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情节叙述手法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情节叙述手法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情节叙述手法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情节叙述手法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情节叙述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情节叙述手法练字当头熟中生巧——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情节叙述手法

【要点点拨】

情节叙述手法(作者如何讲述故事)

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方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

1、叙述人称(叙述视角)

指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以“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

“我”是讲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真实亲切,与读者拉近距离,便于抒情。第二人称:叙述者称文中人物为“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称文中人物为“他”(她/它)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全知全能,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2、叙述顺序

指叙述者以什么顺序讲述故事。

顺叙:按时、空顺序——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把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情节:制造悬念;读者:吸引读者。

插叙:中断主线插入有关的内容——情节: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对上文内容做补充交代——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主题:更好地表达主题;读者: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节:条理清楚;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叙述方式

指叙述者以什么形式讲述故事。对话:以人物之间对话叙述:情节:推动发展,集中紧凑;人物:展现内心

时空集中:叙述集中在一个时间或一个地点:情节:集中紧凑。

回忆与现实交织:现实的感受与回忆相结合:情节:推动发展;人物:展现内心,突出人物主题:深刻厚重;读者:吸引读者。

历史与现实交织:现实的故事与历史相结合:情节:集中完整,紧凑;丰富内容;人物:突出人物;主题:深化主题;读者:易于读者理解,真实感人。叙述与写景结合:在叙述中加入情景描写:情节:推动发展;人物:展现内心,衬突出人物;主题:深刻厚重;环境:营造氛围。

4、叙述节奏

叙述节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声韵上的节奏,亦称外在节奏,表现在句式的长短整散,语调的抑扬顿挫,韵律的平仄,文字的疏密等的交替变化上;一是篇章上的节奏,亦称内在节奏,主要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态发展的波澜曲折,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反映着作品所表现的客观事物固有的节奏和作者固有的心理节奏,同时也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感情节奏。四种基本类型——省略、停顿、场景、概要。

5、叙述腔调

叙事腔调即叙事口吻,主要有幽默深刻的叙事腔调,悲情伤感的叙事腔调,第三人称叙事腔调,第一人称叙事腔调,自我讽刺的叙事腔调,陶醉自然的叙事腔调。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帽子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

见一个同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

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

属于女儿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

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

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

嘟嘟囔囔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

的心情平静下来后,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

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

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

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

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

眼前始终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

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

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

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

次早晨送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

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

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

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

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

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

天却不行,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

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

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

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

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

下地看了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

然板起来,狠狠地说,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

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

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膀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

帽子时有些不解,问她干吗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

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1.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4分)

2.请简要分析“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4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4.请先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然后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表

董益新

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

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

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

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

“谁?”

“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

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

吴掌柜说:“两个人。”

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

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做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块。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

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大洋是老朽自捐的。"

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共和国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日本兵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

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国有国法,村有村规,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

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

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

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日本兵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日本兵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

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

何大队长台鉴:日本兵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有一队日本兵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

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叫道:“好!"(摘自《短小说》)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大胡子第一次来当表的时候,吴老爷给了大胡子五十块大洋,但并未收怀表,这表明吴老爷已经猜出了大胡子的身份。

B.何大队长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怀表拿去当铺换钱,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抗日军队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

C.见吴老爷坚决不肯收怀表,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便飘然而出,说明何大队长坚持以身作则。

D.吴老爷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兵掳掠一空,所以十分痛恨日本人,于是给何大队长寄去一封信提供关于日军的情报。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雨夜拜访,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

C.小说的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的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日本兵,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D.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穿整篇小说,最后怀表被当作抗日的定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7.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8.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四爷说小说

冯骥才

(1)天津人好武侠小说,写武林的高手大多扎在天津。有一人名气特别大;别人都是写小说,他说小说。他是白云飞,排行老四,人称白四爷。

(2)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他书看得不多,写得比看得多。最初也用笔写,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说。

(3)那时天津卫时兴办刊办报。报刊为了吸引人,就请名家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刊物每期一段,报纸每天一段。小说名家成了香饽饽,天天给编辑逼着趴在桌上从早写到晩第二天再接着干。唯有白云飞活得舒服,不写只说,只用嘴巴不费力,要说他活得舒服,还不止如此呢——

