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分层练习题及章末检测_第1页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分层练习题及章末检测_第2页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分层练习题及章末检测_第3页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分层练习题及章末检测_第4页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分层练习题及章末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

2.大气受热过程............................................................8

3.大气热力环流...........................................................14

综合测评.................................................................21

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合格过关练]

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生物生存的大气,包围着地球的厚厚

的大气层,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层。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多,对人类影响很大

B.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完全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

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对人类有害无利

D.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2.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臭氧层中才有臭氧

B.在大气圈中,臭氧分布比较均匀

C.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人类关系密切

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3.能够破坏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使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的物质是()

A.氯氟碳化合物B.二氧化碳

C.氧化氮D.二氧化硫

1.D2.D3.A[第1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少,选项A错误;近年

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选项B错误;二氧化碳

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但农作物可能会增产,选项

C错误;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又以大气

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选项D正确。第2题,臭氧不

仅仅分布在臭氧层中,对流层中也有少量臭氧,选项A错误;臭氧主要分布在臭氧

层中,在大气圈中分布不均,选项B错误;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中,选项C错误;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选项D正确。

第3题,氯氟碳化合物与大气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会破坏地球大气的臭氧层,

故A项正确。]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A.减一增B.增一减

C.减一增一减一增D.增一减一增一减

5.人类排放的氟氯烧,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A.①层B.②层

C.③层D.③层以上大气层

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A.①层B.②层

C.③层D.④层

4.C5.B6.A[第4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人造天体在

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是先减再增,再减再增。第5题,人类排放

的氟氯烧,能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图中②层即为平流层。第

6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云层和

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

对应图中①层。]

读图,完成7〜8题。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

8.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7.B8.C[第7题,图中显示大气层高度在12〜50千米之间,且温度随高

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判断为中纬度的平流层。第8题,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

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

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

分布状况,据此回答9〜10题。

9.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10.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B.②

C.③D.@

9.B10.D[第9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必须明确对流层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是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o由①图可知,在6000米、3000米、地

面的气温分别为一35℃、-14℃、18℃。计算气温垂直递减率在3000米以下约

为1.1℃,高于0.6℃。在3000〜6000米为0.7℃,高于0.6℃,故B项正确。

第10题,对流层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要使飞机平稳飞行,必须使气

流平稳。读图计算比较:①图5000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一12℃,而实际气温约

为一30℃;②图5000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一17℃,而实际气温约为-20℃;

③图5000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一10℃,而实际气温约为-25℃;④图5000

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一20℃,实际气温约为一20℃,故①②③对流旺盛,不利

于飞机飞行。]

11.读干洁空气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的大气成分是:A,B。其中B的重要作用是

(2)“其他气体”含量虽少,但其中的和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

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主要成分分布在

层。

(3)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o由于燃烧矿物燃料,

使得干洁空气中的含量增多;由于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中的

增加,破坏了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解析]可根据干洁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主要作用来进行分析。

[答案](1)氮气氧气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2)二氧化碳臭氧平流

(3)二氧化碳制冷氟氯蜂紫外线

[素养培优练]

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13.下列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12.D13.C[第12题,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等特征,大气自

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20km处气压值约为80,而近地面约为1000不是一半

的关系。第13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

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

气中CO?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⑹示意图。回答14〜15题。

时间/h

450357911131517192123

44^

430

420

410

^

4G0

390

380

37-

36^

23456789101112

时间/月

14.北京市大气中C0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0,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15.下列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

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14.D15.C[第14题,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

是冬季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D对。植物光合

作用弱,吸收CU少;气候寒冷,降水少,CU稀释少;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

慢都不是主要原因,A、B、C错。第15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

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故C项说法不正确。]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该图反映的是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

(2)A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自,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①;②。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含量达到最大值,

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推测气流运动状况是

(5)C层中有若干层,强烈时,信号会受影响。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

[解析]第⑴题,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

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根据图示可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

垂直分层。第⑵题,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其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

有两点: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容易成云致雨。第⑶题,B层为平流层,因

臭氧的存在,该层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另一方面

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第⑷题,在50~

85千米高度的范围内,气温的变化跟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相似,都是随高度的上升而

下降。据此可以推测该层的空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第⑸题,C层为高层大气,

该层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太阳活动能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

电短波部分或全部被吸收。第⑹题,由于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受地球的吸引

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1)中该地对流层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为17〜18

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2)地面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臭氧(4)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以对流运动为主(5)电离太

阳活动无线电短波

(6)逐渐减小

2.大气受热过程

[合格过关练]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读图,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B.②

C.③D.@

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①减弱B.②增强

C.③增强D.④减弱

1.D2.C[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

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第2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

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

服务我们的生活。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A.云层的逆辐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烈

