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单元拓展整体阅读整合读本(素材)_第1页
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单元拓展整体阅读整合读本(素材)_第2页
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单元拓展整体阅读整合读本(素材)_第3页
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单元拓展整体阅读整合读本(素材)_第4页
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单元拓展整体阅读整合读本(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单元拓展整体阅读整合读本(素材)基于教材的

初中语文单元拓展整合阅读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经典诵读

1.西江月画栋新垂帘幕[宋]辛弃疾

2.死水_________闻一多

篇章阅读

1.“两弹"元勋邓稼先张曼菱

2.中国核专家林俊德: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罗布泊余建斌

3.太阳吟___闻一多

4.静夜_________闻一多

5.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节选)周简叔

6.五四断想___闻一多

7.琐忆(节选)___唐弢

8.早_________吴伯箫

9.我的父亲鲁迅___周海婴

10.怀念鲁迅先生___巴金

11.吕蒙破皖城___司马光

12.鲁肃过蒙屯下___陈寿

13.劝学(节选)___荀子

整本书阅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___茨威格

第二单元

经典诵读

1.诗经秦风无衣《诗经》

2.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3.九歌国殇___[战国]屈原

篇章阅读

1.黄河之水天上来光未然

2.黄河情___陈令申

3.可爱的中国(节选)方志敏

4.草地夜行___王愿坚

5.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杨成武

6.倔强的小红军___陈靖

7.再见了,亲人___魏巍

8.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巴金

9.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华敏

10.树_________艾青

11.青萍___端木蕻良

12.越冬的小草___端木蕻良

13.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

14.采薇___《诗经》

15.木兰歌___韦元甫

整本书阅读

恰同学少年___黄晖

第三单元

经典诵读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3.渔父___[清]纳兰性德

篇章阅读

1.快手刘___冯骥才

2.老哥哥___臧克家

3.朋友老卢___三石

4.独腿人生___罗伟章

5.李杠的勃拉姆斯索波

6.一个车夫___巴金

7.草帽是父亲的徽饰段奇清

8.远行_________李森祥

9.父亲(节选)___梁晓声

10.陈尧咨受杖___《宋史》

11.赵襄主学御___《韩非子》

12.列子学射___《列子》

整本书阅读

我们仨_________杨绛

第四单元

经典诵读

1.咏煤炭___[明]于谦

2.金错刀行___[宋]陆游

3.旅舍遇雨___[唐]杜荀鹤

4.浪淘沙北戴河___毛泽东

篇章阅读

1.怀念圣陶先生___吕叔湘

2.我所见的叶圣陶___朱自清

3.几件小事___叶至诚

4.腊梅_________余秋雨

5.一棵小白杨___朱金平

6.为学与做人___梁启超

7.享福与吃苦___何仲英

8.陆游筑书巢___陆游

9.座右铭___崔瑗

整本书阅读

倪焕之_________叶圣陶

第五单元

经典诵读

1.泛舟_________[宋]朱熹

2.罢郡归洛阳寄友人[唐]刘禹锡

3.登金陵凤凰台___[唐]李白

篇章阅读

1.好一朵木槿花___宗璞

2.燕园树寻___宗璞

3.叶子时期的梅___晨义

4.丑石_________贾平凹

5.文竹_________贾平凹

6.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包利民

7.迟开的花朵更可爱普希金

8.致恰达耶夫___普希金

9.雪夜林边逗留___弗罗斯特

10.白梅_________王冕

11.寒菊_________郑思肖

12.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整本书阅读

平凡的世界___路遥

第六单元

经典诵读

1.洛桥晚望___[唐]孟郊

2.春水_________[唐]杜甫

3.夏日山中___[唐]李白

4.题李凝幽居___[唐]贾岛

篇章阅读

1.黄金国的发现___茨威格

2.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茨威格

3.日_________巴金

4.非常生活非常感受杨利伟

5.梦圆飞天___陈树华

6.第一位华人宇航员叶永烈

7.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黄士芬

8.微纪元_________刘慈欣

9.伊犁凿井___纪昀

10.正午牡丹___沈括

11.雁奴后说(节选)宋祁

整本书阅读

流浪地球_________刘慈欣

第一单元

经典诵读

1西江月画栋新垂帘幕

[宋]辛弃疾

画栋新垂帘幕,华灯未放笙歌。一杯潋滟①泛金波。先向太夫人贺。

富贵吾应自有,功名不用渠多。只将绿鬓②抵羲娥③。金印须教斗大④。

注释:

①〔潋滟(liànyàn)〕指水满的样子,泛指盈溢。诗中意思是“满满的酒”。

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形容年轻美貌。

③〔羲娥(xīé)〕日神羲和与月神嫦娥的并称,借指日月或泛指岁月。

④〔金印须教斗大〕这里的金印斗大指高官显位。作者用此取吉祥祝福之意。

2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①,

清风②吹不起半点漪沦③。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④,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⑤,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⑥。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注释:

①〔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在军阀统治下黑暗腐败的旧中国。

②〔清风〕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

③〔漪沦〕细波。

④〔翡翠〕玉器。

⑤〔罗绮〕丝绸衣裳。

⑥〔鲜明〕色彩明亮。

⑦〔开垦〕指开创某种事物。

篇章阅读

1“两弹"元勋邓稼先①

张曼菱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邓稼先作为其中的代表,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困难面前,他坚定不移。“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关键时刻,他舍生忘死。“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他,无私无畏地为国家的强盛奉献毕生精力,值得每一个人赞颂。

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的试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着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

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我想,“元勋”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②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这里有两张珍贵的照片。

一张照片,是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③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④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

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而最后获表彰的25人中,就有8位西南联大的学生。除了有能力,这种肯牺牲、肯为民族大局淹没自我的精神,也是联大人的一种不被磨灭的气质吧

注释:

①选自《西南联大行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因原文篇幅较长,本书有删改,标题是编者加的。

②〔推卸〕不肯承担责任。

③〔得其所哉〕找到了适合的地方或得到理想的安置,也形容因某事而称心快意的情绪。

④〔盎(ànɡ)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

2中国核专家林俊德: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罗布泊

余建斌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英雄埋名。他扎根大漠五十余载,生命尽头依旧坚持为国工作,“因为他,世界上没有人再敢轻视中国。"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他忍受着病痛折磨,坚持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生命也当最后的冲锋。在中国人心里,你永远不会倒下!

(一)扎根戈壁里的“马兰花”

他叫林俊德,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4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长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希望活得有质量,说不要勉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手术。与其治疗后卧床不起,不如最后还能争点时间。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1960年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①。

同事、学生、朋友、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他让老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他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插着管子工作没有效率,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2800多毫升积水,心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终于被放下地。半小时过去,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几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出去痛哭起来,怕他听到,还要使劲捂着嘴巴呜呜地哭。

他又接着工作了1小时。最后的5个小时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时又能听到他在嘴里念“ABCD”、“1234”,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序。

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

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跳动不起来了,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五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医院科室主任张利华,54岁,扑通跪了下来,对着床头说,“林院士您安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张利华看了30多年的病人,像这样面对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见到。

得知他的离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94岁的程开甲写来一句话:“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个遗愿: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他埋在马兰。最后一个,他也在病床上哑着声音和基地的司令员说过,算是他的一个要求。司令员听完转身,泪打湿了满脸。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马兰花。

这个季节,马兰小院里的草长高了,杏也熟了,正等着他回去。他说过,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二)“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他最初也没想到,个人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正好,程开甲带着26岁的他匆匆赶到,说:“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张爱萍看了看眼前不太面熟的年轻人,激动地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他当时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样子像一个罐头盒,用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这是他拿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等,用土办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还拿到了国家发明奖。那时候,他从浙江大学毕业也才4年。

他的家乡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少年时家中一贫如洗,曾经辍学,靠着政府资助上完了中学、大学,在大学里曾打着赤脚上课。从浙大机械系毕业,他分配到单位,实际上他是专门被挑来的,到了单位给他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虽然对核试验知道不多,但他一听能跟国家命运靠得这么紧,就非常激动了。他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说,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机遇,一个就是发狂。他以自己为例:“成功不成功,的确有个机遇。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的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所以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看得出挺欣慰,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并且,“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1966年底的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下工作,当时的实验条件还不具备。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呆了一宿。

冬天漠风凛冽,山顶更是冰封雪冻。夜晚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往身体里扎,又在每个人的鼻尖、胡子、眉毛上结上一层白霜。手冻僵了,脚麻木了,身子不停哆嗦②……可一看温度表,才零下20多摄氏度。

他们还抱怨:“这鬼天气,就不能再冷一点吗?"

