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_第1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_第2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_第3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_第4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

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

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

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

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转化”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

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

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

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

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

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

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

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

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

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教学时应注意

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

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

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工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

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

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

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工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场景一一《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范围是一个什么图形

吗?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范围的大小,就是求圆形

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

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

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

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关于圆的面积你想了解什么?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

是什么?计算公式怎样推导?……)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

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

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

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

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

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

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

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

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8、16份,

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

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

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

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

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的演示,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

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

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

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

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

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

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

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

是:S=n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X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

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

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

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

必须先知道什么?

(再次出示牛吃草图)

师:这匹马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现在会求了吗?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

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教学例10

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每平方米草皮

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要先求什么呢?(先要求出

圆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

形草坪的面积吧!

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圆面积计算有关的实

际问题。

(出示第三题)

3.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这棵树干的横

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评价反馈)

同学们真棒,解决完上面的三个问题后敢不敢来挑战下

面的问题?

4.已知半圆中三角形ABC的高是5厘米,面积是30平

方厘米,半圆的直径是多少?求阴影部分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

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

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师:你们对于圆面积的疑问现在解开了吗?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哪些条件就可求圆的面积?

(知道半径、直径或是周长)

知道半径:S=nr2

知道直径:S=n(d+2)2

知道周长:S=Ji(CH-JI+2)2

师:同学们,猜想验证、操作发现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

探索未知领域时经常要用到的方法,用好它相信同学们会有

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

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

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

圆除了转化为长方形,还能转化为什么图形呢?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X半径

S-JirXr

=JIr2

教学设计方案篇2

课例设计说明:

《威尼斯的小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

册的第五组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如何驾驶

小艇在水中行驶的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

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文章能抓住事物特点作生动具体的描写。在写小艇时,

作者能抓住小艇“长、窄、深”的特点。在写船夫时,则突

出了“驾驶技术特别好”的特点展开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人类面对的是一场以信息技术

为主导的社会大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组建校园网,加快

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普及与应用,是学校教学

改革的一项突破性的举措。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决定利用多

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T0P20xx,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在学生面前展示更多生动的画面,小艇来往穿梭行驶自如,

增加了威尼斯的动感,白天、晚上的美景展示在荧光屏上,

使学生像身临其境。教学中把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

己提取信息了解更多关于威尼斯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

趣,培养了他们的利用资信的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3.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

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4.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自学、查找、写作。

教育方面: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激

发学生勇于探索世界,寻求新知的精神。

发展方面:

通过自学、查找资料、小练笔,培养学生利用电脑更好

地掌握知识。使电脑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媒体,更好地为语文

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的第二、三、四段是重点段落。

难点:理解小艇与城市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

利用电脑以自学为主,并设计练习突破重难点。利用声、

色并茂的情景片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的兴趣。

读写结合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小练笔中。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T0P20xx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自学课文内容、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1—4自然段。掌握抓住特点来描写事物的

方法。

3.运用学到方法来练说。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2.解决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在这上16课《威尼斯的小艇》,这节课我想

让同学们通过电脑自学,希望大家能积极动脑,动手学好它。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计算机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师播出自学要求。(播出软件)

2.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呢?(播出风光片)

3.让学生看有关威尼斯的城市介绍。(播出有关资料)

4.你们了解到威尼斯是个怎样的城市?

5.质疑。

6.学生自学生字。

7.老师播出易错字,提醒注意。

(二)理解课文1、2段内容。

1.默读课文①一④自然段,看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

艇样子特点的,哪个自然段是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的。

2.出小艇的样子,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艇的样

子。

3.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4.这几个句子写了小艇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5.哪个句子写得最好?这个句子用了什么写法?用什

么来打比方?用了这写法有什么好处?

