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天人合一类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天人合一类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天人合一类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天人合一类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天人合一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天人合一类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比如,我们说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庖丁解牛》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等。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寄托着征人的千古哀怨;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快意了王羲之的悲喜幽情;月下荷塘,缕缕清香抚慰着朱自清的纷乱心绪;青荇浮藻,康桥柔波引领着徐志摩漫溯寻梦……古往今来,植物乃至大自然都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最近,我市树人中学为了给师生扩大阅读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打算在2022年春季扩建学校图书馆,扩建施工需要砍掉校园里十几棵有着二十多年树龄的、枝繁叶茂的老杨树。师生们都热切期盼着图书馆的扩建,但有很多人反对砍掉老杨树,一时间众说纷纭,为此学校准备召开座谈会,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你作为学校《鹿鸣》文学社社长将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发言,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对此事的态度和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警示人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是人类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对上面两段话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护野生动物,云南15头大象在北上及返回的40天旅途中“消费”了680万;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等等,中国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请结合材料,以“生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作文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河湖长制度,加强对河湖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和保护。为再现水清、岸美、人怡的“童年的河”,提升全民“爱河护河”意识。

材料二:

尧在世时,中原地带洪水泛滥,饿殍遍野,人民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之下,大禹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四处访求能治水的人,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和人民一起挖山掘石,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地苦干,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流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

材料三:

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归故乡。因为村北有一道宽宽的水坡,像一张床,长满来了碧绿的青苔,坡下一汪深潭,水中趴着圆圆的巨石,滑滑的,像一只只大乌龟漏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成为征人、游子心中最美最难忘的风景。

请同学们挖掘河湖的文化内涵,书写其背后人文精神,展现河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文题自拟,在材料规定的范围内写作,书写工整,文体规范。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游,本来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放松心情、学习锻炼的好机会。然而,出行安全却成了困扰学校、家长的难题。关于“游不游”,家长们想法不一。

有家长说:“孩子人数多,容易出安全事故,最好不要组织学生到户外春游、踏青。”

有家长说:“如果因为害怕出事,就不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大自然、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长多方面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

到底“游不游”,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

材料二:2018年11月26日,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人为修饰,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中国古代有许多圣贤大家,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展现了中国先民的杰出智慧和灿烂文化,今天我们不可能对他们都有深刻的体悟,但在他们当中总有一位圣贤大家的言论让你受用一生。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位圣贤大家,谈谈他的言论对你的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屈原苏轼

要求选好人物和他的经典言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啃得菜根,百事可做。

参考答案:

1.例文:

尊重规律,成就精彩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的刀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有人认为庄子顺应了自然,顺应了规律,我认为,庄子是正确认识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成就精彩人生。

庖丁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他的刀,而是他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其他厨师处理一头牛,靠的是力气,讲究的是刀刃的锋利,因而时常换刀。而庖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干的是头脑活。凭着对牛生理结构的了如指掌,他摸准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整个过程不曾拿刀硬碰,演绎着“刀尖上的艺术”。从这说开来,不仅仅是牛,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庖丁这类尊重规律的智者,正是在“变"之中找到了“不变”的规律,方能在事业上行稳至远。

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导致事业失败。

当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时,种植者们没有充分考虑客观规律,大面积栽种樟子松。结果不到几年,由于突发松毛虫害,所栽种的两亿多株樟子松大多害病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之前,在治沙的过程中,有部分治沙人员也曾罔顾生态环境,大面积栽种杨树,结果所栽种的杨树半死不活,无法起到治沙的作用。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往往办不成事,办不好事。

尊重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治沙的过程中,我国治沙人员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不会盲目采用单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环境较好的地方种植乔木,条件差的地方采用乔、灌、草结合,甚至以草方格的形式阻止沙丘移动,并最终取得成功。