后来,他们采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的办法解决了问题,赶在试验前研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为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后,他又开始带着人解决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这个世界性难题。艰苦攻关20多年,先后建立10余种测量系统,为国家的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他善于啃硬骨头,也常教自己的学生要敢于啃硬骨头。他的23个学生,个个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他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③。

注释:

①〔倔强〕文中形容性格坚毅、刚硬。

②〔哆嗦(duōsuo)〕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③〔抉(jué)择〕挑选,选择。

3太阳吟①

闻一多

《太阳吟》是诗人刚赴美留学时所作,文字里浓浓的浸染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元素,是自然整体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赋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的一大开拓。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②!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③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④得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注释:

①选自《红烛死水(中国现代名家诗集典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②〔九曲回肠〕一般用来形容痛苦、忧虑、愁闷等已经到了极点。

③〔六龙骖驾〕古代神话传说太阳神驾着六龙车,羲和赶着车,在空中行走。《易·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④〔憔悴(qiáocuì)〕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4静夜①

闻一多

闻一多学贯中西,谙熟中外古今的诗律。他从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传统手法中吸取灵感;同时又从西洋诗歌格律中引进了变化,使文字所形成的节奏和旋律成就了诗人独特的风格。《静夜》中跌宕多姿的自然音节的跳动和节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波澜起伏的感情。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②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③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④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⑤!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⑥,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注释:

①选自《静夜的心跳:闻一多的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②〔贞女〕贞洁的少女。

③〔唼呷(shàxiā)〕原指鱼鸟吃食,文中是“喝”的意思。

④〔浑圆〕很圆。此处为圆满之意。

⑤〔休戚〕欢乐和忧愁。

⑥〔痉挛(jìngluán)〕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

5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节选)①

周简叔

闻一多是一位诗人、学者、民主革命战士,也是一位画家。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闻一多都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之情。倘若要选择一个意象来歌颂闻一多的人生与艺术,必定是燃烧自己而照亮他人的红烛。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穿过大半个昆明赶来听他的课,教室里里外外总是挤满了人。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②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③。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④前人一语。他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⑤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注释:

①选自《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②〔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慢腾腾,不慌不忙。

③〔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④〔蹈袭〕因袭,走别人走过的路。

⑤〔禁锢(gù)〕束缚、强力限制。

6五四断想①

闻一多

创新和改进是五四运动的主题之一。闻一多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革命是除旧布新的最有效途径,而青年则是革命创新的源泉。此文虽为“断想”,但言简意赅,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作者始终怀着赤子之心,希望早日看到祖国的光明,并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最后终于以自己的生命促进“新"的发展。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减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路程。"又把他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地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痛,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是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还要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

注释:

①选自1945年5月《五四周年纪念特刊》。1945年,西南联大师生隆重纪念五四运动,出版刊物,召开纪念大会,盛况空前。闻一多不仅赴会讲演,还写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五四断想》两篇纪念文章发表在西南联大《五四特刊》上。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篇》,意思是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白天和黑夜都不会停止。

7琐忆(节选)①

唐弢

对伟人的最好纪念莫过于宏扬他的精神。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人们所仰慕的东西很多,留在众人记忆中闪光的东西也很多。但究竟什么是鲁迅精神中最宝贵的东西文章就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为纲展开。围绕它,作者打开记忆的闸门,从如潮的往事中掬起几个小水滴,以小见大,从中折射鲁迅先生那革命精神的光辉。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②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③,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而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④,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做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倒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正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口不提。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有一次,我从别处听来一点掌故,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会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却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来,还埋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我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⑤。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就战斗风格而言,又自有其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讽刺显示他进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他的谈话,也往往表现了同样的风格。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

