危害性强。海啸挟狂风巨浪摧毁大

片城镇建筑、设施。形成风暴潮,致使海浪冲破海堤、海水倒灌,

引起洪水泛滥和堤坝溃决等。

(三)人员伤亡大,财产损失大。海啸一般是在地震后一定的时

间内形成,如果预防不及,则在海啸波及的范围内,人员很难安

全逃离,容易造成伤亡。

(四)灾情持久,救援难度大。海啸的重要特征是以“灾后救灾"

为主,海啸后常常给岛屿和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损毁,次生灾害

复杂,建筑连片倒塌多、人员伤亡严重、交通通信中断,给灾后

救援增大了难度,往往要动用很多人力、物力、设备和物资,经

过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消除海啸造成的危害。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了解受灾地域、灾害等级、被困人数、

交通和通信状况等,了解通信、供电、供水、医疗等设施破坏情

况。

2、通过各种途径渠道掌握受灾及与灾害有关的信息,并与气象

部门保持紧密联系,掌握灾情资料。

3、指挥中心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调派救

援力量。保持与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的联系,掌握灾

情信息,及时汇报情况,听从部署,传达落实。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指挥中心要根据当地政府抗灾救灾指挥部的指

令和上级要求,统一调度消防救援力量,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

财产和国家财产,确保重点及紧急区域的安全。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救生船艇、水上救援装备,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

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

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

3、社会力量

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交通、气象、建设、

水利、卫生、环保、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

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

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了解受灾区域总体面积、受灾程度、灾害危害情况,伤亡人

员数量、大致部位等情况。

2、了解灾区重要物资受损情况,灾区有无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

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3、掌握河堰、堤坝、桥梁、建(构)筑物垮塌破坏情况以及其

它可能出现的危险。

(二)救援准备

1、参加海啸灾害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及相关人员要参

加当地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参与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灾

情状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

部位(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

署,展开救援行动。

3、进行分工部署,做好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4、确定转移疏散灾民和物资的路线。

(三)救援排险

1、进入海啸灾害区域救援,首先是搜寻遇难人员,救护躲避在

建筑内、高地等处的幸存人员,并及时给予救助或送往医院抢救。

2、会同其他救援力量加固堤坝、疏排水道、堵截决口,消除或

减轻海啸所造成的危害。协助交通部门修复毁坏的道路、铁路,

清除障碍,逐步恢复交通秩序。

3、洪水退尽后,挖掘清理倒塌建筑,搜寻遇难人员,清理重要

物品。

4、控制可能出现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灾害。

5、配合公安部门做好遇难人员的身份确定,协助卫生、防疫等

部门做好灾区的疫情消毒工作。

(四)后勤保障

海啸灾害涉及面广、救援任务重、难度大、救援时间长,要及时

补给各类救生、破拆装备和饮用水、食物、药品、衣物等生活必

需品,确保部队长时间连续作战的需要。

(五)现场清理

1、尽可能清理出遇难和失踪的人员,并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要

求妥善处置。

2、清理城市街道障碍、排除积水、清除淤泥。

3、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救援结束后,必须要以队

为单位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

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4、撤除警戒,移交现场,安全撤离。

四、行动要求

(-)所有救援人员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佩戴

防护装具,正确操作使用器材装备,现场作业人员要用安全绳保

护。要以组为单位,不得单独盲目行动。

(二)水上突击队必须由干部带领,不得单独行动。实施救助行

动时必须穿救生衣。

(三)正确选择指挥部和消防车辆停放的位置,防止发生意外事

故。

(四)注意做好针对性的救援准备,有效控制其他次生灾害的发

生。

(五)随时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获取最新气象相关信息。

(六)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防灾后疫情在部队的感染和传播。

第五章雪灾处置

雪灾是指聚集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降雪,由暴风雪堆积所造成的危及生命和财产的灾害。

