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阅读素材资料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阅读素材资料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阅读素材资料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阅读素材资料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阅读素材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阅读素材资料时代浪花

时事一:国产电视剧:走向人民,才能走向成功

《时代浪花,在荧屏绽放》任姗姗《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0日第10版)

不久前举办的第三十三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上,一个细节格外引人注意:每一份获奖名单都从一个红色邮筒中取出。邮筒寓意一头连着观众、一头连着文艺工作者,作为电视剧“政府奖”,“飞天奖"以这样的独特方式,彰显电视剧创作应有的自觉与追求。

本届“飞天奖”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经过初评、复评、终评,142部参评作品中有46部作品入围。最终,《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大决战》《绝密使命》《功勋》《装台》等16部电视剧获得优秀电视剧奖。

为什么是这些作品获奖?它们为新时代电视剧创作树立了怎样的价值坐标和品质标杆,代表了怎样的行业趋势?

彰显信仰之美——以思想性艺术性赢得精神共鸣

本次获奖的16部作品中,《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功勋》《大决战》《绝密使命》《叛逆者》《香山叶正红》《理想照耀中国》等8部作品着力彰显信仰的力量。颁奖词评价:在历史的纵深处讲述革命故事,塑造英雄人物,传承红色基因,彰显信仰力量,印证了时代变迁的必然规律,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擦亮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

革命历史题材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分量。以电视剧《长征》《延安颂》《恰同学少年》等为代表,一批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引领了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潮流。寻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新的符合时代的审美体验,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新的难点,也是突破点。

近几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好作品、大作品集中涌现。特别是,一批主旋律电视剧与年轻观众相向而行,成就了一部部“现象级"作品:《觉醒年代》热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登上热搜;《跨过鸭绿江》收到多地观众的来信,寄信人涵盖在校学生、耄耋之年的老兵等;《功勋》播出期间,“泪奔"破防”的评价刷屏,网友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誉为“时代最闪亮的星”。

是什么引起青年观众“追剧热"?如何让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仍绽放青春光彩?

从获奖作品可以看到,以深刻的思想丰富叙事内涵,用平视的视角塑造革命人物,让思想性与艺术性得到了深度融合。比如《觉醒年代》,呈现出一个时代的人格魅力,与屏幕外的观众形成强大共情,让革命人物有情有性,历史书写有厚度有温度,信仰之美有了穿越时空的魅力。

“新时代的电视剧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把握革命历史题材,提升艺术化、审美化表达。革命者身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决心奋斗终身的信仰力量,与今天正为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而奋斗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共鸣。”颁奖典礼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评价道。

记录时代之变——大主题、主旋律成为创作自觉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题材!我们在写这部剧的时候,真正把心把情都用在了这片土地上。"《山海情》编剧王三毛手捧奖杯,一番感言让台下许多同行泛起泪光。

电视剧《山海情》夺得本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女演员奖等3项大奖。制片人侯鸿亮同样表达了感激之情:“创作者是西海固的老百姓们,是福建对口援助宁夏的工作者们,是向往美好生活一直在奋斗的中国人……感谢这个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选题。"

从《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所讲述的脱贫路上的团结奋斗,再到《在一起》彰显的抗疫过程中的携手同心,这几部获奖作品,用镜头探寻火热生活,从时代之变的切身感悟中萃取选题,以用心打磨的故事再现闪光的时代篇章,紧扣奋斗的主题。

“飞天奖”颁奖礼第二天,首届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发布了《2022中国电视/网络剧趋势报告》。报告预测,电视剧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题材、样式和审美会产生更加全面的影响,在题材重心方面,与时代同行,呼应大主题、唱响主旋律成为创作自觉。

回顾本届“飞天奖”,无论选题、题材,叙事、制作,还是创新、审美,主题创作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特别是主题创作中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从国到家,从地域到行业,从通览全局到纵向深挖,创作触角正向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呈现包容、开拓的积极姿态。

今年以来与观众见面的电视剧作品,依然延续了这一态势。围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反映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发展的《超越》播出;围绕重大主题,“大运河”题材的《运河边的人们》、聚焦现代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麓山之歌》,以及《大考》《我们这十年》等相继与观众见面。近期收官的《我们这十年》,展示10年来各领域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的新风貌,被称为“于时代洪流中发现每一朵浪花的灿烂"。

抒写人民之呼——呈现平凡奋斗者的拼搏姿态

颁奖典礼上,一个朗诵节目让人印象深刻。陈宝国、殷桃、张嘉益、梅婷、何冰、王雷,几名演员用饱含深情的演讲,带观众重温记忆中的经典角色。每一个故事都描绘出人世间的温情画卷,这些历经时间淘洗、依然被铭记的普通人的故事,于人间烟火处彰显出道义与担当。