(4)白四爷好泡澡。他说,一天不泡,浑身是土,两天不泡,浑身长毛。他在劝业场隔壁的大澡堂子华清池有个单间——甲排四号。他一年四季,除了大年三十和八月十五,天天在此,每天整一下午。

(5)他先在热水池子里泡足,然后光着身子,腰上裹一条大白毛巾,一掀甲排四号的门帘,进去往小床上一躺。澡堂子里的单间都是左右两张小床,中间一个小方柜子。他躺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给找他的人当椅子坐。他一躺下,小伙计便过来,搓泥,修脚,一通忙跟着,伙计端来各样小吃;酱油瓜子、话梅、和切成片儿水灵灵的青萝卜……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就是市井里的神仙。

(6)一天,门帘一撩进来一人,戴着眼镜,是报馆编辑。他往白四爷对面的小床上一坐,拿出纸笔说:“白四爷,明儿咱没稿子登了,您今儿得给我们说上一段,两段更好。”

(7)“你哪个报?"

(8)“《庸报》啊。我天天来,您怎么不记得?”

(9)“天天七八个报馆杂志找我,没前没后叫我说哪段我就说哪段,哪能都记得?我没把你们的故事说混了,就算不错。"

(10)“四爷,您是嘛脑子,同时说七八部小说。不仅天津没第二人,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人!”

(11)白四爷听了高兴,来了神儿,便说:

(12)“我在贵报连载是哪一部?把前边一段念给我听听。"

(13)戴眼镜编辑笑道:“四爷,您在我们报上连载的是《武当争雄记》。我给您带来今天的报了,您听着,这段是……人摸到窗前,伸出舌头一舔窗纸,悄无声息地把窗纸舔了个洞,一根细竹管子便伸了进来。这人用嘴一吹竹管外边那头,里边这头就冒出一缕青烟,这就是要人命的迷魂药——‘鸡鸣五更返魂香’!”编辑念到这里停住,说道,“您上一段就停在这里。"

(14)“好,咱说来就来了!你记——”白四爷像抽一口大烟,来了精神。他一张嘴就把前边的故事接上,“窗外那人把迷魂香吹进屋内,半天没见动静。他凑上耳朵听,屋里只有鼾声,这便抽出腰刀轻轻撬开窗户,飞身落入屋中。"四爷说到这儿,眼睛四处溜溜地看了两眼,似乎在找下边的词儿。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来说,“这人手下极是利索,身子一翻,左右两刀,分别砍在左右两张床上,发出‘啪啪’清脆的两声,他忽觉声音不对,定睛一看,床上没人。人呢?他心想不好,未及再看,两条人影忽然由天而降—原来谢虎和廖含英早就伏身在房梁之上。不容这贼人反应过来,他俩已飞落下来,三下两下用绳子捆了,点灯一瞧,同声惊呼:‘怎么是你?’”

(15)四爷停住了。这戴眼镜编辑说:“我还没听够呢,四爷,您接着往下说呀!"

(16)“行了,够五百字了。扣子也留下来了,不是说好每天五百字吗?”白四爷笑着说道,你看,人家《369画报》的老秦已站这儿等半天了。"

(17)《庸报》编辑赶忙撤走。白四爷未等老秦开口,便笑道:“我在你们那里连载的是《花面侠》吧。我记得上次说到,花面侠正在山间野店要了一大盘子红烧豹肉,对吗?”

(18)老秦说:“四爷好记性!您兵分八路,竟然一路不乱,您是奇人!"

(19)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忽然她手一抖,咔嚓一声,只见两根筷子中间不是那块豹肉,而是一柄六七寸、银光耀眼、两面开口的飞刀!”

(20)“好!"老秦大叫,“这开头太漂亮了!神来之笔!四爷说来就来,满脑袋奇思妙想啊!”

