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中医皮肤科外治法系列讲座_第1页
医学资料-中医皮肤科外治法系列讲座_第2页
医学资料-中医皮肤科外治法系列讲座_第3页
医学资料-中医皮肤科外治法系列讲座_第4页
医学资料-中医皮肤科外治法系列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级医刊1995年第30卷第4-11期•中医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

第1讲粉剂的应用........................2

第2讲塌渍法的应用......................3

第3讲水粉剂的应用......................5

第4讲油剂的使用........................6

第5讲酒浸剂的使用......................8

第6讲软膏的应用........................9

第7讲乳剂的应用........................12

第8讲糊剂的应用........................14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

第1讲粉剂的应用

张作舟刘瓦利方平△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1概论

《内经》日:“有诸内,必形于外”,阐明了体表皮肤与体内脏腑统一的整体观念。中药

外治法是中医皮肤科临床的重要内容,不但可直接治疗局部皮肤损害,还可经皮肤吸收达到

治疗整体的目的。临床许多皮肤病单独使用外用药即可治愈,有时与内服药配合使用还可提

高疗效。中医皮肤科医生,对外用中药不仅要了解其性味功能,还应掌握其使用方法和剂型

种类。

粉剂又称掺剂或掺药,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的细粉,掺在膏药上或直接掺撒在疮面上的一

种外用药剂型。中医皮肤科常称之为粉、面、丹、散等。一般将由单味药制成的细面称为面

或粉,如滑石粉、枯机面等;将复方研制的药粉称为散,个别也有被称为丹者,如二妙散、

如意金黄散、红升丹、八宝丹、白降丹等。粉剂多来源于植物或矿物中药的药粉,少数来源

于动物药.但要求研细干燥。传统以细罗、粗罗或水飞表示其研细的程度,现代则以目表示。

1.1粉剂的作用①收湿拔干:利用药粉的吸收作用,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液、皮脂及•部分渗

液吸掉,起到干燥作用。当渗液多时,宜少用以防止形成药痂。②散热作用:粉剂是不同程

度的小颗粒,这些极小的颗粒散布于皮肤表面,可扩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起到清热解毒与

散热作用。③护肤作用:粉剂可以隔绝皮损与外界的摩擦刺激,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粉剂用于治疗疮疡及皮肤病,有平餐、腐蚀、消疣赘及生肌等作用。

1.2适应证粉剂可用于治疗扉子及急性红斑、丘疹等,如急性红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

具有安抚收湿之效。当有少量渗液时亦可少用。粉剂还可用于多汗症患者,夏季将药粉撤布

于皱摺处或接触面。根据药性,还可用于治疗浸溃性足癣。在应用油膏或糊剂时,表而再撒

布粉剂,可增强药物的吸收作用,减少衣物对表皮用药的摩擦,还可增强对渗液的吸收。

2常用方剂

2.1祛湿散(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黄柏10g、黄苓10g、寒水石20g、青黛5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

功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2.2止痒粉(《中医外科学》)

方剂组成:滑石粉30g、寒水石15g、冰片2g、雄黄3g、明帆3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虫咬皮炎等。

2.3化毒散(《赵炳南临来经验集》)

方剂组成:黄连面、乳香、没药、川贝母各60g,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g,雄黄60g、

甘草45g、冰片15g、牛黄12g.

制法:除雄黄、冰片、牛黄另研细末外,余药共研末,与前三味混合即成。

功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及有继发感染的皮炎、湿疹。

2.4顺倒散(《医宗金鉴)))

方剂组成:大黄、硫黄各等分。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功用:清热解毒杀虫。

主治:酒渣鼻、粉刺、紫白瘢风。

2.5青白散(《朱仁康临来经验集)))

方剂组成:青黛30g、海缥峭末90g,锻石膏370g,冰片3g。

制法:先将青黛面研细,再加海螺峭研末,后加锻石膏末研和,最后将冰片研细研匀混

4口。

功用:收湿止痒,消炎退肿。

主治:羊胡疮、湿疹、皮炎。

2.6脚气散(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枯成10g、硫黄3g、滑石粉50g、冰片1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功用:除湿杀虫敛汗。

主治:手足癣、体癣等。

2.7龟板散(成药)

方剂组成:龟板面板g、黄连10g、红粉1.5g.

制法:上药研极细末混匀。

功用:收湿清热,去腐解毒。

主治:黄水疮及其他皮肤病有继发感染者。

2.8黄石散(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黄柏面10g,滑石30g.

