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观_第1页
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观_第2页
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观_第3页
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观_第4页
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观主要的发展观霍尔的心理复演论格塞尔(Gesell,A.)的成熟论精神分析论

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论

认知发展论

社会历史文化论

生态系统论第2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十世纪前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推理是青少年的主要特征;青少年应该多学习自然科学与数学而不是儿童那样以运动和音乐为主

亚里士多德认为,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独立性、自我及进行职业选择,有自我选择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近代

卢梭认为儿童是按自然确定的规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间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等二十世纪初

霍尔开创了青少年心理学的先河之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主要有

格塞尔的成熟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学习论皮亚杰的发生论班图拉的社会学习论,等第3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青少年心理学》(《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学的关系》,1904)

从个体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将心理发展看成是生理成熟的结果

心理复演论的基本观点:

人的心理是不断进化的,且还在进化

个体的发展只是人类种族进化的复演过程一切发展都是由生理(遗传)因素决定,环境的作用极小

发展具有一种不变和普适的模式

一.霍尔的心理复演论第4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心理发展的四阶段

婴幼儿期(出生-4岁)复演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童年期(4-8岁)复演原始人的渔猎时代(捉迷藏)少年期(8-12岁)复演人类的蒙昧时代末期和文明时代初期(个体想实践、训练自己、学习)青年期(12-25岁)复演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狂风暴雨期(个体心理动荡起伏,充满矛盾)青少年具有的种种矛盾沉浸于某精神过分旺盛的活动,然后又走向反面,无精打采等生活与快乐与痛苦两级;如得意洋洋到垂头丧气等自我肯定又自我怀疑自私与利他的冲突的交替,如自私、贪心与慷慨、宽仁同时爆发行为在好坏间交替,如讲良心、渴望正义与不顾社会公共约束,脏话连篇,等第5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特点:种种心理起伏,个体的精力时而用于这个方向,时而用于那个方向,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在两级之间摆动。青少年的发展既复演了种族的进化历史,也是生物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由生物因素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层次与种族发生的进化层次在本质上相对应。

应宽容和允许青少年精神上的发泄(正常、不可避免,到达下一阶段时会自行消失)

忽视社会文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第6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格塞尔(Gesell,A.)的成熟论

心理发展是生物成熟的结果

有文化影响

但影响不能改变成熟的程度。

1929年所做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被试:同卵双生子,成长到第46周时(约10个月),对其中之一(用T表示)进行爬梯训练,而另一个(用C表示)不予训练。当训练结束时(满1岁),T爬梯的能力有长进。而对C的测量结果表明,她的爬梯能力没有长进。

即,在满1岁时T和C在爬梯能力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随后对C进行2周的集中训练,到第55周时,T和C在爬梯的速度与敏捷性方面已没有了差异。

第7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结论

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即成熟—学习原则第8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S.Frend,1856—1939)

奥地利的精神医学家重视无意识研究从人格结构入手探讨心理发生、发展的深层动因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意识、无意识属于心理形态、本能属于心理动力)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生理本能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第9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人格结构观

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成分组成

个体行为是三成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我:由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最原始、最难接近部分遵循快乐原则,以追求快乐、满足本能需要为目的;是无意识部分,非道德的,为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

本我无法与外界直接接触,其能量总是指向周围的对象,如父母;随着对这些对象的了解而进入儿童的人格形成自我的核心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自我”满足“本我”的正当欲望,控

制、压抑不被超我接受的冲动。如不凭冲动行为,考虑后果、现实,即自我的作用遵循现实的原则行动,是有意识的、理智的;为意识部分,人格中的心理成分第10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包括良心、自我理想,代表道德标准

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具有是非标准;监督自我

遵循理想原则;指导自我按照理性原则运作当自我突破自我控制而违背某些规范时,超我的良心作

用使个体产生内疚感等来惩罚自己

人格结构的三个成分是一组实现不同功能的精神过程,个体心理发展取决于三种我的交互作用。处在平衡或和谐时,心理顺利发展;否则出现心理冲突或疾病。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十分重要。成年期人格的特点源于生命的头5年。即早期经历在人格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11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人格发展观

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个体情绪与动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这些阶段即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性本能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性包括两性关系、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性本能--力比多(libido),个体与生俱来一种强烈的内驱力,或指儿童身上内在的本能力量。

社会不容许人随意发泄,内外矛盾决定了整个人生的重要经历;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根据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部位为儿童提供“力比多”的满足,可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发展阶段是不变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第12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心理发展阶段(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在每一阶段中,儿童都面临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社会允许适当的身体满足时,这种冲突可获得满意的解决;如果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过度时,个体会在成人生活中反映出这种遗留问题。

口唇期(0-1岁,口唇为快感中心)肛门期(1-3岁,肛门成快感中心,注意便溺训练)生殖器期(3-6岁,喜欢抚摸生殖器和显露生殖器;出现

恋母或恋父情结)潜伏期(6–11、12岁,性冲动暂停,转入对其它的关注)青春期(11、12之后,异性恋行为明显,力图独立)第13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青少年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本我与超我冲突的阶段)

进入青春期,个体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并在无意识中产生一种接近异性父母的倾向,选择与异性父母相似的成熟异性作为爱慕对象,同时又避免选择与父或母相似的异性,以避免体验到一种乱伦的禁忌。如果青少年为解决这种情结付出了太多的心理代价,易使其恐惧任何异性,而成为同性恋者。此期应完成的任务是:与异性接触(如果只与同性别建立友谊,将只对同性别的人感兴趣,易产生性别角色倒置)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感情上的分离很痛苦,易产生一定的代际问题,如对父母、权威产生拒绝、憎恨、敌视的态度)

