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六单元《和复习》教案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六单元《和复习》教案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六单元《和复习》教案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六单元《和复习》教案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六单元《和复习》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六单元教学设计

鼠[整与代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

教材第72~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明

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学具■■童

课件。

*******★***曲*山♦由************************w,*a*******出***★向**********小********w*«w***«w*,**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小学六年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谁能举出生活中应用这些数的例子

吗?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学生自由发言。

师:阅读下面的资料,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图及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这些是我们学过的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

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数"都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本节课"数的认识"都包括哪些

知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Bl||探突体验,经脸程

1.知识树。

师:你能把学过的数整理成图表来表示吗?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尝试自己用图表整理数的知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整理的结果:

•我做了简单的整理,如下:

•我把所学的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如下:

2.数轴。

师:我们学过的数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请打开课本第73页,看第2题,并在直线上表示几

个数。

学生尝试在数轴上表示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尽量给予学生鼓励。

3.数位表。

师: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你能说出哪些计数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完成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千……以及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4.因数与倍数。

师:你能根据a+b=c(a、b、c均为整数,且bWO),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吗?

生l:a%=c(a、b、c均为整数,且bWO),说明。是b的倍数力是兄的因数。

生2:a0=c(a、b、c均为整数,且b#0),说明。是c的倍数,c是。的因数。

生3: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而不能单独说某个

数是倍数,也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因数。

5.其他。

师: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100

倍……

生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

师:你能举例说明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

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对的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达

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匡;|||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

教材第76~80页。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整理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

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异同、组建

知识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3.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4.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学具

课件。

4~~4上上3▲4qq一**〜W〜da〜以上▲~W▲4dq*4a5~*4^-ak4*4~4q4~—44a4~~—上士~上>M,w*q**

教学过程l「: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生1:我们学过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生2:加法是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如2+3=5。

生3: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如5-2=3o

生4: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如2+2+2=6可以写成乘法2x3=6。

生5: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6+3=2。

师:加、减、乘、除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则运算,今天我们就重点整理和复习“数的运算二

【设计意图:首先明确四则运算的含义,为下面具体复习四则运算的定律等相关知识做好

准备】

||探究体验,经脸程

1.四则运算。

师: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小数

和分数中有所不同。

师:小数、分数的乘法意义表示什么呢?举例说明。

生1:小数乘法如2x2.5,可以说表示2的2.5倍是多少,不能说表示2.5个2相加的和是多

少.

生2:分数乘法如3x,可以说表示3的是多少,却不能说个3是多少。

师: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的计算相同吗?

生:计算小数乘、除法时,要先把小数变为整数,按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算,得出计算结

果后,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的计算要注意

把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在四则运算中,如果0或1参与运算,有哪些特殊情况呢?

生: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任何数和1相乘都得原数;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原数。

师: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可以跟同学交流。

学生尝试用图示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图示如下:

加法扫雪减法

简便运算

乘法♦运—除法

师: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计算整数和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就是小数点对齐)。加法计算时,

要注意“满十进1”不能忘记加进位的数;减法计算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再

减,不要忘记去掉借走的“1”.

•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时候,一定要变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四则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完成下表。(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表)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xb=bxa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

师: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可以用运算定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3.估算。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估算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需要运用

哪些估算策略?(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8题)

生1:7.99x9.99与80比,不需要进行准确的计算,估算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把7.99看作

8,把9.99看作10,这样它们的积是80,因为两个数都估的比原数大,所以真正的积要比80小,

即7.99x9.99<80o

生2:+与1比,因为加的和就正好等于1,而比大,所以加一个比大的数,结果就会大于1,即

+>lo

生3:把20.6元看作20元,39.6元看作40元,那么妈妈已经花的钱数为20x2+40=80元,还

剩100-80=20元,所以妈妈可以买薄本的菜谱。

4.解决问题。

师: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哪些主要步骤呢?

学生可能会说:

•首先要理解题意,弄清楚问题和已有的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很重要。

•解答之后,还要检验结果,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第10题)

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认为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你是怎样做的?

生: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步骤是分析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有助于我们分析题意。

32件

六(2)班1---------------------

比六(1)班多上

4

师:该怎样解答呢?