4.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3.D4.D[第3题,多云的白天由于大气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

用强,故温度较低,D正确。第4题,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

射作用弱,大气保温效应差,地面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迅速降温,发生凝华现象,

形成霜冻,D正确。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即大气逆辐射强,没有霜冻,A

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气温下降慢,没有霜冻,B错误;大气的保

温作用强,降温慢,没有霜冻,C错误。]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5〜6题。

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一②一③B.④一②一③

C.②一③一④D.③一④一②

6.阴天比晴天()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大

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5.B6.B[第5题,近地面大气升温的过程:太阳辐射一地面升温一地面辐

射一大气升温一大气逆辐射。第6题,阴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

逆辐射增强。]

读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左图)和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图(右图),完成

7〜8题。

7.“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山峰多冰川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D.高原光照强

8.与青藏高原相比,四川盆地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A.①弱、③强B.②强、④弱

C.①强、②弱D.②弱、④强

7.B8.D[第7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该服饰可随时应

对气温的变化,B正确。第8题,四川盆地海拔较低,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水汽充足,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②表示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变弱;③表示地面辐射,变弱;④表示大气逆辐射,水汽充足,

保温作用强,④变强,D正确。]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a辐射B.b辐射

C.c辐射D.d辐射

1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

晚”密切相关的是()

A.a辐射B.b辐射

C.c辐射D.d辐射

9.A10.C[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d为太阳辐射,a为地面辐射,c为大

气逆辐射,b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高处不胜寒”说明了随着地势的增高,

气温逐渐降低。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a,故高空离地面越远,到达的

地面辐射越少。所以本题选择A。第10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

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霜下得也晚了。c是大气

逆辐射。所以本题选C。]

11.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甲甲

-

I太阳辐射I大

吸大耳辐射

收-II

「地面卜

⑴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小o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这一原因与图

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解析]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晴朗夜晚温度低是因

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量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

射作用的结果。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

而不是来自太阳。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射向宇宙

空间

(2)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

(3)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乙

[素养培优练]

读北京某月某日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13题。

气温

33

31

29

27

25

23

21

0246810121416182022240^

12.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D.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13.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A.一月B.五月

C.七月D.十月

12.D13.C[第12题,太阳辐射在正午时刻最强,夜间无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最大值相对于太阳辐射滞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其最大值出现在午后

2:00左右,相对于地面辐射滞后。由此判断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气温、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第13题,图中太阳辐射曲线显示,北京此日4时左右日出,

20时左右日落,气温曲线显示,此月份北京气温白天高达30℃以上,夜间气温也

在25℃左右,最可能是七月。]

(易错题)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的塑料膜或者透明玻璃。据此完成14-15题。

14.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

C.连续的霜冻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15.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14.B15.D[本题组易错是由于对黑色尼龙网的作用不理解。第14题,棚

顶为黑色的尼龙网,黑色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可能是持

续的伏旱天气;尼龙网不能防雨;防御霜冻天气应用白色的塑料膜或透明玻璃。第

1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16.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ABCD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填字母);全球变暖与(填字母)

过程增强有关。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总辐射却比四川盆地高

得多,据图甲原理分析其原因是。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据图甲所示原理

说明判断理由是。

[解析]第⑴题,图中字母含义主要看箭头从哪指出,图中A箭头从太阳指出

为太阳辐射;B箭头从地面指出为地面辐射;C箭头从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

D箭头从太阳指出,经云层反射到大气中,为反射。第⑵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

源是地面辐射,为字母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字母C)过程增强有关。第⑶题,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总辐射量多;

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总辐射量少。第⑷题,

图中②曲线昼夜温差小,为阴天,原因是阴天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强,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间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夜间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

小。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反射

(2)BC

(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总辐射多;四川盆地多

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总辐射少

(4)②阴天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气温较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

3.大气热力环流

[合格过关练]

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环流,根据下表提供的四点气压数值,完成1〜2

题。

海拔侏

6000V

ab

0cd

气压/百帕

a601

b612

c1015

d1000

1.若a、b、c、d四点间形成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c处气压高于a处,所以c处气流流向a处

B.a处气压低于b处,所以b处气流流向a处

C.b处气压低于d处,所以b处气温高于d处

D.c处气压高于d处,所以c处气温高于d处

2.关于a、b、c、d四点间存在的环流,判断正确的有()

A.若该环流发生在夜晚沿海地区,则c为海洋

B.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则d为郊区

C.若该环流发生在白天沿海地区,则C为海洋

D.若该环流发生在夜晚山谷地区,则d为山坡

1.B2.C[第1题,根据四点的气压值,可以判断环流的流向为由

c-d-b-a-c。第2题,沿海地区白天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夜晚陆地气压高,

