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性之间的爱情_第1页
论同性之间的爱情_第2页
论同性之间的爱情_第3页
论同性之间的爱情_第4页
论同性之间的爱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对同性爱情的思考婚姻法是保护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婚姻的,但是在世界上,有另一种特殊现象,就是同性爱情和同性婚姻,它们隐藏在社会的角落,不敢公之于众。在心理与生活这门课程里面,关于爱情的定义是一对男女基于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真挚的仰慕,并且双方都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纯洁的感情,既然爱情的前提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也就是异性,那同性之间的爱是爱情吗?有一段时间我超喜欢看耽美小说(BL小说)的,那时候是因为看了一部泰国的同性电影《爱在暹逻》,它讲述了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孩之间的感情经历,影片中,Mew和Tong小时候是邻居也是同校的好朋友,长大后两人相爱了,但Tong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最终和Mew分手了,尽管他们还是彼此相爱。最后的旁白打出“用Mew的话说,如果真的爱一个人,怎能不害怕和他分离,而我们必须接受现实。于是,长大了,寂寞就是没有了爱,比没有朋友更寂寞。即使短暂也会刻骨铭心。”看到这个结局让我不胜唏嘘,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为了抚慰我受伤的小小心灵,只有在小说世界中寻找慰藉了,在那里才有完美圆满的结局。后来又看了一部台湾的同性电影《17岁的天空》,终于是美满结局了,我激动的一连看了十几遍啊。其实同性恋问题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争论的现象。各种文化都曾斥责和反对过这种行为。西方社会也一度因为爱滋病对同性恋产生过恐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理解,人们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了这些人,使他们有了更多的空间,也衍生出了自己的文化。先来看看同性恋的相关历史和文化吧。百度百科把同性恋定义一种性别认同模式。那些对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有时也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也有同性爱的倾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同性恋的由来。到了现代,同性恋一词被提出,这一团体逐渐被大众关注,而现代社会同性恋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发现,同性恋者“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社会。”但是,大约从十二世纪后半叶开始,比较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文学中,并最终传播到神学和法律文献中。十三和十四世纪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包括十字军东征讨伐非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对被怀疑为危险分子的人们日益严重的肆意镇压。Boswell注意到,这种不宽容的表现影响了随后数个世纪的欧洲社会。福柯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伴随着工业革命中日益增强的世俗社会的政府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会和医学专业。

在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作为这种历史势力会聚的结果,同性性倾向被认为是一种医学上的诊断单位,同时也被当做是罪恶的和违法的行为。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期,那些在性爱和感情上对其同性产生吸引的男人和女人们在城市地区组成益友网络和聚会地点。在如纽约这样的城市,这些聚会地点在那些本世纪二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人中是广为知晓的和经常光顾的。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压制下,随着法律的颁布和警察的镇压,这个时期社会对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结束。经济压迫迫使许多男人失去工作,从而复苏了对异性恋阳刚之气的强调,这可能是再次出现对同性恋不宽容的一个原因。