生:可以先算出六⑵班比六⑴班多交多少件,32x=8(件);然后算出六⑵班上交多少

件,32+8=40(件);最后计算两个班一共上交的作品件数为32+40=72(件)。

【设计意图:教师作为热烈讨论氛围的引导者,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讨

论和参与帼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目|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运算

性质,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一逆运算一*一

加去<----------►底法'

简便运算

来决《逆运算A除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式与方程

教材第81~83页。

教学目标

L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2.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

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来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使学生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

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难点: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jALJAtf/W7■04Melfa,daq〜

应■*W'^F▲上*•♦

教学过程I「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CCTV、NBA等一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说明字母在生活中

被广泛应用,在数学学科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就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

理和复习。

||探突体验,经历砺

1.用字母表示数。

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

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请填在课本第81页第1题的表格中。

学生尝试独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生1: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记作

生2:当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数字写在前面,字母写在后面,中间的乘号省略不写。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师:为了求未知数,利用某种数量关系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的等式关系就是方程。

通常我们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你知道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生1: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也可以说方程一定是等式。

生2: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只有等式中含有未知数时,才是方程。

师:你能举例说明等式的性质吗?

学生可能会说:

•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如2+3=5,可以写成2+3-3=5-3o

•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如2x3=6,可以写成

2x34-3=64-3C

师:我们怎样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呢?

生: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把未知量设成某个未知

数,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接着根据等式的性质求出未知数的值,最后进行检验,没有错误

再作答。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对所学

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才是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11课末总结,梳理盘并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a

式与方程

等式的性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

教材第84、第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a

重点:整理比和比例,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知识。

难点: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0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己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

Bl11探究体验,经历过程II

i.比和比例。

师: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

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第1题)

学生尝试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比比例

意义表示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

各部分比号前面的数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

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

名称的数是比的后项

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基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

性质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项的积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师: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先填写下表,再说一说它们的区别。(课件出示:教材

第84页第2题)

学生进行填表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共同完成表格:

联系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5+8=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5:8=

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生: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基本性质。

师:你能说说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商不变的规律呢?

生1: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值不

变”。

生3:商不变的规律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实质是一样的。

4.正比例和反比例。

师:你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请举生活中的实例

加以说明。先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跟大家说说?

学生可能会说:

•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是乘积

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如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是

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只要学生的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

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目I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a

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

12国形与几何书

6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翦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材第86~91页。

教学目标■・0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

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使学生构建出知识网络,并能熟练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的

数学思想。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解

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置

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

难点:运用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泰**宗***********拳*****豪**********************1******************m

教学过程

0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图形,还了解了一些图形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

对这些图形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复习。

Bl||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i.图形分类。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可以跟小组的同

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整理分类:

图形

还可以细分,如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

(直角三角形/您三角形)

2.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第2题)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直线两端无限延长,没有端点;射线一端无限延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

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要么平行,要么相交。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

殊形式。

•我们学过的角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不会发生变

化。

•三角形如果按角分类,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如果按边

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和不规则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的图形,没有顶点。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同一圆内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圆内的直径都相等,同一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师:举例说明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生:围成图形的线段的长度和就是图形的周长;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师:请打开教材第87页写出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学生填写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立体图形。

师: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长方体的特点是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不同点是正方体的12条棱

的长度都相等,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圆柱是由长方形以长(或宽)为轴或正方形以边长为轴旋转而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

底面是大小相等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无数条高。

•圆锥是由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只有一条高。

•圆柱的体积是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

师:请同学们把这几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填在教材第88页的表格中,然

后跟小组同学说说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尝试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在对图形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与周长、面积、体积等计

算公式相关联的公式推导过程,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

目11课末总结,梳理丽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教材第92~95页。

教学目标■■81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

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线路图。

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方向感与距离感。

3.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

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图形交换的常用方法,并且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难点: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线路图。

教具学具■■a

课件。

qy.上44派33以上q4.4y上上q上〜源士力上士士士士44-4士4'4d5*±~上~-上4>1<440,4"上士~上~~上44士如上~,上士~U.1W±W▲上■士■

1fc11t11tMt141fcllt^FM*^F^W»W^FW'^F^F^F'^F^T^T^r^F-nF

教学过程■■a

0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

生: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

生: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大小,不改变

形状。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生:确定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表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复习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设计意图:目前的教学内容仍属于直观几何阶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引导学

生回忆本节课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为整理与复习相关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作铺垫】