雪灾能引发雪崩、冰湖溃决、冰川异常运动、凌汛、泥石流等次

生灾害。雪灾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西部和高海拔地区。

一、灾害特点

(-)地区性明显、持续时间长。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广大西

部地区,主要包括新、藏、青、甘、宁、蒙六省区,是我国雪灾

经常发生的主要地区。形成雪灾的冷冻气候相对稳定,降雪此起

彼伏,灾害持续期相对较长。

(二)连发性强、危害面广。雪灾不仅直接危害严重,而且可诱

发其他灾害或成为其他灾害的成因、条件或触发因素,如雪崩、

塌方、泥石流、冰湖溃决。积雪一旦成灾,具有广大的区域性,

人、畜受到威胁,财产损失大。

(三)阻断交通,救援难度大。雪灾造成交通堵塞或中断,加之

通常受灾地区地广人稀,救援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救援行动

缓慢,救援难度增大。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详细询问受灾地域、受灾程度及造成的

危害,目前已掌握的人员被困情况以及交通、通信、电力、医疗

等设施破坏情况。

2、与气象部门和现场保持紧密联系,掌握灾区及其周边地区的

最新气象资料。

3、指挥中心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根据指示要求调派救援

力量,并报告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指挥中心根据受灾区域的具体情况和上级指示,

调集离灾区最近的消防中队和增援中队力量,组成救援队伍。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照明、抢险救援、运兵、后勤保障、水罐等消防车辆,

并采取防滑措施,同时携带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

明、通信、铲雪等器材装备。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卫生、交通、建

设、环保、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请求驻军

和武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

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必要时请调警用或军用直升飞机到场救

援。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了解受灾区域、受灾程度、灾害延续等情况,有无危险化学

品灾害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2、掌握道路、桥梁、建(构)筑物破坏情况以及其它可能出现

的危险。

3、采用外部侦察、询问知情人、仪器检测、搜救犬搜寻等方法,

确定被埋压人员数量和具体位置。

(二)设置警戒

通常在每一个救援操作点设置一定范围的警戒区域或实行局部交

通管制。

(三)救援准备

1、参加雪灾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参加当

地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参与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灾情状

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雪灾救援要成立协同行动小组,包括公安、气象、交通、医

疗急救等部门,共同开展救援。

3、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地段(区

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署,展开

救援行动。

4、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防护,落实防冻措施,提出行动要

求。携带救生装备,作好救援准备。

(四)生命救助

1、当大型救援车辆无法接近现场时,救援人员应携带轻便装备

前往灾害现场,以免延误救助时机。

2、在现场快速开辟出救援操作平台和救援车辆进出的通道。

3、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确定被困遇险人员的准确

位置。

4、询问生还者或目击者,判断可能造成的伤亡及失踪人数。

5、协助医疗急救部门对重伤者及时进行现场急救,并迅速送往

医院治疗。

6、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挖土机、铲车等大型装备挖

掘清理积雪。

7、掌握最新气象资料,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进行预测,防止

发生人员伤亡。

(五)后勤保障

由于雪灾通常导致交通、通信中断,救援受阻、救援时间长,要

及时补给各类器材装备和防寒防冻物资、饮用水、食物、药品等

生活必需品,确保部队长时间连续作战的需要。

(六)现场清理

1、利用特勤器材、大型救援装备并发动当地群众逐一清理检杳

雪灾埋压人员的区域,查清并救助被埋压或失踪的人员。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救援结束后,必须要以队

为单位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

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3、撤除警戒,移交现场,安全撤离,注意返程道路交通的安全

性。

四、行动要求

(-)救援人员要以组为单位开展救援行动,正确操作使用器材

装备,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二缴援车辆停放、人员装备集结地要选择在安全地点或区域。