海洋气压低;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城市气压低,郊区气压高;山谷地区白天山谷底

部气压高,山坡气压低,夜晚山谷底部气压低,山坡气压高。]

山谷风是局地性的大气运动,对小尺度区域的气候、农业影响较大。昆明某中

学地理学习小组历经一年时间对附近山区进行山风与谷风的观测,从而得出一些结

论。下图示意该中学附近山区某时刻旗子的飘向。读图,完成3〜4题。

3.学习小组观测发现,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A.阴雨天气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D.大风天气

4.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A.山风势力较强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D.受山谷风影响小

3.B4.D[第3题,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快,利

于谷风的形成;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利于山风的形成。第

4题,读图可知,图中不同山坡、山顶旗子的飘向一致,说明此时该地区受较大规

模同一来向的风控制,受山谷风影响小。D项正确。]

(易错题)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5〜6题。

5.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大气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M-N-O-P-MB.P-O-M-N-P

C.M-N-P—0一MD.N-M-O-P-N

6.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K:N7^?等...温.面

等压面

ABCD

5.A6.A[本题组易错是由于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的温压关系、风压关系

及等压面凸凹关系不能正确理解。第5题,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

面由M流向N,高空由0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

0、P为高空两点,且0、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

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此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0。故A项正

确。第6题,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

一高度。故A项正确。]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

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相对高度(米)

F风向风力.1100

,、:气流运动,900

,'、、700

7.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8.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7.D8.C[第7题,由示意图的风向标可判断①处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为

湖风;白天陆地比湖泊增温快,④处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②处湖泊气流下

沉,③处比①处风力大。第8题,白天,湖陆风由湖泊吹向城市;夜晚,湖陆风由

城市吹向湖泊,可减小城市昼夜温差,增加城市湿度。]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

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

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

润凉爽的小气候。读图,完成9〜10题。

0。山脉

9.“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9.B10.D[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

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

结构,绿洲与沙漠温度不同是因为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对。第10题,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

“冷岛效应”不明显,A、B、C错误。丁地位于西部,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明

显。]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m、60cm、50cm的透明玻璃柜,在柜内底面两侧

分别放置一盆热水(A盆)和一盆冰块(B盆),然后用塑料薄膜把柜的顶部密封,在塑

料薄膜的一侧开一个小孔,点燃一束香,放进小孔内(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之后,

你能看到烟雾在玻璃柜内A、B、C、D之间形成一个环流。

⑴这个小孔应当开在装有(填“冰块”或“热水”)的盆子上方。

⑵这个实验要验证的是环流,这个环流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

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

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3)下图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箭头

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及其等压面弯曲形态的是图。图中B、D两点,气压较

低的是点;A、B两点的气压相比,气压更高的是点。若A、B分

别表示海洋和陆地,则图示时间应当是(填“白天”或“夜晚”)。

等压面记y>p等序祚&畛等压而

等也面广不等压面片=、温17七等££面

地面地面地面

热用冷热乙冷热丙冷

[解析]第⑴题,冰块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所以,应该把孔开在冰块上方,

使香放出的烟雾下沉进入热力环流圈。第⑵题,这个实验验证的是冷热不均引起的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

动,由于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

气压梯度力是空气发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所以B正确。第⑶题,热力环流中,

热的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对应高空为高压,等

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冷的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

对应高空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所以甲图正确。同一地点的近地面气压

比高空气压高,所以B点气压高于D点气压。同一水平高度的A、B两点,A点气温

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即A点气压低于B点。夜晚,陆地相对于海洋形成高压,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图示时间应当是夜晚。

[答案](1)冰块(2)热力B⑶甲DB夜晚

[素养培优练]

12.影视剧中常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

主角的快乐心情。结合某海滨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甲)和海陆之间

环流图(乙),为了完成拍摄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

在()

A.6时至18时B.8时至15时

C.18时至次日6时D.15时至次日8时

B[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的气压高于陆地,海洋的温度低于陆地,海洋温

度变化小,陆地温度变化大,实线为陆地温度,虚线为海洋温度,从图中看出8时

至15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

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13〜15题。

—等压面---等温面

1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4.对于图中的气温、气压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B.图中的等温线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

C.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

D.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15.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做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做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做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13.D14.D15.C[第13题,图中等压面向上凸(高高低低),故谷地近地

面为高压,坡地近地面为低压,风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即为谷风。根据地面辐

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在坡地的大气由于近地面白天地面增温快,受地面辐

射影响大,气温高,形成低压;而谷地的大气远离地面,受地面辐射影响小,气温

低,形成高压,夜晚相反。第14题,根据气温、气压和海拔的关系判断,海拔越高,

气压和气温值越小,即等温线和等压线自下而上不断递减,排除A、B;据上题,此

时谷地近地面气压大于坡地近地面气压,即甲地气压大于乙地,排除C。第15题,

结合上题,甲地为谷地,夜晚热量散失慢,其气温高于周边地区,盛行上升气流;