其实,不仅仅是治沙,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完美地利用自然光照,在给旅客以舒适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乡村扶贫方式不一刀切,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帮助农民精准脱贫,实现了经济效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它们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唯有理解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尊重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尊重规律,乘规律之利,扶摇直上九万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庖丁解牛》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试题要求针对这则寓言的寓意发散思维,发表自己的理解。写作时,可以参照材料,从尊重规律、保全天性等的角度展开议论,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但需注意,不管是理解为尊重规律、保全天性还是其他的观点,都要结合现实生活展开论证。如,论述尊重规律,可结合我们生活中尊重客观规律与没有尊重的正反面案例的利弊之处展开写作。保全天性,可结合自身的天性是否被保全,及其两种结果之间的区别展开论证。

立意:

1.尊重规律,合乎天理。

2.保存人的本性,不可强行扭曲。

3.审慎思考,不可鲁莽。

2.例文:

炊烟是什么?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气、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炊烟,既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经典意象,也是能代表我们乡愁的典型代表。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炊烟是每个乡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那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之间,缕缕炊烟起,暮色如笼纱,鸡进窝棚,黄犬归家,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安详。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炊烟之于村庄,如同鼻息之于头颅,这一对密友,从遥远的石器时代携手走来,早已融为一体,共同历经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若要为农耕文明寻找一种精神象征,似乎只能是炊烟了。因此,炊烟也寄托了曾经长久生活在乡村、见着炊烟长大的人们的浓浓乡愁。此起彼伏的炊烟,连绵不断的炊烟,经久不散的炊烟……林林总总,彰显和缭绕着的是一幅人间最催人向上的生活画景。宁静,温馨,和谐。哪怕只是淡淡地望一眼,也让人通体惬意。

如今不见了炊烟,也就是不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和不见了浓厚的乡愁。所以,对于炊烟的思考,可以由浅入深,或阐述不见炊烟背后隐含的时代变化,由此论证自己对于时代变化的思考,论证时代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自己是否支持这种时代变化;或借景抒情,由自己过往见炊烟与如今不见炊烟的生活变化,抒发自己的乡愁之思,也可进而思考该如何留住我们的乡愁。

立意:

1.炊烟的消失,代表了乡村的退散和城市的扩张。

2.炊烟,是我们浓浓的乡愁。

3.炊烟,是对自然的崇敬。

3.例文:

留住心中的诗意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学校《鹿鸣》文学社社长,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座谈会并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留住心中的诗意”。

学校扩建图书馆,我们举双手赞成;但是要砍掉那些老杨树,我和我的同学都不赞成。我们的建议是:保留这些老杨树,留住我们心中的诗意。

记得第一次走进我们的校园,我就被这些高大茂盛的杨树深深吸引了。它们身躯伟岸,枝繁叶茂,给人一种既生机勃勃又庄重严肃之感,让我一下子爱上了我们的校园。在春雨润物时,它和我们一起在自然的洗礼下自在生长;在夏日炎炎里,它为我们的头顶撑起一抹沁人心脾的绿阴;清晨,我们在树下朗读英语,它总是扬起手臂,“哗哗"地为我们鼓掌;夜晚,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和星月一起守护着我们静静安睡。这些老杨树,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为了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砍掉它,就砍掉了我们心中的牵挂和美好的诗意。

自然万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之美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喜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正因为有了自然,人类的生活才变得诗意;正因为校园中有了这些老杨树,我们的学习才不那么枯燥。请留下这些树,给我们美丽的校园留下一点诗意,也给我们的求学生涯留下一点珍贵的记忆。

自然生态之美会铸塑升华我们的人格,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等思想,正是今日我们建树完美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我们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老师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老杨树已经生长了二十多年,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要扩建图书馆就要剥夺它们的生命,这是不是有点残忍?留下这些老杨树,正体现了我们学校“铸造学生完美人格"的校训,而且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合,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学校图书馆的扩建,尊敬的领导、老师们,我们有一个建议,请设计师在设计图书馆时充分考虑这些树的命运,如能让这些树为图书馆增色则最好;如果不能,请领导想办法把这些树挪到合适的地方栽种,让它们继续陪伴我们成长,留住我们心中的这一片诗意。恳请各位领导、老师考虑。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这些植物等自然景物,不仅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关,更给我们留下了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此段关键句是“古往今来,植物乃至大自然都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第二段提出现实问题,扩建图书馆,要不要砍掉十几棵有着二十多年树龄的、枝繁叶茂的老杨树。

