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下一至四单元写作指导_第1页
统编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下一至四单元写作指导_第2页
统编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下一至四单元写作指导_第3页
统编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下一至四单元写作指导_第4页
统编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下一至四单元写作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下一至四单元写作指导部编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下一至四单元写作指导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

(一)作文题目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切题立意:

1.追寻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选择烛之武。)

2.上上智慧利家国,千古英雄烛之武。(选择烛之武。)

3.以烛之武为镜,做德才兼备之人。(选择烛之武。)

4.目无全牛智卓绝,游刃有余技超群。(选择庖丁。)

5.智高于人,技高于世。(选择庖丁。)

6.选择明智走对路,态度谦逊更远行。(选择张良。)

……

考场佳作

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

我欣赏游刃有余的庖丁,也佩服运筹帷幄的张良,但我更敬佩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凭借自己洞若观火的眼光和能言善辩的口才说退秦君、勇纾国难的烛之武,他是值得我一生学习、追寻的榜样!

烛之武有在机遇来临前不断充实自己的努力。一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道出了他多年不受重用的愤懑和情不自禁的委屈!但是他没有忘记的是不断努力、充实自己,随时等待机遇的到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不被理解的经历可是在委屈和牢骚之外,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已有充分的准备,能随时迎接属于你的高光时刻?如果没有,请你耐下心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增强积淀,记住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烛之武有在国家危难时深明大义、勇担使命的勇敢。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烛之武慨然“许之”,是植根于心底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勇气。我们可能没有像五四、革命时期的青年人那样可以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至少可以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哪怕只是做出力所能及的一点小事。疫情时代,你有没有勇气像无数志愿者那样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洪水肆虐,你能不能像于逸飞一样勇于担当、为救治被困者耗尽体能?能不能像上海的河南籍大学生一样及时搜集、发布求助者和救援信息的对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救命文档”?生活中,哪怕是举手之劳,也可能汇聚微光,烛照黑暗,值得我们鼓起勇气,努力践行!

烛之武有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的从容和层层深入、切中肯綮的智慧。不难想见秦国君臣那盛气凌人的姿态,秦军大营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但是烛之武毫无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奴态,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讲明利害,层层深入,从根本上动摇、瓦解了秦、晋联盟。他紧紧抓住秦穆公趋利避害的心理,一句“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游说,却收到了“秦伯说,与郑人盟”的结果,怪不得古人盛赞烛之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言语智慧!同学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有头脑、有思想、有智慧、有口才,是助你成功的“秘籍”,我们要成为像烛之武一样的“四有"新人!

以上三点就是烛之武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庖丁的神乎其技背后是庄子的道家无为思想的折射,难免消极避世;张良的运筹谋略也只是为主子刘邦与项羽争雄,格局仍不阔大;而烛之武则代表着一个普通人拳拳的爱国之心,他的深明大义和当仁不让是其他两个人物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我最敬佩烛之武,我号召大家向烛之武学习!学习他的扎实笃定的积淀、当仁不让的勇气、从容演说的智慧!学习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当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时,也可以对烛之武等先贤自豪地说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作文题目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场佳作

1.尊重规律,成就精彩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的刀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庖丁正是因为能够正确认识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成就了精彩人生。

庖丁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他的刀,而是他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其他厨师处理一头牛,靠的是力气,讲究的是刀刃的锋利,因而时常换刀。而庖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干的是头脑活。凭着对牛生理结构的了如指掌,他摸准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整个过程不曾拿刀硬碰,演绎着“刀尖上的艺术”。从这说开来,不仅仅是牛,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庖丁这类尊重规律的智者,正是在“变"之中找到了“不变”的规律,方能在事业上行稳至远。

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导致事业失败。

当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时,种植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客观规律,大面积栽种樟子松。结果不到几年,由于突发松毛虫害,所栽种的两亿多株樟子松大多因此而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之前,在治沙的过程中,治沙人员也曾罔顾生态环境,大面积栽种杨树,结果所栽种的杨树半死不活,无法起到治沙的作用。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往往办不成事,办不好事。

尊重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治沙的过程中,我国治沙人员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不会盲目采用单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环境条件好的地方种植乔木,条件差的地方采用乔灌草结合,甚至以草方格的形式阻止沙丘移动,并最终取得成功。不仅仅是治沙,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完美地利用自然光照,在给旅客以舒适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乡村扶贫方式不一刀切,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帮助农民精准脱贫,实现了经济效益……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它们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唯有理解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尊重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尊重规律,乘规律之利,扶摇直上九万里!

2.以刀刃解全牛,以有为至无为

庖丁解牛,从“所见无非全牛"到“未见全牛”,这是道的极致;“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是技的巅峰。只是顺应自然便可无往而不利,这便是道家的无为。可仅仅无为便可将解牛化为一种艺术吗?庖丁用他的话语告诉我们,无为是从有为开始的。

无为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没有夜以继日的练习与努力,就没有马龙在比赛中出色的反应,以及“六边形战士"的美誉;同样也不会有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技之巅峰。倘若马龙没有日日夜夜地挥洒,庖丁没有十九年解数千牛的积累,想必他们也远远无法达到他们现在所达到的高度。“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种无为来自背后坚持不懈的努力。

无为需要全神贯注的沉浸。庖丁的“官知止而神欲行”便是全神贯注的注脚,“视为止,行为迟"更是全身贯注的外化。著名作家是枝裕和曾在《海街日记》中写道:“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诱惑,然而什么都追求、都积极有为地投入,总会顾此失彼,甚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如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心里盘算着怎么邀功请赏、怎么名声大振,那他一定无法看似轻松地发挥让人惊叹的技艺。全身心投入眼前事,不做他想,唯有无想,才能无为。

