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知识点梳理(素材)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知识点梳理(素材)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知识点梳理(素材)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知识点梳理(素材)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知识点梳理(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知识点梳理(素材)长征

【了解作者】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1970年入伍。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作品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

【主要内容】

概述:王树增的《长征》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的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度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难之后,最终取得胜利。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讲述了许多感人的小事件,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远征。这种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详细:作者从1934年的突围开始写起,红六军团率先接到命令开始突围,他们成为红军长征的急先锋。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序幕。战士们离开故土,父母、妻子、儿女、百姓都加入到送别红军的队伍中来,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详尽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

1934年10月,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其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伤亡惨重。1934年11月,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在不断的移动作战中,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团在此处会合,艰苦转战并顽强生存着。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已经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国民党军准备在湘江和潇水之间与红军决战的意图和部署。中央红军决定继续西进,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国民党军调动完毕之前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湘江一战,红军从瑞金出来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无数倒下的红军将士再也不能再追随党的队伍了,但是,他们在湘江留下了一腔热血和铮铮的铁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染红了军帽上的那颗闪闪的红星。

1935年1月,新年来临之际,作为长征征途上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没有触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做出了决定;而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则为红军北上遵义打开了通道,为红军长征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以两个兵力歼灭黔军六个团,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月初,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红军在金沙江边,如果不能渡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并得到了彝族同胞的支持。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5年6月中旬,与红四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1935年9月,一个个胜利果实在不断证实,毛泽东继续北进,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临近苏联边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以便获得援助,尔后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事实也证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的方针是极端错误的。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二六军团历尽千难万险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每章概况】

第一章:突出重围(1934年10月·贵州甘溪)1934年7月23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了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根据地外围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们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于是,红六军团就成了伟大长征的急先锋。本篇主要围绕第六军团先后辗转寨前圩——湘江——旧州——乌江走马坪——甘溪镇,历尽万难,直到10月7日,经过整整两个月异常顽强的突围之后,除了流尽鲜血永远倒下的官兵外,其余的红军相互间都失去了联系,他们分散消失在中国西南山高谷深的茫茫密林之中。红军第六军团的遭遇,已经成为一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兆。

第二章:绚丽之梦(1930年11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江西瑞金正式组建。随着井冈山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壮大,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相继成立,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并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苏区。但此时党内发生了严重的派系斗争,毛泽东被排挤出领导集团。同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伤亡惨重!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序幕。

第三章: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4年10月10日,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被迫长征。部队向赣州行进,逼近广东。蒋介石妄图在赣州消灭红军。此时蒋介石调集嫡系部队和湘军、南粤军阀陈济棠在红军西进的路上设了4道封锁线,全力围追堵截红军。由于深陷于蒋介石与共产党政治对抗的夹缝中,陈济棠觉得必须为自己的生存安全寻找出一种最有利的策略。为此,他和红军暗地里达成“和平共处”五项秘密协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军团最终突破国民党军队的三道封锁线,到达位于广东与湖南边界九峰山,并一路向西,来到潇水和湘江。

第四章:路在何方(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1934年10月17日___主力出发,渡过于都河●1934年10月25日渡过桃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粤军陈济棠)●1934年11月6日军委到城口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粤军、湘军互相推诿)●1934年11月7日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九峰山(与粤军最后一战)●1934年11月10日到湖南宜章

第五章:山河苍茫(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1934年7月16日红四方面军万源保卫战●1934年10月26日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南腰界会合,恢复红二军番号●1934年11月4日红十军团建立(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开始长征

第六章:橘子红了(1934年11月·湘南·湘江之战的序幕)●1934年11月22日红军主力到道县●1934年11月25日从道县出发渡潇水●1934年11月27日到文市___距离湘江还有七十公里●1934年11月28日___从文市出发

第七章:血漫湘江(1934年11月·湘江)●1934年11月29日一军团右翼(北面)鲁班桥、脚山铺湘军●1934年12月1日晨三军团左翼(南面)界首、新圩桂军___●11月29日红五军团担任后卫文市国民党_________中央军周浑元部

第八章:恭贺新年(1935年1月·乌江)●1934年12月12日通道会议毛泽东自宁都会议以来第一次参加高层军事会议(转折开端)●1934年12月15日黎平会议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1934年12月31日猴场会议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1935年1月1日抢渡乌江敌人乌江防线全线崩溃

第九章:夜郎之月(1935年1月·遵义)●1935年1月7日凌晨刘伯承带六团杀进遵义●1935年1月15日___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____________※补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第一次进入最高决策层);解除博古中央总负责人李德军事顾问职务●在政治、军事中断共产国际的领导

第十章:残阳如血(1935年2月·娄山关)●1935年1月19日—28日凌晨土城战役我军失利,伤亡严重●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准备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回合,北上抗日进入川南,被国名党军堵死去路,只好放弃,西进云南扎西。●1935年2月18—20日二渡赤水再占土城、桐梓,再次冲过娄山关、遵义,攻下遵义城,为参谋长邓萍报仇●1935年3月16—17日三渡赤水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行进●1935年3月20—22日四渡赤水将国民党追剿军抛在川南古蔺周围以及赤水河西岸,巧妙摆脱敌人的圈套。

第十一章:巴山蜀水(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1934年6月到8月万源保卫战红四方面军40个团、8万多指战员,在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指挥下,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140多个团、26万余人的围攻。●1935年1月中央军委电令四方面军派一个师南下接应中央红军从贵州北渡长江。