6.那船夫的驾驶技术是怎样的?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7.你们想看看船夫驾驶技术的场面吗?(师播出有关

片断)

8.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船夫驾驶技术好,表现在哪几

方面?(师播出提纲)

9.下面我们来完成练习。(学生自己通过网络系统完成

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事物的方法,在描写一个事物的

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要想使文章具体、生动,还

可以适当地运用打比方的写法。

四、说话训练

1.老师这里有一个悠悠球,它是现在我们广州的孩子

最喜爱的玩具。如果要用几句话描写它的样子,可以从哪几

方面写?(教师下水文)

2.你们能运用所学的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说说你心爱

的物品吗?

3.师生评议。

4.小组互相说。

5.你们能把刚才说的用电脑打出来吗?如果能上网就

更好,就可以与广州的小朋友互相学习。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很多东西,运用电子计算机这先进的工

具,自学了课文的①一④自然段,并练了笔,发挥了小主人

精神,形成能力,在下节课中我们继续学完剩下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体会花木兰爱国爱

家的英雄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很想知道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能告诉

我吗?指名说。有没有想过成为一名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呢?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国古代的英雄。她的名字叫一

一板书:木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木兰从军》。

二、品读课文

1、首先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一节。指名读。

你读懂什么了?指名说。(木兰是一位女英雄)

思考:文中哪些字、词、句让你觉得她是一名英雄?轻

轻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遇到重要的地方可以划下来,多读

几遍。

生自读课文。

2、汇报交流。(依学生回答随机进行)

小朋友们,大家都想做英雄,其实,那些大胆发言,勇

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同学就是课堂上的小英雄,谁先来说。

(1)、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

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

下了赫赫战功。

读一读,想一想,木兰在渡黄河,过燕山是可能会遇到

哪些困难?

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

勇往直前。终于来到了战场。战场上的木兰是什么样的呢?

请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

下了汗马功劳,她是一位真英雄!谁来读一读。(适当点评)。

齐读。

(2)、正是在像木兰一样英勇的将士的努力下,战争结

束了。回到家乡的木兰有什么变化呢。指读第4节。再见木

兰,将士们什么反应?指名说。

你从哪些词能读出惊讶的感觉?(“才"、“竟”)。

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么惊讶?(这更说明木兰在战场

上表现的英勇,决不逊色于男儿)

将士们仅仅是惊讶吗?(还有敬佩)自由练读。指名读。

(3)这样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呢?

再读课文,思考。

指名说。

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理应”什么意思。“家忧”是指什么?“国忧”又指

什么?

正因如此,木兰决定替父从军,那么,她又是这样说服

家人的呢?

先想想,木兰家里有哪些人?指名说。小组讨论一下,

再演一演。

敢于走上讲台的人是最勇敢的,指名演。师生点评。

三、指导背诵:

1、整体感知:说一说:木兰是()的女英雄,因为她

()0

愿意把木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

个故事记下来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平时怎样来背诵的?(学

生自由发言)(看图来背、多读多背、想意思来背、抓重点

来背……)

好!大家的方法真多,今天老师为大家再提供一种背书

的方法,动词串连--------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动词

连成一条线,就很容易把内容记住。比如,第四段中(木兰)

回乡,脱、穿上、(将士们)探望、发现。下面请大家根据

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

A、自由背B、指名背

四、生字教学:

过渡:真正的英雄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学知识,

学本领,我们来比一比,谁能把这些字写正确,写漂亮。

出示生字,将、病。

教学设计方案篇4

一、课题:城市化(第一课时)

二、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

三、教材分析: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把

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教材把城

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教材内容分

为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

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地

理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本届高一学生基础薄弱,自制能力差,

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但

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知

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的动力;?运用资料

概括出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

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

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六、教学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城

市化的内涵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深圳在改革

开放以来的变化图片、表格和数据,让学生思考:深圳三十

年来发生的变化。一、城市化L城市化的概念

[引入]一首歌,一个伟人,一座城市。便成了《春天的

故事》。故事中的城市就是深圳。30年过去了,故事依旧,

而城市却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一组图片,大家感受深圳

发生的巨变。观察图片:1982年的边陲小镇一老深圳、20xx

年流光溢彩的深圳、20xx年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图片中总结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

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大家看课本城市化还有那些表现?2.城市化的具体表

现⑴人口的集中过程

⑵地域的转换过程⑶经济结构的变化3.衡量城市化水

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

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

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4.城市化的动力机

结合人口迁移的动力因素,思考:(1)什么是拉力?