作文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写作身份是学校《鹿鸣》文学社社长,发言情境就是学校座谈会,你要针对要不要砍掉老杨树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类对于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尤其是经过这一轮新冠疫情,人们更加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因此,写作这篇文章,建议反对砍掉这些老杨树。但是现实问题是,要扩建图书馆,这些树如何处置,在文中必须给出合理建议。或者将这些树挪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让它们继续生长;或者是设计图书馆时充分考虑到这些树的价值,让它们与图书馆相得益彰。

写作时要紧紧围绕应当保留这些树的观点发言。可以写植物、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可以从这些树的树龄出发,写它们是校园成长的见证者,是校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学校珍贵的集体记忆;最后给出合理建议。发言注意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立意:

1.让校园多一点自然之美。

2.践行天人合一思想,我辈责无旁贷。

3.让自然之美铸造学子人格。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段内容,先是引用习近平的话,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并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第二段的内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人们的警示,指出生态环境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作用。材料内容旨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理念,它纠正了曾经一度统治着我们头脑的自然服务于人类、人类战胜自然、人类驾驭自然等偏颇和近乎狂妄的观念,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既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就应当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对自然持一种尊重、顺应和保护的态度,而不是持一种蔑视、蛮干和恣意索取的态度,如此方可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生态的健康,留住白云蓝天绿水青山。

行文时可以强调中华文明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带给我们多少绝美的诗篇,这是文人的杰作,更是自然的馈赠!可以列举当今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滥砍滥伐、竭泽而渔等现象,明确长此以往,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古今对比,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立意: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遵循规律,敬畏自然。

3.纠偏改错,绿色发展。

5.例文:

共筑生态长城文明永续发展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灵魂与山川的低语共鸣。人与万物共生共长,我们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当今,我们正处于发展十字路口,正处于历史的交汇点上,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用生态建设为发展赋能,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

我们从出生之时就接受着自然的馈赠,大自然用一捧捧金黄的粟粒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女儿。凭着这肥沃的土地,我们在上面建立了文明;凭着这山光水色,诗人在山川间留下动人的诗篇。而今,经济发展的浪潮澎湃,工业化的呼声迭起,在山光水色中孕育的灵魂开始变得狂热躁动。当王维的空山被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宁静,当杜甫的沙鸥被暗处窥伺的猎网笼罩,当柳宗元的小潭不复清澈与静幽,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当黄沙漫天,不见青山之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面貌去看待我们的文明,又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我们的未来?

诚然,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每一个人都无法抵挡,也不必刻意抗拒。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与生态割裂,更不意味着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背道而驰。人类只有真正地把自身融入自然发展的脉络,在追求经济开发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类的文明才能走向成熟;而那些目光短浅,以短期利益为由牺牲生态建设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掘坟墓。生态就是经济,生态是经济的背面,是可持续的代名词。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抓,是当今中国经济从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生存的重要保障。

从“科学发展观"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在这生态建设的浩大工程中,无数的中华儿女共同勇毅担当,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牛玉琴为代表的治沙英雄向风沙勇敢宣战,在莽莽戈壁中植树两千万棵;阳关林场造林两万余亩,让昔日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风沙的侵蚀。治沙英雄们“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从“沙老虎"的口中争夺沙化的土地,一寸寸地推进绿色屏障,筑牢生态保护的绿色长城。

时代变换,我们愈加明白生态文明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国家设立诸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生态多样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民心,花费680万只为保护云南15头大象返回家园……

