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1/50第三章教师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1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2教师心理32/50第三章教师本章结构3/50第三章教师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了解教师成长阶段。2.具备终生学习意识。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和伎俩促进教师本身专业发展。4.了解教师职业责任与价值,含有从事教育工作热情与决心。5.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主要内容,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师德问题。6.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主要内容,并在教育活动中遵照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关系。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心理特征。8.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本章学习目标4/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认识1.教师职业性质2.教师职业社会地位3.教师职业责任5/501.教师职业性质第一,教师职业是一个专门职业,且教师是专业人员。(1)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提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个要讨教师具备经历过严格训练而连续不停研究才能取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公共业务。(2)教师是专业人员。在国际劳工组织制订《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教授、技术人员和相关工作者”类别中。第二,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且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教育者,负担着培养合格社会组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主要职责,而且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主要作用。其一,传递和传输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其二,培养和塑造受教育者高尚思想品德。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认识6/502.教师职业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社会功效。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社会新人,延续人类社会发展重担,其社会地位自然应是高尚。教师职业经济待遇。教师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这么一个劳动力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需要较高教育费用,它生产要花费较多劳动时间,所以它含有较高价值”。教师职业社会权利。教师职业从业者除享受普通公民权利外,主要是职业本身所赋予专业方面权利,在《教师法》第七条中列举了教师享受多项权利。教师职业从业要求。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对从业者各个方面都有着很高要求。在我国,教师资格要求是:恪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含有良好思想品德,具备国家要求学历或经国家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认识7/503.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本质,或教师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当代教师职业任务是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它有着多元化表达。第一,搞好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纲领所要求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师应经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小区活动等各种路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形成自尊、诚信、正直、良善、乐观、毅力等优异人格特征。第三,培养学生含有健壮体格和良好心理素质。这是作为合格未来社会建设者基本要求。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认识8/50教师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了解基础上形成关于教育观念和理性信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理性支点,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以及本身专业发展。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主要差异。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依据《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特制订《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四项基本理念,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为我国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师专业素质专业理念9/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领域基本要求(一)职业了解与认识1.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恪守教育法律法规。2.了解中学教育工作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含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中学教师专业性和独特征,重视本身专业发展。4.含有良好职业道德涵养,为人师表。5.含有团体合作精神,主动开展协作与交流(二)对学生态度与行为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正当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讽刺、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8.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不一样需要。9.信任中学生,主动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自主发展(三)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将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全方面发展。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教育。12.激发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兴趣,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气氛。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能力(四)个人涵养与行为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6.善于自我调整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7.勤于学习,不停进取。18.衣着整齐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二、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所涉领域及基本要求10/50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基本知识。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精深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教育理论知识和广博科学文化知识三个大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知识应该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精深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又称本体性知识,指是教师所含有特定专门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它是教学活动开展基础。扎实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又称条件性知识,指是教师所含有教育学科方面知识,它是教师成功教学主要保障。广博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教学内容多元化和教育对象特点需要。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师专业素质专业知识11/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领域基本要求(五)教育知识19.掌握中学教育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策略与方法。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普通规律与特点。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与特点。24.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六)学科知识25.了解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27.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联络。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联络(七)学科教学知识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方法与策略。