Bl||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讲授图形的运动。

师: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图形的装点而变得更美丽,你知道下面的图形是怎么得到的

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2题图案)

生1:蝴蝶图案是根据图形的轴对称特性剪出来的。

生2:右上角的图案是由正方形旋转得到之后,再逐渐缩小组合而成的。

生3:板报的花边是由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再利用平移得到的。

师:你能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吗?试一试。

学生进行图案设计;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说说是怎样制作的;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2.讲授图形与位置。

师:如果以学校为中心,你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其他地方的位置?(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图)

生1:可以用方格纸上的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小明家的位置是点(2,2)。

生2: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邮局在学校东偏北45。约280m的位置。

师: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其他地点的位置。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分别用“数对”和“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不同地点的位置,只要叙述准确就要

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画图能力的培养,渗透化归、类比的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11课末总结,梳理薪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数对方向和距离

3*3阚直髀冉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统计与概率

教材第96~99页。

教学目标

1.回顾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

统计的重要性。

2.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

析、描述,并对事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描述的全过程,渗透统计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描述的全过程。

难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

分析、描述,并对事件作出合理的预测。

教具学具

课件。

▲qwq士〜q*士±43上4,上*qww上士qyqq*力虫虫山q**上山*上〜〜~*~—上±"/上44上fcl<士士一士士〜一如垢〜〜士±(.上—士工上

型M11rM1al"FW'^FW'^F1l11fM

教学过程I「..

师:同学们,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先收集、整

理和分析数据,才能得出结论。例如,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就需要收集学生身高、

体重等数据。统计就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今天我们就针对“统

计与概率”进行整理和复习。

II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统计与可能性。

师:我们学过哪些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

生1:学过统计表,还有平均数。

生2: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生3:知道用来描述数据的常用统计量是平均数。

只要学生回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把内容说详细。

2.统计图特点。

师:我们学过的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

下。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当我们需要形象、直观地表

示数量的多少时,就应该选用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当我们不仅要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还要直观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应该选用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当我们需要直观表示部分数量与总

数量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选用扇形统计图。

3.调查统计。

师: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

(1)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2)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数据设计调查表。

(3)确定调查的方法。

(4)进行调查,确定数据的记录方法。

(5)分类整理数据,绘制统计表、统计图。

(6)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师: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可以参照教材第96页表格。课

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

4.解决问题。

⑴教学“教材第97页第4题”。

①用统计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画统计表、统计图时我们该考虑什么问题?分别用什么统计图、统计表来表示上面

的数据呢?你是怎样考虑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六⑴班男、女生的调查数据可以制成统计表,也可以制成扇形统计图,这样不仅可以

清楚地表示出男、女生的人数各是多少,还能反映出男、女生的人数分别占全班人数的百分

比。

生2:六⑴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数据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可以很直

观地看出喜欢各项运动的男、女生的人数各有多少。

②分组合作制图。

小组长拿出课前教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6人,

每2人完成一种制图。

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评价学生的制图。

师:画扇形统计图前我们要做什么工作?

生:求出每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③分析统计图。

六⑴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男生女生合计

人数221840

出示讨论题:根据以上统计图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大家先思考一下,再由小组长安排组内每个人轮流说一说自己所制的图。

分组汇报。

学生分析:可以看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喜欢足球的男生比全体男生人数的50%还

多。乒乓球是男、女生共同喜欢的,人数一样多。

提问:除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测量、从各种媒体中收集现成的数据,在各种统计公报中收集现成

的统计图)

⑵教学“教材第97页第5题”。

①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的身高最低是1.40m,只有1人;最高是1.58m,有3人;身高1.52m的人数最多。

体重最轻的是30kg,有2人;体重最重的是48kg,有3人;体重39kg的人数最多。

②小组合作讨论。

•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

•小组讨论,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

•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学生,该生体重在36kg及以下的可能性大?还是在

36kg及以上的可能性大?

