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教案_第1页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教案_第2页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教案_第3页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教案_第4页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一、单元地位本单元是全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权利与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中,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初二学生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时期,这一课内容与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最接近,与学生的活动最密切。经济权利也是公民的重要权利,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总之,这一单元是增强学生在受教育方面和经济权利方面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的思想教育的落脚点。二、主要内容本单元由“终身受益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和“消费者的权益”三课组成。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包括两框:“知识助我成长”和“珍惜学习机会”。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到教育及义务教育的含义、地位和特征,让学生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接受教育是自己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是在学生理解了教育的作用和受教育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受教育是自己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己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时候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让学生明确应该珍惜受教育机会,更好地履行受教育义务。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包括三框。第一框“财产属于谁”,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第二框“财产留给谁”,主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财产继承方面的基本知识,未成年人享有财产继承权,继承人继承遗产除依据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框“无形的财产”,主要让学生懂得智力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勇于发明创造,依法维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由两框构成。第一框“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消费者的角色,了解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主要帮助学生提高鉴别水平,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的有效方法。这三课主要是从观念和行为方面入手,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内化学生维权意识和履行义务的意识。三、对应的课标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课标要求: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对应的课标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对应的课标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对应的课标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联系实际。实际生活中侵害学生的文化、经济权利的行为和事件目前是比较突出的,但却并未引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正因为如此,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是非。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正反结合: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西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③注重体验。大量事实表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做法与人的道德素质直接相关,所以教学中安排典型案例使学生从道德与法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体验和感悟。④突出实践:目前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等法律概念已经为大众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五、课时安排以学期授课时数共35课时为计,建议单元安排11课时(其中主题探究1课时)。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1课时知识助我成长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1课时珍惜学习机会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一框财产属于谁课时第1课时合法的财产及其所有权第2课时怎样保护财产所有权第二框财产留给谁课时第1课时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第2课时怎样维护继承权第三框无形的财产1课时无形的财产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第一框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课时第1课时我们都是消费者第2课时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1课时维护消费者权益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教育的含义、教育的作用、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地位、含义和特征;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要采取各种合法方法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二、学生分析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式下,一个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有,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但在中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认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迟到早退,逃避作业甚至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初中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一、知识助我成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知道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有义务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理解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的关系,从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有关受教育权的典型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比是否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对教育作用的分析,为以后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作好铺垫,并由此增强我们热爱学习的意识,以及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创造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框包括两部分: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是难点,同时它也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学生:收集“知识改变生活”或“学习成就未来”的典型事例。●○板书设计一、知识助我成长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知识改变生活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学习成就未来●○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导入阅读课本第58页故事,思考:这个幽默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小结引出课题。将教育对人的作用生动化,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故事续写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笛福的信。