第十二章金沙水畔●1935年4月下旬___中央红军进入云南●1935年4月27日哨口村(哨口会议)决定抢渡金沙江●刘伯承宋任穷率领干部团先头营巧渡金沙江,当天160里急行军到皎平渡江●陈赓后梯队跟进,万一渡口没保住,干部团准备单独到江北打游击●先遣团弄到两条船(是汪保卿留下的)●1935年5月3日___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从皎平渡过金沙江●1935年5月4日___开始渡江,仅找到七条船,开始渡江●1935年5月9日___五军37团在刘伯承的指挥下最后过江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十三章:喜极之泪(四川·达维)●1935年5月21日主力部队、中央纵队秘密走小路,直抵安顺场●1935年5月24日左权和刘亚楼率领125团,佯装主力走大路,攻打大树堡●湘江战役之后近乎赴汤蹈火的行动就此开始●红军经过彝区时,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1935年5月24日夜中央红军的先遣队大雨中夺下安顺场●1935年5月25日佛晓先遣队十七名队员勇闯大渡河●1935年5月26日___大雨中央军委和主力部队到达安顺场●1935年5月27日下午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勇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1935年6月12日清晨——中午红军主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5年6月12日中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北麓达维小镇以南一个叫“木城沟"的藏族村庄终于会师了。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1935年8月·松潘草地)●1935年6月26日召开两河口会议张国焘赞成中央军委决定向北●1935年6月29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和徐向前为冲革军委委员;决议消灭松潘胡宗南部队;北进陕甘建立根据地;●1935年8月3日中革军委制订《夏洮战役计划》决议北上红军穿越松潘草地经阿坝进甘南

第十五章:北斗高悬(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1932年11月11日___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撤出根据地,留下的部队重建25军●1934年11月16日___红25军离开鄂豫皖开始长征●1934年12月5日陕南边界庾家河徐海东在指挥战斗中受伤●1935年7月17日___红25军西出秦岭●此时一、四方面军在毛儿盖会合,前锋过松潘

第十六章:天高云淡(1935年10月·陕北和川西)●1935年9月六盘山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做《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海内外。

第十七章:北上北上(1936年7月·四川甘孜)●1935年2月始蒋介石围剿二、六军团●1935年4月12日二、六军团北渡长江,开始战略转移●1935年4月13日二、六军团在陈家河全歼敌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旅●1935年9月29日始二、六军团审时度势,决定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1935年10月二、六军团从湘西桑植刘家坪转移,向贵州进发

第十八章:江山多娇(1936年10月·甘肃会宁)●1936年7月7日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半个月后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到达阿坝准备过草地●1936年8月5日二、四方面军到包座,在求吉寺召开中共西北局会议●1936年8月9日四方面军38军88师在腊子口击溃国民党军队●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最后一次战役●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路线图】

【长征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处境极其艰难。主要有薛岳率领的中央军、湘军、桂系军、川军、滇军、黔军,后来就是西北胡宗南的中央军。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遵义会议前,三人团贯彻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湘江惨败,力量损失过半。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以军力挟持中央,导致红军内部的矛盾和危险。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毛主席诗《七律·长征》里面写的很清楚了,还有过草地没写上,其他毋庸赘言。

第四,途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受地方头面人物的煽动和欺骗,加上对国民党政府大汉族主义的反抗,少数民族人民不能接受外来的军事力量进入或经过他们的地区,甚至袭击红军。作为一支人民子弟兵,只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而不能随便动用武力。

【重大事件】

四渡赤水____________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____________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____________过草地

【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坚守真实性的原则,是一部最客观、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王树增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采用纪实文学的体裁,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客观真实的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的时间里,形成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的全貌。

其次,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以小见大,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多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尤其是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例如用绷带把奄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张吉兰,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扛油印机渡河等等。

最后,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王树增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长征途中,年轻战士和官兵闯过了数不清的危关凶隘,跋涉了数不尽的险山恶水,忍受了饥饿、严寒、伤痛、死亡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无情考验,可他们却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这就是长征精神。《长征》既能让读者回顾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飞向太空港

【了解作者】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于中国四川,现居北京。“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还被网民称为“最有良知的作家"。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拥有众多读者,《飞向太空港》是“航天七部曲"第一部;《中国863》是国内第一部书写高科技的作品,在科技界、知识界、文学界反响强烈;《全球寻找“北京人”》传播海内外,并由此刮起一股寻找“北京猿人"的热潮;而反映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人心》,不仅获得鲁迅文学奖第一名,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飞向太空港》获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主要内容】

概述: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它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在国际航天业竞争中的重大胜利,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详细: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上官世盘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他认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正是改革开放的最好体现。1985年6月,中国带着自己的同步通信卫星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参加了国际巴黎际航空航天展览会,拉开了中国空间技术走向世界的序幕。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法国的“阿里亚娜"火箭也发生爆炸。对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十分有利。1986的年4月,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代表团前往美国。他们的报告获得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支持。但是由于中国火箭专家首次涉足世界商业发射市场,没有经验,屡屡受挫。中国航天人认真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终于在1988年,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决定由中国发射。经过多方努力,1989年12月,美国白宫发言人正式宣布批准“亚星"(及其他两颗卫星)许可证。在中美合作过程中也进行着各种困难和磨合:气候的恶劣,箭星合一方面的技术壁垒,双方技术方面的防范,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方面的障碍,我国通信工程的落后……中西方进行多次交流,既是对手也是朋友。

最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键就看1990年4月7号的天气预报了。4月7号,天气一直很糟糕,吴传竹表示晚8点后,天气才会有好转。发射程序进入最后四小时准备时,天气突变,眼看雷阵雨就要来了,胡世祥竟然只用了三分多钟爬上了十一层楼高的发射架,刚打开的发射平台,又匆匆关闭了。发射程序中止。指挥控制中心,早就宾客满座。今天中国第一次发射美国卫星,还要现场实况直播,为了让亿万观众看清发射场面,直播组在发射场附近安置了八个机位,使观众可以从八个角度看到火箭发射的真实画面。气象处处长吴传竹给指挥部报告了结论性意见:9点开始天气转好,云层变薄,可以看到星星,有近一小时的云空。9点整,发射窗口终于打开了。点火——起飞——;三级火箭二次点火成功——;火箭起旋!星箭分离!直到这时,中外专家们才紧紧拥抱在一起。“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我国“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后,休斯公司总部副董事长鲍夫曼说这次中国有三点做得漂亮:一是气象预报准确;二是发射时间准;三是卫星入轨精度高。本来要求不能偏差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只偏差了九公里。