制法:上药研极细末混匀。

功用:清热收湿。

主治:湿疹及皮炎有继发感染者。

3使用方法

①用棉签蘸药粉轻扑患处,如用黄石散等。②水调或用蜜水及鲜药(菜)捣汁调敷,如用

颠倒散等。③用植物油调成糊剂外敷,如用龟板散等。

4使用注意事项

制作粉剂的药物应质地干燥,过100目筛,以免颗粒太粗刺激皮损。对渗出性、化脓

性皮损,切勿直接干撒粉剂,可用植物油调敷,以免结成厚痴。对毛发部位及皮肤干燥者不

宜用粉剂,特别是皮肤较裂者更忌用粉剂,以免导致皮肤进一步脱水。含淀粉成分的粉剂,

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阴部及肛门等皮肤皱摺多汗处,以避免药物粘着皮损腐败分解,

产生毒素,刺激患处皮肤。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

第2讲塌渍法的应用

1概论

塌渍法又称湿敷法,相当于西医的开放性冷湿敷。古人常以丝帛或新棉蘸洗药液塌渍皮

损处,如《医宗金鉴》日:“软帛叠七、八重,蘸汤勿令大干,复于疮上,两手轻按片时,

帛温再换,如此再按四、五次”。塌渍法的正规用法为取6-8层脱脂纱布,浸湿药液,轻轻

绞干,以不滴水为度,然后将湿敷垫敷于患处,根据病情,每次20-30分钟。若需要保持

一定的温度,则需将2块湿敷垫交替使用,或将湿敷液频滴于湿敷垫上,使之保持适应的湿

度和温度。如果急性炎症消退,渗出减少,可减少湿敷次数和时间,湿敷间期可兼涂以药油。

1.1塌渍法的功能由于低浓度组织液向高浓度药液的流动,使皮损渗液减少或停止渗出,

炎症得以消退。湿敷与渗透压作用结合,还可使皮肤末梢血管收缩,促使皮损充血减轻,渗

出减少。通过湿敷的传导与辐射作用,使局部因炎症而引起的灼热感得以减轻,并抑制末梢

神经的病理性冲动,减轻自觉症状,发挥消炎、镇痛、止痒和抑制渗出的作用。在湿敷过程

中,表皮角化层膨胀,有利于药物透入皮内,达到活血通络之功效。湿敷垫可吸收皮损表面

的浆液和脓汁,软化并清除皮损表面的痂皮或其他附着物,湿敷的同时,也起到了洗涤清洁

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1.2适应证本法适用于急性湿疹和皮炎有肿胀、糜烂渗出的皮损,对于血液循环不良的

患者,不宜用冷湿敷。

2常用方剂

2.1马齿觅煎剂(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马齿觅60g

制剂方法:加水2000~3000ml,煮沸15分钟后,冷却备用。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2.2苍肤水洗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苍耳子、地肤子、威灵仙、艾叶、吴茱萸各15g.

制剂方法:浓煎取汁,外洗或湿敷患处。

功用:搜风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掌跖脓疱病,细菌性湿疹及各种感染性皮肤病。

2.3除湿洗方(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葛根20g、枯矶10g、苦参15g。

制剂方法:加水2000人3000ml,煎煮15分钟后冷却,湿敷患处。

功用:收湿散风拔干。

主治:腋下、腹股沟等处间擦疹,手足多汗症亦可应用。

2.4止痒一号洗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稀签草30g、苦参30g、地肤子15g、明机9g.

制剂方法:煎汤2000mL熏洗患处。

功用:祛风燥湿止痒。

主治:肛门、外阴瘙痒症。

2.5止痒二号洗剂(《朱仁康临来经验集)))

方剂组成:透骨草30g、红花15g、苦参30g、雄黄15g、明矶15g.

制剂方法:煎水2000ml,湿敷或外洗患处。

功用:搜风活血、除湿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等皮损极厚者。

2.6湿敷方(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马齿尼15g、苦参15g、苍术15g、白鲜皮30g.

制剂方法:煎汤去渣,冷却后湿敷患处。

功用:解毒除湿,收敛止痒。

主治:急性皮肤疾患有渗出者。

2.7二黄煎(《中医外科证治经验》)

方剂组成:黄柏30g、黄连15g.