(1)根据假设续写故事:假设笛福的孩子最终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假设笛福的孩子最终没有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2)学生交流续写的故事,讨论两种不同的假设带来的结果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可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设置情境,通过课堂演练,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真实感受。深化认识提供两则故事:(1)大眼睛苏明娟的今昔对比。(2)放羊娃的故事。并设问:苏明娟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放羊娃靠放羊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接受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思维体操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益处:学习语文,能使我们;学习英语,能使我们;学习历史,能使我们;学习绘画,能使我们;学习防火知识,能使我们;……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小结: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对个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还可补充民工找工作越来越难的事例来说明。帮助学生将教育对人的作用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到接受教育的好处。你说我说出示材料:如何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从哪里入手?

小结:对民族国家而言,教育成就未来。帮助学生把对教育作用的理解提升到一个高度。我来断案出示案例:“父亲不让女读书

少女与父对公堂”,思考:(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2)如果是谢友兰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3)处罚谢友兰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小结: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学知导行就当地情况,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既是对本框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框内容的预习。二、珍惜学习机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法律依据。能力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和教学启示,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读当前我国相关公民受教育状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受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通过对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从理论上弄清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可以增强受教育的义务感,增强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故本框的重点是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本框的难点。●○课前准备教师:搜集视频片段及相关案例并制成课件。学生: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板书设计二、珍惜学习机会1.维护受教育权利2.履行受教育义务3.把握好学习时机●○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录象导入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片段:小代课老师雨中追找逃课学生张慧科。设疑:请用法律知识评价小代课老师的行为,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张慧科有什么意义?张慧科的做法实际上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如果张慧科不接受教育,对他个人来说有什么影响?如果国家听任像张慧科这样的行为,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有什么影响?由此导出课题。通过选取紧扣主题的录象片段,旨在教学的开始之初,让学生在作认知准备的同时,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情知开端。献计献策:维护受教育权利出示材料:“民工子女的读书之路”思考:(1)你觉得外来民工子女在本地享有受教育权吗?(2)这些失学儿童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3)小燕和弟弟虽然失学在家,但仍坚持自学,她的经历令人心痛。谁应该在失学少年的遭遇中承担责任呢?(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分别阐述各方的责任。)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诉讼方式或非诉讼方式予以维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可补充材料:民工子弟在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的读书生活;“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见附录)。通过学生的讨论,以期达到体会法律对自己所享有的受教育权的保护作用,掌握有效的维权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案例分析:履行受教育义务八年级学生李华,平时学习不够努力,还经常旷课,每次测验成绩都不及格,老师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不但不想改正,还决定退学外出打工,并说: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可以享有这个权利,也可以放弃。分析:(1)李华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假如李华是你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他?(3)履行受教育义务,我们该怎么做?由此得出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根据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推进,揭示学生认知的矛盾,避免单独就事论事的粗浅。反躬自省:把握好学习时机(1)请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逃课等。)(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3)出示:漫画《难……》(见附录)。这一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热爱学习的意识。学知导行请给你的同龄人写一句最能够体现受教育者权利和义务同在的寄语,以此共勉。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救助;遗产的涵义及其必备条件;被继承人、继承权的涵义以及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继承的方式,遗赠有别于遗嘱继承;协商解决继承问题,继承权受到侵害要依法予以维护;智力成果的涵义、表现及作用;智力成果包含的内容,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能力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做斗争;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协商解决继承问题;积极创造智力成果,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尊重他人(包括外国人)的智力成果权。二、学生分析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财产及其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例如,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律教育,以减少侵犯事件的出现。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通过教育不仅使其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财产继承权是一种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为了使活着的公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属于自己的财产,也为了使后人能够有序地继承财产,国家制定了财产继承法律制度。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智力成果的作用越发显著,人们的智力成果不能侵犯。未成年人对此了解有限,一些未成年人购买了盗版光盘,抄袭了他人作品,却理直气壮。鉴于上述情况,使其懂得尊重别人的脑力劳动成果,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一、财产属于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正确认识财产合法性;法律是个人合法财产的守护者。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个人财产的合法性,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不能占有非法财产,树立正确的财产观和法律维权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权。教学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收集财产所有权的典型事例。