31.了解中学生在学习详细学科内容时认知特点。32.掌握针对详细学科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策略(八)通识性知识33.含有对应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35.含有对应艺术观赏与表现知识。36.含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伎俩和方法当代化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专业知识”维度所涉领域及基本要求12/50教师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定专业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活动方式,它通常分为教师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专业技巧。教师专业技巧主要指教学技巧,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普通熟练技能,其功效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并控制课堂气氛与学生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本事。当代教育要讨教师含有教学能力主要包含:(1)语言表示能力;(2)人际交往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教学设计能力;(5)教学实施能力;(6)教学评价能力;(7)把握信息技术能力;(8)教育教学研究能力;(9)终生学习能力。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技能13/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领域基本要求(九)教学设计37.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39.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十)教学实施40.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与气氛,激发与保护中学生学习兴趣。41.经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加式等各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42.有效调控教学过程。43.引发中学生独立思索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44.将当代教育技术伎俩渗透应用到教学中(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45.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46.重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47.依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48.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剪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活动。49.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50.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51.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十二)教育教学评价52.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5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54.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十三)沟通与合作55.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56.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7.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58.帮助中学与小区建立合作互助良好关系(十四)反思与发展59.主动搜集分析相关信息,不停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60.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1.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停提升本身专业素质教师“专业能力”维度所涉领域及基本要求14/50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价值、意义深刻了解所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精神。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理想树立、专业情操养成、专业性向定位和专业自我建立。专业理想。教师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巨大动力。专业情操。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价值评价情感体验。它是组成教师价值观基础,是组成优异教师个性主要原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标志。专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含有人格特征,或适合教学工作个性倾向。它是教师发展心理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内容和新领域。

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感受、接纳和必定心理倾向,它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含有显著影响。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情意15/50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靠专业组织,经过终生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停获取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发展和提升专业性,成为合格教师专业人员过程。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专业发展16/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界开始大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多维视角研究,并形成了含有较大影响力几个代表性理论:一是针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1)富勒(Fuller,F.)和鲍恩(Bown,O.)教师关注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以及关注学生阶段四个阶段;(2)卡鲁索(Caruso,J.)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焦虑/欢快期、混乱/清楚期、胜任/不胜任期、批判/新意识期、更有信心/更不胜任期以及失败/缓解期六个阶段;(3)亚格尔(Yarger,S.)和默滕斯(Mertens,S.)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教师教育之前学生阶段与师范生阶段两个阶段;(4)萨克斯(Sacks,S.)和哈林顿(Harrington,G.N.)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预想期、进入实习期、定向期、试误期、整合/巩固期以及掌握期。17/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二是针对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1)卡茨(Katz,L.)教师发展时期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以及成熟时期四个阶段;(2)伯顿(Burden,P.)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以及成熟阶段三个阶段;(3)麦克唐纳(McDonald,F.)教师阶段发展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过渡阶段、探索阶段、创新和试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4)费斯勒(Fessler,R.)教师生涯循环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以及生涯挫折阶段五个阶段;(5)斯德菲(Steffy,B.E.)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预备生涯阶段、教授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以及退出生涯阶段五个阶段;(6)休伯曼(Huberman,M.)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入职期、稳定时、试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埋怨期以及退休期。18/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在充分借鉴已经有相关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我国教师生涯发展特点,普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含五个阶梯式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或称“职前阶段”,是指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接收师范教育师范生属于这一阶段。适应阶段。适应阶段或称“求生阶段”、“新手阶段”,刚毕业走向教学岗位教师处于此阶段。胜任阶段。胜任阶段或称“巩固阶段”。通常经过三到四年左右实践磨练,在积累了更多教学经验并尝到成功喜悦后,一部分新手教师能够成为胜任教师(但并不是全部教师都能到达这个水平)。熟练阶段。熟练阶段或称“成熟阶段”。通常在工作五年后,有一定数量教师会进入教学水平相对熟练发展阶段。教授阶段。教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高级阶段,进入该阶段教师能凭直觉把握教学,他们驾驭教学能力极强,在课堂上娴熟自如,润物细无声,知识如春雨般浇灌学生心田。