获奖的《装台》《巡回检察组》《理想之城》也是如此。它们对现实生活的描摹中,有人民的悲欢离合,有人民的情怀热望,也有人民的关切与呼声。因为与人民心心相通,故事才走进了千家万户。颁奖词评价这3部作品,用平凡奋斗者的追梦、奋斗之旅,让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自豪感跃然荧屏。

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也用善良为别人“装台”,这是《装台》里刁顺子的幸福感。刁顺子骑着三轮车,带观众看人间百态、市井烟火。用法律的方式追求公平正义,是《巡回检察组》中检察官冯森的幸福感。因为他知道,再小的案件,对于群众都是“天大的案子"。正如导演李少飞所说,这些作品“献给奋力拼搏向往美好的每一个人”。

近年来,电视剧行业整体减量提质,现实题材作品比重持续攀升,本次“飞天奖"提名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占到所有提名作品的半数以上。获奖作品忠实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充分证明现实主义创作持久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可以预见,未来聚焦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将更加受到青睐。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建议,要注意避免现实题材创作陷入“市井烟火气足、社会风云气少”的模式化,“加大对社会的反映度,加大现实题材创作的纵深感、延展度,加大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力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新征程,新担当。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征程上,电视剧作为当代最活跃、最普及的大众文艺形态之一,自有使命与担当。

向着“飞天奖"树立的价值坐标和品质标杆奋力前行,相信电视剧行业将奉献出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作品。

时事二:可以“助人为乐”,不要“慷他人之慨"

《动车上请人为孕妇让座好事为何引质疑》2022年11月08日北京青年报秋实

近日,“男子在动车上请人为孕妇让座”一事引发热议。据相关视频显示,动车上,一男子看到一位没有座位的孕妇反复蹲下、站起似乎很痛苦的样子后,便让一个有座位的年轻小伙子给孕妇让座,且全程用手机录像。此事曝光后,引来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网友认为该男子是“慷他人之慨”,存在道德绑架。但也有网友表示,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该男子原本就已让座给他人,再次帮助孕妇表明其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值得点赞。

从表现上看,该男子的行为不仅极具争议性,而且两种观点完全不同。其实,这只是将此事作为一个整体笼统地看待所产生的观感,倘若将事件进行剖析,并对两种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进行细分,就会发现,此事的争议性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只不过关注的焦点不同,导致观点相差甚远而已。因此,对这起事件进行细致的剖析,利于社会统一观念,在行善、劝善以及看待劝善行为等方面做得更好。

首先要看到,肯定该男子的行为,其实是肯定他为孕妇找座位。给孕妇让座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体现的是社会良好的风尚,以及对孕妇的关爱。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该男子的动机应该给予肯定。

另一方面,质疑该男子的行为,则是在质疑他要求他人让座且进行录像的行为。两方面的关注点不同,结论当然不同。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非相互对立,反而可以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为孕妇让座值得肯定,但劝善要讲场合,要讲究方式,更要避瓜田李下之嫌。

比如,在公交车上,劝人让座似乎具有更强的正当性,可即便如此,这种劝说依旧是一种友善的建议,而不会上升到硬性要求。动车和公交车有所不同,动车上分为有座票和无座票,乘客的座位是用钱买来的,意味着其享有法定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无条件相让、哪些人值得相让,都充满了疑问。这也是为什么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当时在动车车厢里有不少旅客都看到这名孕妇蹲在地上,站起来手紧紧抓着护栏,并没有人上前询问的原因。人们是基于对自己及他人法定权利的尊重,这也是公共道德的具体体现。

此外,该男子一边劝人让座,一边拍摄视频,不管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会给人带来压力,造成了事实上的道德绑架。因为被劝让座的人很有可能因为害怕视频上传网络后受到网民的谴责,不敢理直气壮地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更让人担心的是,假如劝人让座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能够获得赞誉,或许会引来短视频玩家们争相效仿,以相同的方式创作相似内容,劝人让座就可能变成一种挣流量的方式。

此事说明,劝他人行善,不仅要讲究方式和把握好分寸,而且有不应逾越的界线,不仅他人的正当权益应该得到尊重,而且被劝善者的隐私权与自主权等,都要受到保护。更重要的是,劝他人行善时,本人也要有一颗单纯的心,切莫动机不纯,带有一些私心,留下让人在这方面产生误会的空间。唯有如此,方能把好事做好,避免反而引发质疑与纷争。

时事三:“无源之商”

《无货源电商"躺着赚钱创业从来都没这么简单》南方都市报2022年11月09日

开网店赚钱,你有没有打过这样的主意伴随手机端拼购、短视频电商日渐火热,打着“零基础、低成本、月入过万元”口号的“无货源电商"模式吸引了不少人投资,然而,一些人交了培训费后却直呼被“割韭菜”。记者调查发现,无货源网店模式不仅会导致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商标侵权、客户投诉等问题,一些“无货源电商"的课程培训还涉嫌虚假宣传乃至诈骗。