一个个举措,一个个故事,表明我们中国人把发展的雄心藏在了绿色和诗意里,共筑生态长城,文明才能永续发展。

勾勒经济发展的蓝图,绿色永远是不变的主色调。共筑绿色的生态长城,才能让诗文中的山川灵秀浸润民族的文脉,才能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愿有一日我们垂垂老矣时,我们能无悔地站在子孙的面前说:我曾播种春天,我无愧于大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围绕“生态与发展"审题立意。

材料首先介绍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为了让野生大象回归家园而花费680万,为了保护生物而设立国家公园,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发展与生态的密切关系,下定决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这些成果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也展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题目要求以“生态与发展”为主题写作,考生要找到“生态"和“发展”之间的桥梁。过去,我们以为“生态"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体,此消彼长;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生态"与“发展”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国家开始行动,从理念到行动,从政策到措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不仅在我们国家积极谋求生态文明,而且参与世界事务,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大国责任。

写作时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入手,展现中国文化的先进;可以反思我们曾犯过的错误,从反面论证不保护生态就无法真正发展;可以展现当下我们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努力,并呼吁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同谋求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立意:

1.筑生态文明,绘发展宏图。

2.发展为要,生态优先。

3.中国担当,绿色样板。

6.例文:

小桥流水人家

村北有一道宽宽的水坡,像一张床,长满来了碧绿的青苔,坡下一汪深潭,水中趴着圆圆的巨石,滑滑的,像一只只大乌龟漏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顽皮的孩童摘下几朵油菜花从小桥中央抛下,流水将花瓣带向远方,也带走了孩子们的目光,却留下了阵阵欢快的笑声……

没错,这正是我要迫不及待地向你介绍的中国乡村。它们不同于你们有所耳闻的“北上广"等中国的大都市,这里也许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闪烁的霓虹灯。但这里却保有传统中国的诗情画意和连接中国人情感的乡愁。

我的家乡是江南的一个小山村,依山傍水,田地里的庄稼用它的色彩铭记着时光的流逝。江南在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名词,还是一个文化名词。所谓“杏花春雨江南”,在江南了解中国乡村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我小时候,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向村外蜿蜒而去,少数大胆外出务工的村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寻梦的脚印。大多数人重复着祖先们流传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今天的小山村,不变的是村名,是村口那棵年年吐绿的柳树。当燕子衔来春天,它依旧杨柳依依。

变化的是通往村外的道路宽了、直了,路面上多了许多车轮印。以往村民走出家门看到的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今天可能未出家门便听到一阵“呜呜……”呼啸而过,对,这就是神奇的中国高铁。

它穿青山、跨河流,它过城市、临乡村,在中国大地上演绎着“速度与激情”,将村民带向点燃梦想的远方,也将远方的客人带来桃花盛开的地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田野上气势如虹的高铁给了年轻人希望,坐在门前拉家常的大妈们有了新话题。高铁从门前闪过,几个懵懂的小孩也许会对它出神凝望,思考它到底跑向何方。

如果你来我家乡做客,早上坐上高铁出发,准能赶上这里的午饭。一路上你可以饱览辽阔的平原上的各种风景:金灿灿的油菜花、坐落在花海边缘错落有致的村庄、秀美险峻的山峰、星罗棋布的湖泊。此时,你好比在风景画里面穿行。

临近村口,柳树早已在那里迎接你。午餐不用担心,一些没有响亮名头或叫不上名字的乡村美食刺激你的味蕾,新鲜蔬果会让你赞不绝口。

留宿几晚也无妨,不必担心乡村夜晚的无聊。每当夜幕降临,那些响遍大江南北的旋律准时在村广场响起,《小苹果》《最炫民族风》一首比一首热烈。想必你在网上也许听过,在这个乡村的夜晚再次与它相遇,除了会心一笑,很难想象你有别的表情。如果你愿意,可以跟随广场舞大妈跳上一段,她们娴熟的舞姿瞬间激活你身上活跃的运动细胞,在这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她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节奏。