性成熟影响个性的形成(易使人产生兴奋,削弱对歇斯底里的抵制,容易产生精神机能障碍)青少年只有通过发展,学会应对青春期的强烈的性别感受的方式,同时学会在家庭与同伴间保持适当的、社会可接受的平衡模式,才可能控制这个狂风暴雨的时期。第14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特点

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个体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五岁之前;认为父母对其性驱力和攻击倾向的管理方式是一生发展、健康人格发展的关键。

如,儿童在某发展阶段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出现过度满足,都可能发生“固着”。口唇期的固着可能导致成年期非常喜欢吃东西、说话、咀嚼口香糖等。

青春期是一个本我(伊底)中的生物本能与超我中的社会需要冲突的阶段。

自我对冲突进行调节,尽量满足本我的需要。第15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论

艾里克森(ErikErikson,1902-1979),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和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父母都是丹麦人,后加入美国公民。25岁跟随弗洛伊德及他的女儿,从事精神分析工作。基本观点: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

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在人格发展的过程,可以按主要冲突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发展是由内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会要求交互作用决定的。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修正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整合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结果,把自我的发展置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之中。第16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

发展持续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自我”不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而是每一阶段都要完成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每一项任务都会产生冲突,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冲突得以解决,一种积极的品质会在个性植根,开始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冲突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自我将会受到损害。即: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

第17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1.婴儿期(从出生——两岁):主要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岁——4岁):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18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青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一个危机期,冲突不断增长的阶段,特征为自我力量的波动;自我认同,即对自己社会地位等的稳固的连贯的知觉6.成人早期(18-25岁)

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社会责任)7.成人中期(25-60岁)

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8.老年期(60岁后)

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第19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论1.主要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社会学习:班杜拉2.发展观行为主义:A.行为的强化控制B.环境决定C.个体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存在明显的、质的不同;个体渐趋成熟,无阶段社会学习:既依赖于内部条件,也与强化、榜样的作用有关

行为、环境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第20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认知发展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主要观点(关心认知的发生发展)

A.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实现

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每种认知活动都有一定认知结构,主要涉及:平衡

同化平衡认知结构新的水平

(图式)

不平衡

顺应平衡第21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B.心理发展阶段发展是认知结构的发展,个体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出生-2岁)

靠感知动作适应环境前运算(2-7岁)

语言符号功能出现,表象性思维,无系统,中心化具体运算(7-11岁)

开始具备逻辑运算能力,表现在具体或观察的事物上形式运算(11岁-成年)

抽象思维、假设思维能力

父母抚养儿童不是按照模具进行塑造,而类似与有自己观点的伙伴的“谈判”过程。第22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关于青少年期

青少年在此阶段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

形式运算使思维脱离了具体现实,也使个体又一次出现自我中心的状态。即认为自我十分强壮,足以改造宇宙、吸收宇宙。在情感方面,青少年通过人格的发展及其参入成人社会来表现出情感。在情感发展中,社会文化及社会化的作用尤为重要。与智慧变化相比,社会因素更有利于促进情感的发展。青少年期其生活充满高尚的情操和利他的打算,又有令人不安的妄自尊大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情感、过分体验情绪情感特点有很多雄心壮志,但多是通过想象来参加和实现各种社会活动

随着发展,当最终弄清楚自己思想的局限,理解理论、梦想只有能产生效果时才有价值时,心理获得了新的平衡状态,青少年期也结束。第23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七.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观代表人物:

维果茨基(1896-1934)

一位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心理学家,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短短38年的人生正生活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是旧俄罗斯与新的苏联政权交替之期第24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心理发展观

心理的发展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转化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制约。心理机能有:

低级心理机能(感知觉、注意等)

高级心理机能(观察、思维意志等)低级心理机能是种系发展的产物,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两者相互交织、融合。

儿童心理发展既包括种系的发展成分也包括历史的发展成分高级心理机能是个性的核心;遵循发展的三条规律

第25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规律:

即人的心理与行为从直接的、自然的形式向间接的、文化的心理机能转变。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是指获得新的自然的生理心理机能,而是思维方式的完善;是凭借语言符号系统实现的新的思维方式。

语言、符号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不是自然物,也不是个人的发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直接延伸,而是个体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产物。

人的学习、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都有着不同于动物心理及其发展的规律。

即强调文化、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动物的区别。

第26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规律

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规律。

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是从集体的、社会的方式中产生出来,然后转变为个体的适应方式。

个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内部关系,曾经是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关系。以后,集体的、社会的行为方式,才变成个体的适应方式、个体的行为与思维方式。

一切高级心理机能乃是内化了的社会方面的关系。

即强调集体社会行为方式在个体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重视师生交往、学生间的讨论沟通。

第27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规律:动作由外部向内部转变的规律,即内化的规律。

行为的社会形式在向个人行为系统转变的初期,行为的高级形式都带有外部操作的性质。

记忆、注意、计算等内部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一种外部操作方式,都是利用外部工具与符号来完成的。

如“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动作定向、物质或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内部言语)

思维与智力是外部语言的内化,语言是传递思维的工具。应该注重在社会互动框架内来发展思维技能。

发展起因于外部,起源于社会。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工具是人类产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第28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主要观点

①强调发展的情境观从产生认知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方面理解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②认知发展是对文化工具的内化。

(工具是对人的延伸,可超越身体或心理的有限性)有两类文化工具:技术工具(如锤子、钉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