制剂方法:加水2500ml,煎至1000ml,滤去渣,湿敷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疮疡毒热盛,皮肤掀红或糜烂者。

2.8除风洗药(山东皮肤病防治所方)

方剂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皂角、牛菊子、荆芥穗、防风、苦参、泽兰、蛇床子、赤

芍、川椒、白鲜皮、鹤虱、大黄各15g,大枫子24g.

制剂方法:加水1000人-2000ml,煎汤滤渣冷却,湿敷或淋洗患处。

功用:杀虫止痒,清热收湿。

主治:脚湿气等。

3使用注意率项

必须掌握正确的湿敷方法,注意其适应证,否则不仅影响疗效,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以卜.几点。①湿敷垫的更换时间:注意掌握更换湿敷垫及湿敷液的时间,

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及清洁度与温度。渗出伴浮肿较重者应持续湿敷,夜晚涂油膏;病轻者白

天可湿敷3A-4次,随着症状减轻而逐渐减少次数。②注意部位和面积:湿敷垫必须与皮损密

切贴附,方能达到湿敷的目的。颜血、耳后、肛周、外阴及指、趾间等部位,因形态不规则,

应特别注意贴敷紧密。湿敷面积不可过大,应随着季节、室温而定,一般不超过全身面积的

1/3。对老人、幼儿以及皮损在颈、胸等部位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冬季室温低时,颈胸部位

最好不用冷湿敷。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

第3讲水粉剂的应用

1概论

水粉剂又称震荡剂、洗剂、悬垂剂,系在水中加入。30%-50%不溶性粉剂(如炉甘油、

滑石粉或复方九华粉等)而配制成的外用药剂。为了起到悬浮和滋润保湿作用,常在制剂中

加10%甘油。因粉剂具有不溶性,常使药剂产生沉淀,故在使用前需加以震荡,因此又被

称为震荡剂。

1.1水粉剂的功能

将水粉剂震荡后涂于皮损表面,在水分蒸发过程中,患处可有清凉舒适感,再加上药物

的安抚收敛作用,用治红斑丘疹,有收湿止痒之功。待水分完全蒸发后,干燥的药粉可在皮

肤上形成一层粉状薄膜,既能保护皮肤,又能起到与外界隔绝的作用。震荡剂中的甘油,还

有润泽皮肤、防止皮肤干燥等功能,且有助于粉剂的附着。治疗炎性皮损,可在制剂中酌加

酒精或白酒,既有助于促进蒸发冷却,又能加强药物的退斑消炎作用。使用水粉剂可获得湿

敷与粉剂相结合所取得的治疗效果。

1.2适应证水粉剂适用于急性湿疹、变态反应性皮炎等。若配以收敛除湿药物,还可用

治多汗、臭汗症。

2常用方剂

2.1祛湿止痒洗剂(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寒水石10g、炉甘石10g、冰片3g、甘油15g,滑石粉10g,

配制方法:将固体药物研极细面,加入甘油及蒸储水至100ml。

功用:收敛除湿止痒。

主治:过敏性皮炎、尊麻疹等。

2.2九华粉洗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朱砂18g、川贝母18g、龙骨120g、月石90g,滑石620g、冰片18g.

配制方法:一上药共研细末,取药粉30g,加甘油30g,蒸储水1000ml即可。

功用:收湿止痒。

主治:脂溢性皮炎、丘疹性湿疹。

2.3止痒除夹洗剂(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滑石15g,枯矶10g、密佗僧10g>甘油15g.

配制方法:将前三味药研细末,加入甘油及适量蒸储水即可。

功用:敛汗除臭。

主治:手足多汗症及臭汗症。

2.4三石水(《朱仁康临来经验集)))

方剂组成:炉甘石90g、滑石90g、赤石脂90g、冰片9g、甘油150mh

配制方法:将固体药物共研细末,加入蒸储水10000ml,最后加入甘油150ml即可。

功用:收湿止痒。

主治:丘疹性湿疹、风疹痒、脂溢性皮炎等。

2.5青黛洗剂(《中医外科学》)

方剂组成:青黛粉2g,蛤粉2g、炉甘石粉20g、枯帆粉2g、冰片1g、雄黄粉2g.