无为需要相信内心的骄傲。“只要不失去你的崇高,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假使庖丁没有追寻自己内心的骄傲,而一心只想着养家糊口,那么他很难反复磨炼自己的技艺,达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至高境界。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早年的翻译不被众人认可,甚至被核心期刊“封杀”,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崇高,笔耕不辍,最后用一首诗影响到美国总统克林顿。世事易变,匪石弗转,怀揣着骄傲,才能如风一般将故事的种子悄悄埋下,再拱手立于旁侧,任由时间将其催成参天大树。

庖丁将其解牛之道归结为“依乎天理”,看似无为,实则他的坚持不懈、全神贯注和坚定相信,处处也烙印着有为的痕迹。人生的道路也如此,唯有用双脚将要走的每一寸土地压实,才能在负重前行中,创造一片岁月静好。

(三)作文题目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请根据以上对话的的内容,确定立意和主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

(2)应该有所为;

(3)避免不能和不为。

考场佳作

若非恒力,安见春光?

《南方周末》新年贺词里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而让这样的逾越变得触手可及的,是千万个在寒冬就已经蓄力的种子,以恒力为柄,吹响了破土的春之号角。看似不能之事,也时有奇迹发生,而这奇迹的本身,不外乎一句“为者常成”。

不给失败冠以“不能"的理由,是善为者的座右铭。

正如齐宣王置折枝之力不顾不施仁政却说“吾不能”,现今世界压力剧增是事实,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人,打着躺平的旗号,挂着情绪化的名号解释自己的停滞和焦虑。很多人以此当借口,将自己的“不为"归结于“不能”以此来逃避。尤记得苏翊鸣曾经说过:“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国际赛事的每一分进步都是在与“不能”作斗争,苏翊鸣何以朗朗少年就有王者之姿?我想,是他从不为困难找理由,不给失败留余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人可以用“为"去冲破“不能”的障碍,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如果一直给自己设置天花板,那么当人一旦被这种认知限定,就不会有知难为而为之的“勇”,不会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更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得。明知难为而为之是冲破“不能"的信念勇气,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年轻的时候,创作很勤奋,可是得到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743封退稿信。他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不敢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信都变得毫无意义。”凭着愈挫愈奋的勇气,到逝世为止,他一共出版了564本书。他没有给自己找不能的借口,亦没有被浮云遮望眼,由此成功。反观现在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卧于“躺平"之毯无法起身,错失了不知多少蓬顶之外穹顶之上的星光。

生活不可能一往无前一帆风顺,我们的努力突破的“不能”有时就会成为渡江的舟楫。

张晓宇在中国人寿应聘时,激烈竞争中因为多学了德语通过了应聘,这个经历让他在职业生涯中不懈怠,面对行业洗牌,他依靠深厚的积淀当选了长安汽车的销售高管继而成为副总裁。试想,如若只抱着“不可能"的念头做事,又何来后来的拔节迈步呢?我们常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实际上这股“风"是每一个敢于突破“不能”的追风灵魂。当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一件事,生命的感受和获得的激荡早已澄澈清明。所有生命都在等待破土之春,但若非恒力,安见春光?

想来作家李敖给自己的母校北京新鲜胡同小学题字时挥笔而就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也是想激励年轻人莫畏寒潮,自成春色吧!人生没有百分百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不曾放弃的追求。

一朝春色引人醉,自成碧草更无霜。唯有勇敢突破,才能突破“不能”,成为风暴中无畏的勇士!

(四)作文题目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古代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①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②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该寓言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样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考场佳作一

施政以仁,治国依法

太和中学2019级203班刘雨彤

我们不妨让时光倒流,回到两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的战国时代。就是在那样一个“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孟子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发出了“民贵君轻”的呼唤。孟子生前没有得到重用,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中国人开辟了一处心灵上的桃源,为往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留下了丰硕的精神食粮。(根据话题,自然引出孟子“仁政"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发出”呼唤,“留下"食粮,动词锤炼精当。南怀瑾先生把儒、释、道分别比喻成粮食店、百货店、药店,“精神食粮”的说法贴切恰当)

时至今日,孟子的论辩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光彩依然。当年显赫一时的王侯将相,终究化为一抔黄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流传至今的孟子思想却愈发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他呼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对当今社会仍起到警示作用;“推恩足以保四海"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之处;他设想的“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文景之治,修养生息;开元之治,轻徭薄赋;明宣宗朱瞻基以仁孝治天下,亲征恤民……践行孟子主张的这些历史事实至今仍是美谈。(巧用孟子之言、杜甫诗句,构成排比,有理论,有论据。引证使用合理,论“仁政"之功,利在千秋,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但孟子的思想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他的政治主张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但绝不能囿于此。他认为人性本善,仁政的目的在于维护人性的善,他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样才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终“王天下"。他反对惩罚,认为过错在于君王。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想法未免太过单薄。他过分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却轻视了法律的作用,有时候法律要比苦口婆心的教化更有力量!(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用齐桓晋文之事中关于仁政的具体要求,分析孟子仁政的本质,指出其局限性,亮出自己的观点,强调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出治理国家应儒法并重)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致,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与出台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却也不能小觑人性中恶的一面。唯有法律可以最大程度压制人性的恶,必要的惩罚才可以让社会保持较为安稳的秩序,不至于误入歧途。(自然过渡,用民法典做例证,再次强调法治的必要性)