美丽的乡村不仅保留了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也因高铁氤氲着现代气息;不仅留存着抬头数星星的童年趣味,也因广场舞挥洒着动感。

在中国,这样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哪天真的想要来到我的家乡,我希望在春天你坐着高铁来。在乡村,感受小桥上孩子轻盈的脚步、潺潺的流水声、村边的桃红柳绿和广场上欢快的旋律。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此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紧扣“河湖的文化内涵,书写其背后人文精神,展现河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审题注意两方面:审材料与审要求两个部分。

审材料:

第一则材料,以“党中央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入,倡导“提升全民‘爱河护河’意识”,此材料侧重于绿水青山对于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第二则材料简述大禹治水的事件切入,并不是为了突出大禹治水是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题,“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则暗示着我们古人和利用自然的模式终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味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甚至不惜以环境为代价的,关键词“水流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侧重于我们应初心不改,会始终如一的有度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实现中国梦,需要有生态文明、和谐共生之意识。第三则材料故乡的原风景成为征人、游子心中最美最难忘的风景。向往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侧重于自然湖泊背后人文精神。三则材料的共同的关键词“挖掘河湖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河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要点有三条:一是,保护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二是,从古至今,我们始终秉着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三是,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我们要好好保护她,就像她保护我们一样。从材料的内容明确行文的思路,借此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导向:希望考生以关注现实的眼光,从河湖的文化内涵和其背后人文精神的任务驱动思考,故此材料的立意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有度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角度谈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入,今之少年,在努力建设中国的同时,亦应时时刻刻不忘守护大自然,守护我们的家园。

限制:

写成记叙类文章,这是对写作文体的限制,考生可选择常规的记叙类文章写法,也可在结构上有所创新,如①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以凝练的小标题,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是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清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②日记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子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以点带面,选取典型的几个片段来表现忠心。当然,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明时间,必须是第一人称写,以独白的方式写出自己心里的话,也可用来叙事。③书信体。要符合书信体裁,无论生活事件、经历以及情感都要表达真实、具体、形象,不说空话、套话、以及太过于抽象笼统的话,要写真实的生活经历,要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而且感受要敏感细腻。

参考立意的角度:

1.绿水青山,碧水蓝天,是全人类的梦想。

2.建设优美生态,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攻坚克难、持之以恒。

3.实现中国梦,需要有不卸重担、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4.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5.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

6.实现中国梦,需要有生态文明、和谐共生之意识。

作文素材积累:

优美文段:

古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德经》中亦有“道法自然"的思想。改革开放几十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闯出自己的路子,无数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中国梦的实现,终究绕不开生态文明建设,一味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甚至不惜以环境为代价,那便是坏了根基,舍了本钱,若终不晓悔改,便会积微成著,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幸哉!勤劳的中华儿女在为中国梦奋斗之时,终不忘青山绿水,亦不忘为子子孙孙留下蓝天白云。浙江以“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为奋斗标语,更是告诫炎黄子孙:勿忘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道方为良策。

经典论据:

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②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这次沙尘暴连刮3天,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③前不久国外一个年轻人把自己清理垃圾的照片发到网上,并向全球年轻人发起了“垃圾清理挑战"(Trashchallenge)——

找一个你觉得需要清理的地方,拍一张照片;

打扫干净后,再拍一张照片;

最后把对比图发出来!