据行内人介绍,“无货源电商”模式并非新鲜事物,前些年就出现过。这种模式的缺陷显而易见,从经营的角度看,其所兜售的显然是缺乏个性的产品。可以想象,一旦很多人介入这种模式,在各大电商平台铺这类产品,市面上就会出现同质化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多了,议价空间也就很大,经营者不可避免要打价格战,要从中赚钱恐怕难度会非常大。

而对于平台来说,当然也不愿意看到这种经营模式蔓延。为了长远发展,平台一方面欢迎更有特色的店铺,另一方面也要维护消费者权益,而“无货源电商"恰恰无法满足这两个条件。特色方面自不必说,这类产品的质量问题也不可忽视,一旦消费者不满,最终势必影响平台美誉度。所以早在2019年,各大平台就出台规定,严厉打击重复铺货模式,发现不同店铺之间相似度极高的货物,保留信誉度最高的一家,以防止低质的无货源模式无限扩张。

当然,相对而言,“无货源电商”模式对平台和消费者的影响可能相对低一些,以此模式开网店的创业者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电商行业逐渐告别流量红利,对创业者提出了挑战。日常很多网店主的反馈也提到,现在开网店赚钱非常难,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有人就调侃说,目前电商所形成的这种发展态势,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行业内部不少人开始转型搞培训,教新的行业进入者如何做运营,如何选品,诸如此类。其所针对的都是一些“小白”,这些人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入,认知还停留在行业发展初期,以为只要把产品铺上去,就可等着客户下单。殊不知,不仅自己开店很难卖出东西,学习如何运营的过程还要被坑一笔。

“无货源电商”如今再次走红,可能与目前行业的发展形势存在一定关联。行业逐渐走下坡路,做培训生意的人便多了。而生活中对创业充满浪漫想象的人还很多。曾几何时,开网店可谓是入门级的创业,以为解决了货源问题,就能轻松赚钱,可能很多“小白"对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这个阶段。然而,创业并非这么简单,尤其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你要从中胜出,势必付出很多的辛酸与汗水。

那些充满了虚假和欺骗的培训宣传,当然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但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看,面对这种诱惑,恐怕还是要多留一个心眼。不仅电商行业如此,其实,大凡涉及赚钱的问题,就要多一分理性,那些教你赚钱的人,不会这么慷慨,否则,他们懂得赚钱的秘籍,为何要传授于你理清了这些常识问题,你就不会掉进类似“无货源电商”这种创业坑了。

时事四:意大利宇航员引用《兰亭集序》,中华文化的“超时空浪漫"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我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曾引无数后来者临摹记诵,咏叹其感怀之深远、胸襟之豁朗、意境之唯美。

近日,欧洲航天局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国际空间站掠过北京上空时,将心绪诉诸这一千年名句,并附上意大利语与英语翻译发布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引发国内外网友热议。

文化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王羲之本人肯定很难想象到,自己参与一次修禊雅集的抒怀,竟能穿越千年的时光、跨过语言的障碍,在茫茫太空中引发一个外国人的情感共鸣。纵使未能亲临兰亭修禊,也不曾登上浩瀚太空,那份浪漫、博大、哲思,依旧能够透过现代的传媒方式,给人以意蕴丰富的审美享受。有外国网友评论道,“太浪漫了"美诗美景皆瑰丽”“宇宙的深邃还在等待我们探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同频,正是中华文化绵延隽永、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特质的生动体现。

太空中的中国诗句,浸润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据克里斯托福雷蒂介绍,之所以选择《兰亭集序》中的诗句,要感谢她的一位汉学家朋友。而且,克里斯托福雷蒂与中国的渊源远不止于此,她会讲中文,还有一个中文名字“莎莎"。我们还看到,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万外国友人通过学习汉语领略中华文化魅力;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孔子》自2013年首演后赴海外多国巡演,以其恢弘绝美圈粉无数;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北京冬奥盛会绽放出文化交流互鉴的夺目光彩……“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不仅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推动者、践行者。

这样一个浪漫故事,更彰显着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为什么欧洲的宇航员在学习中文?”一篇外媒报道让国际社会聚焦中欧航天合作。有欧洲宇航员中心的训练专家指出,学习中文“已成为欧洲宇航员的重要任务"。这背后,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们始终秉持的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顺应航天发展国际合作的趋势潮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与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并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国空间站也成为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空间站。正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意大利宇航员引用中国古文时所说,“各国理应携手合作,呵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让地球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尽管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国人民在肤色、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但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美的向往、追求、享受也是相通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

也正因如此,我们期待更多交流互鉴、团结合作的暖心故事,缔结起连接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搭建起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桥梁,整合起美美与共、和衷共济的强大力量。

不久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了推进剂加注以及与运载火箭的对接,将择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今年年底前,还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空间站将见证“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国航天员也将与外国航天员一道,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这正是:

兰亭跨越重洋,诗句遨游天宫。

文化浪漫交流,世界美美与共

一、王信水:把研究写在大地上

“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信水立志摸清大地家底,十余年间翻山越岭,带回一千多块他心目中的宝贝石头样品,把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王信水出生于1990年,从本科学习地质开始,他就走进矿山戈壁,探究地球内部奥秘。常年坚持野外科考,他对此乐此不疲,他说:“能一心一意搞科研,就是最幸福的事!”