(三)在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大

型机械设备清理现场。

第六章地质灾害处置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结构发生变化,或遇暴雨、冰雪融化等水

源激发而造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或岩土体整体向

下滑动,对附近人员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其主要以泥石

流、山体滑坡等形成出现。

一、灾害特点

(-)暴雨致灾,突发性强。地质灾害容易在大暴雨过后的短时

间内形成。洪流中携带大量泥沙、石块,造成人员伤亡和城镇被

毁。山体滑坡成因复杂,一般是由地壳运动、环境恶化、水土流

失、大量降雨、人为破坏等因素造成的。

(二)崩塌滑坡,破坏力大。突发形成的泥石流兼有崩塌、滑坡

和洪水破坏的多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山洪危害更为严重。

在重力作用下,滑坡极易引起连锁反应,重复发生,灾情不断恶

化。

(三)损坏道路,中断交通。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都能毁坏铁路、

公路,造成交通长时间中断。

(四)人员埋压,救援困难。突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冲击力强、

毁灭性大,湮没乡村、城镇,极易造成重大人员埋压伤亡。灾害

大多发生在偏僻山区城镇,救援人员很难迅速到达灾害现场。加

之现场环境险恶,救援行动开展困难。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详细询问受灾地点、灾害原因、程度和

危害,被困人数和当地交通、通信等情况。

2、与气象、地质、国土部门和现场保持紧密联系,掌握最新气

象资料和地质信息。

3、指挥中心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根据指示要求调派救援

力量,并报告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指挥中心根据受灾区域的灾情程度和上级指示,

调集离受灾点最近的消防中队和一定数量的增援力量,并派出指

挥员到场统一组织指挥。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水罐车、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

车辆,以及检测、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

等器材装备。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卫生、地质、国

土、交通、气象、建设、环保、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协助处

置,必要时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

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了解受灾区域、地质结构、受灾程度、灾害延续等情况,有

无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2、采用外部侦察、仪器检测、询问知情人等方法,查明受灾区

域、周围建筑、道路交通等情况,有无人员被埋压以及被埋压人

员的数量、具体部位。

(二)设置警戒

在救援工作点划定警戒区,设置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并实行局部交通管制。

(三)救援准备

1、参加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参

加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参与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灾情状

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在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安全地点设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

停放救援车辆。

3、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4、佩戴安全绳,携带救生装备,作好救援准备。

5、设置现场安全员,在地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全程观察

救援现场的环境,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发出撤离信号。

(四)救生排险

1、有组织地把受到严重威胁的群众疏散至安全地带,及时保护

或转移重要物资。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器材装备,全力搜寻失踪人员,

营救被埋的遇险人员。

3、会同其他救援力量加固河堰、堤坝,疏通水道,以免泥石流、

滑坡引起水库堤坝溃决引发更大的灾害。

4、协助交通部门及时修复毁坏的道路,清除障碍,以保证救援

所需的车辆及装备顺利抵达目的地。

5、如易燃易爆单位、场所被冲毁或破坏,应组织力量排除险情,

有效控制灾害事故。

6、当大型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现场时,救援人员应携带轻便

装备前往灾害现场,以免贻误救助时机。视情使用挖土机、铲车

等大型装备,加快挖掘速度。

7、协同医疗急救部门对抢救出的重、危、急伤员进行现场急救,

并迅速转送医院做进一步救治。

(五)后勤保障

由于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大、救援时间长,要及时补给

各类器材装备和衣物、饮用水、食物、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确保

部队长时间连续作战的需要。

(六)现场清理

1、在确认已无人员被埋压的现场,要协助有关部门单位清理影

响交通和人们生活的泥石流。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救援结束后,必须要以队

为单位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

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3、撤除警戒,移交现场,安全撤离。

四、行动要求

(-)救援人员要以组为单位开展救援行动,正确操作使用器材

装备,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二漱援车辆停放、人员装备集结地要选择在安全地点或区域。

(三)在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车

辆机械清理现场。

(四)随时与地质、国土、气象部门保持联系,及时获取最新气

象资料和地质信息。

第四类交通事故救援

第一章公路交通事故处置

公路交通事故是指在公路上发生的车辆相撞、倾翻或车辆坠入公

路旁的河谷、沟渠、悬崖等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重大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群死、群伤和严重交通堵塞;装载危险化

学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易导致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泄漏,

造成爆炸燃烧、人员中毒、环境污染等。

一、事故特点

1、事故发生频率高,成因多样,连锁性强。

2、社会影响大,人员伤亡重,易造成次生灾害。

3、车辆损毁严重,救援技术性强、难度大。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要问清事故发生的准确地址、