同时,夜晚下沉气流从山顶顺坡而下,迫使谷底气流上升,从而形成夜雨。]

16.下图是某地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气压最低的是。

⑵A、B两地受热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

⑶A、B两地气压较高的是,天气晴朗的是

(4)在下面三幅图中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第⑴题,认真审题,注意区别等压面、等高面及其图中各点的位置。

根据等压面的特点可知,①②③点的气压相等;根据垂直方向气压变化规律:一般

情况下,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④点气压高于③点,气压最高;

⑤点气压小于①点,气压最低。第⑵题,由图可知,⑤点在A地的近地面上空,气

压低;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知,A地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

低压。第⑶题,由图可知,④点在B地的近地面上空,⑤点在A地的近地面上空,

在同一高度的水平面上,④点气压高于⑤点,所以A、B两地气压较高的是B;根据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知,B地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天气晴朗。

第⑷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注意不同地区形成的大气热力

环流的成因差异。

[答案](1)@⑤

(2)A受热膨胀上升

(3)BB

(4)

综合测评

限时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某种气体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回答1、2

题。

1.该气体是()

A.二氧化碳B.臭氧C.氮D.氧

2.造成该大气成分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①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

②过度砍伐森林

③大量使用煤等矿物燃料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据图中纵坐标的含义可知,该气体浓度很低,说明该

气体属于大气中的微量成分。工业革命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浓度上升,臭氧含量减少。第2题,过度砍伐森林、矿物燃料的燃烧是二氧化碳浓度

上升的主要原因。

2018年5月9日2时28分,“高分五号”卫星在太原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运

行轨道高度约705千米。据此完成3、4题。

3.“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至预定轨道,经过的大气层依次是()

A.对流层、平流层、IWJ层大气

B.平流层、对流层、IWI层大气

C.平流层、IWJ层大气、对流层

D.对流层、局层大气、平流层

4.“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至5千米时,其所处的大气层()

A.能强烈吸收紫外线

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解析】3选A,4选B。第3题,大气层自下而上,分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12千米,平流层的上界,也即平流层与高层大气的分界高度是

50千米,“高分五号”卫星从地面升空到预定轨道,高度为705千米,故依次经过了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第4题,5千米高度,属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特点是有着

复杂多变的天气;强烈吸收紫外线、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是平流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的是高层大气。

(2021•济宁高一检测)奥地利探险家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乘氢气球

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并成功落地。阅读材料,完成5、6题。

5.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A.对流层B.平流层

C.高层大气D.大气上界

6.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解析】5选B,6选D。第5题,平流层的高度大约为自对流层顶(平均约12千米)

到50〜55千米;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为距地面39044米,故在平流层内。第6

题,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向高空温度升高;所以从跳出

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先在平流层是逐渐降低,后在对流层是逐

渐升高。

(2020•福建6月合格考)秋季,农作物收割以后,部分农民会在田间燃烧秸秆

(如图1)。现环保部门已出台禁止燃烧秸秆的规定。图2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

作用不意图,读图完成7、8题。

图1

射向

火气和地面的反射射射向宇宙空间

散射/-上

I气

将t

①射

图2

7.读图2,燃烧秸秆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进而增强()

A.①B.②C.③D.@

8.环保部门出台禁燃规定,其原因是燃烧秸秆会()

A.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B.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C.促使当地气候变干

D.产生大量烟尘污染大气

【解析】7选C,8选D。第7题,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削弱作用,③为

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燃烧秸秆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进

而增强大气逆辐射。第8题,燃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和烟尘,造成严重的大

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明显;增加土壤肥力;对气候影响不

大。

2019年8月,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截至8月23日,在巴西境内着火点达4.1

万余处,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

保罗甚至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如图)。完成9、10题。

9.亚马孙雨林大火,可能引发当地()

A.水资源短缺

B.荒漠化加重

C.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D.水土流失增加

10.关于圣保罗白昼如夜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形成

B.会引起白天气温的上升

C.是因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而形成

D.会导致气温日较差增大

【解析】9选D,10选C。第9题,亚马孙雨林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大火不

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雨林地区,土壤本身贫瘠,大火过后,短时间内土壤肥力

不会下降;森林有保持水土作用,森林破坏和高温多雨的环境直接加重水土流失。第

10题,大火产生大量的浓烟,浓烟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大大减少;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关系不大;浓烟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增强,白天增温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日较差减小。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n、12题。

,④

大气辐射

太空

阳间

n.“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①增强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增强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n选D,12选C。第1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

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夏之云”令人舒适是

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有所下

降。第12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

大气逆辐射强,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

(2021•天津高一检测)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