王信水每年野外工作的时间大概一到两个月。“野外工作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王信水说,尤其是自己研究的地质学方向,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积累,去寻找有价值的岩石样品,才能挖掘出有效的价值。为了找寻样品,2017年,他坐了两天两夜的飞机,只身前往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区,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世界级斑岩铜矿;2019年,他曾攀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实地科考。

野外考察锻炼了他一身“武艺”。在新疆天山,有时候采集的岩石样品重达几十斤,单靠手提肩扛,难以长时间跋涉,研究区山高水急,只有简易的放牧小路,骑马就成了最佳选择,王信水在高山草原一骑几个小时。扎帐篷露营、自己动手做饭,王信水也不亦乐乎。

人物速写:

踏破铁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绘新图。“90后"博导王信水为采集样品走遍世界,风餐露宿,却从不以此为苦,反以此为乐,他说:“能一心一意搞科研,就是最幸福的事。”“山川明志,大地铸魂”,从王信水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执着的事业心,他对科研的热爱和专注,更看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王信水以身作则,把研究写在大地上,为祖国的地质事业播洒光和热。

适用话题:苦与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热爱与专注、爱国情怀

二、赵慧婵:在不确定性中享受科研的成就感

2021年青橙奖公布,1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其中,“32岁的清华女教授获奖百万”冲上了微博热搜。

这位女教授名叫赵慧婵。1989年出生的赵慧婵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十分出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凭借着本科期间的优秀表现,赵慧婵得到了全球名校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青睐,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有所成的赵慧婵没有选择继续待在国外,而是回国发展——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回清华任教后,赵慧婵除了学院工作,还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多方面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身上,难免会让人喘不过气。但短暂的焦虑后,赵慧婵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

在科研上,她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原则,她相信,只要按照自己的步骤,日日坚持,总会引来“柳暗花明"。对于自己的学生,赵慧婵不要求他们快速产出成果,“焦虑的传递到我这为止即可,不能去过度压迫学生。”

赵慧婵是一名很温柔的老师,但她的研究对象却很“硬核”,因为她从事的是软体机器人的研究。2020年初暴发疫情时,赵慧婵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历时8个月,最终研制出了一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赵慧婵将样机送往医院进行采样试验,表现不错,目前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中。

赵慧婵曾说:“希望机器人能够去到我们人类去不到的地方,去帮助我们做繁重危险的事情,这是我的一个愿景。”

人物速写:

29岁成为清华大学副教授,32岁获得青橙奖,这些荣誉不过是赵慧婵三十几年人生的一角,她的优秀超乎人的想象,她也完全担得起网友的称赞——“最美女教授"。赵慧婵这类优秀的科研者理应成为更多青年的榜样。

适用话题:刚与柔、青年偶像、自我管理、创新精神

三、张梦秋:用汗水拼来突破

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她扎着小辫,领取金牌时的可爱模样,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送给了她“金色女孩”的昵称。张梦秋很喜欢这个称呼,因为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

张梦秋在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导致脑瘫,使她的运动能力受到很大影响。6年前,还在上中学的张梦秋得知河北省残疾人高山滑雪队正在招收队员,她想试一试,于是报了名。报名之后参加集训,第一项就是练体能,也就是跑步,要跑30分钟,“这对我来说太难了。"张梦秋说。因患小儿脑性瘫痪,张梦秋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人慢一些。当教练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她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

张梦秋也想过放弃,教练得知张梦秋打退堂鼓后开导她,相信她一定能坚持下去。张梦秋咬牙坚持了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6年。正是因为这个坚持的过程不容易,让她在冬残奥会上披金挂银时更有感触,“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我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期盼。”

人物速写: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经历诸多不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不同的态度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局。张梦秋身患脑瘫,反应速度比其他人略慢,运动能力也没有其他人好,但她凭着不服输的劲,一坚持就是6年,终于用汗水与拼搏让自己的人生逆风翻盘。

适用话题:自强不息、逆风而行、坚持的意义

四、火出圈的硬核年轻博主们

“卧室里采访苹果CEO"进军华为天才少年”“一条视频提升5亿市值"……B站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魔幻”了——最近,“何同学"等一批博主凭借着一个又一个极具创意的视频几度登上热搜。