就扶贫而言,真正的扶贫绝不是孟子所谓的“推恩”,而是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我们无法避免有人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骗取扶贫资金。所以要拟制严格的规章制度,“输血"与“造血”并行,使真正的贫困人民得到救助。没有法律规范的地带总会有人想“走走”,缺乏强力手段的仁德总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应该逐渐完善法律规范,更好地治理国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段从现实角度出发,以“扶贫"为例,富有时代气息,紧扣“治国依法”)

我们正朝着现代化的目标攀登,孟子主张的仁政也好,韩非推崇的法、术也罢,重要的是可以为我所用,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让社会和谐安定,人民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星空璀璨,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辩证分析,总结升华,得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观点。句式整散结合,灵活多变)

考场佳作二

要有“外圆内方”的智慧

太和中学2019级202班赵博

不论是古代“天圆地方"的天地观,还是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无不蕴含着“外圆内方”的处世智慧。“以为轮,其曲中规"的治学之术也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解牛之法也罢,“外圆内方"的智慧都深嵌其间。(以两组整句点题,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开篇展示自己丰富的素材储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庖丁解牛而刀不碰骨,毋庸置疑是因为他技艺娴熟,但更多的是“批大郤,导大窾”,有意不使刀与骨针锋相对,这是“圆"的智慧;刀不失锋利,“动刀甚微,謋然已解”,不忘自己的目的,这是“方"的境界。(根据话题,结合庖丁解牛中的语句,提出自己的思考,指出何为“方”“圆”,巧妙过渡,为下面的论述蓄势)

“圆”意味着收起锋芒,低调做人。没有谁愿意挨着刺猬,因为它桀骜不驯,对谁都是一身锐刺;猫咪却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学会了把锐利的爪子藏进肉里,低调地与人类相处。庖丁用刀,学会了避开硬骨,避开不利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的刀过了十九年依然“若新发于硎"。韩信放下尊严,忍受一时的胯下之辱,后来助刘邦夺得天下、名垂青史;一度低调的季羡林也曾破天荒地“高调”了一回———公开摘下外界给他的三顶桂冠,季老的低调彰显了一代大师的风范。审时度势,因时而变,放下尖刺,避开矛盾,“圆"的内涵便是如此。(巧用生活所见之物,刺猬和猫咪的对比形象生动,且充满生活气息,举例恰当。韩信与季羡林的例证,古今相对,典型而贴切,段落首尾相呼应,有一气呵成之感)

“方”意味着不失自我,不忘初心。如果说“圆"是为人处世时以温柔取代暴戾,那么,“方”就是在“圆"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标准,不以外界为转移。“解牛”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势如破竹的,肯定会碰到一些筋骨交错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尽力精诚,不忘“解牛”之初心,不为则已,为则惊人;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顺从自己的内心,不因外界的是非曲直而改变。“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不向命运低头,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气魄“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守内心的“方"。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荣华富贵、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心中的“浩然之气"。“方”的境界等同于恪守本心,百折不挠。(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采,也显示了学生使用素材的熟练度)

学会方圆结合就是要我们知道: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坚守内心。就像柳宗元的说车赠杨诲之中的“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所以说,“外圆内方"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是经历了痛苦的修炼。正如杜甫的方圆形成于乱世中的颠沛流离、妻离子散,苏东坡的方圆成长于“乌台诗案”的厚德坚韧。(以柳宗元笔下的“车厢"车轮”为例,再次解释“方圆”,并指出“外圆内方”的形成条件,证明观点,语言有气势,具有感染力)方圆使得他们在经历生死之后脱胎换骨,浴火重生。(总结本段,得出结论)

就像庖丁将刀插入骨节间解牛一样,“圆"是为了更好的“方”,无“方"不成“圆”,方与圆对立统一。我以为“外圆内方"既是文惠君所悟的养生之道,也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再点材料,首尾照应;回归话题,重申观点)

(五)作文题目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⑤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五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也可以组合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切题立意:

(1)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2)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3)纵使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4)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考场佳作

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总书记的赞扬,是殷殷期望,更是光明未来。自古以来,我中华青年都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中流砥柱。

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勇气,越是艰难,越要勇往直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1949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新挑战,无数青年无畏无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抗疫大军的中坚力量,彰显着抗疫战场的青年担当。

综观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都能看到广大青年挺身而出的身影,那些曾经带着朝露的蓓蕾,在疫情防控战场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广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守护祖国、守护民族的重任,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主要是讲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注重教育和伦理教化,就可以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而我国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广大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放眼神州大地,无数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正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战场,他们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一往无前的执着,肩负着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以昂扬奋进的姿态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六)、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张良、范增、蔺相如、廉颇、苏武等,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曹操、周瑜、林冲、鲁智深、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己等,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奥楚蔑洛夫、保尔·柯察金、于勒、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无论真实的还虚构的,都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副标题为“_____与_____之比较”的人物评论。横线上需填写的是你选取的人物名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大智慧和小聪明

——张良与范增之比较人物评论

世人皆以为,张良和范增,均为腹有良谋,胸怀韬略的智者,但我独以为:范增所谓的智慧,只能是小聪明;而张良之智,堪为大智慧。

范增之智,其实是小聪明;而张良之智,堪称大智慧。

范增不能像诸葛亮一样,隆中一对,茅庐未出而三分天下,使项羽拳拳服膺其雄才伟略。而是仅凭小聪明,用虚妄的望气之说,激怒项羽,身为谋士,不重人谋重鬼神,难怪项王会轻信刘邦卑辞巧语而改变主意。他的小聪明,还体现在自作主张。鸿门宴上,在项王默然不应时,他私自授意项庄刺杀刘邦。这和矫诏有何区别?令出私门,乾纲独断,以亚父身份,视君王为傀儡,不仅不智,而且是愚而自用。