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

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就业

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

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家舒适;文化设施齐全;社会地

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

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

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

低等。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

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

平衡。[过度]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5.

城市化的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

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

表现。

[过渡]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上

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

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来看一幅图。二、世

界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进程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

前发展特

点?(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

(2)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教师归纳总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下表。

教学设计方案篇5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

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

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

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

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

的个性特征,课文讲述的这种心理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

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在教学时引导学

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

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

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

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

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

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自表现。体会争吵前后的

心里变化。

2、技能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

互宽容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争吵)

2、谁和谁争吵?(板书:“克莱谛”和“我”)

3、为什么争吵?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无

心犯错,有心报复)

(设计意图:知道争吵的原因,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前提,

是上环节教学应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让学生说争吵的原因旨在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这

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4、过渡引入:

我们在初读课文时,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而争吵,下面让

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研读写“克莱谛”和“安利奇”的句子。

1、在争吵以后,“我”和克莱谛各自怎样表现呢?请孩

子们翻书自学5-13自然段,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一个人的表

现,用笔把它勾画出来。有不清楚的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一)读读你勾出的句子。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二)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你们找出的这些句子?看看你读

懂了什么?

(三(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

学生的发言随机讲解以下问题)

⑴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里感到怎样?(板书:

后悔)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

(多媒体出示: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

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

(多媒体出示:我又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

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

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

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听不出你的内心矛盾,谁再来试试?

既然“我”是想报复克莱谛,为什么又会想到向他认错?

请一个孩子读读事情发生后我的想法。

学生阅读,梳理后多媒体板书演示:

课件出示:能帮助父母干活勤劳

服侍生病的母亲孝顺

我们全家人欢迎他友善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朴素

我想起他的种种好,所以说他碰到我的胳膊时不会是故

意的,绝对不会是故意的。绝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试读——抽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⑵是啊,这么好的朋友,谁都不愿失去。我们一起读读

3-6句,体会一下。我还不能感受到你们不愿失去这个朋友。

感情再强烈点

(女生齐读一一男生齐读)

⑶是啊,任何人都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朋友。(引读)我又

说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可是我认错了吗?为什

么?(读书回答)

多媒体出示: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

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我只能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到了什么?(读书回答)(上

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中体会到

什么(朴素)。

⑷我很在乎他、珍惜他,生怕失去了这位可爱的朋友,

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开口向克莱谤认错,这时克莱谤有什

么表现?(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克莱谛不时用眼睛膘我,从他的眼里表示

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①克莱谛怎样地看?

②我看见克莱谛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什么?而是什

么?(板书:悲哀)

③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看来他们平时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

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悲哀,这“悲哀”

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克莱谛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

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⑸是啊!越想越觉得他可爱,可是我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认错,克莱谛却主动说话了他怎么说?

多媒体出示:

1、我在外边等你。

2、我在外边等着你。

看看这两个句子,有没有不一样?想想他们分别是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同桌之间可以议议。

说句话的时候,克莱谛已经原谅了我,我又是怎样说的

呢?(齐读)

多媒体出示:“我也等着你!“我理解了他的话的意思了

吗?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不一样)

(克莱谛说的在外面等“我”,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

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面等着你,误解了克

莱谛的意思,以为他要报复我,要打我。)

我们明白了俩人的想的不一样,应该怎么去读。

学生试读,评价,教师指导朗读。

第一句余怒未消,应该读出强硬的语气,第二句要表示

强调,语气应加重,第三句表示“不甘示弱”的语气,也应

稍重。

害怕克莱谛找我算帐,上课时心想着怎样对付克莱谛,

所以上课时间觉得过得太慢,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

⑹他们怎样和好的呢?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商量,用朗读

的形式自学。

注意:朗读要落实到句子上,句子中要抓关键词。商量

一下,该怎样读。(小组自学)

①和好了吗?(板书:和好)谁主动?