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德国,一个同性爱运动产生了,并有一个图书馆和中心在柏林建立。1939年,纳粹摧毁了这个中心,焚烧了那个图书馆。随后不久,这个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同性性行为,数以千计的同性恋者被监禁并死在集中营中。佛洛伊德这个时期逃离德国,在伦敦避难。在二十年代,他曾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支持同性爱运动,并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虽然同性恋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但是这也不是什么精神病意义上的病理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男人与男人和女人与女人以前所未有的数目聚集在一起。在美国,结果是对武装部队中所谓的同性恋者的清洗,一直延续到战争结束以后,并在五十年代参议员JosephMcCarthy反同性恋和反共产主义运动中被进一步扩大化。在这种社会气氛中,AlfredKinsey和他的助手在美国发表了他们对性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报告,发现为数众多的男人经历过同性性行为。其随后的研究发现,这些经验在女人中也发生。这些研究资料受到严厉批评,但是却给当时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同性爱运动提供了支持。欧洲也有同性爱运动,包括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同性爱运动。同性爱报纸,杂志,私人俱乐部和公共场所聚会,开始责疑主导的同性性行为是疾病的观点。

爱的心路历程。首先,同性恋有两种,一种是天生同性恋,一种是后天同性恋。天生同性恋者潜意识中就是喜欢同性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有的人结婚后,才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男人,而当他意识到这个事实的时候,也就是他遇到“真命天子”的时候。这时候就纠结了,一边是结婚多年的妻子,一边是真正爱的人,要怎么取舍呢?我觉得这妻子也挺悲催的,小三是男的,怎么比啊,大家软件硬件都不一样,都没个标准怎么一分高下啊?这边是新欢,那边是快过了保质期的“旧爱”,反正孩子也生了,离呗。就是没孩子的,情到浓时先在一起再说。如果走低调路线的话应该没有多少人会知道真相吧(估计没有哪个女人会在外面宣扬自己输给一个男人)。还有的人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男人,也许从小就有这种意识了。这种人厉害啊,大多都是主动型的,他们从来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伴侣,遇到喜欢的会主动出击。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个例子,两个男人是好朋友,其中一个男人每一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其实是另一个男人耍了小手段,把那些女人弄走了,费尽心机终于抱得美男归。其实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天生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也许和基因或者激素有关吧。后天同性恋,顾名思义,就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形成的对同性的爱恋。分别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类:错误的心路历程。在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因为不满意孩子的性别,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将孩子当成另一种性别来装扮和引导,这样的孩子就会从小将自己朝异性认知上靠拢。如此日积月累,他的行为和思维特点就会和异性非常接近,从而不自觉地拿自己当异性。长大后,心态已经异性化的他们,就会对异性提不起性趣,对同性的兴致反而越来越高。这就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同性恋。第二类:幼年时期的荒谬性经历。幼年时期是人们心地最为纯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受教育和受熏陶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在心理上留下的一切深深印记,直到成年都难以摆脱,并成为成年后性格、思维、观念等心理素质的主要源泉。如果这个时期受到了同性的亵渎或错误的引导,就会念念相续难以自拔,并很容易将错就错地以为“这就是性”。有此经历的人,即便不会立即成为同性恋,也会在其他同性恋诱导下轻而易举地走上同性恋迷途。第三类:青春期发育中的意外。青春期是人类性器官集中发育并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人体生理变化犹如火山爆发,而心理感受也是欢乐、担忧、好奇、亢奋与自豪一股脑地并存,这个时期的男女对性的求知欲望最为强烈。如果这一时期,他们不慎接触到错误的性知识或结识错误的朋友,就会将他们对性的认识和体验导向错误的轨道。比如说,在这个世界上,同性恋正常论甚嚣尘上,不仅专家学者忙于正名,政客忙于推动,影视文学忙于讴歌,而且在学校教育中也被灌输要理解、同情和接受同性恋。在这样的环境里,青春期的男女就会觉得同性恋并不丑陋,相反有些人还觉得非常时尚和美好,于是有些人就会将同性恋当做一种时髦和品位去尝试与体验,有些人就这样成为双性恋或者同性恋。俗话说,多一条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就是人生的路,因为有了朋友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日益宽广和丰富。可是,什么样的朋友会引导你走上什么样的路,善朋友自然会导你向善,而恶朋友就是你走向恶路的最好向导。如果你有一些同性恋朋友,而且这些同性恋朋友又想引导和熏陶你,正值青春期且辨别力有限的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跟随他们一路同行,并最终走上同性恋之路。第四类:性能量在情爱挫折面前的回转。有些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一些极为痛苦而且难堪的性经历,从而不由自主地对所有异性都感到恐怖或讨厌。一般来说,长大以后,如果没有外界因缘的及时帮助和调理,这种恐怖和讨厌之情就会继续存在。可是,成年后的性能量闸门已经大开,在不敢或不愿通过异性来发泄的情况下,澎湃的性能量就有可能回旋转向并指向同性。第五类:饥不择食的性发泄。