【每章概况】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重大节日是火把节。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因为这里纬度低,离赤道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还可以避开大中城市。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自1984年1月29日第--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1986年发射基地宜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1986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他认为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是要抢建一座新的发射场;二要发射中国第五颗同步通信卫星;三是要准备“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一位余福良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直肠癌晚期。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彝族文化,不要像美国人赶走印第安人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是一对冤家。在相隔年22年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1979年,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五、举起火箭的大旗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要用美国和法国的卫星发射,但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上官世盘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他认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正是改革开放的最好体现。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两位副总经理:乌可力和陈寿椿联名给航天部副部长宋健写了一封建议信,得到了航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1985年6月,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巴黎举行。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乌可力。在法国,一天傍晚,乌可力和王兴走进一家法籍华人的饭馆,得到了盛情款待。许多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的火箭走向了世界,都非常自豪。这次展览还得到李鹏总理的支持。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的“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七、天时地得人和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美国连续三次大失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法国的“阿里亚娜”火箭也发生爆炸。对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十分有利。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1986的年4月,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代表团前往美国。他们的报告获得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支持。但是由于中国火箭专家首次涉足世界商业发射市场,没有经验,屡屡受挫。美国特雷卫星公司总经理舒尔慈给了乌可力一幅漫画,啤酒瓶的组成的发射架上挂着鞭炮,上面写着中国“长征号"!九、轨道大转移198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正式文件,将发射外国卫星列入国家的重点工程。十、面对世界的挑战1986年,中国与美国西联卫星公司终于签订了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西联六号"卫星的发射订座协议。但是突然所有绿灯对西联公司关闭,公司破产。美国特雷卫星公司总裁施瓦兹(美籍华人)大胆地接了过来,但是这家公司也没能逃脱破产命运。外商纷纷离去。中国航天人认真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终于在1988年,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决定由中国发射。美国国务院正式宜布批准一项由中国火箭发射三颗美国通信卫星的计划。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1988年11月24日,中国谈判代表团前往美国谈判,团长孙家栋,谈判成功,“亚星"就能够出境。美国代表团团长是尤金.麦卡里斯特,首席谈判代表是威克逊先生。谈判从第一稿谈到第十稿,12月17日,终于草签了中美两国政府间的最后一个协议文件。十二、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从提议发射外国卫星到今天正式签订合同,整整五年。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乌可力代表中方,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薛栋代表用户,签署了关于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正式合同。经过多方努力,1989年12月,美国白宫发言人正式宣布批准“亚星”(及其他两颗卫星)许可证。

第三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十三、起飞,波音747“亚洲一号"卫星是原名是“西联星六号”,它是因为发送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由美国航天员加德纳和艾伦从天上抱回人间的。为保证“亚星"安全抵达西昌,美国休斯公司运用巨款包租了这架波音747飞机,这家快运公司的雏形是美国空军飞虎队。十四、护送升降平台升降平台是美方评审西昌机场一个首要而又必须具备的条件。它用于把卫星和设备集装箱从飞机_上卸放到地面。这个升降平台全国少有,是从北京用火车专列运到成都的,但是运到西昌,却是一个叫许土龙的司机用大拖车在众多人的护送下,艰难运到西昌的。十五、健力宝与《上甘岭》卫星及设备的装卸工作整整持续了五个小时,那一天机场风特别大,每个人都口千舌燥,黑脸翻译许建国的将一瓶健力宝递给了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斯坦豪尔,他只喝了一小口就传给了马克,就这样传了一圈……十六、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卫星测试厂房是由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总负责人安毅民先生。美方专家经过反复测试后,非常满意。“亚洲一号”卫星送到后,美国人管控了厂房的钥匙。