②克莱谛用什么方式与我和好的?(板书:微笑)能用朗

读表现出来吗?

③两终于和好了,复得了这个差点失去的朋友,我的心

情怎样(高兴)。咱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课文小气泡提示的“他

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这一牵而动全身

的问题,辐射全文,引导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我”

和克莱谛争吵后的内心活动以及表现,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认识人物形象。)

三、研读文章末段的“爸爸的教诲”

1、课文中的安利珂和克莱谛都让我们感动,课文中还

有一个人也很令人感动,令人尊敬,是哪一位?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并说说

理由。(预设父亲的话)

《爱的教育》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

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让你最受启发的是哪一句话,并

说明理由。

3、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

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

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主动向对方认错,求得谅解。

四小结读的感受

同学们课文写的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小事,却使我们认

识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一位伟大的父亲,两个孩子都那

么善良,他们相互理解,父亲呢?如老师一样严格教育孩子。

读了课文,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

怎样相处?

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

那样的错误,与人争吵?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

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椭圆形的纸,中

间用剪刀剪断,两边分别写上了“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

些和好的好办法?”其实这椭圆形纸好比一面镜子,但由于

争吵或者其他矛盾,镜子碎了,我们可以用“友情牌胶水把

它粘合起来,写下你们的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五、布置作业

1、自读《爱的教育》

2、抄写课文中的爸爸的话。

3、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

教学设计方案篇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

出来。

(4)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疑一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

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K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K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K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

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

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

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

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

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

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

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

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

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

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

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

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K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K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长廊油漆栽满昆明湖清爽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一(万寿山脚下)一

—(万寿山)——(昆明湖)一(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再

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

故意选取最后一段一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教学设计方案篇7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

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

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

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

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

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

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

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

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

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

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

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

“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

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

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

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

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

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

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3.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

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

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

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

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教学设计方案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2、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3、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

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2、突破方法:

与课文结合,反复体会,老师适时指导。

【教学准备】

1、生回家充分预习,读熟日积月累。

2、回忆课文内容,准备交流平台。

【教学程序】

一、交流平台

1、生齐读交流平台要求,思考:

交流平台让我们交流什么?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内容:

⑴本组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感

情的?

⑵自己的习作是怎么表达思乡感情的。

3、生讨论,共同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思考:这些句子都是

讲什么的?

2、讨论得出结论:

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

3、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

4、全班总结: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

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

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

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

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

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

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如果明月

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

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

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斑白了。意思是:记不清

东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

了。

5、师引:这些写思乡的诗句,又是通过写什么样的人、

事、景、物来反映自己思乡情的呢?

6、生讨论。

7、生交流这些句子的原诗是什么样的?

(有能力的就多交流,没有的多积累。)

三、趣味语文

1、生自由读文,说说主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2、生讨论,这个故事趣在哪里?

3、师出示全诗: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生,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生讲其它趣味语文故事。

【同伴互评】

此设计条理清楚,有比较强的操作性,口语交际部分,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得出交际的内容,这样让学生会

有话可说。日积月累,让学生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样有利

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如果能拓展一些相关的资料在里面,相信会给学生带来

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篇9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

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

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

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

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一一《渔

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

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

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

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di”,看插图理解

“磐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

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

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

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

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

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

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

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

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

是怎样的?

师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生:翠绿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桃花?

生:粉红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嫡紫嫣红的桃花

师:怎样的斜风?

生:微微的斜风

师:细雨?

生:蒙蒙的,凉凉的

师:流水、白露、鞋鱼?选一个说说?

生:鲜美的鞋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

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

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

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

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

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

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蹶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景

悠然自得人

兴奋舒畅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

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

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

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虽然

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

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蹶鱼、斜风细雨??你

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

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

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

(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

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

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

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

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

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

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

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

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

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

水蹶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