学生:社会财富调查,初步判断其归属。●○板书设计一、合法财产及所有权1.财产属于谁2.合法的个人财产3.财产所有权●○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叙述:《拾钱捐献失主索还》(附录)设问:①你认为王某的话有没有道理?②拾来的钱能捐献吗?小结:这涉及到财产的归属问题即财产所有权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展示交流过渡:今天,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大幅度增加,我们家中的财产日益丰富。手机、电脑、数码摄相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中的“新三件”。学生展示社会财富调查结果。设问:①你家近来新增加了哪些财产?②这些财产给家庭生活带来什么变化?③谈谈社会上还有哪些财产,它们属于谁?了解社会财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介绍家庭财产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财产归属问题。分析判断教师补充展示一些常见的财富,如:路边电话亭、学校内的运动设施、教室里的电视机……设问:①你知道这些财产分别属于谁吗?②说说你的区分方法小结:社会财富分别属于国家、集体和个人。通过对常见的财富的分析,让学生对财富的归属问题有进一步认识,明确其所有权。讨论探究过渡:在这些社会财富中,哪些是属于我们个人合法所有的?请看下面几个事例:①某农民在开垦荒山时无意中挖出两件国家二级文物,卖给文物走私贩子,得款三万余元。②小云在放学途中捡拾到一个装有820元人民币的钱包,据为己有。③万向集团某部门经理因工作出色年终获奖金10万元。④某市副市长索要和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3720000元,美元21000元,将其作为家产。学生分组讨论:①上述哪些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②说说看,属于你个人的财产有哪些?在我国,施工中发现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捡拾到的他人的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理”,使学生系统地、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更加理性认识哪些属于个人的合法财产。学以致用,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树立正确的财产观。理性分析设问: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财产究竟拥有哪些权利呢?出示材料,学生分组讨论:①小王的父亲用合法收入买了一辆小汽车。②小王的父亲用小汽车送小王上学。③办好相关手续后,小王的父亲驾车搞运营。④三年后,小王的父亲将这辆车卖掉。设问:以上事例分别体现了对自己合法财产的什么权利?小结: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通过不同类型的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参与的机会,在实际分析、讨论中得知对自己的合法财产拥有占有、收益、使用、处分等权利。切身体验请学生举出一件个人物品,说说他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件物品拥有哪些权利?联系个人实际,加深对财产所有权的理解。知识拓展案例:张明的家长花3600元买了一架数码相机。三个月后,张父发现相机不见了,经再三追问,张明说他将相机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学。张父找到那位同学及其家长,表示愿以1000元将相机赎回,但那位同学的家长认为:张明是14岁的中学生,不是小孩,说话是算数的,买卖已成交并写有字据,双方出于自愿,哪有反悔之理,不同意退回。学生分析: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教师引导总结: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因此,14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子的行为能力。因此,其与买方之间的买卖行为是无效的。我们在生活中决不能做案例中张明所做的事,虽然我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家里的财产只有使用权,只有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可以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通过同龄人的故事,可使学生感同身受,明确未成年人对家庭财产的权利第二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典型的财产所有权被侵害的事例和最终的解决办法。学生:收集学生中或家中财产被侵害的事例。●○板书设计一、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1.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2.民法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武器3.刑法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锐利武器二、依法维护合法财产所有权1.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极其重要2.遇到行政违法时可提起行政诉讼3.及时寻求各种法律求助●○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话题导入叙述:发生在学生当中的敲诈事件。设问: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这件事给你带来什么影响?选择学生身边的现象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可开门见山引出话题。心理换位过渡:如果我们遇到个人合法财产被侵犯,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阅读课本第71页案例,回答问题:①假如你是小涛,面队家中巨额财产被盗,你是何心情?②发现家中被盗,小涛是怎么处理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③为什么小涛家的财产能失而复得?这说明什么?小结: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直接关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切实保护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感受家中财物丢失时的心情,体会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性。案例分析一过渡:在我国,有哪些法律为个人的合法财产保驾护航呢?(1)展示案例:宁某在某市有一套住房,产权归其所有。20XX年初,宁某去省城儿子家暂住,将自己的房子租给王某,租期3年。20XX年3月房屋租期届满,宁某返回故里,要求王某腾房。王某以找不到其他住房为由,拒绝腾房。宁某只得同意王某再租1年,他们夫妇到女儿家暂住,1年后王某还不肯腾房。设问:①王某拒不腾房,侵犯了宁某的什么权利?②宁某该怎么办?(2)案例继续:宁某无奈,只好一纸诉状将王某告到法院,要求王某返还财产。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的行为是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判决:被告王某返还侵占的原告之房屋,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00元。设问:本案审理中依据何种法律、采用什么方式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小结:民法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国家审判机关依据民事法律,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往往采用责令侵权人将毁坏的财物恢复原状、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等方式,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使学生在反思和讨论的过程中,领会到法律是维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利剑。其中,民法是维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武器。课堂演练假如你的文曲星借给别人使用而出现了下列情况,你认为采取哪种方式可以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请把左边的侵权行为及右边对应的维权方式连接起来。所有人无法行使所有权请求确认所有权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请求赔偿损失所有人的财产被毁坏或灭失请求恢复原状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发生争议请求排除妨害判断自己对于财产侵权案的处理能力。案例分析二外地来杭的无业人员张某、李某等组成盗车团伙,疯狂作案三十多起,盗得摩托车、电动车数十辆,还有二辆小汽车,价值50多万元。20XX年1月该团伙被公安机关破获,张某、李某等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6年等。设问:①你知道在本案中法院是依据何种法律做出判决的?②在本案判决中,是采用何种手段来追究侵犯财产罪犯的法律责任?小结:刑法是保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国家审判机关依据刑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通常采用判处侵犯财产的罪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使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深化提高,维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不仅需要民法,还需要更为严厉的刑法来打击敌人,惩罚犯罪,体会到刑法是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锐利武器。案例分析三过渡:如果说侵犯我们财产的是政府部门,我们又怎么处理呢?