(21)老秦是报业老江湖,懂得给写东西的人煽风点火,撩动兴致。他这一捧,白四爷上了劲,大江决堤般说了下来。不知不觉间,老秦身边又坐了一高一矮两位,也是来要稿的编辑。

(22)真叫人不明白,他这些小说哪儿来的?没见过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愁眉苦脸,也从不把自己关在书斋硬憋自己。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而且是几个不同故事的长篇同时干。他口才好,记下来便是文章,完全用不着编辑加工润色。编辑们你来我往,要哪段他说哪段。他脑袋里这些故事就像天津的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七个牌七条线,各走各的,绝不撞车,也没人上错车。

(23)白四爷红了三十年。所有连载的书都由有正书局印行,发行量津门第一,北边卖到黑龙江,南边远到香港。直到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一年后去了湖北老家养伤养老。

(24)于是,原先有一种说法重新冒了出来:他一离开澡堂小说就没了。不管闲话怎么说,打开他的小说一看,还得服人家。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写法别具一格,它将中国小说的传奇叙事传统与现代短篇小说艺术要素糅合为一体,极具艺术力。

B.小说塑造人物详略有致,戴眼镜的编辑、老秦是详写,其他编辑则一笔带过,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C.白四爷说小说时,身边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如澡房内的两张床、手指间夹着的萝卜片等。

D.本文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既幽默诙谐通俗,又带有一点江湖气、市井气,读来像听评书、听相声。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白四爷的肖像描写,扣着“奇人"落笔,突出他的长相之“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作品详略有致,戴眼镜的编辑、老秦是详写,其他编辑则一笔带过,这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四爷说小说的功夫。

C.戴眼镜的编辑和老秦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宕多姿,内涵更加丰富。

D.小说语言幽默诙谐通俗,又有一点江湖气市井气,读来像听评书、听相声,这与说武侠的白四爷形象是相吻合的。

11.《俗世奇人》是一部描写民间“奇人绝技"的短篇小说集,本文中“白四爷”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2.闲笔,是指文学作品中非主线情节的文字。本文有关白四爷“泡澡”的描写也是闲笔,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巴音诺尔的旗

何君华

只要看到学校的旗升起来,我们就知道该上学了。

升旗的除了老那,不会有别人,因为老那是我们嘎查小学的校长。说他是校长是抬举他,因为他是个“光杆司令”,他除了是校长,还是我们的蒙语课老师、汉语课老师、教学老师和体育老师,是我们各个正课副课的老师。是的,整个嘎查小学只有他一个老师,他是他自己的校长。

老那叫那日苏,但没人叫他那日苏,也没人叫他那校长,包括我们学生在内,背地里都喊他老那。老那究竟在我们嘎查小学当了多少年校长,没人说得清,我爸上学的时候他就是校长,你说得有多久。

有人说,嘎查小学创立的时候老那就是校长。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他属于创校校长。老那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升旗。一旦哪天没升旗,那意思就是学校放假。起初我们连什么是星期都不知道,时间久了才知道一个星期是七天,只有星期天一天放假不上学。在我们嘎查,谁都不习惯按照星期过日子,因此仍然每天还是看老那升旗没有,升旗了就赶紧催自家的孩子起床上学。

说起来,老那的“旗语”在我们巴音诺尔嘎查还真是挺实用的。我们嘎查虽然地势极平坦,但却是出了名的“幅员辽阔"(这个词当然也是老那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教给我们的)。不夸张地说,我们嘎查可能是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中国最大的嘎查(村),各家各户住得远,升旗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联系方式。

老那吃住都在学校,平时没事也很少离开学校,学校就是他千年不变的根据地。老那如果有事,通常就是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去苏木或是旗里乃至盟里领奖。老那有时候想不明白,他每天无非就是给孩子们教教课,水平也不高,能力也有限,很多知识他都不掌握,很多他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对,比他优秀的应该大有人在,怎么他就被评上“优秀教师”了呢?老那想不通,我们也想不通,完全不知道长年一脸严肃的老那“优秀"在哪里。

尽管想不通,但我们倒总是热切地盼望老那去参加颁奖大会。那样的话,不仅我们能放一天或是两天假,而且老那还会给我们带回一些我们喜欢的物件儿,有时是一副羽毛球拍,有时是一副乒乓球拍。我们就在操场上用粉笔划一条线,或是把课桌拼起来摆上砖头拉开架势打,别提有多高兴了。最让我们激动的,是有一次老那去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领奖,那次我们不光难得地一连放了三天假,老那回来后还给我们带回一只崭新的足球。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真的足球,所有人都疯抢着上去踢,人实在太多了,脚又不听使唤,经常一节课也踢不上几脚,但仍然乐此不疲。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老那用自己得奖的奖金买的。老那除了给我们带回这些礼物,每次还要买些粉笔三角板之类的教具文具,因此他回来时肩上的帆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除开这些,一定还能在袋子里找到一面崭新的国旗。