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因为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我的第一本书,最初也是经鲁迅先生介绍给一家书店,而后又由另一家拿去出版了的。当时因为杂志上一篇《闲话皇帝》的文章,触犯了日本天皇,引出日本政府的抗议,国民党政权请罪道歉,慌作一团,检查官更是手忙脚乱,正在捧着饭碗发抖。书店把我的原稿送去审查,凡是涉及皇帝的地方,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从秦始皇到溥仪,从凯撒大帝到路易十六,统统都给打上红杠子,删掉了。好几处还写着莫名其妙的批语。我一时气极,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把这些地方指给他看。

“哦,皇帝免冠啦!”鲁迅先生说。

“您看,还给我加批呢。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讲这些昏话!"

“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过去有钦定书,现在来它一个官批集,也给后一代看看,我们曾经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

“这是官批本,"鲁迅先生认真地说,“你就另外去印你自己的别集。快了!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对内束手,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离末日也就不远了。他们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越是凶,越是暴露了他们卑怯和失败的心理!”

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不然的话,我大概会呼喊起来。真的,站在鲁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注释:

①唐弢(1913-1992),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本文是唐弢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八十周年而写作的回忆录。

②〔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引申为极小的怨恨。

③〔众口铄金〕众口一词,就是金子也可以被销毁,比喻舆论力量极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④〔伎俩(jìliǎng)〕指某种手段,或者花招。多形容人卑鄙的计策手段。

⑤〔虫豸(zhì)〕泛指禽兽以外的小动物。

8早

吴伯箫①

吴伯箫先生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学脚印的寻找和对鲁迅品格的敬仰之情来拜访绍兴三味书屋奇迹的。文中不但记载了拜访的所见所闻,还用丰富的联想把三味书屋的质朴、素雅与精美、适意相融合,慢慢品味,或许你也能从中感受出鲁迅的优秀品质。

深冬,酿雪的气候。我们在绍兴拜访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幽香。那幽香纯洁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由于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听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或许这便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头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面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规整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排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是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一切书桌周围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景象,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静静中我似乎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一起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边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遽然②理解了幽香的来历:是蜡梅花。

跨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简直满树都是花。那斑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通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不染纤尘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分,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德方正、教学仔细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静静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并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终身。

是啊,确实要早。要爱惜清晨,要爱惜春天,要学梅花,作“春风榜首枝"。

注释:

①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代表作品:《难老泉》《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

②〔遽(jù)然〕突然。

9我的父亲鲁迅①

周海婴

鲁迅的文字,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但生活中的鲁迅,却会给不同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作为儿子的周海婴,又会展现一个怎样的鲁迅呢?走进文章,让我们一起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先生吧。

母亲告诉我,我是她和父亲避孕失败的产物——母亲觉得当时的环境很危险、很不安定,他们自己的生活还很没保障,将来可能还要颠沛流离②,所以一直没要孩子。母亲在1929年生我的时候,已是高龄产妇,拖了很长时间没生下来,医生问父亲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父亲回答是大人,没想到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婴儿,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

很多人对父亲在家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感兴趣,其实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只记得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四五岁的时候,保姆许妈便带我到后面玩。那时候上海也不大,房子后面就是农地,鲁迅觉得百草园有无限乐趣,而我的天地比百草园大得多,有小虫子、有野花,这里也是我的乐土。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蔼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过去把鲁迅误读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

父亲跟我讲的是带绍兴口音的话,他喊我“乖姑”,有点像广东话称呼孩子的方式。旧时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那时又没空调,整天身上、背上都是湿漉漉的,每年一到夏天,我背上总要长出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晚饭以后,跑到二楼,躺在父亲床上,那时天色已暗,但为了凉爽并未开灯。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浸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父母中间,心里无比温暖。直到天色黑尽,父亲又要开始工作了,我才恋恋不舍回到三楼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那时候父亲已有他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我早上上学,他还在睡着;中午回来吃饭可以碰见;下午从学校回来时,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和他聊天。跟父亲来往的一些人当中,我有印象的是萧军、胡风、冯雪峰、内山完造夫妇。我对内山完造印象很深,我们一直有来往,直到他去世。这次上海拍电影《鲁迅》,我还提出,对内山完造这个人物,一定要把握:他不论中国的贫富贵贱都是一视同仁的,所以不能弄成总是点头哈腰的,也不是非常高傲的,因为他是一个有文化涵养的日本人。