事故车辆数,是否有人员伤亡,是否运载有危险化学品,是否发

生泄漏、爆炸燃烧、人员中毒及现场周边单位、居民等情况。

2、保持与报警人和现场的联系,掌握事态发展变化状况。

3、指挥中心要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

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4、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要问清车辆行驶方向、具体位置及

最近出口地址(位置)、距离等情况。

(二)力量调集

1、一般车辆相撞事故,应按出动计划迅速调派辖区中队抢险救

援、水罐、泡沫等消防车辆,以及破拆、起重、牵引、警戒、救

生等器材、设备。夜间交通事故处置,应调派照明车或照明设备

到场。

2、重大交通事故或伴随化学灾害事故的,应按预案要求除调派

辖区中队力量外,还应迅速调派邻近中队、特勤中队到场增援,

并根据现场情况增调水罐、泡沫、干粉、防化救援、防化洗消等

车辆及抢险救援器材、设备。

3、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派公安、交通、安监、卫生、

环保等力量协同处置,并调集吊车、牵引车、清障车到场参与处

置。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掌握事故车辆、现场及周边区域,伤亡人员位置、数量及伤

势等情况。

2、掌握事故车辆是否有燃烧或引发爆炸燃烧的可能性。

3、遇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查明载有的易燃、易爆、有毒

物质的性质、数量,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

相管、罐体等情况。如有泄漏,应通过检测、监测等方法,以及

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气体浓度、扩散方向等情况。

4、查明实施破拆、救生、堵漏、输转等途径。

5、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二)警戒疏散

1、实行交通管制,划定警戒区,设置警戒和事故标志。

2、疏散围观群众,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现场。

3、若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警戒范围应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

4、高速公路发生事故,应立即实行交通管制,并视情关闭入口。

(三)安全防护

救援人员应根据事故灾害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在警戒区合理设置

出入口,安全员对进入警戒区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进行认真检查,

做好记录。

(四)处置措施

1、一般单车倾翻、两车或多车相撞有人员被困时,如果条件允

许,应先利用无齿锯、扩张器、牵引器、气动切割器、双向异动

切割刀、液压剪切器、液压顶杆等工具,破拆牵引变形的车厢外

壳,将遇险人员救出,再视情使用牵引器将车体扶正或使两车分

离。

2、对车辆坠入江河等事故,救援人员应根据事故现场的地理环

境,利用冲锋舟、潜水装具等器材装备实施救生;对车辆坠入悬

崖的事故,采用山岳救助的方式实施救生。

3、对事故造成车辆燃油泄漏的,在破拆车体时应采用喷雾水枪

实施掩护或喷射泡沫覆盖泄漏区域,防止因金属碰撞或使用切割

器切割时产生的火花引起油蒸气爆炸燃烧。

4、对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的交通事故,应根据危化品性质进行处

置,采取稀释降毒、关阀断源、筑堤导流、器具堵漏、输转倒罐、

洗消等措施,有效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防止易燃易爆物品爆

炸燃烧。

(五)现场清理

1、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对事故现场进行清洗,防止次生灾害

发生。

2、做好登记统计,核实救援人数。

3、清点人数,收集、整理器材装备,移交现场,安全撤离。

四、行动要求

(-)救援人员在处置过程中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现场车辆

发生火灾,应及时灭火。

(二)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迅速抢救人员

生命,并及时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三)处置高架路(桥)交通事故时,为防止途中交通堵塞,同

一消防站出动的车辆不能同一方向驶向事故现场,应从不同的入

口进入,相向驶向现场。

(四)高速公路发生事故,同向车道易于堵塞。救援车辆可在交

警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反向占用车道,快速抵达事故

现场。

(五)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先携带轻

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

(六)对伴随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燃烧或爆炸的交通事故,应按

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展开抢险救援行动。

(七)处置高速公路事故时,应在事故区域前、后方米处设置明

显的警戒和事故标志;在雨、雪、雾等气象条件下,应在事故区

域前、后方1000米处开始连续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后续过往车

辆再次发生交通事故。

第二章铁路交通事故处置

铁路交通事故是指由于异常突发状况导致列车脱轨翻车,调度误

差造成列车间相撞、机动车穿越铁道口与列车发生相撞,造成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铁路交通事故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