张良披肝沥胆,不离不弃,但生性多疑的刘邦,惊疑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若换做是范增,定会拂袖而去,或是大呼“信而见疑”。但张良不愠不怒,而是耐心解释,打消其疑虑。张良之智,在于深谙君王心理,知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朝乾夕惕,隐忍宽宏,最终赢得了君王的信任。

张良的智慧还在于随机应变,而放增拙于应变。

鸿门宴上,险象环生,张良“猝然临之而不惊”,他私召樊哙;在刘邦独自脱身后,只身虎穴,且能顾全大局,巧妙周旋,便宜行事,足见其大智大勇。而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范增竟如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其拙于应变,何谈大智?

因此,两人虽然都是各自阵营的智囊,但一个能为君王言听计从,视为股肱,成就大业;一个壮志难酬。这里面,固然有项羽和刘邦器度、谋略的高下之别,但和两位谋士的智慧、器度不无关系。我们虽然不是张良、范增一样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对于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谋事大有裨益。

古人说,“大巧若拙”。今人刘震云也说,“聪明人做老实事"。是的,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逞小聪明。

大智慧的人,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像张良一样努力试着去改变、应变。从不心存侥幸,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他们从不因为一时失利,就像范增一样,怒气而怼,撂挑子,而是冷静思考。他们懂得审视自我,审视他人,因势利导。从来不会像范增一样,孤高自许,只能处于C位,只有自己“是高山而非溪流,是人杰而非草芥”,别人都是“竖子"、鼠辈,最终自己孤立自己,使自己与周围的世界绝缘,不屑于与他人同框,也与成功失之交臂。

臧否人物快意事,鉴古知今后世师。

“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沈从文)。但愿我们通过评价历史人物,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从中汲取智慧,成就自我!

第二单元“悲悯与良知"

(一)作文题目

材料一:

悲悯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悲悯情怀。

古罗马诗人尤维纳说:“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材料二:

中国一位导演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示范

___以悲悯之声,奏光明之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悲悯之声,奏光明之歌。

穆旦曾说:“我愿将感情的热流溢于心田,来温暖这人生寒酷的冬天。”我想,他心中涌动的那份热流,应该就是人人皆有的悲悯之心吧!

正如孟子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与生俱来的悲悯,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是我们人性之歌在全社会奏响合鸣的前奏。个人正因拥有这份悲悯,我们的灵魂才能走向光明;只有人人能以此为起点推己及人,扩而“充之”,世界才能奏响光明之歌。

悲悯是什么?它是东方亚圣笔下的“怵惕恻隐”,也是西方哲人卢梭口中人人皆有的“怜悯”。我们如果将它时时抱持,在看到流浪汉时,定会想去帮助他;在听到孩子啼哭时,定会心头一紧;当见到受伤的猫狗,必会想为其医治;哪怕看见的是饱受战火蹂躏的异国百姓,也同样会感同身受,潸然而泪下。是的,悲悯是上天赐给“人性"的一束微弱的光芒。如若守之,并发扬光大,可成炬火照亮人生;可一旦弃之,由善入恶,其成长定会误入歧途而坠入深渊。

钱锺书曾有一位邻居,家中自闭症的弟弟常夜半而歌。邻居认为钱锺书乃一代学者,家中弟弟的举止会影响其创作,钱锺书必定不满。可钱锺书却亲自登门拜访并提供物质帮扶,并直言:“看不得别人家有人生病。”邻居心有温情,想着不要影响了邻旁的学者;而学者更是心怀大爱,见不得“别人家"有人正遭受苦难。他们这种将他人境遇感同身受的慈悲,都发于灵魂,不带任何矫饰,这不正是尤维纳所说的“心地的温情”吗?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万分珍惜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的这份“慈悲"和“怜悯”。在世间逐利之心和实用主义的渐染下,总有人“大踏步"走向了人性的反面。同样来世间一遭,怀有同样的“天生悲悯”,为什么有人能如袁隆平普惠众生,而有人却甘做“桀纣"而不自省呢?究其原因,人性的“初善”只不过是我们修身的一个起点,是我们修身走向光明大道的前提。但只有将人性之善终身践行,并推己及人,化于天下,方能“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反之,则将背离人性而南辕北辙。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可前提是个体必须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沧桑正道,方可修己渡人,引领自己和世界一起拥抱光明!

如此看来,只有永怀内心的慈悲,方能拥抱成长的光明。所谓修身立德,正是一个以“不忍人之心"为起点,不断放大内心之善,并将这种慈悲立己达人、推而广之、惠及天下的漫漫征程。诚如孔子所言:“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谨记先哲的教诲,如穆旦一样心中永远涌动着感情的暖流,以悲悯之声,奏光明之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写作素材积累

1.BBC推介杜甫:他的伟大与悲悯正引起西方共鸣(节选)

