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7课夜归鹿门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夜归鹿门歌宿建德江①孟浩然移舟泊②烟渚③,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②泊:停船靠岸。③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赏析】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作者介绍生平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过着闭门苦读、灌园艺圃、救患释纷的生活,40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曾做过张九龄的短期幕僚。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因其生活经历简单,故其诗歌内容较集中,主要描写自己漫游旅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作品著有《孟浩然集》,存诗260多首,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等。评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背景解读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知识链接páng

fēi

石门

隐居者,诗人自指

如何理解本诗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旨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回到家乡决心以庞德公为榜样,隐迹山林,以表现自己的隐士情怀。本诗借回鹿门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隐居的幽雅兴致,也透露出了孤寂无奈的心情。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提示:首联主要写了作者的见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环境的安宁静谧,次句却表现环境的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注意诗句内容的理解,概括其中的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了什么景象?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提示:结合颈联的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流连忘返。4.《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示:首先说出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前四句写江行见闻。山寺黄昏时分的钟响和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更衬托出山寺的幽静和闲雅。两者的对比,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超脱的胸襟自然而然地隐藏于字里行间。后四句写夜攀时鹿门山的山路、朦胧的山树在月光照射下更显清幽。一个“忽”字则写出诗人的不知不觉,体现出诗人闲适平静的心情。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考点透视景物形象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查趋势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方法归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渭上秋夕闲望①[宋]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姜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典型例题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