特别是列车之间、列车与客车之间的相撞事故,人员的伤亡率更

高。若是载有危险化学品的货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爆炸、燃烧。

一、事故特点

(一)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大。

(二)极易造成次生灾害。

(三)影响铁路、公路正常交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四)救援难度大。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要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

点、路段、事故性质和列车类型,是否有人员伤

亡,是否运载有危险化学品,是否发生泄漏、爆炸燃烧、人员中

毒及现场周边单位、居民等情况。

2、保持与报警人和现场的联系,掌握事态发展变化状况。

3、指挥中心要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

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一般列车相撞事故,应按出动计划迅速调派辖区中队和特勤

中队的抢险救援、水罐、泡沫等消防车辆,以及破拆、起重、警

戒、救生、救护、防护、通信等器材、设备到场。夜间交通事故

处置,应调集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灾情较重的铁路交通事故,

应迅速调集特勤中队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增加泡沫、干粉、水

罐车的调集数量。

2、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应按预案要求迅速调集城市特勤大队、

增援消防部队和跨区域特勤力量,并及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

调集公安、铁路、交通、安监、卫生、环保等单位的力量到现场

协同处置。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掌握事故车辆受损、人员伤亡和被困、周边区域等情况。

2、掌握装载的危险化学品性质、数量以及发生泄漏、爆炸、燃

烧的可能性。

3、利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检测有无气体泄漏,是否达到

爆炸浓度极限。

4、查明实施破拆、救生、堵漏、输转等途径。

5、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二)救援准备

1、公安消防力量参与铁路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应在现场总指

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抢险救援总体方案制订,开展救援工作。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根据任务分工,制订消防部队抢

险救援方案。

3、列车相撞倾覆后发生火灾时,要及时组织好供水,快速控制

火势。如有燃油泄漏,应用泡沫进行覆盖,消除潜在危险,为营

救被困人员创造条件。

4、对参战消防力量进行分工部署,加强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

求。

(三)现场警戒

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范围,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协调公

安、铁路部门封锁事故路段的交通,疏散围观群众,严禁无关车

辆、人员进入现场。若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警戒范围应根

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

(四)安全防护

抢险救援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若有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根据危

险化学品性质,确定防护等级。设置现场安全员,对进入警戒区

的救援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

(五)处置措施

1、列车脱轨有人员被困时,可利用无齿锯、扩张器、牵引器、

气动切割器、双向异动切割器、液压剪断器、液压顶杆等器材装

备破拆车厢结构,救助被困人员。

2、旅客列车与汽车之间相撞,可利用牵引设备将其分离,采用

无齿锯、液压剪断器等器材装备破拆车厢结构,实施救人。

3、货车之间或列车与汽车之间发生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

爆炸、燃烧的,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实施救援。

4、事故现场有易(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在使用起重、扩张、

牵引等器材时,应采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5、因事故而造成的次生化学灾害,救援人员应在现场技术人员、

石油化工和环保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处置。

(六)现场清理

1、对事故现场进行仪器检测,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发生。特别是

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现场,救援人员应在环保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清

理现场。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3、移交现场,安全撤离。

4、解除警戒,恢复交通。

第二章船舶事故处置

第二早

船舶事故是指船舶(客船、货船、油气船等)在内河或海域由于

相撞、触礁、操作不当、系统失控、气象影响等原因发生爆炸燃

烧、搁浅翻沉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一、事故特点

(-)事故危害严重。船舶事故因为发生在水域,人员难以及时

逃离。尤其是海上事故,救援力量很难及时赶到,对遇险人员生

存威胁很大,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二)类型、结构复杂。船舶分为客船、货船、油船、气船、驳

船、滚装船等多种类型,功能各异、结构复杂,一旦发生事故,

险情极为复杂。

(三)救援难度大。受事发地点、气候条件等影响,救援力量很

难及时赶到现场,且难以靠近事故船舶。即使靠近事故船舶,因

灾情复杂也难以展开救援行动。

(四)次生灾害危害大。一旦载有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发生事故,

容易引发爆炸燃烧和水域污染,造成航道堵塞,危及周边群众的

饮水安全。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要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