萧军也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人,他非常爽朗,一个东北大汉,没什么心计,说话脱口而出,很容易得罪人,但他自己又不往心里去。电影《鲁迅》里就有这样的镜头,萧红在他身后老拽着他衣服不让他乱说,他的确是这样的性格。

有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孩子依赖父亲或母亲更多一些,但我的家庭没有,就是一种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不是看见父亲就远远地敬畏、蹑手蹑脚地,没有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记忆中他也只有一次假装用纸筒打我。父亲写信通常用一种中式信笺,上面印有浅浅的花纹、人物或风景,父亲给不同的人写信,选用不同的信纸。如果我碰巧遇到父亲写信,想表现一下自己,往往自告奋勇地快速从桌子倒数第二个抽屉,以自己的“眼光"为父亲挑选信纸。父亲有时默许了,有时感到不妥,希望我另选一张,而我却僵持不肯,每逢此时,父亲也只好叹口气勉强让步。后来听说日本有一位学者叫阿部兼也,专门研究父亲信纸的选用与致信者的内在关系,可惜的是他不知道这当中还有那时不谙世事④的我的干扰。

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跟父亲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什么名分。他们结合在一起,是很自然的状态,是爱让他们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分是保障妇女权利的一种方式,而母亲觉得,她的权利不需要婚姻来保障,她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母亲在我面前不怎么回忆父亲,她不愿意沉浸在她的悲哀当中。对我父亲,她觉得她有照顾不够的地方——比如她说看到父亲经常是点了烟之后就随手放在那儿,既然是空烧掉,为什么买那么好的烟?于是父亲最后抽的是比较廉价的烟。茶叶也一样,有时她泡在那儿,他也没喝,这不浪费吗?诸如此类。其实再周到、再细致的照顾,总是有不完美之处,这是很自然的。

我生下来之后,父母就没带过我到北京,因此没见过祖母。但祖母总是托人写信来,她常常寄好东西给我,像北京的榛子——比现在的榛子好吃很多;还有她自己腌的酱鸡酱鸭。因为路途远,有时一打开,酱鸡酱鸭发霉了,妈妈只好把它们扔掉,而我觉得太可惜。祖母和朱安的信,都是别人代写的,后来有些人还问我:“为什么说朱安不识字啊?她还给你母亲写过信,说死后要念什么经、做什么被子、棺材要怎么样、点什么灯、做什么祭拜,文笔很深,文化很高啊!"他们不知道那些信其实是别人代写的,还以为我是故意贬低朱安。恰恰相反,我对朱安,还怀有尊重之情。

父亲去世后,母亲除了我这么个病孩子之外,也负担了朱安女士的生计,生活得比较艰难。朱安也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她托人给母亲的信总是表示感激之情,说“您对我的关照使我终身难忘”。也很体谅母亲,“您一个人要负责两方面的费用,又值现在生活高涨的时候,是很为难的”,收到生活费后她也回信告知是如何安排开支的。

我也从来没见过朱安,连见都没见过,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印象。不过从她与母亲往来信件看,她对我还是很关爱的。一次她给母亲写信说:“我听说海婴有病,我很记挂他。您要给他好好地保养保养。”我十五六岁后,她就直接给我写信,有一次还问我是否有同母亲的相片,给她寄来一张,“我是很想你们的。"我知道在她心里,她把我当作香火继承人一样看待。

注释:

①选自《鲁迅与我七十年》(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周海婴(1929—2011),出生于上海,浙江绍兴人,是周树人(即鲁迅)和许广平(即鲁迅爱人)仅有的一个儿子。本文选入时,稍有删改。