配制方法:以少量白酒将冰片溶化,然后与上述药粉同入水中,将水加至100ml,摇匀

即成。

功用: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等。

2.6炉甘石洗剂(皮科常用方剂)

方剂组成:炉甘石15g,氧化锌5g、甘油5-10g»

配制方法:将前二味研极细末,加入甘油及水至100ml«

功用:安抚止痒。

主治:亚急性湿疹无明显渗出者。

2.7冰帆洗剂(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冰片1g、明矶15go

配制方法:将明矶研为细末,兑入冰片研均,再加入蒸储水至100ml即成。

功用:收敛止痒。

主治:头皮脂溢性皮炎。

3使用方法

水粉剂是以药物沉淀在水中的形式存在的,故在使用前必须震荡均匀,使药物与水充

分混匀,用纱布或毛刷蘸药液涂布在皮损上,每日数次。

4注意事项

以下几种情况不宜用洗剂:①糜烂、渗出性皮损及有脓痂者;②亚急性皮损、局部血液循

环不良者;③慢性炎症性皮损,干燥皴裂、肥厚苔解样变者;④有毛发部位的皮损。此外,含

酒精的洗剂不宜用于急性变态反应类皮肤病。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

第4讲油剂的使用

1概论

油剂又称油调剂,系由植物油调配适量的药粉制成。也可不调配药粉,单纯外用油剂涂

搽皮损,或用植物油将药物浸泡数日后煎熬过滤去渣,外擦皮损。过去常用花椒油制作油调

剂,现多用花生油、芝麻油或菜籽油。用油浸泡、煎熬药物后过滤去渣,称为药油,亦属于

油调剂范畴。

1.1功用由于油剂为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其性缓和而无刺激性。与矿物油相比,有一

定的渗透性,对急性湿疹、皮炎等出现水疱及渗出性皮损者,有收湿止痒之功。用油剂调和

药粉,使之呈糊状外涂,或用于湿敷间期,或单纯外用,又有清洁皮肤、润燥之效。

1.2适应证油剂适用于各型渗出性急性湿疹及皮炎、传染性湿疹及皮炎、黄水疮以及急性、

亚急性继发感染有糜烂渗出者。在湿敷间期,可单用油剂。亦可用于各型红皮症患者,有护

肤清洁作用。

1.3用法宜用新鲜植物油调配油剂,药油要搅拌均匀。使用时可用小毛刷蘸药油均匀涂布,

亦可在表面略撒滑石粉。治疗时最好暴露患处,以利吸收和蒸发。若需包扎,亦不应用塑料

材料等,以免出现浸渍。

2常用方剂

2.1解毒除湿油调剂(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黄柏20g、氧化锌10go

配制方法:将上述药物研极细末,使用适量植物油调成糊状。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脓疱疮、足癣感染、湿疹感染等。

2.2花椒油(皮科常用方)

方剂组成:花椒10g、芝麻油500go

配制方法:将芝麻油放入铜锅,数开后离火,将花椒放入锅内。待油凉后,将花椒取出,

将油贮瓶备用。

功用:解毒、润肤。

主治:用于治疗湿疹或清洁疮面。

2.3甘草油(((赵炳南临来经验集》)

方剂组成:甘草30g、芝麻油300go

配制方法:将甘草浸入油内24小时,以文火将其炸至焦黄,去渣备用。

功用:解毒润肤。

主治:用于清洁疮面或做赋形剂。

2.4青黛油(《中医外科学)))

方剂组成:青黛60g、黄柏60g、石膏120g、海浮石120g.

配制方法:将」述药物共研细末,加适量植物油调成稀糊状。

功用: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漆疮、黄水疮、粟疮等。

2.5紫草茸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紫草500g、芝麻油2500g»

配制方法:将紫草置于铜锅内,以芝麻油浸24小时。用文火熬至焦枯,离火过滤去渣,

取油贮于磁皿内备用。

功用:活血化疲,软坚散结。

主治:下肢红斑结节类疾患及皮肤紫红斑块等。

3注意事项

3.1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油剂,常用植物油性质缓和,而个别药油,如大枫子油有一定的

刺激性,可用于治疗浅部真菌皮肤病,但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则应禁用,否则可致皮损

加重。

3.2在有毛发的部位不宜使用油膏或油调剂,必须使用时,应将毛发剃净后再用。

3.3笔者认为:在油调剂中酌加氧化锌,能提高药物附着性,增强药性。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

第5讲酒浸剂的使用

1概论

酒浸剂是用酒浸泡药物制成的制剂。古人常用白酒或黄酒浸泡药物,现多用酒精浸药并

过滤而成。其中主要成分含挥发性药物者称为醋剂,不含挥发性药物者称为酊剂。

1.1功用酒精作用于皮肤,可溶解皮脂,吸收皮肤水分,扩张末梢血管,使血管通透性

增加,促进药物吸收,并有消毒、杀菌、止痒之功效。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毛发脱落,