没过多久,一个来自尼泊尔的年轻人就发布了自己挑战成功的照片。接下来来自各国的年轻人便一发不可收拾,纷纷晒出了自己挑战的照片。这是继“冰桶挑战”之后,再一次火遍全球的公益挑战。

说到“垃圾清理挑战”,中国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震惊世界——中国要清理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派出一支30人的队伍,耗时两个月,清理了8.5吨垃圾,这些垃圾大部分只能靠人力扛下山,这种壮举也受到了世界网友的称赞。

经典名言:

①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⑥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⑦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⑧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南丁格尔

作文结构示例:

作文标题:“小桥流水人家”,借用古诗词句,使标题典雅,且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作者紧扣材料三,同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彰显了材料中“河湖的内涵"的硬性要求。

文章二三四五段:作者通过几个视角介绍了他的家乡,这里“保有传统中国的诗情画意和连接中国人情感的乡愁”,文字虽是记叙性文字,但作者巧妙地引用诗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图,同时紧扣作文任务驱动之“河湖的文化内涵,书写其背后人文精神,展现河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文章六七八九十段:考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关心现实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步,呈现他眼中的美丽中国,既有大自然馈赠的河湖山色,也有人类的现代文明,他们和谐共处,暗合材料中“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文字虽是感性的叙说,但不乏理性的思辨,字里行间渗透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我们伟大的国家,在努力建设中国的同时,亦应时时刻刻不忘守护大自然,守护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最后几个文段:独立文句都成短小精悍的文段,彰显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精神,“美丽的乡村不仅保留了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也因高铁氤氲着现代气息;不仅留存着抬头数星星的童年趣味,也因广场舞挥洒着动感"。读完此文,有意味犹尽之感。

7.例文:

春游对孩子很重要

春天踏青远足本是许多学生所渴望的,正如有教育专家所提醒得一样,春游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次游玩,而是学生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的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更是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东西。

如果说对学生春游,学校要担负重大责任的话,那么家长也是同样悬着一颗心。家长们普遍认为,学校春游是一项集体活动,孩子春游是件好事,应该是很安全的,不应阻止孩子参加。有的家长还认为,有些学校不敢组织学生春游,简直就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毕竟通过春游,孩子们更亲密地接触了大自然,对于陶冶孩子的情操是有利无害的。

据报道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网友对学生春游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记得我刚刚毕业做中学教师的那几年每年学校都组织学生春游,秋游,甚至浩浩荡荡的去泰山。那时候感觉真好,学生开心,老师开心,一路歌声,其乐融融。换了校长之后,为了安全取消了所有学生的春游秋游和参观访问。是啊,也许把学生天天关在教室里才安全,可是这样的因噎废食,造成的损失却不能用数字来衡量。

如果取消了校外的活动,那么校内活动丰富多彩也可以啊。但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学生无阅览课,无借书日,无班级之间的球类比赛等等能够发泄学生多余能量的活动,有的只是冬季运动会,大课间跑步等等。下午的第四节课学生依然在教室里学习背诵,有班主任看班。作为一个老师有时真感觉学生可怜,初中生这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天天让他坐在教室里也真是一种煎熬。

我们也不能一听安全谈之色变,害怕担责就什么事情也不做了。我们不妨可以从一些春游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样的结论,当前导致春游事故中的交通事故,其罪魁祸首多是违章超载超速、拼装车辆。或者是,有些学生单遛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等造成的交通事故。另外其他春游事故多是出自一些学校组织管理不到位,盲目到一些危险地方从而发生春游事故。因此,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把安全隐患从源头堵起,从而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杜绝了各种春游安全事故。

学生春游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不仅是交通,还有食品卫生等其他方面。学生春游其实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交警等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因此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孩子们,为教育、为孩子、为我们的未来多尽份力,多点爱心,孩子春游踏青就会多份快乐,多点安全,毕竟孩子是属于春天的。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根据材料可知,显然春游有意义,但是家长有不同意见。反对是因为安全问题。因为组织春游等户外活动,会让学校、老师和家长付出很多精力,甚至承担一定风险,但是孩子也需要健康成长,所以支持反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立意】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就不做。