然而,简单冠给他们“天才”的标签,似乎并不妥帖:创意当然需要一定的天分,但天分未必会产出创意,了解过更多视频博主的故事后可以发现,所谓创新型人才,在某些品质上其实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几年前提起B站,还免不了和“动漫"鬼畜”“亚文化"等这些元素挂钩。而今,B站早已“火出了圈”——同时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还有一群意气风发、眼眸发亮的年轻人,一次又一次地点燃创意的火炬,展示着属于“Z世代"的超凡魅力。

在五彩斑斓的“弹幕”里,我们观看到这批年轻的视频博主完成一个个令人激动的壮举。不管多么天马行空、遥不可及的想法,他们总能将其变为现实。

捡起苹果公司砍掉的产品线,发明“Airdesk”,视频播出后为赞助商带来5.46亿元的市值飙升;在家中自制火箭发送升空并成功回收,被人民日报、中青网等一众媒体转载点赞;自制“能够给葡萄缝针”的机械臂刷屏热搜,被媒体称作“华为天才少年”,年薪百万……从这些深受欢迎的年轻博主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创意或许似“灵光”般难以捉摸,但创新型人才身上的品质却“有迹可循"。

多彩解读:

1.打破与反思。如果长期关注这群博主,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而这份成熟来源于对“舒适圈”的不断打破,及对自我的不断反思。打开视野,不拘泥于过去的成就,广泛接触未知领域——只有打破“舒适圈”,才能打破禁锢创造能力的阻碍。同时,打破与反思的结合,将为创意的链条构成完美的闭环。

2.坚持与行动。一个大的创意背后,其实包含着数不清的小创意。而这些小创意无法通过“灵光乍现”取得,只能不断地实践、尝试与试错。真正令博主们脱颖而出的,还是他们那强大的行动力,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比“行”更宝贵的,是持之以恒的行动,即坚持——行动使创意的落地有了可能,而坚持才使创意水到渠成。

适用话题:打破与反思、创新精神、Z世代、把想象变为现实、行动力

五、于右任:落落乾坤大布衣

适用主题:民族情节、祖国统一

示例:

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一辈子不求名利,只为广大人民服务,跟随过孙中山先生,后来无奈被胁迫逃至台湾,在临终前,他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一经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心。祖国的统一和强盛从始至终都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是统一的决心,不会因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国家而改变。

六、郑振铎:用一生书写“书生报国”

适用主题:无私奉献、爱国情怀

示例:

“每一个人,都应为'大我'而牺牲'小我'。成功不必'自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人有此信念,民族乃得永生。"民族危难来临时,当党和国家工作需要时,郑振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提出“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当上海租界沦为日寇占领地,郑振铎依然坚守讲台,上完最后一节中国文学史课;在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期间,郑振铎为国家收集了大量文物,为文物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郑振铎先生为中国文化事业奔波,用一生书写“书生报国"的志愿,彰显了“为民族效微劳,则亦无悔”的爱国情怀。

七、陈金水:无私奉献,建立“天下第一气象站"

适用主题:爱国情怀、敬业精神、爱国爱民

示例:

从气象学院毕业后,血气方刚的他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来到青藏高原,在“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的恶劣环境下,建立起“天下第一气象站”,并独自坚守33年,他常常面临死亡的威胁,但卧室里悬挂的“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的横幅,却给予了他潜在的力量,让他熬过了漫长的黑夜,挺过了风霜的拍打。即便已经退休,他仍时常为百姓而奔波,他说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这八个字,我们一辈子都可以做!"

美文精选:《风雨天一阁》(节选)余秋雨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在文化资料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像样的文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是搜集书籍的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位人刻印的诗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这一切,光有搜集的热心和资财就不够了。乍一看,他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而事实上他已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集图书的必要手段。他内心隐潜着的轻重判断是这样,历史的宏观裁断也是这样。好像历史要当时的中国出一个藏书家,于是把他放在一个颠簸九州的官位上来成全他。

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场恩怨,也许是理顺了几项财政关系,衙堂威仪,朝野声誉,不一而足。然而他知道,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傍晚时分差役递上的那个薄薄的蓝布包袱,那里边几册按他的意思搜集来的旧书,又要汇入行箧。他那小心翼翼翻动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