我们嘎查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夜间风大,每天傍晚老那都要把国旗降下来收好。尽管这般爱护,可国旗还是经不住每天的风吹日晒,因此只要有机会出门,老那就一定会买一面新国旗回来。

我们都不知道,一双破胶鞋穿了又穿的老那竟然如此慷慨。

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老那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一个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一个在国外一家顶尖科技公司任职,他们都想将老那接到他们身边去,但老那却从来没动过这种念头,一心只想留在嘎查小学当他的光杆校长。

这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赶回去参加老那的葬礼时才偶然知道这些,一时都忍不住湿了眼眶。如今,巴音诺尔小学早就不在了,整个巴音诺尔嘎查也已经异地搬迁安置,但我们所有人都决定回去看一看,因为那里曾经有一面旗,指引着我们年少求学的路,也将永远指引我们人生的路。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18期)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学校的旗升起来”,既照应标题,又呼应结尾,使结构完整,并激发读者思考“旗"的深刻含义。

B.小说借“我们”想不通老那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知识不准确,怎么就被评上“优秀"来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去寻找老那“优秀”在哪里。

C.小说用细节“一双破胶鞋穿了又穿"帆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一定还能在袋子里找到一面崭新的国旗"塑造了老那坚守清贫、甘于奉献、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的乡村教师形象。

D.“我们”参加老那的葬礼时“忍不住湿了眼眶"是因为“我们”以前不理解、不尊重老那而感到愧疚。

14.结合文本分析“旗"这一物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5.小说在叙事方面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客,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丟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贼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兵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凝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兵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

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兵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嘚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敬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

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等。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

1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穗儿红"为小说篇名,体现了作者既以泥壶为情节纽带讲述传奇故事,又将其作为文化观照载体的巧妙构思。

B.九套壶壶腫上镌刻的跋文与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的审美追求。

C.屈旺凭借机敏与警觉,识破了石川的身份,挫败了日本兵进军四川的阴谋,使日本侵略者死的死伤的伤。

D.小说讲述了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作者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场景,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

1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蓄势。

B.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围绕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明晰单一,写得详细完整。

C.小说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屈旺鲜明的形象,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且始终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D.小说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18.材料一在叙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19.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试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着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

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它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当我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的确,我现在已经对当今的年轻人有一种执拗的不信任感。

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是在排队,又不在队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是在探索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看来是她的孩子。

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出现了:当只留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巳经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那个青年妇女的手里。那个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那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巳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

那个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

那个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那个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恐怕要动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

那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那小女孩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

男青年沉思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那个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我,太过分了……"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他这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巴着眼睛。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谁"她问他。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只见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

“他是你什么人”

她摇摇头:“不认识……"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儿上车去吧!”

那个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

我迈着难以压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个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2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本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陌生的弱者伸出援手,表现了人间真情,小说以“匆匆过客"为题,意蕴丰富。

B.小说中的“我”与另外两个人不同,是先给自己买票然后才给瞎眼老人买,并且对男青年以貌取人,揭示了“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

C.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二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发冲突的时刻又释解误会,情节起伏跌宕,引人人胜。

D.小说结尾写到“一片银白的世界”“踏上洁白的路面",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

21.小说除了使用外貌、语言、动作等具体的描写手法以外,还借助了哪些手段来塑造男青年的形象

22.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送完女儿回到家的不安和担忧。(2)上午在办公室里的慌乱。(3)想立刻去学校看看女儿的迫切。(4)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时的烦躁。(5)打车去学校时的急切。(答出4点即可,1点1分)

2.(1)帽子是表达母爱的情感载体,暗示主旨。(2)帽子是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3)烘托了“她"这个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人物形象。(4)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点1分)

3.(1)运用第三人称(或上帝视角),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3)以“帽子”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集中紧凑。(答出2点即可,1点2分)

4.丈夫认为她有毛病,不愿理她;女儿则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她是小题大做。(2分)一种观点是,这个母亲对女儿的做法属于典型的过度关注,对女儿对自己对丈夫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另一种观点是,母亲对女儿的付出已经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在这种爱的呵护下女儿一定能健康幸福地成长。(言之成理即可,4分)