来源:中央纪监委网

……BBC毫不吝啬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是限于中国,而是放眼世界,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时至今日,杜甫诗歌中运用最成功的七律形式,仍是人们最爱读的诗体。迈克尔·伍德表示,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在唐诗的世界里,李白和杜甫相映成辉。诗仙李白是“谪仙人”,他不食人间烟火,惯于孤独潇洒地出走;诗圣杜甫刚好相反,他不断走进人世间去,带着他的悲悯之心,带着他的切肤之痛。“文章千古事”,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在西方文化文明,没有一个可以与他对比的形象,一个体现了整个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纪录片中迈克尔·伍德感慨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半世穷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都是众生。生在那个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悲悯关爱更是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他懂得世间的悲欢,他悲悯黎民的命运。而现在,他的诗与他的心,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收获不少外国知音:“为治愈我们破碎的世界,团结一致,请读杜甫的诗,这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2.世人当有悲悯心(节选)

来源:康孜日报

……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对弱小的怜惜,是对无助的体恤,是对一切生命的珍爱。万物本自一体,换位思考,看见他人痛,我们怎能不动恻隐之心呢!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有着悲悯之心,就会尊重弱小生命的存在,去关注他们的疾苦、艰辛和期盼,就会在生活有余力的时候,及时搀扶他人、帮助他人,俯下身来切切实实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奉献一份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悲悯之心使我们有血有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悲悯之心使我们心怀热忱坦荡面对复杂的世界,悲悯之心使我们心存感恩回馈这个多情的世界。

世人当有悲悯之心,但悲悯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方有悲悯之心?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人性是复杂的,人所处的社会也是复杂的,绝对不做坏事是很难的。但“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断提升自己,一个“行仁”的人,做坏事的概率肯定会小很多。当你心存仁心时,你对人世间就会多一份悲悯,你的心灵就少一分恶念。这正如原南斯拉夫的忒瑞莎修女所说: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悲悯之心,是作为人的基本素养。丢掉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

存一颗悲悯之心,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胸口跳动着炙热的心脏。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是社会动物。古人立身特别注重“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界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结合你对新时代的理解与新青年的期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

1.构建新时代的“人己"关系。

2.新青年不能脱离(他)人而独善。

3.做好自己的新青年,才不会辜负新时代。

写作示范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翻开史书,在时光隧道中穿梭,时间凋零了多少春花秋月,剥蚀了多少秦砖汉瓦。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一个个高大而清晰的身影;我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照亮着历史前进的方向,那便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追求。正是因为你们立己达人,心怀天下,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历史的车轮才能不断前进。

我看到仁的化身——孔子。在周制分崩离析的大势下,您倡导“克己复礼”,直道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心中的“大同世界”,为了乱世流离失所的百姓,您周游列国,克己以待。您悲悯苍生的襟怀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直令万世景仰。

我见到义的化身——苏武。面对卫律的软硬兼施,您克胜淫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展现“断头今日意如何”“脱手斩得小楼兰"的丹心耿耿;处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您宁死不屈,忍辱耐饥寒,持节牧羊,展现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铮铮铁骨。

我见到礼的化身——周总理。国难当头,您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万隆会议,您谈笑风生,彬彬有礼。总理因病去世时,举国哀悼,联合国降半旗。面对其他国家的质疑,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得到的,我也给降半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心怀国家、兼济天下的高尚品格。中国是礼仪之邦,总理是礼仪之总理,人民也应当是礼仪之人民。

我见到信的化身——晏殊。他“遇人必以诚,得一善,称之如己出”,以致“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尤其庆历三年初甫登相位,招贤进才、起用新人、改造中枢和谏院等重大举措,对促成彪炳青史的庆历新政的发生是有重大贡献的。

习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有无担当精神,有无悲悯情怀,是衡量一个人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割裂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沉溺于“小我"之中:少年落水时,船主不但见死不救,事后还索钱捞尸;那些“神医”“大师"们,打着“仁义”的幌子,招摇撞骗……当社会需要时,这些人不能关注他人,不敢挺身而出、不敢担当,只顾及自身的名利、荣宠、安危,缺乏最起码的良知道德,直让人觉得悲哀。

我们是身负重任的一代,也是必须兼济天下的一代!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中国梦"要实现,就要把物欲轻轻地放下,把浮躁深深地埋葬,把灵魂高高地托起!你,准备好了吗

(三)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句素材】

1、《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3、《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横渠四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6、于右任:“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7、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8、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围炉夜话》

9、利己则生,利他则久。——王阳明

10、私心胜者,可以灭公。——林逋

11、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12、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

13、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14、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16、法国“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阿尔贝·加缪《加缪手记》:“利他主义一如享乐,是一种诱惑。"

17、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活法》:“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只要抱有这样的好心肠,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你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精彩段落】

1、笃行之,利他暖人心。

看,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放弃宽裕舒适的生活,离家别母。为了人民的利益,任劳任怨,血洒高原。感,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毫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与歹徒搏斗,捍卫人民的利益。触,人民的好导游文花枝,被车压在生命线之下,仍把生的希望给游客。他们于风雷叱咤中呐喊,于昏黑暗夜中闪耀;他们于万物逆旅中奔腾,于百代过客中绽放。他们舍弃了利己,用生命践行了利他。

2、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由狭隘的利己走向崇高的利他,是精神发育的正道。

20年内,安徽消防员陈三喜先后参加过4200多场抢险救援任务,疏散和抢救人员一千余人。虽然每次出警都要和死神擦肩,但他争分夺秒,只为从死神手里抢夺更多的生命,他竭诚地为人民服务,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即使平凡卑微,也依然不辜负每一段理应起舞的岁月。他没有沦为钱理群先生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没有被脚下六便士的熠熠金光吸引,而是突破狭隘的利己,秉持利他的精神。