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当时在朝廷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因而遭到延杖之罚,并下过监狱。后来在仕途上仍然耿直不阿,公然冒犯权奸严氏家族,严世藩想加害于他,而其父严嵩却说:“范钦是连郭勋都敢顶撞的人,你参了他的官,反而会让他更出名。”结果严氏家族竟奈何范钦不得。我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这一点我们不妨把范钦和他身边的其他藏书家作个比较。与范钦很要好的书法大师丰坊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字毫无疑问要比范钦写得好,一代书家董其昌曾非常钦佩地把他与文徵明并列,说他们两人是“墨池董狐”,可见在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他也是一个耀眼的星座。他在其他不少方面的学问也超过范钦,例如他的专著《五经世学》,就未必是范钦写得出来的。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学者艺术学,他太激动,大天真,太脱世,太不考虑前后左右,太随心所欲。起先他也曾狠下一条心变卖掉家里的千亩良田来换取书法名帖和其他书籍,在范钦的天一阁还未建立的时候他已构成了相当的藏书规模,但他实在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口口声声尊他为师的门生们也可能是巧取豪夺之辈,更不懂得藏书楼防火的技术,结果他的全部藏书到他晚年已有十分之六被人拿走,又有一大部分毁于火灾,最后只得把剩余的书籍转售给范钦。范钦既没有丰坊的艺术才华,也没有丰坊的人格缺陷,因此,他以一种冷峻的理性提炼了丰坊也会有的文化良知,使之变成一种清醒的社会行为。相比之下,他的社会人格比较强健,只有这种人才能把文化事业管理起来。太纯粹的艺术家或学者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是办不好这种事情的。

另一位可以与范钦构成对比的藏书家正是他的侄子范大澈。范大澈从小受叔父影响,不少方面很像范钦,例如他为官很有能力,多次出使国外,而内心又对书籍有一种强烈的癖好;他学问不错,对书籍也有文化价值上的裁断力,因此曾被他搜集到一些重要珍本。他藏书,既有叔父的正面感染,也有叔父的反面刺激。据说有一次他向范钦借书而范钦不甚爽快,便立志自建藏书楼来悄悄与叔父争胜,历数年努力而楼成,他就经常邀请叔父前去作客,还故意把一些珍贵秘本放在案上任叔父随意取阅。遇到这种情况,范钦总是淡淡的一笑而已。在这里,叔侄两位藏书家的差别就看出来了。侄子虽然把事情也搞得很有样子,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意气性的动力,这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终极性目标是很有限的,只要把楼建成,再搜集到叔父所没有的版本,他就会欣然自慰。结果,这位作为后辈新建的藏书楼只延续几代就合乎逻辑地流散了,而天一阁却以一种怪异的力度屹立着。

实际上,这也就是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很长时间内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过于冷漠、严峻,甚至不近人情,但天一阁就是靠着它延续至今的。

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是在身后,因此,范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意志力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不妨说,天一间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开始于范钦死后。我不知道保住这座楼的使命对范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苦役。

活到80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为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绝对不能有一本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为什么他不把保存藏书的责任和万两白银都一分为二让两房一起来领受呢?为什么他要把权利和义务分割得如此彻底要后代选择呢?

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返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这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他没有丝毫意思想讥刺或鄙薄要继承万两白银的那一房,诚实地承认自己没有承接这项历史性苦役的信心,总比在老人病榻前不太诚实的信誓旦旦好得多。但是,毫无疑问,范钦更希望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听到自己企盼了几十年的声音。他对死神并不恐惧,此刻却不无恐惧地直视着后辈的眼睛。

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开始了。多少年后,范大冲也会有遗嘱,范大冲的儿子又会有遗嘱……,后一代的遗嘱比前一代还要严格。藏书的原始动机越来越远,而家族的繁衍却越来越大,怎么能使后代众多支脉的范氏世谱中每一家每一房都严格地恪守先祖范钦的规范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品味的艰难课题。在当时,一切有历史跨度的文化事业只能交付给家族传代系列,但家族传代本身却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让后代的后代接受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强硬指令,是十分违背生命的自在状态的;让几百年之后的后裔不经自身体验就来沿袭几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冲动,也难免有许多憋气的地方。不难想象,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却不知是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思维习惯,人们会在高度评价范氏家族的丰功伟绩之余随之揣想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其实我可肯定此间埋藏着许多难以言状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

后代子孙免不了会产生一种好奇,楼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到底有哪些书,能不能借来看看?亲戚朋友更会频频相问,作为你们家族世代供奉的这个秘府,能不能让我们看上一眼呢?