第四章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中国的火箭已经构成了一个长征号家族,它从古至今同样走过了比二万五千里长征更长的艰难历程。十七、欧亚大陆怪圈唐朝时,中国便发明了火药喷射火箍,明朝时研制成功了多级火箭。但从15世纪起,中国的大门关闭了。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批优秀的火箭专家又开始了对火箭的研制。比如,科学家丁拱辰和丁守存,根据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康格里夫"火箭,研制了近代大火箭。十八、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德国的佩内明德,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军攻占了这一地方,将留下来的德国技术人员和图纸资料以及机器设备,全部运回了莫斯科。美军占领了德国的诺德豪森地下工厂,将布劳恩等一大批专家和技术员以及三百节车皮的资料设备,全部带回了美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求学,投师当代力学大师卡门的门下。是美国学术界公认的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的权威学者之一。1955年他回国后,便向周恩来呈上一份报告《建立国防工业意见书》,1956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1964年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终于发射成功。从此开始了独立研制火箭的历史,但是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冲击了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火箭的专家们。即使如此,火箭还是要逆风发射。1966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十九、“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地球静止轨道,是指距地面约三万六千公里高、与地球同心、与赤道同面的轨道。1984年,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被送入三万六千公里地球静止轨道。“长征三号”的第三级火箭,采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燃料发动机一氢氧发动机。二十、苦恋:中国箭与美国星我们的火箭与美国火箭的接口不一致,刘素云和曹丽君,两位女专家,仅用半个月时间,便设计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星箭过渡锥。1989年12月,中美双方在洛杉矶举行了第三次技术协调,中国的火箭与美国的卫星对接与分离试验完全成功。但美方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卫星的起旋问题,中国过去都是火箭与卫星分离后,卫星自动起旋的。美方提出卫星必须在与火箭分离之前一秒钟先起旋。中国专家研究决定采用第三级火箭和卫星同时旋转后,再让卫星与火箭分离的方案。当然,美国在技术协调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第五章我们都是地球人东方与西方在空间技术上携手合作,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是第一次。中西方存在诸多不同。二十一、同一世界,两种活法美国工作队队员来的时候带来了许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甚至还有烤箱等,虽然中国还给给了他们每天四百美元的补助,相比中方工作人员每天五元的伙食补助高很多,但是他们依然觉得不满意。觉得不能点菜,这种集体伙食不习惯,没有自由。洗澡水时冷时热,气得跳脚,服务员不帮忙洗内裤,弄不明白为什么等等,但是中方最终以热情而诚恳的服务,让美国朋友感动了。二十二、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枯燥文化生活对美国人来说完全受不了,一开始便提出要求要每周到香港去度一次周末,希望开设-班专机。他们的外出活动也受到了中方的限制,宾馆很快开展了一些健身活动,还邀请了一些姑娘陪同美国朋友跳舞。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懂得入乡随俗,遵纪守法的。二十三、有车不坐要骑车热爱自行车运动的美国人,好不容易来到西昌发射卫星,骑车旅游又受到了限制,得到军委、国务院批准后,才同意美国朋友骑车旅游,但必须办理中国旅游证书。得到许可后,休斯公司队长鲁·马克带着车队出发了,沿途山民瞪大了眼睛看着这群“怪物"。二十四、回归自然对常年生活在这儿的官兵来说,连孩子都希望离开这儿,希望父母转业。但是美国却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公园。美国高级工程师斯赖尔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这些奇迹。许建国告诉他-一个故事:几千名火箭战士在60年代初差点被饿死,吃了整整一个星期沙枣叶。二十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美国卫星自从进了中国的卫星测试厂房,中国人就不能再进去了。但同样,中方也不让他们进火箭测试大厅。双方都要相互防范,但又必须在一起。这就使得中国箭与美国星的联试工作相当有难度。二十六、“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美国人来了,一切都得按国际标准,他们不仅对温度、湿度等要求极高,对电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必须保证二十四小时有电。但人走电断,是中国的老传统。中国的发射场,在美国人没来之前,都没有逃逸设备。直到中方增设了这一设备,美国人才上了发射架。二十七、英语:沟通世界的桥梁“亚星”发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在西昌发射场,你能看到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一旦离开了翻译,将是寸步难行。加之双方翻译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或者表达方式不一样时,也容易引起误会。甚至导致某项工作的失误。通过与美国人在工作中的直接接触与交往,他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到了外语是那么重要。二十八、从要走,到要来承认落后本身也是-一种进步。中国的通信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是相当落后的。通信问题,几乎成了中美之间的矛盾焦点。美国专家佩尔捷和政府官员艾林.考梯斯少校都找到中国长城公司的高先生,表示要离开西昌。事实上,为保证此次发射顺利进行,中方在通问题上此前做了很大程度的努力。但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满足美国人的通信要求。中文一方面立即着手解决问题,一方面请求邮电部速派人来协助解决问题。后来我采访佩尔捷的时候,他说还会再来,因为发射亚星非常重要,有各种全球性的数据传输,加上语言障碍,通信一出现故障,担心完不成任务,脾气就来了。现在他已经很满意了,回到宾馆就能打到美国。二十九、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自美国人到西昌后,每天都有一个会——上午10点一次,下午4点一次。这个会称“中外首脑协调会"。中外共有七方代表。七方代表各自都代表自己的国家或公司,因此每位代表都相当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中方代表从服装穿戴到语言交流,从举止风度到礼节礼貌,从思维习惯到交往方式,都发生根本性变化。会议相当严肃,原则性极强。若涉及技术敏感问题,双方谁也不会吐露半句。三十、打赌:一只烤鸭中外首脑协调会的气氛大多是友好宽松的。打赌,是常用的一种玩笑方式。最活跃的两个“赌徒”,一个是基地副司令员、发射亚星的副指挥长胡世祥,一个是加拿大的高级顾问江·可达先生,常常挑起两人打赌的是上官世盘,还有一位“坐山观虎斗"者,是卫星发射中心的总工程师佟连捷。因为赌天气可达先生输了一只烤鸭。三十一、“老外”采访备忘录江·可达是匈牙利人,现为加拿大太列卫星公司太空部高级技术项目经理。他常把特别通行证别在领口,而不是挂在胸前。他还打赌输过十瓶啤酒。可达先生认为中国的西昌同美国的肯尼迪发射中心,法国的库鲁靶场一样。表示如果发射失败也还是愿来,而且肯定要来。因为他认为西昌有一支可以信赖的技术队伍。斯坦豪尔是美国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两米左右的个子,在航天界享有很高声誉。他认为西昌是个很不错的发射场,但是交通太不方便,从美国到这儿,路途上都要花去三天。兰国思是美国政府国防部官员,会简单的汉语。他希望通过这次发射加强中美两国交往。希望中国人了解他们的政治制度。双方采访结束互送名片,我在首日封上写下一句话:“我们都是地球人!"