19/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实践教师职业责任和价值重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解教育创新价值与类型加强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1.2.3.4.20/50第一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方法教师专业发展不是阶段性而是终生性。教师只有经过终生学习,才能取得专业终生发展,因而教师专业发展最少包含正规专业教育、非正规专业教育和校本专业发展三个方面路径。同伴互助教学反思234终生学习15课题研究专业引领21/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定义教师职业道德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工作时所应遵照价值取向、基本标准和行为规范总和,它是调整和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关系时所应恪守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在本行业研究中普通简称为师德。在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和外延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关系。教师道德包含教师处理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关系时一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总和,而教师职业道德仅仅是其中与职业工作相关部分。私德与教师职业道德关系。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私德关系亲密。每个人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态度、投入精力、对学生关爱等内隐道德规范主要是靠教师个人道德涵养和个人内心信念维系,教师个人道德涵养提升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向更高境界提升。22/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特点师德本身专业性。师德专业性指从专业特点出发建立师德标准含有充分专业和理论依据。师德要求先进性。师德要求先进性指师德要求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较高水平和较高层次,对整个社会发展含有助推作用。师德意识自觉性。师德意识自觉性指教师内心对职业高度认可和对教育事业信念,并表现出较高工作热情和较强责任感。它是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基础。师德行为示范性。师德行为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不但是教师本身行为规范,而且还作为教育学生有效方式和伎俩对学生含有榜样示范作用。师德影响深远性。师德影响深远性在广度上表现为师德对学生人格健全、智慧发展等全方位影响,也能够经过与家长、小区沟通交流辐射到学生家庭、小区乃至整个社会得到表达;师德影响深远性在深度上表现为师德对世界观、人生观发展期学生影响可能伴随学生未来几十年发展。23/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功效师德含有调整评价功效。师德对教育过程含有调整功效,主要表现在学校利用和自我提升两个方面:学校普通以师德规范为标准处理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社会之间可能出现矛盾,在此基础上找出最正确处理方案;师德对教师本身自我调整功效,主要表现在师德是教师经过内心体验把外在要求内化为本身人格组成部分过程。师德含有示范功效。教师职业道德示范功效表现在师德作为教育伎俩直接参加教育过程本身,是教育过程组成部分。师德含有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功效。这种必需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底线需求,首先教师专业生涯需要以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底线伦理标准,另首先教师专业生涯也需要职业道德规范给予权利保障,以确保教师在行使专业权利时免受非专业人士非理性指责与侵犯;第二是高层次需要,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含有先进性,教师争取专业荣誉需要教师追求更高层次职业道德境界。24/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解读并利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一、爱国遵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方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自觉恪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推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贡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讽刺、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照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生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停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25/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颁布日期制订主体主要内容处理关系1984年10月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爱国爱党,执行教育方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教育理论,热爱学生,奉公遵法,举止文明,以身作则教师与国家及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集体、教师与家长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教育工会爱国爱党;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提升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热爱学生,保护其身心健康;热爱学校,团结协作;重视个人涵养,为人师表教师与国家及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集体1997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教育工会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师与国家及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集体、教师与教育系统外群体9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爱国遵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教师与国家、教师与教育系统内群体、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育系统外群体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变历史26/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解读并利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修订版)《规范》修订基本标准是:(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4)坚持提倡性要求与禁行性要求相结合;(5)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规范》反应了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基本行为准则。27/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道德规范问题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教师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确保,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中介步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定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基本形式。28/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定义道德评价是利用已掌握道德标准对人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经过利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善恶判断道德思维活动而实现,属于价值判断领域。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凭借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俗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依据一定标准、标准和方法,对教师职业行为所作善恶褒贬道德评判。29/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就是评价对象所含有反应道德价值要素。评价应该以教师职业行为作为实际依据。行为普通由动机、目标、伎俩和效果等原因组成。师德评价过程要仔细分析上述原因,结合详细环境进行评价。首先,师德评价要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标准。师德评价应该兼顾动机与效果两个方面。联络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只有全方面科学分析评价师德才是有效评价,才会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其次,师德评价要坚持目标与伎俩统一标准。首先道德目标决定道德伎俩,另首先道德伎俩也影响道德目标。目标有正确是否之分,伎俩也有适当是否之分。若目标卑鄙,则任何伎俩利用结果都是恶行;若目标善良,则伎俩不适当也应该给予详细分析。30/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基本形式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基本形式包含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种形式。