毛根萎缩,除了全身性疾病的影响外,还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失去濡养有关。

因而治疗时常使用由养血活血中药配成的酊剂,可收养发生发之效。用补骨脂、防风、白芷、

冤丝子等制成的酊剂,可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促进色素细胞增生。酒精及酒浸剂中

的抑制真菌中草药,如土槿皮、土大黄、丁香等,还可治疗真菌引起的皮肤病。

1.2适应证酒浸剂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痒疹、斑秃、脂溢性脱发、白

瘢风及手足癣等病症。

1.3使用方法治疗时可用棉棒或小毛刷蘸取药液涂于患处,每日2~3次。

2常用方剂

2.1白驳酊(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补骨脂15-208冤丝子20g,细辛37g,75%酒精500ml。

配制方法:将诸药碾碎后,置于酒精内浸泡7日,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滋补肝肾,调和气血。

主治:白瘢风。

2.2百部酒(《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百部180g,75%酒精370ml。

配制方法:将百部碾碎,置于酒精内浸泡7天,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解毒杀虫,疏风止痒。

主治:尊麻疹、神经性皮炎及阴虱等瘙痒性皮肤病。

2.3生发酊(张作舟经验方)

方剂组成:当归10g,川苗10g、细辛5g、桂枝10g,丹参20g,75%酒精500ml。

配制方法:将诸药碾碎后置于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养血活血,祛风通络。

主治:斑秃、脂溢性脱发。

2.4普癣水(((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生地偷50g、苦楝子50g、土槿皮95g,斑蛰1.5g(布包)。

配制方法:将前三味药打成粗末,连同斑鳌一起装入大口瓶中,加入75%酒精1000ml,

密封浸泡14天,去渣备用。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圆癣、紫白瘢风。

2.5苦参酒(《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苦参310g、百部90g,野菊花90g、凤眼草90g,樟脑175g.

配制方法:将前四味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5000ml,浸泡7天后去渣,加入樟

脑,待其溶化后备用。

功用:灭菌止痒。

主治:脂溢性皮炎、皮肤痛痒症、单纯糠疹、玫瑰糠疹等。

2.6复方土槿皮酊(经验方)

方剂组成:土槿皮40g、水杨酸60g、苯甲酸120g.75%酒精800ml。

配制方法:将土槿皮用酒精浸泡7天后,加入其他药物即成。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鹅学风等。

3注意事项

对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和糜烂渗出性皮损应禁用酊剂,皮肤干燥以及软裂性皮损亦不宜

使用酊剂。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

第6讲软膏的应用

1概论

软膏是皮肤科应用最早最广的一种剂型。配制方法是把治疗药物加入到油脂类基质中,

均匀混合而成。早在《内经》就有采脂外用的记载,历代最多用的基质是植物油加温后加入

一定比例的蜂蜡制成半固体软膏。历代软膏基质除用动物油脂外,尚有用植物油、樟丹、松

香加工制成者。另外还有水溶性软膏(直接水熬药物制成或用蜂蜜米醋等制成)。近代则将凡

士林作为主要的软膏基质。

•般要求软膏具有一定的粘稠性,涂布在皮肤皮损部位后,通过体温能逐渐软化或溶化,

使中药有效成分逐渐释放发挥疗效。软膏加入不溶性中药粉剂应不超过其15%。

1.1软膏基质基质不同,药物的释放、渗透及体内吸收的作用常有差异,对疗效有一定

的影响。目前尚无完全理想的软膏基质。现常用的基质有油脂类、乳剂及水溶性基质三大类,

均各有其优缺点。

L2软膏的理想要求①软膏应均匀、细腻,涂在皮肤上无粗糙感。②有一定的粘稠性,

易涂于皮肤且不融化。③软膏性质稳定,应无酸败变质现象,能保持药物的固有疗效。④应

无不良刺激性,并应有防止二次污染的包装。⑤长期使用不易致敏或有其它副作用。

1.3软膏基质的分类

1.3.1油脂类基质根据油脂性质可分为4类:①动物脂肪;②植物油,③类质基质(羊毛脂、

蜂蜡);④煌类(凡士林、液体石蜡)