点,船舶类型、名称、国籍、吨位,载有物品性质、数量,是否

发生泄漏、爆炸燃烧等情况。

2、保持与事故现场和报警人的联系,掌握事态发展变化状况。

3、与水上公安、航道、海事、港务、打捞、气象等部门取得联

系,了解事故地点环境、气象等情况。

4、要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政府、公

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应按出动计划和预案调派水上中队和企事业单位的消防船

(艇),视情调动其他消防增援力量,以及侦检、灭火、破拆、

照明、救生、防护等器材装备。

2、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海事、航运、卫生

等单位前往协同处置。

3、视情报请上级消防部门,实施跨区域水上消防力量调动。

4、视情协调海事、航运等部门调集渡船承载消防车,抵达事事

现场实施灭火。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掌握事故性质和船舶使用性质。

2、掌握事故水域深度、水流方向、流速、航行船只,以及事故

船只离岸距离、岸边地形地貌等情况。

3、根据不同的船舶类型,掌握结构情况、危害趋势及可能发生

的问题。

4、掌握载有的危险化学品数量、泄漏浓度、扩散范围等情况。

5、掌握遇险和被困人员数量、位置和营救路线。

(二)警戒疏散

1、通知有关单位或个人停止在事故水域内的航行和作业。

2、通知有关部门封锁事故水域的交通,严禁无关人员和船只进

入警戒区。

3、若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的警戒范围应根据侦察检

测情况确定。

4、组织调用救生艇、渡轮、拖船等船舶靠近事故船,疏散抢救

遇险人员。

(三)救援准备

1、公安消防力量参与船舶事故的抢险救援,应在现场总指挥部

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抢险救援总体方案制订,开展救援工作。成

立消防救援指挥部,制订救援行动方案。

2、了解事故发展情况及危害,判断登船救援的安全性。

3、采取措施稳固事故船舶,防止发生倾覆或移位。

4、调集可以靠近事故船舶的救援船艇。

5、准备所需的灭火救援器材装备。

6、对参战消防力量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

求。

(四)安全防护

L救援人员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2、安全员对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3、针对事故船舶类型和灾害特点,研究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处置措施