第六章跨越国界的飞行三十二、人与上帝的较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键就看4月7号的天气预报了。由于火箭使用的是液氢液氧做推进剂,就必须保证:从加注到发射这个时区里,周围三十公里内不得有雷电活动。这就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要求相当高。气象专家吴传竹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多,他越来越觉得老天爷实在太难对付了。三十三、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早在2月份,西昌卫星基地气象部门就做过如下预测,4月4日至6日天气较好,4月7日至14日为阴雨多云,且有降水和雷暴。在三月的会议记录上,中方就提出定在4月5号,但直到4月1日的中外首脑协调会上,亚洲卫星公司才明确表示:他们已经定在4月7日。三十四、紧急气象会4月7号,天气一直很糟糕,吴传竹表示晚8点后,天气才会有好转。沈家骏提出三个发射窗口一个不行,瞄准第二个。第三级火箭按时加注。如果天气出现突变,最后三十分钟口令推迟下达。这一方案一致通过。三十五、加注!加注!此刻最紧张危险的,是火箭加注兵,他们个个头戴防毒面具,身穿静电防护衣,非常小心。发射程序进入最后四小时准备时,天气突变,眼看雷阵雨就要来了,胡世祥竟然只用了三分多钟爬上了十一层楼高的发射架,刚打开的发射平台,又匆匆关闭了。发射程序中止。三十六、中国,敞开了汉唐的胸怀指挥控制中心,早就宾客满座。江.可达、薛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先生、香港著名大亨李嘉诚看到这种天气都非常担忧,成千上万的赶来参观的人们都异常焦急。今天中国第一次发射美国卫星,还要现场实况直播,为了让亿万观众看清发射场面,直播组在发射场附近安置了八个机位,使观众可以从八个角度看到火箭发射的真实画面。三十七、推迟打开发射窗吴传竹说适合发射的云空在9点左右才能移过发射场。胡世祥提出把发射窗口定在第三个窗口。大家同意了。三十八、壮怀激烈雨中,沈家骏、谢总、任总都全身湿透了,但他们浑然不觉。气象处处长吴传竹给指挥部报告了结论性意见:9点开始天气转好,云层变薄,可以看到星星,有近一小时的云空。斯坦豪尔是在离发射还有四十分钟走出指挥控制中心大楼的,当夜色渐浓,他取下眼镜再戴上时,他猛然发现自己四周站满了中国人,表情全部焦急地看着天空,远处--幕更让他震撼:漫山遍野,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手中高举着火把,齐刷刷地望着发射场。三十九、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9点整,发射窗口终于打开了。01指挥员穆山,他左臂上的黑纱,为今晚的发射增添了一种悲壮。卫星上天之时,正是他母亲下葬之日。太平洋海面,“远望一号”“远望二号"二艘航天测量船早已悄然驶进了赤道附近的预定海域。他们要在二百二十秒中获得成百上千的数据,按美方要求,必须在卫星入轨后三十分钟内把卫星定轨的数据传给他们。点火——起飞——;三级火箭二次点火成功——;火箭起旋!星箭分离!直到这时,中外专家们才紧紧拥抱在一起。“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四十、月光下的宴会西昌腾云宾馆,亚洲卫星公司在此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说不完的中国箭,道不完的美国星。尾声、走向新大陆休斯公司总部。公司副董事长鲍夫曼紧紧拥抱孙家栋和乌可力,他伸了伸大拇指说这次中国有三点做得漂亮:一是气象预报准确:二是发射时间准;三是卫星入轨精度高。本来要求不能偏差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只偏差了九公里。今天,中国与美国,西方与东方,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空间文明的桥梁。

【艺术特色】

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全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李鸣生十七岁来到西昌,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他在那里打过山洞,当过计算机技术员和宣传队创作员。他的航天文学之梦和着西昌这座中国的航天城一起长大成熟。80年代以来,他陆续发表了很多“航天人"系列报告文学。当我国定于1990年4月7日将在西昌运用“长征三号”火箭首次为国外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消息一经发布,他就确定了这次采访。他对此次事件的始末进行全方位跟踪采访并叙述表达出来。作品内容涉及到航天方面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布局处理得自然流畅。

其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作品分为“通向宇宙的门前”“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火箭,另一个伟大的发明"我们都是地球人”“跨越国界的飞行"走向新大陆”七个章节。整部作品,从宏观角度看,按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顺序展开勾勒,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具有格局上的宏观性。

再次,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作品刻画了像任新民、胡世祥、谢光远、江可达、乌可力、陈寿椿、上官世盘、沈荣骏等优秀的航天人,还有一批默默耕耘的航天人。例如:对宋健的落泪,对任新民目光的描写,对胡世祥神情的刻画等,都极富个性,极富魅力,及令人感动。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激励着我们立志奋进,砥砺前行。“长征三号”的形象以“神龙"之比,“明灯”之称,“红旗"之托,“迷人”“夺目"之赞,把“长征三号”神采飞扬的雄丽之姿,描画的何其生动!“长征三号"升空瞬间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声威,刻画得同样有力。两处描写都不以模真为满足;因注满作者的激情,变得像是先驱的壮别。

作品主体结构呈两大板块交叉递进状,一块是“外交斡旋”,一块是“科技攻关"。两块交叉成犄角式递进。胜景迭出。他们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但不乏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在他们身上,民族传统革命传统体现得十分鲜明,又能接受八面来风,将这种传统提升到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高度。他们勇于为民族建功立业,却不居功自傲;他们善于自勉,也善于励人;他们甘苦备尝,却自奉甚俭,他们羞于内部磨擦,却善于化干戈为玉帛。作品曾这样介绍乌可力,“五年来,为了把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乌可力的足迹几乎踏遍全球。从亚洲到美洲,从美洲到欧洲……连续一个星期,几乎全是在上万米的高空度过……”虽欠生动,仍可惊人。科技攻关不像外交斡旋那样富有戏剧性,报告文学也难于细究科学家属于科技领域的思维过程,可以描写的是科学家们争雄世界的志向和临难不苟的牺牲精神。例如任新民在签字画押时说的那句气概非凡的台词。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卞毓麟,江苏泰州人,1943年7月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旋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科研工作,1998年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现为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著译图书30部,主编与参撰图书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科普和科学文化作品500余篇。曾获第四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项奖励。

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叫三声夸克》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全书包含“序曲”“尾声"共十一篇。《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既是一本向你介绍知识的书,也是一本启迪思维的书。这本书不仅告诉你星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还将天文学家的探索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作者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结合天文知识、历史知识,并配以构思巧妙的插图阐述文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再到类星体的距离;从三角视差法,再到普遍红移;作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天文学家及天文知识娓娓道来,讲解通俗易懂,类比恰到好处。本书章节衔接合理顺畅,内容轻松活泼又不失严谨,实数科普文中的佳作。

自1980年《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问世以来,已有近40年了。它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并收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中国科普佳作精选"《梦天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始终能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和读者们的喜爱,其原因可以用卞毓麟评价伊林和阿西莫夫作品的话来说明:

第一,以知识为本。他们的作品都是兴味盎然,令人爱不释手的,而这种趣味性则永远寄寓于知识性之中。从根本上说,给人以力量的正是知识。

第二,将人类今天掌握的科学知识融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巧妙地做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

第三,既讲清结果,更阐明方法。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心智、启迪思维。

第四,文字规范,流畅而生动,决不盲目追求艳丽和堆砌辞藻。文字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和内在的美。

第一章:

《天上的街市》于1921年郭沫若所著,是一首白话诗,描写了人们想象中天上的牛郎织女,用此诗引出下文。

第二章:

何为星座?将天上较亮的那些星星分群分组地连接起来,这些群星便是“星座”。每一个星座中最亮的那颗星便会被称为“XXα(阿尔法)"例如,织女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星,称为“天琴α"同样,星座中的其他星星也可以用希腊文中的字母表示。例如,β(贝塔)γ(伽马)......