【结构】题目即是观点《春游对孩子很重要》,第一段春游的意义。第二段“学校要担负重大责任的话,那么家长也是同样悬着一颗心”;第三段用事实说明春游的意义,“那时候感觉真好,学生开心,老师开心,一路歌声,其乐融融";第四段,“如果取消了校外的活动,那么校内活动丰富多彩也可以啊”,但是实际不是这样;第五段分析、解决安全问题。最后一段结论“因此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孩子们,为教育、为孩子、为我们的未来多尽份力,多点爱心,孩子春游踏青就会多份快乐,多点安全,毕竟孩子是属于春天的"。

【素材】1.春天的大自然真是有孩子们的身影似乎就显得更加完美了,看着孩子们忘我的戏耍,那份快乐似乎在无声的释放着不该加给他们的那份压抑。记者观察到,每隔不远就有三五个看似老师或是家长的成年人在一边谈笑着一边关注着孩子们,在他们的身边都堆放着一大堆的学生的衣物,不时有孩子们过来喝水;在湖水两旁、露天沙场、拦湖大坝、草地上、树荫下三五成群玩得不亦乐乎;学校还在采摘区组织了类似“野外寻宝”的活动,当寻到第一件后要回答正确问题,才会准确的找到下一件宝物,学生们在玩中开动了智力,也陶冶了情操;玩热了就到老师这把衣服一放,出汗了就到老师这拿毛巾擦汗,玩饿了、渴了就在公园正规的小商店购买食品,一张张孩子们天真稚嫩的笑脸合着春色已然融合。

2.在湖水的浅水区有一道与深水区相隔的坝体横穿湖面,水面刚好微微掠过,于是孩子们在上边来回穿行与湖面两岸,远处看起来就像电影中功夫小子在演艺‘水上漂’,不过记者发现不一会就有老师过来劝告,并指着公园里竖立的“禁止穿行"的警示标牌提醒着孩子们注意安全,在很多具有危险可能的活动区域都有老师劝阻学生不要参与,那份认真就像家长一样关爱着孩子们的安全,很让记者感动。

3.在准备离开的时候,在公园的入口处孩子们也正在集合准备离开,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拿着小喇叭,按照班级学生的名单在逐一点名,学生们也按照年级顺序排列坐在台阶上。记者驻足观看了一会,学生都到齐之后,老师简单询问了各班情况,为寻宝优胜的小组颁奖……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8.例文:

天人合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现在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人生充满了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想要抓住变数,改变命运;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认为顺其自然即可。

预测是预先推测之意,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推测,以达到预先想出应对的方法,避免遭受大风险的举动。早在战国时期,荀子便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意在告诉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自然条件为己用,化不利条件为有利。然而,“天道远”,“天意难料”,很多情况下人算不如天算,因此,有部分人则认为顺其自然也未尝不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两种观点就如同儒道的关系,是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一者强调人定胜天,一者则认为天定胜人。这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可以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形成互补。

预测或不预测,其实是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事物。预测不一定准,努力未必成功,这是真理。你不能因为不准或不成功就否定曾做过的事。如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先后六七次才顺利抵达,为此,他还付出了失去光明的代价,但正是他的勇于尝试,才会让佛莲开遍日本。或许他会不成功,但不尝试便永远不会成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因此,在面对变化不定、光怪陆离的生活时,我们选择以人道的方式积极入世,积极预测,把握好生命的坐标。

为何道家天道的观点会久存于世且广为接纳呢?其原因在于它并非让人消极避世,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用它来抚慰失败的创伤。即使失败了,也可以用天道不可测来安慰自己,快速走出失败的阴影。

这两种方式的转变,正是人们保持良好心态的秘诀。以人道方式锐意进取,以天道方式抚平创伤,在不断转化中求得成功。

因此,面对生活时,这两种方式的互补与转化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积极进取与安慰自我并不冲突。当然,成功固然可喜,但却不可过于放纵,无论是“不逾矩”还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都是谦逊的表现。

正确处理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成功的,用以激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败的,则当作过眼云烟,淡然处之,唯有持着这种意念,这颗向上奋发的心才不会随事物变迁而明珠蒙尘的,我们才可以在无限大海中乘风破浪。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材料二,“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这个研究有没有经过伦理批准?合不合法?合不合规?科学家作为一个共同体,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交界的每一步研究都是需要充分讨论的。显然这是有悖常理,不正确的行为。