L3.2乳剂基质①油包水基质;②水包油基质。

1.3.3水溶性软膏基质含水溶性蜂蜜。

1.4各种基质的功能特点

1.4.1油脂类软膏功能①有较强而持续深入的渗透作用,故适用于皮肤深层皮损,可促

进浸润炎症的吸收使其限局化。②可润泽皮肤,防止及治疗皮肤干燥毅裂。③对溃疡有保护

肉芽组织、促进肉芽生长和上皮修复的作用。④涂布皮损表面,可保持局部温度,软化松解

表皮角层,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并可防御外界刺激。⑤软化皮损表面的覆盖物,使鳞屑痂皮

易于除去。

1.4.2各种油脂类软膏基质特点①动物脂肪:常用猪油(熔点36M20C),目前已少应用,

虽然它有许多优点(如渗透性好,有一定乳化作用,可吸收15%的水,无刺激性),但因易酸

败,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改变药物性质而产生刺激性,现已很少应用。尤其不适用于医

院的大量配制。其它尚有牛油、鸡油等,但熔点高者需加植物油以调整其硬度,•般防腐剂

力口01%人!0.2%苯甲酸。②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常用有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

等。其优点是性质缓和无刺激性,缺点是易氧化腐败,有疏水性,穿透皮肤力不如动物脂肪,

做软膏基质需加入固体脂肪如固体石蜡、蜂蜡等。③类脂基质:类脂类性质似油脂类,熔点

36人420C,常用有羊毛脂及蜂蜡。无水羊毛脂有较强吸水性,能吸收其重量1.5倍的水。含

水羊毛脂含水30%,因其化学成分类似人体皮脂,故易透入皮肤。蜂蜡又称黄蜡。主要成

分为高级醇及脂肪醇,熔点62-67,C,有较弱吸水性,经皂化后的生成物,亲水性较大,能

吸收少量水分,制成粗的油包水乳剂。蜂蜡本身为固体形态不能单纯做软膏基质,需随季节

加植物油溶化。

④煌类:为由石油分储而得各种燃的混合物,常温下有固体(石蜡)、液体(石蜡油)及半固体(凡

土林)三种。凡土林熔点为38八-600C。烧类油质的优点为性质稳定,不腐败分解,长期与多

种药物配伍后,不易起化学变化。一般外界温度不影响其性质。对皮肤粘膜,一般无刺激性。

缺点是不易渗透皮肤,释放药物较慢。油腻性大,易污染衣物。根据以上性质,煌类油质适

用配制对表皮起作用的药物(如手癣)或做保护性软膏,保护肉芽组织的疮面。本类基质常用

凡土林,凡士林亦称软石蜡,为目前最常用的软膏基质之一。可润泽皮肤,防止皮肤干燥,

软化表面鳞屑痂皮,促进上皮恢复。但涂敷后,可阻碍皮肤炎症热的发散及汗液蒸发,同时

吸水性差,特别在皮肤急性炎症早期及有渗液时,不宜应用。凡士林中加入5%-10%羊毛脂,

可增加其吸水性和渗透性。通常所用凡士林为淡黄色或呈深黄色,称黄凡士林。经加工漂白

后呈白色者称白凡士林。烧类软膏基质除凡士林外,尚有固体石蜡及液体石蜡,性同凡士林,

因配软膏基质程序较繁琐,需调整其硬度,现较少应用。但液体石蜡可以溶解冰片、樟脑等

药,故在配制治疗真菌病软膏时,可先将其研磨溶解,然后再调配到软膏基质内。

2常用软膏方剂

2.1普连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黄柏30g、黄苔30g、凡士林240g.

配制方法:将黄柏、黄苓研成细末,加入凡士林调成软膏。

功用: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无渗出的急性、亚急性湿疹,单纯疱疹,红皮

症,脓疱疮。

2.2普榆膏(张作舟咱拟方)

方剂组成:黄柏30g、黄芬30g,地榆10g、凡士林240g.

配制方法:将黄柏、黄苓、地榆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调成膏。

功用:除湿止痒,软化浸润。

主治:湿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I度烧烫伤。

2.3四黄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黄连30g、黄苓30g、土大黄30g、黄柏30g、芙蓉叶30g、泽兰叶30g.

配制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另用麻油500ml入锅加温,加入黄蜡125g熔化,离火再

加入上述药末,调和成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各种肿毒。

用法:用纱布块涂药一层,贴于肿块上,并用胶布固定。

2.4湿疹膏(经验方)

方剂组成:青黛60g、黄柏末60g,氧化锌620g,锻石膏末620g,麻油620g、凡士林930g.