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利他之善,山高水长。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勇于背负崇高责任以利他人的人。无论是逆行乡村的女教师张桂梅,经营抗癌厨房的熊庚香夫妇,还是拖着渐冻身躯的张定宇,他们“利万物而不争”,恒持平常心与清净心。一善染心,我们别让硬邦邦的世界冷漠了人心。笃行利他之举,山崖的桂,雪中之梅,终可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4、利己唯得小利,霖润他人方成大美。

古有杜工部形容枯槁,失声痛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圣尺笔兴波,描摹人间疾苦。反观隋炀帝杨广贪图享乐,堕入利己的狭隘中,大好河山拱手。近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秋瑾投身于革命,只求利他,叫数代人缅怀。今有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经营爱心厨房,为多少病患氤氲出亲情的味道,送去温暖和芬芳。韩红倾尽家财,医疗物资直援武汉,叫人热泪盈眶,泫然涕下。利他精神是我们一脉相承的宝贵财富。

5、蒋勋曾言:“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在纷乱的社会中,有人将“利己”刻在心头,蝇营狗苟。可仍有人“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选择了“利他”。是樊锦诗不负热爱,奔波在黄沙飞扬中,助力敦煌文化发展;是单霁翔院长用新的方式使故宫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使故宫活了起来。他们忘却了自己,消泯了自我,换来的却是文化的姹紫嫣红开遍。

6、利他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千百位援鄂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何来今天的万家团圆?如果没有戍边战士的默默坚守,何来今日的国泰民安?如果没有科研工作者的忘我工作,“上可九天揽月"的歼20战机,“下可五洋抓鳖”的蛟龙号潜艇又何以研制出来?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源自前人的“利他"行为,而我们也应秉承利他精神,做到“人之乐也,我之愿也”,为他人留下一片绿荫。

7、“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在面对人生价值的问题时,海明威认为人必须投身社会之中才能够发挥作用。在“利己”“利他"的忖度中,有人停留于“自扫门前雪”。而在疫情期间,逆行者无畏肆虐疫情,昂然前行;在昆仑山下,英雄王焯冉等戍边战士用清澈的爱呵护中国。尘雾之微可补益山海,荧烛末光能增辉日月。这些默默付出的身影都把自身融入社会,也正因此,在危难之中,我们才得以家国无恙,岁月静好。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些微力量,都主动“利他”,这世界才能如我们所愿。

8、生命短暂,如同寄托于这天地间的蜉蝣,也像小林一茶小姐说的那样“如露水般短暂”,正因如此,何不以吾生之须臾,利他人之无穷。

老子有言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忆往昔,杜子美怀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理想,落笔于纸,书向鸿笺,终成诗坛之圣。看今朝,叶嘉莹、樊锦诗两位先生在妙龄之年舍弃浮华,一位选择传承国学经典,一位选择守护敦煌文化,与我们同享“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呈递给世间最儒雅的国风、最壮丽的敦煌。古往今来,多少上善,静默深流。

9、利他之行,可照亮人心,温暖人性。

南朝《唱导文》有言:“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行善利他之举也是如此,一个小小的举动即可驱散阴霾,送去温馨。且看盲人推拿师朱丽华,三十余年无私奉献与坚守,终助力四百八十个学子圆了上学梦。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面向光明。又看那陋巷中的抗癌厨房,十八余年的坚持,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终享人人传颂的美名。他们多年的奉献,帮助他人的利他之行,照亮了无数人的心,像千百盏明灯照耀在夜空,千里万里,一片明朗。

参考范文

秉利他精神,行稳致远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秉利他精神,行稳致远》。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水包含的利他精神,“自利利他,胸怀天下”是先贤追求的境界,然而目前却有不少人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论摒弃利他精神,我对此深不认同,只有秉承利他精神,我们才能行稳致远。利他精神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更是世人的文化共识。

在古中国,孔子昔日携一众弟子奔走四方,周游列国只为传播“仁”的思想,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里的“仁”便是利他精神的一种体现。与之雷同的,道家讲“道不渎者不强聒,道化自然,诸类终始循环,无有不化于道者,故曰圆满。"若无利他精神傍身,何来集圆满之于大成者?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些孤岛彼此连接,结成一片广袤大陆。”利他精神意味着互助、奉献,最终化为连接孤岛的桥梁。日本经营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提出“燃烧理论”,将主动燃烧、感召他人的利他精神比作物质的自燃性,也充分表现出他对利他的肯定。利他精神,实为世人的一脉传承,文化相通。

秉利他精神,达行者无疆,获利己之效。

利他与利己并非是对立的。追溯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屈左徒为民生奔走,明清学者王阳明,程颐为宣扬心学理学四处呼吁;近当代,有文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梁启超谭嗣同为唤醒国人甘愿流血;揆诸当下,杜富国勇敢替战友抗下爆炸伤害,张玉滚毕生奉献于山村小学……或是责任所在,或为达成己向,或被时局所趋,他们皆是利他精神的践行者,行稳致远,最终收获“鲜花与掌声”,达利己之效。

一味利己应摈弃,自私之举不可取。

当下社会中,有重庆万州女乘客为一己之私置整车人生命于不顾,落得一车十几人命丧桥下;亦有高学历地铁霸座男,肆无忌惮侵犯人权,遭到广大网友讨伐;官场中,腐败高官大批落马,昔日揽财之举将自己受制于牢狱,罪有应得……利己主义的弊病不言而喻。