范钦和他的继承者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而且预料藏书楼就会因这种点滴可能而崩坍,因而已经预防在先。他们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处罚规则,处罚内容是当时视为最大屈辱的不予参加祭祖大典,因为这种处罚意味着在家族血统关系上亮出了“黄牌”,比杖责鞭笞之类还要严重。处罚规则标明: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3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1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3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在此,必须讲到那个我每次想起都很难过的事件了。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我看来,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

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那忧郁的目光。我几乎觉得这里可出一个文学作品了,不是写一般的婚姻悲剧,而是写在那很少有人文主义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

从范氏家族的立场来看,不准登楼,不准看书,委实也出于无奈。只要开放一条小缝,终会裂成大隙。但是,永远地不准登楼,不准看书,这座藏书楼存在于世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个问题,每每使范氏家族陷入困惑。

范氏家族规定,不管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开阁门必得各房一致同意。阁门的钥匙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组成一环也不可缺少的连环,如果有一房不到是无法接触到任何藏书的。既然每房都能有效地行使否决权,久而久之,每房也都产生了终极性的思考:被我们层层叠叠堵住了门的天一阁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就在这时,传来消息,大学者黄宗羲先生要想登楼看书!这对范家各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黄宗羲是“吾乡"余姚人,对范氏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照理是严禁登楼的,但无论如何他是靠自己的人品、气节、学问而受到全国思想学术界深深钦佩的巨人,范氏各房也早有所闻。尽管当时的信息传播手段非常落后,但由于黄宗羲的行为举止实在是奇崛响亮,一次次在朝野之间造成非凡的轰动效应。他的父亲本是明末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魏忠贤宦官集团所杀,后来宦官集团受审,19岁的黄宗羲在廷一质时竟义愤填膺地锥刺和痛殴漏网余党,后又追杀凶手,警告阮大铖,一时大快人心。清兵南下时他与两个弟弟在家乡组织数百人的子弟兵“世忠营”英勇抗清,抗清失败后便潜心学术,边著述边讲学,把民族道义、人格道德溶化在学问中启世迪人,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天域中第一流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治学过程中已经到绍兴钮氏“世学楼"和祁氏“淡生堂”去读过书,现在终于想来叩天一阁之门了。他深知范氏家族的森严规矩,但他还是来了,时间是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

出乎意外,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读楼上的全部藏书。这件事,我一直看成是范氏家族文化品格的一个验证。他们是藏书家,本身在思想学术界和社会政治领域都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他们毕竟为一个人而不是为其他人,交出了他们珍藏严守着的全部钥匙。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铜锁在一具具打开,1673年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来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由此,这座藏书楼便与一位大学者的人格连结起来了。

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200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10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这样一来,天一阁终于显现了本身的存在意义,尽管显现的机会是那样小。封建家族的血缘继承关系和社会学术界的整体需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藏书世家面临着无可调和的两难境地:要么深藏密裹使之留存,要么发挥社会价值而任之耗散。看来像天一阁那样经过最严格的选择作极有限的开放是一个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是,如此严格地在全国学术界进行选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职能范畴了。

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这个矛盾的解决才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乾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600余种,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370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格局营建。

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我曾看到好些著作文章中称乾隆下今天一阁为《四库全书》献书是天一阁的一大浩劫,颇觉言之有过。藏书的意义最终还是要让它广泛流播,“藏”本身不应成为终极目的。连堂堂皇家编书都不得不大幅度地动用天一阁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杨,这证明天一阁获得了大成功,范钦获得了大成功。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不让某位学者上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薛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而且最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办法来侵吞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的种种措施都想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这样一个家族的院落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一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段。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听说天一阁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备把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便立即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涵芬楼因有天一阁藏书的润泽而享誉文化界,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过营养。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终竟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也终于失效。

然而毫无疑问,范钦和他后代的文化良知在现代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除了张元济先生外,还有大量的热心人想努力保护好天一阁这座“危楼”,使它不要全然成为废墟。这在现代无疑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无济于事。幸好,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60年代直至80年代,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修缮和充实着,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宁波时大多要去访谒的一个处所。天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信息密集、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了遗,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阁传代系统的繁衍者,尽管在范氏家族看来只属于“他姓”。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小说精读《侯银匠》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这段叙述看似闲笔,实则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重要作用。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感到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做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扑哧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语言描写与情态描写。突出菊子通情达理而又对亲事十分满意)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既说明陆家对菊子也很满意,又为下文菊子婚后受到重用,“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作铺垫。)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语言描写。说明菊子十分精明,考虑周全)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心理描写。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文中多次写到花轿,这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要花轿表亡明菊子早有打算,改装花轿突出菊铃子的心灵手巧,出租花轿体现了菊子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老银匠内心的复杂。既为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女儿有了好归宿而高兴,又为与女儿离别及想到以后一个人生活而伤感。)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语言描写。写出侯菊的贤惠。)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写侯菊的勤劳与精明能干,照应公十了上文在娘家时早当家的描写,又为下文写不能常陪父亲作铺垫)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糊涂了!"(语言描写。写出侯银匠对女儿!深沉的思念和自己难言的孤独以及自我安慰。)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写侯银匠一个人生活的冷清与孤单。虽然如此,他并不感到痛苦,更不会让女儿多来陪自己,因为女儿能在婆家生活得幸福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这样就深化了主旨,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以此结尾,意味深长)____________(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一.精彩作文开头

