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散文阅读训练二结构分析课件_第1页
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散文阅读训练二结构分析课件_第2页
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散文阅读训练二结构分析课件_第3页
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散文阅读训练二结构分析课件_第4页
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散文阅读训练二结构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二结构分析专题四散文阅读练前提醒分析散文结构是十分重要的考点。它主要从以下两点考查:1.整体分析结构特征。解答时注意线索、顺序、选材、组材及段落安排方面的特点。2.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结构及表达方面展开分析,同时注意句段的位置。灵活使用答题角度(内容、情感、结构、手法等),准确使用答题术语等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阅读文签:文化散文+珍爱文化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①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②人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一如木心《从前慢》的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③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寻常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让人无味。④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约的外观,像是一顶桥。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风啊,水啊,一顶桥。”⑤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木心的作品,很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2007年春天,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看木心的散文有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经历的影子,暗暗让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许多讲究。”我揣测木心也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野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⑥那时候不知道木心其人,不知道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揣测的心境很像梁文道说的:“刚刚在大陆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指木心)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⑦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是在读者圈中知晓。仅此而已。⑧乌镇东栅有木心故居,西栅有木心美术馆,都不引游人注目。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

⑨“大家看门前的大狮子,传说王母娘娘……”总是如此。劣质的导游词不知道谁写就,所有的景点都充斥着虚假的传说。游人们心底没有神话,对传说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⑩木心美术馆里并没有传说。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说。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说。传说有时候就是这不能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候就是遗失不再有的情怀吧。⑪我们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些厚。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木心是谁?”转身走了。

⑫木心是谁?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会不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终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一处乏善可陈的老房子?⑬木心的特质是什么?我曾经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滋味。有时候,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这样的词语,会突然怔住,觉得自己落到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突然是古长安的街巷。推门进去,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走进去,沉浸,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⑭灰白的展厅墙上,一行行镌刻着木心的诗。那韵味,像一颗琥珀,闪烁着时光流逝的光芒。⑮“你这样吹过/清凉,柔和/再吹过来的/我知道不是你了”⑯“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哪有你,你这样好/哪有你这样你”⑰这些诗,是韦庄?晏殊?还是木心?思念的唯一,时空里头的荒凉,亘古以来的诗人各有意境,却有共同的悲凉。

⑱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只看一个木心美术馆。(取材于吴合众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木心故居和木心美术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是木心其人和木心的作品并

不为大家所知晓。B.文章⑨⑩段中,作者对木心美术馆“传说”的解读和导游口中的传说是不一致的,

前者是真实的过往经历,后者是虚假的神话。C.第⑭段的画线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木心诗歌的韵味随着时光的流逝,

越发醇厚有历史感。D.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形式相近,内容互相照应,使文章形成圆形抒情结构,

给读者以回旋的韵律之美。解析A项由第⑧段可知,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应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冷漠和精神需求的肤浅。√1232.文章开头引用木心的诗,体现了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开头引用木心的诗,是对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进行诗意诠释。(2)为下文转向描写木心美术馆做铺垫。(3)与后文中参观者的浮躁、喧嚣形成对比。(4)与结尾引用木心诗作,形成照应。(5)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艺术美)。(每点1分,答出五点得满分)解析解答时,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思考,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段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

1233.第⑫段写道:“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案(1)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木心美好的文学特质不能得到欣赏和珍视。(2)乌镇的游人和导游精神肤浅,心理浮躁,只是把木心美术馆当做乏善可陈的旅游景点。(3)乌镇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而木心美术馆馆内对木心零星的介绍却旧物旧语如新,缺少时间的沉淀,二者难以协调。(每点2分)解析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可以明确答题的切入点。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所在上下文的提示信息分析作答即可。

12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阅读文签:状物散文+沙漠之魂金塔的胡杨蒋应红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一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为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疾风、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5日)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着

说胡杨“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B.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青、

霍去病这些保家卫国的古代将领,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关。C.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句式

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热爱和

赞美。D.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面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大西

北志愿者、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胡杨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延续,意蕴深刻。

解析“文章语言质朴平实”错,本文语言雄浑壮阔。√4565.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1)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全篇。(2)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分为三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3)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设者,文思跌宕,形散神聚。(每点2分)解析解答此题时,需要注意明确文章构思特色的思路,一般从文章的线索、结构层次、写作顺序、选材等角度思考。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