1、对未沉没的事故船舶,有条件的应尽可能牵引至码头再行处

置。

2、对靠岸的事故船舶,可利用船只本身的扶梯或架设消防梯、

使用云梯车等搭设、开辟救援通道,疏散抢救遇险人员。

3、难以拖靠码头的事故船舶,救援人员应组织遇险人员向消防

艇或其他船只疏散。必要时可使用救生艇,向落水人员抛投救生

圈、绳索、救生衣等方法实施救人。施救中应按照就近的先救、

伤病员先救、老弱妇幼先救的原则进行。

4、若船舶在水域中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设法组织堵漏

或转移剩余物质。

5、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应使用围油栏围堵,控制漂浮范围。采

取回收措施,少量的可使用吸附材料吸附,转移处置。

6、对事故受伤人员要及时进行救治,伤情严重的应立即送往医

院救治。

(七)现场清理

1、在交通、卫生、环保等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事故水域

进行清理。

2、清点人数,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3、移交现场,安全撤离,做好记录。

4、解除警戒,恢复交通。

五、行动要求

(-)加强同公安、海事、航运、打捞、港务、卫生、海军等部

门的合作,共同开展救援行动。

(二)处置外籍船舶事故,必须在该船舶提出救援请求并得到当

地政府和外事部门的批准后,方可登船救援。

(三)救援人员要作好个人防护,确保行动安全。登船时要防滑、

防跌落;深入船舱实施灭火救援要慎重,必要时以编组行动,随

时保持与外部的联络,烟雾浓时可施放安全绳进行引导和保护,

一旦发现危险征兆,要迅速安全撤离。潜水队员下水施救时,应

两人以上编组下潜,由上游向下游搜索,必要时应有保险绳进行

引导和保护,下水前要作好身体活动准备,防止肌肉痉挛。

(四)救援的消防船(艇)和其他船舶必须在上风方向停泊,与

事故船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有火灾危险,要科学把握登船

灭火和弃船撤退的时机,切忌盲目登船。发现爆炸征兆,应迅速

撤离事故船舶或事故水域。

(五)利用船(艇)救助落水人员时,应与落水人员保持适当距

离,防止船桨、螺旋浆伤人。

(六)合理选择射流,防止因射水过量,导致事故船舶倾斜翻沉。

(七)要认真组织清场和打捞,妥善保管打捞的各种物品,并及

时向有关部门移交。

(A)对于涉外船舶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信

息发布必须由政府外事部门归口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

新闻媒体的采访。

第四章飞行器事故处置

飞行器事故泛指飞机、飞艇、热气球、动力伞、航天飞机、火箭

等航空、航天器在开始起飞至着陆期间所发生在空中或地面不能

安全着落而迫降、撞机、爆炸、解体、坠落等事故。

一、事故特点

(-)成灾率高,人员伤亡严重。飞行器只要出现故障或失控,

一般都会坠落、解体、起火、爆炸,造成机毁人亡。

(二)失事地点不确定,救援困难。飞行器在空中出事,落地的

地点难以确定。根据以往案例,飞机出事在机场跑道两端及以外

一定距离的为多,而其它飞行器落地没有规律。

(三)易引发次生灾害。主要是飞行器落地时对人员伤害、撞击

建筑造成建筑倒塌等。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详细询问事故发生的具体位置、飞行器

种类、事故的大致原因等。

2、了解事故现场、人员伤亡及周边区域情况。

3、保持与事故现场和报警人的联系,掌握事故发展变化状况。

4、指挥中心要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

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若在机场及其附近区域,首先通知机场消防队出动。

2、视情调集公安消防特勤力量和增援消防中队赶赴现场。

3、视情调集泡沫、水罐、干粉、高喷、抢险救援等消防车辆,

以及检测、起重、破拆、起吊、牵引、救生、搜救犬等器材、设

备。夜间要调派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

4、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交通、卫生、

环保、气象、通信等部门前往现场处置。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掌握事故现场、周边环境及交通道路情况。

2、与民航部门取得联系,掌握事故飞行器情况,事故规模、危

害、性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3、掌握现场伤亡人数,有无幸存者及数量。

4、掌握燃油数量和泄漏情况。

(二)警戒疏散

1、通知有关部门封锁事故现场,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

2、对现场人员进行疏散,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

3、重大的飞行器事故现场,应设置两道警戒线,由公安、武警

部队等部门负责。

(三)救援准备

1、公安消防力量参与飞行器事故的抢险救援,应在现场总指挥

部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抢险救援总体方案制订,开展救援工作。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