主题一:家国情怀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不敢妄自菲薄,亦恐才华自负,忘了初衷。华夏,从历史中走来,在朝代更替中发展。泱泱华夏,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华夏儿女。当代青年更应发扬精神,更筑中国辉煌,书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2.盛世将颓,临渊而侧的岁月里,曾有人身先士卒,扶大厦于将倾,诠释了真正的忧国忧民。而今虽然五风十雨,国泰民安,但我辈也当谨记“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殷殷之情,铭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热血豪情,与国执手,与国携长,用热泪与汗滴铸就新的辉煌的中国。

3.自中华儿女踏上脚下的土地,祖国便恒久予以哺育、滋养。纵览九州四海,祖国锦绣山河,开拓视野、壮人心胸;漫溯千年春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蕴藉广博,丰富精神、育人奋进。拳拳爱国情,发乎本心,燃炽于胸,成为联系你我与家、与国的强力纽带。这股深挚眷恋、慷慨豪情,也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骨血,成为筑建华夏文明的根基。

主题二: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浩浩汤汤,先是醉心于蜀绣、《千里江山图》袅袅泛崇光,沉湎于颐和园、故宫,匠心独运,此去经年,种种文化经烈火峥嵘熔铸,“故宫口红”爆红于网络,博物馆文创《粤光宝盒》蛋糕热销……中华文化深蕴博远,又如地下的泉水,汩汩涌动,生生不息。

2.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柴静说:“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在科技蓬勃发展、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如何让文化更好地延续,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传承方式应是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为文化拂去历史尘埃,重新“活”起来。

3.中华文明是柔软的,是坚硬的。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萤火争辉。它亦是坚实铁胚,经得起烈火灼烧,千锤百炼,誓死不屈的龙脊柱。中华文明的韧性成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延续至今。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着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在未来强盛之路上破浪前行。

主题三:抗击疫情

1.“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再黑暗的夜晚,也会有璀璨的星河。越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刻,越能映射出人性的光辉。而这光辉的缔造者,正是那些平凡的人民英雄。

城市沉重地呼吸着,戴着蓝色的口罩像抓住最后的希望。疫情像是一张灰色的巨网,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人们无处可逃。医院里是看不见的病毒,无力的病人,这是2020年的序幕。

中国,是一个在万千磨难中成长的千年古国,而正是因为有无数有识之士的奋斗,中国才能在泱泱历史长河中不惧风浪,才能站稳脚跟。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酌古御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那些“拼命硬干”的人,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成为了自己那个时代中最明亮的那座巍巍灯塔。

主题四:时代发展

1.时钟的滴滴答答,是变化;行人的停停走走,是变化;河流的潮涨潮落,也是变化。变化无时不有,变化无处不在。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因此,我们唯有驾驭好变化之桨,才能控制好发展之舟,达到理想的彼岸。

2.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身旁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变化不可避免、不可躲藏,若被变化的浪潮裹挟,茫然而无所适从、必会落后。反之,踏变化之浪花,抓住时代拐点的机遇,定能与发展同辉、与时代俱兴。

3.苏子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化在于瞬息之间,很多人被这瞬息洪流,或裹挟前进,或淹没其中。因而在这个时代,想成为弄潮好手,需在变化中抓住时机勇于创新,完善自我。

4.时代是流动的,是变幻的。谈到时代,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与发展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着眼于新的时代定位,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通过新的实践开拓一片新天地。

主题五:科技创新

1.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人类首次用望远镜成功求索了追寻百年的黑洞真容。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而这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言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古人穿越千年的智慧来对待科学技术,以我拙见,那便是善假于现代之科技,为我们,也为子孙后代们造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漫步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浩瀚星河中,我们欣喜于“玉兔看月背,蛟龙入深海,北斗望天穹"的科技壮举;振奋于“华龙一号”的力揽乾坤与“天眼"那双探求寰宇的“重明”;自豪于科技创新带动丝路绵长,亘古的驼铃携高铁与飞驰的5G一同在互利共赢的乐谱中回响。

愿乘一叶扁舟,飘荡于华夏文明之河上,在之前近百年的河畔,目光所至之处,尽是一片萧索与荒芜。历经了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祖国终于在滚滚浪沙中砥砺奋进,渐渐地开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崭露头角,并逐渐在乱云飞渡的时代浪潮中踏浪前行。科技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对于国家而言,科技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轴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点。

精彩事例语段

1.《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主题阐说】

“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的报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经典事例段】

《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人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点评:正面论证。引用古代哲人论述得出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

【论证严谨段】

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点评:反面论证。“征服自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意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2.《凝聚光明,点亮智慧生活》

【主题阐说】

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曾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身体的残疾抵挡不了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然而对于残障人士而言,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一个台阶都可能成为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他们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