生活在没有异性的地方,例如军队、监狱,产生了欲望,身边却没有异性,一些人便会选择身边的同性作为泄欲工具,并形成习惯,由性产生爱。第六类:工业化社会的绝对服从和女权主义的影响。在工业化社会,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业剧烈竞争的需要,对职业纪律的要求空前加强,使得人们不得不臣服于上级领导们的指令性要求,就像在极权社会被迫臣服于统治者一样。这种社会秩序,很容易泯灭男性的阳刚,使得男人们越来越温柔,越来越像女人一样。同时,伴随男女平等运动兴起,女权主义开始流行,女性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开始增强,在男人面前也普遍地不再温柔。就这样,男人越来越阴柔,而女人却越来越刚强,于是男女之间在性情上的配合度与吸引力便大大下降。再加上不少男人穿着打扮越来越花哨,不少女人却越来越倾向于中性化妆扮,这样从穿着打扮上男女的界限就越来越模糊。有些男子性情过度阴柔,有些男子则对女性的刚强越来越失望,这样他们对女人的性趣就会越来越低,其性趣就会越来越转向同性。反之,女人也一样,有不少女人性情刚猛,还有很多对男人们的阴柔开始失望,同样也会很容易出现性趣转向。第七类:异常的生理变异。有些人生理发育不正常,也会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出现。比如长着两性生殖器的阴阳人,生殖系统不完善的男性,异性荷尔蒙异常的男女,等等。这样的人,要么性征微弱,要么异性化生理发育明显,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性恋心理倾向。这样的人,很多可以通过现在的医学手段予以矫正。不论是先天同性恋者还是后天同性恋者,他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是无法想象的。自古有言,男为阳,女为阴,阴阳调和乃为天道,天道不可逆也。直到现在,中国公众对同性恋的理解并不充分,承受力也远没有达到,认为同性恋是某种程度上的心理缺陷,但“支持同性恋”却好像被西方国家说成世界潮流。这让大多数中国公众既不愿意公开反对同性恋,在内心又无法真正理解并支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所以真正敢公开支持同性恋的人是极少数的,在外国还有高官政要开腔支持同性恋,在中国就别指望了。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受歧视,他们会产生孤独、压抑、痛苦等负面情绪甚至是自杀念头。同性恋者受到的心理压力最早是来自身边的亲朋好友,最为强烈的就是父母了。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子女受到的压力极大,他们必须结婚以传宗接代。这种传统的生育观无疑是一道紧箍咒,牢牢地套在他们头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我国80%以上的同性恋者被迫选择结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间接地刺中了同性恋者的要害。但是这种行为只是把社会压力转嫁给了个体的婚姻家庭,其后果是,由于同性恋者很难履行婚姻的义务,如夫妻性爱等,这种婚姻使当事双方都痛苦不堪,甚至酿成悲剧。许多人对妻子隐瞒,在外与同性发生性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婚后“双重生活”。另处,由于得不到与异性恋者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约束,我国同性伴侣的关系由于一直处于地下隐蔽状态,他们无法公开同性伴侣的身份,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许多同性恋者过着封闭孤寂的生活,他们主要的困难并不是像那些以为同性恋是罪恶的、不道德的或病态的人想象的那样是来自内心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压力,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在于身为一名同性恋者,却无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过双重生活;其次在于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同性恋者。换言之,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主要不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不是来自痛苦的自责,而是来自对社会规范的恐惧。这类人当中产生严重的压抑和心理不适感,但其根源不在同性恋倾向本身,而在于因同性恋倾向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即与同性恋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多并非来自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本身,而是来自适应周围环境的困难。周围人群的误解、偏见、厌恶和仇视使他们无法表现真实的自我,只能作两面人。

同性恋者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和场所,包括网站、酒吧,在这些地方,他们才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展露自己的真性情。他们心里必定是十分委屈的,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却总是躲在社会的阴影中生活。为了自尊,必须深深地隐藏自己最大的秘密,不敢告诉亲戚朋友和家人,没有人能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如果遇到一个能够坚定地勇敢地和自己站在一起的人,那将是最大的幸运了。如果彼此还能得到父母的祝福,那更是天大的幸运了。吴幼娟女士是中国首位公开支持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