叙述:西部某省盛产板栗,但是价格较低。板栗大户于某将自家的板栗运往邻省去卖,可是却在两省交界处被本省的工商部门以土特产不得外卖为由强行没收。于某见是政府部门,只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设问: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小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行政违法现象。当其违法实施没收财产、对财产采取查封等强制措施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消裁决,或予以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通过案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感悟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到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部门也不例外。既拓展了教学时空,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案例分析四阅读课本第75页的案例,分析问题:①请你为朱某出主意,使其采用合法方式讨回被吕某索要的2000元钱?②假如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人拦截并向你要钱,你该如何应对?小结:在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遭到侵犯时,应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学生明确必须采用正当方式维护合法财产不受侵害,提高依法维权和生存能力。二、财产留给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继承权,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方法和继承人的资格。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美德。●○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途径和继承人。教学难点: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①收集社会上遗产继承的典型案例;②了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遗产继承权事例。学生:查阅遗产继承方面的相关法律●○板书设计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1.遗产2.继承人3.继承顺序●○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叙述:陕西铜川市水泥厂退休职工袁敏韬和老伴崔碧芹(陈炉中学退休教师)夫妻俩,严拒文物贩子1万元收买,毅然将自家已经祖传了6代人的12件瓷器无偿捐献的事迹,日前在当地广为传颂。设问:你知道“祖传”的含义吗?引入本节内容——遗产继承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质疑交流叙述:中学生晓军,全家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因晓军之父病情恶化,故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谈论财产的继承问题,都声称自己不仅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而且有权继承房子、彩电等家产。晓军的爷爷、奶奶认为,晓军父亲的财产都能讲明来源,即使来源不明,人过世了,财产自然归家人所有。对此,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设问:①晓军之父尚未辞世,其财产能继承吗?②晓军家里的共有财产能继承吗?③公民来源不明的财产能继承吗?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课前准备的法律知识,质疑交流,在互助合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小结: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必须是公民死亡后的财产,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的财产。通过讨论和质疑交流的方式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把学生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面对,互助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说我说过渡:晓军的父亲去世以后,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为分遗产争得不可开交……请看人生AB剧:当有人提出晓军也应该得到一份遗产时,大家都说,晓军还小,不应该分得财产,晓军也认为有道理。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晓军的姑姑不能继承。(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阐明自己的观点)讨论:①在本案中,你认为哪些人有继承权?分别是依据什么关系确立的?②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依据。③假如你是一位很有正义感的律师,你得知此事以后,你该如何去帮助晓军?你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小结:继承人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扶养关系确立的,只有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角色扮演,感受真实,并且能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继承人的资格问题。知识拓展过渡:未出生的胎儿有继承权吗?有人说:“胎儿尚未出生,当然不能继承”;也有人说胎儿当然应该继承遗产而且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设问:你是怎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相关链接:继承误区知多少?(附录)。通过讨论,继续解决继承人和继承资格问题,避免陷入继承误区。我来断案叙述:晓军的的好朋友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自己做律师的哥哥,才知道晓军也有继承权,在协调不成的情况下建议晓军诉诸法院。晓军在征得母亲同意后,在律师的帮助下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维护自己的继承权。法院判决由晓军的爷爷、奶奶、母亲和晓军继承遗产,晓军的姑姑虽然也是继承人,但不继承遗产。晓军的继承权由其母亲代为行使。讨论:①法院为什么判决由晓军的爷爷、奶奶、母亲和晓军继承遗产?而晓军的姑姑却不继承呢?②晓军的继承权为什么由其母亲代理?③晓军的姑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继承遗产?小结:继承顺序与依据图解(附录)法庭纪实,真实可信,在学生处于认知与迷茫的两难中解决问题,恍然大悟,同时也激起学生兴趣,增强维护继承权的信心,并解决继承顺序问题。实践演练叙述:真是祸不单行,晓军的父亲病逝后不久,晓军的母亲也因悲伤过度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最放心不下的晓军。家庭财产由爷爷、奶奶处理。这时,晓军的姑姑放言,一旦晓军的爷爷、奶奶去世,所有的财产都将由姑姑继承,因为她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晓军不能继承。设问:你认为姑姑说的话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晓军以后岂不是一无所有吗?请你帮帮晓军。既是故事的继续,也是情感的升华。学生本以为问题已经解决,却又现波折,既为晓军担忧,也激起学习的兴趣,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合作探究过渡:是否只要符合继承顺序就可以继承遗产呢?案例:《不尽赡养义务,剥夺继承权》(见附录)设问:①你认可哪一种观点?为什么?②法院判决王某不具有继承权,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③假如王老太的遗产无人继承,你认为该如何处理?小结: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我们要孝敬老人。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遗产无人继承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倡导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第二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典型的财产继承范例和趣事。学生:了解家里或亲戚当中有关财产继承的典型事例。●○板书设计(二)维护财产继承权1.继承权的实现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2.依法维护继承权●○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叙述:前一节课提到晓军为了获得继承权向法院提出上诉,法院依据继承法判决由晓军的爷爷、奶奶、母亲和晓军继承遗产。设问:这种继承方式是属于什么方式?学生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回答。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新知识的引入,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讨论探究叙述:在晓军继承权案件中,法院判决由晓军的爷爷、奶奶、母亲和晓军共同继承晓军父亲的合法遗产,本着平均分配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鉴于晓军尚未成年,其继承权由晓军的母亲代理,晓军的爷爷、奶奶年纪较大,经协商同意可以适当照顾,多分一些遗产。设问:①从这个法院判决中,你能看出遗产是怎样分配的吗?②为什么晓军的爷爷、奶奶应该多分一些遗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③在实际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案例吗?说说你的见闻和看法。