教师职业道德外部评价是指经过社会舆论、他人评价、教育传统习俗等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道德判断。教师职业道德内部评价是指教师依据内心信念等对自己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即教师道德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基本方式是内心信念。自我评价中道德主体同时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作为评价主体,道德主体必须清楚自己内心道德理念和行为动机,评价可能更及时、恰当和公正。31/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艰巨性。教师劳动艰巨性是由其工作内容及过程特殊性所决定。它还表达在劳动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广延性上。创造性。教师劳动创造性是由劳动对象差异性特点所决定,也是教育教学过程动态改变特点决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场景改变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利用不一样教育伎俩方法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示范性。教师劳动示范性由劳动对象模仿性等心理特点所决定。教师为人师表,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伎俩,教师劳动伎俩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示范性。长久性。培养人才是长久系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需要付出长久不懈努力,才能完成育人目标。教师职业劳动特点32/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定义。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行为反应。职业行为产生普通都会伴伴随一定道德价值产生,所以职业行为含有道德责任。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推行教师职责、严守职业道德、从思想认识到日常行为应恪守基本规则。教师职业行为包含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进修学习、学术交流、人际交往、仪态仪表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特点。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含有引导性、约束性、促进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引导性是表明教师从事职业活动应该怎么做基本要求。约束性是表明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不能怎么做基本要求。促进性是行为规范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作用功效表达。时代性要讨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适应一定时期内各相关原因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定义与特点33/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国家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制订关于教师活动要求法律、条例和守则等,这些要求含有法律和行政效力,是每一位教师获取任职资格过程中必须学习和切记;第二层次是由社会道德规范及人们所公认执业特点所组成。它是经过社会舆论、群体力量、个人自尊、习惯形式来实施。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内容与要求34/50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内容与要求依据《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实状况,要讨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与教育管理者关系时恪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详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教师语言行为规范35/50第三节教师心理一、教师角色心理角色(role)一词源于戏剧,原指舞台上演员所饰演人物。社会角色种类繁多,不一样职业、不一样地位、不一样行为特征都有与之相对应角色,如医生、同事、父母、领导、朋友等。教师角色主要指教师所含有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络被期望行为。教师角色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团体中地位和身份,同时包含许多社会期望、教师个体应表现行为模式。36/50第三节教师心理一、教师角色心理教师角色形成过程和条件教师角色形成份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知道角色行为规范,哪些适当,哪些不适当;角色认同阶段——体验并接收角色所负担社会职责,以之调控、反思自己行为;角色信念阶段——确信并以之为行为指南,一生为之贡献。教师角色意识心理结构包含三个部分: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37/50第三节教师心理一、教师角色心理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是传道者。教师是授业、解惑者(即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示范者。教师是团体管理者和纪律维护者。教师是父母代理人。教师是朋友与知己。教师是学习者与研究者。38/50第三节教师心理二、教师心理特征教师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长久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因为饰演各种不一样角色而逐步形成教师职业特有心理品质,是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共有、经典特征。它包含认知特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39/50第三节教师心理二、教师心理特征教师认知特征教师认知特征可分为三个方面: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教师观察力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前提。教师观察力应含有以下三个特点:客观性、敏锐性以及精细性。教师思维特征含有以下两个特点:①逻辑性:教师在考查问题时要遵照严格逻辑次序,有充分逻辑依据,得出科学结论,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②创造性:要讨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能将已经有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散思索,从新角度发觉新知识。教师注意力特征集中表现在注意分配力上。注意分配力是指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够“一心二用”,即把自己注意力既集中在主要对象上,又能分散注意到其它对象能力。40/50第三节教师心理二、教师心理特征教师人格特征人格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之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分综合心理特征。教师人格特征主要表达在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领导方式等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主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倾向性。当学生们认为他们老师是富有同情心,课堂内学生之间更能彼此分享;当教师热情勉励时,学生表现得更含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生动活泼、善于勉励和富于想象、热爱自己专业老师,其工作更为成功,其学生行为也更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41/50第三节教师心理二、教师心理特征教师行为特征教师行为包含教学行为明确性、启发性、参加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以及及时教学效果评定及其对学生产生期望效应。教师期望与学生行为改变42/50第三节教师心理二、教师心理特征教师行为特征教师教学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普通教育效能感:教师对教与学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基本看法和判断结果预期: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可能后果判断(如这次得高分)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水平及其效果认识和评价效能预期: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信念(如我有能力考好)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比较43/50第三节教师心理三、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根源分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见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1)生理—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精神不振等心理症状和头晕、心动过速等生理症状;(2)人际关系症状: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如没耐性听取他人提议、沉溺于倾诉不满情绪,出现攻击性行为如体罚学生等;(3)职业行为症状:这种症状在职业行为上表现为逐步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性甚至疏远学生,对教学中出现问题反应过激,缺乏责任感等;(4)职业倦怠:年复一年重复讲课批改作业,对工作不再有热情和兴趣,这是教师群体中常见问题。44/50第三节教师心理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根源分析类别详细反应生理反应食欲不振、肌肉关节疼痛、尿多、心悸、疲劳、失眠、体重改变、头晕、消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