配制方法:将青黛入钵内研细后,加入黄柏末研和,再加氧化锌研和。并将锻石膏研极

细末,最后加入凡土林、麻油调和成膏。

功用:收湿止痒。

主治:婴儿湿诊或亚急性湿疹渗水不多者。

用法:薄涂于皮损上.

2.5湿毒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青黛150g、黄柏末310g,缎石膏末310g,炉廿石末180g、五倍子末90g、凡士

林3500g.

配制方法:先将青黛和黄柏研细末后加入另3种药研和,再加入凡士林,调成细膏。

功用:收湿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皴裂性湿疹。

用法:涂敷皮损上,每日Q-2次。

2.6五石膏(《朱仁康临来经验集)))

方剂组成:青黛9g、黄柏末9g、枯矶9g、蛤粉60g,炉甘石60g,锻石膏90g,滑石12g、凡

士林370g>麻油250ml,

配制方法:将以上7种药共研细末,加入凡土林及香油内,调和成膏。

功用:收湿止痒。

主治:湿疹渗水不多时。

用法:薄涂于皮损处。

2.7玉黄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当归30g、白芷9g、姜黄9og、甘草30g,轻粉6g、冰片6g、蜂白蜡90-125g。

配制方法:先将前4种药浸泡于麻油内3天,然后用火熬至枯黄,离火去渣,加入轻粉、

冰片(预先研末),最后加蜂白蜡溶化(夏季加125g,冬季加90g),调搅成膏。

功用:润肌止痒。

主治:皮肤破裂、银屑病。

用法:薄涂于皮损上•

2.8紫草软膏(张作舟自拟经验方)

方剂组成:紫草15g、丹参15g、凡士林70g、蜂蜡15g、羊毛脂15g.

配制方法:先将凡士林入锅内加热,再入紫草、丹参炸至枯黄后过滤,然后加入蜂蜡、

羊毛脂熔化调匀成膏。

功用:润肤止痒,活血生肌。

主治:皮肤枯燥皴裂,溃疡疮面。

用法:薄涂于皮损或制成药膏纱条外敷疮面。

2.9红升软膏(张作舟自拟经验方)

方剂组成:紫草软膏85-90g、红升丹10-15g。

配制方法:紫草软膏加温40℃左右,将红升丹研成细粉(100目),逐渐加入软膏内调匀,

配成10%或15%的软膏。

功用:薄肤去屑止痒,化腐生肌。

主治:肥厚鳞屑性皮损,如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溃疡腐肉未脱。

用法:薄涂于皮损上,或摊于纱布及制成软膏纱条外敷溃疡。

禁忌:对汞过敏者忌用,长期广泛皮损慎用。

2.10新五玉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方剂组成:祛湿粉1560g,硫磺末150g、五倍子末150g、铅粉150g、玉黄膏2200~2500g.

配制方法:将上药混合在一起,调和成膏,嫌干时可加入香油少许。

功用:润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用法:薄涂于皮损上。

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

第7讲乳剂的应用

1概论

乳剂是••种经加工制成的新型软膏基质,因其具有无油腻感、不污染衣物、渗透

性强等优点,已在皮科广为应用。

1.1乳剂的定义与分类乳剂是指在两种不相溶解的水和油或蜡中加入乳化剂,经过乳化

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均匀混合的乳状制剂。乳剂的基本原理是水和油在一定条件下,利用乳化

剂的化学结构,使其长链一端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另一端的亲汕基团与汕分子相结合。

乳剂分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大类,亲水基团作用大时为水包油型,亲油基团占优势时为油

包水型。有时用肉眼不易鉴别,可利用连续相物质稀释,如水包油型易掺水,油包水型易掺

油。

1.2乳剂的优点①性质缓和,其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在皮肤上蒸发时,可起到一定的散

热作用,且有清热、止痒、消炎等功效。②乳剂的分散度较大,透入皮肤的力量较强,可增

加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剂量。乳剂•般较油脂基质药物减少药量10%-20%o③因乳剂同时