第三章:

埃拉托塞尼在公元前240年测定了地球的大小。当时的测量结果与现代的测量结果十分接近。大约公元前10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波西东尼斯利用老人星再次进行了测量。得到地球周长为18万希腊里,即28800千米,结果并不准确。直到麦哲伦的船队在1522年环绕地球一周后才纠正过来。

第四章:

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是在我国唐朝时。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原名张遂)在724年,发动了一次全国性的天文大地测量。测量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时日影的长度......最后由一行统一归算出:子午线每1°弧长为129.41米。这个数值不是特别准确,大概比准确数值大20%。但鉴于是1200多年前的测量,已经非常不容易。国外的首次测量子午线是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代哈利发马蒙主持的,那时一行已经去世一个世纪。到了元朝,郭守敬向忽必烈提议重新测量子午线,在全国设26个观测点,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最后结果有9处的误差不超过0.2°,其中2处完全吻合。

第五章:

早在200多年前,欧洲人的一些测量结果就已经说明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沿赤道方向稍胖,沿两极方向稍扁的椭圆体。现代测量地球的大小形状,还可以用“重力测量法”,以及利用人造卫星的“地球动力学测量法"。经过两种方法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地球的半径α=6378.137千米

极半径c=6356.752千米

第六章:

月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留下过足迹的星球,公元前3世纪之初,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对月球进行了大胆的测量,尽管结果不是很接近。但他远在哥白尼17世纪前就猜到了日心系统的概括,被称为“古代的哥白尼”。古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量出的一年的长度与准确长度十分接近,被人尊称为“天文学之父"。他还算出了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结果十分接近。

第七章:

历史上首次用三角法测量月球距离的,是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和他的学生拉朗德。1752年,二人在柏林和好望角两地同时进行观测。通过三角法测量了月球的距离。结果与现代测定的数值很接近。拉卡伊在好望角时还编制了一份巨大的南天星表,命名了14个南天星座,其名称沿用至今。拉朗德编写了一份包含47000颗恒星的星表,同时他还是一名了不起的天文知识普及家。

第八章:

早在1946年,就有人尝试用雷达测量地月距离。而第一次成功用雷达测月则是在1957年。测量结果地月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误差不超过1千米。到20世纪80年代,激光测月的精度已达到8厘米左右。

第九章:

1650年,比利时教士兼天文学家温德林通过测量,求得日地距离约是月地距离的240倍,约9600万千米,尽管这个数值比真实数值小了1/3。

第十章:

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在1576年受到丹麦现任国王的恩惠,在汶岛上建造天文台,那是当时欧洲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天文台。他在汶岛观测了20多年,后结识了年轻的开普勒,第谷死后,那些宝贵的观测资料都在开普勒手中发挥了极大地作用。他发现了三条行星运动定律,后人称他为“天空立法者”。

第十一章:

视差是测量星体距离的一个重要概念,1672年,第一代卡西尼测出了火星的视差,并推算出太阳的地心视差为9.5°。继卡西尼后,又有许多天文学家观测火星求得太阳视差。尽管没有卡西尼的精确。

第十二章: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曾提出用“金星凌日"的机会测量太阳视差。他还发现了“哈雷彗星”的运动轨道,是天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哈雷死后,科学家们利用“金星凌日"测出了太阳视差。

第十三章:

目前,太阳系中才发现8颗行星,可是小行星却数以十万计。之所以称它们为小行星,因为它们很小。

外国天文学家们用神话中神们的名字来为小行星命名。而中国天文学家们则大多以中国的人名或地名命名。

第十四章:

1877年,吉尔观测“婚神星”测出太阳的视差为8.77°,后来又整理结果,得出太阳的视差为8.802°。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综合吉尔和纽康的观测结果,将太阳的视差定位8.80°。

1898年,发现第433号小行星“爱神星”,后来通过“爱神星”推算出太阳的视差为8.7984°。

第十五章:

雷达测金星得出的距离为149600000千米,相应的太阳视差为8.79405°。

第十六章: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花费30年的心血,完成了《天体运行论》,当这本书出版时,哥白尼已离开人世。

日心说与地心说争斗起来,直到天文望远镜的出现。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证实了日心说。但地心说还有个“牢不可破”的堡垒——恒星为什么没有“视差位移"。

第十七章:

日心说的反对者提出恒星必然会出现视差位移,来反驳哥白尼。1718年,哈雷发现了至少三颗很亮的恒星的位置与古希腊天文学家测量的结果不同。从此人们才明白,恒星并不是固定的,星星原来离我们是有近有远的。

第十八章:

爱尔兰天文学家莫利纽克斯经过长期的观测天龙γ星,发现它的位置有了一丝偏移。布拉德雷猜测天龙γ星的偏移是因为光线的运动与地球的公转。他把这个倾斜角度叫做“光行差”。1728年,布拉德雷又发现比光行差更细微的变化——章动,并在1747年宣布了这一发现。

第十九章:

德国光学家夫琅禾费使望远镜测量角度的精细程度达到了0.01°。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贝塞尔利用这点,发明了“量日仪"。1837年,贝塞尔的量日仪指向天鹅61星,用附近两颗更暗的星作对比。后来发现天鹅61星正在细微的改变位置,这正是视差。1838年12月,贝塞尔宣布这颗星的视差为0.31°,大约在100000000000000千米外。光每秒能走300000千米,从天鹅61星发出的光到我们这来大概要11光年。“光年”并非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一光年≈10的13次方千米。1844年,贝塞尔运用量日仪还发现,天狼星的位置在很有规律地移动,这种位移是自行的微小波动。亨德森求出了半人马α星的距离,并算出它的视差为0.91°1835年,罗马教廷在禁书目录中删除了《天体运行论》,日心说彻底胜利。

第二十章:

运用三角视差法人们求出了7000多颗恒星的距离,但三角视差法也有一个限度,只能来测近星。

第二十一章:

早在2000多年前,伊巴谷就用“星等"来衡量星星的亮度。从地球上看一颗恒星的亮度,称为它的“视亮度”,它的星等数称为“视星等"。在天文学中,一颗星处在10秒差距这么远的距离上时,其视星等就叫作这颗星的“绝对星等”。

第二十二章:

美国哈佛天文台台长皮克林对恒星光谱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他的队伍获得了24万颗恒星的光谱。

第二十三章:

天文学家们发现,表面温度高的恒星法国能力强,而表面温度低的恒星法国能力弱。我们还可以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现上述的规律,横坐标代表恒星的表面的温度,并且注明了与之相应的光谱型,纵坐标是恒星的绝对星等。20世纪初,丹麦天文学家赫兹普隆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率先进行了上述这类研究,因此人们将这种图称为“赫罗图"。

第二十四章:

1914年,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的沃尔特·亚当斯和德国天文学家科尔许特合作,发现光谱型相同的巨星和主序星彼此的光谱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于是人们便可以这样来推求一颗相当遥远的恒星的距离。有了分光视差法,人们能求出距离的恒星数目便迅速上升。

第二十五章:

荷兰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惠更斯正确地阐发了布鲁诺的见解。到18世纪时,已经有几位思想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意识到:包括整个银河在内的所有恒星组成了一个伸展范围巨大但是仍然有限的系统,在它之外还存在着别的恒星系统。

第二十六章:

威廉·赫谢尔发现了太阳系中的一颗新行星——天文学。被人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从1784年起,他开始进行恒星计数工作。在1083次观测中,他一共数出了117600颗恒星。20世纪初,荷兰天文学家卡普坦提议,应该在现在天文学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恒星计数工作。1922年,即卡普坦临终的那一年,他已能据此提出一种银河系的模型。

第二十七章:

在宇宙中,像银河系和大小麦云这样的恒星系统真是太多了,康德曾将它们叫作“岛宇宙"。

第二十八章:

变星,通常是指那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亮度便有可察觉的变化的恒星。英国荷兰裔业余天文学家古德里克,他自幼聋哑,但却发现了两颗新的变星。

第二十九章:

用绝对星等做纵坐标、光变周期做横坐标,作出的图叫作“周光关系”曲线。这是一根新的标准量尺,可以用它求出造父变星的距离。

第三十章:

在银河系中,很多的星星“抱成一团"时,便形成了“星团”。星团可以分成球状星团和疏散星团两种。

第三十一章: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几个旋涡星云的外围区域辨认出许多造父变星,并利用周光关系推算出它们的距离,结果两个旋涡星云都远远位于银河系之外。当时它们被称为“河外星云”,多年后改称为“河外星系”或“星系"。

第三十二章:

测量天体的距离,最开始人们用的是“三角视差法”,但这种方法毕竟是有限制的,所以又出现了“分光视差法”,接着又出现了“造父视差法”。后来又出现了测量新星和超新星的办法。还提到了超新星爆发的一些事情。

第三十三章:

大半个世纪以来,沙里普详尽地研究了球状星团,并根据球状星团成员星向中心密集的程度,将其分成12个等级。人们还可以利用亮星来推测星团的距离。对于河外星系,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根据亮星来推测出它们所在星系的距离。

第三十四章:

对于远得无法分辨其中的单个恒星的球状星团或河外星系,天文学家页游对付它们的办法。可以根据星团的大小和星系的大小来估计它们的距离。

第三十五章:

当星团或星系十分遥远,无法分辨其中的单颗恒星时,除了用“从大小知近远"外,还可以利用星团和星系的“累积星等”来求出距离。当然,因为各类星系绝对星等的范围都扩展得很广,所以这种方法不是很准确。

第三十六章:

多普勒通过汽笛声而发现了“多普勒效应”,它适用于光波和声波。斐佐根据多普勒效应计算出“视向速度”。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设计出拍摄光谱的方法,同事也有多位天文学家通过多普勒效应研究星系的运动。我们可以由哈勃定律拍摄光谱从而求得距离了。

第三十七章:

爱丁顿将哈勃定律解释为宇宙的膨胀效应。勒梅特和伽莫夫的理论——“大爆炸宇宙论"解释了很多现象。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三人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因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三十八章:

天文学家凭借各种各样的“量天尺”,测出了各种天体的距离。如今,多数天文学家都已认同,类星体不是恒星,耳屎星系一级的天体。

第三十九章:

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但除了月球外,还没有踏上过地球以外的其他世界。1972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第一个木星探测器“先驱者10号"。1973年4月又发射了第二个木星探测器“先驱者11号”。

第四十章:

德国学者提丢斯发现了一个数字与天文学的一个有趣的联系,但他并未宣扬这个发现。直到德国天文学家波得重新介绍,人们称之为“提丢斯——波得定则"。

第四十一章:

德国数学家高斯创了了一种确定天体运动轨道的方法。他运用皮亚齐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后被命名为“塞雷斯”。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行星,1890年时已达到300颗。

第四十二章:

一开始人们都是用女神的名字对小行星命名,后来人们逐渐对行星的“性别"不是那么在意。由于“迷你”行星太多,行星便有了一个临时编号。而在中国,人们更喜欢用人名、地名等来为小行星命名。