3、调动所需的车辆装备到达现场,确认使用的消防水源。

4、确定破拆的具体位置、方法、途径,确定所用装备。

5、进行任务分工,强调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四)生命救助

1、成立搜救组,使用搜救器材和搜救犬进行搜救。

2、若飞行器已变形、人员被困时,应在水枪掩护下,组织人员

对机体进行破拆,疏散和救助被困人员。

3、若飞行器已解体,应扩大搜寻范围,搜救遇险人员。

4、组织力量对飞行器残骸内及附近的树木、河流、海域、屋顶

等区域进行搜救,搜寻幸存者或遇难者尸体。

5、全面搜寻散落物体。根据可能的散落区,以坠落点为中心,

组织内外两个搜索圈。内圈以散发或由内向外搜索,外圈采取拉

网式密集搜索,由外向内搜索。

(五)排除险情

1、飞行器发生燃烧时,要及时控制火势,防止发生爆炸。

2、飞行器有燃油外泄时,应禁绝现场火源。视情向飞机和地面

喷射泡沫进行覆盖、冷却。同时采取输转、堵漏措施,控制泄漏。

3、要注意观察机体所处的位置及状态,发现机体不稳定或飞机

部件即将掉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稳固和防护措施,防止

砸伤救援人员。

4、飞机紧急迫降时,要根据迫降时间,估算跑道喷洒泡沫量及

战斗车辆数量,在飞机可能迫降区域预先喷洒泡沫。飞机接触地

面后,消防车辆应立即接应,靠近飞机并向飞机喷射泡沫,救援

人员、车辆向迫降点有序接近。飞机停稳后,应立即登机实施疏

散救援行动。

(六)现场清理

1、寻找飞行器的黑匣子、飞行记录本及飞行数据带。

2、搬运飞行器内尚存的各类物资。

3、搜寻散落在现场及其周边的飞行部件及各类物品。

4、搜寻遇难者的尸体或尸块。

5、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对现场进行洗消或消毒。

6、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作好记录。

7、移交现场,安全返回。

四、行动要求

(-)公安消防部门作为参与救援力量,要加强同民航消防部门

协同配合。

(二)若飞机失事发生在河流、海域时,还应携带救生衣、救生

圈及橡皮艇、冲锋舟等水上救援装备。

(三)要注意检查飞行器是否存有未爆炸的油箱。一旦发现,应

利用水(泡沫)炮、水(泡沫)枪进行冷却、保护,防止发生爆

炸,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

(四)进入内部救助被困人员时,不得随意破拆飞行器结构,要

选择正确的破拆位置和营救手段。

(五)对于涉外飞行器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

信息发布必须由政府外事部门归口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

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第五章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

公路、铁路隧道事故是指汽车或列车在山岭、河道、城市、地下

的隧道中发生的车辆相撞、列车出轨、隧道垮塌等造成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一、事故特点

(-)交通设施容易受损,交通工具在隧道内撞击倾翻,造成交

通中断。

(二)交通工具因堵塞而疏散困难,容易造成连锁反应,致使人

员伤亡。

(三)汽车隧道发生火灾,高温或燃烧会引爆油箱,并发生连锁

爆炸,扩大灾情。

(四)发生爆炸燃烧,引起隧道结构损坏或垮塌。

(五)救援难度大,参战力量多,处置时间长,运送救援器材困

难。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要问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距出口距

离、隧道情况。

2、了解隧道内车辆损毁情况,有无人员伤亡,以及可能造成的

危害。

3、保持与事故现场报警人的联系,掌握事故发展变化状况。

4、高速公路隧道发生事故,应立即与高速路政部门或高速交警

部门取得联系,确定事故的准确地点及消防车辆行车路线。由其

在来车方向三公里处实施布控,封闭道路并派车引导救援车辆抵

达事故地点。

(二)力量调集

1、一般隧道交通事故,按出动计划调派辖区中队水罐车、泡沫

车和特勤中队抢险救援车,以及破拆、照明、警戒、起重、牵引、

救生等器材、设备到场。

2、重特大隧道交通事故及引发化学灾害事故的,按预案要求除

调派辖区中队力量外,应迅速调派特勤中队、邻近中队及社会相

关应急力量到场增援,视情增加泡沫、干粉、水罐车数量,调派

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视情调派清障车、充气车和泡沫供给车。

3、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调集公安、卫生、交通、

铁路、公路、通信等部门到场协助处置,通知隧道设计和施工单

位赶赴现场,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侦察检测

1、掌握事故类别(火灾、出轨、相撞、隧道垮塌等)、事故位

置,被困人员的位置、数量和伤亡情况。

2、查明进入隧道车辆内是否有爆炸品或其他危险化学品,与事

故点的距离和数量。

3、掌握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以及爆炸、燃烧、泄漏情况。

4、掌握泄漏浓度及扩散范围。

5、掌握进攻和救人的途径、方法。

(二)警戒疏散

1、协调公安、交通等部门封锁事故隧道,封闭两端入口,设置

警戒线。

2、疏通两端入口的交通,开启救援通道,保证救援车辆人员通

行,疏散周边群众。

3、严禁无关车辆、人员进入现场。若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

警戒范围应根据侦察检测结果适时调整。

(三)安全防护

1、进入隧道的救援人员应佩戴呼吸器具,携带照明工具、泄漏

救生通信绳。如有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根据危险化学品性质,确

定防护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