小结:遗产继承一般本着平均分配的原则,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对生活困难者可以适当照顾。仍然由晓军继承案说起,在学生想知道最终晓军能继承多少遗产的心理作用下徐徐展开。在案情进展中,学生畅所欲言,充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这既是分析案情,也是明了是非,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弘扬中华美德。案例分析过渡:你知道除了上述法定继承方式以外,还有其他继承方式吗?案例:王教授有一儿一女,自己单过。老伴去世后,得到女儿、女婿精心的照顾,儿子、儿媳则显得十分冷淡。王教授对于女儿、女婿数年如一日的关爱十分感动,于是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购买、居住的两居室楼房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王教授病故后,姐弟俩为继承父亲的遗产发生了争执。姐姐坚持按父亲的遗嘱处理遗产。弟弟不同意,起诉到法院,要求与姐姐均分。设问:①假如你是法官,对此案你会做出什么样的裁决?这种继承方式属于什么方式?②根据案例分析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什么?采用案例分析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明了遗嘱继承的优点。我当法官过渡:在上述案件中,弟弟的律师提出姐姐和弟弟都是法定继承人,都在同一继承顺序,所以弟弟也应该取得遗产的继承权。法庭经过讨论认为,弟弟长期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更何况老人在去世前立有遗嘱,且经过公证,因此,应该按照遗嘱来进行遗产的继承,故驳回弟弟的上诉。设问:①在本案中弟弟的律师提出的要求依据是什么?它属于何种继承方式?②法院裁决依据的是何种继承方式?③通过本案,你能发现二种继承方式的关系吗?④法院在裁决中认为弟弟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对此你有何感想?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当怎么做?小结:遗嘱继承要优先于法定继承;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不履行义务当然也就享受不到权利;发扬孝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明了是非,从中知道在两种继承方式中,遗嘱继承要优先于法定继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不履行义务当然也就享受不到权利。树立孝敬老人的中华美德。实践运用过渡:遗嘱继承要优先于法定继承,是否只要有遗嘱就一定按遗嘱继承呢?案例:宝柱上有70岁的老母,下有一个12岁的儿子小柱。由于病伤,宝柱身体越来越差,又恐将来小柱的生活无人照顾,即决定立遗嘱,在自己死后,由小柱继承全部遗产。这天宝柱来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设问:①假如你是公证员,你会给他公证吗?为什么?②查阅法律文件,看看立遗嘱需要哪些条件?③你见到过遗嘱吗?是怎么写的?有哪些内容?小结:虽然是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但是还有一个有效性的问题。在查阅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对遗嘱有进一步的认识,虽然是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但是还有一个有效性的问题。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互动,达到“明理”“育人”的目的,更进一步地了解遗嘱继承。反思与感悟设问:只要有继承权就一定得继承吗?案例:《继承新风尚》(附录)从金家兄妹通过协商,互相谦让,圆满解决财产继承争议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趁热打铁,知行结合,拓展教学时空,弘扬中华美德。律师说法过渡:上述案例中,金家兄妹互相谦让,可敬可佩。但是也有人见利忘义,为了继承财产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案例:《这个遗嘱有效吗》(附录)面对此情境,15岁的张倩应该怎么办?请你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帮帮她。既是对整个继承权的实践和运用,也是对整个内容的总结,更是检验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一次测试。三、无形的财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知识产权,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产权;知道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申报知识产权,学会依据法律维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智力创造财富,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教学难点:培养在智力成果权问题上的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①收集社会上典型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案例;②了解学生中对盗版的使用情况。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板书设计一、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1.智力成果2.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二、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故事导入阅读教材81页两则故事(富翁和学者的故事;美国福特公司电机出了故障,请德国专家来诊断)设问:故事中“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9美元”。说明了什么?引出课题: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把“知识就是财富”以故事形式展现出来,比简单说教更有说服力,也更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体验感知过渡:智力成果对我们究竟有多大影响呢?多媒体展示:智力成果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影响。如:电、电灯、电话机、彩电、互联网等。设问: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智力成果有哪些?其影响如何?②你最喜欢的一项智力成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你能说说这些智力成果的创造过程吗?你对这个创造过程有何感想?叙述:智力成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更多的智力成果出现,我们也就需要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有积极性创造智力成果。板书: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通过学生自己把它说出来,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教学效度。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皮尔·卡丹是著名的服装大师,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尔·卡丹”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品牌;的主要是商标权。20XX年6月,皮尔·卡丹先生出席南京一个国际服装节时,展厅里一个高达两米的“意大利皮尔·卡丹(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的广告牌赫然而立。皮尔·卡丹先生对此大惑不解:我没有这个公司!真假皮尔·卡丹竟在展厅见面了。商标权武汉一16岁的在校高中生胡登煌凭借“无压痕眼镜架”、“世界筷子”、“自洁水龙头”3项发明专利,成为一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企业的股东,拥有公司股份10%。他是武汉地区“学生股东”第一人。他发明的在宁波市投产。他的另两项专利也进入生产进程。专利权。《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20XX年6月11日,在地坛书市发现盗版。主要是著作权。①说说这几个案例分别涉及哪一方面的智力成果权?②假如不给智力成果权以必要的保护,你想象会怎么样?根据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产权。同时反面设问,逆向思维,更加显现维护智力成果权的意义所在。理性分析案例:《朱育的困惑》思考:①未成年人有知识产权吗?②假如你是朱育,你会怎么做?为什么?③你能说出我国在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吗?小结: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也不受年龄限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在实践运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道知识产权并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未成年人也有知识产权,从而对知识产权有进一步的了解。知识拓展维护知识产权,我们能做些什么?案例分析《郭敬明案引起的思考》设问:①你知道该案究竟是谁侵权吗?②该案最后通过什么途径解决?③该案对你有什么启示?(总结)同学们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不去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当自己的著作权受到侵犯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家郭敬明侵权案,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树立了法律维权意识。课堂辩论设问:盗版光盘该不该买?根据自愿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通过揭示学生认知的矛盾和实践设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以辩明理。