【立意】师法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自然造成了人,人要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大自然才能一如既往供益不止,等等。

【结构】1、题目简明,引人入胜。本文作者以凝炼的语言,紧扣所给材料,拟出了准确、贴切的文题,并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于材料作文来说,这样的拟题值得称赞,可以为文章增添光彩。

2、论据典型,说理深刻。作者阅读积累的论据素材广泛、丰富,包括俗语、名言和翔实的事例等,都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得当而贴切,使作者所持的见解与主张得以全面而深入的论证。

3、条分缕析,逻辑严密。文章开篇即亮出观点,中间几段深入浅出地加以论证,旁征博引,环环相扣,增强了文章的逻辑论证的力量。

【素材】1.人类在这漫漫的时空中,地球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一样给予人类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连续繁杂的过程。从上一次冰河解冻后几千年,人类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从那时候起,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真正地改造这个世界,直至现在。在这漫长的改造过程中,得益的是我们人类,而受害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大片的原始森林,变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次性”筷子,而用这些“一次性"筷子挟起的是除了河豚(其实,就有那么几个人在“拼死吃河豚”)以外几乎所有的动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土里藏的,悉数在劫难逃。大片大片的植物被无情地破坏了,地球终于愤怒了,大自然终于愤怒了。晴天,大自然回赠人类的是“沙尘暴";雨天,送给人类的是洪涝灾。

3.这个研究修改了一个跟艾滋病有关的基因,显然不是去除一个很大的风险,因为这对婴儿的父母(父亲有艾滋病,母亲没有艾滋病)本来就不是高风险的人群。婴儿必须承担的风险却是非常非常之大的,因为这个基因编辑后她们的全身基因组究竟有没有造成突变,不是只做几个全基因组测序就能判断的,而且现在测序的手段还并非完美,很多基因突变并不是通过常规测序手段轻易发现。就算是现在最好的基因编辑手段碱基编辑器也会引起很多基因组脱靶效应,导致基因突变,所以这个风险是巨大的。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9.例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试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型。本题目要求从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等人物中选择一位圣贤大家,谈谈他的言论对我们的影响,要求选好人物和他的经典言论,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或是他的经典言论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写作。

【立意】我心目中的孔子;庄子是一棵月亮树;孔孟之道;汨罗江畔的屈子;大家对我的影响;见贤思齐;等等。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我心目中的孔子》,然后写孔子的出身,“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孔子的思想,“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孔子的思想的时代意义,“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素材】1.一生悲欢离合,醉生梦死,不知从何时开始,又会在何时结束。伫立在江边,望大江东去,我闭目思索:这滚滚波涛带来了些什么?又带去了些什么?这化无常的人生,要怎样去抉择?

2.我回眸望去,望汨罗江畔,屈子面容虽饱经风霜,却盖不住那一身傲骨,一身高风亮节的气概。我劝导你:“何必呢,看开点吧,这世上人都醉了,多你一个又何妨?不过是共饮那一壶陈酒罢了。"你却长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其实我知道你都明白,你人在江边,心却依旧向着郢都,你选择离开,却又不甘心如此!你憎恨朝堂的“污垢"与“勾结”,远离于此,可你毕生之梦只能在那儿实现。

3.在矛盾中,你最终还是选择了怀石赴水,一别红尘,这是你的选择。易水急流,和着悲歌,带着匕首,你渐行渐远,此行,永不再返。“不要啊!燕国大势已去,秦并天下势不可挡,你无须自行了断!"我大叫。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10.例文:

怎样诗意地安居

大约是80年代初期,第一次从某篇文章的引文中读到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当时的惊喜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是一种享受。

这句诗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这句诗如同魔力加于我身,使我的想象力腾空飞起,冥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