犹记得习主席说过:“京津冀地区虽瓣瓣不同,但瓣瓣同心,共生一花。”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世间众人瓣瓣同心,利己利他,而后达成至美。同学们,请牢记:当我们一次次在夜空下仰望长夜青空时,那粲然闪耀的不是利己主义者的精致光辉,而是利他主义者奉行毕生追求的壮阔星云。

秉利他精神,行稳致远;以此结之,共践行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绽放利他繁花,自有利己硕果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自古以来,不少先贤便秉持“自利利他,胸怀天下"的精神,于“修身齐家”之后又追求“治国平天下”,但不知何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论调充塞世人耳,窃以为,此类观点实在大谬。“利他"利己”相依相伴,比翼齐飞,只有阳春三月“利他"精神的灼灼其华,才有金秋十月“利己”之效的硕果满枝。

看,如星河璀璨照四方,“利他"精神在历史文化长河闪耀华光。

沿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墨子“兼爱”“非攻"的大慈大悲,让公输盘和楚惠王无底自容;三闾大夫涕泗横流的一句“哀民生之多艰”,让汨罗江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揆诸近代,有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有英国诗人约翰.多思说:“每个人都是一片孤岛,这些孤岛彼此连接,结成一片广袤大陆。”利他精神就便是那将一个个孤立个体连接起来的桥梁。如此观之,不论古今中外,利他精神早已成为世人的文化共识。

叹,如阴霾晦暗蒙人心,一味利己只能落得害人害己,有弊无利。

正如在中国上下一心,共克时艰之时,有美籍华人黎女士因美国严重的疫情想逃回中国,明知自己已出现症状却吃退烧药掩盖病情,为一己之私置整个飞机上的乘客生命于不顾,最终落得牢狱之灾和洗刷不掉的骂名。又有许可馨之流的极端利己主义者,肆无忌惮地发表不当言论,遭到广大网友口诛笔伐。“利己"是人之本性,但如果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最终只会自食其果,遗臭万年。

赞,绽放利他之葳蕤繁花,自有利己之累累硕果。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要燃烧起来”。正如他笔下的保尔,他几乎牺牲掉了个人的一切利益,让自己的生命熊熊燃烧起来,献身于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也因此铸就了那颗淬血而生的闪耀红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那颗炽热的理想跋涉前行。他在“利他"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利己”?

同学们,请让我们牢记,利他与利己齐飞,方能成就我们的人生理想,方能成就祖国的光辉前途!与君共勉!

谢谢大家!

利他而生利己,无我而成大我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__,因其不争,故其善胜;先贤有志“自利利他,胸怀天下”,因其利他,故得自利;今人竟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此赤裸裸,怎不令人汗颜?鉴古观今并见贤思齐,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无我而成大我,利他而生利己》。

利他精神,是美好教育的最美注脚,无我而成大我。

同学们,上海师范大学的文学博士陈xx教授来我校讲学,他课件扉页的那句“教育就是传递一种利他的精神。"大家应该印象深刻吧?在我们郑州,利他精神正成美好教育的最好注脚,在校午餐、放学托管、周末监考连轴转,人民教师正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默默奉献。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教师在践行着“利他”精神,从而成全了无上光荣的“大我":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前校长周超,就像一个小太阳无私地照耀着学校的一师一生、一草一木;推开学生自己被撞牺牲李芳,用49年的平凡呵护那感天动地的一瞬;感动中国的张玉滚,铆在深山18载,陪伴了五百多山里娃的求学路……

利他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最重砝码,利他而生利己。

马克思说过:“人们有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即便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若过分看重利益,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都摆脱不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范氏明星逃避税款,半生积蓄一朝付诸东流;权健公司恶意直销,百亿帝国一夜轰然倒塌;长生疫苗害国害民,上市公司一度人人喊打……我常这样认为:邵逸夫之所以成为人们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是因为他一生肯花百亿做慈善;比尔盖茨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是首富,而是因为他能“裸捐";特别喜欢马云的一句话:“做公益,就是经营自己的人性”。其实即便是普通企业家,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利他的公益活动,都能为自己企业的发注入不竭的活力。正所谓:得人气者得财气,得民心者的市场。

利他精神,是新型国际关系最好润滑剂:利己者生,利他者久。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中国维和部队刚果(金)扫雷不辱使命;中国的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双向投资不断深化;中国的进博会助推经济全球……因为践行着自利利他精神,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同学们,已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真切地表达了一个东方大国领袖对人民的无限担当,正所谓:利他而生利己,无我而成大我。你还要那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井底之蛙吗?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利己利他,共生一花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利己利他,共生一花》。

滴水汇聚江海,故能成其大;孤木集成森林,故能成其幽;贤人胸怀天下,故能成其名。“利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目于当下,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打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旗号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认为,利几利他并行不悖,共生一花。

慎思之,始于利己,终于利他。

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利己”与“利他"本是不同境况中的自我选择,却常常被人们作为区分修养高低的硬性标准。可是,“利己”真的百害无一利吗?君且看,无数劳动者为一家生计,勤恳工作,贡献社会主义事业;君再看,千万高考生为一朝金榜,埋头苦干,奔赴为国添砖加瓦的征程。同学们!唯有利己,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国家才有发展活力。万事,始于利己,才能终于利他呀!