课后延伸创办反盗版论坛:请同学们群策群力为打击盗版出谋划策。倡导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氛围。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什么是消费和消费者,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消费者需要保护,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举权、公平交易权等;做一个合格的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维护权益的途径。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一些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的有效方法,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消费者权利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二、学生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使用劣质产品致使人身受到伤害,有的造成财产损失,有的服用变质食物或者假药致人害命。更多的是消费者遭遇不公平交易、花大价钱买了假货或劣质产品,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维权方法。如: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如何解决;因商品和服务存在缺陷而造成人身、财产损害,如何取得赔偿;遭侵权后与商家协商不成怎么办;如何获得消费者协会、有关行政部门、法院等组织和机构的帮助;等等。一、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消费者的九大基本权利来指导实际消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相应的义务。教学难点: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我们都是消费者●○课前准备教师:查找相关的漫画和案例,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事例,查找世界及中国消费者运动的发展情况及年度“3·15”贡献奖获得者的事迹。●○板书设计一、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1.我们都是消费者生活消费生活消费身份经营者消费者依存经营者消费者对立对立●○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设问导入(教师叙述)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请你列举自己在不同场合都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回答。)(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在家里,家长的眼中,我们是孩子;在学校,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我们是观众;在超市购物是又成了顾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还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从而引出课题——我们都是消费者。学生对自己“学生”、“孩子”的身份非常熟悉,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经常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课堂调查(过渡)其实,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是消费者,为了生活,都需要消费。我们做一个小调查:今天或昨天,同学们都买过什么东西?有过什么消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到超市买了文具,买了扎头发的绳子,到小吃店买了食品,坐公交车上学、回家等等。(教师应鼓励更多的同学发言,还可以告诉学生自己的消费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当我们购买商品或者享用服务时,我们便成了消费者。我们选择、购买商品,等于对市场上的商品及其经营者投票,因而对于经营者来说,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决定着商品及其经营者能否被认可。通过“小调查”,让学生列举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消费。你说我说情景分析:“顾客就是‘上帝’”,经营者应该尊重消费者,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是真是假?分析课本第88页两个场景中消费者处于什么地位?学生发言(略)(小结)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经营者处于有利地位。有个别经营者见利忘义,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学生分小组讨论: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种类,并就对应现象列举事例说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附录中“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案例及漫画”加以深化说明。)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个别经营者惟利是图行为的强烈谴责,更好的落实情感觉悟目标。另一方面,为学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做好认识铺垫。记者播报(过渡)个别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坑害,在使消费者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使消费者觉醒起来,向不法经营者奋起反击,以维护自身权益,争取社会公正,于是消费者运动应运而生。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播报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1)消费者运动是怎么回事?(2)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会徽及其含义。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链接与拓展讲述中国消费者运动的先进代表人物邱建东的故事,并请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为中国消费者运动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及事迹,如王海及“王海现象”、年度“3·15”贡献奖获得者的事迹等。认识到消费者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消费者的努力,初步激发学生作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总结与作业由学生自己总结:你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作业: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权利”一章。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梳理,明确所学知识点。第二课时消费者享有的权利●○课前准备教师:查找相关的漫画、音乐,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权利”一章。●○板书设计一、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2.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九大权利)一致性一致性消费者应自觉维护经营者的利益(义务)●○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小品《打工奇遇》片段,自然引出“消费者享有的权利”这一课题。小品导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自由论坛澄清认识让学生思考:保护消费者的权利,是否只对消费者有益?学生发言:略。小结:保护消费者的权利,不仅对消费者有利,还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联系生活自主学习设计“你说我说”活动: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同学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父母或亲戚朋友的经历,当然也可以是媒体上的报道。并告诉学生要展开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最踊跃、最出色。(在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学生发言:略。小结:这是消费者所享有的九大权利。同学们探究的结果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相吻合,可见,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我们现在再回味一下刚才的小品,这个饭店老板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学生分析:略。设计“我想咨询”活动:教师讲述自己的一次购物经历,请学生帮助分析其中体现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探究交流,体验到“上帝”的权利的存在。引导学生从正面说明消费者权利的存在,而不是仅仅看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情况。情境渲染深化认识欣赏歌曲《天亮了》,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见附录1),请学生思考:(1)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悲剧?(2)经营者应该怎样履行自己的义务?