5.D[D项说法不当,吴老爷痛恨日本人,给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兵掳掠一空,由前文看,吴老爷一直都在默默支持抗日活动。]

6.B[“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错,文中说“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可见吴老爷并不是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

7.①情节安排上,交代了何大队长专程来道歉送表的缘由,使情节更加完整。②人物形象上,塑造了孔武、缺少原则的大胡子的形象,并以此衬托了何大队长知书达理、讲究原则的形象。③主旨表达上,与后文何大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究原则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抗日军队爱护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

8.(示例一)吴老爷。①从篇幅上看,写吴老爷的文字相对较多。②从情节上看,主要情节都是写吴老爷的。③从形象上看,吴老爷的形象最鲜明。④从主旨上看,有关吴老爷的内容既能表现抗日军队爱护人民,又能表现人民拥护抗日军队,作用最大。

(示例二)何大队长。①从情节上看,何大队长送表是主要内容,前面的内容都是铺垫。②从形象上看,何大队长是抗日军队的代表,是小说歌颂的对象。③从主旨上看,何大队长最能表现抗日军队的爱民作风。

9.B

10.C

11.①长相“奇"。

②脑子“奇”。

③做法“奇"。

④生活习惯“奇”。

⑤灵感“奇"。

⑥境遇“奇”。

12.不能。

①澡堂是白四爷说小说的特定环境,白四爷的小说都是在澡堂里泡出来的,只有“泡了澡"才能“说小说”。

②“泡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澡堂里面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被澡堂屋顶砸坏颈椎,停掉连载。

③“泡澡”有利于突显“白四爷"的“奇人”形象,不同于其他作家苦思冥想,关在书斋硬憋自己,“白四爷"泡澡便能出口成章。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分析错误,“详略有致"并不能使文章情节‘跌宕多姿”。文章中对编辑的塑造,不管详略,都是从侧面烘托了白四爷说小说的功夫。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戴眼镜的编辑和老秦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宕多姿"错误。文中并不能明显看出二者不同的性格特点,更谈不上有强烈对比,情节上比较舒缓,谈不上什么“跌宕多姿”,只能使文章情节内容更丰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小说第(2)段“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这是他的长相,从中可见白四爷长相“奇”,长得怪异。

小说第(2)段“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从中可见白四爷脑子“奇”,过目不忘,思路敏捷。小说中“别人都是写小说,他说小说"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说”“兵分八路,竟然一路不乱”,从中可见白四爷做法“奇”,说小说,七八部小说同时说,丝毫不乱。

小说第(4)段“白四爷好泡澡。他说,一天不泡,浑身是土,两天不泡,浑身长毛”,从中可见白四爷生活习惯“奇”,喜欢泡澡,一年除了大年三十和八月十五天天泡澡。

小说第(14)(19)段“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来说"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从中可见白四爷灵感“奇”,身边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如澡房内的两张床、手指间夹着的萝卜片等。

小说第(23)段“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原先有一种说法重新冒了出来:他一离开澡堂小说就没了"从中可见白四爷境遇“奇”,被澡堂子屋顶掉下一块砸坏颈椎,犯晕,说不成小说。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不能。

从环境角度来说,文中说“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直到1947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可见,澡堂是白四爷说小说的特定环境。由“泡澡"的情节引出“澡堂”的相关的内容,进而引出编辑们等待其“说小说"的环节。

从情节方面来说,“泡澡”之后“说小说"的过程都需要“澡堂”来激发灵感,活跃思维,顺畅思绪,比如“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就是市井里的神仙”,澡泡舒服了,小说才说得好,视野所及便是思路、故事,比如“四爷说到这儿,眼睛四处溜溜地看了两眼,似乎在找下边的词儿。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来说”“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这样就推动了情节发展。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泡澡”之后“说小说"是白四爷的奇特做法,与那些在书斋里硬憋自己的作家形成对比,“真叫人不明白,他这些小说哪儿来的?没见过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愁眉苦脸,也从不把自己关在书斋硬憋自己。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而且是几个不同故事的长篇同时干。他口才好,记下来便是文章,完全用不着编辑加工润色。编辑们你来我往,要哪段他说哪段”突出了其“奇人"出口成章的性格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

13.D

14.①情节方面:旗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全文。小说的主要情节升旗、旗语、买新旗都围绕“旗”而展开。