②〔颠沛(pèi)流离〕形容生活艰难而到处流浪。颠沛:跌倒,比喻生活穷困。流离:流转离散。

③〔蹑(niè)手蹑脚〕形容行动时轻手轻脚不让出声的样子。

④〔不谙(ān)世事〕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社会上的种种事情没有了解,缺乏社会经验。

10怀念鲁迅先生①

巴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五四文人,其精神对这个时代的意义已毋庸赘言。巴金曾发自肺腑地说过,鲁迅先生永远是他的老师。虽然两人相处不多,但金石之交,不是师生胜似师生。这,会是因为什么呢?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②,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还是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我暗中向他学习,越学越是觉得难学。我通过几位朋友,更加了解先生的一些情况,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是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

十年浩劫中我给“造反派”当成“牛”,自己也以“牛”自居。在“牛棚"里写“检查”、写“交代"、混日子已经成为习惯,心安理得。只有近两年来咬紧牙关解剖自己的时候,我才想起先生也曾将自己比做“牛”。但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这是多么优美的心灵,多么广大的胸怀!我呢,十年中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但即使是任人宰割的牛吧,只要能挣断绳索,它也会突然跑起来的。

“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注释:

①选自《怀念鲁迅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收获》60年纪念文存"系列之散文卷)。

②〔唇髭(zī)〕嘴边的长而浓密的胡须。

11吕蒙破皖城

司马光

用兵之道,变化无穷,因事之不同,策之效果也各异。吕蒙是一个勇冠三军的猛将,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将领,已然领悟到了其中奥妙。

闰月,权亲攻皖城。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①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蒙荐甘宁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③城,为士卒先。既而张辽④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注释:

①〔窃〕私下里,私自。

②〔拔〕攻下;攻取。

③〔缘〕攀援。

④〔张辽〕曹军将领。

译文:

闰五月,孙权亲自率军攻打皖城。将领们计划堆土山和增加攻城的设备,吕蒙说:“制造攻城设备和堆土成山,须多日才能完工。到那时,敌人城防已经巩固,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夺得皖城。况且我军乘雨多水大而来,如果旷日久留,大水必定渐渐退走,我们回兵的道路会遇到困难,我以为那是很危险的。现在看来,此城不会十分坚固,我三军士气高昂,四面齐攻,很快就可攻克,然后趁大水未退而回军,这才是大获全胜的策略。孙权采纳了这一建议。吕蒙推荐甘宁为升城督,甘宁手持白色熟绢,身先士卒攀上城墙。不久,张辽率兵赶到夹石,听说皖城失守,便领兵撤退了。孙权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回兵驻守寻阳。

12鲁肃过蒙屯下

陈寿

人是不断成长的。对一个人的认识也不能一成不变。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从这一故事中,你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鲁肃代周瑜,当之①陆口,过②蒙屯下。肃意③尚轻④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⑤待之,君宜⑥顾之。"遂⑦往诣⑧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⑨?”肃造次⑩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注释:

①〔之〕动词,到。

②〔过〕到,到达。

③〔意〕心思。

④〔轻〕轻视,藐视。

⑤〔故意〕原来的想法。故:原来,以前。

⑥〔宜〕应当。

⑦〔遂〕于是。

⑧〔诣〕拜访。

⑨〔虞(yú)〕意料,预料。

⑩〔造次〕鲁莽,轻率,大意。

〔拊(fǔ)〕抚摸。

〔拜〕拜望,拜见。

〔比近〕靠近。

〔悉〕全,都。

〔率〕大概,大略。

译文: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部曲全都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地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13劝学(节选)

荀子

荀子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往往是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其文字大多意蕴丰富,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可以在反复诵读中加以感悟。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青③,取之于蓝,而青于④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⑤,輮以为轮⑥,其曲中规⑦。虽有槁暴⑧,不复挺⑨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⑩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①〔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③〔青〕靛青。

④〔于〕比。

⑤〔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⑥〔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⑦〔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⑨〔挺〕直。

⑩〔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须臾〕片刻,一会儿。

〔跂〕提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

〔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绝〕横渡。

〔生〕通“性”,资质,禀赋。

〔于〕向。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兴〕起,兴盛。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骐骥〕骏马,千里马。

〔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