引起学生的共鸣,从反面提醒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经营者义务和消费者权益的一致性。自由讨论升华主题欣赏漫画《如此“上帝”》和《现代孔乙己》,分析:消费者应该怎样履行自己的义务?学生发言:略。设计“创意空间”,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描绘望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图画、歌词)。学生发言后,教师展示对联:“携手共进”上联是“经营者诚信为本规范经营”,下联是“消费者依法维权文明消费”。经营者和消费者要共同创建良好的市场秩序。认识到法律保障“上帝”的合法权益,作为“上帝”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做文明的“上帝”,进一步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结束语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学法、用法,不仅做一名维护自身权益的消费者,而且做一个现代社会文明的消费者。当然,我们现在是纯粹的消费者,长大后还可能成为经营者,那么,请记住:诚信为本,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凄惨的歌声,也希望每一个人都幸福安康。提出希望,将法律和道德教育延伸到未来生活,有助于思想品德课终极目标的实现。二、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一些消费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当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教学难点: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维权意识;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经营者招徕消费者的种种“手段”;编排小品。●○板书设计二、维护消费者权益掌握消费知识、法律知识1.炼就一双“慧眼”做聪明的消费者学会理性消费2.维护权益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协调解不成不成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或提请仲裁机关仲裁不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综合设计思路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教师叙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天都要进行消费活动。今天我们进行一次集体消费活动。大家愿意吗?现在,我们走在杭城最繁华的延安路上,这里商场林立,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为了营造气氛,可让学生中的DV爱好者拍摄一些录像,并注意拍摄商家招徕顾客的种种“手段”,如“打折”、“买就送”等情景。)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合作探究(过渡)现在,同学们开始行动,选择自己必须的商品。(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学生开始模拟购物。)在此过程中,请学生思考:(1)在现代社会,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2)经营者为了招徕消费者,经常使用哪些“手段”?(3)面对种种促销,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介绍圣诞节、元旦时“血拼一族”的消费现象。(小结)大千世界,常让我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会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信息中进行比较、鉴别,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明确消费者应该学会理性消费。知识竞赛(过渡)炼就“慧眼”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微型知识竞赛,看看谁的知识更丰富。知识竞赛题目列举:(1)请说出下列几个电话分别属于哪一类投诉电话。12315(消费维权投诉热线)12358(价格投诉热线)12365(产品质量监督热线)(2)消费者在购物时为什么要索取发票?在接受购物凭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我国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是什么?其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4)消费者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商品质量或服务质量问题,投诉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小结)只有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我们才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不法经营者进行斗争。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同时掌握一些消费知识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出谋划策学生表演小品《倒霉的“上帝”》:在集体购物时,李华想买一双运动鞋。看到某店“清仓大甩卖,阿迪达斯仅售298元”的广告,他就走了进去,服务员非常热情地向他推荐了一款鞋。李华试穿后觉得不满意,但服务员说“一旦试穿,必须购买”,李华无奈只好花了298元买下了这双鞋。不料,回到学校后,同学赵振说这鞋子是假冒伪劣产品,在某小商品市场只要58元。李华仔细一看,鞋子做工粗糙,质量很差,牌子也不是“阿迪达斯”,而是“阿帝大狮”。请你帮帮李华:面对这种情况,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加以解决?(当学生讲到某一具体途径时,可让学生模拟表演,比如向消协投诉时如何拨打电话,向人民法院诉讼时阐明诉讼的理由,等等。)(小结)当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消费者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这些途径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协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请求处理或者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究竟采取哪种方式维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过小品表演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明确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话题讨论某消费者夜间到公用电话亭打长途电话,被多收了1.2元。该消费者通过多种途径,均未能解决,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几经周折,最终胜诉。对此,人们反应不一。有的人认为,“一块二”的官司不值得打。因为既费钱又花精力,只为区区1.2元不值得。1.2元的官司,到底值不值?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小结)这官司值得打。不能因为损害的利益不大而对违法者姑息、纵容,必须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当消费者的权利受到损害时,不能忍,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要懂得姑息就是纵容的道理。结束语在今后的生活中,当我们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愿消费者的每一天都是“3·15”,愿每个消费者都争当维权标兵。进行总结,提出希望,升华主题。单元主题探究活动——共编《维权手册》保护合法权益设计本主题探究活动的目的有三:其一是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其二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三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维权“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侵犯未成年人受教育权、侵犯公民财产权,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遇到侵权,忍气吞声、进行报复都是错误的。正确有效的方式是依法维护权益。因此,明确依法维权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学生的维权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宗旨。因而,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共同编写一本《维权手册》。实施步骤如下:①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围绕受教育权、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权益等分组搜集侵权表现。②结合法律条款和维权范例,整理出有效维权的途径和方法。③查询能够给予维权帮助的机关、部门的地址和电话(如消协等的地址、网址、投诉电话),为维护权益提供信息资料。④按照事先拟订的编写提纲,以“当××权受到侵犯时怎么办”的形式予以呈现。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点思考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应该做到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一方面,在教学中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的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另一方面,在设计活动时,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二、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资源?