②人物方面:旗映衬出老那热爱祖国、关爱学生、慷慨无私的高尚人格。老那升旗、买新旗是为提醒学生上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体现了他心中的大爱。

③主题方面:旗象征以老那为代表的乡村教师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爱的陪伴,对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

15.①以第一人称“我们"为叙述人称,用“我们”的所见所闻来展示情节,使小说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小说以“讲述"为主,老那的事迹和人物形象主要通过“我”的讲述得以呈现展示。

③补叙。“我们"不知道的老那的其他情况在文末用补叙来补充交代,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叙述者和小说中人物身份的重叠。“我”既是叙述者,也是老那的学生,既可以在讲述中保留讲述者的个人化腔调,又可以自由地表达作为学生的看法,抒发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两种身份重叠带给读者别样的阅读感受。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是因为‘我们’以前不理解、不尊重老那而感到愧疚"错误,“忍不住湿了眼眶”是因为老那的两个儿子想将老那接到他们身边,但老那只想留在嘎查小学,“我们"为此而感动。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作答。

情节上,小说围绕“旗”展开整个故事情节,分别写了老那升旗、升旗就是上课及不升旗就是放假的“旗语"、老那买新旗,旗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人物形象上,老那“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升旗”,家长看到“升旗了就赶紧催自家的孩子起床上学”,“每天傍晚老那都要把国旗降下来收好。尽管这般爱护,可国旗还是经不住每天的风吹日晒,因此只要有机会出门,老那就一定会买一面新国旗回来”,老那升旗为提醒学生上学,爱护国旗、买新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映衬老那热爱祖国、关爱学生、慷慨无私的高尚人格。

主题上,“旗"具有象征意义,老那是一个乡村教师,但是他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爱的陪伴,他就像“旗”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叙事特色主要有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及视角、叙述安排上的技巧等。叙述人称上,开头“只要看到学校的旗升起来,我们就知道该上学了"可见,本文使用第一人称“我们”,用“我们"的所见所闻来展示情节,使小说更具真实性,便于抒发作者情感。

叙述安排上,小说以“讲述”为主,通过“我们"对老那故事的讲述,让读者知道老那是嘎查小学的校长,是整个嘎查小学唯一的老师,也了解了老那的人物形象。

同时,“我们”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老那的学生,人物身份重叠,可以多视角表达对老那的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叙述方法上,使用补叙方法,文末“老那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一个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一个在国外一家顶尖科技公司任职,他们都想将老那接到他们身边去,但老那却从来没动过这种念头,一心只想留在嘎查小学当他的光杆校长”,这些信息用补叙来补充交代,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6.B17.B

18.(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描述人物如屈旺及日酋的形象和心理。

(2)设置多处悬念,使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如屈旺想“不妨陪这小子玩玩”,“那人看后不语"等。(文中也有伏笔、铺垫等)

(3)采用双线结构叙述,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是主线,写得详细、完整;游击队抗击日军是副线,则采用了只写结果、“省略"过程的艺术处理。

(4)以“穗儿红”九套壶为线索纽带串联起整个智斗日酋、保家卫国的故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19.(1)家族传奇:屈家祖上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家中珍藏着一套祖传宝贝,全国独一份的“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制作精美、功能奇绝的泥茶套壶九套壶。

(2)人物传奇:屈旺生于制陶世家,练就了一手烧制“穗儿红”泥壶的绝技,远近闻名。为人机警聪明,正义爱国,不辱使命。

(3)情节传奇:情节曲折跌宕,传奇色彩浓厚。从戏耍石川到智斗石川,最终保全了祖上留下的九套壶。

(4)小说还写了游击队抗击日军的事迹,使日军损失惨重,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传奇色彩。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小说内容主旨的能力。

B.“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有误,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线索’明晰单一"错误,小说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为主线,游击队为副线。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鉴赏方向:在叙述上有何特色。

首先从叙述人称上分析,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更多方面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能够全方位的展示人物形象。

第二,情节方面,小说多处设置悬念、伏笔等,如“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为后文“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做铺垫;“那人看后,不语”为后文“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做铺垫;日本人所要茶壶为屈旺和伙计们以“茶壶”为武器炸日本的兵营做铺垫等等。小说情节起伏又在情理之中。

第三,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是主线,串联起整个智斗日酋、保家卫国的故事,思路清晰,结构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