第四十三章:

自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普勒总结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后,人们对行星如何绕太阳运动已相当清楚。半个世纪后,英国科学家牛顿公开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1821年,法国天文学家布瓦尔对土星与木星,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计算出的结果和实际结果很相符,但对于天王星结果却不一样。

第四十四章:

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写信给一些天文台希望他们来寻找那颗行星。在柏林天文台,加勒和雷斯特果然发现了那颗行星,这颗行星最终被命名为“海王星”。

第四十五章:

英法两国为海王星的发现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亚当斯对此表现的非常谦虚,甚至还拒绝了女王授予的爵位。人们通过信件得知亚当斯确实对海王星的出现做出了预告。但仅管如此,他却未将自己的计算结果于同行分享,所以荣誉仅属于勒维耶。

第四十六章:

海王星发现后不久,勒维耶就预言有一颗行星,距太阳的距离仅次于海王星。19世纪后期,就有天文学家开始寻找这颗行星然而多年以后,仍未取得任何进步,人们对这颗行星X依旧摸不着头脑。

第四十七章:

汤博生于海王星发现后60年,家境贫穷,没钱上大学。1929年1月,他来到洛厄尔的天文台工作,开始寻找行星X,一开始他只负责照相。1930年1月23日,汤博再次拍摄,他发现了那颗行星,“我为此不胜惊骇"他这么说。后来这颗行星被命名为“冥王星”。

第四十八章:

人们起先一致认为冥王星没有卫星,但在1978年,天文学家克里斯蒂证明了冥王星有一颗卫星。这颗卫星被称为“卡戎”,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天然“同步卫星”。克里斯蒂认为冥王星原本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而汤博则认为冥王星本身就是一颗大行星,后来发现,冥王星有5颗卫星。

第四十九章:

2006年1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越过冥王星时,发现冥王星有一大片沙冰状海洋,尽管那里不太可能有生命。冥王星内部还可能存在内部海洋。“新视野号”为人们带来的种种发现,为人类了解冥王星更近了一步。

第五十章:

自从发现了冥王星,人们便热衷于寻找“太阳系第十颗大行星"。2005年7月29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布朗教授向新闻界宣称,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第十颗大行星。2002年10月,布朗等人还发现了一个柯伊伯带天体。2004年3月,他们还发现了“赛德娜”小行星。

第五十一章:

人们还发现了许多个头较大的柯伊伯带天体,最著名的是2003UB313。它的直径或许略大于冥王星,因此迈克尔·布朗认为他应该算是太阳系的第十颗大行星。

第五十二章:

一些天文学家提议,在太阳系中,任何质量足够大。因而被自身的引力挤压成球形的天体,都有资格称为大行星的候选者。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作出决议,一颗行星必须满足:(1)它的质量必须足够大,以至于其自身的引力足以使它的外形大致接近球状;(2)它必须环绕一颗星运行;(3)并且它已经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区域。

第五十三章:

2006年9月13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2003UB313正式命名为“厄里斯"。那么,在汉语中该如何定名呢?

2007年6月,我国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其命名为“阋神星”。

第五十四章:

太阳系宛如一个巨大的“王国”,那么这个“王国”的疆域有多大,边境又在哪?天文学家没有把柯伊伯悬崖当作世界的尽头。

第五十五章:

大约是1246年的一天,元朝的郭守敬得到一副“莲花漏图”,他无师自通,仅靠一张图就弄明白了科学仪器的原理。他还仿照古代流传的图样,自己制作了一个“浑天仪”。

第五十六章:

郭守敬指挥人们将三条水分别沿各自的河道引向下游,甚至还把淹没30年的石桥旧基也挖了出来。石桥修好以后,郭守敬有率人填补堤堰的决口,使农田灌溉更加方便。

第五十七章:

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了六条兴修水利的中肯建议,被忽必烈派去修建西夏河渠。他还去寻找黄河的源头,兴修“水驿"。他还是世界上“海拔”概念的第一人。

第五十八章:

根据地球公转运动制定的历法叫作“阳历”,是现在国际上的通用历法。中国长期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历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

第五十九章:

郭守敬制造出了一大堆新的仪器,最典型的便是“简仪”“高表"景符”“窥几"仰仪”“浑天象"......

第六十章:

专门安置天文仪器从事天文观测的场所,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称为“灵台”。在元朝之前,金朝曾建造了一个“司天台"。忽必烈上位后,1271年又在上都另设“回回司天台”,又称“北司天台"。元代这个太史院和司天台的联合机构,在当时以及此后的二三百年中,都是世界第一流的。

第六十一章:

成批的天文仪器创制成功后,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忽必烈完全赞同郭守敬的主张。这次大规模的观测,被称为“四海测验”。郭守敬在“周公观测台"的北面用砖石建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代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的重要天文遗迹。

第六十二章:

在公元前11世纪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群星划分成了许多的“星官”,意思上与“星座"相仿。后来,又进一步形成了“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测量“二十八宿"各宿之间距离的时候,往往在每宿中各选定一颗星作为标志。

第六十三章:

1280年时,编出了新的历法。忽必烈对新制定的历法很满意,命名为《授时历》。

第六十四章:

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方案,解决漕运问题,他主持修建了“通惠河”,促进了南货北运。

第六十五章:

1294年,有关水利方面的重大事情,朝廷仍然经常听取郭守敬的意见。1298年,郭守敬又制造了一座用水力推动的仪器——“水浑运浑天漏"。1303年,郭守敬申请告老还乡,可是铁穆耳不准他退休,因为朝廷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他。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86岁。

第六十六章:

纵览世界科学发展史,回顾郭守敬的生平业绩,谁也不能否认他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极少的顶级科学家之一。郭守敬的天文仪器构思巧妙,精密可靠。大大超越了前朝的水平。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是中世纪世界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范围地理纬度测量。郭守敬和王恂等人制定新历法时,创立了新的计算方法和数学公式。郭守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