明辨之,利他之人,人恒利之。

《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鲁迅亦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拥有利他之心的人,就好比种下一粒种子,终将结出“利己"的果来。忆往昔,屈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苍生奔走,终于千百年来为人缅怀;张富清老战士年轻时为国家南征北战,满面风霜,抗战结束后身藏功与名,终于被人们发现,为人传诵;望来日,我们都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在奉献他人的同时成就自身。

笃行之,利人利己,并行不悖。

英国诗人约翰·多思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些孤岛彼此连接,结成一片广袤的大陆。”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院长李淼说:“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与之相反,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独立思考,具备应变能力,适时选择利己还是利他。同学们,请牢记:要利己,但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利他,但应长远考虑,顾全大局,发展才是硬道理。

习主席在讲话中谈到:“京津冀地区虽瓣瓣不同,但瓣瓣同心,共生一花。”同学们,“利己"与“利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在历史长河中,“利己"与“利他”从来都是并蒂而生,结伴同行。希望大家能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在利己中成大事,于利他中修自身!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利他之水润己之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

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以利他之水,养有根之木。世上万事万物,向来都不是绝对的。倘若别人都在承受苦难,幸福也不会落在一个人的头上。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应只是“利己”,更因“利他”,为集体着想。这样方可在路过的每一处风景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而我们做人的格局正恰恰是我们未来的那张锅。或许你不曾在意,但一滴雨露便可唤醒一株顽强的生命,一句温馨的话语便可使人心生善意,迷途知返。有根之木须利他之水,方可枝繁叶茂,无限荣象。

以利他之水,胸怀天下。当今的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融合的。同样如今的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脚下的长征路,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能够融入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定是那些善于“利他”的人,而后“利己"的“爱人”仁者,更是“兼相爱,交相利"的互利共赢的合作者。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驰骋于时代的疆场。修身正心,从自己做起,“养吾浩然之气”。不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何以臻于完美。有利他之水,何愁不能滋润干旱的土地,绽放灿烂的心花。同样,没有“利他"的胸怀,何以成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我”中脱离,关注人类的“大我”,才是真正的“利己”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润己之心”的人,是能够洞察万物,胸怀天下的人。“利他"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人世间最纯粹的“利己”。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甘于现状,要为他人着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利己"者。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第三单元“探索与创新”

(一)屠呦呦写作素材运用示例

获得荣誉: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中国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成功原因

从内因来看:

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北京医药学院药学系,同时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医学,这些都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锲而不舍。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了诸多困难,选做了大量的实验,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③重视古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遇到困难时,她把目光投向历代中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经验,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从外因来看:

①中医药学是个巨大的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②团队的力量——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在抗疟研究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项目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屠呦呦作文范例

八十而荣屠呦呦孤独的大师

9月2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引材料)

这是一份迟到了四十年的国际认证,因为早在1972年屠呦呦研究小组就提取出了青蒿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古诗句里的这句名句仿佛就是为屠呦呦和青蒿而作,戏剧性的巧合也为这位81岁的老科学家镀上了神奇的浪漫色彩。而在拉斯克奖之前,另一个极负盛誉的国际奖项———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也奖给了她,真是“八十而荣天下知”。

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幕,也恰恰反映出了大师的寂寞,以及寂寞背后的深层原因。(析材料,亮观点)

屠呦呦早在数十年前就名动学界,但那时集体主义的观念远远盖过个人主义,作为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也不过是团队的成员之一,在个人权益位卑言轻的思维下,屠呦呦的寂寞是注定的。而今天,屠呦呦老人被国际认可,很快在国内卷起各种震撼,也蕴含了时下公众、主流思维对她个人的高调认可,因为我们毕竟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再宏大的集体主义也掩盖不了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利益。(挖根源1)

另一方面,屠呦呦名动世界,乃至被高调认为是极有实力角逐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有另外一种寂寞,那就是多少年来,我们本土成长起来的被国际科学学术界公认的科学大师,还是凤毛麟角。

于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再一次叩击着国人的心口,甚至还要沿着钱学森之问继续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土壤难以生长出与政治、经济国力匹配的科学大师?(挖根源2)

从这些思考转个大圈,走到问题的另一面,不难发现与严肃的反思相悖的很多学术现象:造假风波不断、剽窃事件连连、权钱交易多发、急功近利泛滥,一些搞科研、做学问的地方甚至难以看到一张岿然不动的冷板凳,难以找到一颗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执著的心。不要说某些假恶丑只是少数,即使只有十分之一,它们对学术的伤害、对科学的玷污、对精神的污染、对规则的破坏也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当下种种浮躁、功利之风,才能反衬出屠呦呦们的宁静致远。

是啊,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经受得住多达190次的失败打击,还有多少机构单位能忍耐科学家多达190次的无功而返,还有多少财政拨款愿意投放到一些基础研究和短期难以出成果的领域?要知道,屠呦呦小组青蒿素提取的成功,正是来自第191次尝试。(联系现实,做对比)

因此,八十而荣的屠呦呦获得国际性声誉,犹如一个多棱镜,既折射出老一代科学家在追求学术真理道路上的专业精神,也折射出当下科学领域的某些功利浮躁的问题,更折射出回答和解决“钱学森之问"的紧迫。

不要让真正的大师总是成为孤独的行者。(作结论,作呼告)

屠呦呦作文素材

1、多角度分析

角度一:创新。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则对此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乙醚低温提取等方式,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并最终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创新实验,攻坚克难,面对失败毫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而这样的成功,是绝对离不开创新意识及创新的勇气的。

角度二:团队。

一个团体想要获得成功,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良好地向前发展。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成功完成科研任务。这样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团队中其他人的努力。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她不可能参与到每一个发明环节。这个中国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团队的贡献。

角度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屠呦呦这位普通的中国女性,在她85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是中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获此殊荣,但她为人低调,发表获奖感言时,也一再强调是团队的贡献,非她一人之功。与做人低调相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