③小组汇报。

・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1.40+1.43x3+1.46x5+1.49x10+1.52x12+1.55x6+1.58x3)4-(1+3+5+10+12+6+3)>=«1.50(m)»

第二组数据的平均数为(30x2+33x4+36x5+39xl2+42xl0+45x4+48x3)+40=39.6(kg)。

•平均数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因为平均数与全班每位同学都有关系。

•39kg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因为39kg及以上体重的同学较多。

④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总结对平均数的认识。

・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

地引起平均数的变动。因此平均数能较充分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它容易受极

端值的影响。

小结: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设计意图:复习课,不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温学过

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归纳概括,达到熟练、透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

在认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

目11课末总结,梳理薪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4好学思考速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思考

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进行推理、判断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进而得出结论。

2.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

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画图,使学生能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0

课件。

win士〜士如—士3***士〜*〜**■**»<«▲■*,士,士士如▲一士q-—上士,士34**一~上江~,―士~士~"士4,"虫~~一士士士上士一士

教学过程

0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思考,经过思考探究,得出的结

论再运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体会到成功喜悦的时候,数学就展现了它独有的魅

力!

Bl||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题。

(1)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

(2)质疑:6个点到底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你有什么好方法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

(3)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启发谈话:动手画一画、连一连是个好方法,那么是直接画6个点、8个点去连、去数,还

是从2个点、3个点开始寻找规律呢?

①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要求:

•从2个点开始画,逐渐增加点数,找一找规律。

•边画边按要求填表。

•通过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把自己的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表格如下:

点数,,一

增加条数

总条数1

②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板书:2个点共连1条)

生:3个点共连3条。

师: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线

段。前面有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有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生:4个点共连6条。

师: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

线段。前面有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共有6条)

(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

师: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的?

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

师:你们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师: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生: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共连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共连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共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③总结规律。

师: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巾1)

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1)。

2.出示教材第101页第2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

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读题,理解题意。

师:①三个班一共有几个班长?分别用什么表示的?(6个班长,A、B、C、D、E、F表示三

个班的6个班长)

②“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通过这句话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开班

长会时,同一个班的两位班长不同时参加)

③题中还有哪句话能让你了解到一些信息?

生: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B、C三位班长不同班;

第二次到会的有B、D、E,说明B、D、E三位班长不同班;

第三次到会的有A、E、F,说明A、E、F三位班长不同班。

师:同学们把题目中所反映的信息都想清楚、弄明白了,我们就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判

断。

师:这些信息条件都孤立地放在那里,不便于观察、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复杂的条

件一目了然呢?

生: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的方法。

(2)课件逐步出示表格内容。

教师边介绍边出示:竖栏表示次数,横栏表示6位班长,中间部分表示每位班长在哪次参加

班长会的情况。

ABCDEF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教师示范填写第一次的情况。用“1”表示到会,用“0”表示没到会,也可以用“回”

表示到会,用“X”表示没到会。

学生填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情况。

⑶根据表格条件,先独立思考,分析推理,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4)学生汇报。

A8CDEF

第一次111000

第二次010110

第三次100011

生1:从前两次到会的情况看,B去了两次,第一次和A、C,第二次和D、E,没有和F一

起开会,所以B和F同班。同理,A去了两次,第一次和B、C,第三次和E、F,只有D两次都没到

会,说明A和D同班。因为B和F同班,A和D同班,所以剩下的C和E同班。

生2:从第二次到会者是B、D、E的情况来看,排除了B、D与E同班;从第三次到会者是A、

E、F的情况来看,排除了A、F与E同班。所以C与E同班。从第一次到会者是A、B、C的

情况来看,排除了B、C与A同班;从第三次到会者是A、E、F的情况来看,排除了E、F与A同

班。所以D与A同班。

知道了C与E同班、D与A同班,所以剩下的B与F同班。

⑸小结: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A、B、E各到会两次,因此A、B、E都可以作为“突破口”,

从A或B(或E)入手推理。实际上,只要找到A、B分别与谁同班,剩下的两位就一定同班,不用

再作推理。

3.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

师: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生: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一种符号替换另一种符号,这样一个等式中出现的就只有一种

符号,我们才能依据倍数关系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

师:题目⑴中该怎样替换呢?

生:一个△等于三个口的和,所以△+口=?4就可以变为□+口+口+口=24,即口=24+4=6,那

么△=6x3=18。

师:题目⑵中也能这样等量代换吗?该怎么办呢?

生:不能采用等量代换。但是因为两个等式都等于160,所以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

式€)+☆=◎+☆,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等式仍然成立,即。=©。

4.出示教材第102页第4题。

师: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

生:180。的角就是平角;平角的形状像一条直线,但是它是由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构成的,

而直线上没有顶点。

师:你能看图回答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第4题图)

生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即N1和N2,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