具备水相和油相,可加入油溶性及水溶性药物配伍发挥效能。④乳剂洁白细腻,外涂皮肤后

有舒适感,且易洗掉,不油污衣物,故又为护肤化妆品的基质。

1.3乳剂的缺点①对皮肤的渗透性较糊剂差。②贮存时间长时,其中水分易蒸发,水包

油基质易发霉。③不能配入可破坏乳化作用的药物,如水杨酸、硼酸等。强酸、强碱和两相

共溶的溶媒如酒精、丙酮,以及吸水药如枯研等均能影响乳剂的稳定性。

1.4乳剂的两大类型基质

1.4.1水包油型水包油型乳剂用“0/W”或“油/水”表示,一般称“霜”。此为亲水基

质,即油为分散相(被分散在膏体内),水为连续相(承受分散相的液体),也就是水包在油滴

之外,油分散于水中。此种乳剂无油腻性,易被水洗掉,其优点为:①涂在皮肤上时,随着

其中水分蒸发,可促使皮肤炎症的热发散,从而使症减轻,发挥清热止痒作用。②水溶药物

在此基质中较在油脂性基质中释放和透入要快,易发挥药效。为限制其水分蒸发,在配制时

可加入5%-10%的甘油或丙二醇作为保湿剂,既可减少水分蒸发,保持一定温度,又可促使

角质蛋白溶解,有利于药物透入皮肤。水包油剂型可以用水任意稀释,适用于油脂性皮肤。

1.4.2油包水型油包水型乳剂用“W/0”或“水/油”表示,俗称“冷霜”。此型水为分散

相,油为连续相,即油包于水滴之外,水滴分散在油中。外观呈半透明蜡状。此型可与多种

油溶性药物配伍,性质稳定。油包水型不能用水稀释。

1.5适应证这两型乳剂适应证基本相同,般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如急

性湿疹或皮炎的轻度浸润肥厚型皮损、皮肤瘙痒症等。油包水型乳剂所含油脂较多,适宜在

冬季及干燥性皮肤上使用。

1.6两型配方举例

1.6.1水包油型配方:硬脂酸50g、凡士林50g、羊毛脂50g、十六(八)醇50g、硬脂酸甘油脂

30g、十二烷基硫酸钠10g、甘油50g、尼泊金乙醋1g、水710ml.

1.6.2油包水型配方:液体石蜡625g、蜂蜡125g,十八醇50g、羊毛脂'50g、硼砂10g、水240ml.

1.7中药乳剂配制法

1.7.1研和法又称研磨法,适宜小量研制。先将药物细面与部分基质或液体油在乳钵中

研磨,使之研细后,再递加其余部分基质研匀即成。

1.7.2熔和法先将固体药物研细过筛(80目以上),分次加入已熔的基质中,随加随搅拌

均匀,直到冷却至40A45°C,此法适用于大量配制。

1.7.3提取有效成分研和溶和法

溶于水或油的中药有效成分,可用水煎或油炸过滤后取清液做为基质

原料,对固体提取物,可研细后按上法配制。

1.7.4乳剂配制

见附图。加入程序:①油包水型为水相〜油相;②水包油型为油相〜水相。

搅拌

75—80(;*|防腐剂

融化

75--8QC

厂嬴厂|

包装

1.7.5调配注意事项

①油脂性基质内若有杂质,应熔化待其沉淀后用纱布过滤除去。②应先将不溶性固体粉

末研成细粉,过100目筛,先与少许基质混匀,若处方中含有植物油或液体石蜡等,可先与

药粉研成糊状后,再与其余基质混匀。③若含有少量可溶性剧毒药品或结晶药品,应先加少

量水溶解后,再与其他基质混合。④含挥发性成分药物,如冰片、樟脑、薄荷及麝香等,应

待温度降至30℃左右时再加入。⑤汞、碘、水杨酸、揉酸等药物不宜与金属器皿接触。⑥

易分解或易腐败的制剂,宜随用随配,或加入适量防腐剂。⑦必要时可对基质进行灭菌处理。

2常用方剂

2.1硫黄霜

方剂组成:水包油基质90A-97g,硫黄粉370g,甘油适量。

配制方法:硫黄粉过100目筛,加入甘油适量,研磨均匀,缓缓加入水包油基质内,同

时搅拌均匀。

功用:杀虫止痒,祛油脂,净鳞屑。

主治:3%硫黄霜可用于治疗座疮、脂溢性皮炎,10%硫黄霜可用于治疗银屑病和疥疮。

用法:薄涂皮损。治疗疥疮时应薄涂全身,每日1次,每3天洗浴并更换消毒内衣。

2.2清热苓柏霜

方剂组成:黄苓10g、黄柏10g、苦参10g、水包油基质700~750g}

配制方法:将前三味药水煎3次,过滤去渣,浓缩至700-750ml,按水包油法制成霜剂。

功用;清热解毒,润肤止痒。

主治:亚急性湿疹、皮炎、玫瑰糠疹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