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极大丰富,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舞台,发生于时光的每年每天。教师要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捕捉、整合、创造课程资源。但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并不等于抛弃教材,另起炉灶。当我们纠正以往过于偏重“教教材”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非常随意地处理教材的极端。对于教材上的材料,教师要寻求问题角度,进行引导和点拨,加以再“创作”,用活教材、用好教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落实、评价?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知识目标比较容易达成。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者明知必须为而不为,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评价问题。●○附录1.苏明娟的今昔对比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按下快门拍摄了苏明娟求学的照片,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从此,这个金寨县8岁的小女孩明亮的“大眼睛”和渴望求学的目光,就和希望工程一起,打动了无数热心希望工程事业的人的心。1999年,苏明娟被金寨一中破格录取,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活。在高中,她不仅学习努力,还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校团委的宣传委员、校学生会主席和团中央委员,由于是希望工程代表的特殊身份,她还参加了不少相关的公益活动。曾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20XX年,她成为安徽省一个专门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的“爱心助学金”项目的形象大使。十多年年间,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她接受希望工程的捐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并被评为希望工程的“全国希望之星”。20XX年7月,苏明娟参加了高考,被安徽大学录取。这对于“大眼睛”苏明娟来说,将是人生一个新的开端。2.放羊娃的故事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你放羊做什么?”“挣钱”“挣钱做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羊”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3.如何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力资源总量大,但质量偏低

人力资源地域差异明显,尤其是中国西部的文盲率偏高。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当于世界70年代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至少滞后十几年。在我国适龄人口中,80%以上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到20XX年,中国受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13.9%,日本则是37.5%。劳动力文化层次低,产业和行业间的人力资源矛盾突出,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集中在计算机、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截止到2000年底,农林牧副鱼的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要占到43.1%,其中文盲11.8%。各行业中,职业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人员比重低。城乡劳动力文化差距大。目前,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农村处在初中、小学阶段。所以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相当严重。因此,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在教育上入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标志。中国要在今后20年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开发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换言之,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建成教育强国。

4.父亲不让女读书

少女与父对公堂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这位女孩叫谢友兰,20XX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5.民工子女的读书之路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奶奶带着姐弟俩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托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6.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秦春梅,家住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战士村。2000年,她参加了高考,因始终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两个月后,秦春梅南下打工。20XX年6月18日,秦父从20XX年6月9日《随州日报》上得知,女儿被武汉某师范学校录取。6月23日,秦春梅的父母终于在秦春梅的班主任那里找到了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要求秦春梅于2000年9月15日报到。此时离报到时间已过了9个月,曾都区第四中学为秦春梅出具介绍信,请求武汉市某师范学校让秦继续到校学习,可是该校未能批准。因为学校未按时送达通知书使自己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秦春梅非常气愤。20XX年8月,秦以侵犯自己受教育权为由,将母校告上法庭,请求法院责令四中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法院审理后认为,秦父请求其班主任在录取通知书寄到后,通知其有关亲戚转告,并留下了相关地址和联系电话,班主任对此给予了承诺。班主任收到秦春梅的录取通知书后,在拨打了一次电话没有接听后,便再也没有进行联系。而且秦春梅填写的收件人地址是学校地址,曾都四中对此未提出异议,表明其同意代收录取通知书。20XX年9月1日,曾都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曾都区第四中学赔偿秦春梅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7.漫画《难……》难学难学难……难懂难记8.拾钱捐献失主索还日前,成都市某公司宋女士不慎遗失了一个信封,内装现金一万元。本月3日,信封被宋的同事王某拾到,在找不到失主的情况下,王以个人名义把拾到的钱捐给了某贫困地区。不久,宋得知此事,找上门来要钱。失主一脸委屈,拾者连声喊冤。一个问:“感谢你拾金不昧,但我的钱你怎能随便捐?”一个说:“我没贪你一分钱,凭啥叫我还钱?”

宋女士认为,王某承认捡到了她的钱,就应把钱还给她。谁把钱捐出去的,谁就应负责把钱追回来。王却说,他拾到钱后曾到处寻找失主,未果。他不能老把钱放在家里,所以就把钱捐给贫困地区了。在这件事上,他没有任何过错。四川华楚律师事务所黄超律师说,王某没有权利支配拾来的钱款,也没有权利擅自捐赠出去。王某以自己的名义将钱捐出,属于越权支配,在失主追讨这笔钱时,理应承担返还义务。受赠部门因为收到的是王某本人的捐款,钱的来源与他们无关,他们不负返还义务。9.继承误区知多少?误区一,养子女能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可见,由于收养关系的建立,养子女也就失去了对生父母遗产的继承权。只不过根据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如被收养人对养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同时又对生父母尽义务较多的,可以适当分得生父母的遗产。误区二,继子女只能继承一家财产。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一条规定:“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子女和生父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不因父母的离婚或再婚而消除,无论是与继父还是与继母一起生活,与生父、生母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都存在。所以,继子女在继承了继父母遗产后仍可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误区三,丧偶再婚的儿媳、女婿不能继承公、婆或岳父、岳母的遗产。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无论儿媳、女婿是否再婚,只要尽了主要赡养义务,都享有继承公、婆,岳父、岳母遗产的权利。只有在与其他继承人尽了同样义务时不享有继承权,但可按规定分得适当遗产。误区四,胎儿不能继承遗产。继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胎儿只要出生存活,就能取得继承主体资格。误区五,亲兄弟姐妹之间才能相互继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养子女与生子女之间、养子女与养子女之间可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继兄弟姐妹之间的继承权,因继兄弟姐妹之间的抚养关系而发生。没有抚养关系的,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